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李琴顾耀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从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和教师不会或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较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准备不足,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调控不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质量与程度较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教学缺乏全面性、实效性,影响主体作用的发挥。
鉴于以上的背景和认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如何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 性与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如何保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拓展学习的思维。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学者注重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尽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研究对象分散化。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则相对集中,侧重研究混合型学生群体。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自主学习研究主要涉及自主学习的定义与内涵、层次与原则、理论基础,促进或制约自主学习的因素,自主学习者的特点,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自主学习培养的策略、途径、模式以及自主学习者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等。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国内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两大方面,涉及面较窄,许多层面的研究还未展开,如制约自主学习的主、客观因素,语言技能训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
从研究成果上看,国外已经出版了20多部专著,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学习理论,为国内的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目前进展较大,专著近10部,如:庞维国的《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 1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郑金洲的《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本社的《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自主课堂100个精彩片断》(开明出版社,2006)等,另外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五百余篇。
此外,国内对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些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以及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尊重他人在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结合本校的校情和学情的情况(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引导,逐步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下,更注重对“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着重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程如何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利用精选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分析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获得感受、体验,就是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形成有效的导引途径和策略。
(2)实践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新知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光凭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学会随时补充和更新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实践终身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和策略”,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实践的指导。
三、概念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终身型学习者,但是没有或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自主学习会产生大量的认知负载,从而严重伤害学习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发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指导学生修订自主学习计划、组织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做出形成性评价。
3、历史学科是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学科,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科课程实施环境。同时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的历史来说更注重““知其所以然”,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将教学重点置于必要的学习及思维策略和方法的提供上。通过优化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实现目标的层级化、结构化、个体化;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丰富性;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等,从而引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先前经验、完善其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真正从“学会”走向“会学”。
四、支撑性理论: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学生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实现。这就为高中历史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一定的力量(包括教师)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这就为高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学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把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学习能力。这就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4、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历史知识;“再创造”应当贯穿于历史教育的全过程。这就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逐步形成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和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从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形成“自主学习”与“有效课堂”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六、研究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建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的相关教学(学习)理论基础,提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操作流程和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由。
2、实践研究方面:
(1)探索“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着重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程如何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利用精选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分析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探索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形式和备课方式,并在课堂中通过矫正互学环节实现第二次备课,如何整合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共同成长;
(3)研究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让新现象、新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4)探索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的关系,通过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组织、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互助作用、发挥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3、研究整体推进“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保障机制。推行一种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不仅局限于某些学科教学,而是在同一年级各学科教学中整体推进,各科协同,才能确保实效。为此,要研究建立保证整体推进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考核制度与保障制度,包括学生座位安排、教师备课、课堂监控、课后巩固,效果检查和即时反馈等制度。
七、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从教学论角度看,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课堂。我们研究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思路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矫正互学、探讨整理、)——教师点拨小结——学生自主检测——师生研讨、反思”,并使教师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问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由此,通过实践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搜集和查阅与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和教师引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前期和后期)和分析,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4)观察法:教师对实施课题研究前后的同一班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做好记录,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八、研究步骤、具体操作措施
1、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进行组织分工,责任到人。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研究动态。
(3)召集课题参与人学习、研讨新课程理论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路线,划分研究阶段,选择研究方法。
(4)拟定问卷调查表,对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金勇强
(1)高
一、高
二、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2)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配合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示范课”、“汇报课”、“公开课”等,通过集体研讨总结得失,达成共识。
(4)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心得与反思。
(5)课题组成员积累、整理与课题有关的素材、研究资料。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
(1)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编辑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和反思等课题研究成果。(3)在教学实践中推广经验成果。
2、具体操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保障。
(2)通过搜集和查阅与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通过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和教师引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前期和后期)和分析,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机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通过教师对实施课题研究前后的同一班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做好记录,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6)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九、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认为现代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在合作、交往基础上主动参与、主动发展自主性人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总是相对的,没有或缺乏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有效的。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2、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形成策略体系,力求使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校本化、个性化。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策略研究定位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三方面,着重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情境与氛围营造、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学生的态度、情感、自信心与课堂交流间关系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十、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条件
