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1:1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

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

Research on Internet English Course Development

高坚栋*,冯宜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博士生 gjdlove@yahoo.com.cn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mmnh@163.net

【摘要】本文论述了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网络课程的界面,网络课程的开发规范以及对网络课程的评估的标准,有助于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英语网络课程、建构主义课程观、资源设计规范化、网络课程的评估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glish web course design ,core technology for English web course development, the interface of English web course, norms of English web course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s for English web course assessment.It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E-learning which is a busy area nowadays.【Keywords】English web course、constructivism course view、normalization of internet English course development、standards for internet English course assessment引言

随着因特网流行与普及,网络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网络学校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通过网络学校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助于构建终生学习的环境;同时弥补班级集体授课制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漠视。当前在网络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着简单的书本搬家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计算机的交互能力,导致人们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是网络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网络课程网络学校就会黯然失色,因此对网络课程的研究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课程观——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倡导的一种关于知识获取的理论。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它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人与环境交互的产物,并且认为新的知识的获取是基于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的产物。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发现与接受的统一,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学习者不应消极地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景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现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习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

学习能力,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与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的真实链接。该课程观批判了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的两个弊端——重事实与原理知识问题的传授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入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行为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须的。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内容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它包括:1.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2.学习环境的内容的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3.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4.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人性化的用户界面——网络课程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达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对于学生它是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是不断探求科学原理和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对于教师,它是传道授业的重要依据,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课本的特点:1.课本的信息是比较稳定的。因此,这些信息可以可靠地传递给学生,并且容易检验、评定和修改。2.课本信息呈现较为持久。课本的这些特点,使信息传播可以从任何一点上开始,它能被粗略地研习,能被泛读或跳读,因此允许学生自己控制信息呈现的速度。此外,使用课本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其便携的特点可使学生很方便地使用它,而无须过多考虑到使用的场合和时间。

课本存在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课本知识的接受取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上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就是不善于阅读。课本内容往往不能完全确定或详细说明其潜在的各种解释,因为它简化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常常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来演绎这些信息,这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譬如说,目前上海市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教材《大学英语》,教材本身的质量没问题,但是课后的注释无法解决一篇文章中的所有难点,而教师也只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来授课。这样总有一部分学生或是由于不理解一个词组,一个句式,或是文章的部分背景知识而导致文章内容理解偏差或模糊。久而久之,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会下降。课本不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媒体,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在阅读课本时随时提问,发表感想,获得反馈,这客观上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束缚他们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作家Mortimer J.Adler曾在一篇题为《How to Mark a Book》中也建议我们write between the lines” 其实这也是一种交互思想。

从网络课程的要素看,首先它是一种教学软件,最主要的内容是一门课程所有教学材料都应该在该软件里体现。网络课程应有灵活多样的信息组织、表现和学习方式。构成网络课程的网页应将一个完整的信息分部分、分阶段地展示出来。网页应能根据学生的选择,将其需要的内容准确地抽提并展示出来。比如,学生在读一篇英语文章时,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用鼠标一点,就会立即链接到准确的解释,如解释中仍有不解之处,则能够在下一层链接找到解释,如此一层层下去,最终学生会完全理解这篇文章。这一点笔者认为大家可参考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的电子版本的制作。与此同时,网页应该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将课文高质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通过色彩、动画、文字、声音的适当组合产生另人赏心悦目的界面。其视听感染力和灵活的交互界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此外,这一点应用在记忆单词上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大大提高学习者记忆单词的效率。网络课程的选材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例如,通过随机化的原则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练习,在一定限度内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在不同练习中反复接受新知识的刺激而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网页要能产生相应的正确答案,分析、评判学生的掌握程度,并且对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并描述错误的性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英语学习中可以设计出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另外,网页上应附一个能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随时进行调整练习难度的小程序。网络课程的内容应能完全确定或详细说明知识潜在的各种解释,展示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网络课程应使学生能在阅读课本时随时提问,发表感想,获得反馈,这客观上会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资源设计规范化——网络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标准化(学术)组织都正在致力于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标准化的研究,并起草了一些相应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IMS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OCLE(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Dublin Core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踏上正轨,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已组织专家拟定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稿,为建设国家级、地区级和单位级的教育资源库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标准。承担教育资源建设的各类主管部门应成立资源建设专家组,在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基础上,保留原有的核心集,并根据资源库建设的规模、适用范围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发出各自的扩展规范集。

