第一篇: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徐学武
《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25日07 版)
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公正为原则、以扩大民主为路径、以考准考实为目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使考核成为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执政为民的“风向标”、干部使用的“测量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标准和具体行动,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在工作实践中,济南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有科学内涵的考核目标、量化为具体可考的客观指标、细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三个方
面:一是强化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比如,县(市)区考核淡化GDP考核,强化经济社会全面考核和各项指标均衡发展;市直部门(单位)建立业务工作目标、公共责任目标、创新创优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强化民生考核指标。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等20多项民生指标的考核。三是强化“潜绩”考核指标。突出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投入等体现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潜绩”进行考核。通过创新和完善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地把发挥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接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执政为民的“风向标”。只有坚持政绩由群众评价,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地方是否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广大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的感受最直接、评价最实在。基于这一认识,济南市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评价,凸显考核的民意指向,突出群众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注重通过制度设计,将群众的评价结果写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成绩单”,请群众评优劣,让干部知差距。比如,大力推行“群众满意度”考核,考核范围覆盖所有应当参加实绩考核的考核对象,采取电话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行风评议等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年中和年终各开展一次,分别按40%和60%的比例计入
年度考核总分。再如,建立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三位一体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24小时了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引导广大干部眼睛向下、亲民为民。这种突出民意指向的考核方式,有效推动了各级各部门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形成了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重视民生的工作氛围。
干部使用的“测量仪”。政绩考核是干部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在激励、约束干部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确保政绩考核的客观准确。为了对干部工作实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济南市不断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一方面,注重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整合考核主体、考核力量和考核项目,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考核新格局,形成考事与考人相统一的考核体制。同时,开展多方位、立体化考核,坚持在定性基础上形成定量结果、在定量结果中体现定性评价。另一方面,注重运用考核结果。一是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建设挂钩。通过个别访谈、情况通报等形式反馈考核结果,坚持定期回访、跟踪问效、督促整改,并及时调整考核成绩比较差、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班子。二是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挂钩。建立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实行品行、业绩、能力“三记实”。同时明确规定:凡调整、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查看干部工作
实绩档案,综合分析日常考核记录与任职考察材料。三是将考核结果与精神激励、物质奖励挂钩。依据综合考核得分,严格按照成绩和比例确定获奖单位,下发表彰决定,给予物质奖励,不搞平衡照顾,确保激励效果。通过客观准确的政绩考核,使表现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能力平庸的干部看到差距、考核落后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济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二篇:充分发挥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导向作用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怎样选人用人,就是在树立选人用人的旗帜和标杆,激励广大干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火热实践,加快推进“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选人用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干部选得准、用得好,就能凝聚党心,鼓舞人心,推动工作。反之,就会涣散党心、凉了人心,制约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坚持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树立“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坚持用人所长、用人所能,发挥干部专业特长,目的就是要在全区形成用人讲公道、不搞小圈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鲜明导向,在新疆大地树立共产党人全心全意造福人民的清廉高洁的光辉形象。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发挥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导向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以造福各族群众为己任,认真负责地做好选人用人工作,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划工作上、把精力放在抓好工作落实上,努力实践“新疆效率”。广大干部群众也要积极履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对德才素质好、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举荐,对政治上不强、能力不济、作风不实的干部要如实向组织上反映。各级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牢记责任、牢记使命,不自满、不懈怠、不守旧,殚精竭虑,宿夜在公,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大漠胡杨一样根植和挺立于新疆大地,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突
出德才素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并注重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适当体现差异性。突出科学发展。坚持在实践中完善指标设置,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分析等主要方法。突出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扩大社会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法治县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调整和细化与民生民计密切相关的指标内容。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灵魂。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突破单视角、单渠道、单层次的识人模式,实现宽视角、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识人。在组织考察前,以信函、座谈讨论的形式广泛征求在职领导意见,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民主途径纳入组织部门的视野。这不仅可以确保选人用人质量,而且还可以发现、储备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要将过去单纯的干部选拔,转变为选拔、任用和发现、储备人才相结合,从而为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注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针对以往干部选任工作中过分强调年龄、学历、资历,选出的干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或适应期较长,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以信函、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在职市级领
导意见,目的就是更全面、更准确的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突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体现了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实事的人吃亏的用人理念。调动和激励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征求”选任干部,以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点,使一批优秀干部特别是原来未纳入组织部门用人视野的年轻才俊脱颖而出,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干部队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增强了广大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创新感。
