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00: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委政研室济宁市教育局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47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中职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职院校为龙头,67所中职学校为主体,168所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全市中、高职招生规模达到1.43万人,在校生达到4.81万人。骨干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11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7所;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嘉祥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济宁市技术学院的数控与机加工、机修钳加工等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25万多人,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350万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

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有的县市区政府至今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万人,年均7.6万人左右。而2006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仅有1.43万人,有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来我市职普比一直在20-40%之间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万人,职普比例只有26%,明显低于我省多数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

(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兑现;每年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普遍没有达到。2006年,我市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为6920万元,仅占高中阶段经费总支出的22.9%,与我省先进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不足80亩,校均建筑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多数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济宁市第一职业中专占地只有30多亩,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从实习实训条件看,1/5的职业学校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为2001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是几年前核定的,随着近年来职校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象兖州职业中专这样的省重点职业学校,竟有20多位体育教师改教专业课。再就是非教学人员过多,比例严重失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5.3%。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

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3.9%,明显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

(四)专业不适应市场。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升学(对口高职)或域外就业,和我市产业发展联系不紧,“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一是为农服务“脱节”。据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市第一产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46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88万人,年均应培养3700多人。而我市职业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年招生仅有80人,缺口高达46倍。另据调查,我市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二是为工服务“脱节”。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市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三是为三产服务“脱节”。据统计,我市各类职业学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只有商贸类的市场营销、餐饮两个专业,年培养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确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明确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四大重点产业,据测算,“十一五”末我市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0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6.8万人,年均需求量为3.4万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市根本无力培养。以旅游业为例,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密集的景点景区,但全市竟然没有一个学校设置旅游或导游专业。实践证明,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

(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市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市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27%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沿海和发达地区。金乡县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全部流向长三角地区;嘉祥职业中专数年来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到无锡、昆山、青岛等地就业。调研发现,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域外就业率高达60%。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市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市中职学校隶属教育部门的有32所,其余15所则分别隶属于劳动、卫生、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表现为结构失调、资源不足、投入浪费等。各部门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各有权限,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因而出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

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显然,如果不能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构建起大职教格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济宁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强市之时,就是我市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市、县两级政府都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鼓励新建或扩建职业学校,借鉴外地的经验,凡新建职业学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100万元;扩建职业学校,提供启动资金50万元;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政府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县级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市、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市来说任务相当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在全市大力实施“2531”工程,确保2010年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完善一所高标准的职教中心,“达到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实习实训设备1000万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在计划指导下尽量放权给职业学校,让其自主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

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

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济宁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二篇: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职教调查小组 小组成员:王东 扎西 调查区域:武汉地区 调查时间:2014/6/24—2014/6/29

一、导言

1、确立主题的背景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往往是“低人一等”的,这不仅是因为在中高考的录取序列中,职业教育总是排在最后,更是因为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后果。但是,职业教育亦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2、调查的目的、意义

职业教育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本次社会调查目的就是对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相关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粗略调查,希望能对武汉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让自己能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方法

1、调查所采取的方法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了实地走访,网络调查等方法。

1、调查的程序

选择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最为调查问题;准备调查前的路线选择,确定要进行调查的武汉几所职业学校,查询相关问题的资料,确定调查计划;按计划对武汉几所职业学校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总结。

三、结果

1、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

职业学校不像本科院校,对于考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在教育体系中,总是排在后面。故而,其招生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是哪一年的招生工作没做好,将会导致招生计划大打折扣,使其一年的办学工作受到影响。由于上述原因,各个职业学校在高中的招生就会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此时为了多招学生就会出现虚假宣传,欺骗学生,如保证录取,进校后保证可以转专业,学校如何如何好,就业如何如何好,毕业后工资非常高等。还有就是招生人员跟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之间利益来往,班主任就不管学生未来前途,就对学生推荐这个职业学校,而学生往往会听老师的建议填报志愿。除此之外的一个问题就是,招生人员偏于向学生宣传订单班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学费是非订单班专业的近两倍,除了学费还要交所谓的培训费,而最后学生得到的培训往往远远不值所交培训费,但这样不仅招生人员有高额回报,学校也会得到很多利益。

