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浅析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国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都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存在着教育规模萎缩、办学条件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等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农村产业结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心和扶持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为承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建设,农民个体素质提高,职业能力的发展,都与农村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过去,在单一的基础教育面前,农村一直沿袭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之路,造成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待业。如何培养具有相应技能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如何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以就业为指导的实用性人才,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广的就业方向, 才能使这样的培训发挥其作用.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开发人员以及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与创业能力,迫切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应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首先,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长期以来,在农村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在农村生活,种田、养猪,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就够了,无需学习。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农转非”的职业技术培训,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存在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学习一种技能然后到城市打工,脱离“农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出路狭窄,而接受高等教育则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所以抱着升大学(或高职)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这种状况在落后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凭教育”“升学教育”,变成为城市输送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的根本原因。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较少,许多学校多年来没有建设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经费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严重欠缺。资金的不足导致不少农村职校资源短缺,教学设施不全,设备水平低劣,资料陈旧,实习、实验条件很差,市场适应能力低下。
最后,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教学方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多数是专科教材的压缩版,偏难、偏全,难以有效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总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五大矛盾,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与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矛盾;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村高中阶段普职教育不平衡的矛盾;市场竞争与农村职业学校适应能力不强的矛盾;农村居民收入低于接受职业教育成本高于升学、就业机会少的矛盾;农村人口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矛盾等。要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实现指导思想、服务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的方面的创新。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的真正建立,以及在就业、研究、规划方面的支持等。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多种问题。
(1)、有关方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相对较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政府功能发挥不足
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职业教育除受教育者本人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和企业。从投入角度讲,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就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而我国没有充分考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对职业教育成本较高的差值进行补偿,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和校办企业创收来解决,使职业教育发展在多数时候都表现出相对弱势。同时对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普适性,使得职业教育的效益具有一定的外溢性,一些企业以学徒式培养的方式补充劳动力,缺乏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足够激励,使企业作为重要的受益方没有能够有效分担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2)、产业结构发育不健全,对所需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低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吸纳能力低。在调查的5省中,除浙江省和山东省两个县域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外,吉林省和河南省两个县域的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较低。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大批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廉价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使得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对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由于技术要求低,几乎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因此,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显著降低。
(3)、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软环境支持
虽然国家颁布了多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力,职业教育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如在企业用工时,就存在“就业陷阱”、“虚假订单”等失范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以“虚假订单”把学生骗去,却不按事先的承诺兑现待遇,或者在干满一年试用期后以种种理由把人辞退。而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形成,许多出外务工的学生上当受骗后有冤无处申,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损失,也使职业学校对外边来的“订单”望而却步,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家长、学生与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信心。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者来说,来自政策和制度的一些不公平更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职业学校教师晋升职称比例偏低,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也远远不如普通学校教师,这使职业学校教师感到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4)、面向市场办学,职业学校缺乏服务与支持
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与职业办学的盲目性,对就业市场信息不敏感与职业教育发展惯性、周期较长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这样一来,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另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出现过剩,造成了职业技术人才结构性不合理。
现在全国约1/3的省和大部分地市尚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学生就业也主要依靠民间组织或自我服务。由于体制分割,造成有的地方劳动部门只面向技工学校提供就业市场信息;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由于缺少公共支持,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筹资和服务成本控制的困难难以解决,而且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
三、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政府功能的公共性出发,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提出应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核心,加大职业投入为保障,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点”,作为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目标,确立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
各级政府部门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结构,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更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城市职业学校积极吸纳农村生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2)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
国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主体,职业教育投入要单独预算,并对职业发展作出规划,使职业教育投入有一个持续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应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券制度。发行职业教育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教育财政新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整合县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有利于调动职业教育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和提高办学质量。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的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企业也应该有分担职业教育成本的义务。为了使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资金,我国应尽快通过立法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职业教育税的课税对象应指向企业的工资支出,并参照职业教育的经费需求以确定合适的税率;课税权主体应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即它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对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成本补偿。
(3)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国家应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会的作用,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会。职业技能资格具有严格的行业特点,由行业协会组织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行业标准,可以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专业与权威凭证。
要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对职教的宏观调控力,以促进形成“信息透明,供求有序,质量优先,平等进入”的就业机制。政府应定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预测,使职业学校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保证职业学校有效获得就业市场信息,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形成国家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生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校际优势职业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企业中潜在的职业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师资同享。同时,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引入市场运行机制,确立“谁投资办学,谁优先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行录取学生的体制,促进职业学校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5)“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学校办学中,“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同时,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熟悉所在地生活情况,缩短适应企业所在地生活的周期。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5):40-43.[2] 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研
究,2005,(06):20-22.[3] 马俊哲.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1):53-54.[4] 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04):9-10.[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6] 张 春,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22-23.[7] 叶 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03):113-114.[8] 肖晓玛.以务实精神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63.
