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
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亟需加快推进
当前,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层面来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整合重组、规范治理、做强做大的阶段,但在市、县属企业层面,仍然停留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阶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个置换”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丧失了发展机遇,由于没有及时解决“职工多、包袱重、外欠大”等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二是引发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困难,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职工上访不断;三是加大了政府改革成本,随着《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法律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逐步规范,职工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国企改革成本也逐步增大。从2006年到现在,短短五年时间,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从10468元增加到现在的29361元,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从537元增加到现在的1766元,而且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企业改制成本增年增大。以2011年为例,平均每名职工改制成本达到10万多元。
目前,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群,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错综复杂。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篇: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省地矿局:
根据局调研组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状况
河南省磊鑫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于2002年5月经省工商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登记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经营范围:地质矿产勘查、地矿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固体矿产勘查乙级资质”。
公司下设“一室四部”,即综合办公室、财务资产部、项目勘查一部、项目勘查二部和项目勘查三部。
截止目前,职工总数48人,其中,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公司领导),其他专业及工勤人员4人;公司职工中,属于局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17人,其编制分别在地调院、区调队、地质二队、地调一队、地勘二院、技工学校等单位。其余为公司外聘职工。
公司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后,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近年来,公司在省局的关怀和领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投身于省内外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及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等领域工作,主动服务各类矿山企业。公司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运作,依法经营,但距离做实做强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发挥作用情况
本公司是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起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和责任。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按照我国企业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通行做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聘任了经理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制定了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成立后,局抽回了全部注册资本金,所以经营过程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在搞活经营运作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在省局的关怀指导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立足地勘,发展矿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公司实现社会商业地勘项目签约合同12份,合同额892万元。
在搞活经营方面有如下举措:
(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社会勘查市场,积极承担社会地勘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公司在近年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二百余项,地质勘查业务发展势头较好。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勘查、开发市场,着力打造公司主业。为把公司建成“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资源型公司,在加强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业的同时,开展并实施了及缅甸金矿合作勘查项目。2007年完成了矿区普查评价野外工作,从结果看该矿品位偏低,选矿难度较大。此项目工作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我公司在栾川养子沟建设了一条规模1200吨/日生产线,完成了小规模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公司拟以栾川钼(钨)尾矿为原料,以“钨精矿+钼精矿+硫精矿+铁精矿”等为最终系列产品方案,建设数条规模为5000~10000吨/日的尾矿再选生产线,对栾川区内尾矿资源实施工业大规模的二次开发。
现在,《河南省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示范工程已建成并试生产,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重大项目策划正在实施中。力争以该项目为契机,实现公司矿业发展的突破,为进一步的矿业开发经营打好基础。
四、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使公司失去了生产经营的资金实力,公司只能依靠公司人员的技术力量在一些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上进行生产和经营。
(二)公司在大项目建设上存在问题一是找矿思路、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还不适应目前新一轮找矿阶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公司队伍力量有限、人员不足、业务技术水平下降,造成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日趋下滑,导致找矿效果不明显。三是服务于地质找矿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部署、科学立项的水平不高。四是部分具有大中型远景规模的地勘项目大矿小勘、分段勘查或急于开发的现象明显,从而无法提交有影响力的成果。
(三)国家有关政策和政府的限制,公司不能参与政府两权价款地勘项目,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大的商业性地勘项目均由事业性地勘单位承担,致使我公司只能在一些小型社会和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不但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也使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及公司的资质维护上受到不小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上和事业地勘单位无法竞争,无法发展壮大。
五、下一步工作定位
