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诉讼调解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有效形式,最高法院和省法院都很重视这项工作,为此杨照民院长对此项工作的调研专题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全市两级法院把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滕副院长指导下形成的《关于加强诉讼调解的调研报告》,提供了红河中院和几个基层法院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加强诉讼调解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全市两级法院抓诉讼调解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现根据杨院长的批示予以印发,望认真学习参考。为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根据杨照民院长的安排,由滕鹏楚副院长牵头,组织研究室等部门到红河中院以及弥勒、河口、个旧、富源、麒麟等基层法院对诉讼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制定规则,规范实施。为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红河中院、个旧市等法院制定并实施了《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诉前调解的启动程序、调解员职责,要求将调解程序贯穿于民商事审判过程的各个环节;麒麟区法院制定了《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的实施意见》,明确进入立案程序的所有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在立案庭设立速裁组,简单案件由速裁组速裁。红河中院在2003年全市法院院长会上明确提出“刑事案件抓规范,民事案件重调解”,在制定相应规范的同时,要求各基层法院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达到总结案的80%。
(二)完善调解程序,实行调解前置。红河州部分县市关于诉讼调解的规范意见的亮点在于实行调解前置,增设调解法官。即在立案庭内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由立案法官、人民陪审员(即将实行)或受委托的调解员、法官助理、书记员主持开展庭前调解工作,立案庭设有证据交换法官的,也可由证据交换法官主持调解(实践中,个旧市法院是将证据收录和证据交换职能放在立案庭)。在调研的过程中,这些法院普遍反映,审前准备阶段即进行调解,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并能使案件有效繁简分流,达到“精审判”的目的。其诉前调解的启动程序是:对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要求调解处理纠纷的,可以当即立案,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其他案件,立案庭在首次送达诉讼文书给当事人时,应同时送达调解建议书及空白回执,当事人应在三天(或五天,各法院规定不一)内将是否同意在庭前调解的回执交回法院,或者以其他方式表达调解意愿。一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由立案庭在一定期限内组织调解;二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可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如此规定,既能体现法院营造和谐社会的努力,进行诉讼调解的主动性,又不违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自愿调解的意愿。能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明确诉讼调解的范围,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诉讼调解。不能因为法院的裁判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凡属重大、疑难案件,可能导致不稳定因素的群体性案件、国有企业改制案件及缠诉案件必须强调调解结案。具体办法是:此类案件坚持巡回开庭,增加案件的透明度;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如找到当事人所在单位、家属、亲友,在公布案情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做调解工作,使一些缠诉案件迎刃而解。关于调解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以排除法的方式对不予确认的调解协议作了明
确规定,因此,该问题没有列为调研的重点。
(四)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联系起来。凡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29号《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执行,即对已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达成协议的案件,当事人反悔而诉到法院的,经法院审查调解协议没有违背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的,均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五)从诉讼投入上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进行调解。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诉讼费用在报请院长批准后可减半收取(该条款未对社会公开,仅在法院内部针对特定案件予以掌握)。
(六)将诉前调解延伸到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部分中去,这是个旧市法院目前正在探索的新举措。由于该院立案庭负责各类案件的证据收录和证据交换,这就给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部分的庭前调解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七)关于诉讼调解的司法统计口径问题。红河州两级法院对于当事人主动申请撤诉的案件,如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庭外和解或人民法院在充分行使释明权后当事人撤诉的案件列入调解结案。
