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变革: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
课堂变革: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
摘要:作者在对课堂变革的“实践丛林”与学术视野作一综览后,提出“基于任务实现学习”,“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对话中心的课堂”变为“任务中心的课堂”的课堂变革观点,并剖析了“任务中心的课堂”构建的学理支撑、研究维度与操作要素。
关键词:课堂变革;任务中心
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一个“植物人”在沉睡三十年后,复活过来的见闻。他走到马路上,发觉这与过去大不一样;他走进一家饭店,菜品服务也很陌生;他想去看电影,哪有当年的那种电影院;而当他走进校园,走到一个教室时,他连忙进去坐下,一副恍然的样子:“这个我认识,三十年前也是这样上课的”。故事折射的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教学活动模样依然。课堂写生——目前课堂中的现象与问题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十年,学校与课程确实有了一些改变。但从整体看,真正触及学生学习机制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典型性的变革。学生仍然被教着,被学习着,课堂仍然以老师的讲为主。当然,人们已经在反思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传统的负面影响,但勇于挑战现实经验的探索还是凤毛麟角。
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发现整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老师与孩子的问答。在这种“接力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借问答的形式将学习内容一点点引发、展开、呈现出来。学生实现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与“听中接受”。如果我们对一个教室中,学生对于师生问答的响应情况作个调查的话,“听中思考”、“听中接受”与“似听非听”的孩子的比例,并不令人乐观。师生“接力式”的对答,只不过让教室的空气中“弥散”着“学习的元素”而已,而教室中,学习是否发生?而学生中,到底有几成在学习,几成在观望,还要看学段、课程和教师的吸引力了。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常会是一些迎合性的“课堂猜测”,这种参与是虚假的。由于学生思考准备不足,师生的现场对答容易是肤浅的互动。表面上,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都出现过了,但孩子们是否理解,是否接受,还有很大的变数。于是,心存顾虑的老师便把课后练习当作重要的安慰性手段: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成为当前课堂活动的一大特点。
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生回应教师的积极性下降了。因而我们会发现,在一些高中,“接力问答式”的课堂渐渐变成“自言自语式”的课堂。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不甘单一的言语教授,应用多媒体的类似电视解说的“媒体广场式”的课堂,成为信息容量更大的课堂传递的图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讲——听”成为老师们默认的最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后的重复操练成为弥补“讲——听”的最常用的手段。这种“言语中心的课堂”是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它只不过为学习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学习?这些问题却在当前被忽视。
找寻学习——以“任务”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的学生是听会的,有的学生要靠阅读才能学会,有的学生需要通过讨论深化学习,有的学生擅长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从学生个体看,从学习内容看,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是多样化的、具体的。但我们目前选择的是运行成本最低,对教师专业准备的要求最低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如何让“讲台上的学习”变为“课桌上的学习”?其核心载体是什么?
