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时间:2019-05-15 10: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论青春文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第一篇: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中学生论青春文学》

所谓的青春文学,又称青春美文,刚开始它的概念离文学的距离还是远的,它的作者是80年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写的作品大部分的意思没有很深的内涵,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但目前青春文学已经占上市场的顶峰了,它的读者已经超过名著的读者了,读者大部分是16——26岁的年轻人,它有受大众欢迎之处,但是也有弊处。的确,青春文学近来越来越被青少年所喜爱,但阅读的年龄段也不断下降,从前年龄小的中学生看的也比较多,现在发展到小学生也喜欢。这就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事实上,青春文学看似讲诉青春故事浪漫痛楚,扣人心弦。其实虚构的内容为了打动人而让情节过于浪漫,而且作者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不多,他们虚构的东西给青少年看,无疑是一种误导。在青春文学中主人公做的行为不乏“为了感动TA而在大雨中等待”“和TA一起离家出走”“没有多少钱就一起去旅行”“为了TA而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或者单方面的从某一个性别的角度来写,对异性的要求过高,容易导致价值观尚未形成青少年去效仿,扭曲思想和人格。

难道那些写青春小说的作家没认识到这一点吗?他们既然有如此思绪去想一个个“起伏跌宕”的情节,又怎么会没有想到这文章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呢?我看,他们是被金钱名利蒙蔽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知这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呢?如果说名著是营养丰富的主食,那么青春文学便是那丝毫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了!这些所谓的作家便是那黑心的制造商了。当然,也并非全是这些作家的错,读者也有责任,若不是读者钟爱青春小说,这些聪明的作家有不会投机取巧,投其所好了。作为一个读者,你没有正确对待那些扑面而来的书籍和读物,随波逐流。这或许是真正的原因吧,读书,也是要选择的,并非盲目地阅读,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了。读书就像吃东西,我们要分清什么有营养,什么有毒,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垃圾食品可以吃(毕竟我们没方法让那制造商不制造这些东西),但多吃就会影响你自己的健康了。

我由衷的希望那些“垃圾食品”会慢慢随着“制造商”的成长而减少,让我们一起抵制“垃圾食品”!

第二篇: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

时下流行青春文学。

韩寒和郭敬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畅销奇迹,新概念作文大赛顿时成为耀眼的品牌,小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各地破土而出。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文学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在文学的国度里,青春、美女、海归、行走都没有特权,而人们常常在这一点上发生误会。问你会不会拉提琴,如果你回答也许会,但还没有试过,谁都知道你是在开玩笑。然而,问你会不会写作,如果你作同样的回答,你自己和听的人就都会觉得你是严肃的。指出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就此议论道:任何人都能听出一个没有学过提琴的人拉出的音有多难听,但要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却须有相当的鉴别力。

我读过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而雷同。有两类青春模式。一是时尚,背景中少不了咖啡厅、酒吧、摇滚,内容大抵是臆想的爱情,从朦胧恋、闪电恋、单恋、失恋到多角恋、畸恋,由于其描写的苍白和不真实,读者不难发现,这一切恋归根到底只是自恋而已。另一是装酷,夸张地显示叛逆姿态,或者刻意地编造惊世骇俗情节。文字则漫无节制,充斥着没有意义的句子,找不到海明威所说的那种“真实的句子”。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没有实质的情调,没有内涵的想象,对虚构和臆造的混淆,一句话,对文学的彻底误解。所有这些东西与今日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与作者们的真实生活更相去甚远,因为作者们虽然拥有青春,也仍然只是普通人罢了。也是托尔斯泰说的:在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是唯一的正道,而矫情比平庸更可怕。据我看,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当然,在被归入青春文学范畴的作品之中,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我喜欢的作品,共同之处是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片土壤上面,奇思、异想、幽默、荒诞才不是纸做的假花。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真正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文字功夫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锤炼的。因此,我主张写自己真正熟悉的题材,自己确实体验到的东西,不怕细小,但一定要真实。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从容对付大的题材了。

世上没有青春文学,只有文学。文学有自己的传统和尺度,二者皆由仍然活在传统中的大师构成。对于今天从事写作的人,人们通过其作品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他是受过大师的熏陶,还是对传统全然无知无畏。如果你真喜欢文学,而不只是赶一赶时髦,我建议你记住海明威的话。海明威说他只和死去的作家比,因为“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他们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学,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这个范畴的人,他们不以别的青春写手为对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走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

第三篇:论青春文学的发展与价值

论青春文学的发展与价值

摘要

青春文学发展历程已有10年,如今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学已是文坛半个风向标,让我们解剖一个真实的青春文学原貌,看看10年前的青春文学是怎样从一篇新概念作文嬗变成轰轰烈烈的一场文学。本文从10年前的“新概念”开始,剪辑出一个脉络清晰的青春文学发展轨迹,个中趣味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近一个不为人知的青春文学世界,探讨青春文学的渊源与未来,从中找个一个角度来认知文学。

