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eavana所面临的风险[范文模版]
日前美国茶叶零售商Teavana正式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TEA”。发行价17美元,上市首日收盘报27.80美元,较IPO发行价上张63.53%。
Teavana在IPO中发行了714万股普通股,发行价17美元,募集资金1.214亿美元。美银美林和高盛担任IPO的主承销商。
Teavana是美国茶叶专业零售商,目前在美国35个州拥有161家直营店和19家特许专卖店(其中美国本土2家,墨西哥17家),该公司出售的茶叶超过100多个品种,涉及白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巴拉圭茶、路易波士茶和草药茶以及他们的混合茶。本文将依据SEC文件针对该公司面临的风险做简单解析。
1)产品来源过度依赖上游供货商
Teavana为一家专业的茶叶零售商,公司自身不拥有或者运营任何茶园以及生产设施,其所出售的茶叶和相关商品依赖于从供货商和制造商采购,而该公司与这些供应商或者制造商签署的都是短期供应合同,如果未来出现不利因素,如供货商和制造商 提高产品价格、中断产品供应,向竞争对手出售相同或者同类产品、与竞争对手签署独家供应协议等都将会影响到Teavana产品的库存,进而影响到公司销售 业绩。
2)茶叶及茶商品贸易限制
Teavana目前所出售的所有散装茶和大部分茶商品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生产,如果未来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发生变化,美国与出口国对这些产品实施进出口额限制和其他管制,或者征收额外关税和税收,势必将会影响到该公司产品供应链和采购成本。
3)整个分销渠道依赖于一个分销中心
目前,Teavana在美国康乃迪克州斯特拉特福镇建有一个分销中心,通过这个分销中心 将其所有产品(包括茶叶和相关商品)运输至布遍全国的零售店,运输频率为每周多次。对于Teavana销售体系来说,分销中心类似于“大脑中枢系统”,它 承担者调度和管理整个产品分销渠道的任务,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将会使得这个大脑中枢系统出现紊乱或者受损,进而殃及 整个销售体系,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注:根据该公司提交的SEC文件,未来该公司计划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分三个阶段来扩大现有分销中心规 模,同时计划在美国其他地区建立第二家分销中心来满足远期的业绩增长。)
4)特许加盟店因独立运营而无法保证运营质量、且存在法律监管风险
截至2011年5月1日,Teavana总共拥有19家特许加盟店,其中美国本土2家,墨西哥17家。特许加盟店运营保持独立,Teavana只提供相关培训、支持以及负责制定和监督加盟店的运营标准。由于Teavana不参与加盟店的日常 运营(如委派员工或者代理),因此这些特许加盟店可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运营质量会层次不齐,可能会出现一些加盟店运营质量不尽人意,达不到 Teavana所指定的标准。或者一些加盟商背离Teavana所指定的业务发展战略而另起炉灶,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产品的销量,进而对Teavana品 牌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 作为一家特许专营受权公司,Teavana在提供和出售特许加盟权方面需总受美国和国际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未来这些法律发生变更也将会对带该公司这块 业务产生影响行。
5)公司运营和财务受限于与银行签署的循环信贷协议
根据Teavana与美国五三银行签署的修订循环性贷款协议,未来Teavana必须维 持规定的财务比率和遵守相关条款协议,而这些协议条款将会使该公司的运营受到限制,如在留置权、获取额外贷款、支付股息、赎回普通股、投资、实施并购、或 者资产出售交易等方面。同时,如果Teavana出现违约,债权人就会宣布剩余循环信贷额的期限将全部到期,并要求该公司偿还贷款以及执行协议中规定的补 救措施,这将会给该公司的财务带来不利影响。
6)顾客消费偏好的转变将会影响该公司茶叶的销量
目前,该公司的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以出售高档散装茶和与茶相关商品为主,公司的业绩增加 主要依托于美国茶叶市场的稳步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未来在茶和茶饮料方面的消费。然而,就茶消费市场而言,顾客的消费偏好通常转化速度比较快,如果 未来消费者减少了在茶饮和散装茶方面的消费,或者市场上出现了其他替代品,将会对该公司茶叶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7)宏观经济变化将会影响消费者在专业零售产品方面的支出
从历史来看,消费者购买专业零售产品(其中包括该公司出售的产品)通常会受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就业、薪水和工资水平、消费信贷、通胀、利率、税率、油价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等。因此,当整个经济处于衰退时期,该公司所出售产品的销量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同时,由于Teavana产品来源于供销商,且产品的分销运输依赖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未来如果燃料成本、商品价格以及公司税增加,供货商和第三方运输服务将会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Teavana公司身上,从而增加该公司的财务负担。(i美股)
第二篇:银行业IT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及规避建议
银行业IT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及规避建议
一、当前银行业IT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方面使得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成为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一大安全隐患,其所带来的风险主要也是来自于信息科技的软件、硬件或是人为过失上。1997年7月,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因为日常因特网路由表更新新进程的一个错误,与其它的ISP失去了连接,大约45%的因特网用户受到影响。2003年1月,美国银行13000台ATM机因病毒瞬间宕机,该行客户无法通过ATM完成存取款交易。2006年日本最大的美资银行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2007年3月19日,中行北京分行系统出现硬件故障,除自动取款机业务未受影响外,其他各项业务被迫中断。我国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曾经一度瘫痪6个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期间阻断交易量达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2007年上半年瑞星公司共截获新病毒133717个,其中木马病毒83119个,后门病毒31204个,两者之和超过11万,而这两类病毒都以侵入用户电脑,窃取个人资料、银行账号等信息为目的,带有直接的经济利益特征。
纵观各种案列,我们不难发现IT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
1、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制定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银行IT风险的管理问题作了规定,包括信息安全策略、物理安全、加密、防火墙、业务应急和连续性计划、审计、人员培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安全性评估等。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将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正式纳入风险监管的范畴。但与其他国家发布的法律相比,我国的法律显得较为简略。这一方面使得国内银行IT风险管理缺乏指导另一方面,也使现阶段对网络银行的现场检查难以进行。