我们认为,学习的关键在思考,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
譬如在一节关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初中科学课上,老师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
中有两项。一是“晾衣服时,哪些方法可使湿衣服尽快变干?(请尽可能多地写出)”:二是“从各种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中,你猜测影响某种物质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什么”。课上,老师先让各小组同学交流各自想到的“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并汇总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接着,请同学们互相走动,了解其它小组想出的更好办法。然后请同学们回到原座,拿出纸笔,独立思考两分钟,将自己猜测的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写出来,再小组交流汇总大家猜测的影响因素。这个两分钟的停顿成为这节课的亮点。老师没有以课堂提问与应答的方式“诱引”结果,让学生简单地以听的方式获取结论,而是为课堂思考设置了具体的任务,并借小组交流的机制督促每位学生经历思考与交流。
当然,“好任务”与“糟任务”的差别在哪里?在于预习任务的学习意义。老师要求学生从“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中猜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而不是采用最简单的预习方法——看教科书,此中体现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质。
又如在一节初中英语的听说课上,课堂活动基本上就是学生认真完成各类任务并及时反馈的过程。老师要求学生提前一天进行的预习任务有:
(1)词汇:预习课本P59—61的单词,根据中文,用过去式写在下面的方框内,自批、自改并大声朗读;(表略)
(2)句型:预习课本,划出下列重点句子和日常交际用语,翻译并大声朗读;
(3)运用:用以上词汇与名型,编一段小对话,大声朗读。(准备课堂展示)
课上,老师先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白板上(该校教室较大,给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一块0.6m左右的白板,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再现昨天的自学成果(两位同学分工完成词汇与句型的预习任务,再交叉批改)。这一让学生在两个不同环境下(提前一天的开卷环境,与现场的闭卷环境)两次完成预习任务的做法,既检查与巩固了预习,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预习进展。此后老师通过一项项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这些任务往往是引导学生对学习要点的理解与运用的“学习性任务”,而非仿照考试测验的意在熟练训练的“练习性任务”。其中要求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的任务有7类10项,还有3项任务要求部分学生代表具体完成。老师还根据任务特点设置了不同反馈方式。老师从预习任务的检查与再现开始,通过围绕学习目标的多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并及时反馈的过程中实现学习。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备课的关键不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准备,而是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只是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穿针引线”与反馈指导。这种从“言语中心的课堂”向“任务中心的课堂”的转变,其实就是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迁移,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不过,对于语文课来说,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言语与对话本身具体重要的学习意义。所以,在课堂转变中,不宜矫枉过正,要尊重学科特点。
组织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应该作用
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教师组织学习的方式可分为预设性的设计与生成性的指导两类。
预设性的设计是指教师在理解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以问题为线索的任务组合来承载学生的学习。它往往与前置性的预习任务相配合,它一般包含核心问题的有意义思考,蕴含体现学科特点的方法学习的线索,是一组“展开”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台阶。
譬如在一节历史与社会课上,整堂课就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展开——“为什么开辟新航路出现在这个时候的欧洲?”因为老师把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历史问题的背景分析方法:教师让同学们课前从必要性、可能性、主要吏实与历史影响等四个方面分组分别展开思考,然后在课上分别展示与讨论。在每一方面的讨论中,老师的设问手法主要是“请同学们找证据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请同学们分析以下材料,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里反映了教师对课的预设的一面,但这些预设都不是结论的预设,而是为可能的生成而进行的预设。一句话,“预设要为生成服务”。
又如在一节数学的单元习题课上,教师的预设非常朴素。老师根据每节新授课的随堂检测的情况,选编了5道典型题,作为课堂学案。不过,老师特意在习题的后面加上一点提示,主要是完成该习题时需要思考、厘清和阐释的问题。如“画实际问题函数图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交点坐标
2的求法”、“面积的多种求法”等。课的第一环节是“课堂学案板板练”,先让同学们独立完成题目,并在白板上演算。然后是“四人小组讲题理”,学生根据题后的问题提示,分工讲解解题方法,讨论关键问题。这一引导学生思考题理的题后提示是重要而精彩的预设设计,它要将题理思考变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习惯。
接着,预设性的设计向生成性的指导转化。教师在最后的“典型问题再研究”环节,反学生聚拢过来,围绕刚才讨论中争论与问题较集中的三个典型问题,请刚才曾出错的A学生反思讲解,教师则在一旁追问挖掘,在师生对话基本弄清问题后,老师没有pass,而是再请另外同学以简明语言概括刚才的讨论。即便B学生概括的还不是很清楚,老师也不急着以自己的结论覆盖上去,而是沉着等待下一个同学来概括和讲解,从容等待学生自己学会。这里就有着一种生成性指导的智慧。
生成性的指导是指教师在课堂现场,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时机,采用主动引导、临机追问、点评赏析、及时纠正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澄清理解,克服错误,以获得激励与帮助。
重视学生的学,并非否定教师的教。但教师的教的应该作用是什么?合理分寸是什么?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策略是什么?也许是我们教育实践系统整体的操之过急,使超标的习题,过快的进度,训练意义的学习成为“惯例”。然而,恰恰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问题重重,成为教育改革的桎梏。
