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课堂打上绿色的底色
将课堂打上绿色的底色
刘权华
(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36)
摘要: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单位,是教育发生密度最大的地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看似普遍平常而实质上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象,甚至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是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的原点,课堂教学应源于生命、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绿色象征着生动、生机、生态和生命,加深对教育本身的理解是实现绿色的充满生机的生态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生命;绿色课堂;特征;关系。
1.问题的提出
1.1 课堂的现状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单位,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每天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然而,也正是这种“习以为常”,使得我们常有意无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的管理,以至于许多看似普遍平常而实质上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象,无时无刻地不存在于我们周围。
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命是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的原点,课堂教学应源于生命、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应洋溢生命的气息,涌动生命的活力、跳跃生命的律动,即应凸显人性、体现内在性、关注全程。如此,课堂教学就应是正视生命、关怀生命、点化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是生命意识得到关注、生命愿望得到关怀、生命价值得以展现、生活品质得以抬升的过程。
2. 绿色课堂的内涵
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对半混合而成,因此绿色也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生机、生命、生态和生命力。绿色课堂是指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指学生参与了教学全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长足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品质得到了应有提升的课堂,是老师的倾听、讲授、点拨、启发等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并彼此 1
分享成功和快乐的课堂。它有别于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的、一言堂式的、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课堂。
3.绿色课堂的特征
绿色课堂是个复杂的、极具魅力的概念。其内涵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之中,遵循其概念和品质,可以从下面几个视点来评析绿色课堂的品性特征:
3.1生命性
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还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充满自信、成就和幸福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学生除求知欲意外的东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忽略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无论任何时代这都是失败而低效的课堂。绿色课堂概念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的品性。它主要表现在:1 生命的需要,不只是紧紧依循着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逻辑性的过程,也是引导班级主体自主追寻和成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2 还精神生命发展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3 绿色课堂所带来的班级文化能成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源泉,使生命的精神得以丰满,生命的质量得以提升。
3.2 问题性
莫把课堂只当课堂,有的教师把课堂当作了自己研究成果与才华的秀场,课堂中多的是对世俗的愤青和对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而少了对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的教师只注重灌输,只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对学科的整体结构与逻辑却视若不见,对学生有什么问题而充耳不闻,甚至根本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绿色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教定学”,课堂成了展演的“教案剧”,教师“唱主角”,好学生“唱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和“听众”。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知识性的探究、发现,最后解开谜团,这既增加了学生感性认知的积累,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次次尝试成功的机会,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欲望,总之,问题是绿色课堂的起点和主线。
3.3 开放性
莫让课堂止于安静。有的教师认为,课堂越安静越好,其实有时候,安静可能是对学习激情最大的限制。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的标准。而是要看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动的,应关注学生在这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绿色课堂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课堂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至于提什么问题、问题的结论是什么、问题的结论是否唯一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3.4 民主性 莫把课堂教成一言堂。民主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教学民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尊重学生的大胆设想、自由提问的权利,尊重学生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的权利;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此,绿色课堂强调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新型的教师和学生观;平易近人,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实现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绿色课堂强调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
3.5过程性
莫让课堂只关注结论,结论和过程是学习和认知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发现性学习重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绿色课堂中教师从不轻易地把问题的结论或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想方设法地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从中探索出知识间(哪怕是粗浅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东西。还非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调查研究、实验论证、表达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是否尊重伙伴,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关注留给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是否充足。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及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最佳“投资”。因此结论“正确与否”应退居次要,重要的是过程和探讨。绿色课堂的打造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绿色标志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呼唤目中有人,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呵护生命并且热爱生命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创设绿色课堂,必须以尊重个性、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应以教育者特有的良知与责任,对学生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呵护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重视个性发展。想创设优质高效的绿色课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4.1 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真正确定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不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所谓“主导”)的动,也不是只有发言同学和少数尖子生的“垄断”的动,更不是看上去热热闹闹(所谓“主体”)实质上是注入式的缺少创新的动,而应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的动,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交流、合作的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脑动、口动、手动全方位“立体”的动。具体来说,绿色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做到这样几点:(1)把质疑问难的权利,百分之百地还给学生;(2)把发现简捷解法的“专利”,大智若愚地让给学生;(3)把在班集体中显露才能的机遇,诚心诚意地留给学生;(4)把通向成功之巅的阶梯,十分艺术地架设给学
