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范文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
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等。
另外要处理好本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
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其解决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积极的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我们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
语文课程的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本国基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初次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其主要包括教授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因为只有能识字之后才能进入更高级的学习活动。而随着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向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平时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策略,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程形态模糊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通过讲读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样一来学生既阅读了课文,教师也完成育人的目的。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极大的帮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掌握到一些其他的知识。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语文教学中,他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阅读与课文的讲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语文课程中理解与表达失当
语文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运用语言来让学生充分认知事物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其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欣赏能力的训练。纵观我国的语文课程的教材安排,其中自主阅读部分还是占了其中较大的部分,而关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则完全没有,从而导致了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出现了严重失衡。3.语文实践活动置若罔闻
目前,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开始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学生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严重失衡,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衡。
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去伪存真,真真正正教语文
语文教学需要反璞归真,认认真真的上好语文课,这就需要教师能忍痛割爱,摒弃那些浮华的多余的伪语文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开展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在师生的互动之间来进行语言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的能力共同得到提高。语文课改提倡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融合和内容的渗透,而不仅仅是形式的。融合与渗透更不能喧宾夺主,从而冲击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但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语文课改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语文教学,目的是针对现实需要来发挥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并不一定是完全落后的,有的是万万丢不得。尤其是低、中年级的语文课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教师的自身引导和带动下,学生来模仿教师,这些语文课上也考验着教师的真功夫,是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教学手段包办代替的。2.舍闹取静,安安静静教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更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潜下心来,体会那些文字,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安静地学习,将学习内容融进他们的心灵里去,而低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的甚至坐在椅子上都不能持之以恒的待着。语文教学要锻炼孩子的定力,让他们在安安静静的的环境中读书,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从容容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开展“读、思、议、练”活动,并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3.避虚就实,实实在在教语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着朴实、诚实、真实的工作情怀,实实在在地上好语文课,同时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扎实,语文课程实践训练要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要切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时候,要针对文本来展开对话,不能脱离文本来进行空谈、虚谈。师生之间对话,要紧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并咬文嚼字,理解字词,掌握字词。要善于从文本中来了解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去发现文本空白,从而在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语文学习主要强调个性化阅读,且这些是强调阅读主体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但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有再新的观点,再活的形式,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并提倡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时刻牢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学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不仅要在内容上下真功夫,更不能忽视了语言训练。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从而提高吸收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积极的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本着让小学生绽放出五彩的斑斓、追逐绿色梦想的原则,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与宗旨,研发出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刘小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不“改味”[j].新课程(中旬),2011.(11)
[2]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j].华东师范大学,2011.(05)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j].浙江师范大学,2010.(05)
第三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
评价功能的失调,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分数的意义,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评价功能的失调,还表现在对教学的消极影响上。当前各学科都存在评价方式单一,以考代评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也不例外。考试不仅代替了评价,而且实际上主导了教学过程。例如,有的地方为了应付考试,用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模拟题来训练学生,弄得学生不堪重负,而且这些练习题往往模仿考试试题的内容和形式,练习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于为学生考出好成绩作准备。又如,有的地方是为竞赛作文作准备,让学生套各种获奖作文的路子,参加各级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这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无助于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损害了学生的健康。
二、评价内容片面,过多测试书本知识,忽视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很少注意到对人文性目标的考查。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在评价中应包含人文性教育目标的考查,以引导学生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但在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中,人文性目标的考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学的功利色彩比较严重。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所谓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被视为多余的奢侈品,教学和评价的重心明显偏向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几乎成为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全部内涵;其二,当前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用测验与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中过于追求客观、量化,这种评价方式对于人文性目标的考查通常难以奏效。这一评价方式的不足也成为制约教师对人文性目标进行考查的重要原因。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囿于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实际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语文的工具性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以往的测验和考试很少考查学生在这些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样,我们在教学与评价中孜孜以求的“实用”其实是不堪实用的,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并非偶然现象,它反映出评价在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效度问题,需要我们采取评价内容开放化等相应措施加以克服与改进。评价内容囿于书本知识,尤其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给教学也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例如,教师仅凭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实施教学,学生除了阅读课本外,没有时间或不愿意阅读课外书籍。又如,由于测试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不注重参与实践,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机械练习、死记硬背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练代教,不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再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偏重于读写能力的考查,忽视听说能力的考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评价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重要内容,但由于“听”和“说”一般未列入测试范围,所以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忽视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必然使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大打折扣。综上所述,现行小学语文的评价内容过于偏狭,既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又过分夸大了某些内容的价值。评价中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第一,偏。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些课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而轻文本的细研。教师本身对教材都不够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把握,怎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呢?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蕴意,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也就不能感受真正的人文,更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偏,还包括对“双基”的不够重视,尤其是不够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新课标修改稿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适时的分析、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落实“双基”。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
第二,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脱离文本进行教学,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更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由于课件使用不能做到适时、适度和有效,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第三,闹。
有些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课堂中众声喧哗,异口同声,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这种情况令人不安。第四,杂。
有些课教师落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所安排的内容繁杂,课件又杂多。甚至有些是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老师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又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碎。
课文是一个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某一句话。难道学生就对一句话感兴趣,其他都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就不学了吗?
