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1: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第一篇: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中文摘要】: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而能力不单是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提高能力。能力的提高加速了知识的掌握,只是经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要深刻了解知识与能力转化的条件与对教学的影响,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中培养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关键字】学科能力;知识;区别;并存;转化

Relationship with the knowledge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Physics

【ABSTRACT】 Physics subject ability and knowledge are interdependent, promote each other.Knowledge is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foundation and ability, not only is the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knowledg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learning.At the same time for learn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cceleration of knowledge, only through the social practic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ability.In teaching,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transforming influence conditions and on teaching,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knowledge, learn more nowledge in the ability of.【Keyword】bject ability;knowledge;difference cexist;tansformation

第二篇:论物理学科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范文模版)

论物理学科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物理学专业10级:

指导教师:

1引言

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不知是该侧重培养能力还是传授知识。就中国的整个社会教育背景的情况看来,经常出现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进行填鸭式教育,经常不断传授知识给学生却不关注学生是否吸收了这些知识。从近几年教学改革上看,如今的教学目的已不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个人能将一套理论讲的头头是道,并不意味着他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的大脑里储存再多的知识,若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弱,而且缺乏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这样就会培养车头脑僵化,照本办事而不能独立思考,创造文明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从而达不到培养精英的目的。所以说不能将知识与能力同一而论。

但是知识同样重要,就好像建房子的时候都需要打地基的。同样道理,教学上构建学生的教育体系时,知识就是蜘蛛网上的每一根丝,层层叠叠交联于一起慢慢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各种能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一个人具有某种能力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用一句话说就是,知识是能力的基石。

在教学中,无论是能力还是知识都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有能力的人必定有知识,但没有能力的人未必是无知的,有知识的人未必有能力。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才能统衡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呢?接下来笔者就通过详细分析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2知识与能力两者分别对物理学的意义

2.1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沉淀,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 1 本身)的成果。它可能是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关于实践的[1]。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书本知识集结了无数学家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是浩瀚无垠,书中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在如今的知识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Francis Bacon在《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了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而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这一名言推动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奋斗与追求,也推动了人们对知识学习的重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人们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到了现代人们开始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等知识学习的思想观念。人们若想发展科学,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知识,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出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1985年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三年后国务院批发教育局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国家对知识学习的重视逐步深化对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广博的知识为人们创造出绚丽的物质文明与多彩的精神文化的同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

学习的过程好比一场越野比赛,而知识是我们手中的地图,要想获得胜利我们只有读懂地图上的每一个坐标,仔细分析每一条路、每一个方向标,寻找出一条捷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结合伽利略确定的实验加数学推理的物理方法与开普勒创立的行星三定律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建立经典力学体系。2.2能力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能力通常指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本领,包括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顺利无阻的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如果有能力驾驭所学过的知识并且能将知识有意义的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就能认识每一件事物的本质并改造对象世界为自己所用。人们要想在成功完成某项任务单凭一种能力是不够,只有将多种能力有机结合并进行综合利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没有能力的人如同折翼的雄鹰无法翱翔于高空之中,只能沦为其它肉食动物口中的粮食。以上是 对能力的广泛性理解,接下来我们分析教育学上的物理科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的知识已呈现高速膨胀的态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已无法应对,而让我们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驾驭这种知识快速更新的局面,跟上时代的步伐已是当今时代迫切的需要[2]。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对传统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人们也开始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中央国务院更是将素质教育加入法律法规之中。素质教育下物理学科能力的教育方式与原则,首先体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和谐共存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素养情感,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其次为学生学习物理学科专业知识与从事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基于学校教学,能力的培养较好的方'法就是将能力具体于学科教学当中,因而有了学科能力一说。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科注重学生培养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而语文与英语则加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教。继而物理学也有了相应的物理学科能力。

什么是物理学科能力?物理学科能力的概念一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状态,能力的论述也众说纷坛,直到前几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物理科高考说明》中把物理学科能力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3]。物理理解能力是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概念及其规律与其简单的应用,认识同一概念和规律相关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196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重物与轻物下落一样快从而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的理论。比萨斜塔实验的成功演示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开始重视实验的重要性,而在我国现代教育中为了能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看到物理规律及掌握相关知识,物理学科增加课堂演示实验与实验课程。物理实验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巩固物理知识及运用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物理定理都需要运用数学的计算方法验证。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更加得心应手。推理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引发学生对物理之 3 中未知的规律的深刻思考,为物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除了以上所述的物理科能力,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在物理学科中也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并存关系

