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57万亩。其中,新增独立工矿用地1315万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618万亩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新增村庄用地477万亩,新增特殊用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等329万亩。
国土资源部分析人士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五年。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总的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因素。从各年度的情况看,“十五”初期,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不少地区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耕地的势头,两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82万亩。2004年以来,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2004年和200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415万亩,比前两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让我们面对挑战
——评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中最具冲击力的数字,无疑是“18.31亿亩”。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今天的人均耕地只剩下1.4亩(9年前这个数
字是1.59亩);意味着10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2亿亩;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全国要保证1.2亿公顷(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我们只有3000万亩可减耕地的余地。
“我们的耕地已经退到了危急时刻,不能再退了!”一位长期关注土地问题的老同志大声疾呼。耕地过快减少,无疑已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未来5年的耕地保有量已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最高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与普通民众的真切期盼不谋而合,值得期待的是全社会怎样为保护耕地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有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耕地的锐减是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问题不是耕地能不能减少(要建设,我们就不得不减少一些耕地),而是该不该减、该减多少以及该减多快的问题。盲目建设、滥上项目,违规圈地、贪大求全,突破规划、乱占耕地……这些过去人们司空见惯的所谓“发展”行径,吃掉了多少不该吃掉的宝贵耕地,我们已无从精确计数,但可以想见其情其状是相当惊人的。再者,对于耕地减少的大头——退耕还林,我们恐怕也要控制好节奏。毕竟,那是成百上千万亩的耕地,不容有半点盲目性。有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生态退耕面积比前四年年均生态退耕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去年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势头有所减缓。退耕还林对于保护生态是必要的,但退多少、退多快,是需要科学确定的。可以说,“十一五”期间,要保住18亿亩耕地,在严格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和耕地补充力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控制每年生态退耕量,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会小;加上灾毁、退耕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管理尤其是保护耕地工作面临的压力将会非常大。但保有稳定并且充足的耕地数量,是我们整个社会包括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保障。18亿亩是我们未来5年必须坚定不移守护的“红线”。面对耕地减少的不可承受之痛,我们必须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有何选择?
第二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国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缓解了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
──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原则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明确以下主要任务: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
──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三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
第二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第五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严格保护林地。
推进牧草地综合整治。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第四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
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
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三节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第四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保障能源产业用地。
统筹安排交通用地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管理。
第五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制度。
第五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巩固生态退耕成果。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第三节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快速城镇化地区,平原农业地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禁止向严重污染环境的开发项目提供用地。
第六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严控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创新,促进优化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有效保障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人口及经济的用地需求。
切实发挥限制开发区域土地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屏障作用。
第三节 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根据各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详见附表1-6),强化省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完善规划基础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地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各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强化近期规划和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
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
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
第五节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改进规划工作方式。
加强规划宣传。
第三篇: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3.4,有九成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好于二季度或与二季度持平。企业景气指数已连续8个季度位于130—138之间,呈现景气态势。
一、部分服务业行业企业景气环比提高。三季度,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0.0、135.6和130.8,比二季度提高3.3、5.8和5.0点。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商务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7个季度位于130—146景气区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住宿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6个季度位于120以上,三季度上升至132.7;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8个季度位于130以上,三季度上升至143.7,环比提高11.4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连续7个季度稳定在130上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位于140—175,仓储业连续6个季度稳定在120—130。