关键词:韩寒 新概念 郭敬明 赵长天 萌芽 最小说 三重门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literature and value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youth literature course for 10 years, today's hottest youth literature is the literary half of the citizenry, let us youth literatu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anatomy of a real, see how 10 years ago youth literature is developed now looks like this.This article from 10 years ago, “new concept” start, clipping a thread clearer youth literary trajectory, fun expatiated, we approached a world unknown youth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origins and future of youth literature, from which to find an angle to cognitive literature.Key words: HanHan Jing.M.Guo Zhao ChangTian New concept Youngth

目录

1.2.3.4.5.6.7.关于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的内容 发展演变 文学价值 问题及补充 总结 参考资料

青春文学的缘起

青春文学成为本世纪初无法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现象,是因为有着相当整齐的一批作者、一批风格鲜明的作品,同时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读者。当下青春文学写作因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既成为当下文学一种显著的现象,同时又因其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差异性,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青春写作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上个世纪90年代新概念作文大赛缘起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发难。中学语文教育从应试的角度将语文知识量化、拆解和分割,讲求抽象、概括、提炼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语文教育本身的情感、语言和审美功能。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倡新思维、新体验和新表达,实际上是提倡文学情感的、经验的和审美的功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文学方面,直接引发了青春文学写作热。在文化方面,引起社会对于独生子女教育、传统文化承继、高考制度的广泛思考和争论。在教育方面,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可以这样理解,一次文学观念的变革引发了对于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反思。

当下国内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青春文学”可谓一直独秀。《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曾说:“中国„青春文学‟的诞生,确实与新概念作文大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我们只是想创造一种有别于应试作文考试的、新的比赛模式。”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面向新世纪、培养新人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发起共同主办,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

1999年以来,全国的多家报刊杂志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发难,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连年都能在大赛中拔得头筹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将随着人们对大赛的关注度,引发教育界的新思考新热点。

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徐鹏、巩巩等一大批“新概念”培养的作者已一跃成为“80后”的领军人物,获得了文学与商业的两重丰收,成为文坛所不能回避的话题。在海外华人圈,这项活动也影响日隆。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用整版篇幅报道过新概念作文大赛。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获奖作品的繁体字版《少年文章惊天下》。许多在海外就读的华人青年学生,重新回归到了母语写作中来,每年我们都有来自海外的参赛稿件。令人振奋的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育也在大幅度改革,许多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和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题已经相当接近,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正如王蒙所说,新概念由旧概念来。倡导新概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提高青年学子对作文的兴趣,告诉他们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韩寒,1999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 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韩寒作为“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第一名,无非给此后汹涌来袭的“青春文学”提供了榜样力量,继韩寒之后,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文学”教主级人物开始闪亮登场。韩寒,虽然成名之后并未着力于发展个人文学事业,但是,“青春文学”的命名,却是从韩寒开始的。韩寒年少成名,17岁出版长篇小说,青春,文学,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通过韩寒开始组合成一个新的词汇:“青春文学”。韩寒以其放浪不羁,离经叛道的性情惹来一片争议,他年少老成,辛辣幽默的文章一直饱受质疑,然而,时至今日,韩寒已化身为,世界第一博主,其中的人格魅力,自然让人欲辩无言。同时,韩寒也是第一代用自己的行动来控诉应试教育的人,他激发了无数同龄人的共鸣,也打响了发难教育第一炮。

韩寒之后的郭敬明,算是“青春文学”的教父,2001年他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以《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一文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出版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他接踵韩寒,推动了方兴未艾的新概念作文,衔接了日后的青春文学。郭敬明他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的独特笔调,表达着自己拒绝成长,渴望自由的少年情怀。他那缠绵悱恻的字词,读来让人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惆怅。发轫于郭敬明的青春忧伤式表达方式,已是当下青春文学的圭臬。

与郭敬明同时成名的还有张悦然,她2001年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女作家”。作为一名女生,她有别于郭韩两人的文字视觉,她的文字更接近传统文学,但她的登场,又为青春文学添了一笔。她懵懵懂懂的参赛,后知后觉的一举夺魁,无不引人唏嘘。她的叙述更注重青春文学中的文学,她以文学为主,在青春的套路下,表现自己的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的内容

网络文学的领路

“新概念作文大赛”对“青春文学”的推动只算是热身,其后“网络文学”的助兴,从此掀起了中国文学界的一股“青春文学”热潮。“网络文学”首先是从台湾发展过来的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最著名的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当时,痞子蔡率先发起了以网络为媒介的小说狂潮,给还是大学生的何员外一个契机,于是,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掀起了校园言情小说的第一股**。当“网络文学”与大陆“新概念”邂逅,于是,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青春文学”横空出世。

严格来说,“网络文学”是“青春文学”的引路人,“网络文学”的生存方式,启发了“青春文学”,新兴网络产业抓住了这一发展趋势,给“青春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一夜之间,全国都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同时,通过“新概念”走出来的人,也与网络相辅相成,造成了“青春文学”的良好根基,“青春文学”给国内严肃、古板的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一时间,“青春文学”这一概念,正式被各界受众逐一接受。

