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看吃亏:2010年中考语文语法知识考点及复习策略
2010年中考语文语法知识考点及复习策略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一些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教学,学生也渐渐淡忘了语法知识。但是,从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一直普遍存在着。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这方面的失分现象还比较严重,令人叹息。
淡化语法知识,不等于淡忘与忽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强调,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明确了语法知识学习的目的与形式。可以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往一些深邃、晦涩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说语法知识可以不学了。相反,在人教版语文书的补白处和附录都安排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的材料供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可以看出初中生还是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掌握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从09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法知识在许多省市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具体有以下几种考察形式。
一、排序类试题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中考江西卷)
①“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②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③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⑤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A.①④⑤③②B.①⑤④②③C.④①③⑤②D.④⑤③①②
例题讲析: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做题时,根据语法知识可以很容易找到做题的切入口,理清段落之间的层次与关系。第③句,“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然而”表示转折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前面的内容也应该是写膜,而且写的内容要与“耐压性非常强”形成转折关系,很容易找到①句,写膜的“薄”与“轻”。第⑤句“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中,“也”表示并列关系,说明前面的内容也应该是写膜的优点。第②句中“此外”,其实也起到表示并列关系的作用,也是写膜的优点,但写得比较简单,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应该在⑤句后面。
正确答案:选C
2.请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边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2分)(2009年中考沈阳卷第3小题)
(1)但有了梦想而不去拼搏,那梦想也将是海市蜃楼,望梅止渴。
(2)梦想是生命的花蕾,没有梦想的人生,将会失去目标,失去动力。
(3)因此,对于前行者来说,坚强踏实的脚印就是对梦想最有力的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析:首先,我们能很快发现(1)句和(3)句的句首都有关联词。(1)句中的“但”表转折,(2)句是从没有梦想的角度去阐述,而(1)句是从有梦想而不去拼搏的角度去阐述,形成了转折,两句的关系结合得比较近。因此(2)(1)应该放在一起。(3)句中的“因此”表示结果,是从(2)(1)两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与前两句形成因果关系,所以在后面。
正确答案:(2)(1)(3)
二、修改病句类试题
1.下面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空白处。(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2009年中考哈尔滨市卷第5小题)
(1)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析:第1小题,主语是太阳岛,而宾语是好季节,属于搭配不当。第2小题,“通过”和“使”都是介词,同时出现,使句子缺少了主语。
正确答案:(1)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或,太阳岛的夏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2)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或,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9年中考福州市卷第4小题)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例题讲析:A选项,“能否”表示两个情况,而充满了信心是一种结果,前后不一致,应把“能否”去掉。B选项,“感受到”后面有两个宾语,“气氛”和“笑脸”,“感受到”与“笑脸”搭配不当,应在感受到后加“和看到”。C选项,“加快”动词,后面缺少宾语,应加“发展”。
正确答案:D
3.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2009年中考重庆市卷第4小题)
(1)“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2)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4)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1)第1处词语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3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第1处删去“的局面”,或删去“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2)第2处应将“源流”改为“源泉”(3)第3处应在句末添加“的活动”。(4)第4处应将“发展”和“传承”交换位置。
三、语境理解类试题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2009年中考兰州市卷第3小题)据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主要景点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尤其是远郊区县旅游人数明显增多,______。
A.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B.其中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C.并且皋兰什川梨园接待了游客2.9万人次
D.仅皋兰什川梨园就共接待游客2.9万人次
例题讲析:此题,几个选项的主要内容没有多大的区别,差别就在几个副词与关联词上。题目要求结合语境,因此,我们一定要联系上文的内容,前面都在表达旅游人数增多,“尤其”“明显”两个副词,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提示我们增多的人数应该很多,那么D答案中的“仅”表达出的意思与前文呼应。正确答案:D
从近年的语文中考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预测2010年语文中考语法知识还将作为中考的常规考点出现。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学习语法知识呢?
