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调查研究方案
1.调查目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民的土地面积不断地被征用,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过程是赖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农民由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转化,自然完成了土地的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能够很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被征用的也越来越多,而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相继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农民土地征用补偿的合理性、土地征用的方式妥当性、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等关于农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调查将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失问题,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资料。2调查内容
2.1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积极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显然,农民土地被征用是城市化产生和不断加快发展的产物。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这关系到所有农业户口的人们的切身利益,本次调查主要以所有被征地的农民为对象来进行的。
2.2确定调查项目
此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的基本信息(该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养老
义务情况,育幼义务等)、被征地的情况(征地前耕地面积,土地被
征走的面积,还剩下多少,土地被征用的方式,被征用土地的补偿的原则等)、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前后生活水平对比、农民对土地被
征用的认识和态度等项目。
2.3确定调查方法
2.3.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进行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调
查研究方案所设定的主要的调查方法,这主要是因为问卷调查法便于
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即被征地农民)的建设性意见和他们
对当地政府征用他们的土地的态度以及在土地被重用过程中当地政
府能否很好的解决好农民土地补偿、生活保障等问题的满意度。另外
问卷调查方法是一种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附加地了解到大量的出乎意料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当然问卷调查法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例如,难以
编码和统计;访问有时存在误差;回答结果有时不标准,当然主要受
被访问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所处的时空的限制。但是进行过权衡之后,此次调查方案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本次调查。
2.3.2直接访问法
除了问卷调查法,本次设计方案还设计了直接访问法,它具有问
答性、多样性、深入性的特点,它具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访问方法,本次主要采用了被标准化的非标准化的访问方法。
这样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调查方和被调查方(农民)都不存在严
格的约束,调查气氛活跃,有利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
对某些问题的了解,对重要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但同样直接访问法
这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工作量的要求较高。
2.4确定调查问卷表
关于被征地农民的意愿问题调查
亲爱的农民朋友:
你好!我们是平顶山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亟待解决。本调查将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失问题,为妥善
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各项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资
料。本问卷仅用于科学研究,不涉及您的隐私,诚挚感谢您的配合!
一、被征地农民的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
3、您的文化程度()
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高中或同等学
历E、大专以上
4、您家一共有()口人(指吃住都在一起的);(未婚者和无孩子
者不填)
您目前还有个孩子需要抚养您目前有位老
人需要赡养
5、您家的家庭平均教育年限为多少年()
A、6年以内B、6—9年C、9—12年D、12年以
上
二、被征地基本情况
6、您被征地的面积是亩,得到的安置补偿费为元?
7、您家被征土地占原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多少?()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其他
8、您家的土地是()下被征用的?
A、政府强制B、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C、政府出面协商
9、您家失地到现在多久了?()
A、半年内B、半年至一年C、一年至两年D、两
年以上
三、当前生活水平情况
10、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A、在家务农B、外出打工C、个体经营D、其他
11、被征地前后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有没有变化?()
A、有B、没有
12、你的年收入(包括工资,种地,补贴等)总共有多少元?()
A、5000以下B、5000—10000元C、10000—20000元D、20000—30000元
E、30000以上
13、您家务农年收入是多少元?()
A、5000以下B、5000—10000元C、1000—15000元D、15000—20000元
E、20000以上
14、被征地前后您家庭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A、没有变化B、生活水平提高了C、生活水平降低了
15、被征地后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情况?()
A、没有变化B、经济发展加快了C、经济发展水平变慢了
四、农民对征地认识度
16、您愿意被征地吗?
(1)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种土地收入太低B、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C、对征地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D、国家的补偿合理E、政府动员得好,服从安排F、其他
(2)不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征地补偿标准较低B、补偿措施或社会保障难以实施C、收入会减少
D、生活没有保障E、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
犯F、其他
17、您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是否提供补偿措施?