(八)岗位目标责任制及考核。为鼓励干警进行诉讼调解,加大案件的调解力度,红河州法院规定:调解一件折抵案件两件。其中个旧市法院特别针对立案庭的诉前调解明确规定:全年收案的20%必须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率必须达到进入诉前调解案件的95%以上。对于干警全年的目标任务考核,我们所到法院的考核指标不尽一致,但个旧市法院、蒙自县法院对于干警的考核均以庭室为单位,以“四率一限”为标准进行考核。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案件速裁和诉讼调解相结合的问题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以及在民事案件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颁行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部分法院对这两个规定如何有机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如个旧市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凡立案庭受理的民事案件,如给双方当事人送达调解建议书后,如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立案庭组织程序法官予以调解,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则依照审判流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将案件迅速移交业务庭审理。而我市麒麟区法院专门规定了《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立案庭收案后,对案件事实基本清楚、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证据比较单
一、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易民事案件,直接在立案庭速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幅度缩短简易案件的庭审时间,提高审判效率,避免当事人诉累。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繁简案件划分难以把握,主观随意性较大,且容易受立案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二是立案庭与审判业务庭协调困难,速裁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较难。在案件进入速裁组速裁后,发现案件依法应适用普通程序,审判业务庭往往对“简单案件被速裁而接受复杂案件”有情绪,不愿接手速裁不了的案件。
调研小组认为,人民法院的审判运行机制经过第一个五年改革后,“立审分立,审执分立”作为改革的有效成果,已成为一项新的审判运行机制予以推广施行。但由于调解与判决共存
于同一诉讼结构之中,法官如兼任调解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当事人的“合意”就无法避免地被强制,如麒麟区法院的速裁模式,就可能导致裁判法官和调解法官身份的竞合。只有实行裁判法官与调解法官身份上的适度分离,才能有效避免作为调解员的法官利用审判权“以判压调”。对于二者的结合,调研小组认为,可在立案庭设置相应的合议组(或调解组),专门针对双方当事人同意庭前调解的案件进行庭前调解,如调解不成,即应按照审判流程管理的规定,及时将案件移交业务庭审理。
(二)关于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问题
所到的红河州两级法院,其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年底考核,均基本采用“四率一限”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容易形成平均主义及“吃大锅饭”局面,不利于调动广大法官和干警办案的积极性。诚然,在立案庭实行审前调解,业务庭法官必然会产生简单案件被立案庭调解,复杂案件分流到业务庭审理的抵触情绪。但是,加强诉讼调解特别是设立庭前调解制度,是人民法院强化审判职能、落实司法为民、减轻当事人诉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及时消除当事人矛盾和纠纷、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不能因法院内部管理问题而因噎废食。如果因为法院内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而使庭前调解工作难以开展或成效不大,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岗位目标责任制来促使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过分强调调解率可能出现的问题
调解结案固然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办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做到“案了事了”。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调解率,甚至列入业绩考核,就可能会诱使法官在调解问题上的舞弊行为,如“以判压调”、“勉强调解”等,其结果当事人也不会满意。因此,调解工作要正确引导,既积极又依法,不能盲目追求调解率,对违背当事人意愿的“调解”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我市法院调解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诉讼调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调解的本质特征是始终尊重当事人意志,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调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使纠纷得到解决。如果当事人不能自主地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及决定协议的内容,而是不得不听从外界的指令,那么合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意。因此,自愿原则反映了诉讼调解的本质属性,对法院调解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其包括当事人实体上的自愿和程序上的自愿,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是否申请调解以及是否结束调解,由当事人提出;首次调解不成,是否进行第二次调解,由当事人申请;(2)调解需当事人双方及其代理人到场,不得事先不通知就径行组织当事人调解;(3)调解法官严守中立原则,调解方案一般由当事人提出,法官在当事人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当事人调解,但可适度预测诉讼的走向,以促使当事人以务实的态度进行调解;(4)调解协议法律后果的告知义务,调解法官应告知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后的法律后果。
2、合法原则。根据私法自治、意思自治原则,基于合意而终结诉讼的调解程序,其着眼点就在于当事人的处分权,这种柔性程序决定了在适用法律上能够体现随机应变地根据案件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以达到灵活机动地处理纠纷的功能。与此相反,判决所强调的是法律适用的统一和稳定。因此,合法原则要从宽松的意义上去理解,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调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一)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侵害案外人权益的;
(三)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