从企业性质和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很强的公司能够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在竞争中赢得生存。我公司现在就有强烈的危机感,面临着严峻考验,随时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所以如何定位公司今后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省局近年来积极运作矿权开发,矿业经济发展迅速。但 更多是在资源勘查领域进行,对资源开发领域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心,但因为对资源开发领域的规律认识不足,缺少熟悉资源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运作模式,对矿业技术经济的比较论证显得些许陌生,因此,资源开发领域未能有大的突破。随着局做大矿业开发经济战略的快速、高效推进,集中一个对矿业经济有着较为熟悉的专业人员但位,做好局矿业经济的项目论证、设计实施、矿业技术经济比较等综合技术服务,解决好局在矿业经济开发中得矿业技术、矿业经济短板,较好的服务于局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磊鑫公司有着一支从事多年矿业开发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对资源开发的立项、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投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承包、矿业技术经济论证的程序和过程,有较深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较好地服务于省局矿业经济的发展,为河南新地矿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上述理由,我公司下一部定位想法是,集投资,勘探,开采,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的矿产资源技术系统服务商。首先服务于省局矿业项目,如局近期开展的西昆仑铁矿项目等,逐步壮大,努力实现找矿快速突破和找矿成果快速转化,以优质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省内外及国外矿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河南地矿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集团,实现地矿经济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三篇: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是省、**市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我市国有工业企业彻底实现“双退出”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A市市委“立足全改、统筹谋划、变现资产、力争政策、前后照应、量力实施”的总体要求,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稳步推进,下面将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国有企业167户。分布在工业、商业、交通、乡企、农机、城建、外贸、计经、粮食、市社、十系统。十系统职工总数24,811人,离退休职工7,209人,总资产268,209万元,负债总额 342,697.9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316,841万元,欠保费 5,072.9万元,欠职工工资9,161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3,015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20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8,405万元。
二、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市属十系统共有167户(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企业)企业进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其中70户企业已完成了改制任务。70户国有改制企业包括:工业41户、粮食28户、城建1户。70户企业净资产48,657万元,企业占地面积269.2万平方米,其中建 筑面积158.1万平方米,银行贷款256,030万元,企业其它应付款27,733万元。职工总数13,996人,其中在岗人数111人,离退休人员3,905人,解除劳动关系人员13,996人,重新上岗人数 1,617人。70户企业改制支付总成本16,557.6万元,其中职工经济补偿金 10,734.9万元,(国家补助金 3,58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00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4,146.9万元其中:工业资产变现610万元、软贷款、粮食储备金 3,536.9万元)。职工债务 3,825.2万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1,085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2,655万元,工伤亡补助85.2万元。养老保险金按国家“并轨”政策50%折算为1,997.5万元。
三、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情况 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截止2005年8月30日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工业企业41户,职工总数6,846人,其中进站职工4235人,未进站职工2541人,离退休职工2860人。净资产22,320万元,负债总额39,898万元,资产负债率178%,资不抵债企业33户。其中欠保费1,944万元(按50%折算),欠职工工资849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73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8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169万元,欠银行贷款17,829万元,欠其它应付款18,951万元。41户工业企业职工总工龄12,342年,其中固定工工龄101,154年,合同工工龄27,188年。经济补偿金总额4,70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费2,025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费1,481万元,企业自筹1,220万元。41户企业改制总成本7,655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4,706万元,养老保险金1,944万元,职工债权1,005万元。
四、市属国有企业未改制情况 未改制97户企业(含市社55户)职工总数 10,815人,离退休职工 3,304人,占地面积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企业净资产22,199.9万元,预计变现9,927万元。改制总成本16,682.7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7,379.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80.5万元,地方配套2,455.8万元,企业自筹2,443.4万元。职工工资5,283.2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 845.7万元,工伤亡补助98.6万元,职工养老保险3,075.4万元(6,150万元的50%),改制成本预计缺口6,755.7万元。
五、国企改制存在的问题 市属167户改制企业(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剔除工业、粮食、城建三系统已完成改制的70户企业。还有97户企业有待改制,如97户企业不能尽快进入改制程序,将会增加改制成本,并产生不稳定因素。(一)、增加改制成本
1、晚改制一年将增加经济补偿成本421万元。(企业职工10,815人,年经济补偿标准按390元计算,即10,815人×390元=421万元)。
2、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职工养老保费1,143万元(10,815人×1,200元=1,298万元)
3、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企业留守人员工资216万元(450人×400元×12月=216万元)。合计增加改制成本1,935万元。(二)、增加不稳定因素 今年年末是国企改制的最后时限,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保全企业资产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照顾,过了改制时限企业的资产将很难保全,现在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等几大金融部门正在通过法律程序准备对企业资产进行扣押,如果企业资产一旦被扣押,企业将无能力支付改制成本,企业改制将无法进行,职工队伍必然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同时商业、市社等七个系统 8,844人已个人垫付经济补偿金 2,410.8万元,只待国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即可完成改制任务。如配套资金不能到位,职工经济补偿不能兑现,债务不能偿还,养老保险不能投保,职工很难接受这一现实,势必将会发生不稳定因素。
六、具体建议
