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体育课中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浅谈体育课中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留村中学
袁立强
摘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
德育
体育课
以身作则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以体育课为阵地,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可用于德育的事例,这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老师怎样用于引导学生。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榜样对人一生的成长的具有“奠基”作用。以榜样为师。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广泛开展向杰出人物、先进人物、优秀运动员学的活动,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年华。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努力进取.就有可能成功。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竞争意识是不可缺少的。而广大的中学生那种争强好胜,对未知的追求、探索精神。正形象地表现在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体育运动各个项目中。每个学生都想在竞争中获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种良好动机。在体育课中运用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体育达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必胜的信念。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其以自尊心为基础。体育课教学内容中项目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期望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抓住每个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斗志。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身体差异,在进行训练中,采取不同起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再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可采取设置困难环节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在教师的帮助保护和同学们的激励下,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养成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二、结合体育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这方面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活动,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中长跑教学,对学生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跨栏及体操项目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等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学。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通过体操教学,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收拾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全局观念。着重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给予纠正,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在教学过程中,大力表扬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同学和同伴出现的失误,提倡互相鼓励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技术好的同学要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提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增强与他人共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到榜样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用体育英雄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第三、教师应以身作则,用教师的行为和形象感染学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德育示范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需求,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以自身的良好修养和良好品德,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给学生一个良好参照.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和形象去感染和教育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将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会传导给学生,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比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应更加注重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地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而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地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这也将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结论: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魏书生文选》作者:魏书生
第二篇:浅谈培养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囝育平台
浅谈培养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河南省新安县体育运动学校邓桦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首先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也是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关键词】:浅谈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3—8809(201 0)07—0090—01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
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 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 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 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 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 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 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 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l、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 “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 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 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 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 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 “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 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 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 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 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 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 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 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 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 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 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 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 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 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 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l、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 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 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90 l 2010年第7期 ~ l(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 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 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 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 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 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 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 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 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 “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 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 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 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 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 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 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 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 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 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 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 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 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 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 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 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问的相互影 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 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 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 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 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 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 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 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 前提。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 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们喜欢上 体育课。
第三篇:浅谈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摘 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以育人为宗旨,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不良个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我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第四篇: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理论、制度体制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主义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什么是数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我国传统提法: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人建议应增加一项‚建立数学模型能力‛。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
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4、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 ──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5、强化语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近年中考高考频繁出现语言互译、阅读理解、学科内小综合问题,学生失分率很高。由此可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6、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
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如高考从1993年至今从未间断,到1999年达25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
7、注重心理指导,严格养成教育
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己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据此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决不可忽视心理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中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怎样去培养、去获得,有何目的、计划和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都在监控和调节之中,这种监控和调节往往比智力更重要,有些聪明学生学习水平低下,就是自己不能对自己监控调节。
在情感意志过程中,主要是在认知过程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有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并发展能力和性格。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8.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总之,数学素质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或社会成熟的个性在数方面的特点和基础,它无疑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以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当数学素质教育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素质教育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第五篇:中学生体育课教学计划
2010-2011年第二学期体育课教学计划
庞承璋
本学期,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11级学生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与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为秋季运动会做准备)。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田径的耐久跑与跳远。
2、难点是耐久跑的呼吸,跳远的助跑与踏跳,双杠的向后转体180度等。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六:本学期考核项目
男:60米 跳远 ;双杠支撑臂屈伸。
女:60米 跳远 ;仰卧起坐。
篮球基本运球技术和三步上篮技术。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