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理论、制度体制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主义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什么是数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我国传统提法: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人建议应增加一项‚建立数学模型能力‛。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
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4、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 ──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5、强化语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近年中考高考频繁出现语言互译、阅读理解、学科内小综合问题,学生失分率很高。由此可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6、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
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如高考从1993年至今从未间断,到1999年达25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
7、注重心理指导,严格养成教育
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己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据此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决不可忽视心理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中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怎样去培养、去获得,有何目的、计划和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都在监控和调节之中,这种监控和调节往往比智力更重要,有些聪明学生学习水平低下,就是自己不能对自己监控调节。
在情感意志过程中,主要是在认知过程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有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并发展能力和性格。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8.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总之,数学素质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或社会成熟的个性在数方面的特点和基础,它无疑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以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当数学素质教育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素质教育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第二篇: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摘要】高中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历史重任本身,有学生素质培育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素质。
一、数学素质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数学素质的内涵,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结果,被普遍认为是在固有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数学概念学习,知识,能力,是一种精神的稳定状态。其计算公式如下:
1、“群众”数学“的办学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数学知识,公民,社会需求,语言沟通,这主要是从人的生命和意识的实际需要。
2、传统的中国方法:基本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分析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学生的培养数学素质
1、对于所有,教因材施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数学的意识应该是所有,是负责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双方都很难,学生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实现了基本要求,并尽可能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教学的差异,让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有收入,可以做,可以“吃”尽了最大努力,但也“吃”,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可以得到全全面发展,实现了“差生”,中学生,优化目标,以加深学生的,这是出发点和素质教育,发展转型的目标。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优良的形成培育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要形成,知识的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许多概念的教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往往是不完整的,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过程中给定的,经过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应改变现有的“风格和”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了被动学生的思维,选择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显示过程的知识,知识背景曝光,建立对学生的问题情境,方法教给学生发现,创造,激励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获取学习发现,成功的升华。
3、加强教学方法,教学生猜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灵魂和精髓,是数学的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转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已经普遍适用性多于知识,通用性。学生掌握可数学思维方法来获取知识,更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从中受益的生活。中学参与数学思路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技能型(如通用,专用,淘汰,取代,还原,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字母和方程的个数,讨论的分类,数量和形状,感应猜测,总体减少,数学模型等)的组合。
4、强化语言培训,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数学语言水平的综合能力是反映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语言,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的符号语言,书面语言是日常语言,图形语言,逻辑,科学,数学标准化是直观的,生动的,象征性的语言简单,抽象,准确,总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没有语言不是学习和交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的理念,丰富的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让学生熟记数学概念,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三角形”是一个三角形的符号,而在代数是指一个二阶方程的根的判别。随着社会,科学和数学数学程度增加的发展,数学的语言将成为通信和信息存储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是提供工作的工具更好的未来和生活的学生。
5、注重数学的应用,发展数学建模,数学素质培养,以解决一个人的优势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在于它掌握了多少数学理论,也不仅在于它可以解决许多困难的数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个性活泼,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的生动现实和未来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四化能力”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在做中学,通过研究,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和发展世界,引导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6、要注意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心理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来实现两个方面的严格教育中学数学教育。在心理认知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元认知训练就是自我体验,观察,监督和规范其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有效的方法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作为中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概括能力,如何开发,获得,出于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监测和调控思维能力,监督和管理往往更重要比智力,学生学习一些聪明的低水平,是不是他们的控制。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具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类应该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阶级,社会改革,人才选拔,建设学校的,在同一时间的教育,大力推进的意义素质教育;家庭有天赋的右子视图,并根据孩子的性情,顺其本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引导,使学生感到成材,从而发展自愿自觉学习的习惯,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数学潜能,以提高其自身的数学素质。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成立了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政治,共青团普通班管理研讨会,家长会的道德教育,聘请了学校辅导员,心理学的教授高校邀请学校大学举行讲座心理,选修,辅修,课外活动主任,学校举行了运动会科技周,艺术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我们降低了学生的重载课业负担,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人格,使他们能够享受学习,茁壮成长和持续发展。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习”,“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学习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努力,在数学教学,素质教育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三篇:论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之我见
论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之我见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
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④记日记、写随感。提倡同学们把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日记、随感、杂记的形式随手记下来,做到一事一记、随有随记,即使是片断也行,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⑤摘录文章精彩的片断。要求同学们在阅读书报杂志时,凡是遇到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最令人感动的片断,摘录下来,作为范文,反复研读或摹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可起到借鉴作用,也可起到积累素材的作用。