第三篇: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支农的导向作用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农民增收的问题更为突出。农业投入不足,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㈠从农村组织形式看,目前我国农村主要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在信贷资金的投入上缺少应有的“载体”。形成“农民贷款难”和“银行放贷难”的突出矛盾。
㈡从农村金融体制看,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普遍开展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从投入数量来看尚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同时还存在利率上浮及担保难的问题;农业银行基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考虑,采取了机构撤并、收缩,“收权避险”和“资金上存”等措施,基层营业网点主要任务是组织存款和清收老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功能弱化,“名不符实”,主要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来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由于体制问题,农民只获得了保护价的部分好处,另一部分好处被中间环节拿走了。由于上述原因,使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二、完善和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思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策性银行则应坚持政策性目标与效益性目标的统一。因此,应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农一体”、各司其职、协调经营、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即: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银行应选择和扶持一批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银行应突出政策性,以粮食产业为主,支持粮食储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和经营,引导、扶持粮食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同时,大力采用“绿箱措施”,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发展银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经济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服务指导等作用。龙头企业以经济合同形式,使广大农民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惠互利关系,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从而形成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加工销售服务等关键问题,真正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联系起来,企业也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壮大。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刺激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开发,从而较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深化改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粮食加工企业联合,通过重组、兼并,组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企业集团,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㈡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度。当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需要注重品牌的打造。然而,农产品品牌的形成不仅受企业规模、技术、市场开发的制约,也受农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质量、规模等因素的制约。龙头企业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很难组织他们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如果龙头企业交给农民一个农产品标准,农民往往难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这其中既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种子、种苗等方面的因素。改善这种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承包、土地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土地使用、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等,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同时,培育各种形式的农业法人,还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银行通过农业法人这个承贷承还的“载体”,投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㈢大力采用“绿箱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WTO农业协定的要求,WTO各成员方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凡是对生产和贸易不易引起扭曲或有微小扭曲的“绿箱”政策,可以免除减让承诺;凡是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的“黄箱”政策,属于受约束和减让范围,如粮食保护价政策等。我国已加入WTO,今后政府财政支农和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围绕WTO规则来进行改革,逐步转向农民直接得益的,又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支农方面,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土地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投融资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现阶段应立足现有职能,在继续支持粮食储备和经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的业务种类。一是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农业法人为载体,以建设旱涝保收田为中心,以国家财政补贴为后盾,逐步将粮食风险基金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作为农业贷款的利息补贴。二是开办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贷款。以“强农业必须先强水利”的指导思想,与地方水利部门紧密配合,将水利以工代赈资金作为利息补贴,对农业法人投放水利建设贷款。应当指出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投资周期长、经济回报率低、信贷风险大的项目,再加上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一些新型经济组织,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尚不够规范和完善。因此开办此类中长期贷款业务,应坚持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承贷承还制、运行公司制,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建设项目必须吸收受益地区的劳动力。还应由乡村组织提供担保,如果企业法人破产倒闭,由该项工程直接受益的群体或新生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第四篇:充分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
乡村城市化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全面快速地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县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推进乡村城市化的一些体会和打算作一介绍,供大家探讨。
一、几点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以中国轻纺城为标志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为推进乡村城市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把推进乡村城市化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财政职能,为乡村城市化提供原动力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调整,对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既不利公平,也影响效率。近几年以来,我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财政的要求,加大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了财政周转金清理,财政管理由偏重微观事务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使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前提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县职教中心、轻纺城公铁立交桥、轻纺城医院、轻纺城新华书店、有线电视广缆联网、治污外排等一大批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尤其是柯桥县域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全县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
