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

时间:2019-05-15 00:0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

第一篇:[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

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

2试卷分析

一、2007高考试卷知识框架分析

2007全国有18套题目,基本结构分8个板块:

(一)基础知识。16套题考到63题,包括:语音12,文字11,词语11,成语11,句子16,衔接

3、文学常识

1、标点

1、修辞1。

(二)文言文阅读。18套题考到19段文章:人物传记

8、其他

11、断句4。

(三)诗歌鉴赏。18套题考到24首诗词,其中,唐诗

8、宋词

10、明诗

1、清诗

2、诗经

1、金诗

1、元诗1,有5题考比较,浙江3首比较。

(四)科技文阅读。18套题考查了20篇文章,社会科学16篇(考证类

3、多为边缘学科文章)、自然科学4篇。

(五)现代文大阅读。18套题考查了21篇文章,其中散文17篇、小说1篇、实用类文本3篇。

(六)语言表述,18套题共计考查了43个题,考11个类型:压缩

1、排序

1、改错

5、仿写

6、连贯

4、按照要求写句子

14、图表

6、评价

1、概括内容

4、填空

2、标点1。

(七)默写:命题内容分三类: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历代诗词名句、历代散文名言警句,命题形式有选做和必做两种。

(八)作文。18套题共计考19个题目,其中直接命题作文9个,话题作文5个,材料作文5个。

二、山东试卷分析:

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解析山东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知识结构

随着07高考大幕的落下,认真思考高考试题带给我们的冲击,对于总结课程改革3年的经验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07山东“考纲”对语文卷命题的要求是:“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修内容的考查应立足于语文共同基础,选修内容的考查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07山东卷基本上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

整个试卷的知识结构模式为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述、现代文阅读、写作七大板块,这是与往年相比不变的地方。试卷的变化是现代文阅读由过去的必做改为选做,阅读的内容由单一的散文类,改为散文和新闻传记两种。突出了对选修课的认可,作文命题与教材选文的内容也有着密切的呼应,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促进各种选修课的开设,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基础知识部分仍属常规考查。

此题为5个小题,共15分,涉及到语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5个知识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规知识,是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偏不怪,有章可循,应该是学生的得分点。

(二)科技文阅读突出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考纲”中提出的“分析综合”的要求,考察了考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考生的基本反映是相关信息在原文都可以找到依据,做起来比较“顺溜”。但是,最近听到有的教师说“‘依据相关信息进行正确推断’的题目可以放弃了”,对此,我以为还要慎重。

(三)文言文阅读题目的设置,考查的知识点与去年都完全相同,难易程度也相当。不同的是翻译句子的分值继续上涨,这恐怕是体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比重的要求吧。文言文翻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现在用分值来导向,比起老师们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呐喊要有效得多了。

(四)古诗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稳中有变。

这部分内容包括诗词鉴赏和默写两部分,诗歌鉴赏的知识点的考查及题型设置上都没有变化。默写由去年的必做变成选做,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取材的范围兼顾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历代作家”,与新课程相照应,显得更合理,更有代表性。

(五)语言运用题继承传统,体现了“运用”的特点。

这一大题的三小题的设置,既有对能力常规的考查,如16题的排序,也有对语言社会功能的综合性考查,如17、18题,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思想性和知识性做到了有机结合。特别是18题,要求学生既要能够准确理解题意,恰当分析所给材料,又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否则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就不容易了。

(六)现代文阅读由过去的必做改为选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四个系列。07山东卷选做题的设置,把“保证平稳过渡”的原则放在第一位,对于选修内容的考查也做了有意义的探索。这两组题目的设置,都把“鉴赏评价能力”、“表达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作为考查的对象。特别是散文题的21、22题题干的表述:“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更富有启发性,给考生留出了发现和创新的机会,便于考生展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读写结合方面给我们不少启示。

新闻类选读题,虽说在选材和设置题目上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作为“探路者”,也就功不可没。

总的来说,07山东卷试题设计有灵活性和难度,知识的覆盖面较广,突出了知识积累与实际运用的有关结合,尤其注重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注意到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山东“考纲”中“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要求,突出对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007山东卷在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我以为,2008年高三语文教学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全国和山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

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第二篇:高考化学氧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化学氧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氧族元素包括了初中化学中氧气、水,高中化学中的臭氧、过氧化氢,硫及硫的化合物等。内容多,知识广,且有时还可能扩展到硒、碲、钋等元素。因此对其解题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由于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故在解题时,还必须注意,反应进行时浓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变化。