一、随文学习,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提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这就指出了语法知识学习的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不要求掌握很深的晦涩的语法知识,而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习这一段课文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语法知识理解课文内容。这里“因为”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解释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的原因。不仅仅,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说明对两种对立的理论的研究,有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运用一定的语法知识,我们能很清晰地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知识点过于零散,不便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勤于动笔,整理出典型的例题,形成专题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整理“递进”、“转折”等关系复句,强调的重点不同的例子。
据悉,国家语委将推出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规范汉字书写。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会认会写。
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河南省2008年中考试题)
这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递进关系复句知识理解运用的程度,“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递进关系一般强调“而且”后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前面的更进一步。而此题中“而且”后面的“还要会认会写”的要求显然比“要写得规范美观”要低。因此,应改为: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而且还要写得规范美观。
整理修改病句方面的例子。如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搭配不当、滥用否定词、前后矛盾或重复、关联词使用不当、语序不当、歧义、句子杂糅等常见语病类型。如下面的一些典型例题。
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3.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4.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5.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6.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
7.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附参考答案:
1.删除“只有”(或把“只有”改为“只要”;或删除“一”并把“就”改为“才”)。2.把“改进”改为“提高”。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4.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5.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6.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7.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篇: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总结及策略
一轮考试语文学科情况总结及应对策略
整体分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学科地位不言而喻,在所有的考试中,语文学科永远是放在第一场,其答题情况无疑会对其他考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最后阶段的语文复习。从一轮检测来看,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态度决定一切。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复习决定了你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第二,规范是提高成绩的前提。不少同学语文基础较好,题目解答也比较正确,但是书写潦草,随意批划,导致无谓失分。第三,牢固的基础加灵活的运用是语文成绩的保证。本次考试不少同学积累运用及古诗文阅读丢分严重。究其原因就是前期复习浅尝辄止,不够扎实,名句等送分试题出错率高,这值得我们二轮复习之初认真反思。第四,作文写作是语文成绩的半壁河山。要想考场上写出好的作文,考前认真扎实的写作练习必不可少。要牢固树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信念,注重求真(情感真挚)、求细(细节描写)、求活(灵活的结构安排),努力增加作文的靓点,提高作文成绩。
第一大题答题情况分析
1、文言文篇目中所包含的成语,出错率较高,是个薄弱环节。建议,将重点篇目系统总结一遍。
2、审题不清,不仔细推敲题目要求,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写导游词的题目,题目要求课本所学过名人为风景名胜所写的游记或诗词写导游词,因此:①必须是初中课本所学,有些同学写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望庐山瀑布》等就不合要求了②问题要求是游记或诗词所以可以写古文中部分“记”、现代文中的游记散文和写风景的古诗词,有些同学写到的《赵州桥》是说明文就不符合要求了还有同学写到的“黄泥岗”“景阳冈”等小说中地名也不正确。③语言表达要合乎规范。一要符合导游词的特点;二要注意语气的得体,要有称呼语、欢迎语;三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3、注意题目和语言的语境,比如最后一个临别赠言,最好是要么能表现同学间的惜别之情要么励志的,有些同学选取了离别家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去国离乡的“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就不合适了。另外本题目要求连续两句,有些同学写了4句或1句也不合适
4、诗词名篇背诵有些不经常使用的篇目遗忘现象比较严重,反复强调的易错字依然出错: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雪尽马蹄轻”“濯清涟而不妖”等句出错率较高
5、有些同学不会注音,标声调的一般规律不能准确把握,建议仔细读读《现代汉语词典》第1869页相关内容。
应对策略:
1、二轮专题复习同时,对基础知识、诗文背诵等内容进行“再回首”复习,做到重点突出,侧重归纳整合及举一反三,利用课上及自习时间,加强对易错点的检查,特别是本次考试中基础知识丢分较多学生的检查,力求本部分内容多得分少丢分。
2、认真落实病句、语言实际运用等热点难点专题的专项复习。精讲精练,总结规律,落实方法。
第二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五小题:古诗词曲的鉴赏主要考查以下角度:(1)关键词句的理解.(2)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3)关于诗中典故、历史故事等文化常识的理解。本题的出错原因一是没有结合诗歌内容而是泛泛的用“思念故乡”等词句答题,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本诗表现的是诗人离开故乡时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二是遗漏要点。本诗的二三联还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见到辽阔平原景象的喜悦与新鲜之感。
第六小题:考查对文言重点实词及古今异义词的掌握。属于“识记”等级,较简单,但全对比率不到百分之十。出错原因一是对重点文言篇目复习不全面,重点内容掌握不扎实,导致词语解释不准确甚至胡编乱造比如躬解释为弯着腰,卑鄙只解释为身份低微,师解释为军师;二是不能举一反三前后联系,不能联系课内知识解决课外文言文的词句比如悉解释为熟悉,如能联系“黄发垂髫……悉如外人”中的悉为“全部,都”之意,即可做出准确解释。重点篇目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之、其、于”等重点虚词为必考内容,请重视。第七小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出错原因一是不能准确直译,而是想当然的曲解文意;二是关键词语理解错误如将“许”理解为允许,“驱驰”理解为骑着马;“内”、“外”理解为宫内、宫外;“负”理解为“负担”。
