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生“考研热”
浅谈大学生“考研热”
相关数据显示,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为了更好地就业,大学生不约而同走上了考研的道路。而其中不少学生是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盲目选择考研。很多学生都抱有这样的心态:“毕业后工作难找,还不如先考研,然后再考虑就业的问题”。
目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被动考研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考研大军中,一些学生确实是因为喜欢做学术研究而选择考研,而另一些学生受就业压力或其他影响而被动考研。后者常常是在备考的过程中意志不坚定,半途而废。被动考研,确实,我们该思考一下选择考研的目的性,怎样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梅志刚教授指出,大学生通过考研来改变就业现状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学历不够,而是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考研强化的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就业难的症结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当你读研毕业以后,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从我们国家现在对高端人群的需求来看,国家对研究生以上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快速增长,而是相对稳定。积压出来的研究生高学历人才,现在来说,就业困难度和本科生、专科生相比,应该说更大而不是更小。
一定程度上,“考研热”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考研热”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首先,“考研热”给广大考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其次,大学生的考研目的过于功利,早已脱离了学术的范围。并且真正为了钻研学术而考研的少之又少,这也使得“高分低能”的现象更加地普遍,降低了研究生入学标准。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素质、学术层次不断地下降。还有,许多高校鉴于考研大军的逐年增加,选择盲目的扩招,这也使得研究生的质量严重降低。针对“考研热”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各方面都应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缓解“考研热”持续升温而带来的社会压力。一方面,应该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价值观,改变社会大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功利观念,控制生源的质量,对研究生的入学进行严格地选择。面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大学生考研一定要认清形势,通过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地做出选择,不要盲目报考。这些情况,作为一名大学生,都应该深刻的理解,及时做出积极正确、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利的决定,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风采。人生航行道路上,我们要做理智的掌舵人。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考研热
浅谈大学生考研热
考研热成为当代社会的最热门词汇之一,据有关人士的一项校园时尚问题调查,总结现在大学校园里最热门、最火爆的5 个时尚话题,”考研”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五大流行时尚之一。考研热一再升温,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一股思潮,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考研就像一个”缓冲剂”,把一部分学生从就业大军的队伍中”分流”了出去,部分减轻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但是,这种缓冲剂正如一支麻醉剂,效果虽然很明显,却是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从2001 年我国实施首次研究生扩招以来到2010 年的10 年期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从42 万人增加到140 万人,平均每年都在以11 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而录取比例并没有那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考研这么热,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2、可以重新选择你喜欢的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待遇的提高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4、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考研热中出现的问题虽然考研已经是当今大多数大学生的重要选择,而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具有更高知识储备的人才,考研热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大
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学生对考研与就业的分析研究“考研高烧不退”的原因① 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战略的需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上大学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研究生招生也大规模的扩招,这是我国高校发展发展的必然结果。“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② 社会对高学历需求的增加。③ 家庭对大学生的深造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 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用为了生活而需要早早的进入社会进行打拼,家长们也都想孩子们的学历越高越好,他们认为学历越高找的工作就会越稳定越好,就不管孩子们有没有兴趣继续深造,逼着孩子们考研,形成了一批被逼的考研大军。④ 严峻的就业压力。⑤ 为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思考:“考研热”的负面影晌
(一)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考研热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是勿庸t 疑的。
(二)助长应试教育之风。
(三)研究生质量 的下滑。
(四)对低于研究生学历的已经就业人群的影响。
(五)研究生招生腐败的产生。
(六)助长人才高消费之风。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在就业方面学历越高的人并不一定就更有竞争力。相反,那些学习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千自己最搜长的工作的人在就业中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所以,片面追求高学历而考研是不可取的,人才高消费现象终究也会回归理性。
三、出路:让考研不再“高烧不退,很多人考研是很盲目的,其实考不考研,先就业再考研或者读完研究生再就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来分析,有的专业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效果好,但也有的专业,比如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在有了实际经验后再学习的效果可能更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待,大学本科毕业不再有铁饭碗,也不可能再像二十年以前那样,毕业后就一份在大城市里毯定的、高收人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前些年兴起的“出国”热,就像现在的“考研热”一样。
