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警察素质的培养
论警察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自我修养才能获得和保持的,其自身素质并不因职位的升迁而随即提高,更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升华,始终保持其良好品质是一个自我改造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更必须注意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以不断改造和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警察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警察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等。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
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从社会需要入手,从各方面进行,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三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
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
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在将来警察的素质将得到更的提高和进步。
第二篇: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素质的培养
摘要:警察素质是指从事警察职业的人员应有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品质或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由于警察职业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对警察素质有其特殊的要求。公安院校学生在校内就注重警察素质的培养对其将来胜任警察工作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旨在说明公安院校警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院校应该怎样去培养警察素质。
关键字:警察素质警察职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
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如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
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
三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
第三篇:警察素质
警察素质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社会治安状况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撞击,这对人民警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以及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系统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研究警察素质的过程中,不能只从低层次出发,在警察的适应性中绕圈子,必须有超前的意识,着眼于新世纪对人民警察的要求,把警察素质融入到社会整体素质之中。了解警察职业素质的特点,分析其现状,从而找出提高警察职业素质的途径,这对担负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研究的警察职业素质是指:由警察职业所要求的特定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构成,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实践锻炼培养而形成的在警察行为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一、公安民警职业素质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安民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职责,其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职业素质有其自身特点:
1.政治素质是前提
政治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的首要素质,是警察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指警察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政治觉悟与政治信念的总和。人民警察作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力量,其政治性是十分重要的。人民警察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人民警察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新时期的人民警察,政治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的。人民警察应当坚决拥护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措施,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2.业务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警察完成本职工作的根本,合格的素质有助于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1)具有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结构。在21世纪,我国将与国际接轨,形成“信息化社会”模式,公安民警必须具备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结构,以及与社会同步的知识更新能力。信息化社会形势下的公安机关,必然要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安民警必须掌握利用在网络上完成收集、储存、使用、交流社会治安信息的技能,进而能够在网络上完成多项治安管理工作任务。由此可见,公安民警应当掌握运用公安信息网络的技能,还应熟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网络,并对易受侵害的网络系统采取监控和保护措施。
(2)熟练运用法律的能力。民警一般应掌握包括宪法知识、法学理论知识、刑事
法律知识、民事法律知识,行政法一般原理及相关知识。掌握上述法律的一般原理,精通有关法律规定,并熟悉各法律部门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这是民警执法为民能力的基础。现在违法者的知识技能比以前有所增强,其犯罪的隐蔽性、技能性与危害性将使执法工作更加艰巨。现代警察必须具有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惕性与敏锐性,运用法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执法行为的公正性与合法性,以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3)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最重要工具,也是检验素质水平的最直接标准。警察工作时常要面对群众,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语言,使人民群众能够满意、接受,是十分重要的。民警说话时要讲究技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适当的语言。对群众讲话时要使用温和的语言、说理的语气,需要群众配合办案时,要使用法律、专业性语言并采用劝告的方式;在需要群众帮助时,态度要诚恳,说明办事目的;面对群众请求办事时,不要把话说的太肯定、太绝对,要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涉外警务能力。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交流日益深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涉外案件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这种趋势,警察必须具备处理涉外事件的能力,需要学习第二语言,了解基本的外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对外实际应用能力,掌握公安学和治安学等理论知识和公安实践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武警边防检查机构、涉外警务部门从事出入境管理、国际警务合作、联合国维和警务、边防检查、涉外案件处置、跨国罪犯追捕与遣返、国际执法联络、国际警务合作、司法协助、中国驻外使领馆警务联络工作以及从事涉外警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处理对外事物或涉外案件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3.心理素质是支柱
心理素质在警察素质中具有重要地位。警察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心理素质等方面。警察是一个“社会刺激多元化”的职业,随着现代治安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治安任务的日益繁重、警务工作的超负荷、工作对象的危险性,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使警察处于极度疲劳和高度紧张的高压环境之中。这对民警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公安民警除了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如不怕流血牺牲、自信、勇敢、宽容、顽强等。同时要有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而且要学会用自己的镇定情绪去感染他人,从而缓和紧张的局面。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有自信才能充满活力地进行工作,合理有效的运用自信,不仅能正确引导警察的自我发展,使警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全警的积极性。作为一名警察,你可以没有优雅的气质,也可以不具备完美的性格,但是,你不能没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它们是你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冲破心理障碍的永不折断的翅膀。