A、是B、否
18、若有提供这些补偿措施有何种形式()(多选)
A、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B、提供就业安置D、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G、提供小额优惠贷款H、致富项目方面的信息I、其他
19、当您的合法权益问题没有得到落实,会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A、诉诸政府或法律B、保持沉默C、视情况而定D、使用暴力E、其他
20、您认为该由谁来承担被征地农民的赔偿问题?()
A、国家B、集体C、企业D、三方都应拿出一部分钱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维持时间
本次调查预计从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7日进行维持一周的调查活动,有具体变动,到时另行通知,如无变动,则维持原计划不变。
2.6确定调查地点
据了解,舞钢市现阶段农民土地被征用现象较为普遍,且现阶段政府十分重视征用土地工作的进行即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安置问题,并且在这过程中人出现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舞钢市的农民土地被征用问题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此
次安排调查的实习地点是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铁山乡上曹。
2.7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本次调查人员由42名成员组成,每七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每小组35张调查问卷。
3.调查报告的撰写及调查结果的统计
所有调查活动最终都要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的调查报告的撰写是我们整个调查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才能够呈现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结果,以达到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目的,妥善处理好土地流失问题,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些许基础依据。
调查报告发放和回收是调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不可或缺的就是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次调查预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概率统计法等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得出调查表的基本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本次调查的实质性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4.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方案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操作性、方案设计能否是调查质量有所提高这关系到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效果,因此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与评价效果还是必须注意的。
第二篇: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 •
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11-22 10:34:46 来自:《内蒙古土地》
沈阳铁路局 段宝昌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关系到及时为国家提供建设用地,也是涉及被征用农民切身利益的大 事。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偿安置被征地农民,同时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笔 者认为,应与被征地农地的保障功能、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有机联系起来。
一、将被征地农民转为市民,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生活源泉和生活空间。在 我国农村,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其生活的保障由其所承包的土地承租。土 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又是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财产,农民失去土地时,也 就失去了这一基本的保障财产。目前,既失去土地,又不能享受其他社会保障的农民大 多生活艰苦,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会保障是指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 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 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平衡器”。建立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 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上述规定,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据和最高法律准则。近两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 和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已经形成了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目前,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上述“三条保障线” 制度还仅适用于城镇。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由土地自身功能转化来的较为初级的社会 保障,是以有地者为主要对象的保障。
(三)因国家建设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带来的保障,仅靠有限的 安置补助费维持生计,将是非常脆弱的。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安 置难、征地难的较佳途径。1.从社会公平角度上,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工人失业有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农民失业也应享受同样待遇、同样的标准。况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农 村
社区的扶持能力极其有限,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农民在丧失土地之后,就业渠道非常 狭窄,他们此后的生活将难以为继。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也不应该出现这种非农民、非 市民,既无地可耕,也无其他生存技能、生活无依的边缘的人、无助的人。将被征地农
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转变为真正的市民,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生而平等的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从工作及管理角度上,修改前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了农转非的条件及操 作办法、要求,只规定这一种“出口”,被征地者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农民意见较少。自 1999 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简单的农转非——既不招工也无其他保障的办法逐 渐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在新《土地管理法》中不再要求农转非,改由农业安置、货币安 置、土地整理安置、保险安置、招工安置等途径进行安置。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级政府 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采用农业安置、货币安置。而农业安置的 后果是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小,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及推广受到制 约,更受到加入 WTO 的巨大压力,且造成以后征地的重复安置;货币安置的遗留问题 更是难以估量,由此引发的群访时有发生,各级政府疲于应付。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农转非的老 路上去,它是为农民投身城市化大潮提供保障,为使这部分农民尽快适应市场经济,走 上致富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这种比较明确的、易于农民接受的安置方法还可以减少基 层干部随意行政、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也保证了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面 积不变,解决了重复安置这一难题。
