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5 11: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中央电教馆“十一

五”教育技术研究

专项课题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江苏省沭阳县北丁集中学

中央电教馆“十

一五”教育技术

研究专项课题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工 作 报 告

我校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课题,于2007年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立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专项课题立项号为:号。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组织实施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步骤

(一)组建课题核心组,优化管理机制,规范开展研究

首先严格组织领导,规范研究程序。成立了电教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职责。我们确立了由校长室总负责,教科室、各学科负责人为组织者,以各年级各学科组长及教学骨干为主线,辐射每一位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信息技术部提供技术支持,课题核心组起核心带动作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学校还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教科研成本预算,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为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保证。我们还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以激励作保障,选拔在研究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小组组长,课题组成员优先外出参加各级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

课题组构成:

组长: 吴士春(原为姜亚明,后由于姜亚明调出,变更为吴士春)

副组长:李开科 张兰洋

核心组成员:潘全 徐卫星 朱林 范艳艳周立成 陈燕玲 周立波 高明利 史卫波马建飞严创业朱建军尚有中

(二)明确研究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有序研究

1、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5月)

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师举办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12月)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工作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评选一批优秀课件及教学案例。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进行项目验收结题,提交项目实验报告。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1、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2、深入开展进入课题网,正确的发布信息;如何进行课件制作,截图,插入录音;教材配套资源搜集及加工培训等。通过开展培训,不断利用和提升现有校园网络设备,推行教师电子备课、网上办公,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加强各学科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化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整体素质。

3、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整体素质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仅 07年针对老师的培训我们做了近20次,内容包括办公协同系统的应用和教师课件制作培训;Flash制作培训和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Blog工具培训;如何)重视过程管理,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研究按计划开展。

我们加大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制度,注重激发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按照实验研究方案进行,确保其一步步落实到位。具体有以下操作:

1)、签订课题研究组长责任书和核心成员的同心协作书、课题组成员同心协作书

2)、建立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

3)、实验工作学期汇报制度

4)、教科研奖励制度

4、开展行动研究,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5、开展网络教科研,张显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形成课题论文、课件若干

3、课题开展以来教师获奖情况汇报

2007年张兰洋老师在县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张兰洋老师在市实验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8年朱林老师在县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9学年度张兰洋老师获县教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张兰洋老师撰写的课题论文《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性学习整合研究》在《中国教育》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2008年范艳艳老师在县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

陈燕玲、高明利、史卫波等老师多次荣获县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今天,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整合,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与研究内容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师生共同享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课题研究内容,这样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也真正地“活”起来。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是跨学科,是综合的。若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为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保证和可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知识结构会更合理,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利用建构原理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使研究形式具有更强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形式和过程更教开放、交互和自主,这样的研究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更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研究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可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例如:研究“摩擦生热”时,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用计算机制出了“汽车散热装置”模型示意图,生动、形象、直观,附有研究原理说明并征求意见。在校园网上展示深受教师和学生赞赏,一天点机高达332次,一周内提出修改意见一周争求意见达211个。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互质疑,这组学生设计的引导使其他学生开阔了思路,促进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交流、探讨。

2、在整合中有效地创造情景突破难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呈现一些需要观察、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内容,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如果都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并且所用时间短。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又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并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观察事物,知道涉及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所需知识,研究的价值等情况。

我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难点,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制作多种教学课件。

例如:“观察”一课,我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近年来国内高中学生关注的创新设计、空气污染、土壤碱化,以及我自己研究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控制、小区丢失自行车等情况分析。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或采用一段内容及材料等,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中可以找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确定研究问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怎样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等,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对学生来说较熟悉新颖的短片,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研究和创作。然而,学生阅历潜、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实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缺少留心观察,对生活中很多东西就体会不到其探究的价值,以致于提不出问题来。使用信息技术能恰当地进行整合,并以信息系统中的语言、行为、画面、情感协同作用于教学中,可以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外部情境,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凤简河的污染进行调查,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短篇和课件,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每一部分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得更好的突破难点。