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与二季度持平。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8.6,其中批发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9个季度位于140—150,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8个季度位于150—158,并持续高于批发业企业景气水平。三季度,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64.2,持续位于各行业之首,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2个季度置于170.0高位,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6个季度位于144.0—150.0。
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环比继续回落。自2009年三季度以来,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首次落至120以下,并连续3个季度环比、同比同步回落。
二、工业、建筑业企业景气环比、同比回落
三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环比、同比均有所回落。39个工业大类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回落至临界值以下,其他均位于景气区间。与二季度相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企业景气指数提高;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景气指数与二季度持平;其他行业有所回落,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0.0点。
三季度,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9.8,环比、同比均有所回落,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环比、同比回落明显。
三、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景气环比提高。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9.3、137.9和123.9,环比提高1—3点。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景气指数为140.0,环比回落,但仍居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之首;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2.9、129.6、113.9和113.1,比二季度回落2—5点。
四、大型企业景气优势显著。三季度,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51.3,持续8个季度置于景气高位,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32.4,分别比二季度回落3.6和3.0点;小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17.3,与二季度基本持平。
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小幅回落。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4.4、133.7和130.1,比二季度回落2.5、1.6和2.9点,保持在130—140景气区间。
六、上市公司、国家重点企业景气高位回落。三季度,上市公司、国家重点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6.4和145.6,环比回落3—6点;国有控股企业景气指数为135.3,比二季度回落2.4。
附注: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编制说明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企业景气调查。
企业景气调查是一项制度性季度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调查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注册类型的样本企业近2万家。调查对象为法人企业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负责人。
企业景气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对企业家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营状况判断结果进行量化加工整理得到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企业家信心指数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和信心,企业景气指数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
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以100为临界值,指数在100以上,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低于100,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衰退;等于100,反映景气状况变化不大。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优点是行业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缺点是不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灵敏,因为PMI只反映制造业当月变化,而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反映的是各大行业在三个月内的平均变化。
------------------
*注:全国企业景气调查中的社会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不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
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四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一、土地座落。填写变更图斑所在具体的乡(镇)、村、村民小组或农场、分场等的全称。
二、所在图幅号。填写变更图斑所涉及的所有图幅编号。
三、No。填写调查表编号。以乡为单位顺序编号,编号为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后3位为自然顺序号;当变更内容较多需要填写多张表时,在调查表顺序编号后以分数并加括号形式注明页数和页号,其中分子表示页号、分母表示总页数。如2004018(1/2)、2004018(2/2)。
四、1栏填写图斑变更前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五、2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图斑编号。
六、3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地类代码。当图斑含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等时,第一行填“/”,以下逐行填写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代码。
七、4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面积。当图斑含未上图的田坎、零星地类等时,第一行填图斑总面积,以下逐行填写对应于3栏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面积。各地类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图斑总面积。
八、5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土地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九、6栏填写图斑变更后所在的权属单位名称。
十、7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图斑号。
十一、8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及所含未上图零星地类、田坎的地类代码。
十二、9栏填写变更后的图斑面积。变更前各图斑面积之和与变更后图 1
斑面积之和必须相等。
十三、10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十四、11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前的地类代码。
十五、12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当为可调整地类时,地类代码后加k,如可调整园地—021k。
十六、13栏填写12栏对应的地类面积。
十七、14栏填写当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四种类型的代号,本批准本建设—B,其中占用耕地—B1;“批而未用土地”—P,其中占用耕地—P1;本未批先建—W,其中占用耕地W1;本前批准本建设(即本前的“批而未用土地”,本建设)—Q,其中占用耕地—Q1。
十八、15栏填写当年新增耕地的四种类型代号,土地整理—Z1、土地复垦—Z2、土地开发—Z3、农业结构调整—Z4。
十九、16栏填写补充耕地来源类型代号,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J1、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其他资金补充—J2、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J3。
二十、备注栏主要填写上述栏中“其他”类的具体情况、“批而未用土地”的批地文件文号,以及需要补充说明的其他具体事项。
二十一、草图栏。将图斑变更前和变更后状况描绘清楚。特别是将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及田坎系数等表示和了解清楚。在变更图斑内注明变更后的图斑号,并用括号注明变更前的图斑号以示区别。
二十二、调查人、填表人、审核人、调查日期均应按实际情况填写。2
第五篇: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为保持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所有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调查。技术方法与前述方法一致。