经典题:

例题1

:(1997年全国高考)向50mL18mol/L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

D.大于0.90mol

方法:根据方程式,将参加反应的硫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氧化作用,一部分为酸性作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但又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稀硫酸不能与铜片反应,以此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值。

捷径:浓H2SO4与足量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

CuSO4

+

SO2↑+

2H2O,从方程式看,被还原的H2SO4应为所给H2SO4

0.90

mol的一半,即0.45mol(中间值),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反应停止,故不可能等于0.45mol,一定小于0.45mol。故答案为A。

总结:该题存在着一个隐含信息,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自行停止。在解题时必须特别注意此类隐含信息。

例题2

:(1995年上海高考)为方便某些化学计算,有人将98%浓硫酸表示成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

A.H2SO4·

H2O

B.H2SO4·H2O

C.H2SO4·SO3

D.SO3·

H2O

方法:质量假想法。

捷径:假设原98%硫酸的质量为100g,则98%浓H2SO4中有纯H2SO4

98g,水2g。

则H2SO4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可判断A正确,B

C错误。D

项是A项略作变形,H2SO4·

H2O

SO3·H2O·

H2O

SO3·

H2O,以此得答案为A

D。

总结:将化合物或混合物按其组成进行拆分,在无机及有机试题中均有出现。

例题3

:(1997年上海高考)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方法:从酸雨产生的物质SO2进行分析。

捷径: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SO2,因而少用含硫的煤做燃料,或使燃料脱硫,及开发新能源,都能减少SO2的产生,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以此知答案为C。

总结:有关环境保护知识是最近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例题4

:(1996年全国高考)根据以下叙述,回答1~2小题.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

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

2.O3和O2是

().A.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

C.氧的同素异形体

D.氧的同位素

方法:根据信息,结合定义求解。

捷径:(1)在反应过程中,Cl原子在第一步反应中以反应物参与反应,又在第二步反应中以生成物出现,总反应中Cl原子的质量及性质都没有改变,符合催化剂的定义,所以Cl原子是催化剂。选D。

(2)O3和O2是氧的同素异形体。选C。

总结: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O2与O3,金刚石、石墨与C60,白磷与红磷。注意

H2、D2与T2O、H2O,D2与T2不互为同素异形体。

例题5

:(1996年上海高考)(1)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一氯氨),NH2Cl较HClO稳定。试分析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

方法:对照信息,迁移分析。

捷径:(1)根据题意:气态SO2与固态CaO反应生成固体CaSO3,从而达到“固硫”的作用。又因为亚硫酸根离子容易被氧化,生成硫酸盐。以此反应的化学为方程式为: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

(2)HClO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反应。若HClO浓度大,其反应速率必然也大。为降低HClO反应速率,延长杀菌时间,应把HClO变成较稳定的NH2Cl“储存”起来,待HClO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再转化为HClO。而加液氨后,使HClO部分转化为较稳定的NH2Cl。当HClO开始消耗后,上述化学平衡向逆向移动,又产生HClO,起杀菌作用。

总结:亚硫酸根离子易被氧化,从而生成硫酸盐。这一反应往往被考生疏忽。

例题6

:(1998年上海高考)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SO2的转化。

(1)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转换器”的缺点是

(3)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可以有

(多选扣分)

a.开发新能源

b.使用电动车

c.植树造林

d.戴上呼吸面具

方法:信息迁移类比。

捷径:(1)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这气体是CO2和N2,以此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

。(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气酸度的原因是SO2可被氧化成SO3,SO3与水蒸气形成硫酸酸雾。(3)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方法中,植树造林这一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植树造林能控制CO2量的增加,而对消除汽车尾气中烃类、CO、SO2与NO等物质没有直接的效果。故应选a,b。

总结:本题所涉及的反应产物均隐含在题中,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NO与CO反应产物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排除NO2等有毒气体,也排除生成生成单质硫固体,也不可能是非常见气体,只能是空气中存在的N2和CO2。又因催化转化器中铂、钯合金,应该是SO2与O2生成SO3反应的催化剂,这样会合理解释了空气酸度的增加。因而需要冷静分析题设条件,挖掘隐含在题设条件中的解答,是考生必需具备的技能和心理素质。

