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时间:2019-05-15 10: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第一篇: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为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人的能力培养和人的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确立正确的主体观,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三唯一”(即: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

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一味的灌输变成不断的探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创造的活力。

其次,要树立过程观念。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率先为师发展到现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是“结果教育”,古代多少贤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时并不深谙其理,只有步入社会,经历人生几番挫折,才终悟所学乃至真至善之理。这说明“结果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知其然” 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育对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优化过程淡化结果。

第三,要树立语文学习新观念。

现在,很多学生乃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的学习,对具体的语文知识进行的学习才是学习,而其它的,如阅读文学作品,看报刊杂志、看电影电视等,就不是语文学习。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都是语文学习。如商店里的海报、街上的广告、商品上的说明书、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知”“情”融合,做到“三个为主”“四个让”即师生互动为主,语言交际为主和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坚实起来。唯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唯此,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日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三、转变角色行为,践行“大语文观”。

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求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不断拓展:听要广泛,不仅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广播、看电视及进行社会交际等;说要增多,不仅回答问题要说,课堂讨论要说,社会实践更要说;读要变化,过去读一般是揣摩文意,现在读还要筛选信息;写要实用,既写供闲暇欣赏的华章妙文,更须写好社会交际需要的各种实用文体。所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及思维技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内容的延伸,既能补充教材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

面对21世纪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统一,语文技能不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识别、过滤、检摘、评注、编辑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内外语言活动和学生个性创造的作用,把听说读写训练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品质修养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大胆超越,不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格,把学生培养成语文素养高、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将语文学习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学科既接纳各种信息,也放送着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学习者既在课堂上学,更在生活中学。语文无所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自然科学里;它在课上校内,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尤其是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实践出真知”本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或是脱离实践。许多小学毕业生写请假条、通知、留言条等错误百出,甚至连常用的条据便条都写不成。仅此,便可烛照出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纠正的途径就是加强社会生活需要的实践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还应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还应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结合社会生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很多知识只有和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清楚,更何况还有许多知识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去获取,在课堂上是根本学不到的。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在社会性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某些知识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若干倍。所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将那些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正在向我们招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倾注热情;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探索研究,勇于实践创新,语文教育的明天将会更辉煌。

(此文获《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二篇: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 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 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能帮助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叶圣陶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

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到爱中华智慧。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语言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信息源,……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结构,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互相认同的文化表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核。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

四、有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资源。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语文教师亦应以此为已任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到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第三篇:语文教师应具备

语文教师应具备“三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且要给学生架设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使之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三练”基本功。

教态要“老练”

教师的仪表要端正,态度自然亲切,姿势活而有度。毛主席说过:“以身姿助说话”。我在教授初中语文《金岳霖先生》一课时,学生坐定后,身体稍稍前倾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喜爱什么?”然后用会说话的眼睛扫视一下全体学生,试图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接着两手比划一物状,自问自答道:“我想是花朵”,随之急转身,快捷写上“花”,这样便有这良好的开局。

语言要“精练”

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口齿伶俐,速度适宜。语调根据表达内容之需要宜抑扬顿挫且如涓涓小溪,流畅清晰。语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凝练,有条理,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当我把“花”放大写于黑板上紧接着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花有色、香、味,那么人应有哪些素质才能受到世人的喜爱呢?今天我们学习《金岳霖先生》便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引情激趣,唤起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然后师生双边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用清晰精练的语言活话出金岳霖的才、情、趣。师生自然联想到金岳霖像一朵牡丹花——才情富贵,情趣富有,并把美丽带给人间;金岳霖像一朵菊花——不争春光,恬淡闲适,且超凡脱俗;金岳霖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质朴,正直清高又声名远播。金岳霖又像……教师要惜话如金,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板书要“洗练”

教师板书要暗合三维目标,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一脉,与教学思路相承,板书要力求科学性、艺术性。在讲授《金岳霖先生》一课时,主要板书为:

金 岳 霖 先 生

汪曾祺

味趣

花像人

香色情才

第四篇:树立大语文观杂文随笔

素质教育,一度唱响神州大地,也没遗忘洪江市这小旮旯。这里单说说语文素质教育,是如何影响物理其他学科。从语文教材配送,其实很理想化,小学,初高中,它们都配有《写字》。这书好啊,选字有代表性。你去看看有几人关注,语文老师借口教学任务繁重,没专门书法课,常常无视它的存在,只顾死死把眼睛盯着教材篇目。

