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场选择对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场选择对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宇光通信人才网资讯: 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个人是渺小的,这种渺小主要体现在精力的有限。一个人有限的精力使任何人都无法完成所有的事情,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会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必然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的。一生当中,你可能会有数个职业生涯,也许要尝试数次,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最重要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每天都能心情愉悦;
身在职场,辞职、跳槽、谋求职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每一次重新选择的过程中,不要在定位规划不明确的状况下去盲目行进。因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辞职另谋职业,人人都希望能够谋求到好的职业,但好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但永远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找工作,说白了,就是找一份自己喜欢且胜任的工作才算得上是好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能否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是决定着能否在职场上大放异彩的第一步。
辞职了究竟如何选择职业呢?
第一:不做与个性不合的事。那么为什么常常有人会选错行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自己不了解;二是对职业行情不了解。只有既充分认识自我,又了解职业行情,知已知彼,才能正确择业。
第二:对自己的个性气质和职业兴趣进行全面体检。职业兴趣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动力和激情。“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辛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第三:经验能力组成核心竞争力: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决定着是否能做其余工作,个人有时会因为从事过的职业圈子太小,而在选择职业和谋求职业时感到束手无策。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是自己不了解而已。所以打乱职业经验重新组合竞争力,有时会为你的职业身价添砖加瓦。
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次选择,因为你没有尝试所有机会的可能。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你的人生轨迹,所以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
第二篇:社区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居民自治,是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最好形式。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也是社区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也是它的生命线。参与标志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社区,都是居民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当然,我们这里指的参与是居民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居民能够主动参与社区的事务,说明他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源泉。这些年,通过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坚实的平台,社区也成为居民从参与管理社区事务走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起点。
总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为所有关心、支持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们来说,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构建和谐社区这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目前,又要着眼长远。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时间跨度讲,这个目标将贯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全国层面看,也有几种模式:一是大连市西岗区模式,他们今年1月就把和谐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就以曾庆红同志在视察江苏和天津社区工作时的讲话为依据,把“坚持以社区党
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这以后,北京市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也大体都是按这个思路推行的。但也不尽相同,不少地方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有代表性的,一是青岛市文明办,他们把社区建设的六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而且还拟定了量化了的、具有操作性的“和谐社区示范点标准”;西安市碑林区把“基础设备完备,居住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状况良好,社区服务一流,社区管理规范,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融洽,广大群众满意”10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成都市成华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是:“建设自治型社区、促进自我管理的和谐,建设服务型社区、促进居民各类需求的和谐,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创新发展的和谐,建设生态型社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平安型社区、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设充分就业型社区、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建设共同富裕型的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建设文明型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的和谐,建设诚信型社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先锋型社区、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要求非常详尽,措施也很严密;中共沈阳市委张行湘书记提出的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是:“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南京市玄武区的城区和街道,为了构建和谐社区,还和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的同志们一起,用行业的专门术语和专门标准,编写了专供和谐社区建设使用的《质量手册》。在这个手册里,他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区特征的表述,作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为了便于操作,还详细进行了分解,字数有好几万,相当于写了一本书,这完全算得上是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
第三篇: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
前言?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8%;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
一、旅游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分别从交往、流动、目的地、时间、相互关系、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德国的蒙根·罗德1927年指出,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1942年对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所采用,并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指出,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在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1974年指出,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0年指出,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指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等特点。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参与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旅游的社会属性和发展特征,决定了它是人们体验异地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一种高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级需要形式;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具有异地性、流动性和暂时性的自身特征。?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 :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
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今,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
第四篇: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辽源市第十四中学
田昌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更是这一切联系的本源。我们应该把美术教育置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学科地位上。作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水平和艺术素养。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学生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所描绘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生活视野。