(二)改革财政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财力支撑在初步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工作的财力主渠道。自1985年建立乡镇财政以来,我县对镇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五次变革,有效地规范了县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发挥了镇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镇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53%,预算内支出年均递增13%,分成收入年均递增9.44%,镇财政连年实现财政收入平衡。1998年全县1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镇级就占了60%,10.44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镇级就占了67%,1998年镇财政结余3250万元。镇可用财力的增强,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撤、扩、并以后,镇财政用于乡村城市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镇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预算内外支出达8亿多元,文、教、卫事业设施投入4.2亿,硬化县镇公路750公里,村镇公路率达98.5%,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可以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对于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探索投融资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机制保障一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集中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我县从92年至今由县财政筹措各种预算内外资金达13亿元之多,推进了一些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为改善乡村城市化综合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自1994年至今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城建资金4亿元;按照政企分开、两线运行的原则,成立了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利用四自公路政策,成功转让了绍大公路和104国道东湖至泾口段经营权,仅此二项盘活交通资金3.6亿元;正式组建了柯岩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外,还筹集企业、个人资金5000多万元。柯桥开发委去年在公用事业资产置换,公建设施经营权、命名权有偿转让等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品位,成为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加速器。
(四)优先扶持县域中心的发展,示范和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自1983年市县分设以来,我县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作为经济强县的**县, 急切呼唤一个能够辐射全县经济的中心城市形成。1992 年,县委、县政府为顺应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兴商建市、兴市建城总体思路,目标是将柯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县域中心,并把它作为乡村城市化的重点来抓。县财政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在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前提下对县域中心的建设给予重点倾斜,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竣工各类项目266个,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5万人,开发区城市用地也从单一的柯桥镇发展到华舍镇的柯西工业区和东浦镇的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县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动全县面上城镇建设的开展,城镇品位日益提高,城镇功能日趋完备。近5年来,全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2.6亿元,新建公路310 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柯桥为轴心的四横、四纵的大交通格局。水电供应基本适应,城镇供水能力达24万能吨/日,人均生活用电量200千瓦。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心初步形成与小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备,也促进了**娱乐、餐饮、宾馆等
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1998年城镇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2%。与此同时,财政积极利用机制优势扶持旧镇旧村的改造,开展了一镇一园等形象工程建设,城镇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已建成城镇公园、广场10个,总面积34万平方米。杨汛桥、斗门、马山等镇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夏履镇被联合国评为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柯桥、马山镇被列为全省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皋埠、东浦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城镇,柯岩、吼山、香林花雨等一批风景区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下步打算今年,为贯彻省党代会和乡村城市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我县专门召开了乡村城市化工作会议,修订了《**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村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要求,加大规划调控,加强基础配套,加快综合改革,加速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到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5% ;到2005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1%,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乡村城市化格局,使**县在全省率先成为具有城市化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县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工作方针是:大力建设县域中心,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培育中心村庄,规划控制面上镇村。推进乡村城市化是一项带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财政工作如何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财源建设我们认为,在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财政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要求,巩固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工作,应当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首先,进一步寻找财权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镇财政体制是加强新时期财政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县镇财政机制,从当前看是一个县镇财力划分、分配的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培植财源和加快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事权和财权的有机结合,做到镇事镇办,镇财镇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定县镇两级财权划分和事权的范围界定,消除县财政的包办代替,增强镇政府的权威和职责。二是坚持在兼顾镇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镇的积极性的原则,既保证县级适度集中一部份财力,加快县域中心的建设,又考虑镇级有一定的财力,增加公益性基础性建设的必要投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核定收支包干基数,制定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增强不同类型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和中心城镇建设,确保城镇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确立规范、稳定科学、不断完善体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一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两保两联相结合(即在确保当年收入完成和确保当年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与县定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相结合);二要做到确立财政体制与强化地税征管相结合;三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县镇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相结合,通过收入返回、定额、政策、专项、专款、特殊等补助手段,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其次,壮大地方财源。财源是财政之本,也是乡村城市化建设之本。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从而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将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帮助各镇制订出符合现有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的财源建设规划,调整区域财源结构。一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强化基础财源。二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强化支柱财源。纺织产业是**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双开年活动,加速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加速筹建**县纺织面料创新中心,并朝着生产力发展中心的要求去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构建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总之要通过财政体制完善来促进财源培育,通过壮大财源来巩固乡村城市化的地方财力基础。
