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素质培养
古人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而,这句话在今天似乎很难成立。我们这一代勉强可以附和前面的一种说法,总结起来,80年代,以及老90后之前的人们都享受着穷人的优势。客观说来,那个时候,农村人相对于城市人也有不小的优势。先从城市孩子的优势来看,城市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生活在一个比较和谐和安逸的环境里,同时,他们更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近距离地接受多种文化熏陶。不可否认,城市孩子以及农村孩子的父母同等重视教育,然而城市父母经济条件更加允许,教育设施同时提供了途径。这是城市孩子的优势。
然而,那个年代,甚至说我小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提供了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贫穷。贫穷的人从来缺少的就不是骨气,所以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教育)无论是在父母心中还是在孩子心中都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那种家境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所以学习成绩方面要强过城市孩子,在孝敬父母方面要更主动积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就全面发展而言,农村孩子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举个例子,我们的高中分为市区和郊区两大校区,市区理所应当是城市孩子集中的地方,而郊区的学校则是农村孩子集中的地方。在成绩方面,郊区的学校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个人总体综合素质方面,郊区学校的孩子表现欠佳。上述叙述的情况似乎已经是年代久远了。
而今,农村孩子正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这里仅以东部地区的孩子为例。原因需要说明一下,西部孩子和父母心中没有教育的概念。首先生活负担太重,上学根本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次,家中生活负担重,学费是个问题,最后,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半途而废,家长认为只要识字就足矣。所以这也就是我国当今西部支教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落后,“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话一点不假。
如今,农村孩子(仅以东部地区为例)正在摆脱穷困的困扰,这对于中国而言是爆发性的幸福,穷困的父母小时候受的苦不愿意再延续下去,所以,他们溺爱自己的孩子仿佛是在弥补小时候时代欠他们自己的幸福。而溺爱的最后结果致使农村孩子丧失了唯一的优势。不可否认,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也就是教育正在向着先进化和现代化的方面发展,然而,学校教育似乎与家庭教育脱节了,家中在家中给孩子进行的是“有求必应”的教育,而老师在学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家长送农村孩子去学习钢琴,绘画等都是精英教育,所以,两种背道而驰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就是畸形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孩子就是思想上畸形的处于艰难孤独期的孩子。我们平时见到许多这种情况,着实令人纠结。不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经济发展使得精神进步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至于解决的办法,主要从农村孩子的家长着手,家庭教育占据了孩子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一味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4年2.18朱泓璋于家中
第二篇:素质教育对比--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
素质教育对比--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
由德照网撰文--德照网努力打破素质教育不平衡发展
这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老早就有人讨论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区别,包括谁的素质高。有人认为城市孩子的素质比农村孩子高,理由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均高于农村地区,因此城市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杨支柱认为:“不能认为城市孩子的素质比农村孩子高。实际上农村孩子在心理健康、身体耐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爱心、公平观念等方面都因为不是独生子女而强于城市孩子,他们较弱者无非文化素质而已。”
还有人认为,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各有优劣,不能一概而论。从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来说,农村孩子优于城市孩子;从文化素质来说,城市孩子优于农村孩子。(注: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排除有一些城市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优于农村孩子,也不排除有一些农村孩子的文化素质优于城市孩子)。
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实单从孩子个体来讲,他们之间无差距或者差距很小,农村的孩子有的很优秀,但是从目前情况:从孩子的反映敏捷度,动手动脑能力,各种才艺能力看,我认为首先是孩子所处的地方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差距,其次是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市有基本的规则体系,人们能基本规则办事,对城市孩子影响不小,而农村面积较大,人员素质不同,此大环境差异;城市家庭人员学历较高,对城市孩子要求和希望较大,对孩子受教育情况比较重视,舍得投入,自信心较强,而农村家庭则不行。此小环境差异。城市教育资源雄厚,政府投入较大,有各种较完善的教育设施,使城市孩子有地方可去,如图书馆、文化宫、练歌厅等等,从而慢慢造成了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差距。
户口、文化、背景、性格决定了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区别,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提倡,这个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小,但未来的路还很长。
第三篇:论警察素质的培养
论警察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自我修养才能获得和保持的,其自身素质并不因职位的升迁而随即提高,更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升华,始终保持其良好品质是一个自我改造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更必须注意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以不断改造和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警察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警察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等。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