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对各种术语的定义,各类资源属性的标注,总体分布参数的规定,资源质量与技术上的最低要求,资源库系统的功能标准和基本数据说明等。技术规范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准绳,也是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前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只有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才能最终实现二者的整合。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的基本要求:

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

 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

 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

 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合理的评估方法——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的保证

科学的网络课程的认证和评估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教育部有关专家已经开发出网络课程的的认证标准。它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技术性、信息呈现和文档资料六大部分。

⑴ 在远程互联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传递过程中,应建立一套最低质量标准的指导策略。此外,选择教学媒介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目前所具备的设备条件,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⑵ 应建立定期检查教学内容的制度,以保证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设计的标准。

⑶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并把这些内容当作课程学习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 应对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和建设性的反馈。

⑸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

6)把同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常规教学,一组用网络教学,一年后让他们同时参加国家四,六级考试,比较其结果。结论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连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无国界。

在网上开展英语教学对推动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和普及英语知识是很有意义的。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应该符合上面所述的基本要求,这样网络化英语学习就能开展的更好。在网上开展英语教学对推动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和普及英语知识是有意义的。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应该符合上面所述的基本要求,这样网络化英语学习就能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2] 张诗亚,《 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版.[3] 翟象俊,《 大学英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1] 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211.99.78.137/computerclass/liluzhidao/001.htm.

第二篇: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也呈现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课程即是一种各院校较为大规模地在网络上建设的资源平台。将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二者的优势优化组合,将会更加丰富网络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网络课程 微课 慕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为网络课程的大规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网络课程建设及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网络课程改革在经过多年建设之后,目前在量的方面已颇具规模,但质的方面仍需精益求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在2013年首届国际在线教育研讨会上提到,目前我国的网络职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是软件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既要向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纵深方面进行建设和努力,也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微课的出现对网络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有助于促进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一般认为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基本较为成熟,具有开放、情境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设计有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资源、授课录像、师资力量、教学与研究互动、留言答疑、教学管理、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自由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为丰富内容的资源平台。但网络课程也有些局限性,如“把开设‘网络课堂’作为目的,而不是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学生不能理解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的目的,不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等。但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仅是应用,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才是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内容上的完善才能确保应用上的效果,否则就是先天不足。在这个层面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教学、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指导学习的系统;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评价与反馈。”[1]“学生与网络课程缺乏深度交互,不能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支持性不强;网络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利用率低”等。[2]

为使网络课程逐步完善,应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规划,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课件技术制作,减少课时时数,丰富相关资源,加强交互设计和反馈建设,制作知识点内容明确、精美清晰、简洁明了的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要迎合大学生群体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应有专业特色,加强网络课程平台自适应服务功能建设及网络课程平台支柱式服务功能建设”[3]等。同时,进行网络课程与微课相结合是种较好的尝试。

二、微课的产生及其特点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4]目前,一般是指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5]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6]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因而微课在产生后能迅速得以推广,为人们学习所接受。微课在实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之后,即是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视频资料,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三、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视频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使视频教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努力提升及录像外,“微课”开发与制作是对其较好的补充形式之一,可以便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络课程中的部分模块内容和微课模块一样,如能利用二者的优势,将能更好地促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中的微课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微课资源的嵌入网络课程并不影响网络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建设,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内容大规模的更换,而是将微课作为补充性资源对网络课程建设进行丰富、改革、创新和更新。因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也有其相应的要求和评价指标,不可能完全改头换面。而且微课自2008年国外首次提出,国内2010年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以来,微课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也仅是短短的3-5年时间,从 CNKI 数据库检索到2015年4月的关于微课的文献有1000篇之多,众多院校及教育界专家人士对微课的探讨和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但实际开发并不像研究那样大规模地进行。且在短期内将一门课程录制完整也有难度。据此,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根据需要确定和选取课程合适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实际建设中“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应用,对所建网络课程上已有资源进行解构和重构,进行模块优化和加工。根据已有模块和增加新的模块,进行网络课程和“微课”融合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等。