3.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现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教授学生相应的物理知识,使其学会相应的物理方法和理解物理思想,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相应的物理学科能力,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科不同于其它科目,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还需要学好基础知识,发展学科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解决问题。笔者前面说过,现代教学已将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喻物理教学当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上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等。能力教学的关键要捉好两个环节:首先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因而知识技能的获得质量非常关键。其次在能力培养中,要特别注意知识技能“内化”过程[4]。

知识是知识技能形成的基础,而知识技能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确立知识教学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什么一些物理成绩优异,知识基础如此好的学生能力却如此低?原因是他们只重视知识的获得,却忽略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他们只是机械般记忆知识,简单的效仿知识技能,并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构造,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无法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也是导致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当然,没有知识作为基础任何物理科能力都难以发展起来。

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做铺垫,如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实验能力要求每个学生扎实基础知识独立完成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处理实验所得数据得出结果。做实验之前,学生需要弄清楚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器材的如何使用,该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的扎实的知识做前提。比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实验前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是摩擦力,并猜想其影相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

知识是培养学生物理科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去奢求培养能力谈何容易,任何学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越牢固的掌握基 4 础知识,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这时候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林。3.2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了解事物的本质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学习物理知识不是仅仅将书本中的知识记入脑袋里,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物理的学生也不是解题机器,会做题目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完全了解物理学科的本质。这样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地将学习到的知识重复一遍而已,但是却没有研究物理的基本素养。学习物理就是要深入了解整个物理体系的架构,知道各种各样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及其作用和地位等物理学科实质内容。学习这些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为前提。

一个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水平。能力高的人较轻松的获取知识,而一个能力比较弱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学习到同样的知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一个人的能力的来源可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两个途径,研究表明男生空间思维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均比女生的强,这也是为什么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女生的总体成绩总比男生低,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另外为了知道天才的形成是否跟先天遗传有关系,许多科学家曾经比较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的大脑与普通人的大脑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他们的大脑也没有特别大,可见脑容量的大小跟才能的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先天遗传对天才的培养影响不大。所以先天遗传的好的男生只能说明在跑线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并不代表在学习物理这门科目上会一直一帆风顺,而稍处劣势的女生若依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改善。“资质”就像是一块布,要剪裁成什么样子,全靠后天的努力,料子的好坏只是影响你在缝衣时会轻松一点或费力一点而已[5]。3.3发展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据教育局统计,2013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43万人,增长了3.58%;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35万人,增加8.06万人,增长了29.53%,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6]。在此背景下,想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何入读心仪的国外院校?Educational Expert表示国外著名院校招收学生时并没有将成绩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反而考生的实践经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等软实力已成为了能否录取的重要因素。北京一所高校的李超,成绩优异本 该进入国外名校却无实践经验被报名的几所名校拒绝,而成绩平平的小许因社会实践丰富而得到英国谢菲尔大学青睐。

针对国外院校录取中国学生时更看重“软实力”这一问题,嘉华世达澳新部项目总监田丽铁指出:“所谓国外大学要求的'软实力',笼统来讲就是社会实践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学术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能力的体现。”国外名校的目标是培养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所以他们不会单从报考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来判断是否录取,而是重点挖掘录取具备某些潜质或天赋的学生。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更是强调,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是首要的,不管你学哪一科都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因为不摆脱模式性思维就很难有创新性的成果。

我国为何有那么多学生希望留学海外?与国外录取标准相比,我国仅看中成绩的高低,也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育多年,也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国所培育出的佼佼者甚至比不上出去工作多年的初中生。能力是决定你是否能立足于社会的硬标准,而能力是在实践中积累,在学习中培养的。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和思悟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智慧[7]。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若无发挥的能力就成空置花瓶无用武之地。当然相应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等重要。但在现实的物理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学科能力为铺,却忽略了学科能力与知识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区别

4.1从概念上区别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的并存关系,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从概念上看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二点:

(1)“知识”的形成活动属于脑力活动。“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的判断与思考的产物,可以分为“这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该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都会在脑海中慢慢形成的短暂性或永久性的记忆。而能力的活动是属于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过程就是发挥和运用能力的过程。

(2)知识主要指在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等等的综合作用下,人们根据主观的判断在头脑中进行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而能力主要指人们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的实践能力。比如,学生根据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进行 分类与总结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记忆,这个脑力活动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4.2在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中知识与能力处于两个不同阶段