国家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并不等于只是尊重学历。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性的社会重学历而不唯学历,重文凭更重实绩,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之下,一切都由实力来说话,不管是“海龟”还是“土鳌”,能‘.产蛋”的就是好“龟”,也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博士生,能做出成绩的就是人才。如果这样做,那些没有而企图借高学历来投机取巧的人将无容身之地,那些有实力的人将不会把考研视为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关于研究生.我国研究生的招生制度2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如何配置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如何改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如何完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从而提高应用型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3 .我国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l)从就业意识上看,研究生就业意识普遍存在偏差,就业方向观比较狭窄,从近年来的公务员热中可以看出;2)从就业流向上看,研究生大多流向公务员、高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和银行,这些单位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且工作稳定、社会地位普遍很高;3)从就业区域上看,研究生大多倾向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特别以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主; 4)从薪资报酬上看,学术型研究生的薪资普遍低于应用型研究生,许多冷门专业就业前景更是不乐观。
二、研究生就业的现状与形势.研究生就业供需矛盾加剧研究生无论在招生还是在毕业的数量上不断扩大的趋势使得就业岗位将变成一种社会稀缺资源,不断地凸显出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困难,以及研究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生存压力。2 .研究生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及研究生就业造成更大的阻力和压力。3 .科技的提升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矛盾4 .研究生就业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三、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生就业的机制问题我国在研究生培养的时候缺乏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规划缺少与市场接轨的方案,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就业时与市场不协调的问题,而整个的就业机制也暴露出比较明显的问题。.研究生就业的渠道问题目前我国在研究生就业的渠道上过于狭窄,并且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就业面相对狭窄,大多数研究生就业在区域上定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岗位上将目标定向公务员、高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和银行;其次,拉关系、托后门的现象普遍,很多岗位实际并不是面向社会广纳贤才,而是解决关系的渠道,特别以国企更为严重;最后,研究生创业者较少并且缺乏相应的就业配套服务。.研究生就业的观念问题研究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对自我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比较普遍。
浅析二本类大学生考研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① 注意体息、调节放松。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劳逸结合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 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水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取胜的可能性。水果、蔬菜有助于身体的放松,消除疲劳。③ 找人倾诉。
考研复习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带着一股冲劲去复习,但经过几为此,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① 明确目标。② 制定计划。③ 坚定信心。③ 跟自己考研团队的队员们交流,互相鼓励。复习不规律有很多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说自己的复习效率太低,一天的时间根本学不到多少知识。效率低下会削减自己的自信心,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善,到最后考研也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准备复习之前,就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复习计划。这可以指导备战考生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不至于盲从。复习计划还可以保证考生的复习时间,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复习肯定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制定了复习计划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执行。
总而言之,近年来的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工作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普通二本类的毕业生构成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增强自身在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力,考研逐渐成为二本类学生的选择趋势。二本类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没有一本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好,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一定要尽早确定考研目标,尽早开始复习准备。考研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在实践中对各种
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调适,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好节奏、调整好思路,才能获得平和稳定、积极健康的心态,最终确保考研成功。
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研热”
一、高校考研现状1、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逼迫。2、盲从者的影响。3、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
(二)“考研热”的优点:1、考研对个人自学能力形成的影响。从学习目的上说,学生考研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奋斗的目标,有的可能是为了实现父母对自己期望,等等,但是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考上研究生,考研生有了这些学习的目的,便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2、考研对学风建设的影响。考研的学生必然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学习上,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周边的人。