4.身体素质是关键
民警的身体素质与执法工作紧密相连,是执行警务活动的基本保障,需要长期自觉刻苦地锻炼。作为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
增强体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特别是新形势下,对警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连续工作的耐力、体力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倘若一名民警身体素质差,“说不赢、打不过、追不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那就更谈不上打击犯罪、保卫人民了。因此要求人民警察具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提倡“终身体育”,不断地提高民警身体素质。
以上的这些是作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特点,突出表现了人民警察的特殊性,是人民警察特有的素质基础。
二、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的现状
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素质有其独特表现形式。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现状:
1.少数民警宗旨意识淡薄
广大公安民警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法律,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每一位民警都处于社会巨变的洪流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警察队伍不时产生着一系列影响,个别信念不强的民警的心态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传统的美德、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也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表现为个别民警宗旨意识淡薄,往往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待群众冷漠、生硬、蛮横、耍特权,警民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2.一些民警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在公安机关,大多数民警都勤勤恳恳,认真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这一方面是好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些基层单位民警素质参差不齐,据抽样调查,个别单位存在“三分之一能干,三分之一跟着干,三分之一不能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0.459.)的现象;处置复杂或突发事件能力不强,某些民警调查访问案件线索,遇到困难时总是抱怨群众不配合,却不知从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上找问题。
目前我国民警的来源主要包括公安院校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普通大学选调生等。对于非正规院校毕业出来的民警由于其原来所学专业与公安业务无关,所以从事公安工作时,运用专业知识的自如程度,以及处理具体公安业务的方法比不上正规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另外,专业知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少部分在职民警不能紧跟公安工作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有跟不上公安工作需要的现象。
3.个别民警心理素质不稳定
我国大多数民警的心理素质都是合格的,通过选拔才能从事公安工作的。但也有
一些民警心理因素不稳定,随着新的犯罪类型和罪种出现,治安形势严峻、复杂。警力虽有所增加,但适应不了犯罪持续增长的需要,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民警压力增大,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民警不安全感增加。对突如其来的一些恶性案件缺乏精神上的准备,不知所措。有的民警由于惯性思维作怪,存在麻痹大意的心理,过高估计自己,以为只要表明身份,亮出武器,犯罪分子就会俯首就擒,结果失去先发制人的大好时机。有的警察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矛盾,往往群众对警察的期望过高,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警察,觉得警察就是应该有求必应,如果警察不能完成其期许,就觉得警察办事不力,这对警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打击了工作积极性。有的警察认为艰苦的工作与福利待遇不相称,产生一些失落感,觉得自己干的多拿的却没有别人多。加之少数民警流动少,长期固守一地一岗,素质逐渐退化。
4.部分民警体能锻炼重视不够
在全国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民警“大练兵”的形势下,大部分的民警能够投入到训练当中,积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但仍有部分民警,疏于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跑不动,跳不高。有时,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跑不过犯罪嫌疑人,甚至有的警察由于体力不支反遭罪犯迫害。再加上公安工作繁忙,遇到重要的任务或是影响重大的案件,要向上级立军令状,部分警察不愿、不会抓紧时间休息,只想着在保证的时间内破案,反而影响了身体又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公安民警的健康及身体素质状况确实令人担忧。据调查,影响民警身体健康的主要有四种病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异常和脂肪肝。形成的原因是工作劳累、身心疲惫、生活规律紊乱、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三、提高民警职业素质的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找到提高民警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使人民警察真正成为一支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有力力量。提高民警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民警政治素质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理想信念在工作生活中的体现。民警工作十分辛苦,有时还不被人理解,能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对民警政治素质的现实考验。因此,首先要教育民警筑牢坚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失去精神支柱,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增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其次,要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牢固确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以“知足常乐”为借口而贪图享受,得过且过,失去奋发进取的精神,要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勤务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的人生的追求,把本职工作作为干事业的平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2.重视业务素质教育,提高民警业务能力
要求警察广泛阅读有关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学习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一整套公开、秘密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巧妙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头脑。
(1)重视对民警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教育,提高民警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技能。
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公安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民警掌握该技术的培训,充分发挥和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强民警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当前公安工作正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都依赖于计算机,如何较好的掌握和利用计算机技术决定了公安工作的效率。作为现代人民警察,必须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因此,加强在岗人民警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训势在必行。
