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
作者:徐颂陶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据中国就业指导培训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实际需要占到总体需要的14%,供求则相差10个百分点。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我国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关键。
在笔者看来,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关系到我们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纵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说,高技能人才是科技成果物化的主力军。如果说科技发明是极端重要的创造的话,那么只有高技能人才可以把发明图纸变成实质性的产品,这也是一种创造。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之所以成为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原因是一方面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另一方面也严重缺乏技术精干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高级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轻视劳动创造,轻视高技能人才是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源。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教育结构的配置上、具体的政策措施上,给予真正的解决,要向重视高校扩招一样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因此,笔者认为,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一样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绝不能厚此薄彼。必须制定法律法规,确定职业教育在人才开发当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营造出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性人才的社会氛围。另外,要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都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完善培训思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就业导向的服务宗旨,鼓励技能成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教育要做到实用,扎实,业务教育要重在提高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不断解决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都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职业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
第二篇:八招培养高技能人才
八招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上海重型机器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做法为企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简称上重)通过“八个一批”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困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一、校企合作,培训一批
为了解决企业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2006年,上重在招聘中同重机行业技校采取厂校联合办班、定向培养等方法,由对方提供生源并按照企业岗位培训要求组织办班培训,毕业后由公司招聘录用。同时,为了培育高级技术工人,上重积极参加由其母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组织的“3+3+3”高级技术工人培养活动,(“3+3+3”即选拔推荐有3年岗位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晋级”后再用3年左右时间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毕业要求或技师、高级技师要求,并取得上海电气集团颁发的AT、BT、MT证书),上重首批送培34人,占第一期学员总人数(118人)的29%,这34名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高校接受专业课程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比武,提升一批
为提供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形成“学技术、比技艺”的良好氛围,公司通过开展、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鼓励技术工人提高技能,并对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2003年公司三金工车间谢国鑫等同志参加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04年至今,上重连续5年组织大量一线岗位技术工人参加上海电气“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利用大赛平台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实现从操作技能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并通过技术练兵活动,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2004年至今,上重公司通过“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仅高级工以上等级取证人数就达到了60多人。2008年,上重参赛人数达到了145人(其中在册职工99人,劳务工46人),其中报名高级工以上等级的有80人,占报名总数的55%.上重积极承办大赛部分工种的“应知”培训、“应会”技能辅导和技能考核评比等工作(2006年的热处理工,2007年的行车工、起重工,2008年的铸造工),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参赛选手出勤率达99%以上。
三、借用平台,鉴定一批
由于许多重型机械热加工特有工种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等级无法进行鉴定,使技术工人拥有的技术等级远远落后于实际技术水平。上重于2006年向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申请设立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重机上海站,对机械行业特有工种水压机锻造工、锅炉(承压)设备焊工、制齿工、热工仪表修理工等四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2007年11月,上重对所属锻件厂的41名技术工人进行了水压机锻造工(初级)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的41人中,32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双合格,优秀人数1人。之后,在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公司又申请了铸造工、模型工、电炉炼钢工等六个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资格,目前公司具备十个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资格,极大支撑了公司热加工行业的发展。
四、劳务合作,转正一批
一线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50%,成为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了鼓励劳务派遣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上重于2008年5月制定了《关于劳务派遣人员中的高级技术工人转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的有关规定》,从劳务人员中选拔录用综合素质好、技能高、工作积极的优秀高级技术工人,转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如公司金结构车间原劳务工赵明,在参加“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中以优异成绩晋升为冷作工技师,公司将其吸纳为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