三、“考研热”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当代社会严峻就业形势条件下出现的新名词,如何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考研还是就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辩证的看待“考研热”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女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 l)女性比男性的就业压力大。其一,社会竞争的不平等性。由于面临生育、养育等原因,导致女性面临工作机会不均等、工作报酬不平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加之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等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比男性大,而且在女性人群中也显得偏高。其二,男女平等就业保障机构的不健全。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原则,对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制约着女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缺乏机制保障就使得女大学生对就业有恐惧感,考研成为缓解这一恐惧感的唯一途径。2)社会和家庭对于女大学生的期望过高。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过高审视,要求女大学生毕业后要有自己的社会事业和专长;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希望她们能找到最好的工作,而往往实际情况与这种期望值相差甚远。这种来自各方的过高期望以及长久的期望不能实现,使得女大学生对考研不成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过分焦虑。主观因素― 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从男女性差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男性自尊、自信、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而女性则不同,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卑感、依赖性强,在传统的自卑感里又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极易为外界刺激所伤害,作为女性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具有这些心理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以及缺乏对自身心理特质的了解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加之肤浅的社会阅历,狭小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餐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为其固有的心理特质的弱点所左右。在面对考研这一人生重大选择时,女大学生的求全心理和对考研后果的担忧都显著强于男生,这样的心理特质成为导致女大学生考研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消除焦虑的对策― “社会一学校一家庭一个人”四位一体.社会层面― 进一步完善男女平等就业长效机制其一,要以“男女平等”为先导,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消除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营造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大环境。其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为确保男女平等就业提供保障其三,建立健全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学校层面l)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心理咨询机构。2)创建专门的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增加女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逐步增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决心,从而扩大其就业面,缓解其考研压力。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研焦虑。家庭层面其一,合理干预。家长要主动、全面地了解当今社会的考研、就业形势,合理地参与女大学生的就业、考研等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但不要过多干预。其二,积极配合。要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女大学生在校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当女大学生出现考研焦虑等现象后,以“朋友”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个人层面 l)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其一,不要过分地低估自己,导致丧失就业信心,从而盲目考研,过分焦虑。其二,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使得就业路径过于狭窄,对用人单位提出过高要求,从而错失良机。只有对自己理性的评价,对未来就业形势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率,以此缓解考研的压力。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一、女大学生盲目考研的不良后果、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的恶性循环。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女大学生选择考研,来求得自己所满意的“好工作”。然而毕业时她们发现情况并不是所设想的那样美好。现在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己经出现,而女研究生的就业将会更加难,其主要原因有: 1)大多数女研究生毕业时,正好处于结婚和生育高峰的年龄,用人单位对雇佣这一年龄段的女性通常十分谨慎,生怕招来的女研究生还没工作或者刚刚熟悉了业务就要请假结婚或者生孩子。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写着:男生(本科或研究生),他们宁愿要本科男生,也不要女研究生。2)女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非常高。很多女研究生毕业的去向是高校、研究所、外企等单位,她们择业时倾向于轻闲、社会地位高、薪金待遇好的工作,到基层就业的很少。选择工作地点大多是经济发达城市,很少到偏远山区和穷困地区工作,所以女研究生的就业面反而比本科生窄。3)以前有些单位为了撑门面,盲目地招收研究生。但是现在很多单位认为,女研究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自恃过高,怕以后难以和同事和睦相处。还有的单位担心女研究生不安于工作,而且冲劲与干劲方面不如本科生,可塑性不强。4)女研究生的专业多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而近几年来,用人市场对这些专业的需求己经趋于饱和状态。这也是造成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女大学生考研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付出很大努力考取研究生后,毕业时仍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就业恶性循环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这会给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引起女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女大学生们相信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在社会上谋求更好的发展,而且也正在这样做。