(2)抓好民警法律知识的教育。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公安部决定2007年至2008年在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以“基本法律知识考试、执法办案卷宗考评、信访工作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考”活动,进一步推动公安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执法办案水平。通过法律素质教育,增强民警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掌握法律武器,提高执法水平,为有效地行使警察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生理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民警的综合执法能力
提高人民警察生理心理的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的同事关系和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提高综合执法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注意生理健康,加强身体的锻炼,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或组织集体旅游等,对工作艰苦、任务繁重的治安、刑侦等部门的民警,有助于缓解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增强体质。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应急能力,在选拔新警时应增加心理测试,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入警,并且根据各自的心理素质特点,分配到不同的警种中。另外,让民警了解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从内心出发,自觉锻炼心理素质。第三,把心理医生的咨询和治疗作为补充,靠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在情感层面上、态度层面上,甚至行为训练上,与他们沟通情感,矫正行为,为正确履行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当然,提高民警的生理心理素质不仅要从外力着手,还要调动民警在提高生理心理素质方面的自觉性。
4.完善培训体系,提高民警队伍培训力度
发挥警察院校的作用,培养公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运用“gengral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人”。矫正教育体制中的弊端,积极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为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公安院校在保证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较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注重
对在职警察的素质培训。比如建立所长、队长、局长学校等;在培训内容方面,在加强民警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警体素质训练,包括:擒拿格斗技术技能培养、枪类射击技术技能培养、车辆驾驶技术技能培养、警械具使用技术技能的培养、智救人质实战技能的培养等;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虚拟教学法、综合演练法和网上教学法等。建立现代电子训练系统,建设模拟城市电子对抗系统、侦查组织与指挥对抗训练系统、大型实战指挥与监控能力训练系统、大型保卫指挥能力训练等。
5.健全监督机制,提高警察队伍领导素质
公安机关领导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量调查表明,一个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决策能力、工作作风都属上乘的领导班子,一定能够带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公安队伍。领导的作风、好恶、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领导干部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处理好组织内部关系,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困难,消除民警的后顾之忧。领导者一定要自尊、自爱、自重、要把握自己,廉洁公正,坚持任人唯贤,在组织中展开有效的沟通,了解民警的需要,指明工作方向,激发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以此带动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强化公安队伍的监督机制,民警应时刻警惕,严守工作纪律、服从组织纪律、遵守法律纪律、严整警容风纪。要接受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更新,面对现代化的犯罪,要求公安民警掌握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来应对、打击犯罪。这就迫切地要求提高民警的素质,寻找有效途径,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提高民警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相信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公安机关的努力下,民警一定能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
第四篇: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论
大
学
生
培
养
综
合素
质
能
力
史磊
经济
贸易分院10营销班
2012年7月6日
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经济贸易分院史磊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能否称之为“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人才 人格魅力 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世界性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里,需要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全国十多亿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一到人均却都排在世界倒数几位。但有很多国家资源不多,甚至很贫乏,却很发达,如日本、瑞士、瑞典、新加坡。资金可以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地 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认识、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的品质,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1科学素质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2道德素质 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3劳动素质 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4交往素质 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 发生交往的。”
以上素质构成了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大学生将来认识、适应、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所需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将这几种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促进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4、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
五、人格魅力的作用
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六、总结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视,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在心理素质培养当中都起到了主体的的决定性作用,这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社会所淘汰,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同时还与其它四因素紧密相联系。
人格魅力则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能力、魄力等是魅力的雏形和“粗坯”,魅力则是它们臻美的“艺术品”。而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二、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的重要性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在感觉到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一)职业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社会职业变迁比较显著,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也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将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要求空前提高。
(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到注意综合素质,如理想、信念、境界、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等。