1、应尽快解除法院扣押事宜,立即变现企业现有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弥补改制成本不足,从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政府应举债偿付“单退出”职工每人集资的130元垫付款,已确保社会稳定。
3、未改制企业应立即进入改制程序,因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应争取利用二个月左右的时间,把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全部完成。A市市企业改制办公室 二0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XX市企业改革情况汇报
XX市企业改革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部署,在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同时,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全面推进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改制改组步伐。止目前,已完成改制企业279户,占全部国有集体企业287户的97.21%。其中整体和部分转让产权的162户,持大股经营和股份制的24户,租赁经营的10户,破产解体的62户,其它改制形式的21户。五年多的企业改革实践证明,我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符合本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改革推动了全市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的出资人及产权所有人真正到位,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模糊、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解脱了政府的无限连带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产权所有人投资上项目,开展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生产经营的决策速度明显加快,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全市改制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注入发展资金5亿多元。同时,改制企业通过深化内部改革,精减管理人员,完善激励机制,大胆创新用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真正建立起了职工能出能进、中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职工与企业双向选择的新的用人机制,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市私营企业由2001年的960户增加到1426户,净增466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4.8亿元增加到38.72亿元,年均增长16.1%,高于同期GDP增速4.08个百分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6%提高到39.5%;提供的税收收入占到税收总收入的46%,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9722人,比2000年净增30560人。
——企业负债大幅减轻。改制企业把降低银行贷款利息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多方筹措资金,偿还银行借款。改革5年来,企业想方设法偿还银行贷款,负债总额比改制前减少8亿元,资产负债率由109.19%下降到90.69%,降低18.5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市销售上亿元的企业由2000
年的1户增加到10户,上千万元的企业由32户增加到73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0年的8.7%增长到27.44%,提高了18.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509万元达到1.55亿元,增长近30倍。工商税收由2.9亿元增加到4.4亿元,增长51.7%;工业综合效益指数由66.5%增加到125.8%,提高了59.3个百分点。
我市企业改革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的过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用打牢一个基础、实施五个整体、坚持六项公开、做好两项服务来概括。
一、打牢思想基础,突破认识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企业经营者、职工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存在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问题,各种思想顾虑和疑问油然而生,引导不好就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做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是首要前提。针对企业改制中普遍存在的企业怕政府“变”、职工怕老板“炒”、主管部门怕队伍“散”、政府职能部门怕既得利益“丢”等问题,全市上下把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做为搞好企业改革的基础工作来抓,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和相信广大职工,通过宣传政策、分析对比、权衡利弊、反复酝酿、讨论等形式,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成为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而且由政府号召变为多数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二、实施五个整体,把好政策关。市、县区在严格执行
中央和省上有关企业改革精神的同时,结合市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独特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对整体产权转让企业,坚持“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是整体出让企业产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和现实困难,克服产权不明带来的机制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按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清退职工集资、股金,补发拖欠工资,提留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费用,剥离职工遗属生活费和职工身份置换金后确定底价,然后通过公开竞价或者协议转让的形式,整体出让产权。二是整体置换职工身份。对出让产权的企业,由国家和集体企业以净资产作为置换职工身份的经济补偿。每个职工工龄每满一年按1000元左右的标准,合计最高不超过30000元,具体标准按企业净资产多少确定。全市改制企业共置换职工身份23081人,置换费用23223.2万元。三是整体承接债权承担债务。企业购买者,全额承担企业改制前的债权债务。四是整体承担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由企业购买者在企业产权转让后,用企业预留的净资产承担已退休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离退休职工养老费由劳动保险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化发放,职工遗属、伤残职工的抚养、抚恤费也从企业净资产中提留。目前所有改制企业为职工续交了养老保险金。五是整体安置职工。企业职工原则上由购买者全员安置,继续参加养老及医疗等社会保险。自愿接受新企业安置的,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对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老职工,一次性足额剥离预留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基本生活费后实行内部退
养至退休。目前,全市转让企业安置原企业职工比率达到50%以上,其他职工也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大部分自谋职业,得到妥善安置。在坚持“五个整体”的前提下,将国有、集体资产一次性出让给个人,实现了企业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预期目标。
三、坚持六项公开,严把操作关。在企业改制的程序操作上,市、县区自始至终贯彻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做到六项公开。一是政策措施公开。在整个改制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宣传动员、解释政策、公布措施方法作为重要环节,使广大干部职工及时知情,自觉参与,便于监督。二是审计评估公开。对改制企业,资产评估由政府指定专门的审计评估机构进行,并吸收企业职工参与,实行账面账外相结合,中介机构、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相结合的审计、评估方法,通过张榜公布、会议通报等形式,公开审计、评估结果,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监督。三是制定方案公开。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由企业领导层提出初步改制方案,经过企业党支部、工会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提交职工代表会议或全体职工大会反复酝酿讨论,表决通过后,再报政府进行审批。四是转让底价公开。根据评估结果,剥离预留安置职工费用,剔除负债等因素后,确定企业转让底价,通过媒体、报刊等向社会各界公布。五是安置工作公开。对职工安置工作特别是安置经费的标准和落实,及时公布,征求意见,以维护职工利益。六是选人用人公开。对改制为股份