2.进行微课视频开发与设计。设计适合微课视频拍摄的知识点,学习点,突出重点,视频容量和时间长度宜具备精、短、小等特点。“微课”视频拍摄需要有新技术新媒体的支持和应用,相关教学资源特别是微课的配套、优质、一体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反馈等,都是影响微课能否宜于学习的影响因素。加强开发新的资源,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除了该课程本身的知识要进行视频录制以外,相关的知识点也需要我们延伸进行拍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借鉴、下载和上传国内外相关的视频和资料。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下借鉴国内外最好的教学资料,丰富拓展资源,加大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自觉有意识的快乐学习。如我院在建的《国际商务英语谈判》网络课程,可以下载上传能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以及商务谈判相关的商务视频和资料,国外的商务课程本身就是英语形式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听课学习的习惯。

4.链接国内外微课或视频相关网站。学生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微视频技术可以不按规范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和特长,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采取分布式学习,对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散化和离散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切入,自己控制时间和学习进度,这即是典型的互联网思路。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为学生制定针对其特性的一整套的学习方案,互联网是能做到的。这就是“互联网+”的效应。马化腾在4月29日北京举办“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指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所以,在所提供的链接网站方面,除国内一些知名微课、慕课网站如凤凰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Ewant教育网开放教育平台、(台湾)清华大学磨课师课程NTHU MOOCs、PROERA、均一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等众多网站外;可免费学习国外世界最好课程的网站有如慕课著名的三大机构,Udacity,Coursera,Edx,另有著名的慕课平台如美国Open Course Builder,Udemy,NovoED,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英语方面的有BBC六分钟英语,VOA的英语一分钟和学个词(Learn a Word),J博士英语,TED-Ed等。

5.加强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一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但对于微课的设计、录制、剪辑等功能仍需学习和了解,方能应对科技信息时代的步伐,从而更能得心应手地做好网络课程与微课融合的建设工作。

6.设计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标准的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体系。此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设计会略有不同,后者侧重学生学业完成是否合格等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宜侧重其对知识的理解考核,可能需要更具体化、共性中更符合个性特征,针对个人特点进行学习考核。

7.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交互功能设计,发挥其最佳效果,如学习反馈、师生互动、评价管理、在线提问等辅助学习系统等。此部分功能一般网络课程多少已经建设有一些,但有的院校仍未成体系。交互功能模块可以跟踪学生学习动态,进行答疑、解惑,发现不足,为再次更新优化平台做好准备。

四、结语

网络课程建设除加强自身建设外,展开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制作等是种新思路。通过信息技术,对丰富的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要做到核心东西有所取舍。尽管微课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如能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找到二者融合最佳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主学习都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婧,车帅.高校网络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2]张思,杨高全.从教学维度看网络课程现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

[3]阎坚,万仁敏.高校网络课程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活动与内容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4(10)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5]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 A1 A13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2010(10)

作者简介:

林逸(1971-),男,河南信阳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第三篇: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王金蔡慧萍李红英(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通过分析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该范式以网络为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并促进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关键词]体验;英语写作;课程开发;语类;过程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18(2010)04-0069-OS

英语写作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然而,英语写作历来是学生头痛的问题,常见的弊病有“挫折不断,进步迟缓;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方法单调,兴趣索然”。n0浒多学生学习英语十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历年的英语专业“

四、八级考试”中,学生写作部分普遍得分较低,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语言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英语写作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课程开发包含“新设”与“改进”两层含义。新设指增设新课程;改进指改造已设课程,包括大纲修订、教材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在内的持续活动[2]。对英语写作这门已开设多年的传统课程而言,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从多个维度改进现有课程建设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一、当前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不足很多学者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写作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多个层面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建设理念薄弱。长期以来,广大英语教师只是把写作课当作一门语言技能的训练课,在宏观上缺少先进理念的支撑。因而写作训练的问题颇多:费时、低效;重写作结果,轻写作过程;重文本形式,轻思想表达;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同时,也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亲身体验,而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的亲身体验[3]0(二)教学手段陈旧。传统的写作训练以黑板和纸质练习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学习资源。而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1号文件和2号文件都明确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模式枯燥。讲座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外学生又缺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因而学生无从体验写作的乐趣及自身能力发展的过程。

(四)作文评改方式单调。传统的作文评改采取“学生写作一老师打分”的方式,学生往往只看到一个僵硬的分数结果,而看不到自身习作的优缺点等具体反馈信息,更不知如何着手作进一步修改。而对老师来说,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很大,却又看不到学生的动态进步过程,可谓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