以上结果是基于跟着某职业学校招生老师兼职招生所得出的,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存在不规范,存在恶性竞争,相关部门对其监管缺失的问题。这是武汉地区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规范化,各校之间良性竞争,武汉地区职业教育才会发展的更好。

2、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办学优势

职业教学一般都是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训的,职校的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学习,校外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做得好的学校直接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实训,实现了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面向就业,其设置的课程,学生培养计划都是基于企业需求的逆向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武汉的职业学校,大多是按上述模式进行教学的,这是武汉地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现。

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贴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对口就业,订单式培养。办学贴近企业,校企融合、产教结合、育人用人。办学贴近岗位,专业性强,就业前景广,实用性强。办学贴近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全民化教育。职业教育使得中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教育,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

3、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职业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科学历,还可以通过专套本学习进行学历提升。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合作单位,学校与企业间进行校企合作,这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实践与就业问题。还有的职业学校,与本科学校合作教学,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本科教学资源。武汉的高职教育,大都采取2+1模式,即教学两年,实践一年,这是比较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以上这些,都是武汉地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好的方面。

但是,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就其发展而言,关系到方方面面,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到的。武汉地区职业教育目前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方面,不少人通过职业教育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都是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武汉是一个高校众多的城市,当然也包括许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在武汉发展迅速,但是也需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控制和监管,使职业教育发展走健康稳定的道路。职业教育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经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现在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职业教育也应该受到和本科以及更高学历教育一样的重视以及关注。

四、讨论

现今,武汉市内各类职业学校众多,在读学生数量大,但是职业教育似乎没有获得太多的重视。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整个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监管部门要重视。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其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五、个人小结

经过短短六天的社会调查,我收获了很多。从开始确立调查主题,制定调查计划,到后来正式进行调查,并最终顺利完成调查,我们二人小组都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这六天的调查中,我从对职业教育一知半解到调查结束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都是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成效。在调查中,我们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过我们及时改变了调查方法,使得调查能够顺利进行。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顺利完成也是与我们二人小组的分工合作有很大关系的,在拟定调查计划的时候就把各自要做的工作分配好,这才使得调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也减轻了个人的工作量。对于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收获,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对于所调查领域有了更多的认知,还有就是系统地学习到了调查实践的方式方法。

本次社会调查,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只对我们熟悉的高职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程度也较浅,没有对中职和社会职业教育进行调查。

第三篇: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国家近几年来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良好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日本国有“科技立国”的国策,中国也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述。但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必须正视并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国家、单位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大学,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是学习成绩“差生中的差生”。这样,中等职业教育被严重削弱。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冠以大学之名,自然符合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顶尖的“职教学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清华北大等学术研究学府仍是“正统”。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差生中的差生”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现状,虽有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自身而产生的问题,也有社会观念,用人制度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走精英教育的模式,而不是走“差生才上职中”的差生教育模式。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我们要特点重视职业教育,并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是“王道”的观念

职业教育与未来职业衔接最紧密的教育种类,因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业生产,乃至发明创造有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高等学校的科研,必须要企业的生产相结合,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促进科技进步的效能。职业教育也应当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主战场。应当更好地把高校的“纸上谈兵”般的科研与职业教育“事必躬亲”式的职业探究学习相结合。职业教育不应是差生的“收容所”,应该是品学兼优学生走向成功的“练兵场”。用人单位同样需要改变用人,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唯学历是用的传统观念,国家有关部门的落户政策也是无一例外地偏袒高学历。这是不科学,更是不合理的。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必须做到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学历。不管是什么学历,只要能胜任工作,只要能有所创造,只要有较好的人品,就可以任用。因而,“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光是古代的科举社会的一宗罪,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弊端。

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包括教学科研设备在内的硬件的升级。二是包括师资力量、科技实践、科技探索在内的软环境的全面提升。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国家的进一步加大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县一级的职业教

育学校,提升这些学校的硬件,才能保证这些学校的生源。保证了学校的硬件,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探索一条囊括教育、职业学习、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换等环节的职业教育培养之路。使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职业培养模式,把学生的问题留给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去解决。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未来经济技术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材,才能保证国家未来的综合国力的活水源头。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职业教育中对生源的要求。

如果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和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那自然会有好生和差生的区别。诚然,这种衡量学生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所以,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生源,如果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的自认为自己是差生,因而不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我们该如何鼓励他们。有的学生自卑,认为普通高中考不上,自己很差,才上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又该如何鼓励他呢?