3、效力原则。诉讼调解是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平衡的最佳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诉讼周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促使当事人息诉止争,在遵循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的基础上,在诉讼的各个阶段,以最佳的程式设计和高效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体现调解的独立价值,使案件及时、高效的审结,最大限度地发挥诉讼调解定纷止争的积极作用。
4、关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所谓诉讼调解,应包含“调和解决”之意,其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实和责任含糊不究,互谅互让,以达到既解决纠纷又不伤和气的目的,在没有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是既处分了自己的实体权利,又处分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诉讼权利,法官完全没有必要依职权侵犯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而强令其放弃这一诉讼权利。可以说,“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判决的前提,而非诉讼调解的基础。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了附条件调解、案件诉讼请求的部分合意而达成的调解等内容,实际上是对“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的突破,使诉讼调解更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二)完善诉讼调解制度,推行庭前调解
对调解制度改革的重点,莫过于实行调解前置,将调解移至审前准备阶段,完善庭前调解的程序,由立案庭专门负责审理前准备的法官主持调解和促使当事人和解。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六条给立案庭进行庭前调解及庭前调解的期限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庭前调解程序的启动,完全可以参照现行法律规定,对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要求调解处理纠纷的,可以当即立案,当即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其他案件,立案庭在首次送达诉讼文书给当事人时,应同时送达调解建议书及空白回执。当事人应在三至五天内将是否同意在庭前调解的回执交回法院,或者以其他方式表达调解意愿。一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由立案庭在一定期限内组织调解;二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可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如此规定,既能体现人民法院拓展审判职能、加大诉讼调解的主动性,又不违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自愿调解、私法自治的意愿。
(三)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鼓励当事人进行诉讼调解
部分法院为从减少诉讼投入上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和进行诉讼调解,实行了诉讼费减半收取的司法救助措施,但这一措施突破了人民法院的诉讼收费办法,不便公诸于众,而由法院内部自行掌握,这实际上又形成了法院内部的一个新的暗箱操作,违背了司法的公开、公正、透明。为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确保经济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方便、快捷、及时地行使诉讼权利,实现诉讼权利。完全可以结合最高人民法院4月6日公布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针对其公布的十四种情形,加大其在诉讼进程中自行和解的诉讼调解的力度,对诉讼费用给予较为宽松的减、免救助。这十四种情形分别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它人身
伤害事故的受伤人,请求赔偿的;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伤,本人或者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它收入的。
(四)延伸诉讼调解职能,推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调解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被害人或其家属陷入了经济危机、生活困难和对被告人的仇视心理,而被告人往往都有主动赔偿减轻罪责的想法和初衷,人民法院将诉前调解引入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既保护了被害人或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减轻了其对被告人的仇视心理,又可结合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这一特征,对被告人予以酌情处罚,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还可在一定程序上减少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判决以后所带来的执行难。
(五)营造诉讼调解的良好氛围,健全审判激励机制
诉讼调解以其解决纠纷的根本性,调解程序的简易性和处理的高效性而成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引导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以缓解社会纷争,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讼争解决机制。而把诉讼调解做好做大,关键在人,在于现有的法官是否尽职尽责、在审判机制能否调动积极性。目前,现有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干警的考核制度,已明确规定了调一件抵两件的激励机制,但对庭前调解的运行及考核,对立案庭岗位职能划分,对刑事审判实施刑事审判赔偿部分调解的功能及目标考核都应重新定位,以适应新形势对诉讼调解工作的需要。
作者:[滇东鸿雁] 分类:[法理] 时间:[10:43:59] | 评论(2)| 阅读(998)
文章评论
1.评论者:匿名用户 时间:2006-04-20 04:57:24
对中国的法律不满如何,我毕竟生活在这个国度,国外的抚养费就两周可以判下来,我的女儿的要求却整整5个月还不知结果如何,判下来拿的到钱吗,?祷告,向上帝祈求,他的安排可能有他的美意,我能如何,求助宗教给自己一个退路,人间的判决不公证,听说人死的时候,上帝会给所有人一个正义的判决,想象这样,我只能安然去睡了,想笑,想哭。只有无奈!!!
2.评论者:匿名用户 时间:2006-04-20 04:57:44
对中国的法律不满如何,我毕竟生活在这个国度,国外的抚养费就两周可以判下来,我的女儿的要求却整整5个月还不知结果如何,判下来拿的到钱吗,?祷告,向上帝祈求,他的安排可能有他的美意,我能如何,求助宗教给自己一个退路,人间的判决不公证,听说人死的时候,上帝会给所有人一个正义的判决,想象这样,我只能安然去睡了,想笑,想哭。只有无奈!!!