第二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教育与从业衔接的必经环节,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新兴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全面而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其前景一片光明。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增强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并于1996年通过并颂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到了新世纪,国家相关部门更是重视,几度颂布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强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的“燎原计划”(即在农村开展的一项经济开发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计划),实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到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1984年到1997年,农林中专学校由406所增至420所,在校生由10.24万人增加到219.47万人。虽然农村职业高中学校由1997年到2001年有所停滞甚至有所下降,但从新世纪以来,其回升状态良好。并且,从国家政策导向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极具潜力的。整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有诸多有利条件的存在在推动着它的发展。
一是在当前,许多地区的其他职业类学校近年来也多并入到职业高中,成立了职教中心,农村职业教育已渐成体系。这对于职业教育多为地方举办与管理的背景下,这无疑已成为农村职业发展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便捷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已逐渐得到完善,比如其教材体系,师资与教育学等方面。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农村职业教育由单纯的就业教育转为向又就业又升学的教育发展,路途宽广的职业教育无疑增加了对大众的吸引力。
四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使农村职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
五是长期以来的探索使为什么开展职业教育,怎样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都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这无疑使其发展更具有指向性,方向与目的都将更为明确。六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越来越多的人从职业教育中获益,使部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整体上而言,减轻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阻力。①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我们应认识到的是,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呈现出良好发展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饱受歧视,在人们眼中,普通教育方为“正规教育”,只有接受普通教育,完成“龙门一跃”,上了大学的人方可成为“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作为成绩靠后或升学无望的“没有出息”的孩子的选择。在现在的农村,甚至有的人选择上职业中学,甚至还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想法,家长们美其名曰:“年龄太小,不宜这样早的进入社会,到职业学校可以让孩子年龄混大点。”尤其是在农村的人们,深受农村二元结构与自身经济状况的制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更何况由于信息的闭塞,他们对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西部欠发达发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二)农村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吸引力。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秩序依然混乱。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的职教精神,各地随后便出台了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政策,但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学校分布零乱。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也是缺乏培养的长远规划,随意设置专业,盲目地发展自身,根本不从实际出发,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大多存在,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有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连培养方向都不明确,技能也不过硬,大多培训者都成为了一批批的“打工者”,大大降低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与诚信度。
其二,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其它普通类型的学校相比需要更多的经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就办学条件来看,农村职业高中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图书匮乏、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甚至出现职业教育资源向普通高中、初中大量转移的现象。我国职业高中的生均教育经费长期低于普通高中,最好的职业校投入与一般中学的投入也只能勉强相当。据1995年以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致力家规定的办学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农村职业高中更是如此。当前职业高中多由地方政府兴办,只有少数为中央出资办理,而对于广大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只有有地方政府出资了。农村职业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要去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财政投资的外部性太强,地方政府积极性非常有限,况且县级政府财力自身也极为有限,最终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拮据,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与设备,教育教学信息化与现代化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天方夜谈了。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办学质量差,办学效益不足的现状则着实不足为怪。而这样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更小,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是相当之低,为农村和城市经济服务的能力更是弱之又弱。
