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农林大学学生请假规定(试行)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规范本科生请假管理的规定
为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完善我院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请假行为,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促进我院学风班风建设,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手册》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请假类别
请假分事假、病假、公假三种
1、事假,因本人或亲属的重大事件无法按学校规定时间上课而提出的请假,一般情况下不得请事假;
2、病假,因身体健康原因无法按时上课而提出的请假 , 病假原则上须提供医院或学校医务室的相关证明;
3、公假,因参加校、院开展的重大活动,并经有关校、院领导同意后确实无法按时上课而提出的请假。
二、请假规定
1、学生因病、因事、因公等原因不能按时上课,必须办理请假手续,否则按旷课处理;
2、节假日前后、实习、军训期间,除本人重病或有重大事情,经核实后可以请假外,其他一律不予准假;
3、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到注册、并开始记录考勤。未经允许逾期报到者,按旷课论;
4、学生在上课、军训、实习等计划内教学活动中,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请假,否则按旷课论处。在自习、班团活动等非计划内集体
活动,均实行考勤,缺勤者将依据相关规定处理。
三、请假程序
1、事假
1)领取请假单(向辅导员领取)并填写,事由栏要详细说明;
2)由辅导员核实请假理由是否属实,并签署意见,请假单《存根》由学生办辅导员保存;
3)将请假单交于班委,由班委转交任课老师;
4)学期中一律不允许请假处理考驾照事务。
2、病假:
1)领取请假单(向辅导员领取)并填写,病因要明确。如在医疗机构就诊,需提供医疗证明;
2)无医疗证明情况,由辅导员多方核实病因是否属实,并签署意见,请假单《存根》由学生办辅导员保存;
3)将请假单交于班委,由班委转交任课老师,原则上不允许补假,如有急诊,请先致电辅导员说明情况,进行口头请假,待事情处理完后回来补写假单。
四、其他
1、如果学生以欺骗手段请假或伪造假单,一经查出,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警告及以上处分;
2、非紧急特殊情况或不说明请假事由者,不予以请假;
3、审批权限按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二章第七条进行;
4、超过6节课的请假单必须先得到家长同意(可以电话确认)方可由辅导员签字;
5、请假要事先到学生办请,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到学生办请,提前短信向辅导员老师请假,不接受其他事后补假。平时小长假(清明、五
一、端午、国庆)回家要备案。小长假不接受任何理由的提前请假回家或者推迟返校。否则,一律按旷课处理;
6、所有学生、班干部、辅导员等都应当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职责,请假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五、补充说明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以《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手册》为准,具体由学生办负责解释。
经济管理学院
2013年11月4日
第二篇: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请假制度(试行)
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请假制度(试行)
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须办理请假手续,否则按旷课论处。
二、学生因病请假,必须持有学校卫生所或指定医院诊断书方可办理请假手续。
病假三天以内的,由所在学院辅导员批准;病假在三天以上至二周以内的,经辅导员同意后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病假两周以上至一月以内的,由辅导员报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批准;病假超过一个月,需经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由学生工作处呈报校主管领导批准,并转教务处备案。
病假超过或累计超过一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应办理休学手续。
三、学生因事请假应从严控制,确需请假的,本人要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能证明请假理由的材料。
事假三天以内的,由所在学院辅导员批准;事假在三天以上至一周以内的,经辅导员同意后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事假一周以上至两周以内的,由辅导员报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批准;事假两周以上,需经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由学生工作处呈报校主管领导批准,并转教务处备案。
事假超过或累计超过一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不予准假。
四、学生因急病、急事来不及事先请假者,必须持有关证明办理补假手续,否则,按旷课论处。
五、学生请假期满,因故仍不能到校上课或参加活动,必须在原批准假期结束前持有关证明,办理续假手续,否则,按旷课论处。
六、学生请假期间如果适逢公休日(包括法定节假日)应连续计算。
七、凡不办理请假手续或请假未获准擅自离校者,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八、学生日常考勤由辅导员及各班班长负责。请假由辅导员填写准假通知书,请假者本人持准假通知单报告班长及有关任课教师。请假期满须及时到辅导员处销假。
九、各班班长应认真掌握本班学生出勤情况,并将月考勤表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每月将考勤表报送学院办公室备案,由学院办公室汇总后留存备查。每逢节假日前后,各学院需将学生擅自离校旷课情况及时报送学生工作处。
十、本制度从二○○五年九月一日起试行。
十一、本制度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研究生校外住宿的管理,确保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生活安全有序,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 [2002]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校外住宿指研究生个人在学校管理的研究生公寓之外的区域自行住宿。
第二条凡我校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应住宿在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生公寓内,原则上不允许在读研究生在校外住宿。
第三条研究生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申请校外住宿。
(一)家庭居住地为临安市的研究生。
(二)系本校教职工及配偶和直系亲属的(需提供教师工作证、户口簿、结婚证等证明材料)。
(三)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其工作或委培单位要求不在学校住宿的(需委培单位书面要求)。
(四)因患传染性疾病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原因,不宜在集体宿舍居住的(需残疾证或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本和化验单等材料)。
(五)经学校同意,跨校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学习计划,需到合作培养单位从事学习的(需出具联合培养协议)。
(六)导师单位在外地,需要研究生就近接受指导的。
(七)已婚研究生因下列情况之一,且学校不能安排合适住房的: ①夫妻双方均在学校读研(需提供双方的研究生证及结婚证)。
②在校研究生的配偶为无职业或下岗职工,且来校陪读的(需提供结婚证,配偶下岗证、失业证或相应的待业证明,以及来校陪读的有效证明)。