金钥匙:

例题1

:用化学方法区别CO2和SO2两种气体,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通入品红溶液

C.用带火焰的木条检验

D.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方法:CO2和SO2都是酸性氧化物,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水溶液都显酸性,都可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都不能助燃等;也有一些明显的性质差异,突出的是SO2具有漂白作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O2不具有这些性质。所以本题B选项明显符合题意。D选项中,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由于SO2具有还原性,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而使溶液褪色,故D也符合题意。

捷径:SO2具有明显的还原性,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但因课本上没有直接介绍该反应,此题易出现漏选。

总结:“比较”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学习常用的方法。

例题2

:下列物质中,长久放置后因被空气中某物质氧化而变质的是

()

A.NaOH溶液

B.Na2SO3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氯水

方法: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空气中的物质双方面结合进行分析。

捷径:NaOH久置后会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Na2CO3而变质,澄清石灰水久置后,其中的溶质Ca(OH)2会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CaCO3而变质。久置的氯水变质,是因为次氯酸不稳定而分解:2HClO

2HCl+O2↑

。Na2SO3溶液长久放置后,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Na2SO3+O2

=

2Na2SO4。故选B。值得注意的是,氯水变质是由于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分解变质,并非被空气中的O2氧化而变质。

例题3

已知CO2,H2O2的结构式为O=C=O,H—O—O—H,铬的最高价为+6。试推测过氧化铬(CrO5)的结构式为。

方法:因为铬的最高价为+6价,故中氧的化合价既有-2价,也有-1价,再根据CrO5中五个氧总共为-6价推知,有四个氧为-1价,一个氧为-2价,结合CO2和H2O2的结构式即可写出CrO5的结构式。

捷径:从CO2,H2O2的结构式可知,碳的最高价为+4,有四个价键,氧有两个价键,且氧氧间可形成过氧键。因此,既要保证铬的六个价键,又要保证氧的两个价键。故CrO5结构式应为(见右图)。

总结:

此题为结构迁移,即将CO2和H2O2的结构迁移到CrO5中,迁移时要特别注意化合价和价键。

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迁移到另一对象中去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适合于信息给予题。

例题4

: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在1872年最先提出的,一般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等大气降水,它是由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增多而引起。已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CO3(s)

Ca2++CO32-,Ca(OH)2(s)

Ca2++2OH-。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并变废为宝,工业上常常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出上述两个洗涤废气的化学方程式。

(2)试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理由。

(3)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面SO2的浓度,在本世纪60~70年代的十年间,由发电厂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造高烟囱的结果,地表面SO2浓度却降低了30%之多。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简述理由。

(4)请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对我国的酸雨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至少三条)。

方法:通过迁移类比进行分析评价。

捷径:(1)将废气通入碳酸钙或氢氧化钙的悬浊液时,废气中的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的H+与CO32-或OH

-反应,促使两种溶解平衡均向溶解方向移动,而生成的SO32-又与Ca2+、H2O结合生成石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SO2+O2+2CaCO3+4H2O=2(CaSO4·2H2O)+2CO2

2SO2+O2+2Ca(OH)2+2H2O=2(CaSO4·2H2O)

(2)因Ca(OH)2微溶于水,所以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浓度小,因而没有足够多的Ca(OH)2与SO2反应,不利于吸收SO2。

(3)因SO2的排放总量没有减少,建造高烟囱,实际上是将产生的SO2由地表面转移至高空,虽然地表面SO2浓度下降,但高空中SO2浓度却增大,由此其进一步形成的酸雨仍会造成对全球环境的危害。所以该方法不可取。

(4)酸雨防治的根本方法是减少SO2的排放,而对被污染的空气,则实施净化。以此可得出的建议有:①控制污染源;②化学、微生物脱硫;③改革工艺流程;④开发洁净能源;⑤大力开展绿化,植树造林;⑥加强环境管理。

总结: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深入,保护环境、净化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世界环境日的这些主题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该题以SO2为主线,将其吸收、排放、治理融为一体,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去评价某一种做法,并综合性、创造性地提出防治的建议,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例题5

:含FeS2

80%的硫铁矿200t,灼烧时硫损失2%,问能制得98.3%的硫酸多少吨?