其三,从师资上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就算招到了“双师型”老师,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种老师流失也极为迅速。所以,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上专业素质长期难以提高。农村职业高中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在一些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占的比例太高,具有一定职业技术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极为短缺。教育部曾多次出台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52个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又新增了两所学校,使基地总数达到了54个;另一方面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此外,各地还相应建立了125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并开展了相应的师资培训工作。2003年教育部又将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攻读硕士学位任务的学校由13所增加到22所,招④③②
生计划增加到1560人。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局面仍然没有扭转。县级财政薄弱,编制控制很严,农村职业高中没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教师。而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教师收入不高,很难自费出去学习。而面对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限于经费紧张,大多数农村职业高中的现有教师也无可奈何。
(三)农村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相分离。首先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脱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互助的体系。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极少有与职业教育内容相关的;而在职培训也几乎与农村职业教育相脱离。其次是与农村相脱节,更与市场相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教学方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多数是专科教材的压缩版,偏难、偏全,难以有效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而在实习和培训方面则不能与企业相沟通,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⑤
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改变观念。事实上,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把握。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农村和农民,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训,并从中获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让所有的农民都意识到这一点。全面贯彻中央职教精神,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方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宣传不仅要在招生中、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还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加强管理与统筹,引导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快速发展。
首先各地政府在认清形势的同时要注意对自已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与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分区制订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学路子,避免相互攀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面向农村企业,与企业、农场联合办学,发展外向型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注意普及易于接受、层次较低的实用技术,促进经济繁荣,培养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初级、初等而不是中等、高等教育上,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论哪一类地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但无论如何,都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当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努力。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其次,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具有刚性的农业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这样可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更为师资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增加其内在的实力。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招生制度改革,放开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放宽职业学校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如:“校企结合”、“校校联合”、“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和“边学习、边致富”的教学模式;加强职成教在校舍、师资、实验实习基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统筹结合,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农科教结合深入发展。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合格学历,而且还应该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教师的培训或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共巧匠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①李锐 赵茂林 等著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59~160
②杨帆综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30~37
③ 唐冬生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
版)201018~19
④ 袁桂林 等著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326 ⑤ 袁桂林 等著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327
第三篇:日本职业教育现状与考察报告
日本职业教育现状与考察报告
一、日本职业教育体系
(一)日本的教育体系
日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初中)。中学后分流,高等学校三年(高中)或高等专修学校三年(中专)。实施高中后教育有大学、女子短期大学、职业专门学校等。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的任何阶段,经过职业培训后均可就业。