生;(5)把带有鼓励和期望的评语,语重心长地送给学生。
4.2 师与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育本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和自己的教育对象沟通,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加强对学生、教具和其他外部条件的管理,重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绿色课堂正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主体的“悟”的过程,即要让学生全过程参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事无巨细一人独揽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们要看到学生中蕴涵着巨大的力量,让学生自我发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力图把课堂管理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
绿色课堂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到:(1)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2)参与教学重点的选择;
(3)参与教学难点的突破;(4)参与领悟的过程。新的师生观要求我们要关注课堂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民主,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人才观也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还要求学生的学习应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的接受性学习。
4.3 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而恒量的,有的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取得“大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效果。譬如,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自己的语文教改实验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数量多、速度快、质量高、负担轻”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时间的利用率也是可以提高的,时间的节省就是教学的最优化。由于时间的不可缺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储存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马克思语)因此,课堂教学在时间分割上,必须树立时间的价值原则,必须突出时间的效率原则,这是绿色课堂必须坚持的原则。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时间,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时间,而是如何利用很少的时间。”对课堂时间进行科学的分割是打造绿色课堂的重要一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4.4 动与静的关系
中外调查研究表明,超过60%的教师认为当今的课堂纪律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因此,加强课堂管理就成为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课堂教学管理有其规律,又有其基本方法,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言: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靠其个人权威。而且学生处于好动的年龄,要让学生根据教学过程动静有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高管理班级的能力,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同时这也是打造绿色课堂所必须的。
5.结语
课堂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生命概念,学生是有理想有智慧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是生命活动和成长的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课堂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从而,既尊重热爱又严格要求,既热烈紧张又秩序井然,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真正实现绿色的、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邢秀凤,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中国教育学刊2001.3.[3]顾泠沅,有效的改进学生的学习[J] 教学通报,2000(1):15.[4]周美秀,张维忠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态化研究综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3.
[5]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6]彭惠,学校管理文化的生态特质,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0日。
第二篇:绿色课堂
关于“绿色课堂”对话沙龙的发言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很高兴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对绿色课堂的看法,首先呢,我想说说我理解的绿色课堂是什么!
绿色课堂,不是颜色是绿色的课堂,不是桌子凳子学生老师衣服穿成绿色的就是绿色课堂。我们生活中也提到过绿色生活,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绿色城市,绿色代表着生命,生命应该是怎样的呢,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过程,一棵树在阳光下土壤中自然成长,没有人去折枝,没有人去扭曲它的树干,只要按照它生长所需的条件,它就可以茁壮成长,而我们的学生也好比一颗颗小树,不要有压迫,不要有灌输,让他们自然地成长,去吸取知识,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成才成人。
所以,绿色课堂,就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注重民主尊重,追求生态和谐的教育。绿色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而对于绿色课堂,我总结的重要点,有两个部分,一是民主。一是对话。对于民主,不是说就是对每个孩子都公平,不是说把一碗水端平就是民主,民主不等于公平。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所以,民主应该就是老师与学生可以达到真诚的理解,建立起互相的信任,老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刚才,我说的民主不等于公平,它有时候还可能不公平,对于特别的学生要特别的对待,尤其是调皮的学生,那些不守规矩的学生,他们更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民主在他们那里就不是规矩,而是理解,要和他们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用真诚去关爱学生,以情动人,才能让这些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一个是对话,对话包括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现在我主要讲对于对话,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困惑,现在我们总强调的一句话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都交给学生了,我们老师来干什么呢?绿色课堂是不是就是学生自学嘛!是不是就是让学生任其发展嘛!不是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大量的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了,要改变这样的历史惯性,我们就要大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两种做法的融合,才能达到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才能做到让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绿色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进取的状态,才能敢于质疑,才能勇于创新,中国的诺贝尔才有希望!