1、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相关课题研究在其他学校也曾研究或正在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参与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全部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参加过省市“九五”、“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不断进行学习和培训,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课题组成员中有4名高级教师,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带头人。(3)学校为“十二五”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条件。
(4)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具备为实践研究的实施铺平道路。
(5)课题组内教师的团结协作是最基本的保障。
(6)专家顾问的指导可以对过程不断指正完善。
2、保障条件
(1)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一批领导、专家担任顾问。
(2)管理机制:课题组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参与项目论证、指导、教师培训、疑难咨询、成果鉴定等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监督指导、检查评估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表彰推广科研成果。学校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个人行为和运行过程。
(3)经费保证:学校负责投入足额资金,努力为本课题提供设备、设施、资料以及提供外出学习,进行交流的物质条件。
(4)活动保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科研,遵循科研规律,严谨研究方法,开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坚持以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
十一、预期成果
1、预期研究成果:
(1)使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能在一定的环境中独立探究某些历史问题,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方法体系
2、成果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实践典型案例与反思汇编、课题研究论文等。
(3)研究活动资料等过程性材料。如 高中学生有关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各阶 段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情况跟踪(记录)表等
3、预期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第二篇: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阶段计划
《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阶段性计划
在完成前期工作以后,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针对活动内容研究,要加强师生互动研究,把课题做深做透,同时针对课题结题的要求,对下一阶段作如下安排: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沟通,集思广益,利用头脑风暴,针对结题要求强调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结题打好人力基础。
2)树立新的课题研究理念——“学习型课题研究和发展型课题研究”,同时要继续广泛收集资料。学生的品德与心理方面的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这个变化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是我们学习型课题与发展型课题理念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课题内容本身丰富的需要。
3)加强师生互动,同时也加强向社会的辐射力度。联合德育处搞一次规模较大的学生征文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把课题内涵辐射至社会,社会各界能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作出承诺。
4)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前阶段研究作分析总结,同时收集好有关过程性材料,准备迎接结题检查。
三、具体的活动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分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6年5月—7月)
拟定方案、申报立项、考察论证等工作。利用较短的时间,自己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6年8月——2017年4月)
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低段、高段分类推进,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期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工作报告。
(三)结题阶段(2017年5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清楚地知道,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既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难点,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深化。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研究方法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燕子》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小燕子。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燕子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三顾茅庐》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日月潭的传说》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有气无力”的杂草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撒的农药还不够多,杂草还很有精神。”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倒了一大片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杂草全完蛋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亲近阅读,热爱读书,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我在班上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精心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来与同学们共享。我还在班上开展了“好书介绍”、“比一比谁读的书多”等活动,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高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说:有的电视节目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对学习帮助不大,还不如安安静静读一本好书。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不敢放开双手,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储存的相似的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和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们不妨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自由说:你知道了什么?虽然,孩子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远没有老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完美,有的甚至与文章相差甚远。但它比老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总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强得多。因为,前者是孩子们细心阅读,认真思考的成果。所以,课堂上,我们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把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大胆地说一说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如我校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非常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整堂课采用“自学理解→朗读→评议→再朗读→再评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语言文字。同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成为评价者,评价自我、评价伙伴、评价老师、评价教材。在评价中得到反馈,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课堂空白,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发现问题后思考问题的时间。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进行自我发现学习。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还想了解什么?这样及时反馈,效果极佳。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水平,畅所欲言,不仅明白阿联酋人民为了创造美好的环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还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离开这些环节,自主发展就没有了凭借,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动机,形成需要,产生内驱力,使学生越学越愿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提炼、升华认识,形成自主意识,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悟性,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春天到了,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放风筝,在放风筝中,孩子们了解了放风筝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了一些放见筝的基本技巧,通过放风筝,发现风筝飞不上天,或风筝在天上打转、跌落等许多问题。产生了问题,就迫使孩子们去阅读资料,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彻底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孩子们是很有创造性的。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1、体验表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地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2、趣味竞赛。
有计划地、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积极性有促进作用。这类活动如词语擂台赛、即兴发言赛、辩论赛、读书知识竞赛等等。这些竞赛不是选拔赛,所以我从不采用淘汰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其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大多数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教学《东方之珠》一文时,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海洋公园队”和“沙滩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物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3、快乐游戏。游戏式的语文活动可将语文知识融于游戏当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学生在动态组合中开展活动,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如成语会、古诗会、唱歌会等。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著名歌唱家腾格而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沟》。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九寨沟。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实践活动。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活动是不受教材、地点限制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有:上街找错别字、写调查报告、记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活动方式很多,不拘一格,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研究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方式和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自己去揭示,知识让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去发现,点拨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贴近,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多渠道的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的养成,充分发掘潜能,进而陶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实践证明,研究性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视野,着重夯实双基,为终身奠基,争创一流的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家已作出了极大努力,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应试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研习”领域不仅存在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并且宏观上展开的多,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况且人科尤其是科仍属薄弱环节,研究力度亟待强化。何况今后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免存在种种误区、偏差,那么研究性在改革实践的课题研究呼之欲出。我们将以务实、开拓、创新理念,与同仁抛砖引玉,共同切磋。
