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实践和完善
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实践和完善
[摘要]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看,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为例,探析了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在我国的初步实践,指出了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
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它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在高校大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以专科层次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办了本科高职。高职突出“技能、实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已形成了共识,高职设置的专业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和职业性,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要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措施。有人将职业资格证书称为“就业绿卡”,填补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空隙”,毕业生不再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
事实证明,要在高职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简称“双证制”),让高职生真正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技能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样,高职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从而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的工作岗位档次高、薪水高,更能学以致用,发挥自身的专长。因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存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认同。
一、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国际环境看“双证制”的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职业教育在每个时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而建立和完善“双证制”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共同框架,如欧盟、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转换制度,英国的学习经历举证制度、澳大利亚对先前的学习的认可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历鉴定与累加制度,以及韩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采用的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互认制度。这样,避免了学习者的重复学习,能够节约学习时间与经费,大大节约学习成本,避免因证出多门而无所适从的局面。
“双证制”的建立和成功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建立双证制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要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中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但实用性、操作性的人才需求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于我国大陆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内,有机会上大学的只能是少数人,无论是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还是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方面,职业教育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大陆人力资源在质量上差距十分明显,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将更多地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源,而且职业教育可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但现阶段中国大陆的职业教育显然难以完全承担起这一责任。
而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的双证制,它的完善与实践有以下几个意义:一是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二是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并使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可以促进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使我国的就业从安置型转为依靠素质就业,达到使劳动者尽快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的。
二、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初步实践
(一)国家颁布有关“双证制”的法律法规政策
中国自1994年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经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1999年,中国政府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2000年,初步建立起就业准入制度框架。2000年,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以适应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目前,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从初级、中级、高级技工直至技师、高级技师的五级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并使之成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到,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二)浙江省劳动部门重视“双证制”的推行
我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推行“双证制”的实行,作为高职发展较快的浙江省非常重视“双证制”的推行。
浙江省于1994年成立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鼓励相关院校申报技能鉴定试点。从2005年起经过严格的审核,相继在26所高职院校建立了浙江省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要求申报的高校于每年3月10日前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试点,提交试点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实施细则,经省鉴定中心审核认可才成立试点专业及对应职业,年底全面开展试点专业鉴定工作,鉴定工作收费标准按浙江物价局规定执行。制定命题标准和毕业生鉴定的标准,实行“考培分离”方式的考评制度¨J。
浙江省职业鉴定中心积极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指导试点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负责试点高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督导工作,办理鉴定合格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建立鉴定所,方便本校学生参加技能鉴定,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试点专业,其毕业生可申请参加中级职业技能鉴定;部分高校中以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入校前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可以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高级(三级)职业技能鉴定。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申报计算机类职业的高级(三级)职业技能鉴定。
(三)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构建“双证制”的初步实践
绍兴地区的区域经济比较发达,企事业单位每年急需大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绍兴文理学院是绍兴最大且最具实力的高校,是绍兴市政府重点建设的高校,上虞分院作为绍兴文理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2006年招生760人,全部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其中高职类的专科生680人,占招生的89.47%。目前上虞分院有学生2500多人,其中高职生1517人,占60.7%。高职类有艺术设计、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体育服务与管理7个专业,虽然分院近年来高职生平均就业率高达8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高职生的平均就业率,分院领导重视高职生的“双证制”问题,及时公布考证的信息,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考证学生进行培训,制定见习、实习、基本功考核制度并与评优秀毕业生挂钩,但高职生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多,只有教师资格证书(小学和幼儿园)、英语等级证书、外贸单证、秘书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取得合格学历证书的比例较高,接近100%,而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比例的学生不高,除了计算机证书的合格比例较高(表1),其他证书的合格率都很低,像秘书证书的合格率只有7.6%,公共营养师、育婴师的报考率和合格率均为0。总之,职业资格证书在上虞分院还处在起步阶段。
