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实施计划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个人实施计划——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陆修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指导思想。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新好学生。建设学校书香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新教育实验的深化和校本化研究,促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二、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弟子规》和《三字经》和颂读和背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变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通过熏陶吟咏,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会轻松许多。
2、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的说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扎实开展常规工作。
每日早自习和自习课期间,教师带领学生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并请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期间也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
2、创设良好的诵读、背记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学期,我们将继续为创设良好的诵读、背记环境,多多鼓励学生在课间和中午时间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努力。
3、开展快乐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活动。
(1)、开展《弟子规》和《三字经》的主题活动。给孩子们讲关于《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早在两千年前的小朋友,就开始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知道每一段文字后面都有什么意思。
(2)、开展比一比活动。每周五找一节自习课,比一比这周谁诵读的比较好,谁背记的更多,并评选出本周最佳诵读奖和背记奖,奖励他们每人两朵小红花。每月争取家长能一起参加周五的诵读、背记比赛,使家长也能积极的督促孩子好好的学记。
四、行事历:
九月:
1、召开家长会,通知家长购买《弟子规》和《三字经》。
2、开始每日带领学生诵读、背记《弟子规》。
3、开展《弟子规》的主题活动。
十月:
1、开始阶段性的评比活动,更多的调动学生对《弟子规》的学习。
2、开展家长参与学生诵读、背记《弟子规》活动。
3、进行课题阶段性调查。
十一月:
1、开始每日带领学生诵读背记《三字经》。
2、开展《弟子规》的主题活动。
十二月:
1、开始阶段性的评比活动,更多的调动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
2、开展家长参与学生诵读、背记《三字经》活动。
3、进行课题总结。
2011 年9月23日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研究计划2011-2012上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研究计划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黄淑华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紧紧围绕学校申请的“十二五”省级课题“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深入、扎实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使研究工作做得更好,特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二、研究目标
1、背诵《弟子规》中“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三章。《经典古诗词》背诵8篇,《成语故事》20个,背诵5句名人名言。
2、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进行教育教学,背诵经典名句。
3、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够做到心中有、口中念、行中感,使他们不光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含量,还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
三、具体措施
1、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背诵《弟子规》中“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三章。《经典古诗词》背诵8篇,《成语故事》20个,背诵5句名人名言。
2、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背诵经典名句。
3、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学生过程中,结合《三字经》《经典古诗词》《成语故事》《弟子规》中的内容教育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诵读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课题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四、对具体措施的补充说明
9月课题:《画》
传统文化:关于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作者介绍和古诗《风》。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在学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10月课题:《在家里》
传统文化:《弟子规》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人文精神:培养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行。
10月课题:《静夜思》
传统文化:送给学生一首李白的《古朗月行》。
人文精神: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11月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传统文化:古诗《江南》
人文精神: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江南热爱祖国之情。
12月课题:《爷爷和小树》
传统文化: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五、材料积累
1、研究记录本
2、五篇教学设计,反思
3、素材积累
4、学生积累
5、课件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文化产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一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文化政策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立法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根据国际公约之精神,采取公法措施,对相关文化权利予以保护;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则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私法领域采取有别于现行著作权的保护机制,避开可能倾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根基的法律变动。
二 完善传统文化的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立法不仅应立足本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国际制度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立法经验。采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的双重保护。从文化业角度来说,两者分别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问题;从法律部门而言,两者各自归属于传统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地位。从韩国抢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事件不难看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存在缺失。应该适当增设传统法定节假日,不断完善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性立法,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完备的传统节日保护法律体系;各地政府要对地区性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地方性保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当地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市、省和国家的综合保护体系。此外,要严厉打击个别商家“节日商机”等行为,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现象。
三 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自律。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适应市场,适应生存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传统节日文化产业领域,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还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文化调节机制,促进以传统节日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充满人文感召力的,其对于凝聚群众力量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原本的精神内涵范围上不断赋予其新的特色,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等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增进群众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
文化产业层面:
一 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现有的文化产业的支柱,电视、新闻、报纸、电台、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渠道在人们日常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的最重要的一环,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型的网络平台的崛起,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三 鼓励传播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在当下文化交互频繁、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新文化发生交互、碰撞、交叉和融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对于接踵而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交互融合和碰撞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个人层面: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优秀道德品质——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作为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一点一滴地用自己的行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四篇:浅谈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很多人认为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告诉大家弘扬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有什么必要性。
一、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节约等。这些美德是我们宝贵的 精神财富。
2.“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 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古代图书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1.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我们祖先一直保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的传统,均为世界瞩目。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对于一切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事物都应该被屏弃。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2.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为此,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有助于打造堪以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培育出新型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关于人文精神阐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他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有人将这种对人的、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关注,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㈡ 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内化人文知识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我们 首先要内化人文知识。
㈢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
大家熟知的某学生在公园用硫酸泼熊,也有大学生用微波炉烤杀乳狗,这些极端的事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些人这么做了。
可想而知他们的人文素养到底多么的糟糕,所以才会作出极度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我们高职大学生要做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四有新人,就必须配样自身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
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吧。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书写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201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巴彦淖尔市第三届会议期间,由巴彦淖尔市政协书画院,巴彦淖尔市文体局,巴彦淖尔市段六书画院主办“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现场书画名家
笔会。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西部大开发稳步发展的城市,誉为“塞外江南”之美誉。此次笔会重
在与会代表进行文化交流,围绕着同心同德,同行同向,与时俱进,弘扬“总干精神”为主题,认真构思,政席委员、书画家段庆昌、李春平、杨章会现场挥毫,气氛热烈,每一幅书画作品
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将一幅幅书画精品赠送给其他委员。紧扣“凝心聚力求发展,办好实事惠民
生”的大文化理念,委员们手捧“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书画精品,赵鹏委
员高兴的说:“我将美术家段庆昌老师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书法作品,要挂到自己办公室,时时警醒自己,这才体现出了文化治国、文化兴邦、文化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理念,为
此勉励自己的工作”。
书画家段庆昌委员表示,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我们希望通过笔会的形式来
彰显书画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书画艺术报吕春相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