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河底中学刘占田
毛主席是一位读书家,他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博览群书,又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浮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读书之广。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毛泽东读书不但广而且精,在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他真正的做到了钻进去,有思考,有所创,但他从不迷信,毛泽东读书已经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境界;毛泽东又善于读无字书,把时代当书,把形势当书,把群众当书,他读书很讲究实效;毛泽东一生为中国强大,为人民翻身而读书。从该书中,我总结出毛泽东读书的几大特点。
爱读书。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会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面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提高读书的效率。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有重点地读,认真地反复地读,密切联系实际地读。
读什么书。平时的我们,也不能只读相关专业的,要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毛泽东博览群书,并不是说他广泛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茶花女》、《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其他读的很少;中国的现实文学作品也读的很少;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的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毛泽东读书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善于利用工具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甚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不能说没有工具书则无法读书,但是有了好的工具书,确为读书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时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原则、特点、方法,受益匪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是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投身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一样,勤奋刻苦的学习岗位职责有关的知识。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要像他的读书特点一样,在工作岗位上,爱自己的工作,会做事,怎么去做事,善于去做事。“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凡事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学习不但是个人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个人不学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更需要学习。
《毛泽东的学习生活》一书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对磨砺个人品性,勉励我们青年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是有很大裨益的!
第二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摘要:毛泽东,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他的丰功伟绩令人瞻仰,他的睿智才学令人钦佩,他的人格魅力令人陶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在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才明白毛泽东的人生路也是一部读书史。正是不断的读书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
今日,仔细拜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从中得到了多启发和感触。漫漫人生一切来之不易,毛泽东的成就与他的读书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读书为他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毛主席只是出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小村子,并且在他父亲坚决反对读书下,能达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实在难能可贵.可以说,读书,是他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时毛泽东的读书环境可以谓之恶劣,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生活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此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到了北京。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他真正做到了以书为伴。其次,从哲学著作到自然科学著作,从逻辑学到伦理学的 书籍,还有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 所不读。其涉猎范围之广,着实令人惊叹.这对当代大学生的 读书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专业课以外的书籍,我们也应尽 量阅读.那些知识将会渗透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 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一生.此外,毛主席在读书时还做了大量的批注有对原文内容的 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 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毛主席通过发愤读书,理论 联系实际,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实践论》 写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这样 杰出的哲学著作,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交给我们太多的东西。四十七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写,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可以让人有礼貌,有修养,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是处于学习的大好时光,不要浪费这个宝贵的时光,我们要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技能。诚然,读书和学习不可能一直是快乐的,对于知识的探索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孤独,寂寞…但这也是磨砺我们精神品质的大好时机。广学博览,兼收众长。据曾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的逄先知先生回忆,毛泽东读书的范围
十 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 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等方方面面。
有一次外出视察工作,毛泽东在行进的列车中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 工业的书,陪同的张治中诧异地问他: “您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 泽东说: “是啊,人的知识面要宽些。”他也常以这句话教育身边工作 的同志,要求他们“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一九五一年的四月中旬,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做客,曾对他们说过这样的话: “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毛泽东就是这样,他的知识已经很 渊博,可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够,总是不断阅读,不断思考,虚心请 教专家,认真探讨学问,永无止境地追求,一步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 域。
读报能让我 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学英语则是跟上时代的潮流, 更好的与外来人们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自己.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不应只埋头读书, 当一个书呆子,而是要了解自己周围的各种变化.如今,网络的 便利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渠道知晓全球各地的变化,我们应该 好好利用它.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就算作 为学生的我们,每天即便是读书也多半只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而这 样的读书方式最多只能够打造一个个专家,而不可能成就一位伟人。只有知识的交叉点才是真正的创新点,只有知识的融合才能带来无穷 的灵感。所以,我们不应该排斥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正如“中国航 太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所说的“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 造奇迹!”学习理工科的同学除了绞尽脑汁地攻占数字城堡外还应该 在艺术的殿堂裏享受人类文明之美,除了理性谨慎的逻辑思维方式外 还应该有浪漫主义情怀;同样,学习人文社科的同学也应涉足物理化 学、航空航太、数学、心理学等领域,让主观感受与客观推断相结合,这样才会丰富对世界的认知,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活学活用,重视实践。即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从毛泽东的讲稿中,可以看到他的讲话是很生动活泼的,他将书中的经典语句用到自己的讲话中,让群众爱听、能听懂。同时,他还批判性地读书,不仅读书,而且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始终抱着读书是为了使用的目的来读。唯有改变行动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否则就是自欺欺人,空读了一堆无用的书而已。并非这些书没有用,而是读者没有去用它。我们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
持之以恒学思相长看书好习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会很惊人。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再读,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古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毛泽东一向要求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总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读书 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 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他的读书习惯,在 他大量的读书批语中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
在逄先知所著的《毛泽东读马列著作》中这样写道:在史达林讲到商 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於个人消费品的地方,毛泽东则写道: “限於 个人消费品吗?不,在我国,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是否 会导致资本主义呢?不。”这些批注反映了当时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 情况出发,突破了史达林的某些论点,避免了教条主义错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借鉴而不是照搬,思考而不是 记忆,这一点对我们如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例如学习管理学,企 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尽量避免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个结论 在作者所遇到的情景下或许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在浙江,民营企业 刚刚起步时,家族式管理是成本最低的,亲情、血缘关系在企业规模 不大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所以我们不可尽信书,要考虑实际问题,让书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书所役!
