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道有趣的18种读书方法
有道有趣的18种读书方法(转载)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杨思卓读书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
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看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
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见归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7、时空穿越法
作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凝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外国小说时,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卧室”。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8、举一反三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第二篇:hc 有道有趣的18种读书方法
有道有趣的18种读书方法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 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 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 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 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 《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 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 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 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 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 《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 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 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边加以思考。孔子就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 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 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看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 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 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 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 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 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 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 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 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 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 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 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 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 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 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数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 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 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 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 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 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 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 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 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 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 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 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 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 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见归零法
放 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 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 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 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7、时空穿越法
作 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 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 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凝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外国小说时,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 卧室”。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8、举一反三法
读 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 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 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 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第三篇:读书——是种享受
读书——是种享受
一般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古《学记》也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一般读书人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孩子一杯水,家长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家长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育孩子以前,家长读书更应勤奋,而我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读书。而读书最重要的是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要做到一天爱读书很容易,但是一辈子爱读书却不容易。再说,人们都希望把梦想变成现实,然而,你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个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了信念,有了毅力,才能成功。通过经常读书当然也就使我明白了许多新的道理:特别是对“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觉到只有不断的努力勤奋,才能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逐步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使自己博学多才。通过经常读书,也使我感悟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就是要读出创新精神,读出精神境界。也就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年年节节高。同时,常读书也要常思考,既要正视自己之短,更要总结自己之长和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夯实自身理论根基实现新的突破,从而把自己的有限生命的浪花融入美好读书人生之中,焕发灿烂的读书人生辉煌。
第四篇:读书是种幸福
读书是种幸福
会计072姗
现代有些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社会压力大,整天除忙于工作生活之外,已无暇更多地顾及幸福的滋味了。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只要我们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一切都会是干净的,人的心灵会变得开心、快乐起来”。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空闲的时间很多,那么这么多的时间你会用来做什么呢?上网,上街购物,还是在校的某个角落谈起浪漫的恋爱,亦或在哪家小饭馆打工呢?
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那么对我而言,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我感受春夏秋冬的幸福,我感受任何时候的幸福,在开心时、在难过时,我都珍惜,我珍惜过去的幸福,把握着现在的幸福,至于未来呢?我想幸福总是在我手中,我紧紧的把握着他的粗细、时间的长短。
读书是一种让人休闲愉悦的活动,夏天天气燥热,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尝,细细琢磨,时间在不经意间快乐地溜走了,秋天是古代文人悲秋怀古的季节,有时模仿他们,也觉得自己变得多情起来。
在大一时,我有过一个男朋友,最终分手了,不知道是什么缘由,反正就那样结束了,两人间不再联系,两人间从普通同学到情人,又从情人变成了陌生人,无论谁对谁错,到今天看来一切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某天无人的夜晚,看着天上某颗孤单的星星,以让我想起了很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喜欢思考出神了。但是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本《读者》,仿佛那书里就有我的救赎,我觉得为了某人付出了很多,我觉得是书让我有面对一切的勇气,有面对他、面对未来的勇气,有了勇气,觉得以前的日子也不在黑暗了,仿佛未来有个人在某个对的时候出现在对的地点等着我呢!我始终这样安慰、宽恕着自己。
第五篇:读书真有趣
读书真有趣
每当傍晚写完作业后,我便会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好书读上一会儿。
有人会问我读书为什么要晚上读呢?白天读不是会更好吗?其实有一些美国科学家们做过实验,一天有四个时段记忆力好。早上5:00—6:00,中午1:00—2:00,下午5:00—6:00,深夜10:00—11:00
也许您会问我:你懂的知识这么丰富,是谁教的呢?
我会骄傲的对你说都是我读得来的。我家的书有两百多本。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有的书我看了一遍,有的我看了两遍。为了方便看这些书我把它们都贴上了标签,在电脑上登记造册,让谁借去我也一目了然。
在我家的“书海”里我爱读的书不外乎这几大类:军事武器类,古代文学类,现代文学类,人物传记类,动物科学类,人体科学类,自然科学类。
其中,我最爱看的书是一套名叫《世界尖端武器》的丛书,这套书很全面,被分为:陆上武器,空中武器,海上武器,太空武器。当我第一眼看见他时,我便喜欢上了它,由于这套书很贵,要两百多元,我拿出了这几年攒的压岁钱在加上我“勤工俭学”得来的钱,终于买到了它。
现在,我更爱读书了,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还让我领略到了现代科技的好处,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景,以及伟大的人类创造造的奇迹。
这就是我读书的乐趣!
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一直伴随我到现在,只不过当时我对这句话感到不惑。记得在我2、3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唐诗三百首》的书,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读,教我背诵。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根据其他小朋友的一贯作风,肯定会叫:“阿姨好,”或“叔叔好”,可我却与她们不一样,我会在她们面前背诵刚学会的古诗,背完后,我会赢得一阵掌声和一个红包。从这时起,我就爱上了书。现在我上六年级了,作业量很大,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很多同学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扎实就行了,我却与她们不一样,我们现在处信息社会,需要增强课外阅读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就算再忙再累,我都会抽处一些时间来阅读。“书,你是茫茫的海洋,而我只是一叶小舟,遨游在你的海面上,驶向成功的彼岸。”时而,读书时,我会唱出这样一首歌,这首歌是我自创自编自导的一首歌,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书,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书,书,我爱你,就像农民爱土地。”请不要见笑,不过我爱书确实是真真实实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而现在我不在对它感到不惑了,却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读书真有趣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代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是啊,阅读是一件多么有益而又有趣的事情。说起我对书的“感情”,那可真是极其深厚。
记得小时候,因为小孩天性对神话感兴趣,我就特爱看《西游记》。从《西游记》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孙悟空身上,我学到了勇敢和坚强,从沙和尚身上,我学到了忠诚,从唐僧身上,我则学到了忍耐。这部小说,更让我懂得了真、假、善、恶。
长大些,我就开始读《红楼梦》。刚开始,我对这本书一点儿不感兴趣,觉得它太没意思,“娘娘腔”。但读来读去,我却如饥似渴的喜欢上了它,因为我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尤其是诗,“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境非常。人名也是同样有趣,贾家四个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把“春”字隐去,便是“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细想来,别具意味,极为有趣。
后来,我又对《水浒传》“情有独钟”,武艺高强,但却饱受高逑欺负的“豹子头”林冲;仗义勇为,一怒之下打死镇关西的“花和尚”鲁智深;对统治者不满,爱帮助别人的“及时雨”宋江。这些人物都让我不由的发出“好汉聚义传千古”的感慨!
如今,我又爱上了《三国演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勇猛忠厚的关羽、宽厚待人的刘备……,个个活灵活现,栩
栩如生,他们的英雄事迹常常看得我热血沸腾,如一出“加油,好男儿!”我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下课看,走路看,连吃饭时也忍不住瞟上几眼。
我读的书当然不止这四本,多的近乎数不清,所以我的知识也日渐丰富。大言不惭地说,虽然谈不上“学富五车”吧,但确也有了点“阅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感觉了。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读书多的人,满腹经纶,而不爱阅读的人,则愚昧无知。
阅读,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