迄今为止,绍兴文理学院总院和上虞分院有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考点,上虞分院作为主要生源为高职的二级学院,至今还没有劳动部门授权的职业资格鉴定点。学校打算定期通过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了解有关资料,将设立鉴定所的条件与要求反馈到本校,给合本校实际力争本校设立相关的职业鉴定机构,给学生提供最便捷的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因为高职教育必须是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的出路所在,保持高职教育“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1.高等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弊端。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管理、人事部门综合管理,而教师资格证书又由教育部门管理。其他各部委办又颁发各自行业岗位培训证书。这样,职业教育证书的多头管理,导致了我国职教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同种类职教资格证书在内容要求上缺乏沟通,职教证书认证过程互不相认,使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的顺利推行。这样往往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损害了证书学习者的利益,不利于学习者进入教育与培训体系,也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
2.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少且推行不够规范。考试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如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偏重于理论,反映不出考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实践上国家政策不够完善,学校对考资格证书支持力度不够大,不少学校考证条件非常欠缺。国家对各种工种上岗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执行和鉴管力度不够,尤其是对无职业资格上岗进行处罚的力度不够,给不少人有空子可钻,导致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不够规范。
(二)对策
1.国家应采取政策完善“双证制”
国家允许高职院校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并提供从短期专门课程到较长期全日制综合学习和专业化课程等各种课程;建立一个学分当量制度,完成一项经批准的计划即可取得学分,对学历、专业资格以及工作经验均予承认,提供沟通并连接技术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的路径,使有意继续接受教育的学习者从中受益。政策的目的应该是保证高质量,不容许对不同的教育渠道有偏见和歧视。职业资格标准是实施“双证”沟通的重要基础,它既是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依据,也是职业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所以,国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机构,依照各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还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认证鉴定管理机构,不但要制定更多新的职业资格标准,更要在实践中推行和规范化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有证可依、有证必依。
2.结合本校实际采取改革措施
首先,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体制,按用人单位需求开设新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改革课程结构,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其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学校要实行“开门办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企事业全面介入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学生较早树立岗位意识。学校可根据各合作单位的定单,及时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度身打造,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进行特色培养。
其次,结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能力分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种技能、一种技术。改革考核方式,将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合。专业课、实验课、实训课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确定考试方法,可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改基础,如实习实训技能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过程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经职能部门认定后,其考核结果可作为职业技能考核的单项成绩。
最后,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及职业技能鉴定需要。可采用国际上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经验,实行“单位行业训练”方式,适应社会需求开设实用性的专业,调整课程,增添设备,并设实习工厂或学校作为实习基地,积极实施训练。各专业每周均要有一定时间的实习,每一学生在实习时均要有工作岗位,必须自行动手,不能依赖他人。实习工厂或学校可以设在学校内,也可以借企事业单位现存的,让各级学生每一实习时间均可以收到充分实习之效果,毕业学生基本上能学到优良的职业技术,并且大多数人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大部分人能获得就业机会。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二年级,每周五一整天到挂钩幼儿园见习,三年级脱产0.5—1年时间去相关幼儿园实习,见习、实习成绩作为毕业考核一部分,与就业直接挂钩。有些同学直接在实习中被用人单位看中签约,学校大力支持这类学生延长实习时间。要求学生实行双证或多证,教师必须要先行。学校要求高职专业课教师在3年内实现双证或多证,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证,还至少要有一种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单证、翻译资格证书、秘书证、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育婴师等等。
通过以上措施,使学校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需要的新培养模式,对完善学校的课程改革,建设“双师型”队伍,提高师资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教育,使高职院校保持来年的生源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摆正高职学生的学习观、竞争观、择业观,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充分、自由、主动活泼的发展,提升高职生的全面素质,真正在实践中从“高分低能”转为“高分高能”,主动积极适应社会,真正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使自己学以致用,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含金量,为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第二篇: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改革对接研究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与高职教育改革的对接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实践中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学改革对接研究的体会,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双证制”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力求使高职教育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系统性工程得到落实和推广。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教学改革 双证制