青春文学的基本形式分为四种:校园、爱情、友情和成长。文体一般也是:散文、小说、杂文和诗歌。

对话“教主”

青春文学中,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郭敬明,作为元老级人物,郭敬明独特的文风,以及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彻底征服了万千读者,很多人,竞相追捧着郭敬明,其中有媒体,也有同龄人,更有无数的中学生。作为年少成名的郭敬明,从他那孱弱的身躯,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性。高中以“第四维”为笔名在华语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读者由此称他“四维”或“小四”。中国大陆“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在《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名人榜”中,郭敬明连续八年登榜,2011年排名第53位。2012年6月,与著名主持人柴静合创《少数派报告》。从追溯自己降临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试图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旨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作者是一个忧伤的孩子,一个性格矛盾的孩子,一个有着鲜明个性、渴望独立自由生活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孩子。他厌恶学校里压抑沉闷的生活,但他也明白当前惟有高考才是证明自己的成功之阶;他探寻并向往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又对世俗的金钱、物质有着毫不掩饰的欲望与梦想。所有这些,在作品中都有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从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中,我们可以敏锐的觉察到作为一个高中生的郭敬明是怎样成长的,莫名的寂寞,枯燥的生活,对青春的迷惘,种种年少时衍生的青春疼痛,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的拒绝成长,感动了万千读者,也让很多成年人意识到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成长时的挣扎。而《幻城》无疑让郭敬明彻底打动了文坛。《幻城》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悬念推理的故事:卡索是幻雪帝国(冰族)的大皇子,经历了与世代仇敌火族的大战,和弟弟樱空释成为冰族仅存的两个皇子。以自由作为毕生梦想的卡索只得坐上国王的宝座,担当起重建、守护冰族的大任。弟弟樱空释的梦想是给卡索自由,在看到卡索因为王位束缚,失去了心爱的女子时,释选择了从卡索手中抢过王位,不惜杀掉所有阻拦他登上王位的人„„不明就里的卡索误杀了释,悲剧由此开始。为了能从世界的统治者渊祭手中拿到能使人复活的隐莲,卡索带着一批幻雪城内的高手上路了„„《幻城》巧妙地结合了青春年少时的自己所遭遇的迷惘嫁接到了小说主人公身上,从而让小说主角成了千万同龄人的同类,唤醒了无数人的疼痛,也唤醒了“青春文学”的无限活力。郭敬明只是个开始,继他之后,层出不穷的青春疼痛小说充斥了整个“青春文学”的市场,也正是这样,“青春文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刺激了无数想要成名的读者。

对话“大师兄”

《三重门》是韩寒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由曹文轩为之作序。该书刚发行即销售一空。曾在日本、台湾、香港、法国等地出版,销量过200万,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同名电视剧由金琛执导于2001年开播。没有谁能相信,一个高中生的一本小说能风靡到这个程度,但是韩寒做到了,韩寒的发掘曾是《萌芽》主编赵长天引以为豪的一件事,韩寒已经成了一个叛逆的代名词,韩寒的叛逆也正是青少年所同有的,每个人看到韩寒的控诉,仿佛看到自己的发言,这不得不算是“青春文学”独有的共鸣性。《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17岁的韩寒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他却因期末考试的成绩单高挂七盏红灯而留级。在2000年还是用七门功课红灯照亮前程。眼下的韩寒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个‘高材’留级生引出的话题”。与郭韩同一级别的还有张悦然,张悦然有别于郭韩的女性身份,以她的女生所具有的细腻心思写下的《葵花走失在1890》用她特有的笔调向读者勾画了她心目中的美好童话世界,也通过《葵花走失在1890》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妙世界的渴望,书中细腻的情感笔触配以作者淡淡的哀伤,将一个少女笔下的故事缓缓诉诸于读者情怀。张悦然小说不以故事取胜,但凭靠对外在世界和个人心灵的敏锐体察和聪颖感悟,细细密密地串起了一串串梦想的文字珠链,便营造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奇景。强烈的梦幻色彩使她的小说显得超凡拔俗而又高贵华丽。她的小说,读起来既冷嗖嗖又暖烘烘,既 朦胧又明澈,既真切又虚幻。张悦然的小说主要是写亲情、友情和爱情。她笔下的爱情,是她用稚嫩而早熟的心灵放飞出去的一只只飘摇而空悬的风筝。爱情成为梦想的唯一附依。这样的梦想在张悦然的小说中顽强而专注。张悦然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在少女执著的梦和悲剧意识双重构筑的基座上,想象力将故事弹开,火花一样闪耀着它们迷幻的光。想象力在她有限的实际经验的辅佐下,结下美妙的情节和细节花朵。“新概念”之外还有一大批知名作家,其中有,“文字女巫”之称的饶雪漫,她的文笔独特,写有“青春爱情系列”“青春疗伤系列”“青春疼痛系列”等等系列作品。她是与郭敬明齐名的“青春文学”小说教主,她的《左耳》《沙漏》等作品是无数女生必读的小说。其他还有,“现代小琼瑶”之称的明晓溪,“华语小天后”的郭妮,“青春文坛新派天后”的小妮子,自郐以下,不胜枚举。