1.资料准备
这时候要准备的主要资料包括:
原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图、各种文件资料;近期的航空摄影像片、正射像片等;
初始和日常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
土地复垦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征用资料和土地整理资料等
2.变更调查的技术流程。
摄影测量技术、GIS技术、GPS动态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管理技术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GPS动态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借用已有的GIS平台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开发和建立土地信息方面的关系系统不
第四章 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第一节概述
1.土地的质量与性状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据。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总地来看,土地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因素;
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素。
2.土地等级评价
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按城乡土地的特点不同,土地分等定级可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工作。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是对其生产力大小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3.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目的(1)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及土地政策提供主要的基础资料;
(2)为编制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3)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4)为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经济、土地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5)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4.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质量等级调查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土地自然条件主要内容为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土地社会经济条件指城乡土地区位、交通情况和土地投入产出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节 土地性状调查
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示的调查,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1.土地自然属性调查
(1)地形地貌调查
①地貌类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和河谷等。
②坡度大小对土地性状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是各类农业生产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
③坡地的朝向是坡地接收太阳辐射的基本条件。
④绝对高度(海拔高程)。地面高度通常是农业生产利用价值尤其一些农作物适宜种植的临界指标,对农林牧分布也极为重要。
⑤高差:高差为区分地形特征、考虑灌排条件以及农业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2)土壤调查
土壤形状是土地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来讲,土地的生产性能主要取决也土壤肥力。
农作物产量是反映土地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
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土壤质地、底层厚度及土层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
土壤质地:一般指土壤颗粒的粗细或砂粘比例。即以物理性沙粒(直径0.01~1mm)和物理粘性(直径在0.01mm以下)所占比例来分类的。
土层厚度与构造:作物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或称有效土层厚度,在实际图体中,是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的土层。不同作物要求的土层厚度是不一样的。多年生作物要求75~150cm;块根作物50~75cm;谷类作物20~50cm。
土层构造:土壤上下层次的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心土和底土三层。耕作土壤中的表土层就是耕作层,心土层部分根系可以达到,底土层就是母质层,基本上不受生物的影响。
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在土壤中所吸收的营养元素,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的含量。
土壤酸碱度:一般用PH值表示,6.5~7.5代表中性;小于6.5为酸性;大于7.5为碱性。一般在我国北方土壤为中性至弱碱性,南方和山地土壤为中性偏酸性。
土壤侵蚀:主要调查土壤的侵蚀类型,强度和形成原因。一般分为片蚀、沟蚀和重力饰。
(3)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
光的强度只在个别地区才会有过大过小的情况,其显著差异通常是小气候的特征之一。热量对农作物发育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常用的指标有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霜冻特征等。
水分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尤其是作物的生产率关系很大。过多过少的水分都会抑制作物的生命活动。
水分条件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年降水量、干燥指数。
(4)植被调查
主要查清植被群落、覆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草质以及利用程度等。
覆盖度以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占地面积的百分比,共同反映了当地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类型,是土地质量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指标。
草地调查在荒地及草原等地区尤为重要。草层高度是首要指标,主要指草种的生长高度,其营养枝的高度称为叶层高度,是草层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2.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
土地利用从来不是一项只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向和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主要调查指标如下: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从地理分布来讲,重要的在于反映土地与城市、集镇的相对位置,与行政、经济中的相关位置,与河流、主要交通道路的相对关系。这两种因素,决定土地利用方向、集约化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力。
长江沿岸基本都是我国经济较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紧邻长江水域,水运和陆地交通异常发达;云南、贵州、广西境内水分亦十分充足,我国一半以上的水电站都建在云南,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发电站建立潜力,但是云贵广始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什麽叫穷,到了那里才知道,重要原因就是地形地貌影响,交通极为不发达。
(2)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及劳动力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是重要的因素。
人均土地、劳均耕地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人均占有较多耕地往往造成对土地的规模利用,只有占地少的才能使他们精耕细作。
(3)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农、林、牧、渔生产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的方向,应当加以查明。
农业生产方面:作物品种、布局、轮作制度、复种指数、农产品成本、用工量、投肥量、单产、总产、产值、纯收入等;
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方面:水利(灌溉、排水)条件、机械设备、机械作业经济等指标。林牧:林木蓄积量、草地载畜量、出栏率、牲畜品种、鱼种类等。
(4)土地利用水平
土地垦殖率、土地农业利用率、田地比、稳产高产农田比重、水面养殖利用率等
(5)地段形态特征
土地范围规整程度可用规整系数、紧凑系数和伸长系数来衡量。
3.土地质量调查方法
土地质量调查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所以是一种多学科技术人员组成的综合专业调查。
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野外调查、简单仪器测定和访问的方法。如野外观察土壤颜色、手捏土块,分析植被覆盖规律等,确定土壤质量性状。土地利用、产量、产值等情况可以通过访问得到。还可以利用相关学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