3、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图书,不是每个学校的阅览室都对学生开放,现实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问题、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更多的指导教师,这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也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一是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教师进行指导时对问题的分析欠全面,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并且指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处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将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如特长、邮箱地址等)指导教师可校内、外校或专家。设置一个校外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交流。学生亲手处理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表个人研究、制作的课件,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相互浏览各自的成果后,做出客观的点评,及时反馈于学生本人或教师,最后教师汇总、点评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以往在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他人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学生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形式讨论交流,还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网络技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解答或提出疑问,帮助实现更好的作品。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到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4、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学习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自然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探究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在课堂整合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更要的一环。

教学中,教师、材料、资源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必然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那么,信息技术就必然与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形式、成果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也即优化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调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究、主动创新,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学习、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5、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给与评价和肯定,可随时要求学生把问题及时的反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的反应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随时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信息技术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微型研究”,作者:河南信阳市第九中学 孔伟 《中学化学教学》2003年第8期。

2、“信息教育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究”,作者:大团振初级中学 瞿伟清《南 汇教育》2003第3期。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5、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6、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7、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长春市正阳小学课题组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于2001年10月,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在总课题组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关怀指导下,经过全体实践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下面仅就课题的工作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第一阶段(2002年9月前)课题启动筹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王淑荣校长为组长,孔祥云副校长和尹芳主任为副组长,栾晓薇和郑东慧两名教导主任为指导教师,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课题组实验教师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研究小组,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共31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

2、注重教师培训与提高工作

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此期间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集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学习《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等新课程理论书籍,学习《中国电化教育》《上海教育》等教育期刊。并制成学习题纲、目录、索引,让教师反复研读。与此同时,我校还寻求市区教研室、教科所、附小、一实验特级教师等专家教授的引领指导,邀请附小宋喜荣校长、于晓琳特级教师进行教学现场听课指导,邀请潘景峰院长讲新课程新理念讲座,陈铁桥教授讲创新思维的发展讲座,二实验黄宝国校长讲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讲座,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制作、网络建设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3、确定课题的研究项目,并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经过前期理论学习和培训,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后确定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4、确定课题研究工作思路。

为保证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学校确立了“以研促培、以研促变”的研究思路,注重营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氛围,突出“群众性自我反思研究,实践性的行动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研究特点,确保研究工作实效性。

5、加大投入,完善软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学校资金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想方设法筹措大量资金,2001年10月投资近40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配置电视机,并将2兆光纤校园网接入互联网;2002年7月投资40多万建成大网络教室,另完善多功能教室音响设备、录像设备。信息化环境改善,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为整合研究提供了必备条件,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软件建设:为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购置三辰影库、知识性动画,各学科图片素材、影像光碟等1600张。

6、举行课题的开题仪式。2002、8、29,在我校举行了课题研究开题仪式,标志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二、第二阶段(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

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研究计划,控制实验过程,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展示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1、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 各学科教师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总结。

●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阶段工作总结。

● “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三年规划

● 典型课例、论文、课件、网页制作。

● 整合课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研究文字与影像资料。

● 建立学校教科研网。

● 数学、语文科专题网页。

2、在研究中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

工作报告

各课题组在不断研究探索实践中,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即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注重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数学学科针对不同学习领域知识特点,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英语学科针对低、中、高学生年龄特点,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3、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研究期间,学校多次为研究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机会。2002年12月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语文教师张健《鲸》一课,数学教师《快乐的动物》一课,受到市区领导与专家好评。2003年10月聂伟芳《惊弓之鸟》、邹海燕《周长》在绿园区做了“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场观摩课,孔校长在会上做了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领导教师的认同。

4、开发科学实用校本教材

为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开发低、中、高三册信息技术教材。其中一册一部分内容已收录到长春市信息技术教材,同时开发小学生语文1-----6年古诗电教教材,诗画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三、第三阶段(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全面总结思考阶段。

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关于结题工作的计划,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教师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筹备课题结题。

2、撰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3、撰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网络等。