发展演变

“青春文学”从萌芽到茁壮,少不了一下几点。

1.网络上的相互炒作。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中国大陆,青春文学因势利导,姐网络的无所不入,成功的辐射到每一个信息角落。随着中国第一代网民的兴起,青春文学这个话题,更是愈演愈烈。青春文学羽翼丰满后,网络水军,以及五毛党的参与,再加上作家们的拥趸与对手,他们之间各执一词,门户之间,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炒作环境。2.“青春文学”是一个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因此,学校环境的传播是“青春文学”最大的动力。青春文学的主力军是一群中学生,因此,同龄人之间的共鸣,势不可挡,国

内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更是趋之若鹜,这种追捧以几何式爆发,更奠定了青春文学在校园内的至尊地位。

3.电视媒体的关注。自韩寒出道以来,电视媒体从未离开过新概念作文这一群体,更时刻捕猎着青春文学的一举一动。电视媒体的关注,带动了观众们的注意力,使大家不得不聚焦这一群写小说的年轻人。4.出版界对“青春文学”的商业价值的肯定。在青春文学发展的阶段时,出版界的支持,无疑奠定了青春文学的后路,从新概念开始,青春文学已经成为一颗摇钱树,凡是打着青春文学标签的书籍,都能占有市场,这种简单的盈利模式,更使得出版商们倍加青睐,如此往复,青春文学越卖越热,也不得不使其他业界眼红,无形中,使青春文学更加成为人们的焦点。

5.“青春文学”出现之前,国内一片枯燥的传统文学找不到一个固定的青少年读者,当“青春文学”的出现让所有青少年能看到自己想要表达想要明白的东西时,无疑填补了一大文学空白。青春文学早已深入广大青少年的内心,他们所钟情的青春文学,其实是在读懂自己的青春,只不过借广大作家的名义来表达他们自己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内心世界。当今文坛,青春文学一枝独秀,其根源便是它的青春性所具有的独特的吸引力。6.传统教育下,“青春文学“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却也是最优秀的一个孩子,教育的压抑,正好使人们想要冲破这种压抑。青春文学给教育者们提供了一条可以透析孩子们想法的途径,通过了解青春文学,便能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然后指定适合这群孩子们成长的方式,青春文学也成了教育界的一种工具。

7.郭敬明星途光明之际时,为了抓住读者,出版个人作品之余开始创办自己的“青春文学”系列MOOK,这种新颖的杂志书籍想结合的媒体方式,更有利于推动青春文学的发展,他的《岛》系列丛书,正是他日后辉煌的,《最小说》前身,现在国内一线的“青春文学”杂志郭敬明的《最小说》,《萌芽》,《漫客·小说绘》《萌芽》《布老虎青春文学》《许愿树》《花火》《也杂志》《岛》 《仙度瑞拉》《漫女生》《17seventeenth》《紫色年华》《跨刻少年》等等。这种自吹自擂式的推销是一种可供殷鉴的商业模式,既是商业也包含文化,名利双收,同时也展现给广大读者一片专业的青春文学视野,使得青春文学有规律可循。

正是以上种种契机,使青春文学日渐茁壮,最后演变成一种中国特产,它包含着一群年轻人的梦想与坚持,也表达出了年轻人们对文学的态度,他们想说的是自己的话,想拥有的是自己的青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改变了文坛,也改变了无数年轻孩子的梦想。正是青春文学的存在,才繁荣了我国一层不变的文学市场,青春文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简单的四个字。

文学价值

人物的价值

郭敬明出版的《小时代》在青少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有相当的争议性,但这种公众的争议本身就说明他的作品为社会所瞩目。这种以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和生活问题的挑战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受到欢迎,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青少年写青少年读的,能够切合青少年读者的要求,而青少年读者也一直是“大众”文学市场的主力,他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社会阅读的市场走向。“青春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青少年写、青少年读的文学。它的写作者和读者是同龄人,这些作品切合年轻人的需要,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感情有较为深入的体察和了解,因此能够适应他们的现实的需求。虽然其文学性见仁见智,但其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而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能力很强,他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一旦被释放出来,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空间。其次,这种“青春文学”产业化的趋势也已经逐渐成熟,它一面和网络文化相联系,让纸面出版和网络等新媒体有多样的互动,如“青春文学”的不少作者都是网络里有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另一面也连接着像漫画等产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种发展其实会给文学带来新的机会和可能。