③小孩因特殊原因在临安市就读的(需提供户口证明,子女在临安市就读的证明)。
(八)系二、三年级研究生,因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出国实习、求职试用等原因
需要校外住宿的。
第四条申请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原则上在每年6月1日-15日(新生必须在报到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院递交下学校外住宿书面申请表,说明校外住宿原因并附相关证明。外宿申请以一年为限,第二年需继续外宿的必须重新申请。
第五条若因非常特殊的原因,需要从学校安排的宿舍中途退宿的研究生,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并办妥校外住宿审批手续。
第六条对利用虚假证明材料取得外住宿批准或办理了校外住宿手续后却仍在校内住宿者,一经查实,将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取消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助学贷款发放和学费缓交等资格,并责令其补交校内住宿费。
第七条研究生在校外住宿期间应当加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因校外住宿而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个人纠纷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完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八条校外住宿研究生须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参加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服从学校相关安排。
第九条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必须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与所在班级保持联系。
第十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九年六月五日
附件:
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申请表
2、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协议书
第四篇:浙江农林大学专业代码
梁希林学0101园艺0107植物保护0114动物科学0117梁希生物技术0122生态学0123森林保护0124动物医学0127木工0201工业设计0203机械设计0208家居设计0209 交通运输0211农业机械0214高分子材料0215农经0301国际贸易0304电子商务 0809工商管理0316财会 0317园林 0401专升本园林
0408土木工程0410建筑学0411风景园林0412电子信息0507旅游管理0601天目旅游管理0604健康管理0609法学0702广
告 0703汉语言 0704天目园林0818天目工程0831天目电子信息0833天目土木工程0837天目工商管理0845天目商贸英语0848天目文法公管0849天目资源环境 0850英语1001日语1002计算科学1191统计学1102应用化学1103食品工程1602城乡规划 1801地理信息1802环境科学1803环境工程1804农业资源1807测绘工程1808茶文化1901农学2002食品安全2003观赏园艺
2004种子科学2006公共管理2201
第五篇: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考试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连续增长模型):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增长率变慢,并趋向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呈逻辑斯谛增长。体现在增长曲线上为“S”型。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环境容纳量”或K,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增长可以用逻辑斯谛模型描述。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变化:有限环境,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即环境容纳量K;世代重叠;密度与增长率关系是随种群的密度增加,种群的增长率所受的影响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数学模型: dN/dt=r N(1-N/K)(微分式)模型行为:该曲线在N=K/2处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上,dN/dt最大,在拐点前,dN/dt 随种群增加而上升,在拐点后,dN/dt随种群增加而下降,因此,曲线可划分为:①开始期(潜伏期)(N→0),②加速期(N→K/2),③转折期(N=K/2),④减速期(N→K),⑤饱和期(N=K)
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之间的关系
逻辑斯蒂方程和无限环境中种群的指数增长微分方程相比,增加了修正项(K-N)/K,也称为剩余空间或增长力可实现程度。
(K-N)/K也是逻辑斯蒂系数,它的生物学含义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最大环境容纳量中种群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实际上也是环境压力的度量。当(K-N)>0时,种群增长;当(K-N)<0时,种群个体数目减少;当(K-N)=0时,种群大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可见,逻辑斯蒂系数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种制约作用,使种群数量总是趋向于环境负荷量,形成一种S形的增长曲线。
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虽然野外种群增长的数据比较少和比较粗糙,但是它们足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种群在短期中能表现出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例如,将动物引入新栖息地或处于最有利的季节等情况下。
在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K值不变,对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自然情况复杂多变,“J”、“S”型为典型增长,中间有过渡型。
但是,重要的是这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所提供的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
逻辑斯谛模型考虑的是各种动物本身所特有的种群增长率r和由于种群密度增加,带来的降低种群增长率的反馈作用力(K-N/K)。逻辑斯谛模型本身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密度增加对于增长率减低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没有任何时滞,多数自然界的种群是难以符合于这个假定的。
分解:是有机物质逐步降解过程,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理论意义: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实践意义:粪便处理;污水处理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①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前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②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不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物种丰富度模型对影响群落因素的讨论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竞争占重要作用的群落,资源可能被利用得更加完全。物种丰富度将取决于有效资源范围的大小(a),种特化程度的高低(b), 以及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者可能消灭某些猎物物种,群落因而出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使饱和度小,种数少(d);捕食者使一些种的数量长久低于环境容纳量,降低了种间竞争程度,允许更多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的物种共存(c)。