目前,日本高中毕业生的去向是36.3%上大学,18.9% 上专门学校,8%上短期大学,余下的36.8%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其中少数成为社会无业者。
(二)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两个系列,分别由文部省和厚生劳动省经办。但根据《教育法》,所有学校的业务都服从教育部管理。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包括专门学校(高职)和高等专修学校(中职)。
日本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但所有学校均可通过培训项目从政府拿到经费。公立学校无论当年招生数量多少,每年从政府拿到固定办学经费。私立学校则看接到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大小获得相应的经费。学校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几百人,最大也不过几千人。专修学校全国在校生数79万,是各类大学在校生数260万的三分之一。
二.职业教育改革情况
(一)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文部省为专门学校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与同等待遇。同时,厚生劳动省和有关省批准和授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的鉴定工作。许多行业协会和知名国际公司也与学校合作,共同颁发他们的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也以自己的实力和质量赢得了社会认可。2004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为77.1%,另外还有去大学继续深造的没算,而大学就业率仅为55.1%。
(二)建立公共培训制度
在国家层面和47个都、道、府、县建立相应的公共培训管理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预算,开展免费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重点对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校毕业生在137个行业进行职业培训,以缓解紧缺人才的现状。
(三)开办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由厚生劳动省出资,成立独立法人的国家劳动政策研究所,并在各地方政府成立相应的下属机构,承担国家下达的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和职业能力开发、劳动培训政策等。所研究的成果供劳动部和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采用。也承担其他机构和个人委托的研究。由于是独立机构,同时也对劳动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有关决策和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四)支持民办学校
政府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无论是学校法人、财团法人、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均可开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旨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学。因此,在日本民办学校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政府的理念是:企业都是私立的,为私立企业培养人,应该以私人办学为主,政府只是加以支持。但私立学校承担公共培训计划将会得到政府资助。
(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国家推行了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对鉴定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试时间也作了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137个,一般分为特级
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技术最高级,“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中级,“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初级,“三级技能士”称号。
(六)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学习型社会
国家推行了“生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工再培训制度。具体做法是:政府将社会福利和人们的养老基金与生涯学习挂钩,通过国家各级“职业安定所”(注:再就业办公室)调查登记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对还有就业要求的就安排到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学习,一般是免费的。65 岁退休的人一般还有20年的生涯,如果不安排好他们的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政府安排他们学习、介绍他们到海外工作,一些日本企业再次聘用他们。
有条件的企业也对自己的员工开展业余培训,一方面是让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为员工下岗后的退路作准备,不将问题推给社会。
日本现在18岁到50岁的无业者有250万人,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也是学习型社会的任务之一。
(七)成立全国专修学校联合会
在民间“全国专修学校振兴会”的基础上,由文部省批准成立独立法人的“全国专修学校联合会”,有了政治上的权利和经济上的援助。并与许多议员为他们说话。目前已发展到3000多会员单位,是个全国性的、半官半民的组织。它成立的作用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社会更加尊重和了解职业教育;各校有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依法办学,规范和统一职业教育教学,共同购买保险,减少学校开支;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职业信息和学校信息,资源共享;承担文部省的有关任务,为国家起草政策性文件,并得到相关经费;向文部省提供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联合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即向政府反映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和政府据理力争,向政府和议员施加压力,争取职业学校的更大权益和政府更多支持。同时也为政府排忧解难联合会经费来源于会费、国家补贴和社会捐助。
三、考察学校情况
(一)文化服装学院
该校是日本最有名的服装学校,也是世界知名学校,是民办学校,与美、英、法、意等国家有合作,与我国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有合作。其办学特点是产学结合,学校为企业设计服装、学生的作品被企业采纳。学校有先进的服装制作设备。学生毕业后长期与学校保持联系,甚至是合作。全国共有2.5万服装专业在校生,该校拥有5000学生,并且只有服装类专业,占五分之一,是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由于日本许多服装厂移到中国去了,所以,该校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但要求较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懂汉语,以便企业派到中国工作。也希望到中国培训中国学生。现有99名中国留学生。毕业生每人均有20 个以上的企业供选择。就业率不仅仅是高,他们培养的是引导服装潮流的人。由于该校名气大,学费大大高于同类学校。
学校将服装设计、服饰设计、制作、染整、服装贸易等专业方向分成17个模块,学完一块考核一块,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为1 :1。学制一般两年,也有一年毕业和三年毕业的。服装表演:学校有自己的T型台表演大厅,有1000座位。上正好遇上毕业生作品表演,每场1个小时,学校请我们代表团看了一场。全部灯光、音响、动画、解说、编排和组织均由学生自己张罗。每一位学生都要上台表演,校长、系主任、老师、家长、同学,尤其是企业都来看。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当场就被企业买走。