从目前的状况看,“青春文学”的主流是相当积极的。一方面它激活了青少年的阅读文字的愿望,在图像文化冲击下让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感受接触文字,从而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他们接受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写作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它也让写作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风尚,让不少年轻人在通过写作发展自己的爱好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如郭敬明,虽然对于他的写作和一些过去的问题有争议,我们也希望他能够改正缺点,提高精神境界。但客观地说,从目前看他可以说是青春文学的重要的领军人物,在自己创作之外还能够拉动不少青少年作者共同投入写作之中,以产业方式运作,和传统出版商合作进行的杂志和小说出版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表达的价值

青春文学写作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于历史人生断裂中的想像。

青春写作一方面通过语言表达了对于当下经验的细腻感知,用一种明确的、阴柔的和琐碎的语言风格,去叙述一代人的成长,同时这种特征鲜明的语言风格又透露出对于当下整体社会经验表达能力的断裂。青春文学的语言表达有着鲜明的特点,同前代的写作者相比,最大的差异性就是对于语言的直觉能力和敏感性。现代白话文一直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性,现代经典白话文实际上夹杂着更多的古典文学的因子,因而在经典隽永的同时无法体现出语言的当下性。当代的汉语白话文受到多年写实主义的影响,在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程式化的缺陷。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物质、意象和情感特征,青春文学写作者恰恰成长在这个时间段,新的物质、意象和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自然天成的,所以他们对于当下的生存气息、情感经验的描写就比较准确到位,而且在将当下口语融入文本的时候,很自然。语言明确形象,吸引眼球,引起阅读的快感,这些都是青春写作为这个时代文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天生的语言叙述感觉和方式,让青春写作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恰恰在更大的范围内丢失了更多读者群。他们在一代人的感觉中描述着自我,同时也拒绝了更多的他者进入青春写作文本。因此,对于青春写作的语言,我们只有在仔细阅读、认真进入文本的时候,才能够反思当下传统白话文在表达现时代情感、经验和意象上所存在的问题。

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机缘,网络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键盘和公共空间的过滤,逃逸了更多生命的质感,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亲逐渐成为一个古老的童话。面对压力巨大的现实,“宅男”和“宅女”更多地退回内心。在这样的情境下,想像力弥补了当下青少年巨大的情感虚空,青春写作者

不满足于日常经验的平庸和匮乏,在文本想像的时空中,走入历史和玄幻的时空,试图寻找某种人生飞扬的意境。

这种想像力表现在叙述校园生活的青春文本中,同时更加体现在玄幻与武侠类的青春写作中。张悦然的文本穿越在想像的维度中,我们在她的文本中读得最多的是孤独,一种被爱包围的孤独。尽管在她的文本里,经常会出现少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但是作者深深迷恋的是对于自己所设置的想像境界的孤独的摹写。除了她的长篇《水仙已乘鲤鱼去》中有着一丝现实的映射之外,在更多的叙事中,她所钟情的是一种想像境界中孤独者的境遇。再以《诛仙》为例,无论故事情节里面出现了多少玄虚,实际上文本依然写的是一个少年的孤独情怀,一个不被成人世界、礼法道统和正统江湖理解的个人,而这个人又具有典型的平庸性:智力平平、相貌平平,甚至对于情感的认知也懵懵懂懂,这正是当下青少年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化特征。当下功利性的评价体系,让现实中的张小凡们郁闷压抑却无处诉说,于是沉溺于想像未必不是一种平衡身心的方式,尽管过度沉溺未免会造成人生的缺失。正因为如此,青春写作想像力的飞扬有其天然的合法性,同时又因其与历史的整体的经验断裂,造成叙事与文本诸多层面的匮乏,于是青春写作仅仅成为一代人为一代人的写作。但是如果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一直保持着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价值评估体系日益功利化的特征,那么这种退回内心、逃离生存现场的想像性叙事无疑会有着巨大的文化生存空间。

我们在当下复杂的文化生态中,不难发现传统文学观念也正在悄悄发生着某种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在先锋文学退场、新写实专注于现实生存无力自拔的时候,尽管有着很多新锐的传统文学作者在探讨文学的技术问题,也不乏对于文学性的探讨和实践,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学巨大的道统意识,以及文学所承担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对于文学性本身的探讨经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或者说难以进入话语场的状态。青春文学写作因其天然的社会文化环境,反而在当下具有某种前沿的实验性。

问题及补充

以文学之名

尽管青春文学甚嚣尘上,却在少数传统作家眼里一文不值,他们认为青春文学缺少文学本质,没有丰富的文学感受,亵渎文学的庄严,这也是青春文学发展下必须要正视的问题,青春文学要想成长下去,必须要经得起各界受众的考验与文学大家的首肯。在青春文学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里,不乏为了盈利而泥沙俱下投入大量质量差,甚至是低俗的小说,这同样是青春文学成长的一大威胁,因此,青春文学需要一个有利的监管机构,这样这能给文坛提供一些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同样这也是对受众的一种负责。