第二篇: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东省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当地民情、社情和审判工作实际,成立了诉讼调解工作专题调研小组,并于最近深入6个县区法院和5个有代表性的人民法庭,采取听取基层法院调解工作汇报、与民商事法官及人民法庭法官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河源市两级法院民商事审判开展诉讼调解状况进行了调研,摸清了该市法院民
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现状及做法,分析了当前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民事审判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两级法院从促进案结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运用“和”的理念,把诉讼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原则、调解合法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
(一)河源法院诉讼调解结案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04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815件,其中调解结案790件,调解率为20.7%,比上年上升了2.4%;2005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560件,其中调解结案862件,调解率24.2%,比上年上升了3.5%;2006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594件,其中调解结案1114件,调解率31%,比上年上升了6.8%。2007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512件,其中调解结案1993件,调解率为44.1%;2008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452件,其中调解结案2558件,调解率57.4%;2009年全市法院1至4月份调解结案464件,调解结案率为63.2%,比去年同期上升26.37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调解能手,表现突出的如全国模范法官、一等功臣、调解能手——连平县人民法院隆街人民法庭副庭长谢顶义。
(二)法官对诉讼调解工作有统一的认识
当被问到“您在办案过程中注重调解还是判决”时,100%的被访法官选择了“注重调解”。没有人认为“调解不符合现代司法要求,是司法权威不足的无奈选择”或是“调解就是‘和稀泥’,容易使当事人怀疑法官的能力与公正性”或是“诉讼周期短,没有时间进行调解”。这充分说明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已经深入我市法院法官心中,牢固扎根在法官的办案意识中。其中,认为“调解有利于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息诉止争”的占90%;认为“调解可以减少执行压力”的占87%;认为“调解可以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成本”的占92%;认为“调解自由度大,工作量小,减轻办案责任和风险”的占33%。
(三)法官的调解积极性较高
对于“您平均对每一件案件进行调解的努力次数”这一调查,平均努力2次的占62%,平均努力3次或以上的占28%,而只努力1次就不再尝试调解的只占10%。对于“您认为以什么方式启动调解程序最合适”这一调查,73%的被访法官认为应由“法官主动建议”,认为应由“当事人申请”才给予调解的只占27%。因此,我市法院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多数人能积极投入,面对一两次的失败,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诸努力。100%的被访法官认为我国当前的调解制度是“基本合理”或“很合理”,没有人认为“很不合理”。
(四)法官注重方式方法,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
对于“您注重在哪个阶段进行调解”这一调查,63%的被访法官注重“不分阶段随时进行”,17%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开庭前”,10%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庭审中”,10%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开庭后”。对于“您通常以什么方式开展调解工作”这一调查,17%的被访法官常是“面对面”、独自进行,18%的被访法官常是“背对背”、借助他人,而65%的被访法官常是将以上两种方式“兼而用之”。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的结果多数是什么”这一调查,有60%是“双方以法官的主要意见达成和解协议”,有40%则“以当事人自行提出的协议达成和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市法院法官对待诉讼调解工作,不仅积极性高,而且注重方式方法,调解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调解艺术,在诉讼当事人中有一定的权威。
(五)诉讼当事人及其家属支持和配合诉讼调解工作
由于诉讼调解的优越性,以及随着近年来我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和对诉讼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的加大,诉讼当事人及其家属对诉讼调解工作的认同感也逐渐提高。不仅多数民事案件诉讼当事人能主动提出和配合法官给予调解,而且其家属也能积极支持法院的调解工作。如关于“您是否曾遇到诉讼代理人及当事人的亲属从中挑唆当事人不接受法院调解”这一调查,80%的被访法官为“较少”遇到或“很少”遇到,而“经常”遇到的仅占20%。
二、在当前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源市法院注重调解工
第三篇: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王丹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关于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
王 丹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法院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调解审结案件,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与判决相比,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
1、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2、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
3、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首先,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认识片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着重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强调当庭宣判率,从而制约了法官在庭前、庭审、庭后调解,削弱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导致部份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而过于热衷于裁判权的行使,甚至简单采取“一判了事”的方式结案。
(二)工作上存在敷衍性。
