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公安工作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全市公安机关正在开展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联系公安基层工作实际,就深入基层开展调
查研究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着眼公安工作大局,充分认识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也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是对事物认识、判断、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研究是对事物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和升华。所以,认识、判断问题,决策、决断、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调研既是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又是作好各项工作的基础。首先,每名领导者都要坚持经常“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道德素养和文化功底,加强调研,正确认识和判断纷繁复杂的形势,牢牢把握有利条件,充分认识不利因素,找出、找准公安工作中不适应形势要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其次,加强调研,才能真正掌握敌情、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队伍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才能增强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和公安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加强调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警民关系,进一步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第四,加强调研,既立足当前,服务服从于现实斗争,又着眼于长远,加强对公安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才能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二、针对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调研。
几年来,××领导班子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党的宗旨,紧密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始终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摆在重要日程。分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拿出一半以上时间,深入基层所队,深入驻区企事业单位,深入社区,深入治安问题较突出的城郊结合部,围绕严打整治、安全防范、执法质量、服务经济、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料,为工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进行街划调整时,××*领导立即带领户政科干部深入有关街、所,全面了解情况,及时研究对策,首次提出,责任民警在居委会中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或居委会副主任,并在社区设立警务室,此建议在区委常委会议上一致通过,并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几年实践证明,这样既发挥了民警在加强社区党务、政务建设上的重要作用,也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力量维护界内治安稳定的积极性。在××开展××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后,××领导积极按照市局党委要求,把接待日活动作为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警民关系、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改进公安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反馈制度,××领导按责任分工与来访群众逐一见面,详细听取情况,并责成有关单位限期答复,切实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截至目前,××领导共接待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件,解决问题××*8件,其中当场解决××件,其余××件疑难问题正在解决中,共收到表扬信、锦旗××件。
三、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的工作作风,贯穿于调研的全过程。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不能墨守成规,照抄照搬,固守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对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思考和论证;要紧密围绕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找准、吃透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安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全面调查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集中调查与日常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期调查与同期比调查结合起来,防止调查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问题,提高调研质量,增强调研针对性;同时,要尽快地使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的领导决策,以适应新形势任务需要,积极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四、建章立制,推动调研工作的深入进行。
为加强今后的调查研究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实行××领导、室(处)科所队领导、全体民警三级调研工作机制,要求全××民警都要根据工作特点,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大兴调研之风。二是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转变工作模式,将原来的由开会部署工作、听取情况汇报转变成深入实际、指导工作,使各项公安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组织一批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较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集中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建立调研奖励机制。通过适时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以促进调研工作整体提高;同时,设立调研成果奖,对各单位选送的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及合理化建议的,对工作有指导性的调研文章给予大力表彰,并将其作为××等级化考核项目。