资料库:学校有完备的学生作品资料库,几千件成衣由电脑编程存在自动输送架上,需要时只输入编码即可自动挑选出来。这些服装是历届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和知名公司已采纳其设计的样品,可供历届学生参考和开展大型活动时用。资料库中还有服饰设计与
制作的样品以及各类与服装相关的装饰品。均是由学生设计的。
影像库:藏有全世界知名服装杂志、时装发布会和世界服装展示会的文字书籍、刊物和音像资料。
材料库:有8000多种面料,分别编码,标明产地、质地、性能指标、生产年份和照片。查找时,在电脑中输入编码,就可调出这种面料,了解相关信息,同时面料架上的样品也会自动的转出来,察看质地和手感。如果想观察整体设计效果,还可以调出更大面积的面料。由于品种齐全和管理现代化,调看方便,他们的材料库还供企业来查阅,为行业服务。图书馆:有22万册图书,除了直接用于服装设计、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的书籍外,还有大量的时尚杂志和有关艺术、摄影、广告、语言、民俗、绘画、文学、材料学等各种启发学生创意的书籍,也有出售教科书和参考书。
商店和布店:有各种绘图和裁衣所需的工具出售,还有各种面料卖,供学生练习时购买(实践教学所用工具和布料是由学生自己出钱购买)。学校商店的所有物品都比市场上便宜得多,而且就在教学大楼中,非常便利。
实习车间:设备高档、齐全。有先进的电脑打板机、数控裁剪机、数控染色机(可将照片印刷在衣服上)、整烫机和电动缝纫机等设备。可同时容纳两个班120名学生实习。
(二)大阪工业技术专门学校
该校创建于1895 年。主要开设机械自动化专业和建筑技术专业。机械专业学生主要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技术,机器人主要运用在消防设备、环境设备、家电自动控制和玩具工业。学生所设计的机器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两年学习中有半年毕业实习,由学生自己找毕业设计题目。建筑专业学生则在建筑实务、建筑装饰、建筑技能、建筑设备和环境土木等方面各有特色。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同时获得文部省、建设省、国土交通省的“技能士”、“建筑士”和行业协会或知名公司的职业技术鉴定证书。所有合格毕业生获得文部省的“专门士”称号。该校在学生管理和招生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籍管理方面,对在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活动有特殊贡献者的特长生有学分和学费优惠。二是,是招生手段有特点,每年暑假通过网上和散发学校宣传册,将高中毕业生请到学校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体验活动。并由系领导和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劝说他们来校读书。三是,搞好与学生的关系,由于经费和志向的原因,中途退学者占8%,为了能将学生留下来,防止流失,学校老师均分有任务和学生以朋友式的关系一起做专业项目、做文体运动和社会活动,热情为学生服务。因此,该校就业率达到100%,求人倍率为9.5倍,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神户情报大学院大学暨神户电子专门学校
该校成立于1958年,是日本最早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日本大多数计算机教科书是该校编写的。我国清华大学也采用他们的教材,并且与他们共用设立研究所,有合作研究项目。该校的教授一直到清华大学讲学。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有合作项目。主要开设有软件技术、游戏软件、计算机硬件、电子商务、图像技术、电子合成音响、网络技术和建筑CAD技术等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该校大胆探索,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争取到了文部省的批准,挂牌为“神户情报大学院大学”,2005年开办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
该校的办学目标是:快乐学习——让所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边干边学,在工作或实训中掌握知识。务实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项目式教学。与NEC、地铁公司、广告代理商、新闻媒体等18家企业联合技术开发,以项目式教学带领学生发表作品和生产软件。学生许多科技成果直接被公司采用。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大胆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率先开办电脑动画、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专业硕士层次高职教育。
来自《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一期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调研提纲
一、调研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5]23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任务,编著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一书。该书将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理性的疏通和分析,并给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判断,以期正确地评价、准确地反映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本书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来一部具有总结性、权威性和历史性的著作。在该书中,将收录一批有特色、有经验的高职院校的典型材料,作为此次历史性总结的支撑背景。同时,将准备有选择性地总结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证书运行、职教集团等若干模式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以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
二、调研目的
据了解,贵校在上述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希望将贵校的材料作为典型个案纳入本次历史性总结的权威之作。为此,我们特编写了有关个案的提纲要求及范例供参考(参见附录一~四)。如果贵校在附录提纲的某一项或几项中有期望展示的风采或值得总结的经验,则请您按照提纲所列要求准备材料,并通过电子版或E-Mail的方式寄给我们。时间截止到2006年2月25日。
我们将根据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仔细研究、分析、提炼、归纳,通过这本权威性专著的展示,使贵校的亮点更亮,特征更鲜明,声誉更提高,并将由此让高层领导‘知道您、了解您、支持您、帮助您’,为贵校自身乃至整个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1、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2、发展中的特征及特殊做法;
3、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4、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5、可供借鉴的举措建议。
四、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
上海市教科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组联系电话(兼传真):021-64175236
联系人:黄 芳(项目秘书)
E-Mail: office.ribb.sh@163.com
项目总负责人:
马树超(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教司参加人:
范 唯(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
各专题负责人:
郭 扬(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综合组)
陈 娟(负责优秀高职院校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陈 嵩(负责校企合作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黄 芳(负责双证书运行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175236或***
郭苏华(负责职教集团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434053或***
附件一:
高等职业院校典型模式
调研提纲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特征总结。
二、案例文稿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将对各高等职业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您的介绍和经验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为之,要求参与单位根据提纲编写2000字左右的文稿,也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
三、案例写作参考提纲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包括: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1)方法与措施 2)作用与成绩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成功经验总结
附件二:
“校企合作”办学
调研提纲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并为我国今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现特征求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介绍,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发展情况;
2、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主要特征;
3、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学校今后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打算;
5、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有何好的建议。
您的介绍和建议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
三、个案范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从2002年起,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接轨,形成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双赢、诚信、融通的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基地是校企联姻的基础。创建紧密型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有松散转变为紧密,有“邻居”转变为“亲戚”,合作由单一到多元,使校企成了“一家”;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各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招生是校企互动的起点。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将基地建成招生宣传的窗口。
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
科研是校企融合的提升。通过紧密型基地的设置,构建高层次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施评估考核,采取联办应用型研究所、合作建立学科性公司等方式促成资源共享,联合攻关,解决目前高校科研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目标隔离、人员隔离、经费隔离和成果隔离的问题。
就业是校企双赢的硕果。培养“合格加特色”的人才是学校的追求,这种人才也是企业的需求。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动作,规模推进学生就业,畅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学校与企业获得双赢的硕果。
基本特征之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基地、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密不可分,构成了系统化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科学体系。
基本特征之二——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动力。体现开放办学、社会办学的高职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符合社会需求,教学科研体现改革思路。
基本特征之三——以紧密型基地建设为重点。抓住校企合作的关键,突破传统基地的学生实习单一功能,着重建设具有多功能的紧密型基地,把紧密型基地作为实施“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基本特征之四——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在校企合作中拓展多元利益,从思想感情和文化成分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糅合,达到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基本特征之五——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合作涉及双方感兴趣的所有方面,形成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理想途径。
附件三: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典型个案与模式研究
调研提纲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序推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低成本,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零距离”上岗,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解高职资格证书在具体实践运用中的有益经验与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与方案,以便将贵校的成功经验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特拟定本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情况介绍。
2、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所取得的成就及有益经验。
3、学校实施双证书的特色及特殊作法
4、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5、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设定。
6、对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举措设想与建议。
7、对“高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思考,(1)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2)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3)“高职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区别等,(4)社会对高职资格证书的认定情况。
二、需索取的资料
请配合提供下列资料,谢谢!