第八题:考查对人物品格的评价。
出错原因是脱离文本内容罗列无关词语。比如“有勇有谋、谦虚”等品格在文本中压根没有任何体现。
第九小题:属于联系现实拓展。出错原因是没有联系“当今”,脱离时代特点,从“忠君”,“效忠”等封建观念去分析。
应对策略:
1、加强对重点文言篇目特别是八年级上下册及九年级上下册相关篇目的复习,注重分类归纳。比如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的归纳整理。
2、适当进行课外文言阅读的训练,注重运用课内知识阅读课外文章的能力的培养。
3、注意评价分析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结合现实,运用时代眼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全面。
第三大题答题情况分析
(一)《让地球充满智慧》分析
重申几个现代文阅读的答题原则:一是文体意识。做题前要弄明白文章属于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这很关键。否则大方向错了,即使理解的再正确,也会因为答题用语与文体不符合而丢分。比如第十一题,很多同学在答题时用上了“论证了”、“举例论证”等议论文的表述和“作铺垫”等记叙文的表述导致了丢分。二是文本意识。答题前首先要静心读懂全文,弄清楚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切勿盲目作答。比如本文,部分同学没有读懂全文,误把本文的内容理解为“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所以后面很多题目也就不能正确解答了。三是不要只是空洞的罗列术语。任何题目的解答必须要将术语运用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比如第十三小题,在答出“列数字”(不少同学将“列数字”写成“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后,要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这句话的表达作用:“这句话说明了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速度快,这就为实现”智慧地球“的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另外,第十二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此类题的作答非常简单。答案一般在指示代词的前面的句子,并且一般直接摘录原文的句子作答即可。第十四题要注意依据文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大胆想象才能正确作答。答题用语要多用成语或者四字熟语。
(二)《第十八本相册》分析:
15.失分较少,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女儿拥有相册”和“作者及作者的母亲的相册”的相关内容。
16.学生答题没有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答,以及将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混淆,回答术语不严密、不准确,导致失分。17.此题多数同学能答出“女儿相册与大人相册的对比”,却很少同学能进一步答出此处“对比”的作用:告诉人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个别同学只答出“不是离题”,而没有说明理由,不得分。
18.本题大多数同学没有联系人物描写的方法(神态和语言描写),而是单单揣摩人物的心理,导致失分。
19.此题:言之合情合理,书写认真规范,容易得高分。
应对策略:
1、继续加强现代文三种文体的专项训练。依据每种文体的考查点,分解成小专项,一项项的突破。
2、加强文体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灵活运用的训练,加强答题运用的规范性训练。
3、对学生进行命题训练。让他们站在命题者的角度,依据每种文体的考点尝试命题与制定答案。
4、不贪多,精练精讲。
5、将专项练习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
第四大题作文完成情况讲评
作文讲评: 《_________,在我心中》
这篇半命题作文,虽然文体不限,但最适合写记叙类文章。记叙的素材要生动具体,情感要真实细腻。
题目的选材内容比较宽泛,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空格里需要填写的词语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1、具体的人,写父母长辈,给人一份留恋与怀念,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写老师,可以感受的老师的关爱、教导;写同学,可以赞美纯洁真挚的同学友谊。
2、具体的“物”,一支笔,一本书,一枚贝壳,一个发卡,等等有纪念意义的事物,这些物品陪伴自己一路走来,见证了某一段情感,丰富了某一种精神,培育了某一种优秀的品质。也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如书法、钢琴、舞蹈、乒乓球,等等。还可以写某种对你来说有纪念意义的天气、节令、时间、地点等,如早春、那个黄昏、210宿舍、美丽的校园、那一抹微笑、那场微雨、那一树樱花等。
3、某种抽象的感情,主要是指人的某些品格、追求等,如梦想、感恩、坚强、自信、执著、微笑、乐观、爱心、那一抹微笑等。
从阅卷情况来看,同学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同学文体意识不够鲜明,文体杂糅,说是记叙文吧,缺乏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事件支离破碎,人物形象模糊、空泛,说是议论文吧,有没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只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2、部分同学所用素材陈旧,或素材太大,如汶川地震、08年的雪灾等,这些素材各种媒体的报道太多,以同学们的阅历,很难写出新意,用不好,就会给人以吞了苍蝇的感觉。
3、部分同学概念不清,如给灾区捐款是献爱心,不是感恩,感恩的对象是家长、老师、以及一切曾帮助过你的人;友情应写朋友间的关爱、帮助、理解,怎能用一场不带感情的球类比赛代替?
应对策略:
1、一定要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尽可能写自己得心应手的记叙文,坚决杜绝空洞的粗略的概述,杜绝“意识流”的瞎议论。
2、不写流水账,尽可能采用倒叙插叙等写作顺序,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习作的文采,使情节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3、让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主人公的心情,借景抒情。
4、不写“千古风流人物”,不转述别人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切身经历、真情实感,以真情感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5、在素材难以出新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书信式、日记式、小标题式(或片段式),坚决杜绝不伦不类的“题记式”。
6、深入领会标题的内涵,使内容和标题紧密照应,不可“驴唇照应马嘴”,象上文列举的名为感恩,却写成了为灾区捐款,名为友谊,却成了一场篮球比赛。
7、建议读好用好《优秀作文汇编》积累点素材、积累点语言、积累点情感,并根据老师的评语,及时进行修改,写好升格作文。
第三篇:中考语文复习策略发言稿
紧扣考纲突破两大专题 结合实际制定复习策略
永昌七中九年级语文组 杜春玲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语文中考复习经验,探讨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策略,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代表永昌七中九年级语文组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们在中考复习阶段的一些思路。