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关于基层警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思考
[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财物大流动的加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警力不足日益成为困扰基层公安机关的一大难题。因此,在警力无法得到完全保障的前提下,整合警力资源,坚持内部挖掘,是新势下基层公安机关充分履行保驾护航职能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基层公安机关警力现状调查研究思考
警力就是指警察的综合战斗力,它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又包括警察的素质,以及对警察的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在当前公安机关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中,要提升基层的实力和战斗力,关键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配置警力,这既是缓解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公”精神,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文以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为例,对基层警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就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思考和对策。
一、当前警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局现设有12个派出所、5个综合部门、11个业务部门及区看守所,其中巡特警大队与治安一大队合署办公,户政科和经济文化保卫大队合署办公。全局目前有在职人员542人,其中在职民警534人,离岗退养2人,正式职工6人。在分局534名在职民警中,派出所民警330人,占全局警力数的61.80%;刑侦大队、特警治安大队、看守所民警116人,占全局警力数的21.72%;局领导和办公室、政工纪监、行政科、法制科、科技科等机关综合部门民警46人,占全局警力数的8.61%;其他业务部门民警42人,占全局警力
7.87%。
目前,分局机关和基层警力配置比例相对合理,在全市五个老城区中,派出所警力配置比例最高并率先达到60%以上的标准,综合部门警力配比列五城区末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实战和基层单位警力不足,警力缺口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总体警力与工作量不相适应。拱墅区地处杭城北部,辖区多为城郊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003年年底,全区有常住人口29.2万余人,流动人口19.5万余人;截止2006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0.7万余人,流动人口26.8万余人,流动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2.48%,在职民警与实有人口比为1:1077。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全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全区公安机关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日益繁重。2006年刑事发、破案和治安案件受理、查处数均比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如图所示),但与之相对应的是2006年警力数与2003年相比只增加了4.09%。公安工作任务的增长量与警力的增加数存在较大的差距,警力总量凸显不足。
2003年 2006年 比较
外来人口 19.5万人 26.8万人 37.44%
刑事案件破案 1016起 2085起 105.22%
治安案件受理 3280起 4812起 46.71%
治安案件查处 2498起 3700起 48.12%
警力 513人 534人 4.09%
(二)机构设置过细导致警力分散。现行的公安机构设置是根据专业分工和社会治安发展需要,逐步扩充建立起来的。省、市、区各级都基本保持业务对口,这致使机构过于分散,警力资源配置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一线警力的合理配置。1999年以来,分局对应上级部门的机构设置,先后增设了经侦大队、禁毒大队、科技科、治安二大队等部门,机构设置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业务工作细化,业务部门单设,基层警种越分越细,派出所警种由早期简单的内、外勤警种细分为材料、信息、户籍等内勤警种以及治安、刑侦、社区、巡逻等外勤警种。由于机构和警种设置过多过细,一方面造成领导多、内勤多、会议多、信息传递不畅,各部门多头布置工作,加重了基层负担。另一方面,导致机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限制了警力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如将禁毒、经侦等部门从刑侦部门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专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但内在联系却复杂化,形成了“先把一个整体分成两半,再想办法把两者衔接起来”的现象,造成警力资源的浪费。
(三)民警文化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目前,全局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民警475名,占总数的88.95%,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民警有59名,占总数的11.05%,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同时,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民警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等方式取得,约占了50%以上,“含金量”(相对全日制学历而言)相对较低。二是专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公安院校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招警、军队转业干部比例偏高。目前,分局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公安的民警有227人,其中166人为公安院校毕业生,只占全局警力31.09%,而其余大部分是社会招警或军队转业干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智能化,公安机关越来越需要既具有公安实践经验又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但目前队伍中“万金油”型民警较多,专业技术型民警偏少。除法律、公安类外,全局经济、计算机、文学、外语类等专业人才只占8.2%,既懂得经济、外语等专业知识,又精通公安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民警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全局有30周岁以下的民警156人,31-40周岁的民警172人,41-50周岁的民警160人,50周岁以上的民警47人,全局平均年龄37岁。近年来,为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各级公安机关在招警方面加大了力度。2003年以来,分局新增警力(含军队转业干部)90人(平均年龄30.4岁),且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这在极大地充实基层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军队转业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如近期新分配的14名军队转业干部平均年龄37.1岁,“老兵新警”现象突出。分局25周岁以下的民警为34人,仅占了6.37%,比例相对偏低。