其实,能选上教材的作品,篇篇是精品绝品。它们在某一体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虽说它们是语文中的精品或绝品,也不能把它们看成是语文全部。很遗憾,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亦把语文课本看成是语文全部,这是极其荒谬的。他们脑子僵化了,不关注学生课外阅读,会害死我们学生的。偶尔他们也喊一喊,如家乡俗语“见鹰喊鸡”,做做样子罢了。这样我们学生,也懒得去看课外书籍。家长也会严防孩子看课外读物。非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就会没收课外作品。只有那些不满足于书本的“叛逆者”,他们想额外摄入一些营养,就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语文老师呢,教着课本也就心安理得了。岂不知课本只是些精品绝品,是范本,要求我们教师指导他们学习。

当然语文课堂离不开字词,这点我们语文教师都注重了。但练字常常只挂在嘴上,叫同学买“庞中华”,让他们在上面描摹,这当然好啊。庞大师的书法,实用性很强,要他们临摹也没错。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模仿能力都有限,如果只一味喊他们写,效果并不见佳。我曾做过实验,光喊不练,不得要领,到头来他们是在敷衍我。你须得在黑板上示范,眼见为实,他们才信服你,认真练习。教师书写前,须对字进行推敲,它们的比例,勾画了了。除此之外,教师平日书写,也是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练就一手漂亮书法很重要。

我前面说了,学生“偷学”,这种现象要不得。学校要大大方方把阅览室开启,不能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如果哪位同学能把《红楼梦》阅读下来,把《诗经》看了下来,难道它还抵不上你初高中所有的教材文本吗?我一直强调,课本只是范本,让我们的教师指导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如果他们能模仿阅读,可以说跃入了大语文的海洋,开始尽情遨游。如果谁能随心所欲,大胆泼墨,写出漂亮的文章,配以娟秀的文字,你说他的语文水平能低吗?

可惜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大多只知道语文是课本,让同学们把课本弄懂就行了。难道真的弄懂了吗?前些日子,参加国培,有教师上《蒹葭》一文,当大家都在为她喝彩时,我说你们弄懂了吗?蒹葭苍苍,“苍苍”二字,课本解释得非常好,茂盛的意思。可我们的教师,硬把它说成萧条的清秋节,芦花飘飘,白茫茫一片。振振有词,参考书中是这样说的。且不想去如何评价那些“专家”,他们说后面的内容,我们就知道是秋天啊!如白露为霜。是啊,人们一想到霜,非秋天莫属。那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如何解释?为什么要写成白露,不写成霜。你们谁见过清秋时节,芦花白茫茫的,还很繁盛的?当然霜是有的,可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写白露?如果不是前年初春,一天清晨,我亲眼所见,我也会与同志们一样,说那冷落清秋节,也会想到霜。可我还想不通,蒹葭繁盛,郁郁青青,咋又会是秋天呢?

那天清晨,我很惊奇,已是春天,还打霜?也是无意间,我想触碰那雪粒子。就在我手触碰那一刹那,我惊呆了,这哪里是霜,是晶莹剔透的露珠。珠很小,当时我很震撼,突然想起《蒹葭》里的句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环视周围的芦苇,繁盛嫩绿,一切都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深入生活有多可怕。遗憾的是,如我们老师所说,还有那些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专家”们,还在书写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节。却不知“白露为霜”的“为”是像的意思。这里是比喻,说“白露晶莹剔透,洁白的像霜一样。”后面的“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也就好说了。意思是“白露没被太阳晒干呢”。