第四篇:论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论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音乐教育改革的实施似乎被人们忽略。可是在学生的道德、智能、身心等素质形成中,音乐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实施音乐教育改革,是学校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道德
我国古代,就已经很重视对人才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求能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其中“乐”即音乐。而对音乐的教育作用,荀子曰:“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毛泽东同志一次在听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苦伶仃》后说:“„„民歌来自民间,基础好,但有的词是旧的,消极的,要是能填进一首新词,就会变成更好的民歌。”不久,一首具有新时代色彩的《妇女自由歌》便诞生了。
优美的音乐,蕴含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声情并茂的音乐教学正是塑造中学生高尚灵魂的重要手段,它能让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和配乐诗朗诵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坚强决心,给人一种向往美好幸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新教材七年级第七册中《乌苏里船歌》、《龙船调》、《喜乐年华》、《新世纪的梦》等经典民歌和通俗歌曲,或热情奔放,或悠长婉转,唤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二、音乐教育能发展学生的智能
现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分工明确,左脑主要承担逻辑思维任务,而右脑则主要承担形象思维任务。音乐更强调表形表意的形象思维,所以有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所以音乐教育对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都酷爱音乐,把音乐当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高尚的享受,并在其中放松身心、整理思维、触发灵感、凝聚构想,最终迈向事业成功的巅峰。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一次,他在布拉格作物理专题讲演后,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起立作答:“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代替言辩,将会更加愉快,更易理解。”然后,他熟练地演奏了一首难度相当高的莫扎特的奏鸣曲,用音乐表达谢意。了解爱因斯坦人人都知道,他从小酷爱音乐,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他把拉小提琴当作最好的休息,并在琴声中获得灵感。我国伟大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曾说:“我在音乐中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避免机械唯物论。”这些话语告诉我们音乐能启迪心智。
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我们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脑、眼、手、耳的协调运用能力,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如记忆、理解、想象、创造力,让学生最终拥“音乐的耳”、“音乐的脑”、“音乐的灵感”、“音乐的构想”。
三、音乐教育能健全学生的身心 关于“歌”的起源,从我国古代的夏启偷“天乐”传话到古希腊神话中女神掌管音乐,一直到后来的“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无法揭示音乐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后,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音乐的产生作出了真正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认识: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鲁迅在《且介停杂文·门外文谈》中说:“„„原始人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种最初的“杭育杭育”,就是劳动号子歌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形式与内容都变得异常丰富,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俞伯牙擅鼓琴,钟子期擅听音的知音关系让后人景仰。而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既然音乐起源于生活,深化于自然和人的情感,那么用音乐教学来健全学生的身心就毋庸置疑。在音乐教学中,让歌唱来扩大肺活量,让器乐演奏来锻炼眼、手、舌、脑的并用,让健美操(舞)来锻炼肢体等,同时这些活动也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至于日常生活,人们会在轻音乐中放松心绪,消除疲劳,保证睡眠;学生则借助轻音乐,放松大脑神经,提高注意力,保证高效率学习。大连市某实验中学就是用《牧童短笛》、《步步高》、《花儿与少年》等经典音乐替代电铃,每天五首。不到两年,师生就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给师生营造了高雅的音乐文化氛围,身心大受裨益。
目前,地处山区的我们这里,其它学科改革进行得有板有眼,而艺术(美术、音乐、舞踏等)教育却被打入冷宫,当作可有可无的学科。刻不容缓,是我对音乐教育改革现状的呼唤!最后,我想用《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作结:通过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提高
第五篇: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摘 要:要解决推铅球这类体育课枯燥和乏味的问题,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布置题目和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探索技校生素质培养的问题。本文将论述推铅球教学中的过程素质培养。
关键词:推铅球 教学 素质 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良人才。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技工体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技工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许多技工院校也正积极探索技校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方面,体育教学课堂中到底可以用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教学方法呢?
一、什么是素质培养
简单地说,素质培养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个性,注重开发潜能,注重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一种培养教育方法。素质培养是伴随终身教育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和素质培养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的教学活动。体育对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质就是通过体育促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能力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而发展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可以为将来顺利适应岗位工作准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三、素质培养落实到体育教学的途径
1.从应试教育向素质培养教育的观念转化
应试教育和素质培养教育不是对立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简单地讲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得到效果也会不一样。体育教学法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改变的,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
应试教育就是用分数来量化,或者说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课应试教育指的是单纯为体育考核和体育达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做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无法避免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注重分数高低的教学,势必会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
如在推铅球教学中,为改变课程内容枯燥和乏味的现状,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布置一道题“怎样才能把铅球推得远?”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学生提出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老师,我把手臂肌肉、肩膀肌肉、腰背肌肉等这些肌肉练发达、有爆发力了就能把铅球推得远,还是经常练推铅球就能使这些肌肉练发达、有爆发力了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着实让笔者吃惊。于是,笔者首先表扬了学生上课时肯动脑筋,想问题想到点子上,这是上体育课所希望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明白这个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培养这种精神,养成这种习惯,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一问题深入思考下去,彻底弄懂,探索体育锻炼的乐趣,笔者再把题目细化地布置下去,第一题:推铅球体现哪些肌肉的力量?第二题:哪些项目练习能锻炼这些肌肉变发达和有爆发力?第三题:铅球为什么是推的而不是掷的?第四题:怎么样推铅球的姿势和动作算是对的?
课后,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到处去找答案,有上网的、有上图书馆的、有去问别的体育老师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对能在现场检验的,就帮助学生进行验证;不能在现场检验的,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讲出道理使学生有所收获。题目答案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注重这个过程,鼓励和肯定学生对体育关注的过程,让学生有继续探讨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不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相反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从事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的锻炼。
3.素质培养的成绩评定
素质培养的过程要进行量化,用量化的分数来肯定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
素质教育就是不以传统的教育和考核方法来培养和评价学生,而是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绩分为四档: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非常活跃,作业做得好,勤思考,学习效果佳为优,分数90~95分;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比较活跃,提问回答还好,勤思考,学习效果中等为良,分数80~89分;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基本上完成要求,分数60~79分;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基本上完不成要求,分数在55分以下。
综上所述,素质培养是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好品质、高情操、积极的、坚强的、有团队精神的,有健壮体魄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