(五)高强度工作下的疲劳应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近年来,全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发扬“忠诚、团结、务实、拼搏、奉献”的拱墅公安精神,奋勇争先,全局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成绩背后更不容忽视的是因警力不足导致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2006年全局民警值班备勤和加班约1416168小时,年人均加班(含值班备勤)约2652小时;按8小时/工作日计算,折合加班331.5个工作日,基层派出所民警加班则更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民警的身体素质日益减弱,在2006年的全局民警健康年检中,参检民警439人,其中查出患有各类疾病的有428人,体检无殊的人员仅为11人,只占参检总人数的2.5%。民警普遍感到身心疲惫,早衰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警力效能的发挥。
二、当前警力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影响警力的科学调配。警力不足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但如何看待警力不足的问题,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内部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偏差。近年来,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十分重视,在改善办公条件、完善装备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大,每年也有警力增加,但对警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仍不够,对民警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认识不足,硬件设施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警的工作效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同时,公安机关自身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将警力不足等同
于数量上的绝对不足,忽视了内部挖潜,很少考虑如何对现有警力实行科学调配和合理使用,警力调配机制不完善,如何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民警素质上下功夫仍显不足。在分局目前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警力的情况下,要研究解决好警力不足这个问题,警力绝对数的增加不是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调配使用警力,发挥警力的最大潜能,否则警力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非警务活动的牵制影响警力效能的提高。由于受公安管理体制、公安经费供给渠道以及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特殊需要等因素的影响,非警务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警务资源。如110报警每天都要接到处理噪音、工商纠纷、邻里纷争、家庭求助等大量的非警务的求助电话,有的甚至超过一半以上。对于这些报警和求助,民警必须及时出警,否则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投诉。随着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安机关每年还要承担相当数量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其中商业性活动也占一定比例。2003年以来,分局平均每年要参与西博会、体博会、烟花节、动漫节及大型文体活动等各项安全保卫工作任务43余次,且每年数量都在呈上升趋势,这些安全保卫工作少则半天,多则持续一周以上,大量占用了警务工作时间。同时,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2003年以来,分局处置发生在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676起,涉及处置警力近30000人次;基层派出所也往往要派出大量警力配合镇、街道开展拆违、城市综合管理等专项治理工作。无论是哪类非警务活动,都耗费了大量的警力,加剧了警力的紧张程度。不仅使基层民警疲于应对、心力交瘁,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日常公安工作的开展,弱化了公安机关专业职能的发挥,也成为了一些妨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案件的诱因。
(三)公安自身定位的偏差影响警力的职能发挥。社会治安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必须形成政府领导,综治委协调,公安、劳动保障、税务、财政、建设、工商、计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在综治工作中公安机关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但其前提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其他职能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才能使公安机关更好地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当前,几乎所有的综治工作,包括大量的民事纠纷和应由有关政府部门负责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压在公安机关一家身上,使基层公安机关警力原本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再如原110提出的“四有四必”的承诺,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是很难做到位的,而做不到的承诺造成的负面效应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不仅影响了公安机关专业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使队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于应付的状态,厌战情绪由此而生。
(四)教育培训工作的不适应影响警力的素质提升。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为公安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又对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分局为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2004年的实战技能培训、2005年的岗位大练兵、2006年的苦练基本功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民警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当前培训工作整体水平不高,针对性和实战性不够,致使民警缺乏主动意识,实效不明显;民警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在参加“战训合一、轮值轮训”等集中培训的同时,往往由于考虑到耽误本职工作而心挂两头;民警个体执法素质也参差不齐,个别民警执法水平不高,独立工作能力差,甚至极少数民警连最基本的笔录都不会,这与现实执法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队伍知识结构的更新、整体执法素质的提高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五)公安保障的不到位影响警力的警心凝聚。警察是一个危险系数高、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的职业,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基层民警还承受着工资待遇低、警务保障不足等困扰。一是警力需求得不到保障。受到政府财政和全区公务员编制的影响,在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分局警力总量不能同比增长,工资待遇也不能与工作量成正比增长。在警