最后,我想说,绿色课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时间让老师的思维转变,还要给学生适应转变的时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三篇:构建绿色课堂
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一、项目背景
1、源于新课程对“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呼唤。
课堂,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学习知识技能、体验丰富人生,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地方。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生态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育人行为。在争创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奔牛实小的全体师生领悟到“绿色”的博大与精深:“绿色”——象征着自然、本真、健康、尊重,象征着个性、丰富、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基于自然性生态化的本色育人课堂;一种基于生命自主成长的行为更新与自主完善;一种基于人本教育,情感教育、自主教育的常态体现;一种基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融与共生。我们要让课堂里充满生命的本色——绿色,洒满让学生人格、情感、智慧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
2、源于对“学习过程人本化”的深入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的省教研课题《学习过程人本化的研究》成功结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在人本化的学习环境中,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落实,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空间得到有效拓展,自主探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这些都为新一轮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在深入观察课堂时,也发现部分老师不能持久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对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尚未能自始至终地重视,自己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得不够,自己本身的价值比较忽视,学生未能得到理想的发展,自己也劳累并痛苦着。如何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融合于学习过程中,确保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同时让教师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是我们必须继续探讨的新课题。我们想构建的绿色课堂旨在追寻一种内生性的“绿色”重建,让绿色学校的建设重心在于“人”而非“物”上,让教育“以人为本”得以真正彰显,“绿”的层次置于“人性人格”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种“物性化”的感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自主追寻,通过教育的实践致力完善人,充实人,寻找让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通道。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的研究活动。
二、项目创意
绿色:本意是一种颜色。随着全球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文明的进步,人们赋予了它更广更深的人文性含义,绿色成了环保、生命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然、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这里的绿色,就是指它的人文意义。
绿色课堂: 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注重自然和谐、智慧高效,充分张扬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构建绿色课堂,指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主要创意是:
1、着眼于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每项教学活动都有意义。
2、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自主自觉地学习,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调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在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项目目标
1、探索能体现绿色课堂理念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套激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并以此为重点,带动本校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2、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职业情趣,改善教学方式,使广大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舞台上展现才能,发展个性。
3、打造绿色课堂,使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感和能力不断增强,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发展。
四、项目内容
我们的项目重点立足于课堂,积极开展“构建绿色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与实施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具体内容为:
1、创设绿色课堂教学环境;
2、绿色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
3、研究绿色课堂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模式;
4、探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5、研究绿色作业的设计;
6、构建绿色课堂评价体系。
五、项目推进措施
1、学习交流
我们引导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本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满腔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投身于项目研究与实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以“自学、导学、交流”等形式加强项目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促进他们转变观念。个性自学
我们在校园里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自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还经常向老师们推荐、赠送教书育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如: 《人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赏识你的学生》
等,进一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老师们坚持每周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做好不少于3000字的摘抄,写好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心得体会。除了看书,上网学习也是老师们的必修课,各学科教研网和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网站是老师们每天必到的地方。专家导学
我们邀请省教研室朱纷老师、万伟博士、市教研室龚国胜老师、王俊老师,以及武进区教研室徐惠仁、钱新建主任到我校进行项目指导,并组织一批又一批老师外出聆听一些名师、名家的讲座,然后有选择地把经典的讲座光盘带回家,供全校老师学习。没有光盘,则由外出教师对学习笔记进行整理上传至校园网或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老师们传达。其次,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向老师们推荐有关教育热点文章,拓宽老师们的视野和思路。交流互学