制企业的股东会组成,董事会、监事会的选举,经理层、中层干部的聘任都实行公开。对个人购买企业产权的,受让人的标准条件公开,有两人以上提出购买申请的,一律在资格审查、民意测验的基础上进行公开竞价拍卖。
四、强化两项服务,把好企业发展关。一是企业改制中的指导服务。在企业改制中,市委抽调4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下派到改制的每户企业,帮助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已改制企业的跟踪服务。市上每年进行一到两次巡回检查和“回头看”,对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帮助企业协调处理。特别是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处理,把搞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作为重点,抽调力量深入每一户企业检查、督促落实有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办法,切实维护了职工的权益。
同时,在整个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既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时完善企业改革的政策和措施。2000年,原地委、行署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经过三年多的贯彻执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为此,我们通过调研,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对《指导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对以往政策不明确,涉及内部退养人员的安置、遗属生活保障、剥离资产的安全、离退休人员 的管理、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政策界线,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办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了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减少了因改革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我市企业改革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改制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潜在问题解决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劳动部门将离退休人员医疗金缴费基数由395元提高到635元,缴费比例由6%调高到8%,使改制时剥离预留的资金出现大的缺口,无资金来源。二是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部分改制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在争取项目和技术改造资金、争取银行贷款等方面难度较大。企业筹资渠道狭窄,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部分企业改制后,虽通过工商部门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并没有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行,管理仍用老办法,运行还是旧模式,转机建制步伐缓慢,有的企业在改制后产生“家族式经营”倾向。四是全市未改制的8户企业,虽然只占改制企业的2.79%,但职工人数多、资产少、负债重,安置职工的费用难以筹措,改制难度很大。
深化企业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省上这次会议精神的机遇,在认真总结过去企业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深化企业改革工作,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规范完善已改制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改制企业适时跟踪检查和“回头看”上来,依法敦促企业产权受让人全面履行与政府签定的产权转让协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学习贯彻新《公司法》,指导引导改制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水平。扎扎实实地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妥善处理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加快改革未改制企业。对尚未改制的企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因企施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宜股则股,宜破则破,宜售则售,彻底改革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机制,着力解决好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两大问题。对因资产不足,难以推行改制的特困企业,政府积极想办法,把安置职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拿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切实打好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引进和吸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私有资本、民间资本,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改制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股份转让、企业内部扩股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变个体投资为多元投资,变家族式为公司制经营体制。鼓励企业所有者以参股、出让产权等方式加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发展前景且有项目支撑、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不断扩张企业规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从法律上提供保护,从政策上提供支持,从服务上提供便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质量、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4、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和废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地方性规章和文件。结合诚信社会建设,开展创建企业信用体系活动,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为改制企业打开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各大银行上市,剥离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协助企业处理好银企关系,化解债务负担,着力解决改制企业贷款担保链问题;继续利用省内外各种商贸节会平台,支持企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人才培训工作,选送一些有培养潜力的企业年轻骨干或下岗失业人员到大专院校和高职学校进行培训,增强地方企业发展后劲。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行对困难群众就业援助的制度,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逐步将企业管理的退休人员和供水、供电、供热及住宅区物业管理等事项移交社
区和有关部门,实行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