当前学生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两种心态: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较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就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总复习阶段,若能够按照科学的复习计划,把握重点专项,形成知识网络,运用技巧方法,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当前语文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包括五个方面: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知识、综合性学习、作文训练。我们认为,积累与运用部分木已成桌,提分空间太小;文言文知识各校老师都当成重点复习,难分伯仲;综合性学习规律性太强,可以速成。在当前以平均分为评价标准的背景下,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训练两大块才是应该重点探讨、全面提高、力求增分的专题。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金昌市中考语文试卷谈谈这两块专题复习的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一、现代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课标为:“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分析近几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考试命题情况,不难发现有如下特点:1.淡化文体,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2.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赏析能力。3.选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情感积极向上,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4.考题紧扣考纲,知识与能力并重,难度适中。命题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稳中有变。
为此,我们把文学作品(小小说、散文)的阅读训练作为复习重点,训练思路是:以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为依托,以课外典型文本为训练载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应试解题能力。训练内容包括: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词句含义;3.理解句段作用;4.检索信息;5.概括文旨;6.品味语言;7.欣赏技巧;8.个性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力训练
①揣摩题意,领悟基本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多半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有时暗示文章的主旨,还常常有启迪行文思路的作用。通过训练学生仔细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可以感知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
②辨识文体,按文体特点把握重点文意。记叙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来展开阅读理解。议论文则可以从把握论 点人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说明文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再辨识方法、归纳内容。
③理清思路,了解行文结构。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明确行文的整体思路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的能力,就能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④精读首尾,体味主旨。2.理解词句含义能力训练
①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通过训练,要让学生知道:剖析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或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词语或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当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训练学生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③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告诉学生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时,也不要忘记考虑语句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作者遣词造句,总是要为表达中心服务。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词句会产生特殊的含义,在理解时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意,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⑤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作者在文中为表达的需要,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多为比喻)来表达深刻的意味。这样的词句,常常是含蓄难懂的。要抓住比喻修辞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将比喻还原为本体来透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3.理解句段作用能力训练
①从内容上分析:在不同的文体中,对句子的作用理解应各有侧重,在记叙文中,主要表现为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常表现为揭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大多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②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文章开头的,有起总提作用;在文章中间的,有承上启下、标志思路的作用;在文章结尾的,有总结作用。
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在某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检索信息能力训练
一是训练从整体入手,明确检索的目的,确定检索的范围;二是训练归纳、综合检索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
具体训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一是扫描全文;二是理序和对应;三是突出重点;四是恰当表述。
5.概括文旨能力训练
通过例文训练,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 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6.品味语言能力训练
我们训练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①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②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由篇到段,筛选出直关文章理解的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语句即关键语句。
③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
④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
7.欣赏技巧能力训练
我们训练学生的欣赏角度是:叙事记人性文章的表达技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材剪裁上,主要表现为选材典型精当、剪裁得体适度等;立意构思上,主要表现为立意高远深刻而新颖、构思奇特新妙等;谋篇布局上,主要表现为线索清晰、思路通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等;语言风格上,主要表现为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等;写作特点上,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首尾呼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托物寓意等。欣赏时,要抓住这类文章的文体特点,把握住具体文章的整体内容去理解、分析、评价。