集体的智慧常常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项目组每月坚持开展两次学习研讨活动并作相应的记录,还经常开展多种形式、主题不一的 “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在交流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以不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每天,老师们还会在校本教研网上针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发帖、跟帖。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带着困惑去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或送经上门或虚心请教,互释疑惑,共同发展。
2、研究 实践
我们首先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项目研究组织机构,成立了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和各教科研骨干教师组成,负责项目设计、理论培训与过程指导,同时提供经费、制度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实施项目,我们把总项目依据研究需要分解成五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组长1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组成员由学校教师自愿报名组成,涉及到各个年级、各门学科,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次,我们建立了与项目研究相配套的制度,对项目组成员的学习、研讨、实践、考核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多元化的学习、每周的研究课、每学期的项目组成员考核„„等都一一落实。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断促进项目研究科学、有效地开展,根据考核情况,我们每学期都要评出一批项目实施先进个人,在精神、物质上给予奖励。
第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学习所得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平时的每节课都是研究课,有明确的研究意图。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就再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同时,我们还注意科研资料的积累和规范的归档,便于我们回顾工作的进程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3、互动 反思
每学期初,我们要求教师自愿申报项目研究公开课,然后根据上报情况统筹安排。每节课先由执教老师进行思考、设计,然后由项目组的全体成员一起集体备课,研讨各个环节的研究意图是否合明确、合理,接着大家一起听执教老师上课,课后大家再一起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评课,重点看每一环节的研究意图是否切实得到落实,哪些地方还需调整或改进。执教老师再进行深入的反思,再在其他班进行该内容的教学。研究、互动、反思是我们的家常小菜。
每学期我校都要举行一次镇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评出一、二等奖若干名,鼓励老师们平时做一名有心人,注意捕捉教学中的精彩瞬间,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动笔的积极性。在项目研究中,我们注意及时总结,每学期的阶段小结都是对工作的提升和反思,便于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项目研究始终焕发活力。
六、项目成效
(一)寻找到创设绿色课堂环境的策略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践研究和对学生的调查、观察、分析,寻找到一些绿色课堂环境的分类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一些创建策略。
1、绿色课堂环境的分类及对学生的影响(1)、物化的学习环境 ①生活化学习环境 一切学习皆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实践的大课堂。生活学习环境又分真实的和模拟的两类。真实的即现实生活,模拟的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课堂里呈现出现实生活的场景。在生活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学习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将学习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②资源化学习环境 根据学习的需要,把教师或学生的各类作品布置于教室里或校园橱窗中,一方面可以使展示作品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也有熏陶和促进的作用。展示的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收集到的有关主题学习材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或填补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资源共享,使每个学生都受益。③信息化学习环境
电视、网络这些现代技术,有声有色、富有动感,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睛。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特别集中而且持久,效果也特别好。同时,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信息网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能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2)、人文的学习环境 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②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③有趣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好奇、好胜、好玩,从学生和学习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内容与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愉快地学习、勇敢地挑战、大胆地创新等心理需要。
2、绿色课堂环境的创建策略
(1)、物化的学习环境的创建策略 ①走向生活
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认识千米,教材是利用10个100米的跑道连起来向学生介绍1千米的。其实这样介绍还只介于抽象于直观之间,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这时我们带学生到马路上去看一看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再走一走,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再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的课文,如《春到梅花山》,我们在梅花开放的季节组织或由家长带着孩子去梅花山赏梅。我们学校还与《常州日报》联手,经常带小记者外出采风,丰富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的采访、作文水平。校内的树、花可以标上英文名称,力求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充满着英语的气息,时刻传递着英语教学的信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则经常组织到社会中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至于艺体课,则在暑期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开展适合学生的夏令营活动。②模拟生活