5、进一步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严格执行劳动法,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坚持谁用工谁缴费的原则,逐步健全完善“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用,及时处理劳资纠纷,开展维权服务,坚决遏止企业所有权人随意开除职工,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尅扣、拖欠职工工资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市突出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科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牧业生产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获得连续26年增长,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平台。一是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2005年生猪存栏 46.4万头,大牲畜存栏18.2万头,羊存栏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3%、0.2 %和5.9%。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40.8万头、4.3万头、3.9万只和163.2万羽,同比分别增8.8%、8.9%、22.3%和22.3%;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90.0%、30.9%、78.1%,同比分别增4.4、2.5和15.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4.33万吨,同比增加0.35万吨,增长8.8%。禽蛋产量3288吨,同比增加7吨,增长0.2%。牛奶产量885吨,同比增加484吨,增长120.7%。蜂蜜产量165吨,同比增加4吨,增长2.5%。畜牧业产值
3.85亿元,同比增加0.34亿元,增长9.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在畜产品价格相对下滑的情况下,畜产品外销保持良好势头,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畜牧业仍然是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良种化。奶水牛基地产业化。目前,已有摩本杂一代母牛 5000 余头,二代摩本杂母牛 800余头,建立奶水牛养殖合作社,奶水牛
饲养专业户100余户,存栏奶水牛1000余头,调教奶水牛 500 余头,建良种繁育场1个,存栏牛100余头。扶持组建**市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水牛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的办法,养殖户有组织地成立养殖合作社,建立了章程,并与公司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建立了企业与农户共担产业风险的机制,从提高进农民养殖积极性。饲养3至5头奶水牛的农户收入突破万元。
肉牛基地建设专业化。培植养牛大户、专业户1433户,其中:饲养5-10头的有940户,饲养10-20头的有389户,饲养30头以上的有104户,饲养200头以上的有户5户,饲养500头以上的有1户。在大户、专业户中实施优质肉牛生产品种组合模式筛选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引入婆罗门冻精1200支,BMY冻精200支,完成婆本配种79头,婆西本配种31头。
生猪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卫生厩5460m2,安装红外线灯221个,安装饮水器670个,建永久性青贮池100m3,引进二元杂母猪共110头;通过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设,预计每年多产优质仔猪600头以上,出栏率提高30%以上。市良种猪场不断转变经营机制,进行资金技术重组,制定了技术路线,以培育LY和杜保良种母猪为重点,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更新母猪,进行标准化
生产。
肉羊基地建设良种化。建立肉羊养殖示范村,实施黄山羊品种选育提质及科学养殖示范。组建核心群3群,其中:增重核心群选育2群,双羔核心群选育1群;扩繁群8群。每群的规模为良种适龄公羊2只,良种能繁母羊50只。确立目标和实施方法,建立科技示范户11户,引进种公羊8只。
三是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从省良种猪场、肉牛中心、龙陵等引进一批良种猪、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全年完成肉牛冻改8016头,猪杂交改良5万窝;山绵羊改良1.5万只。
加大饲料开发,推广青贮氨化料13万吨,农田种草3万亩,种植饲料玉米 1000亩。为筛选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牧草及高效栽培技术,共引种牧草品种36个,对其中18个品种116天生育期的亩产量进行测试。一些养殖大户向农民租赁农田种植,或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牧草,农田种草提高了冬季农田种植的亩收益,效益明显好于种植其它作物。
加大科技培训,完成科技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邀请省农大、省肉牛中心的专家到我市进行专题培训1期,爱训人员60人。
加强疫病防治,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5%、2%和7%以内。
四是养殖专业合作社取得新进展。分别成立了“**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水牛养殖合作”。合作社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自发组织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社员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维护社员利益,促进社员增产增收增加效益,提高社员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推进产业化打下基础。
五是畜牧产业化发展得到扩展。扶持组建**市**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鲜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保鲜奶、果味奶已投入正常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现正在与省农大食品学院研制水牛乳酪的加工。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了鲜奶收购合同,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建立较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产业化雏型初步形成。自2005年4月投产以来,产值突破100万元。同时请省农牧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写《**市水牛奶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级论证。
六是畜禽疫病控制及兽医执法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专题会,传达贯彻了上级相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布置了全市重大动物防制工作,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市抽派相关科技人员到乡指导防疫工作。全
年共进行猪瘟免疫851983头,免疫密度达95%,完成W病免疫985203头(只),应免疫密度均达100%。在育雏鸡苗销售户和部份养禽大户实施D病的强制免疫,累计免疫家禽183003羽;为防止羊痘传入我市,对重点养羊的7个乡镇的羊群进行了免疫,发放羊痘疫苗8250头份,免疫羊4743只。同时开展了W病、D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布病、马传贫、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监测。
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依靠科学,群防群控,认真落实24字方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修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分队,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机制,落实人员,贮备应急物资等,同时政府拔出防控专项经费19.3万元,加强防控工作。对城郊结合部、水网地区、公路沿边沿线、边境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疫情监测、监督、检查,严防外来疫源传入。对各养禽大户、禽类和禽产品营销户到市外购入禽类及产品严格实行申报制。强化疫苗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公布的经过GMP质量认证的9个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杜绝假冒疫苗的流入,并对购入疫苗渠道严格控制。禁止各养禽户从外地私自购入疫苗。对养禽大户饲养的禽类开展禽流感抽样检测。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禽流感科学防制技术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七是启动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去年以来,畜牧系统
组织57名(其中:市级安排12人、乡镇安排45人)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入企,进行挂钩帮扶。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两个奶水牛养殖示范村和1个养羊示范村,确定了**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挂钩帮扶龙头企业。确定了 90 户养殖大户、专业户,辐射带动各类养殖户200余户。建立的示范村、示范户畜牧收入明显增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