“实践丛林’——梳理课堂变革的核心要素
回顾课堂变革的实践,必然会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涌现的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典型。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的“揭竿而起”。他们针对现实中低水平教师的低效的讲,旗帜鲜明地提出“少教多学”和“先学后教”。这一“让教于学”的改革是在反思当前教与学的关系后的勇敢实践。尽管洋思所推崇的“学”的主要形式是“当堂训练”,尽管他们在推动“少教多学”时的一些措施有些简单机械,尽管后期的洋思改革渐渐少了当年朴素的痕迹。但洋思中学在我国农村课堂变革实践中的地位是突出的,它在资源与政策都未必有利的背景下,选择变革课堂,终于绝处逢生。江苏东庐中学的课堂变革的切入点在于如何支持学生的学的“讲学稿”。他们主张教师从“备教”转向“备学”,通过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讲学稿”支持学生的预习,控制学生的作业,体现教师有效的教学准备工作。而山东杜郎口中学则在洋思经验上有了新发展,他们同样强调预习,但杜郎口中学充分利用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来促进学习,着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面向全体上的作用。尽管这些自下而上产生的实践经验会有一些稚嫩与不足,但这些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能够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靠的是“赤膊不怕穿衣服”的勇气。
今天,从全国范围看,课堂变革确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比较突出的除了山东、江苏源于典型实践而进行经验推广外,福建、广东分别在余文森教授与郭思乐教授的策动与指导下,也在积极开展课堂的变革实践,上海市在推出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后茶馆式教学”与青浦一中的“基于预学习的自主课堂”等经验后,也逐渐成为课堂变革的城市样本。
朴素的浙江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克服“重教轻学”问题的努力。在2008年前后,浙江也出现了像路桥二中、杭州勇进中学等先行学校,义乌市成为全省最早区域推进“先学后教”的地区。在此后的两三年间,全省各地又涌现了像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义乌后宅中学、安吉昆铜中学、宁海西店中学等一批有鲜明改革意义的城乡初中的典型,以及义乌廿三里二小、萧山第六高级中学等小学段与高中段的志愿探索者。安吉县、路桥区、萧山区、南浔区、普陀区等县区从不同角度,推动区域性的课堂变革行动。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如慈溪)与一批学校(如长兴实验初中),虽然没有在课堂出现本质意义的变局,但他们通过学案导学(各校的提法不一)等方面的探索,体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形成不少成功经验。如果说,浙江课堂变革的前期实践是在“先学后教”的旗帜下,自下而上地兴起与集聚的;那在展开与推广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了更为多元的经验,但他们共同坚持的是“以学定教”的原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
其实,“先学后教”的探索,并不是今天的新生事物。我们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数学自学指导教学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段力佩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
教学实验与成功经验,它们的共同价值是“学生学习为先”。就连钱梦龙老先生的经典课例《故乡》,也被读出其中“先学后教”的思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先学后教”其实是教与学关系的返璞归真。是因为我只不自觉地提高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先学”的困难,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夸大教师教的作用,而无形间剥夺了学的机会。(学反而成了一种课前工具的准备,而不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前感知与课前困惑形成)不过,“先学后教”不能简单理解成时间的先后,而应该视为逻辑的先后,其实质是“以学定教”。
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丛林”,我们不能热衷于将教学经验模式化,更不能东施效颦地进行模式的简单推广。我们要去梳理这些典型实践或非典型实践中的核心要素(或实验变量),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体现教学之道,超越操作形式的教学改革。譬如像:自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比重与地位、支持学生有效自学的措施与载体、从关注课堂延展到对课前与课后的关注、促进学生学习交流的机制与环境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推动课堂变革时应有不同的着力点和操作变量的择配„„
研究视野——找寻变革课堂的实践支点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方法层面的探索,而要站到思考“教学之道”的高度。我们今天实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突破点在哪里?这都需要放置到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中分析。目前国内研究课堂变革的主要研究路径有:
一是以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以通俗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来概括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特征他们认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整(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他主张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先学”(现场指导或借导学提纲引导),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争取达到独立自主地“先学”的状态。他研究了“学生自己教”、“同伴互助教”与“老师教”三种教的形式,并在福建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践行他们的教学改革思想。