由于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份法官对调解工作采取敷衍的方法,因调解工作法官需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费工费力,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不如判决结案简单明了,所以,调解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便顺水推舟不再作调解工作,导致调解流于形式。
(三)方法上存在单一性。
有些法官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只是在走程序,在庭审中征询当事人意见,若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即终止调解;若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便终止调解;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不能充分发挥法官调解案件的能动作用,只是被动的简单应付了事。
(四)督导上存在软弱性。
从法院督导职能上看,对民事诉讼调解的督导没有过硬的措施,一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调解工作存在任意性;二是没有硬性的监督措施,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督导没有形成制度化、责任化、指标化,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追究承办人,顺应了审判人员不愿作调解的心理,也是导致调解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
(五)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
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六)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
案件中有律师代理,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代理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们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三、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完备的调解制度体系,法院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形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来
第四篇: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法院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调解审结案件,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与判决相比,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
1、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2、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
3、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首先,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认识片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着重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强调当庭宣判率,从而制约了法官在庭前、庭审、庭后调解,削弱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导致部份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而过于热衷于裁判权的行使,甚至简单采取“一判了事”的方式结案。
(二)工作上存在敷衍性。
由于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份法官对调解工作采取敷衍的方法,因调解工作法官需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费工费力,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不如判决结案简单明了,所以,调解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便顺水推舟不再作调解工作,导致调解流于形式。
(三)方法上存在单一性。
有些法官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只是在走程序,在庭审中征询当事人意见,若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即终止调解;若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便终止调解;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不能充分发挥法官调解案件的能动作用,只是被动的简单应付了事。
(四)督导上存在软弱性。
从法院督导职能上看,对民事诉讼调解的督导没有过硬的措施,一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调解工作存在任意性;二是没有硬性的监督措施,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督导没有形成制度化、责任化、指标化,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追究承办人,顺应了审判人员不愿作调解的心理,也是导致调解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
(五)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
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六)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
案件中有律师代理,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代理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们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三、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建立完备的调解制度体系,法院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形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来规定,这些条文构成法院调解制度体系。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法院调解的规定以及最高院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体系,但是,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要求,还可以对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调解是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美国百分之九十的案件未到开庭阶段,即在庭前准备阶段解决,把调解程序与阶段充分扩展,实行调审分离与即时调解。实行在起诉送达阶段由立案法官“送达调”,在举证、询问阶段由法官“答辩调”,在庭审前准备阶段的“即时调”,在交换证据时的“听证调”与在庭审阶段的“庭审调”五调结合,完备调解体系。
2、界定法院调解案件的范围,如前所述,并非所有民事案件都适用调解。法院可调解案件范围应排除以下几种案件:
1、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