说明文在表达技巧上有它自身的一些规律:材料选择上,主要表现为材料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举例恰当等;文章构思上,主要表现为说明方式的选用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谋篇布局上,主要表现为说明顺序的安排是时间、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语言特色 上,主要表现为平实准确、概括具体、生动活泼、简洁精练等。分析、欣赏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抓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将这一点与分析事物的特征结合起来。
议论文的表达技巧,选材上看,主要表现为举例典型而具体;立意构思上看,主要表现为观点鲜明、构思新颖等;谋篇布局上看,主要表现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等;语言风格上看,主要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力强等。理解分析时,要通过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认识论据的论证作用,由此分清论据运用的正误优劣。
8.个性阅读能力训练
我们训练学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细读;二是提炼;三是联想和拓展;四是表述。
二、作文训练
作文,被称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马虎不得。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讲究策略。结合近3年金昌市中考语文作文:如,2012年的命题作文《心灵深处的歌》、2013年话题作文《梦想》、2014年以“孝顺”为主题的材料作文,设题都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为导向。预计2015年甘肃省中考人会从考生自身情感出发考查作文,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加练习。在作文复习中我们的做法是:
1.在第一轮复习中,一方面梳理和积累素材,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背诵读书笔记中摘抄的精美片段,积累感性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我们结合课内精美现代文的复习,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 上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片断训练和模仿作文,每周一次单项训练,一个片断训练,每两周一篇模仿作文,单项训练如语言训练,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变换句式的修改,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片断训练如抓住特征写肖像。模仿作文,如复习《背影》时,让学生提炼家庭生活中的“动情点”写一篇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在第二轮复习中,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强化指导训练。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作文要有“六个一”: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一个精彩的开头,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一个完美的结尾,一个清爽的文面。虽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一定要有亮点。
3.教给学生作文的一些常见的构思方法并在复习时进行强化训练。记叙文可以用书信体结构、日记体结构。
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制文体,扬长避短。中考迫在眉睫,如果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克服作文中的弱点,不太现实。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写作特长,为学生选择最擅长的文体,如有些学生知识面广,思想较一般学生深刻,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指导他写议论文;如有的学生感情丰富细腻,文笔优美,那就指导他写叙事性的散文;有的学生人物描写很出色,那就让他在人物描写上多下工夫,指导他在作文审题时,选材尽量靠近写人。4.从现在起,按照中考语文试卷作文方格尺寸的标准统一作文稿纸,加强基本功诸如书写、卷面、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训练,老师可以只改不批,按中考分值的标准打分,内容分与卷面分分开打,尤其是卷面,争取让学生中考时能拿满卷面分。
5.让学生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作文情况,找出差距和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必须明白,在哪些方面努力可以再加分,在哪些方面努力后可以少减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得分。中考就是个分数竞争,我们的目的就是分数,能让他少失去一就少失去一分。
6.考试时作文时间安排与字数要求:150分钟的语文测试时间,应该留出40-60分钟的时间作文。时间充足,心中不慌,文思才会泉涌;否则仓促成文,难免丢三落四。作文要写满600—700字,这是硬指标。600字是只是底线,是低分线。要力争写到650---700字。
三、复习中的几个原则
在座的老师都明白:靠题海战术是不能打赢中考这一仗的,因为题目容量不等于思维容量,重复训练不等于提高能力。我们的原则是:
1.实行全面的语文教学。书写、字、词、句、段、篇……夯实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字要认认真真的写,书要认认真真的读”,循序渐进,不搞急功近利,扎实有序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少一点重复训练,多一点思维训练;结合我校推行的“四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在训练中教师精心设计,精选试题,浓缩考点,避免重复训练。2.练前少讲解,练后多指点。每次训练前,结合课标,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进行命题解读,分析典型错题。练习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重复;指导多一点精深,少一点压制;复习指导要揭示规律,让学生生成解题的方法,享受解答过程,比较评析答案,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答案,而不是“一答制百思”。
3.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并非“大容量,快节奏”,而是“人人参与,学有所得,时间合理”。方法:确定课文阅读训练点(材),选好课文阅读的突破口(点),理清课文的解读思路(线),组织好课堂教学对话(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尽量在课堂完成,让学生在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课堂教学搞好了,学生成绩自然就好。不要将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课外。
4.课外作业要少而精,反对搞题海战,千万不能让学生变成做题机器,审用教辅资料,减轻师生负担,保护师生健康。要真实的阅读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大量的阅读优秀书刊,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学习导航。
以上就是我们七中语文教研组关于语文复习备考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不周之处,期待会后深入交流。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考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中考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常用“××是×××”、“××不是××”的句式。
第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第三,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二、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一)概括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
解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