我们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把一些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吃穿住行等“请”进课堂,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让课堂活起来。如认识人民币之后,我们在教室里开设“小超市”,让学生模拟购物;学《维也纳》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欣赏维也纳的相关图片,聆听优美的旋律。③丰富信息资源库 学校一方面利用采购、租借等方式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制作一些,还经常组织老师进行课件、网页制作比赛,经常更新、添加校园网上的教学课件、学习网页,不断丰富我校的信息资源库。(2)、人文的学习环境的创建策略 ①建立以人为本的师生、生生关系 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我们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喜欢怎样与老师交往,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我校教师的具体做法: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交往;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亲其师、乐其道;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诚恳,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需求,付出持久的耐心和爱心,能坦率承认自己的失误;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要欣赏学生,不仅欣赏其优点,还要欣赏其缺陷中积极的一面;教师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差异,用静心等待、延缓评价等手段留出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成就最佳的自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做到引而弗牵、放而不纵;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帮助他们积极互动,使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在理智地控制好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反省自己的言行。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同样,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生生关系,我们也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同学以及喜欢怎样与同学交往,然后根据调查资料组织师生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同学之间应这样做:尊重同学,友好地和同学相处,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精彩之处要热情鼓掌,错误或不足之处要善意指正或补充,绝不能讽刺、嘲笑;生活中要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与同学发生摩擦时,不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对方,多作自我批评。②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少一些否定与指责,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③实施快乐的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竞赛等,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获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内部动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平时,我校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红领巾义卖活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消毒、修补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拟价、推销、购物、理财等技巧。又如诵读、演讲、校园小歌手、挑战主持人等比赛,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还特地聘请外教,使学生能够和外国人直接对话、接触,感受纯真的英语。
(二)初步形成了绿色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 教学设计表现为一种静态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蓝图。绿色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状态和教学内容,围绕绿色课堂育人的核心价值,对课堂教学作出整体的策划和具体的设计。
1、落实绿色课堂教学框架——为绿色课堂积基树本 课堂最基础的目标就是传递知识,绿色课堂教学框架在考虑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强调教学是为“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的。教学设计要把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看作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将各种要素进行综合,使教和学成为相互构成、同生同长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些认识和追求,我们制定了奔牛实验小学“构建绿色课堂”备课格式(见表)。
第四篇:将音乐剧引入课堂
将音乐剧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
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上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围绕着音乐剧开展音乐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排练、表演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过去“被动的学”成为现在“主动的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关键词】:音乐剧 培养 创新能力 【正 文】:
音乐情景剧是综合艺术实践课,它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是综合性很强的戏剧艺术形式。近几年来,音乐情景剧正逐步从剧场走进校园,如:艺术节增加了校园剧的比赛项目。虽然,音乐情景剧是一种很受学生喜爱的戏剧形式,但是,现有的资源十分匮乏,师生迫切需要好的音乐剧本。那么,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课本中的可用素材改编成音乐情景剧剧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具有重大意义。音乐情景剧引入课堂,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中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而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近”音乐剧
音乐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领域,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开展音乐剧的研究和学习的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学……
于是,老师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1、深入学生,调查研究
开学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音乐剧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有8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不了解,没接触过音乐剧,但是却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都表示想要了解它。
2、发动学生,查阅资料
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开始让学生自己先搜集一些与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有关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著名的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通过了解,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与音乐剧相关的知识,并对自己参与学习和表演音乐剧充满了信心,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3、观摩学习,深入了解
观看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的片断,让学生归纳出音乐剧包括的艺术形式。(如:唱歌、舞蹈、对白、故事情节、服装道具、场景、表演动作……)以及表演音乐剧的排练步骤等相关的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二度创作,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剧
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中,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1、搜集剧本,修改完善
