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时间:2019-05-13 08:4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 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 文化 经济 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射出教育与科技的硬实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推动力,发展好教育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双互补的命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忽略了教育在其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社会的准则是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深化教育改革意义非凡,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社会影响方面。

(1)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更好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知识水品以及生活技能。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培养人才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完善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教育的不完善已经导致大量国民不能通过教育来改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落下了我国国民的持续发展和区域性发展后续无力,不均衡的病根,也不利于长远的人力储备。

(2)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作用。受教育的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有限的资源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和改善中国国民的素质。

(3)教育使人口结构更合理。经过教育改革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可以促使人口的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让人口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具有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作用。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教育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历史说明,先进而完善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言,也是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而言的。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支柱的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社会人口结构不全最根本的手段之一,全面普及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在文化影响方面。

(1)教育对文化有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对教育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一代一代的把人类优秀的文化传递下去,从而达到文化的储存与文明的延续。

(2)教育对文化有传播交流的功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无时不刻都是在进行着交流。而文化的传播对于了解彼此的习性,以便对更好的适应,掌握,解析,交流文化起到的作用很大。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教育对文化有净化提升的功能。教育使人明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文化的认识有着自己客观,深刻的理解。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良好的教育能帮助受教育者能够发扬优秀的文化思想,规避低俗的文化思想侵袭自我。

(4)教育对文化有创造更新的功能。实践证明生搬硬套的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的生命在于其不断的自我创新,而教育的改革正是去除过去填鸭式的死板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开拓视眼,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明。

总之,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先承继文化,才能创造文化。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将会变成残缺不全的“遗迹”。

在经济影响的方面。

众所周知,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反馈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首先,通过教育深化进而对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所需的人力基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素质高的人才,普及教育之所以会受到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在于它能奠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下层建筑,而下层建筑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高度,所以说完善的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教育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要转化为生产力是要经过很多的环节,而自始至终贯穿这些环节的中介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体制的改革的重要性预期会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之间的相互循环,相互渗透,层层递进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再次,教育有利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而教育是可以对国民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有让国民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够主动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全民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渐进,转变国民旧有的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经历着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我国的社会经济又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政治方面的影响。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我们知道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有着反馈的作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着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进程。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体现了一个国家民主化的基础,基础都不健全,谈何政治民主,因此,关于教育民主化的改革是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不断完善的民主教育正体现了政治民主的不断完善。

由此可见,由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对当前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意义远非如此,教育深化促进社会的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成为社会民主前进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同时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可见。开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实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学院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日)南亮进,(日)牧野文夫,(日)罗欢镇 主编.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吴德刚 主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Ornstein Allan C,Levine Daniel U.Foundations of Educa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10

第二篇: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严跃森 下载整理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3.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4.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地区。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

4.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5.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三、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试点地区。

1.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4.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5.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地区。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3.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

5.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6.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3.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4.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

5.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6.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3.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

4.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

5.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6.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2.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3.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4.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5.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八、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

2.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3.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4.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九、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

3.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4.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5.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6.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2.探索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3.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十一、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1.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2.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地区。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第三篇: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严跃森下载整理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3.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

4.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地区。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

4.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5.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三、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试点地区。

1.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4.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5.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地区。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

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3.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

5.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6.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

3.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4.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

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

5.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6.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3.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

及其运行机制。

4.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

5.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

6.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3.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4.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

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5.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八、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

2.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3.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

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4.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

资产管理制度。

九、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

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

3.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

4.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5.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

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6.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

2.探索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

3.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十一、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1.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2.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地区。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第四篇: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姓名:莫小龙学号:20105021211

中国教育体制

一、什么是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二、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已无法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三、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1、奴化。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存在不同的思想。即使偶尔允许有不同的思想,那也是在若干原则的规范之下的。

2、捷径。为了考试,所以有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学不到知识,而是学生们在思想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所以,这些学生无论到了哪里,都想找到类似的方式。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哪里,都不过是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通过考试的捷径。

3、残忍。也就是没有人性,当我们去赞扬一个小孩子杀死了所谓敌人的行为的时候,也就证明了,只要面对那些敌对的人,我们有权,而且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去消灭他们的肉体和灵魂。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教育也是利用的教育,怪不得国人对于吃狗虐猫没什么感觉呢,我们教育不就在培养这样的暴民吗?