方法:由于FeS2灼烧时其中的硫元素全部转移到H2SO4分子中去,根据原子个数守恒可得如下关系:FeS2~2H2SO4,从而列式求解。

捷径:设生成98.3%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题意可得:

FeS2

2H2SO4

120

196

200t×80%×98%

x×98.3%

解之得:x

=

260.5t

总结:反应物与生成物间元素是否守恒,要解题时要根据反应历程进行分析确定。

例题6

:(1)将m

g铁粉和n

g硫粉均匀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红热,冷却后,加入多少毫升

b

mol/L的盐酸就不再产生气体?若把已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一共是多少升?

(2)把0.1mol铁粉和1.6

g

硫粉均匀混合,铺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完全反应后,将残渣全部放入过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结果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况下明显少于2.24

L,其原因是。

方法:用联系观分析求解。

捷径:(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Fe+S

FeS、FeS+2HCl=FeCl2+H2S↑,得Fe∽2HCl,Fe∽H2S。可能过量的Fe粉与HCl反应:Fe+2HCl=FeCl2+H2↑,得Fe∽2HCl,Fe∽H2。显然产生气体的体积及所需盐酸的量与硫粉的量无关只与Fe的量有关。根据

Fe∽2HCl得:。

根据Fe∽H2S,Fe∽H2得:

(2)因n(S)=,所以Fe粉过量,过量的Fe

粉在受热时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的气体体积小于2.24

L。

总结: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充分利用各物质的量的关系,对于多步、复杂的化学反应,要善于整体分析。

总结:在Na2SO3、H2SO3等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因此他们与SO2性质相似,既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也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还原。

例题7

:向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相同体积的3

mol/L的硫酸,置于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调节天平达到平衡。向一个烧杯中加入10.8

g铝,向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8

g镁。反应完毕后,天平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试根据计算进行分析。

方法:本题涉及的化学知识颇为简单,但它是一道思维性较强的习题,题中给出了金属的质量和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但并未给出酸的体积,因此必须考虑酸的体积与金属的相对量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结果。

金属投入硫酸中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1)硫酸过量,两种金属均完全反应;

(2)金属过量,硫酸的量不足,两种金属都未完全反应;

(3)硫酸的用量对一种金属来说是足量的,对于另一种金属来说是不足量的。

捷径:n(Al)=0.4

mol

n(Mg)=0.45

mol

与铝完全反应需硫酸:0.4×

×

=

0.2

L

与镁完全反应需硫酸:0.45×

=

0.15

L

(1)当V(H2SO4)≥0.2

L时,硫酸足量。0.4

mol铝置换出0.6

mol氢气,0.45

mol镁置换出0.45

mol氢气,铝置换出H2多,因此,放铝一端的天平升高。

(2)当V(H2SO4)≤0.15

L时,两烧杯中的H2SO4均作用完,两种金属都过量,放出的氢气量相等,天平仍平衡。

(3)当0.15

L﹤V(H2SO4)﹤0.2

L时,则镁完全反应酸有余,而铝有剩余酸不足,此时镁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仍为0.45

mol,铝与酸反应产生的H2大于0.45

mol,小于0.6

mol,放铝的一端天平升高。

总结:不进行过量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大失误。审题必须细心,思维必须严密。

聚宝盆:

1.硫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与可变价金属通常生成低价态金属硫化物。此点在解题时必须引起重视。

2.硫的价态较多,有-2、-1、+2、+4、+6等,在化学反应中,位于中间价态的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在分析酸雨问题时,要懂得引起酸雨的原因,不仅有硫的氧化物,还有氮的氧化物,且雨水的pH要小于5.6。

4.对多步反应类试题,要尽可能找出题中关系,利用一步求解。

5.在过繁过难的计算中,如能动用守恒法,将可快速获解。

热身赛:

1.有甲、乙、丙3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若将甲用水稀释,在乙中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丙保持原状,然后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是

()

A.丙>甲>乙

B.丙=甲>乙

C.乙>丙>甲

D.甲=乙=丙

2.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装置中缓慢地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试液无变化,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则品红试液褪色。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液体Y可能是

()

A

B

C

D

X

H2S

SO2

CO2

Cl2

Y

浓H2SO4

饱和NaHCO3溶液

Na2SO3溶液

饱和NaHCO3溶液

3.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CO2、HBr、HCl、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此气体通入稀氯水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无色透明液体。把此溶液分成两份,分别加入盐酸酸化BaCl2的溶液和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均出现白色沉淀。对此结论:(1)原气体中肯定有SO2,(2)原气体中可能有SO2,(3)原气体中肯定没有HBr,(4)不能确定原气体中有无HCl,(5)原气体中肯定无CO2,(6)原气体中肯定有HCl,正确的是()