当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表演音乐剧时,剧本的选择成了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可以请语文老师,结合语文教材或文学作品(小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的剧本
2、找名剧的片段或从网上搜索一些原创作品
3、请家长帮助找(写)剧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生们找来了很多的剧本,但是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进行修改和加工。
2、组织成员,成立剧组
剧本确定后,学生们根据剧本的需要,成立了一个个剧组,每个剧组有专人负责。大家积极地熟悉剧本,认领角色,为排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表演展示,汇报成果
学生们将自己搜集有关音乐剧的材料(剧本、相关资料、歌曲、伴奏、道具……),自己组织人员、自己排练,老师适当给与指导。通过排练,七年级六个班都排练出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分别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了展示,并且录制了下来。七一班《美丽的五彩裙》、(团结友爱主题)、《白雪公主》(英语音乐剧)、《二顾茅庐》(新编)、《凝聚每份爱》(互相帮助)。八二班《野天鹅》(童话故事)、《灰姑娘》(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新编)、《小草》。七三班《完璧归赵》(历史故事)、《快乐的童年》、《三只小猪》(童话故事)
通过排练,学生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演能力的提高——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组织能力的提高——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表演音乐剧的活动,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积极性越来越高,下一个阶段,将进入自编、自导、自演的阶段。自编:就是让学生结合音乐教材的内容,创编出能够反映一定思想主题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剧本。如学生们为《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编写了剧本。剧本反映了环保的主题。另外,结合08年汶川大地震,学生们根据媒体上介绍的在地震中老师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创编了一些有价值的剧本。自导:学生们自己组织人员,将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排练,学生们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互相指导,共同进步。自演:学生利用音乐课时间,对这些剧本进行了修改和排练,并录像。如: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一)兴趣上: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以前,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不能够吸引学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有些歌曲还是很久以前的老歌,虽然很有教育意义,但是曲调缺乏现代感,在当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而现在,流行的音乐到处可以听到,学生自己就可以学到很多的流行歌曲,所以,教材上的歌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所以,造成了这种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的后果。而自从开展了音乐剧进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来,学生们解除了很多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开阔了音乐的视野,他们发现:原来音乐课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学习很多书上没有的音乐知识,于是他们越来越爱上音乐课了。
(二)知识上:使学生从对音乐剧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
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编排音乐剧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演……
于是,我就让学生搜集有关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音乐剧《猫》、《音乐之声》等。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叫做音乐剧,并对自己表演音乐剧充满信心。通过排练,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能力上: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自我:
1、表演能力——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知道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五三班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五二班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通过表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鉴赏能力——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例如:在欣赏美国音乐剧《猫》时,学生被剧中出现的各种猫的形象以及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3、组织能力——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人际关系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排练,学生亲身体验了从找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表演、道具的准备……整个过程,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够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再排练的过程中,大家还要友好相处,发生了矛盾要尽快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排练的进度,就会落后于别的组。所以团队精神很重要,只有团结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信念上:懂得成功来之不易,需要付出和努力:
平时通过影视节目,学生看到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羡慕,感到他们很风光,自己也想有朝一日像他们一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排练,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演员的辛苦和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任何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行。再排练的过程中,他们也曾为一个细节不知如何处理而苦恼过,有时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下来,重新振作了起来,继续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并且在丰台区校园剧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总之,学生参与编排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学生对音乐剧进课堂的活动感觉很好,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通过排练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通过汇报表演,学生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使学生在欢乐中长大。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入课堂,单纯底色多绚丽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年秋季全国各省、市高中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将作为必修课贯穿于整
个高中教育阶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研究性学习又是新课堂的热点与亮点,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没有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究竟如何才能顺利地搞好研究性学习?
