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时间:2019-05-15 00: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第一篇: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目前有些地区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相当粗糙的:把英、体、美、文化课包裹在一起,首先由本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本校的评委按本单位退休人员的多少来定指标,本校把老师的各方面表现量化后上报本县教育局,然后由局里重审,过关的再上报上一级教育局,最后由地区级教育部门组建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来作最后的定夺。

以上的操作程序没有什么漏洞,民主化很浓,但从下到上几级单位是不是注意到把各科老师按一个标准评到底是不是合适?那么多科目的老师搞到一起评,就像体育比赛,把跳远、跳高、鞍马、篮球、足球……弄在一个场地比赛,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运动员作个裁判,这行得通吗?你说那个篮球打得好的会让那个蹦得远的服吗?那个蹦得远的会让那个在鞍马上搞直体360度下的人服吗?这些假定的问题其实相当幼稚,真的不值得推敲和解答。但我们的老师职称评定就是这样搞的,我也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我发现现在的老师火气大,工作牢骚多,我以为与目前这个职称评定的方式脱不了干系。各科老师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没有火气才怪!各科有各科的特殊性,没有必要弄一个标准来框他们,鱼儿该在水里,就让它在水里游;鸟儿该在天上飞就让它在天上飞;走兽该用四只脚走就让它走,没有必要都给他们一对翅膀,硬是要评评它们哪个飞得快。

职称评定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各科要分开来评,各科各不相干,自己评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家自己评自己的。这样的一来,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会出来。统一的标准一出来,就像竞赛场上的规则,按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裁判,就算偶尔挨了骂,只要不故意乱来,多数人也会理解你,大家也才会没有火气,也才会听你的评判。乱搞一气,哪个听你的?得好处的说你好,不得好处的牙根都咬痒了。

评职称的制度就像运动会的规则,规则不好,执法的再认真也不顶用,裁判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控制住场面,骂声太多、太频繁就是场面失控了,裁判最尴尬,最无助、最窝囊、最彷徨的时候就来了。

第二篇:从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待目前的教育缺失

从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待目前的教育缺失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牛庙联小 卢兴今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教育的阶级性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教育也就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一定阶级的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针、内容以至方法上便体现了这一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及其思想、观点、心理和习惯。从此,历代剥削统治阶级便牢牢地掌握着学校教育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为自己和后代争取获得教育权斗争,并利用教育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既是促进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成为自为阶级的手段,也是促进无产阶级革命并为夺取政权作准备的有力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指出,“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阶层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必须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服务,其根本目的是:

一)培养学生做人 即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身体多么健壮,事情多么 会办,但如果他们却不会做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在教会学生求知、健身、办事的同时,千万不要忽 视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人,就是要求学生,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掌握做人的最起码知 识、技能、能力。这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还应教育学生做 中国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如果说着 眼于“人”的民族性,这也还不够,还应着眼于当今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着眼于孩子们未来所置 身的社会和世界竞争,使受教育者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具有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做现代的中国人。

(二)培养学生成才 即知识技能教育

众所周知,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我国必须培养多层次的大批优 秀人才。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应当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贯彻这一意图 与要求,以便把基础教育办成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上述素质教育的两个层次的目的任务,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就是说,任 何人必须先学会做人,然后再谈如何成才;不会做人的人是成不了才的,即使成了才,对人民、对国家、对民 族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其次,做人又是成才的一项基本内容或要求。就是说,任何层次的人才都要学会做人,应当把是否会做人作为任用、考核与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再次,做人与成才在相互制约、彼此渗透之中 获得发展。即是说,学会做人有助于培养成才,培养成才有助于学会做人。可以说,做人的过程就是成才的过 程;同样,成才的过程也就是做人的过程,成才之后仍要继续学习做人。成才无止境,做人也无止境。“活到 老,学到老,做到老”,在这里是完全用得上的。

现在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已经达到了极致,在培养学生做人方面却十分欠缺。也就是说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但那也只是宋丹丹在小品中穿上和脱下马甲的区别,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换了一下“包装”;而在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特别是思想教育方面不但没有进步,而且还大大的退步了,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批的国内精英、顶尖人才外流:现在各国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尽管

目前我国条件不如发达国家,制度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但是也不至于有一些博士或者教授到一些不算很发达的国家去端盘子刷碗吧?这又使我想起了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那时我们有什么条件?但是一大批老一辈在发达国家学成或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艰难险阻回国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们的精神是谁灌输的?我们现在的思想教育竟不如解放前的老私塾先生吗?