美国科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多种类别,学生成绩是智商高的一个方面的表现,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行动能力都是不同智商的表现形式,有个人在学习方面较突出,有的人在社交或者发明创造方面有优势

。现有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极端不科学和没有人文关怀的极不负责的标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材,在当今社会尤其显得重要。因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尽管存在着问题,我们如何教育鼓励他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任务。这个问题,关系到科学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比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真正解放职业教育的顽固思想,用“少年中国”的心态去对待职业教育。相信,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得以实施的时候,职业教育朝阳正红。

第四篇: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1.36 万所

2013 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 万所,年招生1016.72 万人,在校生2933.83 万人。其中,中职1.23 万所,在校生1960.19 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48%;高职1321 所,在校生973.64 万人,占高等教育的39.45%。

2053 亿元

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共计2053 亿元,比2006 年增加了4.45 倍,年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8 亿元,比2006 年增长13

倍,年均增长54.8%。

500 亿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 亿元,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 础能力建设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支持建设了100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8000 万名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输送8000 万名毕业生。

95%以上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向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每年约有500 万名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

第五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

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摘要】: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问题改进办法

【正 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简称,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指在市场化背景下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和择业咨询指导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生涯理论创立于美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形态经历了奠基、分化、整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派系:强调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的特性论模式(如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强调个人内在动机和发展需求的自我成长理论模式(如需要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个人发展和所处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模式。纷繁复杂的科学理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职业发展指导理论的认识。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职业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发展教育在高校迅速推开,在多数高校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作为一门规范课程或作为一项系统教育来说,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重突击教育轻平时引导

一些高校针对非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学生要毕业了就狂轰滥炸,宣传口号满校园里挂,这讲座那报告,搞的学生晕头转向。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哪有心思听你讲呢?他们最希望走得了、走得好、走得早。规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有规划的大学生活一定比没规划的大学生活充实。职业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平时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2、职业发展教育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职业发展教育课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职业发展教育课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那么专业教师们应当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呢?他们又如何与就业部门开展的工作相协调呢?

3、职业发展教育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职业心理测验与职业咨询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搞不好不仅不能帮助人甚至还会害人。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4、职业发展教育师资与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关键在师资。调研发现:目前从事职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兼职性质的较多,过去从事毕业分配或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干部或职员编制,要么是纯粹的党政管理干部,要么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德育教师。另一方面,从事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教师学历

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多数是在摸索中前进。

国内缺少职业指导专门人才,既没有相关的本科专业也没有相关的研究生专业,最近教育部拟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试办职业指导研究生班,武汉理工大学就业中心与管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申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生涯管理方向的硕士课程班。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教师的思想有多远,才能带学生走多远。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迫切需要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科中的专业方向,或者单独成为一个专业,招收与培养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可能孕育出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发展教练。

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意识和技能,发展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教育活动,意义非常重大。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性规划未来,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了促进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改进,我通过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想法,总结出一下几点:

1、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这项教育的最终效果

必须务实创新、积极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严格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充分考虑新进教师的学科背景和能力素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加强校内师资队伍的优化、筛选和整合,坚持高标准,该留则留,该转则转。完善师资队伍培养与发展机制。把大学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确保落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重视校际交流和校企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职称晋升制度,重视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健全职业发展教育教师业务和事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2、切实加强领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院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3、明确列入教学计划

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4、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5、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

参考文献

[1] 王研,李梅主编.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2]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与就业战略.辽宁

人民出版社,1998.[3] 赵北平,雷五明主编.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4] 王国顺,熊英.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2.[5] 姚贵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教育与现代化,2001

下载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教育发展探究

    肥西教育发展新探 ——沭阳教育改革调查报告 安徽省肥西花岗职业高级中学 段能建 一、他山之石 2010年12月21日,肥西县教育局一行在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沭......

    关于我洛阳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9月4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在李柳生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相关工......

    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汇川区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

    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规模倍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

    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寒冬季节,带着憧憬与希望,肩负着学校的重托,我参加了集团组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作为集团的一份子很荣幸能参加这次集团针对兰......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

    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

    关于切实发展我市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 1.加大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发展职......

    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到市职业中专、市卫生学校、市技工学校、中专等学校察看了办学情况,听取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