从劳动者对全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来看,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每提高一级,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10%――2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专业技能人进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的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可供就业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显著偏低。供需矛盾的凸显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力度和步伐,按照符合市场经济用人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资质的衔接性,即“双证制”,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 1 特性和实现培的综合体现,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一、“双证制”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型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实际水平与动手能力。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如果在校期间获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个体“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能缩减人力资源培养周期,节约社会资源,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而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中,由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缺乏融通,以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侧重点上的差异,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职业证书不对接,2、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不相吻合,3、教学方案与不同等级的职业标准缺乏对应关系,4、教学内容不能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5、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职业能力标准不相适应,6、师资队伍与教学仪器设备无法达到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要求等。总体上呈现出课程理论性过强、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同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试方面或重复或分离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二、实施“双证制”对接教育的基本思路
高职会计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高等的技术型、应用型和成长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则体现 在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会计人员。只有那些技能熟练、资质合格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中迅速脱颖而出,实现“零距离”快速上岗。为达到这一目标和体现这一定位,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强调职业技能,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实现双证标准的融通”。
以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使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先进性。阶段性目标:以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目标,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长远改革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学生就业之后,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期间的专业基础,能够通过职业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方式实现职业生涯的纵深成长和全面发展,最终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学生认可的人才传输基地。
三、实施 “双证制”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标准,通过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编制符合“岗”、“证” 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定位明确、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岗位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以应用为主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高级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改思路指引下,通过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植入实践教学,以实训课程、顶岗实习、企业观摩、行业专家指导、订单培养等多个途径实现二者之间的“接轨”。订单式培养是我们着力构建的一个课改平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根据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编制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其它培养模式的学生,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行业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改革中的实践重点。模块化教学能够将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目标设定和任务分解,按流程组织开展实施。例如在实验班的校级公开课中,前期准备即按照既定目标----“销售过程业务模拟”进行,教师组织了前期的角色分工和目标定位,由同学 们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综合练习阶段,不断修正同学们的认知误区、技能操作盲点,使得销售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专业知识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逐步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有效达到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的目的。通过模块教学,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感增强、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升,很多同学表示对会计职业又有了重新的审视和计划。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专业化的导师效应。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引进和聘请行业知名、行业技术能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挑选品学兼优、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历届毕业生担任实践指导师,到用人单位会计部门挂职,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节假日期间,委派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深入实践单位,就实习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营造职业氛围。实验(实训)室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有一定的先进性,以便于组织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在会计电化实验室、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的授课中完全按照生产性企业的岗位业务流程设定角色,模拟业务的循环中,实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各自职责特 点,然后结合理论课堂的专业知识,在流程中针对具体任务开展训练。实训室(基地)建设要充分营造企业氛围,高仿真化模拟是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职业认知,快速适应岗位角色。引入竞赛制、奖励制度,促进理论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行业意识、角色意识,变“被动灌输”为“我要进步”。
第三篇:《岗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对于证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明确规定,要“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在获得岗位合格证书后上岗”。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技术等级证书》更名为《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取消《岗位证书》。《岗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第一,岗位与职业是两个概念,职业的范畴、概念较大,岗位的概念较为具体,同一个职业可以有若干个岗位。如混凝土工是一个职业,但房屋建设和市政建设对混凝土工的要求及岗位培训与考核就有明显区别。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从业的资格凭证,能否被聘用或上岗,主要以《岗位证书》来体现。如取得汽车驾驶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后,还必须要取得《驾驶证》才能按准驾车型上岗。第三,《职业资格证书》是体现劳动者技术能力的,考核内容较单一;而《岗位证书》是上岗条件、要求和表现的综合体现,考核内容包括能力、道德和工作业绩,即使能力较强,但缺乏敬业精神,工作表现不好也不能上岗。
第四篇: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的区别
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的区别
职业资格是表明从事某一职业的前置条件。例如要从事律师职业,必须先取得律师资格;要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先取得教师的职业资格。而职称的意思,从字面上讲,仅是职务的名称。在职称改革前,职称这个词涵盖了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双重含义。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没有职称,因此入世后,我国在深化职称改革时,将进一步淡化职称概念,扩大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劳动部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全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一览表);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而职称的评审由人事部主管。