根据马克思观点,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世间万物,也因此人最宝贵[8]。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差异的原因,每个人都未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为自觉能动性,是指人在自己的思想操控下主动去做某件事情。而在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知识与能力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现实教学当中总会出现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情况说明了知识掌握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有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反应敏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有学生成绩优秀但理解能力却很差,思路不但狭窄而且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者。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唯物辨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的一致性是由于发展能力的前提是必须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而一个完全没有经过知识传授人,就算天赋绝顶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不过这种一致性的表现是对基础的、实际的、必需的知识的要求上来理解的。而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性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由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与学习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全方面兼具,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安排好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时间与轻重,就成为教育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正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所在。哪人一个是一生中应该注意或学习的重点,许多人各有各的看法。

从以上所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性来看,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势必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论观点,现实教育中也会因此出现一些令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所谓“学海无涯”。就是因为知识的这种无限性,才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追寻、去探索,这样子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与对宇宙、对世界的认识才会不断向前。从这种理论主张出发,教育就应该将知识的传授作为一切的中心,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提倡终身教育与学习。而发展能力,最多只能是作为一个侧面去对待。对于学生知 7 识积累的考察,则通常是用卷面考试的形式,从卷面分数得出高低。分数越高,也就代表知识积累越好。这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高分低能”的情况。报纸上经常报道某些“高分状元”竟然连基本家务都不会做,例如清华高才生向狗熊泼硫酸等都证明了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的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与弊端。从培养能力的角度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会对社会的运作其作用。一个人可以做怎样的事情或做到什么程度是本身具有怎么样的能力所决定的。能力的发展是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也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从重视能力的发展的教育的角度上看,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重视培养基础知识,更要诱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从而发掘自身的天分与潜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例如少年作家韩寒,他在文学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天赋与潜能,尽管他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不怎么好,但也不能因此就扼杀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果逼迫他学好基础知识,恐怕连他的文学天赋也会因此而被扼杀。

5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和对教学的影响

5.1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全部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在巩固好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解决不同现实情境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人们经过社会实践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之谈,而能力却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转化为能力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掌握好知识是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学科能力的培养不会自发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有些人认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培养能力,或是有了能力就能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是不切实际。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能力,但是并不能确定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对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是起到阻碍甚至抑制的作用。

应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即培养物理学科能力是强调知识的目,例如现在的升学考试主要以考察书本知识为辅,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这就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物理学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若想掌握好 物理知识就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一个人的脑海里储存越多的知识,并不能说明这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有时候即使这个人学到了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完美的解决。但是有些人懂得通过研究和了解事物的本质来即灵活掌握知识,从而为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不过有些人掌握的知识的一味的死记硬套最后也只能被培养成高分低能者。

学生只有扎实好基础知识才能有条件培养学科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但是不能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能力节或着重培养学生能力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学生如果不具备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具有机器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谈不上创造力。专家的研究表明,一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有5~20万个知识组块,一个专家再有能力,如果设有具备这个领域的专门知 识,就不能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9]。但如果在头脑中无条理的堆积知识,即使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不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基础知识加以升华才能产生能力。因此,不能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更不能因知识更新太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10]。相反的,知识更新的速度越快就能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比如物理科的新课程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而是要强调精选出能终身学习所要必备的学科能力和基础知识,而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相联系起来;在学习方法上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5.2对教学的启示

既然认识到了能力培养的重要和知道该培养哪些能力,那么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呢?依照上述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关键在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完整和清晰的物理知识结构,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物理各方面的能力。捉住这三方面的实质是增强学生认识活动的有序性,而有序是培养能力中的核心因素,在这有序的基础上,还要在应用中实现变通和迁移,而变通和迁移也是能力的重要因素[11]。

根据学科能力的培养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就可以确定基本的培养途径和明确的方法。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结构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 9 务。掌握基础知识结构需要学生必须清楚知道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一个整体的结合方式,并且知道这些基本知识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怎样决定整个知识的功能。由于方法具有灵活性和隐含性,所以掌握科学的方法往往比学习知识要困难一些。知识是以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体系来表述的,而方法则是分散的隐含在知识的表述之中,因而在教学当中要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同等对待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的传授即能力的培养。方法的灵活性表现在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变换方式的不可胜数。有时候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虽然知道许多方法,却不知道哪一种方式才是更科学、更简捷、更有效。若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需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学会合理的选择有效的科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掌握物理学科能力包括对物理学习的效率有显著影响的智力能力和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智力活动的自动化,熟练化和简捷化使解决问题时能准确而迅速的捉住要害,同时更能快速而又轻松自如的学习新知识。例如分析技能一经熟练,就能思考不大复杂的情况下的进一步的问题上。物理实验中的动手技能是探究技能的主要技能,所涉及主要包括准确而熟练地使用基本仪器,组装和配套仪器和排除故障。实验操作技能是在实验的练习非大体上经过动手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对各种情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综述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学会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达到有序,然后在有序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学会变通和迁移,形成适合于情境的新序。教师可以按这个基本途径去组织和实施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使能力培养做到有章可循。