A.(1)、(3)、(4)

B.(1)、(4)、(5)

C.(1)、(3)、(4)、(6)

D.(1)、(2)、(3)、(5)、(6)

4.现有两种氧的单质O2和Om的混和气体,从其中取出体积相同的两份。往其中一份中加松节油,Om被完全吸收,结果气体体积减少了V

mL,加热另一份,使其中的Om全部分解成O2,则气体体积增加V

mL(以上气体体积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测定)。根据以上数据推断m的值是_________。

5.A、B、C是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各由两种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右图。

(1)在A、B、C中,必定含有乙元素化合物的是。

(2)单质乙必定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

(3)单质乙的分子式可能是,则化合物B的分子式为。

6.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学生提出的检验SO42-的实验方案:

甲:试样(无色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乙:试样(无色溶液)白色沉淀仍有白色沉淀

丙:试样(无色溶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1)根据中学化学知识判断

(填甲、乙、丙)实验方案是正确的。

(2)在不正确的(填甲、乙、丙)实验方案中,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离子;

在不正确的(填甲、乙、丙)实验方案中,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离子。

7.荷兰是一个沿海的低地国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地球化学家奥林夫·斯却林教授正在从事用化学手段抬高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的研究,以永久性地解决海水淹没陆地的威胁。其方法是根据分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硫酸钙比碳酸钙的体积大一倍的事实,用废弃的硫酸灌入地下的石灰岩层中实现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8.有两种气体单质Am和Bn。已知2.4

g

Am和2.1

g

Bn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分子个数之比却为2∶3。又知A原子中L电子层含电子数是K电子层的3倍。通过计算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名称A:_______,B:______

(2)Am中m值是_________

(3)Am的同素异形体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

9.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查得一份“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个典型实验: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含量),在400℃时废气以5

m3/h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矾催化剂层与20

L/h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的温度由4000C降到2000C,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a)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中这个比值是多少?为什么?(b)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

m3/h的速率与20

L/

h的速率的氨气混合?(c)若某厂每天排放1万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该厂每月(按30天计算)可得(NH2)4SO4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

10.取某城区的煤样品4.8g,完全燃烧后产生的SO2通入足量的氯气中,再加入25mL0.1mol/L的BaCl2溶液,取过滤的滤液用0.1mol/L的Na2SO4

溶液滴定,当滴入10.0mL时,恰好将滤

液中的Ba2+

完全沉淀出来。

(1)该城区用煤的含硫量是________。

(2)若该城区每天平均烧煤8×103t,其中80%的硫转化为SO2进入大气,设某天这些SO2中有20%未能扩散而随大约8×106

m3的雨水降落到地面上。计算此次酸雨的pH值为____________。

11.过二硫酸钾(K2S2O8)在高于100℃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K2S2O8

2K2SO4+2SO3↑+O2↑现称取一定量的K2S2O8固体(含有不分解杂质),进行如下实验:加热使过二硫酸钾完全分解,通过测定氧气的体积计算过二硫酸钾的纯度,并且收集三氧化硫,进行观察和检验。

(1)试从下图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连接成一套实验装置:

这些选用装置连接时,接口编号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到的三氧化硫的颜色状态是____,将三氧化硫跟水反应,鉴定反应产生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

(3)若实验时称取过二硫酸钾的质量为W

g,测得氧气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为a

mL,则此过二硫酸钾的纯度为____%。

12.接触法制硫酸排放的尾气中含少量的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大气,在排放前应对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利用。

(1)某硫酸厂每天排放的1万m3尾气中含0.2%(体积百分数)的SO2。假设处理过程中硫元素不损失,问用氢氧化钠溶液、石灰及氧气处理后,理论上可得到多少千克石膏(CaSO4·

2H2O)?