名正则可言顺

无数人在感慨着,出名要趁早时,青春文学的引诱下,流水式作者培养,专业的包装炒作,以及作品的抄袭雷同之风,也是青春文学的一大软肋,我们在品读青春文学的同时,应该审慎的选择有特色,有思想的青春文学作品。青春文学内容上有教材上反感的东西,这样容易诱发读者对教育的抵制,或者模仿小说人物对社会自身产生危害,这也是,所有读者应该在选择消费青春文学时保持理性,看透生活。

总结

当下青春文学的发展是一片希望,青春文学独特的青春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有青春的地方,就需要青春文学,青春文学将引导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们走出阴霾。

我认为青春文学将是一片光明,就目前来说当初以青春文学出道的第一批布道者已经奔三,但是,薪火相传下,青春文学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青春文学,至少在国内传统文学兴旺繁荣前,会是一种主流文学。它的发展将是势不可挡的,因为青春文学对各种文学的渗透已经日渐明显,以后,将会是青春文学与其他文学体系,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作家网 3.豆瓣网 4.人人网 5.《萌芽》 6.《最小说》 7.新浪博客 8.DoNews 9.中国网

第四篇:再谈青春文学

再谈青春文学

我跟韩寒是同龄人,可惜读书太早,所以19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早已自行考上了大学。但当时作为金融系本科生,已经开始注意到一个很难不注意的出版现象――身体写作。就在同年,卫慧、棉棉等以引人瞩目的姿态高调进入公众视野。许多年后再回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媒体与商业出版同谋的案例,是“青春文学”和“80后写作”被更成规模更有计划推出的前奏。从90年代后期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开始,妇女解放问题开始广受热议――但只限于以身体挑战世俗的自然性别层面而非社会性别层面――出版市场趁势推出一系列女作家丛书,我印象中很深的,有个系列就叫“红罂粟丛书”,推出的都是25岁上下的女作家,封面就用照片,里面也有一堆生活照艺术照图文并茂。远在上海宝贝炒作成百万畅销书之前,其实早有端倪。

这可能和我国一直有少年崇拜的传统有关,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乃至于梁启超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写作主体本身的标签过于关注,势必产生类似青少年崇拜、天才崇拜、才女崇拜等等看似抬举实则略带玩赏性质或者利用的消费心理,那些制造出这些标签的推手们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背后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某种写作一旦被当成潮流,退潮后沙滩留下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继“身体写作”之后,被图书市场看中的就是新概念,这就是“青春写作”概念的滥觞。在大学读金融的四年,正是一批同龄人渐渐成为畅销书作者的四年。但当时其实我没什么感觉,书店里碰到翻翻,即使不觉得太好,也没有大的反感。

2004年,我开始从学金融转向就读中文研究生。当时同门师姐邵燕君主持了一个“当代最新作品研读”的读书论坛,希望我写一篇关于青春写作和新概念写作的短论,我记得那篇小文就叫《“80后”看“80后”》。因为这个机缘,我短时间内看了很多同龄人的作品,还参加过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个“80后”文学研讨会,记得与会者有梁晓声、路文彬等。所以那时候我更多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关注这个现象。工作后再接触一些新概念出身的作家,都和我一样已过而立之年,已经到了迫切希望去掉这个标签的阶段。但当时这一批写作者则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是文学的弄潮儿。

敬泽老师是一直关心年轻一代写作的前辈,可后来无意中看到他的一篇旧文,在“80后”概念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他却曾是一个最清醒的观察者。他大概是说其实这种少年崇拜是虚妄的,并不存在一代人横空出世就把上一代灭掉的事,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也没那么快。可以再观望十年。

然后过了十年,我们坐在这里,试图认真地回溯这件事情。

所谓以代际划分的命名法,毋庸置疑更多时候是研究者出于省事的考虑。像我没有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出书也晚,但是后来有一批80后作家在期刊上崭露头角的时候,自己同样也会被拎出来归于此类。这个标签化的过程其实你没办法抵抗。比如说江西诗派、前七子、后七子,或者是盛唐、晚唐、花间、豪放派、婉约派„„文学史上所有个体都不会是单独的,都会被分类码堆。这种分类法古已有之。

有那么几年,一接受访谈,总有一个问题是让我谈谈对郭敬明、韩寒的看法。有一次和笛安聊天,发现同病相怜。可我们对他们能有什么看法呢?谁也不真正在意我对他们有什么看法,包括他们自己。但这件事被反复追问,我想也许还是被归类码堆,又要以成名者为坐标轴的意思。但这是别人图省事的工作方法,其实也不必感到困扰。