岛屿化影响:岛屿代表一种“发育不全”的群落,面积小,资源范围小(a);面积小,种被消灭的风险大,反映在群落饱和度低(d);能在岛上生活的种可能尚未迁入岛中(d)。
解释多样性梯度的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很少遭受灾害性气候变化,所以群落的多样性较高。而温带和极地群落从地质年代比较年轻,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较多,所以多样性较低。生态时间学说:考虑时间尺度更短,认为物种的分布区的扩大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物种从多样性高的热带扩展到多样性低的温带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畅通的道路,但由于障碍的存在,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而言未充分饱和。空间异质性学说:物理环境越复杂,则空间异质性越高,提供的生境类型越多,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气候稳定学说:在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中,地球唯有热带的气候是最稳定的,所以通过自然选择,那里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故物种多样性高。而在高纬地区,由于气候不稳定,自然选择有利于广适应性的生物,所以多样性小于低纬。竞争学说:在环境严酷的地区,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由于生态位分化,热带动植物要求的生境很狭隘,食性也较特化。生态位重叠多,因此热带动植物较温带常具有更精细的适应性。捕食学说:热带捕食者多,捕食者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生存。较丰富的种数又支持更多的捕食者种类,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生产力学说: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意义:①其重要应用是作出预测。其中一些预测对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有很大的潜在使用价值。如Levins建立集合种群模型就是为解决大范围的害虫防治问题。根据种群多度将随局域种群灭绝率的瞬间变异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结果,他建议害虫防治措施应在充分大的范围同步使用。②该理论在保护生物学中主要涉及环境破碎话的种群动态和遗传进化的结局,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许多以前是连续分布的种由于生境的破碎化而转变为集合种群,研究这些种的动态可以提出适当的管理方法保证不灭绝。③保护计划是建立一个大的保护区还是建立几个相互联系的小的保护区的争论,其关键是集合种群的问题。当我们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或者几个种,而是整体上考虑物种多样性时则必须考虑集合群落的问题。
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群落演替理论
退耕还林理论。退耕还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言,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地耕地有计划步骤地停止耕作,按照适度植树原则,因地制宜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主要内容:坡耕地退耕还林,荒地造林。目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总原则:春季至夏初降雨量400mm以上地区以还林为主,以下的以还草为主;符合当地的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规律;符合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过滤,建立超前长久的产业经济,即建立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生态演替理论。理论基础。根据演替现象预测群落未来,掌握其动向,使之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自然植被在干扰阀内,受损的植被会借助自身或者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演替,这是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功能理论,通过干扰使其受损植被恢复的宏观行为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
退耕还林的途径。根据演替理论,若对于山区大面积区域退耕还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生境优越的地区将暂时利用自然自身的力量,在排除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利用原生演替进行植被恢复,待到条件允许将原生演替和人为干扰(植树造林)结合,加速植被恢复。对于条件较差的区域将以植树造林为主,在严禁认为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其生态恢复。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有机结合。
2.热带雨林特点:
(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很常见。(6)寄生植物很普遍。
(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3.世界分布: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流经的途径是分解者亚系统②只有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生群落活食的消费者亚系统在能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同化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异样性的细菌密度很高,它们依赖于浮游植物细胞分泌的溶解状态有机物,所以消费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③对于河流和小池塘,由于大部分的能量来源于从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死有机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亚系统的能量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深海底栖群落因为无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上层水体的“碎屑雨”也是类似情形。
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纬向地带性: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植被: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中国西部亚洲内陆腹地:北到南: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原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光合产量,总光合与呼吸达最大;除草:通气,根呼吸促进矿物质吸收;施肥:提供养分;喷药:减少、排除竞争,减短食物链,使能量集中在庄家,使光合产物最大量往人们想的方向发展。
碳循环:大气中减小增加CO2的途径(6)土壤呼吸;人口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水泥
人类直接影响:化石燃料燃烧、植物总光合生产 针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