4、钻空子。从捷径观念出发,一部分人进化为抛弃一切信义,特别是公共领域的信义,去钻一切可以钻的空子。考试的捷径之一就是作弊。既然只要通过了就没有人追究,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要作弊,除非你不被人发现!那么,聪明的学生就开始琢磨着如何才能不被发现。

四、中国教育体制的出路何在?

中国教育要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五、中国教育体制如何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的教育制度

(1)建立健全宏观教育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办学制度

(3)建立健全学校基本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教育(宏观)管理部门的改革

(2)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

(3)学校基本管理体制改革

3、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建立教改的组织机构

(2)时间安排和步骤

(3)试点内容及办法

第五篇: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最多,如果教育方面的投入足够,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高,那就是人才最多,人力资源包括高素质人力资源最丰富,如果再加上良好的环境,就会是创造财富最多,但纵观当代,中国教育不管是政治体制、教育体制,资金投入问题等都还有太多地方有待改进。

关键词:

中国教育改革应试教育不平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教育措施和制度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问题。

首先,国民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公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城乡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职业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民族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甚至连同一城市同样职业的公民,只因为其所在企业不同,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几乎无不与不平等有关,而且这些不平等从上学之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然后在小学、中学、大学、及更高层次的学习进修等阶段,都公然存在。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中国,更加加剧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有权者和有钱者倾斜的倾向。普通中国公民上不起学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困扰农村公民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公民的心病。

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的差距。换句话说,就算父辈贫穷,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保障所有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二十年后,也就能保证穷人的孩子可以和别人一样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那么再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可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命运。可是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但将促使社会的贫富差距成几何级增长,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而且,将可能使穷人越来越穷,世代受穷。因为他们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钱来接受必须的教育,将永远没有机会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也就将永远无法摆脱贫穷。因此保证公民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但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也是最有价值的长远投资,还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其次,教育投入资金不平等的问题。以和平崛起的大国自诩的中国,在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上面远远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后面,不但政府承诺的投资标准没有达到,甚至连世界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除此之外,教育基金对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资金严重不平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的90%,而对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不到1%,这是极为荒唐的分配方式。为什么中国的官员喜欢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教育,而弃中小学教育于不顾呢?难道他们不懂得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道理吗?我想关键还是虚假的政绩观在起作用,因为政府经常需要通过大学生的比例,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水平之高的虚假繁荣。严格来说,这样不合理的教育资金分配显示了中国教育官员的极度无知和极端不负责,是对健康的中国教育的扼杀。教育的投入应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所有投入的经费必须城乡统一公平分配,而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倾斜和不公平。所有的教育经费都应该专款专用,各级人大代表应该建立常设机构,监督所有投入的教育经费的使用,以免增加的教育经费成为个别官员腐败吞噬的目标。所有投入的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审查、使用、审计、公示”的规定进行监督使用。对于违规使用经费的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同一个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教师的待遇不允许由于所在学校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距,如果有,只允许农村的待遇比城市里的高,而绝对不允许城市里的教师的待遇好过农村的教师。当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无法负担所规定的教育投入时,必须由中央或其他富裕地区的财政进行教育扶贫支援。也可以接受企业、宗教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捐赠。政府应该鼓励富裕地区的学校

接受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以分担他们的教育重负。所有流动人员只要在所在地取得了正式的职业,其子女就应该和所在地公民的子女一样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绝不允许对他们收任何歧视性费用。