二、将部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持续发展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是将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以便满足目 前和未来的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 70%以上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 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我国政府已把“承认维 持生产所需要拥有的起码的土地面积,并抑制进一步分割土地和限制具有一定生产力的 可耕地转向其它用途”列入《中国 21 世纪议程》,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土 地利用粗放的现状是极其相符的。无论是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需求条件看,还是从资 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说,加快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我国农村乃至全国可持 续发展的首要条件。1.只有加快城市化才能逐步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城
市化滞后 于工业化,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2001 年 11 月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普查 显示,中国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 36%,不仅低于世界 4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与中国工 业化程度相当的国家水平。大量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被排斥在参与工业财富创造的领 域之外,自然也就无法参与工业财富的分配,而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由传 统的农业部门为主转向工业部门为主。农民转为市民,让农民参与工业财富的创造中,让农民分享到工业财富,增加其收入,扩展其消费,从而增加居民消费总量和提高消费倾向,启动农村市场。国务院发展中心 主任王梦奎认为,推进城市化是 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农村问题的根 本解决要靠农村现代化、城市化,靠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今后五年,中国农村将有 4000 万人从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人口。2.只有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才能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环境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统一。至 2003 年底,我 国人均耕地 1.5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将大量人口滞留在农业上,资源已承载不 了农民的生活需求。要求农民以地为生走向富裕已经很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无从谈 起。将大量农民转移出农业,才能发展农业,不断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科学配置土 地资源;才能改变我国农业上的超小规模经营状况,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达 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从农业上转移出去的农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地、受价值规律的牵引,已 掌握一定生存技能而流向城市的农民,另一种是被动地、受国家建设影响而离土的农民,目前这部分农民进入城镇缺乏动力,离土不离乡,城镇对农民进入缺乏吸引力。因此,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措施完备、保障 有力的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三、实施办法
(一)社会保险费的来源及管理使用。我国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失 业保险费和基础医疗保险费)实行的是“国家、单位或社区、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 资原则,这种筹资原则同样适用于准备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被征地农民。1.国家分担部分。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国家必须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权益的保护主 要体现在依法对被征地者进行补偿,对农业人口进行安置。对被征用土地的补偿主要包 括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一般由村、组集体
经济组织统一掌握、集中使用,而安置补助费由安置方使用,如果农民自谋生路,安置补助费发给个人。将被征地农民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即进行了安置。因此,安置补助费应作 为国家负担的保险基金,交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使用。2.单位或社区分担部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权 益。农民的权益主要体现在提供其保障作用的土地上。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承担该农 民保障功能的土地转换为货币(土地补偿费)。以往的农转非的农民得到了招工等安置,但他们在集体中的这部分权益并未完全转出,致使土地资产逐渐积淀在少部分人手中,如有的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转非数量较多,若干年后集体只剩下几个、几 十个农业人口,却拥有亿万资产无法处置。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源头做起,当农民被动地 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时,农民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也随之转移,即支付给提供被征 地农民新的保障的城市社会保障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把这部分补偿作为集体负担 部分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此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视为特殊的社区)。3.个人分担部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类地区之间差别极大,因此,确定一个全 国统一的分担标准是不切实际的,应该由各地(市、县)深入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掌 握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详细数据,了解当地的消费基金,以及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心 理承受能力,根据这些资料和数据,在社会保险制度的供给能力和实际需要之间、在政 府与个人之间谋求平衡,确定个人分担的比例。4.资金的管理。因征地是阶段性行为,补偿资金的支付一般也是一次到位,农民转
为市民的社会保险金中国家分担部分、集体分担部分将一次缴纳,并统筹管理,纳入社 会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之中。这区别于普通的征缴办法,但这会增加 当年社会保险费总额,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要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险个人帐户。
(二)农民转为市民名额的确定。1986 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因国家建 设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可以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到用地单位或其他集体所有制 单位、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被征 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审查批准,原有的农业户可以 转为非农业 户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根据这些原则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如辽 宁“三田
第三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探索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城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因为要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势必要大量占用农地,尤其是占用耕地。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度里,也必须要解决好吃饭这一问题。所以吃饭和建设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我们必须切实的保护好我国现有的耕地资源,才能在建设城镇的同时,也解决好吃饭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our country farml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grim, year after year of farmland amount acute is decreased, has become our country's important factor of so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explor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arml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is ceaseless accelerate, a large number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lan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for the city,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it is bound to occupy agricultural land, especially farmland.In the US such a person much ground is little, farmland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nd, must solve good to eat this problem.So eat and construction became a dilemma.We must protect our country existing farmland resource, can be in the town of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solved have a meal problem.【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耕地补偿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