2、信息技术的漏洞
各大商业银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的各项银行服务拟为客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交易环境,但由于应用程序在研发中考虑不周或是不够严密,导致应用软件在运行中出现财务错乱、数据信息受损等。有的客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篡改、伪造致使客户信息被盗取,影响资金安全。更有甚者的假银行网站、克隆网站或网络黑客通过截获客户通讯数据、安装木马程序等方式套取用户密码和交易密码,以转移客户在银行的资金。
3、银行自身数据大集中所引发的风险
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银行随着进行了数据大集中,而数据集中后,虽然在管理上便于维护、升级、但系统的架构由此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也比原来大大增加,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问题在分行层面无法得到解决,需要向总行数据中心反映,削弱了分行的应急抗灾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同时,由于数据的大集中,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将导致全行业务系统的瘫痪与停顿。
4、IT部门定位与管理上的不足
许多银行的IT部门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吸收支持新业务运行所需的新技术、新人员,但如果仅仅是将新的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就无法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服务级别,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①银行IT管理的有关制度与快速发展的IT部门适应,组织管理割裂,职责不清,IT服务管理缺乏流程保障,维护人员忙于
救火,缺乏主动服务;②IT系统缺乏长期规划,更缺乏复杂系统的运维管理经验,关键人员的工作变动甚至造成技术空白;③IT部门是集运营、管理、监督于一身的技术垄断部门,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专业性极强,高级管理层和风险控制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由于IT部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集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于一身,无法胜任监管职责,而且容易产生责任推诿、自行其事等不良风气与行为;④缺乏既熟悉金融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二、规避信息化风险的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银行IT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可调整当前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以通过这几点建议来规避银行业的信息化风险。
1、完善IT风险的立法
为防范IT风险,确保银行的正常运作,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IT风险监管的法律体系。可在国家和行业层次如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立法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如《银行法》、《票据法》等现有法律中涉及IT风险的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同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IT审计标准,如可按照国际通用的信息技术审计标准COBIT,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标准,以运用IT审计规避商业银行的信息化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制定相应的IT操作指南,正确指导操作人员的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完善信息科技技术,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在银行IT部门的应用
对于IT部门来说,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表面上并不直接对组织的经营情况产生影响,无法用实际价值来衡量其贡献度,但完善信息科技技术在银行的运用,将对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前景,IT技术的健全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目前一个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可以建立IT系统支持和故障维护知识库,通过对故障解决方法的积累,在全行间实现共享,提高技术人员排除故障的效率和能力,其他用户也可以参考实现“自助式”排除常见故障。
其次实时监控全行的IT基础架构,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按预先设置的方式及时产生明显的报警信号,自动生成服务请求单,通知相关人员。同时对故障信息进行分类、过滤,准确分析事故原因,降低因人为判断失误造成的风险,提高排除故障的效率和准确度。
最后对银行范围内的网络连接、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各级分行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防火墙等设备的安装情况、系统连接情况、设备运行状态、设备参数调整与备份等,特别应关注与第三方等外来连接情况的监测,如发现存在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警,并采取应急预案,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3、完善IT科技体系,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随着银行机构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善的信息科技体系不但能够提升银行机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①强化以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绩效考核和报表体系改革等为核心的重点项目建设,为业务管理提供全面的业务信息,为客户营销提供技术支持,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建立IT与业务部门的伙伴型关系,把支持业务发展、金融创新作为IT建设及信息科技内部控制的一个目标,摆脱IT部门被动救火队的角色。③通过加强数据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用户视图标准等标准的制定,保障各类信息标准的统一,提升科技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效率,提升应用系统质量,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4、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管理,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信息科技部门的全体员工首先要认真学习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意识是任何一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层的工作,也是全体员工的责任。①对全体员工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技能,来管理自己所负责的风险,在员工加入公司的入门培训中,就应该开始风险管理的教育。另外还可以将薪酬与风险挂钩,将薪酬与奖励同公司与个人的业务和风险管理表现相联系。②挑选部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对他们进行专业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使员工对业务信息系统的了解、计算机专业业务知识和风险管理结合于一体,提高职工个人的抗风险能力。