二是以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以“教育走向生本”为口号,推动课堂变革。他们强调以学生的需要与可能为教学的出发点,“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方便学”来设计教学。他们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感悟,主张让学生“先做后会”,“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目前,广东省内外的部份学校在该研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三是以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等为代表的学术理论研究团队,重点从学习心理学切入,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类型等展开研究。他们将学生的学习类型分为: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反思学习等,并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关于学习形式的各种分析维度。他们的理论研究对于解释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很有意义的。
四是以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重点从如何了解学生与研究学生切入,为重视学的课堂提供研究方法的基础。她提出“学生调研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之基本”,强调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与研究学生。她们以大量具体的研究案例说明研究学生的方法,呈现观察与解释学习的思路。
在对课堂变革的“实践丛林”与学术视野作一综览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探索的方向与特征作更为准确的定位。
我们的研究可能是一个流派。我们的主题词是“任务学习”。我们主张“基于任务实现学习”,“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对话中心的课堂”变为“任务中心的课堂”。在学习任务(其实就是广义的作业)的设计与研究中,我们目前关注四个研究维度:
一是学科维度。不同学科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学科的不同学习内容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任务。任务设计与研究必须体现课程性质与学习内容的特点。
二是过程维度。从学习过程看,学习任务有前置性的预习任务、随堂任务、课后的及时任务、单元作业、假期作业、积累性作业等等。在不同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的设计、运用与反馈都各有规律,各有特点。我们甚至可以将学习任务的设计视作教学准备的关键。
三是功能维度。有效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意图明确,且有针对性的。有些作业是用来引导预习的、有些是促进理解的、有些是提高熟练性的、有些是意在诊断和补偿的、有些是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整理„„教师研究作业必须要注意作业的功能。
四是行为维度。我们所有的研究都要通过教师的具体的作业行为才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备课行为、作业的选择与布置、作业设计、作业的批改分析与反馈等等。教师的操作行为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
面对当前课堂变革的大势,和基层学校如火如荼的响应。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借鉴先行经验,积极培育本土典型。努力形成实践流派,百花齐放、并蓄兼收。
第二篇:课堂变革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五、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所以,我每天安排一名值日生到讲台上作值日报告,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要求学生每天根据老师当天所给的话题写一篇小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把班上分为高、中、低三个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参加小组进行课后辅导学习。
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当然,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写作教学来说吧,以往我总是罗列的说了一堆要求后就让学生去写,学生没兴趣也写不出来,最后常常应付的交一些抄袭来的作文给老师看。为此我开始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呢?通过摸索与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他们会很感兴趣,而且亲生经历了事情,他们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对学校进行一个小调查:数一数学校有多少棵树?多少垃圾桶?出现在校园里的最多的垃圾有什么?让学生在校园里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我又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环保警示牌,让学生在玩中动手动脑。当我让学生写作文时学生就有材料可写了。
七、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推广普通话,抓好普通话训练是我校的一贯主张,对老师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也要求学生在学校要说普通话;但是农村学生大多都讲方言,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不好意思讲,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教学时要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也要用普通话。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如果老师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害怕学生不会说不敢说吗?不仅如此学校时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抓好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必将推进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工作。
第三篇:课堂任务
课堂任务
一、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单位
(1)数学练习本长25(),宽18(),面积是450()。
(2)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是12(),面积是144()。
(3)王小刚家的客厅地面长6(),宽5(),面积是30()。
二、填空
1、篮球场的长是28(),宽是15(),它的面积是()
2、长方形的面积=()×()
S= 正方形的面积=()×()
S=
3、长方形长16厘米,宽12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4、计算面积要用()单位,计算长度要用()单位;正方形的边长是8分米,它的面积是()。
三、单位换算
8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17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2米=()分米=()厘米
四、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
2.一块广告牌长6米,宽2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2千克,这块广告牌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油漆?