(三)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1)补写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三、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明确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万无一失。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题方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答题方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四、找出或概括与论点相关的观点。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考题所在的文章基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然后归结。我们的答题指向基本可以确定在“分析问题”部分。具体操作如下:
(1)抓中心句,一般情况是在段首。有时中心句会出现在段尾。(2)抓设问句、关联词语、标志性词语、过渡句。
(3)对于题干中只是笼统提出“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就要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五、理清论证思路,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主次、顺承、照应、对比等。
答题方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
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解题思路: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A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B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A解释词语的含义;B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第五篇:2013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一)名词 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
4、会宾客大宴
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
8、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
9、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
《三峡》
14、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
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
22、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
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
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
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
28、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
《唐雎不辱使
命》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恵
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曹刿
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
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
《曹刿论战》
36、驴不胜其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踢。
《黔之
驴》
3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行舟绿水前
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次北固山下》
4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
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44、造化钟神秀
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望岳》
45、浑欲不胜簪
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春望》
46、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石壕吏》
47、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
雪》
48、大雪三日
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
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
记》
52、歌以咏志
歌: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观沧海》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隆
中对》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小
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
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
日》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狼》
18、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
源记》
19、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核舟记》 20、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21、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名词作状语,像玉城一样。
雪岭:名词作状语,像
雪岭一样。《观潮》
22、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送
东阳马生序》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伤仲永》
24、夜篝火,狐鸣呼曰
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
《陈涉世家》
25、四面竹树环合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小石潭记》
26、中军置酒饮归客
中军: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名词作形容词:
1、宜乎众矣
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多。《爱莲说》
2、其色墨
墨:名词作形容词,黑色。
《核舟记》
3、道阻且右
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蒹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二)动词
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三峡》
2、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与
朱元思书》
3、宜枉驾顾之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隆中
对》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木兰诗》
5、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论
语〉十则》
6、选贤与能
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大
道之行也》
7、照无眠
无眠:动词用作名词,无眠的人。
《水
调歌头》
8、入则无法家拂土
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动词用作名词,国外。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10、止增笑耳
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狼》
(二)动词作副词:
寻病终
寻:动词作副词,不久。
《桃
花源记》
(三)动词作状语:
忽啼求之
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伤
仲永》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1、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陈