(2)将一定量体积的尾气通入100

mL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使其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深夜16.7

g溶质。试分析该溶液的成分,并计算确定各成分的物质的量。

(3)亚硫酸氢钠是工厂利用尾气制石膏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调节尾气排放的流量,可取得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间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从而提高亚硫酸氢钠的产量。现设nso2、nNaOH、nNaHSO分别为二氧化硫、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且nso2/nNaOH=x。试写出在x的不同取值范围内,nNaHSO与nso2、nNaOH间的关系(或nNaHSO的数值):

X

nNaHSO

大检阅:

1.D

2.BD

3.A

4.3

5.(1)A、B

(2)非金属;A+B→2+C,所以乙在A、B中必有正负价

(3)S(或N2);H2S(或NH3)

6.(1)丙

(2)甲、Ag+;乙、SO32-

7.(答案:CaCO3

+

H2SO4

=

CaSO4

+H2O

+CO2↑;CaCO3

+

2H++SO42-

=CaSO4

+H2O+CO2↑)

8.氧

氮;3;O2

9.(a)1:50

(b)略

(c)(NH4)2SO4:3.54吨,NH3:0.91吨

10.(1)含硫量为1%,(2)酸雨pH值为4

11.(1)I、G、H、F、E、J

(2)无色晶体

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少量HCl,沉淀不溶解

(3)

12.(1)153.6

kg

(2)NaHSO3:0.1

mol,Na2SO3:0.05

mol

(3)x≤1/2,0,1/2<x<1,nNaHSO=2

nso2-nNaOH,x≥1,nNaHSO=

nNaOH(以横排为序)

第三篇: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探1

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探究

湖南省石门县第五中学 刘海民

关键词:政治科 主观性试题 设问类型 解题方法

比较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不难发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分值更高一些,且主观性试题能从总体上考核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而许多考生因不懂得各种设问类型的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在解答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得分极低。因此,不论是政治科教师,还是考生,都必须对“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了如指掌,方能在解题时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以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试着对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作初步的探讨研究,意在抛砖引玉,共同为教学服务,为考生服务。

一、七种设问类型

纵观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的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1.“体现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如20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2.“反映型”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3.“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如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0分)

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

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8分)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4.“怎么办型”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如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

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5.“意义型”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如2000年第36题第(2)问: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5分)

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

2002年第40题第(5)问: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2003年第41题第⑶问: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 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 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6.“认识型”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如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

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2003年第39题第(2)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7.“启示型”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如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二、解题方法探究

1.“体现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 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 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为例加以说明。

36.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30分)(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2.“反映型”的解题方法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38.(3)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梳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3.“为什么型”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9.(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说明:这是按照修订前的教材内容回答,同学们请思考,如按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作答,应如何组织答案呢?)

[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再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⑸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 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怎么办型”的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 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 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 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 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 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 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5.“意义型”的解题方法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41.(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 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 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6.“认识型”的解题方法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 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8.(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39.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 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2)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本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气象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①重要性是: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必要性是: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此题可不用回答。

附参考答案: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7.“启示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⑶问为例加以说明。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 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 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 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http://www.xiexiebang.com/gaok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

第四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第四段中有“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以上句子都说明了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第五篇:立体几何解题分析

关于高考立体几何复习建议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对直体几何的考查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规律。无论是试题的数量。还是试题的难度,都体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存高考试卷中必有一个立体几何解答题。这个试题一般设有2~3个小问,或证明平行与垂直,或计算角与距离。在突出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考查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另外还有1~2个选择题或填空题。这几个小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对图形的理解与想象能力,考查创新意识。从难度来看,立体几何解答题属于中等题,应是大多数同学得分的试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近几年考察三视图的题型比较多,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一、成绩数据分析

从2012年我校高考成绩数据分析来看,“立体几何”部分占填空1道,大题1道。其中填空题第10题,满分5分,我校得分1.90分,低于同类校0.99分,低于全市校1.07分。解答题第17题,满分13分,我校得分4.68分,低于同类校2.26分,低于全市校2.25分,其中第一问满分4分,我校得分2.71分,低于同类校0.58分,低于全市校0.35分;第二问满分4分,我校得分1.65分,低于同类校1.20分,低于全市校1.03分;第三问满分5分,我校得分0.32分,低于同类校0.48分,低于全市校0.87分。

二、存在问题

在立体几何中,画出空间图形的直观图,对空间图形中位置关系的识别,恰当地变换处理图形,运用空间图形解决问题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核心成分。在高三立体几何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画图、识图、用图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究个中原因,反思我们的教学。