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但土地利用效率却十分低。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此外,我国城市建筑的容积率较低,这说明我国城市现在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比较低[3]。另外,由于受城市土地利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制约手段不得力、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的现象很突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要政绩,不惜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扩大城市规模,无视土地规划,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经济园区、大学城,造成耕地闲置浪费。目前,这种低效粗放扩张现象在各地区都十分普遍。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由于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后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工业等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从而导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还体现在工业仓储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化用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差。目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改变,但还存在土地利用上的双轨制,城市土地的真实价格还没有得到体现,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过低,这不仅不能使过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得到调整,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合理性。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
二、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土地保护问题
耕地不仅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其自身的保护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矛盾尖锐
城市化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以占用大量耕地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方式为发展途径,导致耕地总量减少。据统计,我国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比例一般在50%~80%,部分城市在90%。城市化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甚至耕地,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耕地保护在我国具有战略地位。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2.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态度消极
国家、地方政府、用地单位等土地利用主体在城镇空间扩张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占据明显优势。土地对于农业虽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却很微弱,在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主要指标之一的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领导任期间的目标,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条件,说服土地管理部门和农民尽可能地实现耕地的非农化,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与耕地保护持消极态度的矛盾,与严格执法的矛盾目前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项目上往往只强调自身情况的特殊性,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在资源利用上急功近利,不惜违法。
3.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上困难重重
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然而现实中,由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沿线的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良田,而新开垦补偿的耕地大多位于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差的地区,且大多数在数量上与原占有土地有很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多占少补、占优补差、补偿耕地基金不到位等现象突出,导致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且减少趋势有增无减。
三、在城市化的同时,做好城镇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然而,城市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城市(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4]。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节约和集约利用城镇土地
基于我国国情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重点战略应走内涵式城市化之路,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重视城市发展的内涵,提高环境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利效率,促进旧城改造,有序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并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类城镇用地的规模与标准,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控制城市用地的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对城市内未利用的闲置土地、区内零星的弃耕地、低利用率土地,用行政管理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理开发,通过控制存量建设用地,储备可盘活的城市建设用地,积极实现土地利用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推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2.强化政府对耕地保护的责任,规范政府行为
现实中耕地随意被占用、建设无序等现象的发生,既有政府管理不力的原因,又有政府行为不规范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缺陷和问题。由于土地农用的比较利益低,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那么耕地就会不断地被转为建设用地。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强化政府对农地的保护作用,严格控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要从征地和供地两方面规范政府行为,改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从当地利益出发,为建立政绩而以地生财、竞相出让土地的做法。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要严格规定各级政府的征地权,杜绝各级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滥用征用权,同时提高征地成本,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把土地供应关,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招、拍、挂,增强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土地出让中的出租、寻租行为。
3.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
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负责本行政区内的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落实耕地占用补偿的法定义务。建立包括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数量的关系、耕地质量评价、耕地的食物生产潜力评价以及耕地变化的粮食安全效应等在内的耕地储备体系,推动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严格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建立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的专门机构,采取招标的方法推行企业化经营。鼓励开发整理机构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优惠的税费政策调动各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各地区耕地占补平衡。