二、研究目标
该课题坚持素质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的运用,注重过程和的实践与体验。由此我们应以为主体,遵循学、心理学科学理论与原理,立足于我校教、学、考实际,以转变的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坚持一个核心(整体素质);确保两个结合(改革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推进三个转轨(观念、内容、手段);处理四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兼顾;教师的教与的学相同步;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协调)。现代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宗旨,以资源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创新为基点,转变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新策略,优化内容,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以提高的兴趣和实效。
三、研究条件分析:
该课题在广泛借鉴各地研究性实践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个人反复酝酿和同行的切磋交流,现已具备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趋势,为改革和“研习”创设了优越的环境。
(二)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课程(试验修订稿)》、《全日制普通高级大纲(试验修订版)》及相应的新教材,并逐步推广实施,最新大纲附设了22个研究型参考,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南京金陵的816名围绕402个专题展开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研究性课程从新学期开始走进了我省课程,这些为“研习”提供了正确导向。
(三)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重视教科研,教师的现代技术十分过硬;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为改革和“研习”营造了优越环境。
(四)各地改革的深入展开,并且目前一批研究性课程集脱颖而出,都为“研习”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五)我们全组成员从教多年,已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并熟练掌握大纲和教材,一直注重开阔眼界,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加强、科研的、积累,
第五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莱西一中南校历史组
一、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的学生具有比较敏锐的时事嗅觉,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地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若能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新闻图片,要求学生讲出图片反映的时政事件后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图片中,同学们可以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到否决电视录像画面,然后提出问题:“《欧洲宪法》是那一组织起草的宪法?这一组织建立于何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法国在这一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为何会遭到否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却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运用,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1)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国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从《开国大典》录音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昌起义》的电影剪接中,领掠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图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2)通过角色变换,介入历史等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新情境。如在讲授“大革命的发展”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讲台指图讲解北伐胜利进军的经过;在讲到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时,让学生“介入历史”,充当北伐的决策者,制定以弱克强的方略;在讲近代史上三次论战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时,让学生担当论战双方角色,进行论战模拟。如在讲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中的“坊市与城镇”这一内容时,教师投映“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自己是当时北宋东京的一位市民,说出你在东京会看到哪些情景?学生从“我是教师”、“我是历史人物”的体验中增长了见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因为思行结合,通常会比单纯的思维训练更有效。但传统教学中手脑分离的现象相当严重,现代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手脑结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传统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两项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他为了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编写了一首诗《手脑相长歌》,诗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历史知识结构图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事件示意图、历史知识图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示意图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自觉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都无法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纲领考查组、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组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追溯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发展、全盛、衰落、失败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及情况)。如纲领考查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是什么,纲领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的纲领有何进步之处与局限性? 综合评价组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在课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组学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组提出的有关本探究小组探究内容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作出补充)。结果,做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老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效果要好很多,表现在:其一,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其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如有关《天朝田
亩制度》,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对《资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资政新篇》的的实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就有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自我创设练习题。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我出除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外,还要求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练习题,用来检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电影与电视》一课的教学中,要求电影探究小组和电视探究小组必须分别设计两道以上的选择题考查对方同学的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老师都要刮目相看。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与电影技术诞生相关联的有:①卢米埃尔兄弟 ②格里菲斯 ③爱迪生④卓别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不属于卓别林的作品的是: A.《城市之光》B.《摩登时代》C.《牧神午后》D.《大独裁者》]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电视节目中,属于传播资讯功能的:①新闻联播②电视广告③超级女声④奥运会现场直播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爱迪生D.卓别林
2.1936年16.2万人通过媒体观看了第十一奥运会,这一媒体是: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2)引导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主题班会或辩论。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或辩论,主题班会或辩论必须围绕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以下是我组织学生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情况。
第一环节: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
主持人首先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五四老人”
“如果计算她的年龄/她已八十五岁高龄/但她却属于青年/如果度量她走过的脚步/她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得还远/但她的脚步却永远不会蹒跚/是她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她擂起了中华不屈的战鼓/她引领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她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接着主持人宣布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自己本小组搜集或创作的纪念五四运动诗歌。
第二环节:讲五四运动的故事或表演艺术五四运动的小品。
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的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的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主题班会活动的一个高潮。
第三环节: 讨论会“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②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体现五四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环节:分享成果。
各学习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五四运动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纪念文章。
这一节主题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步骤
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历史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历史自主学习七步法,即课程教学备--提--查--议--解--测--结七个步骤。展开而言,如下:
第一步:备。在新课讲授前教师做好备课准备。
第二步:提。在新课前一节向学生讲述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第三步: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上网,对于疑问点做下记录。第四步:议。在课堂上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步:解。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提出疑问点。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议并解答疑问点。注意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第六步:测,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或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第七步:结。在课末教师归纳总结本课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进一步得到巩固。最后,教师布置下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自本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和论文,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