1、请提供学校基本情况、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的相关文件与资料、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学校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
2、学校曾发表的关于“双证书”的论文及著作等。
3、学校曾参与的有关“双证书”的课题资料及相关成果。
三、个案范例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证“直通车”模式个案研究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 1956 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备、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初中后五年制”大专及普通中专层次的学生,各类在校生 6000 余人。2003 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97.1 %,居自治区高校首位。
学院坚持以能力为本、突出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实行“一书多证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校内建立了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通过实训可直接获得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直通车”模式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自治区高职院校中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改革试点,高职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毕业时经过考核合格可以领取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电气自动控制技术、旅游与饭店管理等3个专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新模式。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模式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后,学生三年就能拿高级工证,而过去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二、实施“直通车”模式的若干特征
1、调整专业设置适应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标准,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就必须在专业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调整使专业培养包含职业标准,又不违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达到职业标准要求。
2、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学院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大了专业的技能动手能力、攻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学院结合专业对应职业工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专业和工种的需要。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对应的工种为维修电工,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完全覆盖了维修电工工种(初、中、高级工)所必须的应知知识要点,即,如果该专业毕业生理论合格,则维修电工工种的职业资格证的理论考试也就合格。
3、构建“一体两翼”新型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学院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适应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主体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学院调整后的课程实行“大平台,小模块”,“大综合,小方向”的结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保证达到5∶5。
4、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直通车”后,学院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进行了改革,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法,就是将过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变实验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验室;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结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标准。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选授课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增大认知力度,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5、实施课程认证的考评方式提高考评效果。实施该模式也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学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与之有关的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教学和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多次模块考评,把小容量抽题考评变为大容量普遍性考评。“直通车”方式的考评由于考评次数多、模块内容相对集中,考评的量相对较大,内容的覆盖率也高。
6、建立和完善监督与保障机制。为了使“直通车”模式顺利运行,学院专门制定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直通车”的实施细则》,落实了各级责任,相互监督、规范运行,确保“直通车”实施后,质量不打折扣。同时,为保证“直通车”工作的运行质量,学院建立了由系部、学院、自治区劳动厅组成的校内外三级监督体系,随时进行抽查监督。再者,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实训时间、改革考评方式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直通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三、“3+2双直通”模式
基于技校想要学历,而高职学院则想要技能的基础,2005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与克拉玛依职业技师培训学院、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哈密铁路技工学校3所学校签署协议,组成了一个新的合作体,共同实施继“直通车”模式后的又一新型模式——“3+2双直通”模式。
基本模式和实现方式:由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申报五年一贯制高职试点专业招生计划,在中考成绩优异者中录取。前三年在试点的技工学校学习,达到中级职业资格水平;后两年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达到大专学历,同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2双直通“模式两个学段分别在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与实践,同时达到大专学历水平和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中职与高职、中级与高级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实现职业教育的”三通",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附件四:
集团化办学 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集团组建模式:是松散型的还是一体化的。即组成成员的产权关系有没有变化。以怎样的协议组合起来。
2、机构建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设置状况。
3、运行特征:以资金、或技术、或资源、或其他为纽带。
4、集团政府和社会组织与集团的关系,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引导方式。
5、集团在教育和企业联合方面的结合点。主要强调企业在集团内所追求的利益焦点。
6、集团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以便我们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三、个案范例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33所办学水平较高的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加盟、67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将联手培养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实用型紧缺人才。
特征一:松散型结合,自主加盟式参与。参与单位产权不变,财务分列。
特征二:政府引导。省教育行政部门为集团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集团牵头方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持。
特征三: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组建服务业职教集团后,33所学校可以尝试进行一系列教学教育改革,在近期内主要包括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育质量监控、统一招生及学籍管理、统一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同时,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统筹。联合召开大规模的毕业生招聘会;利用资源优势联合举办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打通学校和社会的“瓶颈”。此外,还可实现中、高职的人才对接,在33所学校内,针对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升高职的需求,通过内部协调,与高职学院联合,在招生、培训、就业等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特征四:成员单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搭建各自的合作系统,空间大大扩展。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选课余地;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实现学分或成绩互认。
第五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不强:在农村,食品安全法制宣传不够深入,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群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二是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在食品选购过程中,看重的只是食品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三是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造成威胁:在广大农村,传统节日里,喜欢食用一些腌制品、腊制品、卤制品和油炸食品等等,这类食品虽然口感不错,但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大多受到破坏,并增加了有害成分,长期食用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食品源头、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监管难度大。
1、初级农产品质控制体系不完善:现阶段广大农村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大多数初级农产品还是以单个的农户为生产单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准使用有毒农药、化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滥用非法添加饲料、畜药、激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在农村现有条件下,要全面推行还有很大的困难。
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而散: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可要求。而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它们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往往很受当地群众的喜欢。如果任其存在,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是不合法。
3、农村食品流通难以达到准入条件:一是农村食品经营户一般都投资少、规模小,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水平不高,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达不到要求。二是食品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经营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食品卫生知识等,服务质量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少数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管商品质量,销售不合格食品、个别还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四是索证索照不全。食品进货、配货渠道不清晰,采购、销售纪录不完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招回和追溯困难。