4.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保护耕地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实现社会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保护耕地,从根本上依赖于有效的土地产权的设置和安排,依赖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已呈现出某些局限性。例如: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土地产权结构不合理等,并成为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在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前提下,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完善土地他项权利设置的土地产权体系。其中,国家拥有土地的发展权和管理权,按照农地农用、农地农有的原则,严格控制农业用地非农化,保障对耕地的保护。
5.完善征地制度
近年来,全国征地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一是征地规模过大;二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虽然提高了对农民的安置补偿标准,但是与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后的收益及农民失去土地和代价相比,还是太低。同时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用地补偿过低的问题。因此,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用地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要把公益性项目所进行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分开,缩小征地范围。工商企业需要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向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租赁等市场方式取得,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要节省用地,减少征地,城镇建设要尽量盘活存量土地,控制城区过分扩张。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应当建立起配套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6.改革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巩固完善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强化纵向监督机制
当前,要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用地计划调配权,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土地执法监督机制,土地监察体制改革要先行一步,要有步骤地试行市对市辖区、县对镇的双重领导及垂直管理体制。继续探索和完善土地与司法的监督机制和有效性。
7.建立耕地保护实时监测系统
利用RS和GIS技术建立类似加拿大的LAND2CAREGIS的耕地评估监测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集空间分析、存储、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分析管理系统。遥感(RS)技术则为土地管理部门实施实时查询、更新数据提供了可能。通过GIS和RS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国耕地资料的实时采集、更新与分析,及时确定耕地用途的变更方向和变更数量。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 王莹.浅议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 李品, 苏丹.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3] 王筱明, 吴泉源.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1,(S2).[4] 王万茂, 刘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中国土地科学, 2000,(2)
第四篇:社会养老保险总结与土地被征用农民
社会养老保险总结与土地被征用农民
社会养老保险总结
南京市六合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政策问答
1、为什么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答:2000年以来,我区对被征地农民实行的是一次性货币化安置的政策,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就业、保障问题,被征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种地无田、上班无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管理,规范征地补偿行为,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六合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六合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5年月日起试行。
本行政区域内被征地农民按照《南京市六合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宁六发[2005]号),符合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的第二年龄段人员可选择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也可选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三、四年龄段人员,必须参加六合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制度保障。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被征地农民建立起长期可靠的生活保障机制。一方面,中老年农民能按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到养老年龄时,可按月享受基本生活保障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中青年农民,不但能享受一定时间的生活补助费,还从政策上明确可享受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如免费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同时,中青年农民还可以根据自身就业状况,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办法、用基本生活保障费缴纳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提高自身的保障层次和水平。
2、哪些人员应参加基本生活保障?
答:以省征地书面批复时间为基准时点,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6周岁以下人员,为第一年龄段;女性满16周岁不满45周岁,男性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为第二年龄段;女性满45周岁不满55周岁,男性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为第三年龄段;女性满55周岁、男性满60周岁及其以上人员,为第四年龄段。第二、三、四年龄段的人员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3、基本生活保障为什么要个人缴费?
答:社会保障是政府实行的,协调安排社会成员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防范生活风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只有当个人履行缴费义务后,方可享受社会提供的保险待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的,个人缴费仅是一部分,在享受待遇上,个人缴纳的钱用完后,从统筹基金中支付,同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个人缴费是有限的,待遇是长期可靠保证的。
4、基本生活保障缴费标准分几个档次?待遇如何?怎么样选择?
答:第二、三年龄段人员设立四个缴费档次,第四年龄段人员设立两个缴费档次,选择标准和保障待遇如下:
年龄段
缴费档次
缴费金额(元)
保障金(元/月)
第二、三年龄段
一档
37600
240
二档
40600
280
三档
44600
320
四档
48600
360
第四年龄段
一档
37600
240
二档
42600
260
被征地农民在70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内自行选择其中一档一次性缴纳,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时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
5、被征地农民生活基本保障基金如何组成?
答:由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组成。70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按个人选择的基本生活保障缴费金额记入个人账户;政府出资部分和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的利息及其他增值收入记入各自账户。
6、哪些人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费?
答: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第二年龄段人员,未就业时可按月领取不超过2年的生活补助费,每人每月160元;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第三年龄段人员,可按月领取不超过10年的生活补助费,每人每月140元。
7、基本生活保障待遇何时享受?如何发放?