我们要提倡学术的百家争鸣,而非一枝独秀。不要崇拜权威,迷信权 威,要在争论、辩驳中探索、寻找真理。尤其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的 殿堂,不要被功名、等级束缚,勇於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便不够完善 也能在大家的辩驳中得到收获,扩展视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坚强的品质,我们就不能攀登人生的高峰,更无从谈起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担负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沿着老一辈开拓者的足迹继续前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知识和品质是我们最大的保障,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成熟与智慧,更好的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寒窗苦读数十载,却不知为何而读?读些什么?怎样读书?.....迷惘的我就带着种种疑问踏进了安静的图书馆,我搜寻着关于读书的故事。就这样我阅读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涯。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他,更离不开他的深谋远略,当然,如此有才的人必定博览群书。正如他所说的: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说“挤时间”,还有些被动和勉强的感觉,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会很惊人。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再读,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古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
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读书运用到救国、治国,治理天下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生活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此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到了北京。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是以书为伴。当中毛主席讲的“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一句话让我震撼,确实毛主席就是这样做的。
主席最后一次看书是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毛主席向世人诠释了伟人对知识的尊重与热爱,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令人感动,令人钦佩。从主席书边记录的“初读”“二读”等字样来看,读书应有所侧重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必须要反复读,反复理解,一遍过,作者很多思想无法做到细发现,深挖掘。在毛泽东学英语部分,我深深被主席的那种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所感动,很难想象一代伟人竟是如此如此的酷爱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对外语的看法,我有个想法——
让学英语的中国人第一课先学毛主席!在这样的榜样面前,对现在的学习状态我只能感到汗颜...我,包括大部分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无不为所谓的读书而感到头疼,因为我们一直把读书看作是一种强压在身上的负担,以一种痛苦的责任去无奈的履行,而并非像主席一样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就是伟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岁月如梳,一眨眼的功夫,我已是大学生,再也不是昔日的无忧小孩,身上的责任自然比以往又沉重了许多。该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三年?对此我真的有点惘然。开学已有一个多学期了,我自认为做的好的就是在图书馆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想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从中汲取教科书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今天的我们在感受一代伟人的胸怀气度与远见卓识中,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我们的明天和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来!我们一起加油吧!