(五)课业评价体系单一。目前的高校写作课程以期末“终结性评价”这一类型为主,在“一纸定成败”的期末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大多在于对写作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和复述,对写作实践的考查也仅由一篇考场作文承担,评价目标不够全面,评价类型、评价手段也过于单一[4]0(六)课程组教师缺乏团队化建设。写作课的备课和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很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因而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而任课老师往往是各自为阵,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与作业批改,教师间的交流较少,合作更少,因此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无法深化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七)写作教材有待改进。唐叶青、苏玉洁对1980年至2006年各类出版社出版的共25本英语专业写作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遵循比较传统的形式设置写作教学模式,内容和框架重复多,对体裁界定比较含糊,体裁范围较窄,忽视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和个体需要,忽视语言的功能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作用tsnl0

二、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及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英语写作课程进行了改革。我们在继承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2006年以来,课程团队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在浙江海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本项研究历时三年多,其主要内容与特色阐释如下。

(一)基于“体验式”先进教学理念“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全球化、技术人才国际化、信息技术产业化、文本系统数字化、学术成果网络化、中国制造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针对广义的语言教学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体验(experience)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体验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如思考、讨论、输出,亲身感受认知能力的升华,品尝能力发展中的甜酸苦辣。

“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不但对于广义的语言教学有引导意义,对于狭义的英语教学也有指导意义[[6]130该理论应用到英语写作学习与研究领域,其核心思想就是注重学习者的社会认知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课堂环节由一系列相互连贯的行为过程组成,解决“如何写(how to write)”与“写什么(what towrite)”之间的突出矛盾。

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社会的欢迎与认可[[6]13,前景广阔。

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申报的项目“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在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倡议下,举行了首届“体验式英语写作”创新教学高级研讨会。David Nunan主编的((体验英语教学》和杨永林教授主编的《体验英语写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新理念在我国的英语写作研究中已进人到一个新阶段。本研究正是在这一先进理念指导下展开的,2008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授予我校为“体验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示范基地”。

(二)教学手段网络化

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黑板和纸质练习为主的方式,这不但增加了教学容量,更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现代化水平。

1.传统教室转变为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学主控台是一个集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教师监控、作品转播、遥控辅导、文件分发、师生交流、评价和网络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课时,教师可通过这一平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机则受主机控制和调节,完成教师指令。自主学习时,学生机可以脱机工作,并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语料阅读、网上查阅、在机写作以及自我评价等。网络教室为学生全程体验写作实践、参与自评和互评提供了便利。

2.习作训练及评阅实现无纸化。学生的习作都在电脑上完成,经小组电子评阅后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评阅,实现了无纸化的阅读、写作、评阅和英语习作素材库的建设,师生们都体验到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快捷与高效。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习惯,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必备的技能。&n[1] [2] [3] 下一页

bsp;(三)教学资源数字化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这一精神,课题组于2009年建成了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英语写作”。

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作业反馈与交流、优秀习作、课外学习网站、写作考题、参考文献、线上交流等版块。以课程网站为依托,将学生自己的习作范文、三级评阅后的习作等电子素材上传,从而建立学生自己的语料库。这一方面实现了区域性学习资源的共享,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学生难以分享同伴习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了详细的全程记录,展现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过程记录”和“能力发展轨迹”,也便于做跟踪式学习与研究匹。另外,线上交流区成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随时随地沟通的重要平台。

此外,以往的纸质教材或讲义只能提供极有限的范文,而数字化技术则解决了优质资源建设这一难题。

以((体验英语写作》数字语料库为镜像资源,学生可以直接体验300()篇“原汁原味”的清华学子的习作语料素材,实现优质学习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也便于学生进行“镜像学习”(mirror-image learning)与“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o(四)教学模式过程化“体验式”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实践性和合作性,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升华。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模式变为由以下七个环节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学生学前写作(pre-writing)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范文评析(sample commentary)自我纠正(self-revision)-i小组交流(group interaction)一课外练习与自我评析(after-class practice and self-evaluation)教师评阅(teacher'sevaluation)。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作用,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写作成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持续的思想、情感交流的活动t}。环环相扣的动态进程能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能力的升华,体验过程写作的乐趣。

(五)作文评改多元化

为解决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诸多弊端,我们采用了“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倡导的“三级评议模式”。