致谢

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战的悉心指导。李战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在求学生涯中受益匪浅。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JIKEXUN.学科教育论文-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M].道客巴巴http://

[7]搜狐新闻.成绩非唯一指标 国外院校更看重学生什么[M].搜狐网http://news.sogou.com/ntcnews?keyword =有关我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能力的比较&clk=2&url=http%3A%2F%2Fgoabroad.sohu.com%2F20140222%2Fn395486910.shtml&e=1380&g_ut=3&from=resultpage

[8]山峰教育.社会应更重视知识[M].中华文本库http://

[10]刘一男.学科教育论文-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M].道客巴巴网http://

[11]杨海霞.物理教学中培养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M]《教育大视野》2009年第4期

第三篇:论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现代管理心理学》星期一下午七八节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摘要:态度决定我们选择什么对象,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以及对该信息作出何种适当的放应。不同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指导性与动力性的影响。态度与行为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否可以预测行为?本文将一一进行探讨与解答。

关键词:态度;行为;行为预测

所谓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

首先将态度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Spencer和B.bain,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把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先有倾向。这种看法被后来L.Langer的实验所证实,1888年,Langer发现,如果被试集中注意即将做出的反应,其反应时间比没有这种预先准备的情况要短。这种预先的准备状况就是所谓的态度。在此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制约作用。

1919年,托马斯等人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了态度的内涵,首次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要课题。态度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支持。后来心理学家们对态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态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对态度的经典解释有三种。

虽然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经过许多实证研究,却发现与行为有时并不一致。态度是否决定行为的困扰,至今仍然使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苦恼。虽然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人们最初研究态度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的原因,但是,数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提示,更多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简单决定于态度。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态度一经产生,就会对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可以说,态度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别于情感,有认知因素或观念的参与,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发展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表现的关系,它们有时会惊人的一致,有时根本没有任何一致性可言。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性的研究。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拉皮埃尔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种族歧视态度与实际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现场研究,由拉皮埃尔本人带领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开车游历美国,其间一起下榻了66个旅馆,光顾了184家饭店。在此期间,只有一家二等汽车旅馆的老板明确表示不接待日本人,其他各处对这一行三人都作了很好的接待。

随行的中国夫妇也单独去过数家旅馆与饭店,同样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这部分研究说明美国的旅馆及餐饮业在行为上并不存在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

拉皮尔的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大量的批评意见。有的认为,以一封信中对简单的是非题的回答为基础,不能有效的测量个人对某一群体的态度。例如,答题人大脑中对“中国人”表象,也许与他们实际遇得到的这对中国夫妇完全不同,他自己也提到“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又或者说,这种态度外显量表测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如被试反应粗心、极端化、默认、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存在一些有关信、效度的争议。还有人认为,在他们3人访问过的地方的人中,只有半数对问卷做出了回答,也许那些花时间回答问卷的人正是对亚洲人有极端偏见的人。最后一种批评意见是,6个月后,对问卷题目做出回答的人也许已经不是他们曾经遇到的那些人了。

针对第一种批评意见,即测量技术上的缺陷,他们改良了测量技术,一种内隐(间接)测量技术随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早期的间接测量曾使用过不显眼的行为测量以及丢失的信件程序,而瞳孔反应、皮肤导电反应、面部肌电图等生理测量技术则一直延用至今[2]。对于现今的态度测量特别是内隐态度的测量或者说态度的内隐测量来说,更多的是内隐联想测验,情感性启动等等技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人们是否会花更多的时间将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联系起来(与将积极词汇与白人面孔联系的时间比较)以测量内隐的种族态度。

但其他后续研究仍然发现,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低,基本在0.30~0.50之间[3]。与此同时同时,相关论的证据也不断出现。就在拉皮尔研究不久1936年美国人盖洛普运用抽样调查法,以预测投票率与实际投票率相差不到1%的准确性,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又比如Gibb等人的研究表明对自杀的态度直接导致行为的预想以及行为的发生。