答: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从被征地农业人员名单公示结束当月起算,从领取基本生活保障证次月起按月享受。参保人员每月10日起,凭银行存折和有效证件到指定银行就近网点领取保障待遇。存折是信用支付工具,也是保障待遇的发放
专用账户。不得随意更换、销户。
8、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有无调整机制?
答: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将根据南京市相关精神,同时依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区政府,并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9、基本生活保障与保险公司寿险有什么区别?
答: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政府行为,是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免征一切税费,政府还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投入,目的是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险公司开展寿险是商业行为,目的是实现公司盈利,寿险支付的待遇是扣除管理费用、应得利润后,根据缴费额、缴费年限、寿命年限进行分摊支付,且支付标准始终不变。所以,商业保险的保障程度无法和社会保障相比,通常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补充。
10、第二、三年龄段人员自谋职业或参加工作期间如何用个人账户资金缴纳社会保险费?
答: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第二、三年龄段人员,在自谋职业或参加工作期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有困难的,由本人到区城保经办机构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手续,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期限;到区农保经办机构填写《个人账户资金转缴申请表》。经审核后,由区农保经办机构通过银行划拨的方式按月转缴。
11、第二年龄段人员如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答:第二年龄段人员选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最低缴费标准不得低于测算到本人的土地补偿费标准,其剩余资金可一次性退还给本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按农村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
12、哪几种情况可以办理一次性结算和退保?
答:(1)第二、三年龄段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的,其个人账户的本息余额,可办理一次性结算支付,并终止基本生活保障关系。
(2)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本息余额,由其法定继续人或指定受益人凭相关证件到经办机构办理继承及退保手续。
(3)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可办理退保,一次性领取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剩余资金。
一是参保人出国定居或户口迁出本市区域;
二是参保人接受全日好范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制高等院校教育时,遇到学费困难的;
三是参保人经二级以上医院诊断患有心肌梗塞、脑中风、尿毒症、高位瘫痪、暴发性重症肝炎、严重烧伤(达到第三度)、肝、肾等重大器官移植、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癌症等重大疾病导致身体重大伤害的,且自发现病情之日起一年内累计支付医药费超过2万元以上。
13、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后能否申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答: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其家庭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按规定向民政部门申请有关待遇。
14、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有什么政策措施?
答: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适龄劳动力按照市场就业的原则,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劳动保障部门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农民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15、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如何领取《就业登记证》?《就业登记证》有何作用?
答:《就业登记证》是记载持证人就业与失业状况、参加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享受就业服务与就业扶持的有效证件。
好范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携带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征地补偿协议、免冠照片等,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如实报告当前失业状况或就业去向,领取《就业登记证》。发证机构在证上做登记记录,在持证人照片处加盖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钢印生效。
16、劳动保障部门为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提供哪些服务?