3.有一个正方形苗圃,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18米,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00米,宽160米。中间留下3500平方米的地方做喷水池,其余的种草皮。种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王伯伯有一块正方形地,边长2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这块地的 种西瓜,种西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有一块正方形铁板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7、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30米,宽1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菜地可以收萝卜6千克,这块菜地共可以收萝卜多少千克?
8、一张长方形纸,长6分米,宽4分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9、一块长方形水田,长30米,宽20米,每平方米收稻子6千克,这块水田一共可收多少千克的稻子?
10、一块正方形的小麦田的边长是40米,这块地共收小麦80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多少千克?
11、一根36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1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分米,长是18分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3、一个足球场的长是90米,宽6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个足球场是多少平方米?
14、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它较长的一条边靠着墙,长20米,用篱笆将这个菜地围起来要40米。这个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1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6、一个正方形的水稻田,边长是30米,它的边长都增加200分米,现在的面积是多少?
17、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18、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30米,宽1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5平方米可以栽一棵桃树,这块地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1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分米,长是18分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第四篇:对话新课堂
新课堂访谈录:新课堂中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邱县曙光中学自2011年开始实行新课堂改革以来,经过外出学习经验,结合本校实情总结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一案两课四环节”,在新课堂中曙光中学老师是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呢?
籍兰芝(政治教师):新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在不降低标准,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优生吃得饱,吃得好;差生能吃得了,能有的吃。为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导学案编写有梯度,要求优秀生能达到学习要求,能独立完成。对导学案的基础题要求学困生独立完成。课堂上,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基础题的答题情况,即使知道;关注优秀生的拔高,重在指导方法,侧重指导学生结对学习。
2、每节课都要有重点跟踪对象,这样也可以达到关注每个学生的目的。
3、展示课上教师要把握全局,要求展示者依据展示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听展者要认真听讲,主动质疑,及时笔记。
张存豪(政治教师):新课堂面对的主体是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高效课堂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才能为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好准备。其次,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再次,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展示课上,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展示者、听展者、质疑者及时给予评价,对后进生更要大力表扬,对胆小者可俯首耳边鼓励学生去表达。最后,达标反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分层训练。练习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练习,教师设立三级练习:A级是基础题,人人达标;B级提高题,中上游层次的学生要独立完成,学困生要敢于挑战;C级拓展题,不求人人会做,但鼓励人人思考。在练习时,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
总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就要立足自己的课堂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王俊芳(数学教师):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要想让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课堂导入。引入的问题要活泼、新鲜,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与已有的知识相吻合,比如用一些蕴含学科知识的小故事,我说自相矛盾的见解,让学生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
二、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新课堂中,更要求教师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并且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的讨论中去。
三、掌控讨论的全过程。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讨论进入高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并做好总结;当学生质疑不妥甚至走入误区时,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便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通过思索、交流、讨论产生智慧,从而不断的提升。孙春燕(数学教师):我觉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老师,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亲其师,信其道。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是先让学生接受我、认可我、喜欢我。平时,加强自身修养,用智慧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注重课堂调控的艺术性,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成功是一种习惯。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笔记、复习、做作业、改错题,常说,常规范,严要求,严处理。
三、善于把握每一个教育良机,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充分尊重学生,多表扬,多肯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四、多与学生谈心,化解压力,愉悦心情,鼓舞士气,使其始终保持希望和梦想。
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生有基础、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两端的学生最易走神。备课时坚持备学生,分层制定学习目标,授课时分层实施教学。对中下游学生,不提过高要求,而是着重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对上游生,则着重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开放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将已有知识比较综合,举一反三,从而解决旧问题获取新信息。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赵永霞(语文教师):我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兴趣是目的。