5、IT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建立IT风险预警数据库,对银行业IT风险事故进行科学的分类,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银行的IT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一个包括安全策略、安全配置管理、事态安全检测、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网络通讯和物理设施等要素的一个预警指标体系,采集和统计国内外银行甚至相关行业如商业、财税、会计等安全性风险的数据,科学地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数据库,确定IT指标的预警门限值,从而建立一套IT预警系统。该系统应该可以通过科学的网络服务审计功能能够检测识别大部分黑客使用的网上入侵手段,记录其入侵的源地址、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等信息,一旦发现入侵迹象等可能面临威胁,则及时向银行IT管理部门发布银行IT风险预警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数据集中体系的加大,信息技术风险控制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IT部门亦越来越不可或缺,IT部门对银行信息系统科技的风险控制,加强了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防范,只有积极去迎接、应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促进银行业的新发展。
第三篇:铁路运输所面临的竞争
三、行业的竞争结构状况
如今的铁道部仍然保留着其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其政企不分的色彩,它既是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 行政管理部门,同时也负责着铁路的运营工作。因此,可以这样说整个铁道部实际上是一个行使国家管理铁路行业的大企业。它现在有14个铁路局,基本采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的三级管理模式,铁路局、铁路分局采用地域进行划分。铁路运输的运价由铁道部统一制定,若票价需变动则需层层报批。因此,铁路运输业虽与其它行业竞争激烈,但是在内部只是在各铁路局、铁路分局接壤的地区存在着一些竞争,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的一点纠纷。
与替代者之间的竞争
作为同属于运输业的铁路行业,其替代者有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等行业。
1、铁路与公路的竞争。在客运上主要集中在中短途旅客的竞争上,在长途客运上铁路占有较大的优势,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竞争会加剧;在货运上,铁路与公路已经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但铁路在大宗运输上占有优势。
2、铁路与航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长途旅客的竞争上;航空的货运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货物运输上。
3、铁路与水运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货运上。
4、铁路与管道运输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上。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与潜在的进入者之间的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进入铁路行业的管制的放松和铁路的改革,以及铁路客货运市场的放开。铁路将吸引 民营企业进入铁路客货运市场的运营,将吸引外资企业进入铁路客货运市场的运营。
与旅客和货主的竞争
1、与旅客。在中、短途上,旅客有较大的选择办法;在长途上,铁路有较大的优势。
2、与货主。除了大宗货物以外,货主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第四篇:2014年公务员所面临的
2014年公务员所面临的“禁令”将有增无减。1月15日发布的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中再次强调:严禁公款宴请、赠送节礼、违规消费;严查领导干部到私人会所活动、变相公款旅游;将领导干部收受礼金行为纳入重点纠正范围。并要求,在查处的同时还需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反腐败研究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向南都记者表示,从2013年中央连发禁令及此次公报来看,当官不易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中央禁令大部分与公务员工作生活相关
南都记者梳理,包括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在内,2013年至今中央先后已出台15个文件通知,以“严禁”“严查”的口吻砍除公务员的“灰色利益”。
15道禁令推出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13年7月份之后。2013年12月禁令发布最密集,该月内公布了针对公务员系统的“禁烟令”、“殡葬改革令”、“禁摊派党报党刊令”、以及“公务接待禁燕窝鱼翅令”。
据统计,15道禁令所消除的“灰色利益”包括:豪华超规格办公楼、党政机关文艺晚会、一般公务用车、会员卡、公款旅游、公款宴请吃喝、公款发放赠送月饼年货等节礼、公款印刷赠送贺年卡、公务接待使用鱼翅燕窝或香烟高档酒水、赠发土特产、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等,其中大部分与普通公务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直接相关。中央在发布禁令的同时,大多还配套有问责措施。
专家:我们需要淘汰一部分“南郭先生”
有媒体称,伴随中央禁令的发布,公务员系统内开始叫“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自2013年12月以来,公务员系统因“灰色利益”被触动、中央问责力度加强,甚至有部分公务员对媒体表示,这将引发新一轮公务员辞职潮。
对此任建明向南都记者表示:“现在政府人员太多,不怕公务员辞职,我们需要淘汰一部分‘南郭先生’。”
任建明认为,从2013年中央连发禁令及此次公报来看,当官不易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官员带头戒烟、官员不能享受体制内带来的灰色收入,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不能让公务员成为特权阶层。”任建明说,中国历史上就是官本位思潮盛行,现在很多考虑公务员的人,也不仅是为工资,更是为权力带来的灰色收入,这与公务员需是公仆的身份定位偏离太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将来会出现官本位变成民本位的变化。”
第五篇: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08国贸吴敏20082211121100
31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列举以下六大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一、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外的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突出,难度很大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包括国有非工业企 业和国有小型工业企业。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 的为6599户,占39.1%。当时说的要摆脱困境的就是这6599户。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 全部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据财政部相关资料,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企 业)共23.8万户。可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脱困 的范围有限,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没有解决。