第一级是字里行间的“局部修改”(local/surface corrections),主要涉及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可通过MicrosoftOffice Word所提供的修订功能实现。第二级是“文中批注”(inter-text notes),其主要功能在于修改、质疑、确认,达到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可通过Microsoft Office Word所提供的批注功能实现。第三级是“文末总体评价与建议”(post-text comments&suggestions),其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性化的总结反馈意见,便于学生继续改进,体现了过程化写作的优势。三级评议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习作进行全面、系统、过程化、引导性的评价,为学生的改写、修改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信息和便捷的批阅手段凹。此外,学生的习作经过小组评议后再交由教师评议,实现了评阅主体的多元化,也培养了学生的语篇分析评价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六)课业评价多元化

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业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鉴于此,课题组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日常实践、积累与进步的过程。

1.在评价类型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过程评价项目包括:教学纪律10%,平时作业质量10%,自主写作与评议10%,小组交流与评议10%,课外阅读10% a2在评价手段上,调查问卷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发放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从而对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进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出评价。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建立一个“写作档案袋”,里面包含习作初稿、修改稿、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评议、阅读笔记与体会等内容。

教师可根据档案袋内容的质与量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做出评价。

(七)课程建设团队化

教学团队是以高水平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骨干人员为支柱,能力互补、高效协作配合的教学人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凝聚起来的有机统一体。教学团队是一种充满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赢的有机合作模式}'o} 0 2006年以来,我们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潜力大的体验式英语写作教学团队。团队共由8位成员组成,老、中、青相结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相结合,都具有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潜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且脚踏实地干实事,乐于奉献,这一有相当实力的教学团队确保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带头人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经验、宽广的学术气度与人格魅力,能够协调与凝聚整个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交流心得、探讨问题、确定目标、理清方向、分工合作;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为我们作理论指导,同时选派优秀成员进行访学。三年多来,课程团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一门、承担了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出版了相关著作两部,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主题发言等。课程团队将继往开来,深化改革,积极营造一个资源共享、志同道合、身心愉悦的交流空间,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八)教材内容语类化

目前的教材大都采用词*句*段落。四大文体写作。应用文写作的框架,体裁范围较窄,且忽视学生需求及语言的功能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作用。鉴于此,课程团队积极建设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以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编教材(待正式出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语类化、应用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意义潜势的意义源泉,具有三个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n-}z}。任何一个语篇都是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会出现不同的语义成分、语篇结构及语言特征[n3}。实际交际中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而是语篇,从语篇出发、在语篇语境中探讨词、句、段的得体性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语篇生成能力[Isno。而应用文的语义结构更清晰,目的性和实用性更强,学生更容易人手。因此,教材编扫队应用文语篇出发,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秉着“从易到难、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点学习20种常用语类的写作。它们依次是卡片、通知、便条、私人信件、公函、求职信、个人简历、求助信、推荐信、摘要、记叙文、地点描写文、人物描写文、例证式说明文、因果分析式说明文、过程分析式说明文、对比或对照式说明文、分类或类比式说明文、议论文和读书报告。

教材内容语类化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语类更丰富了,学生不仅仅系统地学习了四大常用语类(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而且还学习了求职信、便条、读书报告、个人简历、通知等十几种常用应用语类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l1’]。另一方面,学生的语类意识和语篇分析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能从宏观上把握各个语类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明确其必要成分与可选成分[y5]0

三、研究结果与评价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效。

(一)学生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语类”、“语篇”意识大大增强,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用英语撰写常用应用文和通用四大文体的文章,并做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得体。从近三年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情况看,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我们的写作项平均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分,而在课程改革之前,写作项平均得分低于全国平均分。

(二)学生的写作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和“过程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写作档案袋”如实再现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反映出写作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快乐的体验。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化”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与现代化教学水平,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三年学生对写作课的评教分大大高于全校平均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基于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的认可。

(四)教学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更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然而,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需不断完善,如:目前还缺少一个能实现区域性资源整合数字化的软件系统,还未能真正体现优质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受益面还比较窄;电子稿的“三级评议模式”加大了作文评阅难度与强度;课程网站的建设还需不断改进并加强互动;团队建设经验不足等。