研究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于是研究者开始不完全否认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而转向对态度行为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一些影响因素得到很好的控制。社会心理学家Wicker(1969)曾就种族关系、工作满意和教室消磨时间等课题,进行了45次有关态度和行为联系的测量,只有9次落在此范围内。为此,Wicker得出结论:“作为一个整体,这些研究表明,与态度和行为密切有关这一说法相比,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态度与外显行为没有联系或只有极少的联系”。

心理学家对皮拉尔德研究反应就像一名运动员在极富挑战性的比赛中的反应一样。他们有的对此进行强烈的批评,有的研究者开始试图解释为什么态度的评估不能预测个人的真实行为,还有的还有的研究者试图发现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很少有对这几个方向进行综合研究,一般的研究都是用方便的原则只用一种理论作为框架,至今还没有研究去探索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理论,也许不同类型的态度行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测,但这些尚无明确的定论[4]。

我们大众对态度与行为的流行观点是态度在强烈的影响行为,但令人惊奇也让人困惑的是,态度这个通常被人认为是我们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感情的东西竟然经常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这个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出的答案是: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 “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例如说,我们在某个想在某个重要方面改变自己时,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去做就行了。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如在一些我们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的时候,写那篇论文、打那个电话、见那个人等等,尽管非常不情愿那么做,但我们还是能克服自己。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方正主编

[2 ]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2008届研

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8:8-9.[3]李林.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闽江学院学报.2006, 27(1):116.[4 ] 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166-167.

第四篇:国防教育知识学习资料摘要

国防教育知识学习资料摘要 1、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共有六章三十八条。

3、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4、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于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6、《国防法》第十二条规定,我国的国防建设事业由国务院领导和管理。

7、《国防法》第十三条规定,全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央军委领导。

8、《国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9、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10、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11、国防教育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12、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3、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广大青少年学生。

14、民兵是指既不脱离生产又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群众组织。

15、党和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机构,一切军事建设,军队指挥都必须由中央军委领导。

16、现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是胡锦涛主席。

17、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据中共中央的现行规定,省、地、县三级的地方党委书记分别兼任省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的党委第一书记。

18、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19、我国有关军事法律有《国防法》、《国防教育法》、《人民防空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兵役法》、《现役军官法》、《预备役军官法》等。

20、我国的民兵分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在交通建设中要贯彻国防要求、车站、机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为现役军人和军用车辆,舰船的通行提供优先服务,并按照规定给予优待。

22、中国人民解放军省军区,军分区和军队建制内的县(市)人民武装部,实行的军队系统和地方党的委员会双重领导制度。

23、我国于1983年组建预备役部队,1986年8月10日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

24、新时期我国后备力量质量建设的标准是组织健全,政治合格,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预案完善,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25、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任我军第一任总参谋长。

26、毛主席告诫我们,中国一定要建设强大的国防,“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强大的海军和强大的空军。”

27、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2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我军始终把它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29、拥政爱民是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简称。

30、解放战争中三大著名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31、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一举歼敌55.5万人。

32、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方法是分散、集中和变换。

33、敌退我进、敌驻我拢、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我军最早的朴素游击战理论。

34、武器分为轻武器和重武器。轻武器一般指手枪、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手榴弹等枪械。重武器一般指炮、炸弹、导弹、坦克、军用飞机、军用舰船等。

3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外反侵略,对内反颠覆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6、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是中央军委的办事机构。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直接受中央军委和四总部领导。

37、军事科学院是全军军事理论的高级研究机构,负责全军军事学术研究计划,协调工作。

38、国防大学是全军的最高军事学府,负责培训全军的高级军官。

39、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的A、B、C武器是指原子武器,细菌武器,化学武器。40、“三防装备”是用以防护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各种装备器材的总称。

41、“三防技术”用于避免和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杀伤破坏的技术。

42、警报器音响分三种:

(1)预先警报——在敌方对我方攻击有预兆时发放,要求人员开始疏散。

鸣放方式——鸣36秒,停24秒、3遍为一个周期。

(2)空袭警报——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发放。

鸣放方式——鸣6秒,停6秒,15遍为一个周期。

(3)解除警报——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发放。

鸣放方式——鸣3分钟为一个周期。

43、国防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家的防卫能力,以适应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44、与兵器相关的成语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明枪暗箭、班门弄斧、舞枪舞棒、唇枪舌剑。