事实上写作者没有这个义务配合他者找到并确认自己的位置。东西写出来,若干年后再看就是。一切的检验标准,没有比时间更残酷、也更准确的了。

现在大家反复说到的严肃文学式微也好,小圈子自娱也好,“参差多态乃人类幸福之本源”,商业文学和严肃文学自有其运行准则和受众。“青春文学”为什么会变成话题?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一直没提,就是当时网络论坛的方兴未艾和媒体的共同参与。回头看2003、2004年新概念作者云集的一些网络论坛里,他们讨论的问题其实非常严肃。一方面,他们对“60后”“70后”写作仍然充满敬畏,抱怨自己写作资源贫乏,缺少人生经验,看的书也不够多„„虽然已经被称为“作家”了,却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其实对年轻的作者而言,太易出版无异于揠苗助长,这种低门槛准入会造成之后的隐形长期伤害。我们社也出过很多新概念作文选,销量一年不如一年„„不管是80后,还是70后,无数文学爱好者都在试图通过这个比赛广为人知,渐渐形成了新概念体,就像台湾的文学奖体,和后来大陆的期刊体一样。这些举措之后的影响都有利有弊,一方面有这么多渠道同时在挖掘年轻的写作者,有才华者很难彻底被埋没。另外一方面,渠道太多,也就代表了选择太多诱惑太大。话说回来,什么事又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呢?

因此,一个年轻的写作者如何设法保全他的才能走得更远,这个我觉得倒是更值得讨论的议题。在二三十岁就登上名声的巅峰,过早被推到公众视野面前,这是我国在八十年代文学繁荣时曾发生过的奇迹。比如余华和苏童――当然他们的大众名声和作品改编电影有关。但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作家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似乎都太短暂。越早成名,越早定型。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不断面临重新选择,每个人的写作也有自己上升下降的轨迹。这是在任何代际都会遭遇的机会、诱惑和风险。

青春何为?也许有一天,“青春文学”这个被用旧了的词可以重新被擦亮,变成“青春性的文学”。所谓青春,就是一种生机活力,一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倾向,而不是把文学变成熟能生巧的工匠技艺。文学工作者尤其要警惕“轻车熟路”。我们都见过太多这行当的聪明人,反复考虑各种读者想要什么,什么作品可以冲击鲁奖,什么主题更适合评论家阐述主题,什么时候要让读者流干红泪,这个就是要开始做商品、产品了,他要变成一个产品经理了,而不是作家。文学的本质,或者至少严肃文学的本质,应该是不断打破常规,突破边界,创造以前没有的样式。我们每一本新的书,都是为了和世界上早已存在过的千千万万本书也包括自己的那一本或基本抗衡,它处理的问题必须足够新,才有产生的意义。

据说在朝阳大悦城或者苹果社区的咖啡馆,大概每三张桌子就有几个人在那儿说,“哎,你预测一下今年哪种类型片最火”或者是“我们要拍一个类似《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事实上,就算是电影这样一个比文学更接近商业或者制造工业的行业,能够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的作品,也来自更富有锐气的年轻创作者,他们不圈囿于经验成见,不受常规束缚。拍《路边夜餐》的毕赣,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用近乎于诗歌的电影语言来拍摄,这种艺术电影跟写作也有一点像,但接下来何以为继,能否进步而不被自己已形成的风格局限,又会变成新的问题。写作就是这样,非常难,需要挑战的不光是几千年来的无数经典,还有过去的自己。每次开始都可能是新的成功,但更可能是新的惨败,毫无捷径、终点和保障可言。

好比书法,一般的人来说都是先学柳体、颜体,像弘一法师的字体,非常特别,他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好比毕加索的抽象主义,后来的立体主义。但是这些创新者并不是没有经过特别扎实的学习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现实主义油画的阶段。一个初学者如果开始上手就写弘一体,他肯定是一个不够真诚的投机主义者,要么就是剑走偏锋,一开始就被这种过于强烈的风格框住了自己更丰富的可能性。作者应当经历过大量的对不同风格的研习,才有可能摸索出自己现阶段适合的风格。一出手就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或许也有,但我没有见过。只有在尝试过无数失败以后,你才有可能会在某条适合自己的路上稍微前进一点,但这并不代表就不会再迷路。有志长远走下去者,只能以阅读为司南,生命体验为燃料,不断排除外界影响,重新校准自己的方向。

也就是说,可以做的,只有写。

写下去。哪怕短期内很难从无数同时代写作者中被辨认,哪怕一生志业蹉跎消磨。无论如何,写作是从业者战胜时间的唯一可能路径――以艰苦卓绝的创造对抗生之虚无。以极大的意志寻找失落的时光。不光“青春写作”事关青春,写作本身,就是郁郁青青、充满希望的春天。

责任编辑 何子英

第五篇:论中学生自杀

论中学生自杀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生自杀行为屡见不鲜且自杀率逐年上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进入“高发期”,中学生的自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中学生心里素质低下等种种原因导致中学生自杀率连年攀升。关键词: 中学生

自杀

现状

原因

对策

自杀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而起引起的青少年自杀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浅析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及其心理,分析导致其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一. 中学生自杀概述 1.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

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性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据多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第一大国自杀,自杀已成为中国十五至三十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根据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2%—28.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为5.0%—11.9%,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2%—4.0%,中学生的自杀率占总自杀人数的26.64%,换言之,每年中国的自杀人数中有近百万是青少年中学生,全国各地中学生轻生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种自杀现象已到了惊人的程度。