鉴于此,我们将增添区域性资源整合数字化的软件系统,并借助于体验式英语写作的数字化平台,加强区域性优质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扩大受益面;引进体验英语写作二期项目的“多元评分系统软件”和“评语生成软件”,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作文评改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生习作素材的优质化进程;学习、借鉴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确保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改革,为解决当前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显现了初步成效,这对推动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罗立胜,张文霞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阴.外语电化教学,2009(4):4.[2]冯燕.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模式的反课程开发属性研究田.现代大学教育,2005(5):106.[3]Nunan,D.体验英语教学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徐彦宾.论高校写作课程学生课业评价的多元化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132.[5]唐叶青,苏玉洁.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材研究田,外语界,,2009(6).[6]杨永林,黄玉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田.中国外语,2010(1).[7]杨永林.体验英语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陈敏哲,白解红.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n.现代大学教育,2007(3):99.[9]王娜,杨永林.“三级评议模式”在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阴.外语教学,2006(6):38.[10]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的策略与成效田.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3.[ll]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1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6.[13]蔡慧萍,方攻.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21.[14]蔡慧萍,方珑.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4):77.[IS]Halliday, M A 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一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en University Press, 198上一页

[1] [2] [3]

第四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余胜泉、王耀武 ysq@elec.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摘 要】网 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 境。网络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在网络教学环境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设计。本文从这设计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 模式。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设计、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网络学习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使得 教学无法围绕教师为中心来展开,而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 唯一源泉,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 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网络学习环境不再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用的认知工具。网络教学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 进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展开。这些内容构成了支撑网络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石。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师在网上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把课程编 写成网页的形式并进行一系列的备课。在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的前提与条件,二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棗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 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三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明 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也发生很大变化。

一、基本过程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此,我们假设教师已经深入了解了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而且本课程已有成型的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结构(否则论述将超出本文范围)。

图1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时,要遵循如下教学设计原则:(1)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2)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4)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

网络课程的具体开发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网络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2)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3)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4)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5)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下面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作简要介绍。

二、确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网络课程的直依据,也是检查网络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对网络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知识体系也有很大帮助。教学大纲举一般由以下几个部份构成:

说明:扼要介绍本学科的目的和任务,选材的主要依据,以及有教学与学习的原则性建议。

本文:列出按层次结构自治的知识点条目(一般是编章节目),知识点的简要说明,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数、教学活动及其所用时间说明。

实施要求:列出编写教材的参考书目,教学环境要求,教学仪器设备,辅助教学手段、说明等等。

教学大纲的编写应注意如下原则:科学性、思想性、主观联系实际、基础性、系统性等等。如果开发的课程已有教学大纲,应尽可能选用现有大纲,如果没有,要编写一个,编写的大纲要经过学科专家审查。

三、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如果已有优秀教材,尽可能选用。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

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教材是 教学内容选择结果的体现,教学内容选择时,要选择切合实际社会需求、反应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材,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教材不是教学内 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的机组合,教材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要求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系统,使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练习册是选定教学内容后,诊断与巩固教学内容的测验试题的集合,它是教材有重要组成部份。

实验、实验环境与实验手册:对于一些含有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来 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是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证,技能知识的具体体现。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践性和可行性,实践性是指实验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具体 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结果;可行性是指设计的实验要求的条件不能太高,要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尤其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实验手 册是对实验的说明,一般有实验目标、实验环境、预备知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

四、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

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网络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脚本编写的内容。总体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形成网络课件设计总体 思路的过程,决定了后续开发的方方面面,网络课件设计过程所要遵循所有原则,都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原型实现后,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尤其是征 求最终用户(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征求的意见进行修订,以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减少后续开发过程中修订的工作量。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应注意: 1.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页 面为主,链接有特色的网络或单机运行的教学课件,课件以知识点教学单元为单位。课程内容应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文字说明、背景资料支持、配音阐述、重点过程动画表现以及小画面教师讲授录像播放相结合等。自测部分可根据具体的知识单元设置。

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每一章)、参考的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模块组织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课程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用户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跳转。2.内容表现

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中文字体尽量用宋体和黑体,字号不宜太小和变化太多,背景颜色应与字体前景颜色协调,以便减少在屏幕上阅读的疲劳。

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象应有足够的清晰度。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网页色调要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应与前景颜色协调,各页间也不宜变化太大。

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构图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好屏幕的空间关系,使画面新颖简洁、主体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动画是课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动画的造型要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喻和夸张要合理,动作应尽量逼真,动画要尽可能接近事实。

影像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由于动态影像的信息量大,受网络带宽的限制,播放可能会出现停顿现象,这时应适当减小影像的播放窗口,要尽可能采用流媒体技术。

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慎重考虑,要考虑网络带宽的制约,应与影像结合起来综合平衡。

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在800*600屏 幕分辨率下不应横向滚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对课程中的有关图片、资料、动画可选择浏览或不浏览,也可选择背景音乐开或关,以及配音阐述的开或关。网络课程每个知识点都应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 链接,以拓广学生知识面。3.内容导航