力来源方面,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公安院校生招警数偏少,新警专业化程度偏低。2003年来,分局新增加民警90名,其中公安院校生仅为19名。二是执法环境得不到保障。在日常执法活动中,由于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对民警执法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有的动不动就投诉,反管理、抗拒执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分局共查处侵害民警合法权益事件106起237人,其中刑事拘留52人,治安拘留119人、罚款24人、警告31人。民警在正当执法中被谩骂、殴打的有385人次,其中有144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三是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由于城区经济状况不同,民警工资待遇和生活福利与其他老城区相比差距过大;受非领导职务职数的限制,大多数民警政治待遇无法得到较好地解决。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挫伤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由此造成近年来警力“进得多、出得也多”的情况。2003年以来,分局民警辞职、外调等自然减员的有47人,虽然每年都在加大招警力度,但警力的绝对数增加较少,近两年来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三、解决警力不足矛盾的思考
解决警力不足,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编制,扩充队伍。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上更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在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编制和保障的同时,立足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在优化警力配置上做文章,从科学使用警力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强警上寻找出路。只有如此,队伍的战斗力才能得到提升,警力不足的矛盾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一)向体制要警力。从科学用警的角度出发,理顺公安体制,形成向基层倾斜的警力调配机制。一是要精简部门。要本着统一、高效的原则,从有利于指挥、执行、监督、协调的要求出发,逐步合并职能交叉或职能相近的部门和警种,进一步明晰职责,减少内耗。就分局来说,可以尝试大批部门“上下对口”设置的惯例,通过合署办公等形式,减少机关警力内耗。目前分局已实行户政与经文保、巡特警与治安一大队合署办公,今后还可根据实际考虑将经侦、禁毒等部门,办公室、行政后勤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通过精简机关,把警力最大限度地向基层一线和实战单位倾斜,建立起“小机关、大基层”的架构,使一线实战部门警力得到充分保证。二是要做精机关。分局机关要注重向“指导加行家”型方向发展,机关各部门要切实负起决策、指挥、监督、检查、考核、人事管理以及为一线办案单位提供业务工作专家意见等职能,给予基层指导和服务,便于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是要保障基层。要以基层一线单位辖区治安状况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客观综合管辖地域、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设置警力系数,按警力系数配置警力,分局提出的用数据常量指导警务是比较好的尝试(把警力设置为数据常量之一)。要最大限度地把警力下到基层和一线实战部门,使基层和一线实战部门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85%,基层派出所警力始终保持在60%以上。同时,对新分配民警原则上要在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在待遇和职级上对基层民警予以倾斜,以此激发基层和实战部门的战斗力。
(二)向素质要警力。警力素质是优化警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益的关键。一是要优化进口机制。应以全市为单位,市局按民警人均工作量比例每年统一确定各区公安编制数,报各区人事局备案,改变目前因各区财政状况不同而带来的警力配置和增长的差异。要进一步加大院校生比例,特别是公安院校生的比例。要增加刑事技术、文秘、宣传等专业方面的人才。要重点加强对报考公务员加入公安队伍的民警的警察职业先行教育,尽可能避免出现对警察职业不理解而不安心或不适应公安工作等情况。二是要完善在职教育机制。为适应社会治安形势需要,民警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懂五会”的基本要求对一些年龄稍大的民警而言也普遍感到吃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及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等。因此,对于每天疲于应付的民警来说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公安部要求县(市)、区公安局都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但作为分局毕竟在场地和师资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培训质量也难以保
证。各县(市)、区公安局的自训以公共知识更新为主,相对专业的培训应由市局统筹安排,可以按警种、分年龄,以轮训的方式进行(警衔晋升培训可代替轮训),培训人员每期不超过分局总警力的5%,并按一定期限每2年轮训一次为宜。同时,在培训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民警的业务技能和政策法律水平。三是要畅通出口渠道。民警工作强度大,适应能力要求高,但目前公安机关中进口把不住、出口疏不通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在严把新警素质的同时,我们还要健全和完善民警出口交流制度,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公安部门要积极努力,对优秀的民警和中层领导可以进行跨行业推荐交流或挂职锻炼;对因年龄、体能、心理、素质等原因难以适应公安职业要求的民警,可以遵循本人自愿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到其他合适的部门工作,完善民警交流机制。