接受研究生教育对女大学生来说已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投资,是可以见到回报的投资。2)她们向往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又希望在家庭和婚姻上得到幸福。所以实现“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统一对女大学生选择考研是有很大影响的。她们认为,考上研究生就可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就能够将事业和家庭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造成了女大学生们自身价值观的冲突,即在显意识中,她们选择考研是因为她们完全接受男女平等、女性应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等观念,她们希望通过考研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并诉诸于行动。而在潜意识中,女大学生们又无法挣脱传统观念的樊篱,出现了被动依附的消极人格,3)她们不得不考虑家庭、婚恋、生育这些所有女性不能回避的问题,她们认为,通过考研获得研究生的学厉可以使自己能成功扮演自己的家庭角色,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女性.社会对女大学生家庭角色的高期待与职业角色的低期待、劳动力市场的不公正待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作用,并使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矛盾。3、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4、对女大学生婚恋和生育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l)女大学生读完大学本科又要继续读研究生,使得学习期过长、年龄偏大,晚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讲,妇女的最佳生育期通常在20 一27 岁之间,女性从27 岁开始,生育能力就开始下降,过于晚育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2)当女大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她们的择偶观念和择偶范围都会发生改变。
二、应对女大学生盲目考研的措施 1、国家宏观调控,为女大学生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2、工作单位改变对女性的性别歧视。3、高校转变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别教育。4、女大学生要增强女性主体意识。
第三篇:聚焦军校大学生“考研热”
聚焦军校大学生“考研热”
——关于军校学员考研的话题
本报记者 周晓媛
编者按:每年丹桂飘香的季节,“考研”便成了学院里最关注的话题。保研的这边还尘埃未定,那一边考研热浪又滚滚袭来,有的尽管还在坐观局势,犹豫张望,但对考研复习的热情却一点儿不减„„对军校大学生而言,考研意味着什么?我们军校“考研人”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考研路呢?针对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07届大四考研人员和我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学员,经过几次沟通,笔者感触颇深,现与读者们一同探讨、交流有关于“考研”的话题,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背景资料: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加,部分用人单位“门槛高”,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颇为苛刻,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的道路。军校学员考研形势,较以往虽困难了许多,并取消了保级一说,但学员们的考验热情依旧有增无减,考研人数和所占比例也依然小幅度攀升。据调查:我院2010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占应届本科生人数(非指挥类)的50.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45%。
“考研人”想法各异
作为即将担任军队现代化重任的新一代军校大学生来说,继续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了他们今后从事本职工作的迫切需要。部分学员把不断学习,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更精、更深作为复习的奋斗目标。
对于大多数军校学员而言,最迫切、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毕业分配,而分配形式较以往更为严峻,采取全军不定向分配,赴疆入藏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而研究毕业生分配,相对来说自主性更大,有了研究生的学历,也就相当于迈过了一些单位硬性的“门槛”,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基于这一点,考上研究生也就成了部分学员今后发展的“跳板”和“平台”。
在考研的队伍中,还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明知自己并非具有“志在必得”实力,却依然固执的扛起考研的大旗。学员小王这样认为:“在大学四年中,没有考研的经历,就称不上“刻骨铭心”、“值得回味”,反正下部队也是要考研的,工作后可能就没有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了,何不趁此时机,扎扎实实地复习一遍,即巩固了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又不会虚度时间,也为今后再次考验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考研人”如何走好考研路
军校兴起考研热,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现象,它反映了当代军校大学生对知识、对理想的追求。但是,考研本身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漫长的“苦差事”,用一位考研同学的话说:“考研考得不是研,考得是寂寞,考的是忍耐,考得是坚持。”考研就是一件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欲望,舍得了享乐的事,它涉及到了学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把握考研的目的与心态,方法与过程,付出与结果,就会感到迷茫、疲惫、想要放弃,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在经过笔者与几位研究生的交流、探讨后,对于如何看待考研,如何走好考研路,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考研,必有胜出,同样,也必有落榜,要正确的去看待结果,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邵良峰教员说的那样:生活,允许你失败,但是不允许你不努力,考研也是如此。我想我们每一个考研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白白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考上研,一切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其实不然,人的成功不在与考上研究生与否,关键在于自身有专业特长,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高素质的体现,并不完全取决与高学历。“不能唯学历,要看重能力;不能唯文凭,要看重水平。”为什么总是去强调一个过程的重要性?这就是因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就在这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与过程培养中。没有量的积累,也不会有质的突破。成功在与突破,但它更在于过程的积累。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我们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一名学生。考研不会为军人的身份增加什么砝码,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要把个人发展同国防建设统一起来,要把个人爱好与军队需要统一起来。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什么套话,这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军校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如果考研的目的不明确,考研的动机不单纯,缺少对军队的责任感、使命感,盲目的追求“未来规划”,少了一种最神圣的坚持,缺乏一份持久的动力,很容易中途放弃,甚至走上歪路。