一、带入。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听课是因为没兴趣。如果能有个激情的导入吸引全体学生最好,可能有的文章没办法激情导入,那就可以做个小游戏,让所有学生都有兴趣的游戏。这样会有一个好的开端,让所有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
二、体验。所有学生被带入状态后,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体验,而不是被动地听。怎样体验呢?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预习课上,带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完成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幸福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集体的智慧。展示课中,鼓励每一个孩子发言,引导他们去说、去写、去读、去参与,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评价,最重要的是鼓励。当学生的展示欲望的到认可的时候,他就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兴趣。这是最高境界,当学生对一个科目产生了兴趣,就不用我们再领、再带。试想一个打麻将上瘾的人,有时会不吃饭不睡觉的,到这个时候名教师引导就可以了,他们会主动学习,主动去问。这个时候突然下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他们会期盼着下一节课。
杨继辉(班主任、数学教师):我每年都任教两个班级,有学生100余人,要想做到关注每个学生,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特别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就要因人因事制定一些细则以达到教育目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的做法:
1、树立每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的意识。通过班会、各种活动,向学生传达“我被老师关注”、“我要关注同学”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哪怕只是负责给老师保管粉笔等小事。因为有责任,所以被关注;因为被关注,所以有进步。
2、小组教学中“兵教兵”。一个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特别是学生的上课学习情况,我委托小组组长以“重任”:带领本组成员攻坚克难和其他小组竞争。让小组产生一种合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每个学生直接或间接被老师关注。
3、具有发现的眼睛,相信学生的潜能。我的一个学生翟丽香爱好美术,上九年级那一年,我每周都给她布置画一幅画的作业,并且对她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她从事美术事业。现在她已考入邯郸矿院室内设计专业学习。正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希望,他(她)一定能成才。
4、灵活的奖励机制。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班级举办的活动、学校举办的活动,除学校奖励外,我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奖励范围,特别是差生,只要是有进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第五篇:课堂变革从“课堂有效沟通”做起
课堂变革从“课堂有效沟通”做起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的中心课题,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已进入“决战课堂”的时期,而基层学校(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惑是:有了各个层面的理念和要求,怎样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空泛的理论讲座,有限的教学观摩,很难让教师领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
校长是课改的直接领导者,其观念要求,直接决定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而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多门学科考试的压力,有的闭口不语,沉默寡言,有的一味接受,填鸭满灌,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缺乏有效地沟通交流。如何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变被动为主动,变形式为实效,我校主张“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课改目标符合校情,从最基础方面做起”。这几年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常常抱怨生源素质差,我们认为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新的课堂环境中体验学生和成长的快乐,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教学过程设计要能体现“以学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浓烈氛围,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总结、巩固的思维空间,严格把握“学”、“导”、“练”的时间结构,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完美的统一。
二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价值。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过程中责任减轻和作用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的问题或主题难度要力求适中,估计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合理的安排处理,需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全面了解。确定了方向,需要的是行动,于是学校从数理化学科入手,组织申报了课题《初中生数理化学习障碍的诊断与矫治》的研究,要求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全员参与,“迫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展。
三是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提问”之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作答后,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我校数学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师高效追问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如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追问,“逼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诊断,自我纠正,并在纠错中深化认识。
四是科学使用教学媒体。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此学校在教师集体办公场所——每个教研组办公室接通了互联网,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为学校的教师张扬个性、挥洒才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多媒体的使用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等问题,使课堂的“空间增大”,让师生、生生之间有时间交流;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使用,使得学生的课堂练习的结果当堂得到更多的交流,且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所有这些都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应用在该用之时、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校物理学科组利用这一优势,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课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发表了多篇有指导价值的教学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办一所真正高质量的群众满意学校,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的校长要引领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者,需要不断给教师做“加法”,通过科学引领、专业培训、制度“施压”等诸项措施,使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信我们的教师一定会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成长、成熟、成功,我们的课改也一定会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