二、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服管。现在,我国有那么一些人一发现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就会说美国怎样怎样,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于是我们应该像美国的下三滥学校一样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上课就可以乱说话,就可以乱提问题。可是美国的正规的学校也是这样的吗?慢慢的,我们的学校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们所谓的个性发展了,但是纪律性、组织性、尊重自己与他人,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十连跳”。

三、涉及学校、教师的被告案例越来越多了。尽管有些事情确实与学校有关,但是向

前十年与向后十年的案例比较一下,你会发现是极为不一样的。

四、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机构和组织形同虚设。我国的思想教育机构和组

织是很健全的,在小学有少先队,在中学有共青团,在大学里有党组织。按理说,我们应该能培养出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上面要来检查了,大多数小学学校才想起红领巾来,即明天某某领导来检查学生一律要穿校服戴红领巾,大多数中学是将共青团员名单放进档案盒里好备查。大多数大学生入党的目的也很单纯:好找工作,考公务员能加上几分,将来好当官。现在极少学校还有像样的少先队组织,像样的团组织了,那更别说使用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来管理、团结、组织学生了。正规渠道不组织或组织薄弱,那非正常的组织或小团伙就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我们国家的特点:知识是没有国界的,那只有武装我们的思想。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有:

一、以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四好少年”为基础,构建适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加大宣传与学习力度,层层落实下去。

以前,我们有雷锋叔叔,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现

在如果课本中出现这方面的内容,我得详细的向学生解释,解释完了学生还是不理解:这种事是真的吗?

毛泽东提词

雷锋照片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中国青年报》随即转载。以后,陈云、叶剑英等同志也为雷锋题了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兴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全国性的报纸,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以及地方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文化艺术和出版部门还出版了图书和画册,演映了雷锋的电影。随着学雷

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地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3月5日,定为

学雷锋纪念日 之后,我们又有了“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四美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三热爱”

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对比以前的宣传教育,现在呢?

二、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作用。

如果没有好的组织形式,有再好的思想教育宣传也作用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组织建立健全起来。

1、建立健全小学少先队的作用,使之确实成为学生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向上,自我学习的先进组织,而不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节假日来临的围在脖子上的红色装饰物。

2、建立健全中学共青团的作用,真正让她成为引导同学们自我管理,正确交流,积极向上的先进组织。

三、加强和固定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都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树立一批积极向上的榜样或内容,国家加强和固定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使之年年有,月月新,积极贯彻,层层落实,并且便于学生参加,利于上级检查。

五、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基层校共青团书记、校少

先队辅导员。

国家应该积极培养一大批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基层校共青团书记、校少先队辅导员,并形成常规,或者直接成立与之对应的团校或者队校,这样便于培训,布置任务和检查验收。

总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教育只有从小抓起,否则我们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篇:目前教师作风存在问题

目前教师作风存在问题

数学组:极少数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语文组:有些教师大局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工作软弱涣散,关注个人利益多,考虑集体利益少,遇事没有原则的现象。

英语组:教师工作作风欠端正,没有职业使命感;存在酒后上岗,迟到早退,旷工旷课现象。

政史组: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现象。

理化组:教师存在开会、上课时间接听手机或用手机上网聊天现象。

体育组:教师不珍惜自己的职业,不严格要求自己,存在赌博现象。

第四篇:浅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体制问题

浅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体制问题

在我国农村,确立并广泛推行中初级中学教师评聘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励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忠于职守、敬业乐教、努力进取、献身教育,充分凋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说.这些年来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评定工作,发展正常.成绩显著。但近几年,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l;晦等方面的不健全,导致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产生了许多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在教育第一线上默默耕耘,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别无他求,仅仅是希望能够按时参评相应的职称,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参评。这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对推动国家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严重影响。

样往往会在县和乡镇指标下达时呈现“锅底效应”(靠近中央”的指标往往较多.如驻城学校、驻乡镇学校指标往往高于其他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学历、水平相当的教师能否晋级以及提早晋级,就决定于本人是在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心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一般学校、村小学校:众所周知.教师的职称评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与教师的各项待遇密切相关。位于城镇和重点学校的教师各方面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这给在地理位置偏远、艰苦环境工作的农村教师造成了心理的巨大不平衡。迫使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镇、重点学校、中心学校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师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副了校际师资发展的不平衡。结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激励性.容易产生消扳怠工的思想2,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龄或教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论资排辈熬年限的实例大量存在。初级教师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体现 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职称有四个档次:高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但实际上三级为自动授予,故参评只有三档;职称评审以考试彤式实施(初级职称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级职称考相关专业、计算机和外语;高级职称必须考外语,其外语考试水平等级比中级职称高)。通过考试,促进中小学教师提高职称专业化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已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年老者先上,年轻者要让”,一首职称评定的顺口溜生动形象的道出了职称评定工作实际情况— — “教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人缘很重要,能力作参考。”有的人尽管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工作业绩不佳,靠着年龄资历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一级职称。这样,使得一些能力成绩俱佳的后来新手、骨干的中间力量“落选”,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象易使青年教师认为评职称主要是看年龄、搞关系,从而使其进取心减退,工作热情降低,形成一种熬时间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职称与论文挂钩:在“科教兴国” 的浪潮影响下,很多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增加了必须有论文发表这一项,要求参评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论文,都要具备相当的科研科教能力。教师职称是一项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参评的中学一级教师(或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要交出其公开发表的论文。而农村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发表论文会遇到以下几方面困难:

(1)时间有限。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以教一个中学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英语老师为例,一般每周可用于教学、辅导时间为26个小时。此外,在农村一些村小,由于教师编制有限,通常一位老师要带一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时间是撰写论文最基本的条件,而农村教师普遍任务繁重,除了完成本已超额的教学任务外,当地教师还要兼顾家中农活,很难抽出时间完成论文。

(2)资料匮乏。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均感到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图书馆藏书寥寥,除书面资料缺乏外,多媒体资料更是基层教师遥不可及的,教师的学习资源极其有限。以网络资源为例,除在外出展示或公开课时有些接触外,大多数教师没有电脑,即便有电脑大多数也没有连接互联网,因此一线教师无法享受网络资源。

(3)培训经费不足、学习机会少。农村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多则八九百元,少则四五百元,收入逾千者少之又少。在物价居高不下、“住房要交钱、看病要交钱、孩子上学要交钱” 的年代,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基本上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教师除维系家中正常开销外,基本没有剩余,用自身力量继续深造比较困难;而由于学校实行了“一费制”,也没有多余的自控资金负担教师继续深造的经费。因此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知识更新慢且缺乏创新意识,更不要说发表论文;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来源不明确,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虽然不是一片空白,但要落到实处也有困难。

第五篇: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大而不当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寻找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正如同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以及针对已有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以便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实现就有很大困难。

其四,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以改变过去课堂上一味灌输、传递知识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觉得教师是在出风头,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实例1 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冠以第一人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孩子游玩时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

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应该让 2 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浙江义乌江滨小学 吴庆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尽的待研究的问题。

实例 2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 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读初一时,小 A 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这句话对她的刺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 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孟险峰)

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我们讲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行动研究也是丝毫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并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实例3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份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对中美两国课堂教学情况作了一些对比,认为两国的教学取向显著不同,并用下列表格分析了两国教学取向的显著差异:

这份表格反映出的中美两国教学取向的差异,很让我吃惊。我想,教育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的课堂还是中国的课堂,都应该体现出相同的教育本质。虽然不能说美国的教学是惟一合理的教学,但彼此间的差异至少从一个侧面显示我们的教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对于一个中学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认真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的改进入手,使课堂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于是我开始思考。以前常规的现代诗歌教学程序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朗读,在教师的不间断引导下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和欣赏品位,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哪里?虽然也曾尝试以问题切入,布置学生多读作品,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来讨论交流,似乎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讨论时发言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在哪?“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又如何实现?(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刘真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问题的经典论述。上述案例正是体现了这点。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去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反思,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去甄别,使得自己研究的焦点“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变得明晰。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问题的现成答案。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 的,是现有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实例4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三类功能性课程中贯通研究性学习,并使之与体验式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组成的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成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学科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三类课程”时常常陷入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课题。于是教师在起始年级就让学生花许多精力去搞“研究”,而且多数开展的是远离基础型课程的面向社会生活、贪大求远的“课题研究”,似乎这才是“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上盲目做大课题,而在基础型课程上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不仅不能获得“研究”或“探究”的应有效果,使“研究”流于形式,而且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起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无法通过“三类课程”形成学生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最终将无法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三类课程”相互贯通、融会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与“模仿”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入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既实现学生今天的现实发展,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呢?(上海市娄山中学 陈红波)

学科是教师生活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教师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科发展与学校变革直接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连。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提出研究问题的渠道和途径还有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操作较为便利和常见的四种方式。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本人仍然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中,有哪些问题值得花一段时间来进行探索?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有足够的 6 可供利用的资源。换句话说,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挖掘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下载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体育比赛规则来扯扯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西游记》来理解方法总比问题多

    信仰、能力、毅力、营销 解决问题的四要素 利用休息天的时间,看完了《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说句实话,二天的时间只能算是浏览而已,并不可能有多少真正的领悟到作者写作的精华......

    教育的力量从教师人格魅力中来

    教育的力量从教师人格魅力中来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方面的影响上......

    从相亲角来看待的剩男问题

    从相亲角看出的剩男问题 (开头和题目结合的语句)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是在2005年由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相亲角,一到周末十分红火,来为子女相亲的家长络绎不绝,成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

    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五篇范文)

    教师的时间从学习中来 ---读苏老师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文章就教师的时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题目原引自一位女教师给苏老师的一封信。苏老师先肯定了老师们的时......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

    从社会心理学理论来解读贫困生在申请助学金时的心理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理论来解读贫困生在申请助学金时的心理问题 摘要:国家助学金确实帮助了很多家庭贫困的同学,但是由于贫困生本来就相对来说容易产生问题,而且在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时......

    从跟岗学习反思教师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从跟岗学习反思教师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汪芳2015.4 4月1日,我有幸到二中总校跟岗听课学习5节,感觉收获颇多,也有点感慨:如果我们要学习,哪里一定需要出省出市,在湛江本地甚至二中集......

    从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精选5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摘要本文从志愿者的案例出发,归纳总结了志愿者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文章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志愿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