(三)向效率要警力。改革和优化警务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安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一是向警务模式要警力。要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警务活动的范围,明确民警的职责范围和执法权限,从根本上缓解警力调用的随意性。同时,要结合治安实际,不断创新警务运行机制,保持警务工作的张力与弹性。近年来,分局推行的弹性、错时、轮班工作制,以及机关民警参加街面防控巡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派出所警力不足的矛盾,赋予了派出所民警在工作安排上适当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因此,要以“警务前移延伸、警力下沉实战”为切入点,通过尝试扩大巡逻车巡区(以区属为单位,形成由全区统一调配的巡逻机制),依靠综治力量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等方法,整合现有警力资源,科学设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警务模式,实现现有警力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向科技要警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公安工作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科技就是我们的第一警力,公安工作要上新台阶,必须要实现由传统警务模式向现代警务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们在公安科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防控平台、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应用,为警务增效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实现以信息化引领维护稳定、侦查破案、防范控制、行政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项警务活动,实施精确打击和规范化管理,促进警务工作现代化和效能最大化,加大专业人员轮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科技装备的专业队伍已迫在眉睫。三是向社会要警力。“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进一步加大对群众的普法教育力度,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观念,引导群众全力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投诉,确保民警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同时,要通过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建氛围,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要依靠党委政府做大做强巡防队伍,发挥基层治保组织、义务巡逻力量、户口协管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在基层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安宣传力度,在宣传工作中准确反映治安形势,客观反映民警工作的疾苦,以及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危险和,多宣传具有平凡事迹的典型民警,取得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亲合力和公信力,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提高公安执法效益。
第三篇: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以我村河畈村为调查对象,黄陂区姚集镇河畈村位于姚集镇东部,东与红安县接壤。河畈村现有20个村民小组,587户,2572人,耕地面积2040亩,山场面积1800亩,水面360亩。2007年,人平纯收入2079元。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涵盖了除农村经济建设之外的全部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民主选举,村委会选举实现了由“指定”到“海选”的跨越。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选举领导人,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河畈村村委会选举由初期的委派任命到现在的海选,选举方式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选举操作上有一定的缺陷,有些坏的现象需要提出来,首先是选举公平问题,很多候选人因为选举竞争不惜通过各种手段来收买选民,有花钱收买的,有语言威胁的,还有诋毁其他候选人,这些做法严重干扰了选举制度的实施,选上的村主任及委员有很大的水分,并不是民意的结果,最近一次的选举就因为某些候选人的原因而导致选举现在被搁置,希望上级部门强化职能监管,任由基层选举乱象发展,为民办实事才是关键,好的制度实施了却不加以监管一样枉然,坚决要把这些在选举中作乱的人剔除,还选民一个良好的选举环境,本村除了候选人的一些不良作风之外,其他都还算正常,至于领导干部的学历问题,一般都为高中学历,受制于当地的物质条件,蛮
多大学生都不愿前往,政府可以在干部素质方面加大一些投入,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更好的造福于广大人民,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的议事决策制度。村里小组的事情一般有小组开会决定,如果有涉及到整个村的大事则要开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日常办公事务直接村委会内部开会决定,对村务决策提出了“四符合”的要求,即符合群众意愿、符合本村实际、符合政策法规、符合长远规划。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着重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致力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着力增强村务决策的民主性;着力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着力消除村委会工作中存在的行政化弊端,消除那些以村民觉悟低、文化水平低为借口,排斥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做法。
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了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致力于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学法、知法、守法,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置于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之中。从各地情况看,现行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些村民自治理章程还增加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在指导村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工作中,注重把好三关:一是法律关。必须符合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二是程序关。必须由全体村民参与
制定,不得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实用关。必须符合本村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点,可操作性强。
民主监督,建立健全了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一直把抓好村务公开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1997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1998年以来,中央相继下发了中办发[1998]9号、中办发