2、适用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3、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4、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5、无效的民事行为需要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的案件。
3、规范调解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并未规定法院调解应采用的方式。实践中最为流行的则是所谓“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即法官与当事人各自协商,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调解的方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原则性的规范,以有助于双方当事人的自由协商并达成协议,法官不应发表个人意见让各方当事人接受,法官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评价,并帮助他们了解诉讼中潜在的有利点和不利点,以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
4、处理好久调不决与审判效率的关系,规定调解期限
强调调解不能只重调解,强调调解是强调调解的自愿性,而不是强调调解的结案方式的比例,必须改变审判实务中出现的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诱压调,久调不决等违反自愿原则的操作。调解不成或者双方没有调解诚意,应及时判决,提高审判效率,从而避免久调不决的现象。
5、对调解悔约的,加大惩戒力度,确保调解协议的履行
针对目前存在的当事人一方并不真心调解,而借调解之机让对方当事人做重大让步,以降低标的额,而后仍不履行,另一方再申请执行只能以重大让步以后生效的调解书数额进行的情况,建议在调解协议中强制加上“如不履行协议,将……”的惩戒条款,以禁止恶意调解行为,保护当事人利益。
第五篇:民事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
关于民事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民事审判一庭王金锋
(2011-9-30)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始终贯彻执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方便群众诉讼、保护当事人诉权为切入点,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特色。全面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作为司法为民、利民、便民的有效途径,转变司法理念,改进审判作风,努力构建诉讼调解,及时化解了大量的民事纠纷,实现了案结事了,为林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现将,2008年以来,我院民事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呈上,不妥之处,请指正。
近几年来,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的民事调解工作可以说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进展:2008年民事调撤率达80.8%、2009年为83.26%、2010年为85.29%、2011年上半年为85.62%。综上,自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院民事调撤率均达83%以上,伴随着民事案件调解率的逐年提高,东方红法院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执行积案严重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干警为民爱民的意识明显增强。这一系列变化背后包含着东方红法院党组对林区社会矛盾纠纷特点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包含着对如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入思考;包含着对“案结事了”和谐司法理念的新认识;包含着抓调解的坚强决心和有力措施;包含着审判一线干警的尽心尽责的辛勤付出。
一、开展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准确把握民事纠纷的特点,把调解作为加强和改进民事审判工作的着力点
据统计,我院自2008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797件,约占全院案件总数的70%左右。辛勤工作在民事审判一线的干警,在人员少、审限严格的情况下也始终保持着年调撤率达80%以上,结案率100%的审结效果。其实判决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判决多,调解少使新问题接踵而至,执行难问题、因不服判决而引发上诉率高、发回率高又使本来就不足的审判资源更加紧张;因案件的不公和干警作风纪律等引发的上访问题层出不穷等等,司法的权威受到了质疑,甚至把矛头指向了法院,干警叫苦,群众不满,社会效果不是很好。面对法院系统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东方红林区法院院党组审时度势,大力加强审判调解工作,强化一线办案法官,民事案件无小事意识,坚持能动司法理念,积极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注重民事调解机制建设。
(二)以提升干警“案结事了”意识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进民事调解工作
判决或调解是两种不同的结案方式,应共同和谐发挥其各自功能。什么案件宜调,什么案件当判,什么时候调,什么时候判,要视案件的性质而定,而不是法官的主观臆断,调要调出社会和谐,判要判出法律权威,根本的目的是化解矛盾,做到“事了”。院党组有针对性的进行增强干警调解意识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周一学习日时间进行业务研讨。为提高调解技能,开拓调解思路,东方红法院经常性的学习各类媒体关于宣传对民事调解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为牢固树立“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意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了调动民事审判人员的调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全院形成重视调解的良好氛围,该院党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奖惩措施:
一是树立调解典型,营造调解氛围。把调解率高的办案人员树为典型,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总结调解方法、推广调解经验;年终评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法院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二是树立正确的用人
导向,激发调解积极性。在用人政策上予以倾斜,新分配到法院工作的干警要先到民庭锻炼;2007年以来,东方红法院将通过司法考试的年轻干警充实到民事审判工作,加强司法实践锻炼;三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责任落实到具体办案人员。坚持审判工作季考评通报、半年总结制度,对评查中出现的问题在全院通报批评并记入干警执法档案;对因不用心调解而造成当事人上访的,要先进行训戒谈话,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明显改进,要按《审判人员岗位职责》处理。敢于对“后进”打板子。
多项措施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干警的调解热情,“案结事了”意识进一步增强,调解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民事调解率均达80%以上,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是通过调解结案的,许多群体案、疑难案、“骨头”案都在干警的不懈努力下得以解决,提高了办案质量,社会效果佳。
(三)以彻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调解方式方法