宜春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浓郁的文化底蕴。“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是我们的校训,也是广大师生治学、求学的传统优良作风。两年前,当研究性学习如春风拂入我校,学校就积极、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让高中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并完成研究论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通过学习、摸索与实践,我有几点肤浅和思考和尝试的做法,愿与同仁交流,以期指点,不吝赐教。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曾几何时,搞研究,撰写论文在众多中学师生眼中是如此神秘、陌生,以至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再者,今天,整个世界都网络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统治这个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当的自由探索能力。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因此,首先必须转变学生乃至老师多年沿袭而成的教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研究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过程而不只看重过程。
高中生还有了相当的知识积淀,也有了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对许多问题还有自己的见解,也渴望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更希望自己拥有独立或合作的心理需要以及他们已备的一定能力,我们老师不能一味沿袭旧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太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如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导他,老是由你来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呀、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试问:这样的语言教学能教出有灵性、有自己的大脑、有保险单的学生吗?就如人们喜欢长盛不衰的事物,渴求永蕴魅力的生命。语文教学要让青春永驻、美丽常在的话,就要让我们的课堂四季都充满活动,既有桃李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又有荷塘凝碧,幽香暗送;既有菊花锦簇,热烈奔放,又有红梅寒风劲吹之际的傲霜斗雪。这绚丽多彩的课堂省略,靠教师事事想得面面俱到,课课讲得深刻透彻,处处管得严严实实,能实现吗?是该彻底改造观念,开放观念的时候了,大胆地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白,积极为学生营造出探索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得出结论,这要比老师硬性灌输要容易接受得多,效果也更好得多。就象学习自行车,教师指点再多的概念都无济于事,必须让学生亲自骑车,反复练习,在骑车过程中感受、总结、掌握骑车技术,又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不但学会平稳、快骑,而且飞车中还有精彩的杂技镜头,这是老师口授、学生心诵、缺少练习达不到的奇迹。同时,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骑车经验,这对一个群体迅速有效掌握骑车技巧将直至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不为?因而,开放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站高望远,视通八方;万物入胸,心潮翻涌。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两年前,迷惘的我无所适从,摆在我面前许多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些什么东西?怎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困惑:一是老师工作量本身就很重,作业批改、习题讲解、订正,层出不穷的“市区统考”“联考”“摸底”考,行政部门检查、种类繁多大小会议,常常连备课时间被挤掉;二是国家高考仍延续音、形、义等知识点全面考查,怀疑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冲突,与“接受性”学习相排斥;三是学习个体差异较大,有一些学生字不好好写,文章不认真读,背诵记忆更被取笑为死记硬背,结果轮到写作文时肚中空空,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维都有困难,“学力不足”的学生能进行研究吗?
未入门前,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许多思想障碍。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被研究性学习莫名地吸引着,作为青年老师,我渴望探索一条让学生受益的学习之路。学校领导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宣传研究性学习重要性、可行性及光明的前景,我也深受感染。加
之广泛认真地翻阅相关话题的内容介绍,并进行一些摸索性的实践,渐渐在思路上有清晰的认识:一是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对我们的挑战。“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实力,就没有地位”邓校长如是说,给我们指点迷津,激发我们的潜能。二是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完全排斥“接受性
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同时,英国教育家尼尔说:“只要考试存在,它们就是我们的主人。”这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并不冲突,从××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新要求的增加,如古典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文字表达题、文言翻译题设置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分析、理解。记得欧阳修有句话说:“得其大者能兼其小,未有学小能至大者。”三是,不同结构的同学要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方向,采用的方法应当有异。有一个思想须端正:我们不要把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写论文而搞的,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正确学习态度,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至于达到什么目标可以因人而异。
三、遵循原则,曲径通纲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
一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把自由的权利还给学生。”这个自由不是懒散、不是盲目、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不知所措,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老师帮着学生的一半过程。”这个过程,实质是学生逐渐摆脱教师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在教育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学生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老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的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不断告诉学生,教师的意见只是个人的看法,学生应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能以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即使教师或参考书看法或许更全面些,仍然比不上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结论更真切、快乐。