[2002]14号、中办发[2004]17号等重要文件。进行了深人的贯彻。特别是17号文件下发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贯彻17号文件的通知;民政厅发出了贯彻意见,厅党组成员赴各地宣讲;各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进行了大量报道,掀起了贯彻高潮;各市、州党委、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各县市区举办培训班。村务公开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一是在过程上,由事后公开向村务活动全过程公开;二是在内容上,由有针对性的公开向全方位公开;三是在程序上,由随意操作转向程序化公开;四是在形式上,由会议、小黑板公开向统一公开栏等多形式公开。除抓好村务公开之外,我省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推行“双向评议”,发挥村民监督作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对于村民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村干部都认真听取和改正,尽量做到最好,一旦发现有村干部重大违纪事件,村民代表大会会开会座谈,村民代表提出罢免要求。镇政府会严查相关案件,任免责任人。
大力发展经济,让一部分带头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批人致富,符合国家的发展政策。产业现状: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目前,我村主导产业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农户从事粮食种植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种植什么粮食品种全凭农户的经验来决定。另外,大部分农户养有少量的鸡,一般农户养有1-2头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抗旱、排涝能力及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第二,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处于分散的、小而全的经营状况,缺乏规模经营;传统产业模式仍占很大比重,而优势特色产业很少,缺乏对优势特色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第三,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畜禽养殖都只停留在农户自产自销的基础上。第四,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的发展是盲目地自然地发展,缺乏对产业的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措施。由政府牵头的帮扶政策也在很好的实施,我村帮扶的对象为武汉科技馆,实时组织一批村民去武汉科技馆参观,了解先进的技术,增长见识,武汉科技馆也会派出重要骨干下村进行考察,提出好的建议帮助村发展,在经济上也给予一定的帮助。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建成存笼6万只鸡的蛋鸡养殖基地,引导带动我村50%以上的农户从事蛋鸡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为我村农民提供一个比较明晰的致富门道,保证我村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到2008年末,力争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达到2290元的目标。
第四篇: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老龄化思考
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老龄化思考
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老龄化思考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呈现严重的老龄化,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因此,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1、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支部书记的年龄结构为:30—40岁占%,40-50岁的占%,50-60岁的%,60岁以上的占%。由于党员干部
年龄偏大,个别党员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2、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农村务农的人一般没有入党的愿望,成天劳作,安分守纪,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认为入党没有必要,自己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就足够了,有的村好几年都没有发展新党员。由于
二、原因分析
1、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宏观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我国开始呈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严重波及到了基层年轻党员干部班子的挑选和培养。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客观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轻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一方面增加农村的人均土地面积,使农民占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同时也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主要以小孩和老人为主,被人们戏称为“6061部队”。
3、基层干部本身工作压力和待遇是直接缘故。
首先,债务多,工作重,压力大。由于农税免收,村社的合并,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使得村级债务越来越多,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另外,由于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不一,集体意识淡薄,往往很难达成共识,许多公益设施老化陈旧却无人无钱整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再加上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移民
安置等工作,都容不得半点懈怠,使得基层干部感觉到压力巨大,身心疲惫。
其次、经济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村干部平均年工资3000—4000元,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都没有落实,生老病死不能得到照顾。干部基层工作达不到一定的年限,退休后没有任何待遇,组织上不能解决后顾之忧。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中专、高中生,看到农村干部待遇低、工作难度大,也不愿意加入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来,造成后备干部短缺。
三、主要措施
1、上级党委应积极支持支部工作。农村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直接和农民打交道,工作上的冲突、矛盾是难免的,认识上的差距也是存在的。上级党组织要积极支持、热情鼓励村党支部的工作,营造支持支部工作的良好氛围。行政干部驻村包点要真抓实干,切实帮助村支两委解决问题;遇到难题不推诿,村组解决不了的由党委政府协助解决,以减轻村组压力。