5、研究成果。

研究期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单位各一次,优秀组织奖三次,教师撰写论文获奖近百篇,获奖课例40节,获奖课件50个,教学设计及说课20篇,网页制作获奖52人。4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计划与小结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计划与小结

课题组成员:张 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容,是对该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价值判断的重要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计划:

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计划以教材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为主线,结合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并同学生选定全班总课题进行分组子课题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方式观察与探索。通过教科所、学校等各种途径对本课程和课题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配合教科所和学校的课题研究组的工作。争取在课题研究方面有新的发现,为课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小结: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以“学校课间操优化方案”为总课题,引导学生从“各班课间操路线设置”、“各班操场位置安排”“同学对课间操的认识与态度”“同学的公共文明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我发觉学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能逐渐实践并熟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体验能对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要求有一定领悟,并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程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课程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着极大地意义。

并始终把评价这一环节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贯穿始终,一学期下来,我认为要真正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潜能,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项目,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教研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教师评价需客观并给学生指引方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真务实,欣赏学生朴素、粗糙的研究,不搞假大空;不同研究小组能力参差不齐,评价要求不能统一不变,应因人而异逐步提高。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说教师重视什么,学生就会重视什么,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

二、学生研究小组互评、自评效果佳

高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以研究小组为评价单位,比起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组织课堂互动时,以小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高得多,无形中团队

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小组互评、自评的方式效果非常的好,我想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最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具有这一能力,才谈得上创新与实践精神的而培养。但往往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内容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小组间并没直观的可比性,这为评价设置了障碍。我的处理是,在课程学习的初期,每个相同课题至少要有两个小组进行研究。例如:在“学校课间操优化方案”总课题下,小组可自由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子课题研究,每个角度又同时可由多个小组选择。因此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小组间可对比参照,降低了自评和互评的难度。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其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评价需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概述]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用于各学科教育、实现学科整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改之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计算机与各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研究性学习因特网搜索 分期开发 学生网站 网上资料库 评价 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有助于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将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并应用于各科教学呢?笔者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创设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⒈ 信息

信息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从外部世界中感知信息。信息是一种资源,但是未经科学方法处理的原始信息,往往并无很大的使用价值。人们把获取原始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的这个过程统称为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正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最理想工具。人们用它可以进行科学计算、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等。甚至还可将世界各工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因特网(Internet),相互沟通,彼此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⒉ 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将日益网络化,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迅速发展。Internet是遍步全球的网络的集合,而信息的传输速率高、带宽,又可以实现远程、广域通讯。当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时,必将对教育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至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引起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研究性学习概述

⒈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其一,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是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的强调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⒉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

①准备阶段

此阶段首先必须确定研究课题,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②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组合实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制定计划、学习知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工作。

③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评估。这一阶段包括两个任务:一是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并向老师、聘请的有关专家和自己的同学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二是由教师和自己对该项研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包括过程和成果,更应包括能力的提高与否。以上为三个实施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几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及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评价。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向沙漠进军》,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积累实践经验。

⒈ 经过前期准备,提出基本问题:人与沙漠。

⒉ 教师与研究组的学生一起制订单元计划,分设几个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特长分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①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 ②沙尘暴天气和沙漠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③沙漠能够被征服和消灭吗?我们和沙漠应该如何相处? ④沙漠能够被我们利用,化害为利吗? ⒊ 信息搜索

我们这里的探究性学习是把因特网用作基本的信息源。这里一定要教会学生合理的搜索方法。整个过程要示学生理解各种搜索工具、搜索策略、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

①确定每个基础问题的关键词和搜索表达式,即确定你想要的信息范围。如“治理”、“征服”、“沙漠”、“沙尘暴”等。

②确定要使用的搜索工具:搜索目录或搜索引擎。如SOHU、YAHOO!、GOOGLE等。

③上网搜索信息,确定信息位置。

④评价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由于搜索会出现很多信息,信息评判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批判性技能。可以分两步进行:信息相关性分析、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判断。