涉世家》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陈涉世
家》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使动用
法,使……受苦。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
法,使……资财缺乏。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
齐王纳谏》
6、乱花渐欲迷人眼
迷:动词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钱塘湖
春行》
7、清风半夜鸣蝉
鸣:动词使动用法,使……鸣叫。《西江
月》
8、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爱莲
说》
9、望峰息心
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与
朱元思书》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马说》
11、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透。《小石潭记》
12、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充。《唐
雎不辱使命》
13、因屏人曰
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退避。《隆
中对》
(二)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
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伤
仲永》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伤
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大道之
行也》
5、不独子其子
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大
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醉翁亭
记》
7、先主器之
器: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
才能。《隆中对》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9、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
视,小看。
《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智子
疑邻》
11、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
子疑邻》
12、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桃
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四)形容词
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陈涉
世家》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
良: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
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实的人。《出师表》
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
论语>十则》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4、众妙毕备
妙:形容词用作名词,妙处。
《口技》
5、二男新战死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
《石壕吏》
6、亲旧知其如此
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五柳
先生传》
7、百废俱兴
废:形容词用作名词,废弃的事。
《岳
阳楼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红:形容词用作名词,花。
《己
亥杂诗》
9、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愚公移
山》
10、义不杀少而杀众 义: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少人。《公输》
(二)形容词作动词
1、贤于材人远矣
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伤
仲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
《五柳
先生传》
3、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小
石潭记》
4、日光下澈
澈:形容词用作动词,透射。
《小石潭记》
5、吾义固不杀人
义:形容词用作动词,按道义(行事),坚
持道义。《公输》
6、公输盘之攻械尽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公输》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8、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出
师表》
9、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
远。
《出师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邹
忌讽齐王纳谏》
1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口技》
12、而日中时远也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远。《两小
儿辩日》
13、而日中时近也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近。《两小
儿辩日》
1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
热。
凉: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陋
室铭》
16、惟言德馨
馨:形容词用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
远扬。
《陋室铭》
17、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尽。《桃
花源记》
18、明月别枝惊鹊
惊:形容词用作动词,惊动。
《西江月》
19、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
播。
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香。《爱莲说》
20、既而渐近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逼近。
《观潮》
21、互相轩邈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
《与朱元思
书》
22、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
净。《与朱元思书》
23、亦不详其姓字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清楚的知道。《五
柳先生传》
24、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吃尽。《马
说》
25、低绮户
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照。
《水调歌头》
26、散入珠帘湿罗幕
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
《白雪歌送
武断官归京》
27、波色乍明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发出亮
光。《满井游记》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陈涉世家》
29、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为……所苦。《陈
涉世家》
30、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陈
涉世家》
31、人恒过
过:形容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形容词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
(四)形容词作副词
1、宾客意少舒
少:形容词作副词,稍微。
《口技》
2、良多趣味
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的。《三
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