45、军事训练“四落实”的基本内容是训练人员、时间、内容、质量落实。

4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8、激昂的《满江红》的词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岳飞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业绩有口皆碑,名垂千古。

49、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

50、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第一次战斗是九龙之战。英军攻陷的我国第一座城市是浙江定海。清朝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是水师提督关天培。

51、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

52、“振兴中华”是鼓舞中华民族奋起腾飞的一个口号,是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

53、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

54、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叫六盘山。

55、1940年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屯田。

56、我国陆地一共有五大淡水湖、又濒临四海,所以有五湖四海之称。五湖是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四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7、我国的“海上长城”是由外长山群岛、庙岛列岛、舟山群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海南岛组成。

58、我国著名的五大河流是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

59、我国三个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60、美国妄称我国台湾省是它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61、台湾省的土地面积为六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

62、台湾省距大陆最近的省份是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

63、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步。

64、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的八年全面抗战。

65、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68周年纪念。

66、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67、为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68、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接着,日军对手无寸铁的我国同胞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奸淫和劫掠,在这场灾难中,至少有30万以上中国同胞惨遭杀害,日本帝国主义犯下滔天罪行。

69、1944年6月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70、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五篇:论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之关系

论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之关系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活出伟大的人生、光辉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一旦确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往往会走向苦恼的人生、扭曲的人生、堕落的人生、罪恶的人生、可悲的人生。人生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的生活、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等有决定性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人生的正确发展方向,创造有益于社会的人生价值。错误的人生观,使人们走上错误的道路,毁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观”这三个字,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只要你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它和必须正确的对待它。人生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为什么活着,即人生的目的。二是人怎么活才有意义?即人生价值。三是人生追求和理想。四是人生态度,即如何做人。对这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就表现为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核心是价值观,它表现为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的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价值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评价和认识,是衡量价值的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创造的新价值来实现的,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对社会做出出或大或小的贡献,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时,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必须从社会中获得自身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表现为人生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他的财产、名望和地位,而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是没有什么社会价值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或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而知识的定义又是什么呢?知识的定义是指“知识”这一概念的定义。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当然并不是同一的。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内在于认识主体的思维之中的。而知识并不完全是内在的。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知识的概念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它就必须能够反映知识的本质的特性。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人生观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深深的受到人生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能力有差别,道德水准有高低,意志品格有优劣,因而不同个体的人生追求各异,需要的侧重点不同,所产生的人生观也就不同:有的只讲及时行乐而不问事业前途,有的一心要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惧艰难困苦;有的只贪图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升华,有的追求精神 富有而不畏物质上的贫困;当然也有人既希望物质富有又追求精神充实。人生追求有别,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对于自我价值的体认和评价,不同的个人也大相径庭:有的人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知足,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进取;有的人觉得能享受的自己都享受到了,这一辈子也就值了,有的人虽然吃好的、穿靓的,但不出人头地也不心甘;碌碌无为的人觉得混日子也没白活,胸怀大志的人达到预定目的才感到不枉此生;有的人以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的人则以事业成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有的人以光宗耀祖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尺度,有的人则 以个人幸福作为人生价值的准绳„„。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考察,只要自己人生观中的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也就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各人的人生观不同,对人生生的最大价值的体悟和评价不同,因而形成各不相同的自我价值观:一心追求吃喝玩乐的人,奉行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迷恋金钱魅力的人奉行的是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遵循的是极端的人生观演变的唯我价值观,而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为人生最大快乐的人则是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和,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又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所学习知识的认可联系到价值观,主要是通过文化养成的素质,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想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很多时候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作为一个新世纪人才,我们必须掌握新世纪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形成和发展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的成果,又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知因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学会了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下载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摘要 论物理学科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能力”与“学历”

    论“学历”与“能力” 随着近年来高校连年的扩招,涉及“学历”与“能力”二者关系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对此,我的观点是:“学历”是掌握一定“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能力”是“......

    毕业论文--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目 录 摘要 ................................................................................................................................

    论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精选5篇)

    论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摘要: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在此背景下 ,企业管理也从资本管理进入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有与其......

    学科关键能力学习感

    学科关键能力的学习收获今天学习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和评价》第一章学科关键能力,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厘清了学科关键能力 1、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

    2014年高考物理复习明确的知识与能力

    高考物理复习:明确的知识与能力 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下......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