2、完善用人激励机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是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二是为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稳定村干部队伍,实行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确保村干部报酬,并且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在保证村干部月报酬收入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激励办法,评比“优秀党支部”和“十佳村干部”,享受有关优惠待遇,按其参加工作年限确定工资。三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把考核村干部的情况与村干部报酬和购买养老保险等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3、加大培养后备干部力度,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一是加大选派干部力度。从县直单位和乡镇选派文化素质高,有专业特长,整体素质较好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
一方面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信息灵、路子广、办法多的优势,根据各村的优势确定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在政策、法制观念上都比较强,加之与村民无宗族、邻里、亲友关系,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干起工作来比较超脱,到村任职后可以普遍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议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治村的能力,为农村基层班子增添活力。
二是启动村级人才工程。从农村青年中推出党员,从农村青年党员中推出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加强农村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首先注重从35岁以下,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或转业、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注重从35岁以下党员中发展村级后备干部,保证村支两委班子中35岁以下干部不少于1名。其次发动农村党员每人确立1-2名优秀青年作为发展对象,与其
缔结帮教对子,帮助其从思想上、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发动村两委主要干部每人选择1名青年党员,结成村委助理对子,采取提前压担子、跟班锻炼等方式,努力使其尽快熟悉、掌握村两委工作。把“村级人才工程”纳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名乡镇班子成员分包、联系一个村,指导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发展工作,年终进行评比结帐,纳入考核内容,后进的支部要提出整改目标和具体措施。
第五篇:对做好基层保密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基层保密工作的思考
新《保密法》将“保密工作部门”修改为“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凸显了保密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和行政执法地位,为县级保密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县级保密部门如何顺势而为,发挥好保密职能作用,作为一名县国家保密局工作人员,在学习新《保密法》的基础上,对我县保密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浅要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我县保密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解决当前保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两个“两手抓”,一手抓宣传教育、一手抓技术防范;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队伍建设。目前,我县保密工作总体形势较好,各涉密单位抓保密工作的力度较大,单位主要领导和涉密人员对保密工作的认识比较深刻,保密这根“弦”绷得较紧。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保障有力。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为主任的县委保密委员会,使保密工作得到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加强了硬件建设,先后投入资金近200万元添臵了保密系统检测器、办公电脑、打印机、碎纸机、铁皮柜等保密设备,部分单位建设了办公内网,完善了学校考点监控系统。二是宣传教育有力。充分发挥党校保密教育主阵地作用,每年举办科级干部及公务员保密培训讲座2期;组织观看“《警钟长鸣》、《泄密隐患演示》失泄密案例暨保密技术安全防范展览片”8专场700人次;发放《五五普法保密知识读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保密须知(图文本)》、新《保密法》等学习资料900余本;举办了全县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全县44个涉密单位共127名涉密人员参加,有力促进了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三是责任落实有力。对全县44个涉密单位实行分层次管理,每年与44单位和6个涉密企业签订保密责任书,与涉密人员签订保
密承诺书;与各涉密单位负责人签订了保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日常管理有效。定期不定期对党政领导机关、重要涉密单位和重点部门部位保密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制定并下发了《攸县党政机关保密管理的“十不准”》、《攸县涉密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规定》、《办公(涉密)计算机操作“四必须”、“四严禁”》、《外网专用计算机使用“四严禁”》和《文印保密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全县高考、中考和科局级干部“公选”考试工作的保密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全县涉密文件管理,密级文件无一遗失;对全县38台涉密计算机实行统一编号归口管理;确立了珠丽江纸厂为全县纸质文件集中销毁点,做到文件资料定点销毁。
二、我县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因多种原因影响,我县保密工作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给保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人保密工作的认识不深,思想上存在基层小部门没有什么秘密、保密与我无关等错误认识。更有甚者,在保密检查中,少数人员用消极回避态度进行抵触,完全漠视安全保密工作。二是执法力度还偏弱。保密工作由于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造成部分保密工作人员不敢执法或执法无力,使保密执法工作被动。如:少数工作人员对保密工作不重视,认为基层没有什么秘密,从而不积极配合开展保密工作,而基层保密工作人员少、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执法力量,在执行保密工作过程中很难实行有效的处罚,保密执法工作十分被动。三是岗位责任还不明。我县相关单位涉密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十分突出,没有做到专岗专责。大部分单位保密员除了从事保密工作以外,还兼有办公室秘书、值班、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各项工作要面面俱到,很难全心投入保密工作。四是业务能力还不强。保密干部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或中途改行,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保密法规、制