(二)发挥财政适度调节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到2003年,我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35% 以上,城镇人口、产业要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先行提高是不行的。为启动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按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指导原则,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城镇。县财政准备拿出6000万元启动资金。3000万元用于县域中心柯桥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统率全县经济、辐射集镇、带动乡村城市化功能完善的县域中心。3000万元用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制订的《**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我们确定七个中心城镇,对这七个中心城镇的道路建设、水源整治、环境建设我们将优先予以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目前首批35个基础设施定补项目已经排定,其中16项道路、桥梁工程,8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2项排水工程,6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项目,3项其他公益性设施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2763.4万元,县财政补助治理发愣功.38万元。为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我们强调了三不制度,未经可行
性研究和扩初设计,不得进行招投标;未经招投标,财政不拨付资金;未经审计,财政不付工程尾款,以确保财政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乡村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要把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乡村城市化大量的工作是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在新的时期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乡村城市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市、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根据上述原则要求,县财政要合理调控社会综合财力,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走出一条财政、金融资金相互融通的路子,在金融部门存贷顺差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适当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矛盾。具体操作上金融部门可以直接参股,参与项目开发,财政也可以通过控股租赁公司,参与金融资本运作,融通银行资金,发展租赁、债券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对社会闲散资金的调控,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私营业主介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实行股份制形式,开设股权交易来吸收社会、个人资金,调控部分社会财力。对有收益的项目要成立投资性公司,政府安排部分项目启动资金,更多的资金由公司来运作,以减轻财政压力。在财经法规许可范围内还必须注重财政政策的应用,如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利于经济稳步发展的行业或产业,使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效能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规划是关键、是龙头。要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首要任务来抓。在规划过程中,财政要参与把握好基础设施项目确定的决策关。既要考虑到项目的可行性与财力许可,也要考虑到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迫切程度,在诸多方案中进行广泛论证,反复比较,择优确定,并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投资额。在规划编制上,县财政将予以扶持,各项规划评审通过后,由县财政补助编制费的50%,以奖代补。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比规划的制定难度更大,中心城镇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及投资超1000万元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由县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把握好项目的招投标关,所有政府性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标,要做好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预算标的编制和审定工作,以控制项目规模。同时参与项目的造价结算,加强项目财务竣工决算审查,把项目造价结算同财务竣工决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项目支出合理的目的。在规划编制、实施、管理过程中,对具体落实的各项措施要跟踪式管理,对各镇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效能。领导和同志们,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带动经济、促进文明、造福百姓、造福子孙的大事业。这次会议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抓住机遇,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提高我县的城市化水平,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
第五篇:充分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
乡村城市化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全面快速地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县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推进乡村城市化的一些体会和打算作一介绍,供大家探讨。
一、几点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以中国轻纺城为标志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为推进乡村城市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把推进乡村城市化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财政职能,为乡村城市化提供原动力
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调整,对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既不利公平,也影响效率。近几年以来,我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财政的要求,加大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了财政周转金清理,财政管理由偏重微观事务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使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前提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县职教中心、轻纺城公铁立交桥、轻纺城医院、轻纺城新华书店、有线电视广缆联网、治污外排等一大批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尤其是柯桥县域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全县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
(二)改革财政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财力支撑
在初步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工作的财力主渠道。自1985年建立乡镇财政以来,我县对镇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五次变革,有效地规范了县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发挥了镇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镇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53%,预算内支出年均递增13%,分成收入年均递增9.44%,镇财政连年实现财政收入平衡。1998年全县1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镇级就占了60%,10.44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镇级就占了67%,1998年镇财政结余3250万元。镇可用财力的增强,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撤、扩、并以后,镇财政用于乡村城市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镇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预算内外支出达8亿多元,文、教、卫事业设施投入4.2亿,硬化县镇公路750公里,村镇公路率达98.5%,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可以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对于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探索投融资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集中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我县从92年至今由县财政筹措各种预算内外资金达13亿元之多,推进了一些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为改善乡村城市化综合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自1994年至今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城建资金4亿元;按照政企分开、两线运行的原则,成立了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利用四自公路政策,成功转让了绍大公路和104国道东湖至泾口段经营权,仅此二项盘活交通资金3.6亿元;正式组建了柯岩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外,还筹集企业、个人资金5000多万元。柯桥开发委去年在公用事业资产置换,公建设施经营权、命名权有偿转让等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品位,成为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加速器。
(四)优先扶持县域中心的发展,示范和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
自1983年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