二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形式,但是由于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有限,个人的力量不免单薄,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萧伯纳说得好“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两种思想。”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三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读相结合的原则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材料,“集百家之长,厚积薄发”是广泛阅读的功力所在。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课外自读名著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教材为纲,以整理积累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有利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
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校在高
一、高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分成课外、课内两方面,目的是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参照有关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我尝试实施如下过程:判读文本——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精心设计作业——成果展示。来实现三个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运用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三是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人格。具体做法是:
判读文本
这是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性学习时能不能走入更深层的质疑、释疑。判读过程犹如电脑程序中的扫描过程,通读文本,大体了解作者说什么、怎么说。判读文本可以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诗歌吟诵、将诗入画、散文配乐朗诵、戏剧采用表演形式、小说可采用播放光盘、录像带、文言可以学生串译等等形式,总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学生“心上”。
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作业
教师要善于开拓教材的研究性价值,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是给某些课文寻找相配对的内容,运用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比如:将《祝福》的祥林嫂和《荷花淀》的水生嫂进行纵向对比,比较时代不同、妇女命运的改变,并联系当代社会中妇女能顶半边天,看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解放。从一个具体的角度,了解社会文明的进程。又如在教授《失街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与一些名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纵向比较。其次采用新观点、新观念来指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文。优秀的作品总有着超时代的魅力,用新视角、新观念来激发学生研究教材的兴趣。如《套中人》的别里科夫,在众多文学评论中,他被看成旧制度、旧秩序的忠实维护者,是可恶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以社会制度来衡量,从人本畏来看,别里科夫本身也是可悲的牺牲者,黑暗制度祭台上的殉葬品。再组织学生认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套子”,这五花八门套子的危害性如何挣脱思想枷锁,支持新生事物,学做时代的弄潮儿。比如《项链》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让学生从作品中考察、玛蒂尔德形象,会发现“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第三种方法是进行再创作。在古典诗词欣赏课:提出赏析思路、新方法。“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让学生明白并实践着阅读古诗词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诗词的理解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完全符合作者原意,只要学生理解合情合理,不妨创造性进行阅读。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产生了许多令学生、老师拍手叫绝的好作品。学生分为三小组,独立研究的同时团结协作。三小组同学分别对三首词进行创造性阅读,从文本出发——合理想象和挖掘——创造性运用。第一小组将古典词改写成自由体诗、格律诗,配乐朗诵,将师生带入词的离情别绪中,惆怅着诗人的惆怅,感伤着诗人的感伤。第二小组将词境融入画境,提出了“一家之言”,合理的解读给人茅塞顿开的快感,耳目一新的美感。第三小组由词中人物形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行自由联想,解读寂寞中傲骨,进行人文情操的陶冶。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丰富地联想,酣畅的表达,自如地运用,达到词境、学境的美好和谐,令人陶然。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创作,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简称“以写促读”,其形式多样,如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其中改写的教学流程为“阅读——发现——创作——交流——阅读——修改”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一再进行,使学习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以写促读”是以个性的解读为终极目的,它变被动为主动读,变客观再现为能动的发现,变忠实的揣摩为创造性的诠释。就高二下学期学习中,学生进行了以课堂为主的“以写促读”,基本上每篇文章有作业精心设计,比如《小议杨智的“智”与“愚”》、《从细节描写看葛朗台扭曲的人格》、《从〈失街亭〉看〈三国演义〉的叙事技巧》等等。作业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顺延,而不是重复;作业是研究性课堂学习的补充,而不是另搞一套;作业是研究性课堂学习的拓展,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泛化。这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拥有自己的大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过程中,气氛问题活跃异常,思想的灿烂花朵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成果展示课,是学生的节日庆典时,在庆典活动中,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如谬斯女神,风情万种、摇曳多姿的美丽。学生们或在激励声中,鼓张自信的风帆,以更饱满的热情拥抱下一次创造活动;或在善意的笑声,直言的指正声中,反思研究成果的得与失,以更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课,给学生提供资源共享,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机会,在这里思想大碰撞,视野更开阔,自信在飞扬。能力在升华。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协作”“学会生存”。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研究性学习正是把课本的知识升华到生活这个空间领域去思索、探索。研究性学习是广阔的天空,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在苍穹下自由翱翔;研究性学习是深邃的大海,让学生潜入光怪陆离的海底,在蔚蓝的世界里欢快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