三、具有“实践”的精神
作为一名未来信息化战场的高素质指挥军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读圣贤书”是绝对不行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也要在实践中去完善和巩固,不能只在书中学,要学会在实践中去学,在生活中去学,在工作中去学。现任十一队队长郭志祥这样说道:“现在考上研与否,应该是各有利弊,考上当然很好,但等到下部队以后再考,你就会知道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更加需要哪方面的能力,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哪些方面去培养、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有了实际的工作经历,你才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考研与下部队任职的关系,权衡利弊,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着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考研热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研热”调研报告
随着本科学历人数不断增长,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国内“考研热”持续升温。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6万。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9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四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在这一背景下,我组成员就“大学生考研热”这一主题对本校河西与河东校区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这一现象反映的大学生心理与当前的社会现状。
一、调研结果分析
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44%的是男生,56%的是女生。关于是否要考研,有55%的同学是打算考研的,有35%的同学不打算考研,有10%的同学还没想好是否要考研。从上面的比例来看,打算考研的同学占大多数。他们考研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2.逃避就业。校园里舒适安逸的日子过惯了,哪里忍受得了找工作的纷乱复杂,悲悲喜喜。大学生就业难又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既然年龄尚小,不如考研,既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学历,又能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多过几年逍遥自在的校园生活。当然,想要考研的同学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有些同学不打算考研,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去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还有的原因是他们想早点出社会,早点赚钱,为家里减轻点负担。现在还没有想好的同学,可能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还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走什么路。
关于考研的理由, 有43%的人选择A社会竞争激烈,高学历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有 23%的人选择B热爱研究,渴望投身于科研事业,有 9%的人选择.对现在的专业不喜欢,想要转行, 有15%的人 选择老师建议或家长要求。这道题目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出于什么目的去考研。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就业机会和竞争力而选择考研。现在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公务员考试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才可以去考。而且家长也越来越重视的,出于这些理由,很多人选择了考研。
关于决定考研的时间,我们得出的结果是 有15%选择A上大学前,有 46%的人选择大一或大二时,有 20%的人选择大三时,有19%的人选择大四时。这道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调查大学生选择考研的时间。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决定的。因为还未进入大学的时候,学生主要的任务是高考,很少的人会为以后是否考研进行打算。进入大学之后,从学长和学姐的口中了解到大学的一些情况,再加上进行一年的学习,和社会就业的情况,学生就会为以后的考研进行打算,所以很多学生都是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打算考研。
关于对考研的期望,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同学选择“必须是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否则不如不上”;50%的同学选择“即使没考上最理想的学校也没关系,只要后面努力一样能有收获”;20%的同学选择“随便什么学校,能有个硕士文凭就行。“这道调查题目设计初衷是为了调查大学生对考研学校的期望。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乐观,对考研学校包容性较大,认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也可以收获许多,毕竟学校只是个平台,主要还是靠自己。而少数人则认为硕士文凭才是最终目的,考研只是出于证书考虑。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则有硬件要求,必须能够考上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否则考研没有意义。
关于调查同学们对考研信息的了解程度,14%的同学选择“很了解”;54%的同学选择“搜集过一些信息,但还需要继续了解”;26%的同学选择“偶尔听说过一些,基本不了解”;6%的同学选择“完全不了解”;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很小一部的同学对考研信息很了解,而大部分则只是尝试过了解过一些信息,并非完全了解。这也跟他们是否选择考研挂钩。还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此基本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这也可以看出,考研信息的获取渠道并非那么广,大家大都也是支离破碎从学长或者网上得到一点信息。
从我们的调研报告的数据中,在如何确定考研方向这一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来,63%的参与者都倾向与喜欢继续在自己的专业深造。我们姑且不评论他们为何更喜欢选择自己的原来专业,不管他们是对其他的陌生专业存在陌生恐惧感还是对自己目前的专业真的存在相当的热情。我们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现学专业是有一定的专一性的。
换个领域研究或者是为了就业前景再去换工作几乎是分庭抗礼,20%的参与者先要换个领域进行研究,17%的人则会根据就业前景进行选择,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就学什么,但是他们毕竟都是少数。
在没考上怎么办这个问题上,这组数据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30%的参与者选择了暂时不考了,直接找工作,以后有机会再读在职研究生。这是群众之趋势,有这个想法也是比较明智的。毕竟,养活自己是头等大事。其次是有52.5%的参与者选择了暂时不考了,直接找工作,以后有机会再读在职研究生。显示出他们是对事情一定要是有充分的准备的。另外还有17.5%的人选择再也不考了。不难看出他们考验的决心并不是很大,他们往往也是那些在考验战场上的失败者。