(三)知识经济创新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谁能拥有更多更高级的知识和科技,谁就会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谁能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会掌握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和进步;因此,用人单位更需要创新型的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人才。
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大学生对于我国、外国甚至整个世界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对于我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对于国际交往的礼仪及各国风俗习惯有较多的了解。
(四)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五)据报道,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
欢迎,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转)
总之,高校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广、人文修养较高、道德情操高尚、理论思维能力强、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大力强化大学生素质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人格魅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实践和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那么,怎样去培育和增强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呢?.(一)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格魅力养成,高素质修养教师是关键环节。有高素质修养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新一代的重任,具体体现为:
1.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首先品质无不渗透于每一个教育过程。
2.高度的敬业精神。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出发,对事业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将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自身人格修养。高度的人格品质修养使教师抛开世俗,愉快地播种知识,传播文明,塑造灵魂,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继承文化,设计人生。
4.学识渊博。“师不高,弟子拙。”“强将手下无弱兵”。
5.提高教师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要求每个教师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借助社会力量,紧密配合家长,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全校乃至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方可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二)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因素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对他人的东西机械地模仿,极易出现“东施效颦”现象。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人格魅力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
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再则充分完善人格,自觉主动培养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坚强毅力;品行高洁、才学逸群的吸引力;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亲和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格魅力养成过程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是关键保障
(四)高校教学管理中努力使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抓好数量、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走数量、质量、效益
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做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科学教育和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内容的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行素质教育。
学生管理中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确立服务的观点,以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积极参与为过程。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了解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个性需要。充分研究人的需求,使学生心理、物质、文化等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不合理的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校正,单一和浅层次的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和谐社会是一个文明向上、普遍负责任的社会。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动力性和稳定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和增益于社会这一根本方向。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
个人责任,即对自我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负责。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在德才兼备上下功夫。大学生只有努力做到德才双罄,才能够保证自己在毕业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是不可能解决好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履行社会责任。
群体责任。群体是个体和条件的特殊组合,是建立在社会——工作关系与社会心理双重基础上的人群集合体。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系统互动关系。大学生的群体责任是指每个大学生应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承担的职责、义务和应有的作为。其要旨是:我是一名大学生,无愧于大学生称号;我们是当代大学生,无愧于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社会责任。大学生是肩负社会责任的特殊群体,所谓特殊,是指大学生群体应以优良的品德修养和坚实的知识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体现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就是要培植和巩固诚信、正义与善良的思想品德,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实现自我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就是要不断激发和强化学习与创新的潜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有所作为;就是要不断弘扬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成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
对个人负责、对群体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应该是统一的,只有个人和群体的追求符合社会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群体的价值。
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社会实践过程。大学生不仅要搞好学习,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责任心为纽带,把自己与社会紧密相联,把自己的学业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联。
首先,大学生要在人际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双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包括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人与人交往是一个心理互动过程。我们对别人的自我展现程度、开放程度和诚恳友善的行为,往往会得到对方相应的理解与同情;扩大自我的“开放区域”,缩小自我的“秘密区域”和“盲目区域”,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别人的良性反馈,获得别人好感。就是说,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开放自己;要想得到反馈,首先要接纳别人;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交往的成功率自然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