度知之甚少,使得单位保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有的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识,缺乏对电脑等办公设备提高保密防范的能力,整体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三、做好保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保密工作如何加强和改进,有效的方法很多,本人认为,今后,基层保密部门充分拿起新《保密法》赋予的权力,认真履职,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在履行职责上抓落实。做好保密工作,领导是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要强调各单位主要领导是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认真履行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重要职责,把“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一要争取领导重视。各级基层保密人员要主动汇报保密工作,争取本单位的主要领导对保密工作的重视,把保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真正像重视业务工作一样重视保密工作,像支持业务工作一样支持保密工作,切实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保密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要各级齐抓共管。要形成各级涉密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做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保密工作;分管领导要担负具体组织领导责任,积极抓好保密工作的督促检查;具体涉密工作人员要负责好分管领域内各项保密工作措施的落实,方方面面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保密工作。三要加强队伍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保密网络,加强对保密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保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要配齐基层保密机构编制和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广泛动员,在学习宣传上下功夫。加强保密宣传教育工作是推动保密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一要抓好“两个关键”。要抓好宣传教育和业务指导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作用,对全县领导干部进行保密教育。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着重加强涉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增强各级涉密人员的保
密意识。二要做到“三个结合”。要结合全县重点工作、重大会议和保密检查进行宣传教育。在全县“三大战役”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以及全县三级扩干会、全县党务工作会等全县性重大会议上,发放保密宣传资料,增强全县干部防范意识,同时,结合全县涉密文件和涉密计算机保密检查工作,加大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三要紧盯“四种对象”。要着重针对领导干部、涉密工作人员、公务员和废品收购、打字复印人员四种对象进行宣传,通过深入开展《保密法》 “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通过网络、电视、板报、刊物等载体,采取会议、培训、讲座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广泛宣传新《保密法》,在全县上下营造浓厚的保密工作氛围。
(三)树立权威,在保密检查上出重拳。有威才有位,有位才有为。各级基层保密部门要加大保密检查力度,加大保密检查范围,不断提高保密部门的地位和权威。一要严谨细致,真查实纠。要按照确定的检查范围和内容,对涉密计算机及其网络、移动介质、涉密载体清理、保密承诺书签订、制度建设及领导责任落实等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努力做到不漏掉一个环节,不留一个死角。二要以查促改,强化提高。要本着以查促改、以查促管的原则,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能改即改,立即纠正。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整改计划,抓紧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三要重典治乱,务求实效。针对个别单位在保密检查中存在问题,尤其是出现的泄失密事件等现象,要加强对重点泄密事件和严重违规行为查处督办,对查处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并严肃处理一批泄密责任人。
(四)健全制度,在规范管理上亮实招。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基层开展保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和保障。一方面抓好制度建设。保密部门要根据保密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地的实际情
况,组织制定与保密相关的工作制度。一要健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严管涉密人员。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对涉密人员每年签订一次保密承诺书,并与涉密单位签订保密目标责任书,保密部门不定期根据保密责任书和保密承诺书签订内容进行检查,确保涉密人员和单位按要求落实到位。二要健全涉密载体管理制度,严管涉密载体。要明确重点涉密单位的涉密载体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要确定保密要害部门,建立涉密计算机登记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核心,保重点”。三要健全涉密会议保密制度,严管涉密活动。突出加强对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宾接待和涉密考试的保密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保密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保密工作制度。另一方面抓好制度落实。有了制度并不可以说就高枕无忧,决不能将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口头,而不落在实处”,现实生活中一些典型泄密案例,都是因为没有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的结果。因此,要严格对照制度严格要求,将保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总之,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就必须要求我们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努力开创基层保密工作新局面。
攸县国家保密局:夏咏民
201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