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为职业道德、理论鉴定、实操鉴定。职称考试内容一般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以上还要考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论文;职业技能鉴定一般为1-4级(1级最高),职称考试分为为高、中、初级。
执业资格和从业资格的区别
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供用人单位参考;执业资格是被承认具有对某些文件签字的权力,且要负法律责任。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必须通过考试方法取得,考试由国家定期举行。
绝大部分的职业资格证书证明的是从业资格,并不作准入控制;在特定的领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强制性就业准入控制的,是执业资格,国际通行的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律师等有限的几个行业。执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关系
执业资格制度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从广义上讲都是人才评价,执业资格制度是职称工作的发展和延伸,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1.执业资格是从岗位人手确定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层次的评价,不搞多层次评价。职称是按照工资结构层次进行的多层评价,如药师是按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来分的工资档次。
2.执业资格是对关键岗位的要求,应有鲜明的岗位属性,如药师中搞配方、核方的都是关键岗位,没有签字就不能生产和发售。
3.执业资格是采取考试的办法进行确定,这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而职称是通过考核或评审的办法取得。
4.执业资格一般具有国际可比性,而我国现行职称许多是不考虑国际可比性的,是结合我国工资制度设置的评价制度。
5.对执业资格实行注册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管理,考试后要注册,不注册,则资格失效。而职称不需要注册,实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低聘或解聘。
职称评审聘任
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和聘任
国家批准确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共29个,取得职称资格主要是通过评审、考试。目前“以考代评”通过考试获取中、初级职称资格的有卫生、统计、经济、会计、审计、计算机软件、国际商务等专业。职业资格分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通过学历认定,执业资格通过考试获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是对已获得职称资格的人员进行聘用。
二、职称资格申报聘任程序
1.个人申报,填写有关申报材料。
2.单位推荐,由工作单位对申报人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推荐意见。
3.单位主管部门审核。
4.初级及初聘材料由区人事局审核。
5.中高级材料由区人事局初审后,报市职称办审核。
6.将申报材料送相应评委会评审。
7.评委会进行评审。申报人按要求参加评委会组织的面试答辩和考试、考核。
8.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高级职称人员由市职称办报省职称办审批后下文,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中级职称由市职称办审批下文,颁发相应资格证书;初级职称由区职称办下批文,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市职称办统一发文,区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区职称办报名,并由市人事局考试中心组织考试,考试合格人员由市职称办发文颁发相应资格证书。获职称资格人员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办理有关聘任手续。
三、职称资格申报材料要求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初聘2份,初级2份,中级2份,高级3份)。
2.中高级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按规定提交本专业方面的论文、论著、译著、技术报告、工作总结等(论文中级2篇,高级3篇以上)。
4.最高学历证书、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业务骨干外语证明、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现职称资格证书、聘书、各类奖励证书,上述证书要提供复印件各1份,复印件上须有审核单位盖章并注明“与原件无误”。
5.破格晋升人员提供破格申请表2份。
四、初聘和申报评审职称资格的基本条件
1.中专毕业,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初聘员级职称资格,员级岗位工作满4年以上,可申报评审助理级。
2.大专毕业,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3年,初聘助理级职称资格,在助理级工作岗位满4年以上,可申报评审中级职称资格。
3.本科毕业,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初聘助理级资格,在助理级岗位工作满4年以上,评审中级职称资格。在中级岗位工作满5年以上,可申报评审高级。
4.硕士毕业,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3年,初聘中级职称资格。在中级岗位工作满5年以上,可申报评审高级职称资格。
5.博士毕业后初聘中级职称资格,在中级岗位上工作满2年以上,可申报评审高级职称资格。按职称条例规定,申报高级职称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申报中级职称应具备大学专科(不含规定本科学历的系列)以上学历。在学历上还要求所学专业同申报职称相同或相近,否则,都为不具备规定学历,应按破格条件申报。破格政策规定由市职称办按国家、省有关精神制定。除此以外,还必须符合继续教育学时数要求,考核合格以上,并取得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证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持有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有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还是贯彻《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重要表现。
第五篇:职业资格证书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社会发展脚步日益加快,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大学生们从天之骄子的美梦中惊醒,开始真正审视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怎样成功地从象牙塔离开、融入社会并开辟自己天地,我认为,一要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二要实习和经历。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企业需要高职业素质、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人。而高校应届毕业生恰恰在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欠,即缺乏实践能力、职业经历和敬业精神。大学期间,学生接受的主要是专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缺课容易使学生职业素质不达标,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过程则或多或少能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出校门后会自己职业有清晰的认识。
对于出自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在学历上底气不是很足,而通过考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可以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砝码,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因此就获得了一次机会、一个机遇;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单位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深入了解这个学生,就让他出局了,学生甚至都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考证,不单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更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学习能力。用人单位不用担心这个学生是个放任自流、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
高校教育提供的仅仅是个人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工作经验不足、所学专业单
一、面试经验少,使得已经竞争十分激烈的求职之路愈加艰难。因此,在学习、考证之外,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打工,积累工作经验,就提高自己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一些知名企业每年都有招募实习生计划,并推出训练营活动,多为封闭式的职场培训,既可以熟悉该企业的岗位实践,也提前进行了职场预热,这主要也是让学生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掉大学生身上的书生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化。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就业的竞争力,就要学会正确的分析自己、估计自己、看待自己,认真规划自己,不浮躁,不盲目。如果热爱人力资源或者觉得人力资源是适合自己的岗位,那就得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是基础;其次,要通过培训学习,获得我们的敲门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格证书;最后,要落实于实践,因为各方面的证书只是个人能力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仅做参考,用人单位真正要的不是我们的证书,而是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能为单位带来多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