(1)基本作图能力薄弱

在高三复习中,发现不少学生随手画图,不用直尺;有的学生画出的图形线条不简洁,虚实线不分,缺乏立体感。此外,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没有储存足够的基本立体几何模型,从而想不到借助基本图形来判断复杂的位置关系。基本作图能力的薄弱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的观察与分析,制约了识图能力的提高。

(2)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不强

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学生能借助图形来反映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空间图形或位置关系。即从语言或式子中提取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空间图形的“表象”,再画出其直观图,就是说先想图,后画图。这里进行了两次转化,一是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二是空间向平面的转化,而大部分学生就是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3)识图、用图的能力欠缺

学好立体几何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识图、用图能力,即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别出基本图形,并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分析,识别出基本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学生往往对图形仔细观察不够,推理分析不深,不能克服由空间到平面所产生的错觉,从而不能正确认识各元素的空间位置和图形的空间结构。

三、反思与建议

对上述存在问题,我认为与老师对作图教学重视不够、示范不够、指导不够,学生的作图、识图、用图训练不够有密切关系。由于高考对作图基本不考,所以有的老师干脆把“斜二测画法”晾在一边,砍掉不教了。在实际教学中,图形教学“草草收场”,习题教学“匆忙登场”;重视解题训练,忽视读图、识图能力培养;重视严密推理,忽视耐心观察而获取感性认识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种现象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1)重视基本作图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立体几何离不开图形,学好立体几何应从图形入手,学会画图、识图、用图。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作图教学,把图形教学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要认识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必须过好作图这一基础关,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全面提高和终身的发展,老师们应从这个高度出发,重视图形教学。其次要从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几何体的直观图入手,作好示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作出一个个漂亮而富有立体感的直观图,丰富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

(2)强化概念教学、夯实空间想象的基础

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是通过概念来描述的,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是解题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概念,才能在头脑中想象并勾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分

解出解题需要的元素。概念既是思维的基本元素,又是空间想象的出发点。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要素进行教学弄清概念中包含哪些基本元素,以何种位置关系出现。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透视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突出图形变换和转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图形处理的能力

熟练地对空间图形进行变形处理,是学好立体几何的硬功夫,也是空间想象能力深化的标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认识图形,理解图形,使空间图形在学生面前不再僵化、呆板,而变得灵活、有生气。一方面要加强对图形的分割、补全、折叠、展开、剪拼等变形的训练,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处理为解题提供帮助、使解题过程简洁、明快。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图形的平移变形处理的训练。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理性的、本质的、高度抽象的和概括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和研究数学问题,并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途径或程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精髓之所在,是教学的重点。立体几何教学中,我们主要要突出降维思想和类比思维方法的教学。

最后还是要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知识,强化知识重点、弥补知识弱点和盲点,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争取达到弄通一题带动一类题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使高考复习更见成效。

王珏

2012.10

下载[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品推荐]200详解7年高考试题分析2与解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解题心得体会经典

    【我的记录空间】: —— 王永富 一、集合:命题老师婉约派出生出题很含蓄,要求: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根式不等式、七、线性规划:(1)若不等式组只有3个不等式组成,比......

    高考化学电化学试题的分析与技巧

    高考化学电化学试题的分析与技巧金点子:本专题的试题包括:新型电池,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电解后溶液pH的求算,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分析等。在解题时,所涉及到的方法有正......

    98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导向研究

    1.语音部分:一个小题(第1题),2分。考查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难度系数为0.73(难度系数由山东阅卷点提供,下同)。“差、解、塞、提”都是常见的多音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是语文学习......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整体分析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生物部分难度适宜,与去年相比持平,各模块的分值分布合理,突出主干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实验能力,突......

    2014年生物高考试题分析

    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试题特点分析重视双基,立足基础,推陈出新相比去年,试题仍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 如第1题细胞的相关内容,通过教材基......

    2012高考试题分析(5篇)

    长城网6月7日讯(季然)7日下午,201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顺利进行。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一中的李光裕老师,就今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2012年高考数学试题基本遵循“......

    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

    2014年四川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1. 2014年高考地理四川卷在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与2013保持一致,但试题难度与近三年相比稳中有降,体现了连续性、稳定性。自然地理占62分,人......

    高考大题每题解题策略与技巧(精品)

    大题总体解题思想:注意“子条件” 画出“关键词” 17、解三角形 解题指导:仔细审题,画出关键词(如锐角三角形等) 边角互化规则:(1)先考虑统一为角 ;后考虑统一为边;(2)尽量减少角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