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 转,工资发不出去,人心涣散,企业改革肯定很难深入下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很难顺利进 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企业可以围绕脱困搞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 国有企业,企业负债率高(不少企业已超过100%)、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又缺乏技 改资金等,都是企业很难自己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有些脱困,比如该 破产关闭的企业按正常程序退出市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可见,脱 困和改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重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展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思想 障碍大。有些人经常挥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大帽子吓唬人,使一些地方不敢积极推 进国企改革,有些地方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放开搞活转制。事实上,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越慢,国有资产流失越厉害,财政的包袱就背得越重。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开 放后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其中大型企业)外,一般国有企 业由于其经营机制一下子难以适应,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不 少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蚕食国有资产,以致出现国有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的可怕局面。
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也不利于顺利推进改革,比如,国有小型企业“一卖了之” 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批评文章竟提出只有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卖,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党 的政策一直明确,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出售也是其中一种形式,主要是要按 中央政策,卖得公平,市场定价,安排好职工。又如不能把国企改革笼统地说成“国退民进 ”。因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国有资本要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前述四 大行业和领域集中和发展,而不是只退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尽管在前述四大行 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发展,要前进,但是,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还会降低的,在 市场化程度高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而不是所有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逐步减少 或退出后,是要让民营经济替补和发展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退民进也是符合实际的。
要加快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后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仍然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应是股权相对分散、均衡的,不应一股独大。按照这一要求,今后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时,要尽可能多吸收非国有资本入股,包 括积极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并占相当的比重,即使是属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 四大行业和领域,多数也不一定由国有股绝对控股,而可以相对控股,有的甚至可以采取持 金边股的办法,以改善股权结构。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股绝对控股的,也要象上海广 电集团那样,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大体均衡地共同持股,避免一家说了算,以利于政企分开、持股者相互制约、形成较合理的治理结构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今年以来,上市 公司国有股减持碰到种种困难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方面改革,是国有企 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真正攻坚战。如果能在 2010年前基本完成,可算是取得巨大的成绩,中国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大提高。到 那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 确立起来了。
四、加紧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体制
第一,改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我们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国有企业至今还有近20万个,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应为资本)实行统一所有,由国务院 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能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也做不到。特别在实行分税制以后,更显 得不合理。地方财政投资办企业,怎么其资产又变为国务院所有了呢?这是说不过去的。应 当承认由哪一级财政投资兴办企业,其资本即为该级政府所有。由中央财政投资兴办的为中 央政府所有,由省级财政投资兴办的为省政府所有,市、县、乡级也是如此。这不但有助于 清晰产权,也有利于形成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统一。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体是计委管 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行,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大型企业工委和组织部门管人事任免。这些 部门都可以说自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对企业发号施令,但是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各部 门又可以互相推诿,不承担责任。这样的体制显然是不顺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专司国 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