国贸112班
鲁丽珠
短号:597486
第四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通常,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认识毛泽东的,毋庸置疑,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伟大开拓者,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是抛开这些伟人的光环,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勤奋好学的书生,博学而不刻板,好学而重实践,谦虚而亦自信。近日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被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所感动,他的读书生活引发了我的思考,他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去学习。
博览群书,有针对性,分主次。
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无论是读书的广度还是读书的长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再从逻辑学到中国古典文学,甚至是英语,大到经典名著,小到报刊杂志,无数的书被毛泽东捧在手里爱不释手。“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将读书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何等的气概,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想尽办法坚持读书学习,而对比我们大学生的读书条件,真是心有愧疚。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如毛泽东一样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理论结构,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读得多,才能正确解决更多的问题。
多读自然重要,它是撑起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然而也不能盲目而读,读书同样要有针对性,分主次,对于重要的书要深读、精读、反复读,更多的精力应该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否则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就难以将需要的知识及时地学习利用起来。
毛泽东读了无数的书,然而并不是均匀使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他读得最多最深的书,因为“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自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寻找到救国、治国的真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自然要认真读能够解决国家命运问题的书。土地革命时期,在受到“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排挤的时候,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因受条件的限制,他当时对马列著作确实读得不如他们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和党内的其它同志,就要有理论武器,这也是毛泽东发奋读马列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当时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而如今虽然已不是革命时期,但是这种读书的意识是必需的。毛泽东曾在一九四一年给其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说:“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是目前以潜心多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这段话即使是放在现今社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时代需求,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与此同时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辅之,做到读有用之书,读所需之书。
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毛泽东读书不泛泛而读,也不迷信书本,很多读过的书上都留有毛泽东的批注,有赞成的,有疑问的,也有不赞成的,其中很多批注都是毛泽东联系中国实际的独立思考。甚至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同一段话,毛泽东也会做不同的批注,说明他每次读书时都在认真思考,联系不同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想法。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意思就是,读书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一样,在学习,尤其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既要坚持对的真理,也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然后谨慎求证,这样才能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发展。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指导实践,读书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互印证,相互作用,引发思考。毛泽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如《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源于他的实际工作,是他实践和思想的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校园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教研室度过,埋头苦干而长时间脱离实际就容易偏离正确的研究方向,所以更需要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研究的终点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将研究的实际价值最大化。
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立体丰富,感觉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人。作为读书人的身份,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着书生的理想,不同的是,在那个时代,毛泽东的理想是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东,而对于如今的我们则是用知识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一)春日的一个雨夜,一杯清茗,一盏孤灯,我静静品味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细细研读毛泽东认真批画过的书页,思绪纷飞,感慨良多。书中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展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情怀,也昭示人们:毛泽东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可以说,无论从读书的勤奋和刻苦,无论从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无论从读书的批注和圈画,无论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等等,毛泽东都是独树一帜的,都有他的独到之处,都有他的独特之处,都有他的独自之风,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弘扬。
掩卷而思,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又该如何读书?
首先,我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信仰。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实践的一生,更是发奋读书的一生。他曾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中说:“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看书,几乎占领了他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始终不渝地在读书学习上下功夫。到了晚年,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视力减退,即使在生病发烧的时候,每天还要坚持带病读书。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他还坚持读了7分钟的书。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令人感佩,更值得我学习。惭愧的是,以前在党性分析、总结时,总是把工作忙、没时间当做不读书、不学习的“挡箭牌”,总以为只要工作做好了,学习放松点没关系。试想,我们再忙,哪有日理万机的主席忙,在这个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我们的学习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要自觉把读书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品质、一种信仰,以书为友,以学增慧,善于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能力水平。