嗨,语文学科如出了问题,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很大。语文是百科之母。说说物理学吧,我们很多学生害怕物理,我也跟他们聊过,他们很少有把物理课本里的字通读完毕。能张着耳朵听的就算不错了。在老师再三交代下,记住定理或公理什么的,再有就是牢记公式。他们缺少自主研究,钻研文字的习惯。这样的学生,你们说培养出来有什么用。我们平时天天喊口号,要素质教育,一天到晚死背“青蛙”(生物),死啃“甲骨文”(历史),熟读“南极洲”(地理)等,有用吗?一旦他们形成了语文能力,比四大名著学习起来不就容易多了?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制定者,已注意到它的问题,在小学、初中把它们作为考察科目,不影响“芯片、量子学”(物理)。我们的执行部门,他们是不会去动这脑筋的,只觉得素质教育来了,大肆宣传,喊得震天响,就差没出动宣传车,满大街跑了。如果你真问他什么叫素质教育,他也会给你整些高深的理论,言辞凿凿似乎有理。可真遇上同学们欲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却又百般阻挠,说这不安全,那也不安全。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这安全的担子太重,责任忒大。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在教室里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呆若木鸡,还不如走入现实,看过究竟效果好。有的同学不敢大声说话,怕音调不准,何不让他们去夏令营走走,与外界一接触,就知道普通话有多重要。他们回来就会注重读音的准确性,也就会在任何场合,敢大声练习说话了。诸如此类的事太多了,如物理学,说到电,我们老师当然要在实验室做,不能老是拿手电筒灯泡做实验吧!何不用220v电压做实验,让他们该注意什么,这样他们回家就有实用性,也不是我们过去常说的“书呆子”。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切忌停留在狭隘的教材文本上。我们语文工作者,还有非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其实都应该有大语文观,具备良好语文素养。非语文老师,你的普通话,你的粉笔字,你的言语谈吐,举止文雅,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学生。因此说,大语文观,会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这样素质教育就不再是局限于口头上,砍掉些不必要的“红线”(等级考察作为升学的拦路虎)。真是他们日后成才了,你一本历史书,不就是几个小时的事。你几张地理图,最多也不过几天功夫就解决了。因此,我说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者,你们也该看看语文高考题,那是大语文观样式。别再沉浸在小语文观的“天井里”,不要再做那井里观天的蛙了。

第五篇:我的语文教育观.演讲稿

我的语文教育观(演讲稿)

常常想,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是生命的活动、精神的家园。学好语文的标准是什么?是挥洒笔墨,写有一手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是口若悬河,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运筹帷幄,拟就一篇文通字顺的好文章。我一直认为,语文应该是美的教育。语文的精髓是“美”。那么这种美源于什么地方呢?理想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育是做人的基本教育。语文教学,是在人格对话中引领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历史经验,与现实、历史进行人格的对话,从中“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活的本领”、“学习生命的意义”。教学生“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教育是“爱心事业”,只有无私地爱学生,才能爱教书育人的事业,爱业才能好学,好学才能广才,广才才能为师;要“以生为友”,树立民主、开放的“人文”观。要“以学定教”,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如果说“教学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教学的方法就是处处为学生着想;教书先育人,“导学必先导思想”。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育观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实干家,他总是扎扎实实,寻求高效。

课堂教育如果忘记了本质,脱离了有效,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认知与能力,是语文之源;态度与习惯,是语文之基;气质与人格,是语文之本;信念

与追求,是语文之魂。将这丰腴的“语文”根植于心,语文教学才能扎实高效,循性驾驭。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美丽的乐园中,记忆激活,灵性迸发,诗情滋生,悟性唤醒。而知识与能力相得益彰,过程与方法和谐演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美呈现,也将使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丰满而不繁杂,生命的活力激情洋溢„„

有梦就有希望,有行动才有可能。只要我们迈开坚定的脚步,理想的语文教育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有人说,生命是绿色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那么,语文则是蔚蓝色的,是蕴含宝藏的海洋。

——是的,我愿用我生命的绿色,去调和语文教学这一片蔚蓝色的海洋!我一向以为,语文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且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因此我爱上了语文教师这一行,虽不像爱上一个女孩子那样死去活来,但总如一位相知日深的老友那样丢不开抛不下。我常对自己说,要立志做一个有创新语文教师,记住每一个学生,并让每一个学生记住。

最后,我想说:

珍珠贝因为痛苦而孕育成就永恒的美丽;

一位教师因为锲而不舍才绽放生命的华彩;

一群教育人——因为对信念的执着,对良知的敬畏,对生命的膜拜,而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永远蔚蓝的天空。

谢谢大家!

下载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丰富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想:我们教师要树立“理念意识”,用高度的理念引......

    语文教师应读书目推荐

    中学语文教师应读书目推荐为使语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素养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扩大阅读视野,夯实基础知识,广泛学习教学技能,打造书香校园,特选荐以......

    语文教师应读那些书

    语文教师应读那些书 一、报纸类。《报刊文摘》、《中国剪报》、《文摘旬刊》、《每周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

    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共五篇)

    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 学校教育以德为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即生活”因此,“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品德教师不......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其实,儿童以......

    语文教师应读书目推荐5篇

    语文教师应读书目推荐 为使语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素养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扩大阅读视野,夯实基础知识,广泛学习教学技能,打造书香校园,特选荐以下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 一、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