⑤评估信息数量与问题的解决的相关度,进一步确定是返回搜索还是进行下一步工作。

⒋ 分期开发成果

为了发挥全体研究成员的力量,要运用合作策略,对于每个成员及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进行交流。

①在校园网络上构建有关本研究课题的网站——人与沙漠。下设一个主页和几个子网页如《向沙漠进军》、《沙漠之旅》、《沙漠之舟》等(每个小组一个,小组内允许进行多页超链接)。主页由教师和熟悉网页制作的研究组成员共同制作,几个子网页由各组成员自行制作,定期更新。让每个学生汇总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等,全面展示学习成果。

②教师也要进行网上搜索,并推荐有价值的网址,建立网上资料库,与学生共同研究和交流。如: 环境与人类:http://www.xiexiebang.com/info/photoshow.asp?iid=3236

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份《学生学习支持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蔡如鹏采访整理的《科学看待沙漠》。

④学生成果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形成分期成果存于能共享的微机上,予以网上交流。

⑤学生可以运用电子公告板或网上文字交谈的形式进行通告和直接交流。⒌ 对问题开发答案

此时学生有了粗糙的事实性材料,可以回答基本问题。在这里学生必须综合已找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深思熟虑地处置研究结果,而不是对还未阅读、未消化和未提炼的诸多文本加以简单堆砌。

⒍ 开发产品

学生通过展示关于基本问题答案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的论文或报告、网上文章、超媒体产品、演示文稿、学生专题网站等。

⒎ 评价

评价可以侧重于作品,运用成果交流评价量规为标准进行评价。如对课题的研究是多侧面的吗?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电子作品图片选用恰当吗,有适当的文字说明吗?电子作品是否画面美观,布局合理?信息从网络中获取,从书籍中获取,从实践中获取?交流者声音响亮,语言通顺,态度自然。你能否回答伙伴组的提问?你的提问是否有质量?……

我们提倡既评作品又评过程。过程里的加工技能不局限于写基础问题、开发因特网搜索策略,还可以包括定位、评判、引用网络资源以及合作学习的成分,诸如课堂里每一组成员的表现如何。

⒏ 研究性学习的反馈信息:

兴趣:参与活动学生85%感到很有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占15%,没有兴趣的占5%。

发展能力:参与活动学生感到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了初步的了解,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普遍认为促进了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Word文字输入编辑能力;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站的能力等。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奉献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使许多人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教学单元计划包,摆脱了使用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及传统思维的作怪,明白了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一旦我们真正地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观念,通过问题设计的思路来到了通向理解的大门时,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成立小组这种方式,也使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利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中,而此设计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又是完全吻合的,符合新基础教育理念。这种跨越式思维,要求教师不要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电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而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以持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在校园中展开并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因而,“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头脑中也渐渐明朗。新课改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释放大量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发展思维中学习知识,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得出一些教学点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驱动任务设计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如今各科教学的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我一直在潜心钻研“主动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意识转变,“研究性学习”是它的一个发展点。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教学新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与其他学科要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中(即课堂知识点)培养思考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而其主线——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如何在“动”中掌握、理解、吸收,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外在活动形式。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

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几乎是年年都在变,而且初中课程是越来越难教。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上过网、会安装软件、音频视频等很多东西都了解。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连开机都不会,需要从零学起。由于起点的差别,讲课就很费劲:如果简单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在那里不听,差的同学认真实践;如果讲复杂的内容,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又听不懂。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校都很普遍。我对此作了分析和探索,认为信息技术课主要针对对象还是那些基础不太牢的同学,毕竟这些同学占有大多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措施,让他们都能轻松学习内容,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将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有点深奥和枯燥的,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最想上的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特点是没有基础的同学认真的很难学。我曾经在新生第一节课做过一项调查(标题是“老师,我想对您说”——内容是对电脑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探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失望——上网、游戏、聊天、打字„„。针对这些兴趣,我把课程做了调整,第一节课定为兴趣激发课,第二节开始再讲内容。并结合渗透进行教学。并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比尔盖茨上哈佛大学时对计算机的痴迷和艰辛;张朝阳留美创建搜狐公司的事例等等。