当考研与校园招聘同时进行,大学生对于处理两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达到37.5%的人主要把精力放在考研上,招聘也会偶尔关注,在发现喜欢的职业时也会投去简历。25%的大学生一门心思准备考研,不想招聘的事。还有27.5%的人两边都会同时进行准备,哪边也不落下。剩下的15%的大学生,他们认为有合适的岗位就不考研。在处理这两者时,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个人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够,大学生想要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来赢得更好的工作;也有因为个人的志向不同而导致是否考研。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可能也认识到就业压力大,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更高的学历就没发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然,由于应届毕业生往往有着利于就业的好福利,也会有大学生选择先就业而放弃考研。综上考虑,大部分的学生倾向于两者都紧抓不落下。
假如用人单位不以学历高低为主要录用标准,大学生对于考不考研的问题的选择也有不同。其中45%的人选择了可能不会。25%的人仍然选择去考研。1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去考研。剩下的还有12.5%的人不清楚自己的选择。其实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很确定。因为学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成为了就业和水平的第一大标准。就算明面上这个学历已经不被看重,但是他们认为事实上也会有影响。于是也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考研。
关于考研信息的了解渠道,考研机构的宣讲会、老师或家长、同学朋友、网络和报刊杂志五中选择分布十分平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学生不缺乏了解考研信息的途径,但是在了解的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注意保持理性的头脑。由于网络报刊、考研机构的宣传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大学生需要在了解时清楚自己的未来规划,并对自身状况和社会前景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总结
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以下结论,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就业机会和竞争力而选择考研,并且是在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决定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研基本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倾向与喜欢继续在自己的专业深造。
针对以上状况,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对考研做充分的了解,避免因功利心理和从众心理盲目考研,也要对考研结果报以乐观心态,避免对考研结果抱有很大期望而产生很大的压力。另外要正确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谨慎选择考研的专业。
第五篇:热能与动力工程_考研
热能与动力工程_考研
该专业下设5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培养从事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方向对应热能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发电设备与大型电站、航空与航天发动机、船舶发动机与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等工作。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流体机械及其工作系统自动化,流体循环系统节能等,在水电水利、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工程机械、食品纺织、航天航空、舰船武备乃至市政设施、工民建筑等部门都有广泛的应用。该专业方向包括流体机械及各类流体动力
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自动化管理、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培养从事叶片泵、水轮机、风机、液力、流体传动及控制、湍流控制、微尺度通道流动、粘弹性非牛顿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空调与制冷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制冷与低温技术。它广泛应用于能源、航天、航空、汽车、石油化工、食品与药品的生产、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设备的生产等领域。本专业方向培养从事空调制冷工程与设备的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大气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市政等领域的大气环境保护事业。该专业培养从事大气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及从事环境管理和规划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方向对应热能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考研方向
热能与动力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专业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前景:主要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的安装、开发、营销等工作。
分布院校:
【北京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市】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燕山大学、华北工学院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
【辽宁省】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鞍山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学院
【吉林省】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江苏省】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工业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福建省】集美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东省】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河南省】河南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焦作工学院、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平顶山工学院
【湖北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化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湛江海洋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
【重庆市】重庆大学
【四川省】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贵州省】贵州工业大学
【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省】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推荐报考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