比如七年级下《格尔尼卡》这节课,刚开始学生接触这幅画内心有很多疑问,让其谈感受时学生们感到恐怖、慌乱、不知所措,对其创作手法也感到很陌生。在开始讲解这节课时,我找到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片段还有同时期我们中国“七七事变”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从心灵上给予震撼的效果。而毕加索是用《格尔尼卡》来控诉战争对人类的暴行。而逐步引出作品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的巧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观察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逐步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能识别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
能够运用美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从形式、技巧及表达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开拓审美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其实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大家的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口头和文字一类的表达方式或工具,其实美术也应该是比较早的一种语言。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推至数万年,其间的时差是何等之大!由1.7万年前的原始人涂抹在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附近“拉斯科”岩洞内壁上,是旧石器时期岩画的代表之一,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万年前的原始人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与我们现代人进行“对话”,让我们了解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观念都是碰撞中产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学的深层意蕴和相关文化来达到。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我们可以靠心灵的体察去品读、感悟、体味。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
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用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例如我在和学生赏析徐悲鸿画的马时,要求学生不要只停留在画作的肖似,而是请他们思考徐悲鸿所画的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进而再请学生谈徐悲鸿本人的精神世界和画的象征意义。在结合当时的历史以后,同学们很快自己得到结论——徐悲鸿的马象征着一种活力,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最后,他们都被中国画所里包含的深刻内涵与传统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可见美术教学完全可以教会学生在欣赏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时,透过显现的形象去领略到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及其与之相关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我们美术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在当前美术新课改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及其提高无疑是对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中,形式往往比较单一。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示范直观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多让学生观察生活原型,用他们自己的特有的个性融会贯通地来表现,多从学生 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作业,自由展示创作才能。如:《设计吉祥物》,课前让学生组成小组,让学生结合生活,自由想象:在设计中运用线条、想象力、色彩搭配等。并以演讲展示的形式展示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墨与彩的韵味》,让学生大胆的在宣纸上作画,感悟墨和水所产生的特色肌理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大胆的进行作画,体会中国画的感受。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又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运用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还有以树为题材的作品时,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他们对写实的作品更能感到认同。经过讲解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和谈色彩的感受时候,学生有了初步认识。而后向学生展示受蒙德里安影响建筑、工艺和设计,学生更有深层次的感受了。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至此,如果没有美术教学引导的话,学生几乎不会理解到体会到画面的深层含义。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活动在我们现行的学校课程中;是最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我情感的活动之一,是最能表现个性的活动之一。美术使人自然地走进灵活与想象的空间。美术训练强调了个性,独立性的发挥,它是独创性、综合性、灵活性的,它是无限的,因此它是个性形成最广阔的天地。美术教育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美术的综合性与人的完整性之间存在着对应性。所以,美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学生成为艺术家,而应当引导大多数学生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并通过美术教育过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健康心理,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通过美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进行绘画训练中要注意,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课例论述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如何通过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课例论述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心境。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美术教育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生活,还是在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都体现出了它不同的侧重点,为学生在今后的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辅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在德智体美中,“美术教育”提出得较晚。人类美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孔子、老子。美术教育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在学生考试甄别的影响下,美术教育还可能被挤得无影无踪。美术教育之所以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除了美术教育与学校及学生的眼前利益关系不大之外,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美育意义认识也不够深刻,也是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
美术教育中的人同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就是我们学生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依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成功的。学术是无尽的,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合理适当的予以解决。多元化的社会信息流通很快,学生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会看到许多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装扮。美术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显示了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健康美丽的外表展示自己年龄的美。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多的设计课题,都是延伸这个内容的。良好的着装,适当修饰即展示了青春美,又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的修养。美术教育在我看来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画什么,怎么掌握绘画技法。而是在不断地学习构图、色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不同景致,不同色彩带给自己的愉悦。学生心情愉悦,那么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难题,学习将不会成为问题。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瞬间,一草一木,每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将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为孩子将来的自我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
第五篇: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 滢 陈柳钦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1期
摘 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专业化;聚集化; 网络化;本土化。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外部经济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学习创新效应。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