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从社会需要入手,从各方面进行,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三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
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
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在将来警察的素质将得到更的提高和进步。
第四篇:小学作文: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特大对比
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特大对比
在这次放假回家我去了农村,看了农家小孩的生活。让我觉的和我们这些城市小孩的生活真是天地之隔,没法想象,不可理喻。在平时农家孩子们放学以后自己走路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里为自己的亲人干活,使他们减轻负担,生活更加的轻松。不是嚷嚷着要父母为他们买好吃好玩的增添幸福,而是和父母一起拼命的干那苦活,过的也一样觉得幸福。可是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放学后,还非得要自己的家长开车来接回家,回家前,要去逛大型超市,嚷着要买好吃的、玩的。买完后还要去肯德基吃上一顿。
城市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农家小孩吃的差,睡的差。可城市孩子在学习方面,还是不如农家小孩那么的棒!在农村孩子中有两个例子如3个农家清华生庄皓、庄大杰等。他们能考入清华大学而突破成绩,可城市小孩就做不到了。最多,的也突不破,只能原地不动。在平时放假,城市孩子在家呆不住,就叫父母带到浪费钱的乐园去玩一天,耽误功课。可农家小孩放假在家为父母烧饭,尽一份孝心。使父母开心,觉得孩子懂事了许多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学习农家小孩,那么的懂事,不能有一种依赖性,不会个人自理,让父母更加的开心幸福。尽一份孝心。
第五篇: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
黑水小学高春丽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因缺乏资金,也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2、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
少年儿童,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常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一朵花而产生喜悦心情,见到别人画画,他也想学画画。广泛的兴趣能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寓读书于活动之中。少年儿童直观感受和观察能力较强,在专人指导下,能使兴趣深化。把兴趣变成乐趣,再把兴趣与远大目标和理想相结合变成志趣。
3、为培养读书兴趣,要经常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说
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等。并把开展读书活动和树立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奋斗而实现崇高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人类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他的读书兴趣也不会持久,而且任何一种兴趣也只是暂时的。只有理想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并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成为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奋发向上。
毛泽东同志从少年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读书,当他从书中看到帝国主义如何侵占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种种事实,心中如同压上一块十分沉重的大石头,想到国土要被瓜分,人民过着殖民地的奴化生活。他忧心如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开始意识到:救国救民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天职。从那时候起,他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崇高志向。为实现这个志向,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后来,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他救
国救民的伟大志向。读书兴趣一定要和个人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这样才有真正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了好的有益的课外读物,那么怎么读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子,多想点子。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略读法。一本书,字数很多,文章又长,学生刚开始读无从下手,那就要求略读。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明确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大概,提纲挈领。
2、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对一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都要认真品读,仔细揣摩,这个词语好在那里,妙在何处。对文章中的人物外貌、动作、心里活动、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活动等,都要仔细品赏,揣摩,研讨作者的独具匠心,并烂熟于心。
3、旁注阅读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切实达到手脑并用,提高阅读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效果,汲取文章的精华,可采用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做出重要的标注,以增强记忆的效果。或者在一旁写出自己的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此法,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交流互学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谈谈自己的收获,聊聊自己的经验,看自己都读了些什么书,有那些好的方法,以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可
以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还可以将书中的优美句子、精彩片段说给别人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渐渐的,教室里学习空气浓厚,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大增。
5、竞争激制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在班内采用读书竞赛,展览读书笔记,朗读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分别评出等级,颁发获奖证书。
总之,培养农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养成,并且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