其次,要密切联系实际读书。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期间关于读书的建议信中指出:“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共产党宣言》、《反社林论》、《国家与革命》等大量的马列著作,把马列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以说明中国的革命问题,指导中国的革命。他从《智囊》、《史记》、《三国志》、《后汉书》等中国古书中,发掘出“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任人唯贤”、“百家争鸣”等言简意赅的古语,为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我党所遵循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读书,包括读哲学、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这是毛泽东读书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的精髓。知识经济时代,置身浩如云烟的书海,我们更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缺钙”问题,要注重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争当勇立潮头铁军排头兵的要求,积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推进城市国际化能力、专业素养和克难攻坚能力,着力破解“本领恐慌”、“能力恐慌”,为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家化,建设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建功立业。
最后,读书要坚持问题导向、独立思考。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1958年“大跃进”出现严重失误的时候,干部中产生了某些混乱思想。毛泽东亲笔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建议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在信中,他要求:“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的不正确,或者不太正确,或者模糊影响,作者对于所要说的问题,在某些点上,自己并不甚清楚”。当前,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西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运用“软实力”、“巧实力”对我国发动软战争,意识形态战线成为战略角力的关键领域,各种“话语”空前活动,特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使信息传播手段迅速快捷,意识形态、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在读书或看网络文章时,既要坚持政治意识、独立思考,善于透过各类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找到问题根源、内在规律,又要不迷信、敢质疑,不盲从、敢发声,自觉做到不该信的不信、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转的不转,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
“夫千金之骊,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子的话语道出了求骊之艰险。窃以为,读书亦如探骊,欲取得“真经”、获得“真知”,须经历思想上的艰辛、行动上的坚毅。为求“千金之骊”,我愿做条“书鱼”,无怨无悔地在无边的“书海”中徜徉、求索……
(作者:中青一班 童铁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二)作者:汤敏
他深受人民爱戴,堪称近代以来世界绝版的巨星;他深信“与人斗其乐无穷”,一生孜孜不倦,令无数对手和敌人胆寒;他有很多重量级的称谓: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迄今无人超越,将来也不会;他不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是上天的恩赐。《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言简意赅地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确实,读书贯穿了毛泽东整个人生。在韶山冲的旧式私塾里,在投笔从戎响应辛亥革命的新兵行伍中,在岳麓书院下,在橘子洲头,在南下北上的求学路上,在长征途中,在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延安窑洞内,在“王师北定”后入主中南海的岁月里,乃至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读书生活都是镌刻其中无法磨灭的烙印。
不断读书的过程是毛泽东不断提升人生理想信念的过程。假使他只记得当年私塾老师教授的那首《琵琶记》,假使他只会吟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县令”、“郡守”,不过为国家守土而已。况且恰逢乱世,更合理的结果恐怕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庆幸的是,他求知欲旺盛,似乎从不愿意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熟读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处“百年不遇之变局”;他读懂曹操,深谙不仅可以做“治世之能臣”,更可以做“乱世之奸雄”;他读马克思列宁,找到了被称为“主义”的“旗子”;他更读懂中国,探索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可以长存的真理。“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纵使王明能用俄语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又如何能够避免遵义会议后被毛泽东取而代之的悲惨命运?
书中的营养令毛泽东疯长,塑造了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普通的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享受富贵;层次稍高者大多刻苦钻研厚黑之学、帝王权术,热衷斗争,斗人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者,在浩瀚书海中不断追寻的是安邦定国之策,为的是成为“中兴名臣”。而伟人读书,涉猎比前三者都广,(网)层次比前三者都高。伟人读书,取之书本,高于书本,自成一体,空前不绝后。——当然,后人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痕迹。当李贺还在咏怀伤古,哀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时,毛泽东告诉他“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古中国的兵书上“穷寇勿追”还被视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时,毛泽东大笔一挥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怒发冲冠”的岳武穆带着“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早早远去时,毛泽东告慰这位民族英雄说“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有的时候,毛泽东还会即兴发挥,和自己的偶像来一场穿越古今的隔空对话:“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魏武帝曹操如果能听到的话,恐怕也只能笑对这样的揶揄,毕竟这个后来人已经超越了他许多。
与毛泽东刻苦读书相伴的是他卓越的革命实践。他爱读书,但是不死读书;他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他文采风流,他戎马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领导革命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他是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完美“君主”,既是“狐狸”,也是“雄狮”。有人讲“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面对革命敌人,毛泽东丝毫不顾忌读书人的所谓“文明面具”,永远都是秋风扫落叶式的“野蛮”进攻。面对这样一个难缠对手,缴械投降似乎是反动派们最好的抉择。
如果书本教育了我们什么,如果历史教育了我们什么,那就是战争——特别是革命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毛泽东一家就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六个烈士。对于被称为革命家的毛泽东而言,文学家、诗人的称号只是副产品。读书使他文采风流,读书也铸就了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情怀,读书的感悟和亲身的经历也当然地向他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残酷性,“一门六忠烈”就是毛泽东为革命无所保留的最直接的印证。而他的境遇,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无数革命者境遇的缩影。
伟人已经逝去,历史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放眼现实,对于伟人的评论,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过:爱他的人爱得死去活来,恨他的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无法抹杀,他的人生永远不会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谢幕。
坦率地说,我没有资格对这样一位人物做出评价,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汇集成篇,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创业的艰辛,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守业责任的重大。我,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一个年轻的检察干警,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发自内心地对这位革命家保持着尊重,永远珍视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院检察反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