那么,语文课文又应该怎么教呢?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简单的语文教学是有底气的语文教学,绝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其实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这样的教学,知识怎能得到内化?技能怎能得到提高?
我们要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而且要重视“精讲多练”,精讲,教师讲精华,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不要脱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二、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 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错误要及时矫正,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这样的教法是不可取的。实,不是僵硬死板,应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使语文教师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三、轻轻松松教语文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挤得满满的,填得死死的,作业多多的,哪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师生都感到负担很重。就一堂课而言,不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地牵着学生走,学生匆匆忙忙地跟着教师跑。我认为,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学生阅读文本,是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要鼓励探讨多元结论。
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改得扎实,改得稳健!
第五篇: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将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更新和创新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布置语文作业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培养其语文学习的能力。但就当前形势来看,教师布置语文作业和对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的期待相差甚远,语文作业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并不高,教师期望的成效和投入的精力呈现反比。所以,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作业设计工作,不断贯彻新课改的要求。1.作业量大,效能低下
由于小学生无论是从智力,还是记忆力上都尚未成熟,所以对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味地加大作业量,应该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来进行检查,因而能够发扬学生独立思维的本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是教育领域内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作业负担作为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业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部分教师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的效率,不惜一切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这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教育方法和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让孩子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无稽之谈。现今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家长,作业量超出了学生的承担力。对家长的访谈中也体现了这个问题:
问:除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您还会给小孩布置其他的作业吗?
答:那是肯定要布置的。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当然要让自己的小孩多读、多写、多练了。一般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让小孩做从书店买来的课外辅导资料或者试卷之类的,时间能利用就要合理利用。
问:那这样会不会增加小孩的课业负担和压力呢?
答:那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做,总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落后。
从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的程度来看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长期以往家庭作业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固化现象,也就是说,大多数家长很少会根据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不同,合理、灵活地布置家庭作业,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几乎相同,这也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又一原因。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曾明确指出小学生的作业量不得超过一小时。但从现状调查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普遍的远远超过一个小时。作业量大,长时间使大多数同学身心疲惫,患有“拖延症”,失去做作业的兴趣甚至失去对某些科目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使“增负”与“减负”背道而驰。2. 作业设计存在形式上的单一化
当前大多数教师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千篇一律,大都局限于书面作业。当前以知识巩固为主要目的书面类作业仍处在作业形式的主流位置。这种书面作业主要表现形式为抄写生字词、完成配套练习册、识记并背诵课文、写作文等。不断重复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学生记忆。但是长期使用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不断机械的重复而不进行创新,定会使学生排斥做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会出现应付、敷衍语文家庭作业的不良态度,认为语文家庭作业不过就是随便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缺乏挑战性,极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这样的作业既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3.作业设计内容枯燥,布置上存在一致性
目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主要是常规性的书面作业,主要有抄写生字词、比较形近字、背诵课文、做课后配套练习题。这种仅仅围绕课本知识来设计的语文家庭作业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业的热情。此外,大多数教师过于依赖于教材,对教参内容不加分析只是一味布置现成的作业,没有自编内容。这种常规性书面作业,只注重学生的写,却没能调动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耳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样单调乏味、缺乏创新性的语文家庭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谈“减负”,何谈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大多数教师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考虑,采取同种难度的作业设计模式。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小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对学优生而言,比较容易做的作业对其没有挑战性,不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对学困生而言,比较难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适宜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有效作业设计的目的难以达成,也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教学目的也会出现偏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时尽量达到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这样也能使“减负”落到实处。4.作业设计独裁封闭
当前语文作业设计的主体是各任课教师, 作业设计主体单一,具有很强的独裁性与封闭性。教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布置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就布置什么样的,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作业,需要什么样的作业,学生成为被动的服从者。教师的这种作业设计的方式,不利于达成总的教学目标,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语文教学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实践性,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局限于课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体验,难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有效的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新性。因此,当前作业设计应将学生纳入作业设计的主体范围之中,让学生成为自己作业设计的抉择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作业的顺利、高效完成。5.作业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当前教师对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足,导致语文家庭作业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的教材、教辅材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作业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缺乏对教材教辅必要的分析与整合。没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挖掘作业资源,家庭作业资源范围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局限于课后习题和配套的练习册,这种单一的作业来源,不利于发挥语文家庭作业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同时,过分依赖教材、教辅材料的作业来源显然也不利于提升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作业活动的参与主体也只限于学生、教师。对家庭作业活动的其他可能性参与者利用开发力度不够,学生家长作为家庭作业活动的重要资源,教师理应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与其沟通、合作从而更好的实现家庭作业的功效。6.作业评价片面,方式单一
固定形式的作业和作业答案的唯一性造成了作业评价的片面性。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映入眼帘的大多是“√”、“×”或者是对号上面加一点,或者是给学生“优”、“良”、“差”这样的等级,更有甚者是作业后面直接写一个“阅”字。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模糊判断,不明白自己究竟“优在”哪里?“差”在哪里?不能很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