4、农村食品消费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农村餐饮行业、中小学学校食堂、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单位职工(建筑工地)食堂等,经营面积不足,设施设备简陋,人员大多未经体检、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严格,很难达到食品质量化分级管理和发卫生许可证的要求。低标准经营,无照无证经营的现象较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饮食安全隐患。
(三)、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农村食品信用意识还亟待提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食品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够强,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缺乏,重价格、轻质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开展。二是农村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经营方式、消费档次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使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施行缺乏理想的环境和足够的技术支持。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不强。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国家强制推行,在广大农村,食品各环节很多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对信用体系建设长久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存在消极等待的思想,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农村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职责不明晰。
食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缺乏专门的系统性管理法律法规。现有的《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存的关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定,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食品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有的条文对农村食品市场来说要求相对偏高,执行困难。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力量较薄弱。
在现行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中,监管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比较健全,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监管手段较先进,而在农村,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组织,但其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在农村食品安全形势错综复杂、职能交叉、人少事多情况下,工作难以抓到位。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监管任务重。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在农村的边远山区、管辖交界区域,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由于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为假劣食品向农村销售提供了“孳生土壤”,增加了监管压力。
4、农村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检测有缺位。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测设备不全,缺乏食品安全监测的科学技术手段,检测方式较落后。监管人员只能凭肉眼、凭经验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简单的外观、包装、有效期、索证索照进行检查识别,而对于食品的内在质量却无法检测。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1、政府重视,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措施。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食品安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刻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并逐步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层层分解落实,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主体职责。
2、完善网络,建立农村食品安全机制。
抓好农村食品“三网”建设(监督网、供应网和信息网)。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确保监管到位: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有领导具体分管,制定职责制度,设立办公室,有专(兼)职人负责食品安全工作,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和协管员。在行政村成立食品安全议事小组,并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人员。经常性研究解决辖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工作联络、信息报告制度,协助食品市场巡查,切实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网络,确保优质供应:倡导“万村千乡”无假货活动,引导大型超市以“安全成信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不断改善农村食品销售网络的设施和条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形成一条健全、诚信、方便的农村食品供应渠道,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消费需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确保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农村维权网、12315举报网、卫生监督网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本地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定期向职能部门反馈,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
3、加大投入、提高农村食品监管水平。
各级政府要在整合现有食品职能部门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食品监管“三项经费”投入。一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执法装备,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专项投入。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使其由“义务兵”向“志愿军”、“正规军”转变,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4、强化宣传、增强农村食品安全意识。
持之以恒地开展农村食品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营造政府重视、全民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实施好“四•四工程”:一是做好四方面人员的宣传。做好各级党、政领导的宣传,争取他们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做好农村食品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宣传,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各环节从业人员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消费者的宣传,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运用好四种宣传途径。运用好乡(镇)、村各种有关会议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广播、电视和黑板报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协管员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中、小学课堂宣传途径。三是宣传好四方面的知识。宣传好党和国家食品安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好食品卫生基础知识,宣传好食品鉴别基本知识,宣传好食品消费维权知识。四是力求达到四种效果。达到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支持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达到食品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效果,达到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鉴别能明显增强的效果,达到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效果。
5、健全法规、确保农村食品依法监管
根据农村食品监管现状,切合监管实际,加快农村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一部包含从食品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的监管法律,重点完善“五方面”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和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三是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四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五是建立对相关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使农村食品源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管理有规范,检查有制度,查处有依据,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6、加强监管,保障农村食品安全放心。
建立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的农村食品市场协作机制,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加大执法力度,在“四个环节”严把食品质量关。一是要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等的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消除违禁药物使用,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二是要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整治,认真实施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实行现场巡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抽检力度。三是要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行索票索证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积极培育食品放心店,对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进行整治,提高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
7、帮促引导,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市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积极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行业、社会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制定农村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披露等制度。建立企业的生产经营档案、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档案和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形成食品的可溯源管理,全面发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真正使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一种有制度保障的资源。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只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科学监管,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09食品营养与检测 20090931001114,石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