另外,存在着极端不合理的城市歧视现象。根据《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 》的介绍:“在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生产着‘精英中的精英’的北大和清华,更加令人惊叹。以199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比如,在清华大学1990-1992年招收的三届本科生中,来自全国农村的学生为433人、385人和381人,而出自北京市的竟分别达到437人、410人和481人,1992年整个高出100人。” 大家都知道,形成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种种不平等入学规定产生的畸形不合理结果。面对如此极端不平等的现状,任何无动于衷的听之任之,或者任何试图维持现状的想法,都是可耻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尽快缩短城乡学校教育设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应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村的学生就近到城市镇区等条件较好的学校来就学,只要学生自己能在城市或镇区解决食宿问题,学校都不应该拒绝他们的入学要求而应该欢迎。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人数来发放。换句话说,这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新标准,一个学校接纳的学生越多,说明这个学校越好,政府就应该给他提供越多的教育经费,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这些好的学校所吸引,可以关闭那些较差的学校。大学应该取消户口歧视,全国所有的考生都应该具备同样的入学资格,北京人考不进北大清华应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北京人考不取北大清华也可以去当普通工人,不管他的父母是高干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水平低的城市和地区考取北大清华的人少了,也不会形成任何社会问题,因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以分配到全国任何的城市去工作。

第二,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明显。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就是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为评判标准,不顾及学生

自身的感受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们发出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信号:只要考试得高分就行。这也无意间暗含了一种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则负责往容器中灌输知识,而国家上层则负责对这一过程进行维护和监管。这样的一种教育制度极大的破坏了学生做为一个自由人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只能成为施教者的奴隶,虽然学生们接受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但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学习外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利,没有做其他事情充分发展自己的权利。应为学校的老师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当然老师和家长也是被动的,因为在源头上是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自由的发展自己,它已为你设计好了发展途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评判标准单一,违反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应试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会。把学习的目的甚至生活的重心放在通过考试上,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祖国的花朵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学会应试,于是,花朵们都不再关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不再有担当。应试教育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考试,我们只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为了考试,我们只能否定和牺牲自己的想法,形成了狭隘的思维。还有很关键的是,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直是教育者们引以为豪的学习精神,在这种强烈的气氛中,想出人头地的学生只有牺牲自己的娱乐和休息时间,甚至为了学习,不吃饭,不睡觉,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可是这种废寝忘食的勤奋也只是为了应试而已,何其悲哀。

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们应该注重因[4]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三,中国教育改革信访无门。

全国竟然都不受理教改提案。全国政协与各省政协只接受内部成员提案,全国人大与各省人大只接受代表提案:实际上都不接受群众提案。各省政府与各省教育厅,都以教育体制该教育部管为由,都不受理现实教改。教育界保守,只把深化巩固应试当教改。从下到上各级教育领导,一方面,都是靠应试优胜发迹与发展起来的,都只会应试不会其他,都用应试折腾来捞政绩;另一方面,都从不深入教育基层,都从不理会来自下面的一切教育民情民声,都只按照上级指示文件办事来永保乌纱帽不掉。不仅国家机关如此,社会上的人也大多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人人都行动上反对教改。普通教师靠应试吃饭、教师高职靠应试发财、教育领导靠应试升官、全国学生靠应试成绩证明人生经历、全国家长靠孩子拿成绩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社会人靠应试文凭来证明“学识渊博”„„国家靠应试知识来宣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部靠应试高考与高校督导团应试评估来树立对全国百姓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人人都“誓死”保卫这种表面性虚幻利益不受教改侵犯;都在不牵扯到自己时嘴上高喊教改,而只要一关联到自己时就嘴上不出声手上还会去阻止,其实都从实质上、根本上可持续地害着自己、害着社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下载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汇编)

    为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什么各大企业在喊着人才紧缺,而社会上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为什么每年都在说给学生减压,而还有好多学生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选择自杀......

    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摘要说到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问题无疑是凸显的无法回避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的口头禅,成了相声小品的段子,足以见得医疗问题有多么影响民生。医疗改革被......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调查问卷.doc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调查问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效率,创造出举世属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

    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有突破性的改革。但是高等教育还是存在许多的体制弊端,作为一名大学生,还是看到了其中......

    论中国教育政策

    论中国教育政策 摘要:当前正值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并通过......

    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

    前言?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议 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国内注重的是基础科学的教育。例如自然科学,算术,语文,英语等。在国外,例如日本,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的素质品德上面去培养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