一是在“案结事了”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全院干警结合辖区特点深入实践,有针对性抓好诉讼调解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一方面加大人民陪审员的参审面。他们具有在社区威信高,社情民意熟的优势,更能了解案件当事人的诉求,大量纠纷在陪审员的参与调解下,案结事了,大大地减轻了诉讼压力,也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另一方面,发挥律师、法律工作者的释法作用。对法律咨询的当事人站在公平公正立场上答疑释惑,不为矛盾纠纷推波助澜。即使进入诉讼程序也会为化解矛盾尽职责,增强了以调解化解矛盾的可能性。
二是巧借外力、形成合力的同时,该院党组倡导要把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各业务庭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探索出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立案庭结合诉前保全推动诉前调解,把大量责任明确,矛盾纠纷不大的案件消化在诉前;民一庭采用庭审缓引先前同类案例的方法进行调解说理,以大量林地案件为重点,用已经生效的同类案例,对比现在的案件,不作急怱判决,而是积极进行调解,效果很明显。东方红法院总结出了“用热心去帮助、用耐心去解释、用诚心去感化、用公心去调判”的“四心促调法”。这些闪耀着干警智慧的调解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民事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的民事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调解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规范成熟的调解机制和运行方法;二是个别干警对调解的价值认识仍有偏差,没有处理好判决和调解的关系,对调解持消极态度;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反映出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和激烈,导致调解工作难度加大,如交通肇事案件没有将保险公司列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而引发的保险合同理赔案件,难于调解。这主要是保险公司为了向上一级公司报案审批理赔款项,法院的调解法律文书不能作为理赔依据,往往拒绝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要求法院以判决的方式作出法律文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不高,还固守传统偏见认为调解就是“和稀泥”,而对法院判决却抱有过高的正义期望。有些当事人认为,他们到法院就是寻求一个“说法”,而法院调解有时会模糊事实认定,对双方的利益冲突寻求一个平衡,即所谓的零和博弈,而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作让步,并没有达到保障自己全部合法权益的结果;并且鉴于目前法律并未要求调解书对案件事实认定作硬性要求,加上调解结案中,有些案情根本或难以查清,在事实认定中往往会有模糊词汇,这就严重影响日后的权利救济。而判决则不同,是非分明,法律关系清楚,法律责任确定,在日后的权利救济中,其中的判决主文可以明确无误地被引用而很少能产生歧义。四是法院案多人少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疑难复杂案件需要耗费法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化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进展;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试举不宜进行调解或可附相应限制条件的民事调解
一是恶意诉讼不宜进行调解,调解严重损害法律权威恶意诉讼调解是指当事人为获取非法利益,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恶意串通,隐瞒事实,欺骗审判人员,将非法目的通过诉讼调解合法化,在调解协议中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①恶意诉讼调解的表现是:在多数情况下,调解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后,再诉至法院,有的案件当事人恶意串通,为逃避他人债务以诉讼调解的方式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较为常见的有调解假离婚、假抵债、假清偿,这类案件的调解,往往是事后才发现调解目的恶意并损害了第三人利益。
恶意诉讼调解不仅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且制造了新的纠纷和矛盾,浪费了审判资源,损害了人民法院、法官形象,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恶意诉讼调解的受害者很可能因为法律保护的缺失,而产生对法治的信仰危机。当前许多审判人员对恶意诉讼调解造成的危害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一味盲目追求调解。
二是审判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法官作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双方有调解的意向,在调解的关键时刻,一方当事人作出让步后,就会提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调解协议,一旦附条件、期限的协议不被采纳和确认,就放弃调解而等待法院裁决。如调解离婚案件,一 方会提出要求对方改变生活不良习惯、不打骂动粗、要善待老人等为条件,调解合同纠纷和其他侵权赔偿案件,当事人会提出履行期限的要求等情形,如对方不同意或法院不确认所附条件、期限,调解就很难成功,这是法院调解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对那些符合法律的附条件、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在调解中予以肯定和确认。这样,法院的调解结案率至少会提高很多。
四、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强调研工作。在审判实践中了解和掌握民事审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针对性地探讨案件调解
范围等问题。对于一些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群体性案件、有关部门领导和社会特别关注的案件、双方都没有证据优势的案件、纠纷后当事人仍需在一起继续工作或生活的案件、法律规定不明确或者滞后的案件等,都要优先考虑适用调解方式结案。二是探索新的调解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因案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找准矛盾点,发现平衡点,寻找突破点,捕捉切入点,着力提高调解成功率,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应当重点调解的案件类型和调解率等作出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申诉信访率、自动履行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以激励广大法官多以调解方式结案;通过建立健全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审判流程管理等措施,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民事调解工作的监督力度,避免强迫调解、违法调解等现象的发生。四是提高干警的调解能力和水平。民商事案件千变万化,不可能有一套适合所有案件的调解方法,只有针对不同案件不同当事人,灵活选择调解的方式方法。我们将通过提高法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来进一步提高调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