第三,完善三个层次的管理形式。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建立国 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这几年各地在探索中涌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和深圳的做法,它们分别建立地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如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企业或公司这 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管理和营运体系。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这对不同所 有制的企业是一视同仁的)同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 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地方政府将国有资本的经营权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 或投 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众多的企业或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 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 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
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仍然任重道远
这几年,国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2000年,国家撤消了内 贸、煤炭、机械、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等九个国
家局,党政军机关与 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工作已陆续展开,取消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等。但是,直到现 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任务远未完成,有几个重大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
第一,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国有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仍有待消 除。由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尚未很好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政府多家部门分头管理 国有资产、营运和管理干部任免等现状很难有根本改观。国家往往运用权力照顾国有企业特 别是困难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外贸经营权、兼并破产等方面相当突出,甚至国家对国 有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使非国有企业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少地方政府还搞市场封锁,保护本地落后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又常常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进行 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还要求企业承担办社会的职能。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按照世贸组织 规则,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国家不能再用行政权力对国有 企业予以特殊照顾。这就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进一步分开。
第二,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新世纪,各方面对原来的审批经济 体制反映强烈,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一般认为,改革的目标是改审批经济 为企业自主投资决策。对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的项目,应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 承担风险”的原则,由企业依法自主投资,政府不再审批。
第三,打破行政和部门垄断。当前我国行政和部门垄断还相当严重,这很不利于公平竞争 的市场环境的形成。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显重要,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亟待解决
改革的深入,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今后的目标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 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障制度,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也 很重要。要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进入新世纪 后,我国面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增大的严峻局面。有关部门预计,光是“十五”期 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29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325亿元。建立可行、稳 定 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日显重要。特别是扩展新的筹资 渠道,更为紧迫。政府已经决定,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及将利息税等收入充实社会保险 基金。还可考虑通过发行国债、提高社会保险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办法,充实社保基金。在 社保基金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防止挪用和被个人与部门侵吞。可以考虑吸收象智利等国成 立多家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管理的成功经验,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还有,在逐 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的同时,对目前城市出现的部分贫困群体,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费标准需要尽快普遍建立起来。
深化国企改革,除了要着重解决以上六大问题以外,还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 改革,以便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分配能多能少的机制。还要加强企业管理。管理能出效益,科学管理是企业搞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要把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和加强管理很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