2.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历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多的青少年自杀者并非是在顷刻之间裁决自己的生死,即使高空一跃,临池一跳虽然几秒钟光景,然而在此之前还是经过较长的心理历程的。这种心理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自杀彷徨即心理矛盾的冲突和自杀者平静阶段。个别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萌生自杀的想法,形成自杀动机。如在一些案例中,有中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课业繁多的状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将自杀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再如,某位中学生父母离异,对其生活、学习不闻不问,给该中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在学习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万念俱灰,想到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这些案例都说明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刺激下,易形成自杀动机,这是自杀心里历程的第一步。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想自杀的中学生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状态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这也称为自杀彷徨。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在自杀彷徨的阶段,任何一种能够因素都可能改变自杀者的想法,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行事易冲动,极易在冲动的状态下坚定自杀的想法,从而采取自杀行为。当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尤其是冲动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此时,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就是采取自杀行为。二. 浅析中学生自杀的原因 1.中学生的个人因素

从中学生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中学生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此外,从中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2.中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

从一些中学生自杀的案例分析中来看,中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是否采取自杀行为有很大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

另一方面,许多数据及案例事实表明,家庭不健全也是导致中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离异或一方或双方去世,生活在这种不健全家庭中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处于这种生长环境中的中学生可能由于受到不全面的关爱,较敏感,自卑,相比其他同龄人更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更容易轻率的选择了不归之路。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的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此外,大多数中学学校更关注于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干预与引导。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巨大压力和成长的诸多烦恼,他们往往很难自己调适,免不了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心理的剧烈冲突,进而发生各类心理障碍。但又没有机会、或是没有专业的人士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这就很容易导致中学生自己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 应对中学生自杀的对策

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中学生自杀问题也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1.中学生个人方面。

青少年中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生命,学会欣赏生命、敬重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树立起“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爱”的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善良、宽容、坚强的一面,建立自信心。同时认识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成长,提高沟通能力,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求同存异,逐步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最后,青年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要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勇敢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不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懂得寻求帮助,不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保持良好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情绪。2.家庭及学校方面

中学学校应适应当前独生子女学生的群体缺陷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大的新形势,及时转变一些旧的教学观念。应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化成绩上,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平等的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学校园应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疏导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对教师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师生关系,做到平等教学,文明教学。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庭在避免中学生自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应过于严厉或过于功利,对中学生的成长监管不应过于专制也不应过于放任。家长不仅要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应减轻心理负担,让中学生成长在一个民主、和谐而又不失规范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要给中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关爱,但不能过分溺爱,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向中学生传达正能量,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家庭和谐也是避免中学生走上极端道路的重要因素,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3.社会及政府

社会应积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如成都市为预防中小学生自杀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并准备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应在全国中学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绝望心里防范机制,如全部中学生普及防范此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中学生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在中学校园层面应有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大众媒介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建立干预中学生自杀网络,加强中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工作,建立自杀危机干预团队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建预防中学生自杀的社会安全网络,有效解决中学生自杀危机。

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说:“防止自杀的最佳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阻止中学生产生自杀动机,悲剧才能减少。自杀是令人痛惜的,中学生的自杀更犹如开得正艳的花突然枯萎,令人惋惜。愿这类悲剧能少之又少,挽救中学生,防止中学生自杀,也是在挽救一个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戴亚杰

《何苦自杀》

汪海燕 吴才智 《活着没商量—自杀心理及其预防》

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

张晓玲《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隋晓爽 陈伟《中学生自杀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中学生论青春文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论青春文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论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铜山县刘集镇中心中学赵继红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说:“......

    论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论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金溪中学朱婷姬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

    成年人,放下手中的青春文学!

    Youth literature no match for adults成年人,放下手中的青春文学!If you are a mature, well-educated, sophisticated adult, should you be embarrassed about reading boo......

    著名作家饶雪漫经典语录集锦-青春文学

    写在前面饶雪漫是着名的青春文学作家,又被称作是一代文字女巫。那么文字女巫饶雪漫永远有着怎样的故事才能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呢她总是拥有年轻的心境,流畅的故事叙说......

    80后青春文学 2(5篇)

    青春是轰轰烈烈的,而文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则是一种恬静悠远之感——然而当不愁吃穿的80后们的青春投入到文学之中时,一种凝聚着浓厚时代气息的文学体系诞生了——80后青春文学。......

    如何将青春文学引入作文教学

    如何将青春文学引入作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逐渐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思潮下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拓展课外阅读文本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势在必行。青......

    论在校中学生食品安全问题

    论在校中学生食品 安全问题学院:旅游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一班) 姓名:张秀娟 学号:1014014106论在校中学生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几年在校中学生的食品安全状况,其中......

    中学生军训质量优化论

    中学生军训质量优化论摘要:中学生是国防兵员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中学生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 雄主义和人民军队的传统国防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