二、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提到: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与己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本班测试成绩统计表”,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比如表格编排、数据输入、„„,这些学生自己就会拿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类如排序、函数求和、平均分、页面纸张设置等。这些就是隐藏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驱动“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的科目。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站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实现的。例如在讲解理论“存储容量”一课时,如果只讲理论,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不象长度单位那般容易理解,的一把尺子就知道长度的概念。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并做笔录”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已经把问题讲解得十分清楚,但也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质疑,这时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去年初一年级的教学中,因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同(乡镇学校没有开设),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先做完的同学要给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多主动关心,包括开机、关机的步骤都要连着几节课反复教授。这样,底子薄的学生也能完成当节课的教学任务,缩短与同学们的差距。

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的疑问,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校如何退出“WORD”程序时,可以利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此时也提出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法来退出。一是让学生明确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马路通罗马”。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WORD制作贺年片一课时,一般学生只会用书上讲的方法。而此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插入不同的图片,有的学生琢磨能否将自己的个性化摄影插入;有的同学想把网上的精美图片插入;甚至提出将追星的照片怎样才能放在贺年卡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与锻炼技能的空间。

综上分析,“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②构建和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

③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口头评价等)。

④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的分析,以“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课堂式、活动式和产品式等不同层次

⑤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步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各个学科的知识,将所有知识贯通于一身,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教学结合于一体,并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

《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们中间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研究性教学”中的一个石子。俗话说‘探石取路’,值得大家研究。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所以,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法,必须要认真的与同学互相磨合,只有从所任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今天的旭日火红炽热,明天的朝阳将热情奔放。为学生发展释放一份空间,使他们翱翔于其中是现代教师的最大任务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集思广益,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成雅小学 杜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

®要工具之一,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深入到我们的生活。“英特尔未来教育”为当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得到最完美的整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老师更新知识与终身学习开发了一片真正广阔而丰厚的天地。这次培

®训原汁原味地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思想,不是高深理论的轰炸,没有空洞的说教,而只是让我们在师与生的交替换位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4年9月18日~10月16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英特尔公司的这个《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班。培训班组织紧凑,学习强度大,主讲教师辅导非常认真负责,使我和同事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回顾、反思学习过的内容,简单总结如下。

一、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学习期间,我时刻深深地感到了《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教法、学法两个方面。本以为只是学习制作教学的课件,等真正学习起来,才发现并非如此简单。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在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训适应未来教育的合格教育者。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也在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如何使教育、教育者具有时代性,具有创新性,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此次学习首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观念更新课。我在学习中注意到,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第一、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支持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第二、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第四、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

第五、要有创造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

二、接受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此项培训使我接受掌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重点在通过“动手”去学习如何准备有新意的课,使教师能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有效地将计算机用于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不仅吸纳了当今最新的技术,而且又致力于把他们应用于课堂的教与学当中。它丰富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注入活力。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的利用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各种资源为辅助,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创建自己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上网查询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并共享资源,制作自己喜欢的学习网站,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共享。还可以分组协作,共同完成拟订的单元计划。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又增强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参加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其次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由于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继承前人已经创造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愿做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干、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此次培训班任课教师力求“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示了该教材的内涵,也表现出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学习中我们仔细阅读了教材、认真听讲,并悉心完成每一项作业。完成这次学习后,我打算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施未来教育的理念、方法,做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

总之,英特尔未来教育使我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下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附件1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活动时间:课时数: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成员:活动内容: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中的研究性学习 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小学胡名军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5篇范文)

    2011-2012学年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 选题参考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方向)参考 1、数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应用探究 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数学算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编制小......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5篇范例)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 1、网上获取信息指导2、中学生接触互联网的弊与利3、中学生制使用互联网的思考 4、学生制作个人主页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制作好班级主页需要全作精......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践5篇

    [按]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帮助研究性学习课程跨越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所建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推荐5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 [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25文章录入:wjljxcx ]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