五、市场运作,引进一批
上重涉及产品门类多,工艺从炼钢、浇注、锻造、热处理、粗、精加工到产品出厂流程长、技术要求高,尤其是核电、船用曲轴、冶金等这些产品的制造难度大,能胜任相应要求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为吸引优秀技术工人加盟,公司制订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并通过登报、网站、推荐和现场设摊招聘等办法,面向社会引进高级以上技术工人60多名,填补了一些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引进人才阚宝春有丰富的数控机床加工经验,成为上重技术信得过、质量过得硬的生产一线骁将。引进人才李治国自2002年进入公司后,在操作进口大型数控龙门铣中解决了许多复杂技术难题,为加工我国国产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自学成才,奖励一批
上重于2006年细化了有关培训规定,将培训范围扩大为岗位培训、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学历培训、劳务人员培训等几大类,对技术工人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全额报销其培训费用。
2008年初,为鼓励广大员工业余自学,公司决定分别对自学成才,考取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工人实施一次性奖励。
七、拜师学艺,带出一批
近年以来,上重每年都招聘大批技术工人,但多数技校或职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2005年上重四金工车间首批尝试了“拜师学艺”的培养形式,由车间内具有高技能技术水平的师傅来带教,在一年内使一批技(职)校毕业生初步具备操作大型数控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四金工车间成功组织了“拜师学艺”培训班的启发下,一金工、二金工、生产处、设备处等其他部门(车间)也纷纷成立“拜师学艺”小组,将一批具有技(职)校、高职、大专学历的技术工人以师傅带教为主,辅之于理论学习,根据每阶段的培养目标,加速培养过程,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通过拜师学艺使其成为能独立操作各种设备并出色完成生产任务的高技能人才,为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储备。
八、政策激励,吸引一批
为了更好的吸引高技能人才和提高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上重通过优化分配机制,建立技术工人技能水平评价标准,逐步加大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在收入中的分配比重,按技能水平高低给予长期激励,提高员工技能提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上重公司针对不同等级的生产技术工人给予其相应的技能津贴,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引进制订了专门优惠政策。考虑到引进人才刚到上海,工作环境不熟悉,其配偶就业、子女就读等存在的困难,公司积极协调,先后解决了几十位高级技术工人家属工作问题,同时与就近学校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就读问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公司积极与市、区人事部门沟通,在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公司为部分技术工人分别办理了沪籍和人才类居住证。这些举措吸引了更多的优秀高级技术工人来应聘,先后招聘了6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
第三篇: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如何培训高技能人才
1、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重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力争使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得到逐步改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四篇: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为了尽快使青年员工成为我矿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生力军,进一步提高我矿的整体技术水平,满足矿井发展的战略需要,我矿决定在生产一、二线单位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导师带徒期间,师徒双方应共同遵守合同的有关约定,本着“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原则,切实做好“传、帮、带”工作,特订立此合同。
合同期限:二〇 年 月 至 二〇 年 月
一、学习要求
期满必须达到本工种专业技术标准,适应本岗位技术素质的要求,并能熟练掌握相关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程。
二、师徒责任
(一)师傅职责
1、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制定严格周密的传授计划。要确定徒弟缺什么,自己教什么,对培训措施如何检查、督促、落实有具体安排。
2、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实践中锻炼徒弟。在工作中提问题、压担子,鼓励自主解决问题,使徒弟在实践中提高。
3、在工作中要教育和引导徒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安全文明生产,争当安全模范。
4、要关心爱护徒弟,经常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徒弟的爱岗敬业精神,对徒弟的错误、缺点耐心教育。
5、定期将徒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向领导汇报。
6、对严重违反师徒合同规定的徒弟,师傅有权要求终止合同。
7、做到作风正、技术硬,树立师傅好形象。
(二)徒弟职责
1、尊重师傅,虚心求教,主动配合师傅完成教授计划,积极完成师傅指定的学习、工作等各项任务,及时向师傅汇报自己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以求达到或超过规定的目标。
2、刻苦学习理论,加强实践锻炼,在师傅指导帮助下,主动承担生产任务,积极参加各种竞赛,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学习师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4、服从师傅对安全工作的要求,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5、对带徒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师傅,徒弟有向上级反映并要求终止合同的权利。
师傅(签字)年 月 日
徒弟(签字)年 月 日
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
师 徒 合 同
二〇一一年
月
日
第五篇:培养高技能人才途径和渠道
培养高技能人才途径和渠道
1、因人施教和分层次培养,形成高技能人才的梯次结构。
2、实施关键技能或工种带头人制度,拓宽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渠道。
3、实行“首席技术工人制”,为技术工人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立足岗位成才的舞台。
4、实施“导师带高徒”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新老交替。
5、实施技师岗位聘任制,促进岗位成才。
6、注重实践培养,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7、实施“轮岗制”培养,增强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性和适应性。
8、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9、加强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
10、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