第五篇: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徐经意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的城市化特征更加明显,城市各项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民生质量日益改善。自2009年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管理体制改革顺势破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亮点增多,创新资源要素日益积聚。随着全域城市化向纵深推进,城市在空间上向全域拓展,产业园区呈集群状优化和裂变式扩容,城市用地需求日益加大,农用地征用进程不断加快。保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既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域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
实现集约化用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把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建立起良好的体制机制,改进具体工作方法,掌握好推进城市化的力度和节奏,保证全域城市化根本任务的实现。重点是要统筹考虑三个因素,落实五项措施。
统筹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要设计好合理的经济补偿办法。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宪法赋予农民的权利,是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给予征地合理补偿,是维护他们政治权利和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经济补偿既要考虑土地上种植物的农业产值,更要考虑土地承载功能、附属物价值、土地地租级差、资源稀缺度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后土地的增值和对农民生活成本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需要设计出反映土地种植物产值、中心城市影响度、交通通达度、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并赋予合理权重。
二是要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目前试行中的新农合和新农保制度正逐步改善农村社保状况,但由于缴费和保障标准较低,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土地保障特别是土地养老仍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土地在农村仍具有社会保障的价值。城市化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民的身份转变,加速农民市民化。这种进程需要综合考虑转变身份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转变身份的农民群体之间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合法权益。
三是要创造均等的持续发展机会。农村集体土地也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产业资本。土地是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结合要素,是农民就业的保障;土地是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资本,是农民致富的依托。被征地农民再就业时需要转型定位,重新培训,支付机会成本。被征地农民新创业时需要摆脱原有产业路径依赖,寻求创业机遇,承担失败风险。全域城市化战略一个关键点,是实现农民产业身份的转型和致富方式的转变。这需要为被征地农民就业转型和创业转轨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搭建新的创业平台。
落实五项措施:
一要执行综合区片价补偿标准,建立土地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国家征地补偿标准经过多年的探索,日益成熟。综合区片价法,考虑到土地的农业产值、征地后土地的预期收益、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和就业转型成本等,正取代单纯的产值法。我省年初发布《辽宁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征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更加科学合理,执行方法更加规范。我市在土地征用中应执行好新的国土政策,保证征地补偿办法尽可能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可以加大补
偿力度,以集体协商的方式,将土地转让收益向被征地农民倾斜。依法处理补偿金集体和个体所得,引导土地补偿金在公益用途和私人用途、眼前用途和长远用途、经济用途和社会用途上的合理分配。
二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被征地农民保障方式转换机制。提供被征地农民与本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标准,享受本地区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失业、医疗等项保险,以及各项社会福利和救助补贴等。可考虑参照成渝等国内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区办法,逐步将超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范畴,在保障标准上比照适龄人员,保证合理的保障水平。在制度衔接时,可利用土地补偿金,建立专门的保障基金账户,给超龄人员发放养老资金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为被征地农民原先参加的新农合或新农保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建立便捷、合理的换算和接轨办法。以转换机制的健全,加快征地区域保障制度的城市化进程和被征地农民社保模式的市民化进程。
三要创新就业和创业扶持办法,激发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热情。在征地区域,科学布局产业,预留一定空间,发展劳动密集型或农产品加工型等与农民或农业关联性强的产业,引导农民就业和创业。减免企业税收,鼓励征地区域企业或服务行业招收被征地农民从事生产型或生活型服务业工作。挖掘适合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如保安、保洁、园林和社区服务)。建立被征地农民专项创业基金或制定专门担保办法。对于创业者给予企业开业的相关行政服务费减免,营业税或所得税减免。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办公场所。树立和宣传该群体创业典型等。以创业就业带动产业,加快征地区域产业经济的城市化进程和被征地农民生产方式的市民化进程。
四要探索土地增值分享机制,让被征地农民均沾城市化发展成果。创新出被征地农民分享增值的土地使用模式。如保留部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改变使用性质,纳入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进行土地开发,股份化土地,收益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照土地份额进行分享,使城市化发展成果均沾到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提高他们在城市化中的主动作用和主体地位,加快征地区域企业组织的城市化进程和被征地农民收益方式的市民化进程。
五要妥善安排迁居农民上楼,加快被征地农民居住文明城市化进程。被征地农民通常伴随居住环境的改变。一是要保障迁居农民搬迁前的过渡安置,提供足额的过渡资金,就近安排充足的过渡房源,必要时搭建简易房作为周转。保障好过渡时的社会治安稳定。二是要规划和建设好安置新居,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保证道路、煤气、供电和网络的高标准建设,规划好公园、图书馆等娱乐和文化基础设施等。可尝试补贴迁居农民上楼的暖气等基本费用,保障城市化居住标准不降低。三是因地制宜规划好居住区域,避免出现新的 “城中村”,逐步改变被征地农民“村屯聚居”习惯。引导征地区域的基础设施向城市转变,居住文明向城市过渡,加快征地区域生活环境的城市化进程和被征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进程。
(作者系大连市委政研室农村经济研究处副处长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