鉴于网络课程信息量巨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异常复杂。因此除了要求在信息结构上要合理设计外,对信息的导航策略要求也十分高,要求导航设计要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否则,学生容易迷失方向。网络课程可以提供的导航方法有:

列出课程结构说明:建立目录索引表,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如下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指明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和位置;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 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网站的文件结构要根据章节、通用网页、组件和媒体类型等适当地建立相应的子目录,单个子目录中文件数目不宜太多,以方便维护; 页面组织:网站的网页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网页间的联系要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Home)、前一页、后一页、上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应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网页的快速跳转功能。对于描绘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也要提供查询和直接显示功能;

直接导航: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如当前学习单元、当前学习目标、学习单元的结束、前进、后退等,在主界面的导航中心提供直接的导航,只需用鼠标单击导航上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

浏览历史记录: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历的历史路径,学生可随时快速跳转到以前浏览过的页面。线索:记录学习者浏览路径,可让学习者沿路返回,也可预先设计浏览的路径,减少学习者的探路时间;

检索表单:提供对整个课程全文检索功能,让用户检索Web的信息,帮助学习者迅速寻找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帮助:对一些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用帮助页面的方式给出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习者不致于迷航;

导航条:提供到顶级页面、上一级、下一级、同一级页面的导航; 演示控制:用于对动画、影像、声音的控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控制影像/声音的播放进度;

书签:记录学习者标记的学习重点,便于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快速定位。它是Web浏览器必备的功能;

框架结构:对结构比较复杂的课件设计可采用这种方法。主框架可以是学习区,副框架则可用作动态导游图,以显示当前的学习进度,并可以点击导游图直接到达某个进度;

导航策略用于网络课件,实际上是教学策略的体现。这是一种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它是决定网络课件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精心设计。

五、脚本编写

脚本是教学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沟通的桥梁,脚本编写要根 据计算机的特点,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及其安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相应的设计文本,网络课件的脚本 编写要充分考虑原型设计阶段所确定的内容表现、导航、教学设计等课件的总体风格。脚本描述了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节。它在课件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又是开发和实施阶段的依据。从其内容来看,它是网络课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而不是课本或教案的简单复制。1.脚本编写要求

人 员组成:因为脚本不仅包含了将要在计算机上显示的大量的教学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与这样的环境的互动 中,促进学习的发生。这就要求脚本提供的教学信息以及这些教学信息的展示和交互过程应能较好地体现一定的学习理论,应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因此,参加 脚本编写的人员应包括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教育软件设计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脚本编写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明确教学目的和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2)根据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内容应准确无误;(3)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CAI模式)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4)学习理论的应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注意学习理论的应用,以提高软件的教学效果。(5)应考虑计算机的输出和显示能力。(6)使用的格式应该规范。脚本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但必须规范,而且便于对脚本各项内容的表达,这些内容包括:

   显示信息。指屏幕上将要显示的教学信息,反馈信息和操作信息。注释信息。说明显示信息呈现的时间、位置和条件以及连接要求。逻辑编号。显示信息常常是以屏幕为单位来表述的,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每一个显示单位应有一个逻辑编号,以便说明连接时使用。

 媒体、交互信息和“热字”的表示。为了清楚地表示教学信息中使用的不同媒体(文字、声音、图形或图象等)、教学信息中的“热字”以及交互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信息,脚本中常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它们。

对于编写好的脚本,应组织编写人员和更多的教师对其进行审查,修改其错误,补充其不足,然后,让未来的使用者对脚本进行“试运行”,看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得到的脚本作为编程或写作的蓝本,会明显的提高开发课件的速度和质量。2.脚本类型

脚 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描述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规划教学软件中知识内容的组 织结构,帮助教学软件开发者将所要传授的知识清晰化,并对软件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文字脚本与文本教材有较大的区别,它除了要表达清楚知识内容之 外,还需要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策略、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教学软件的总体结构等。一般情况下,文字脚本包括以下内容:

(1)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阐明教学软件的教学对象,软件的教学功能与特点以及软件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式。(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阐明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以及组成知识结构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详细介绍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3)网络课件的总体结构:根据教学大纲和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体系结构,划分软件的基本组成模块,并确定各模块间的联结与导航关系。(4)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表述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它是文字脚本设计的主体,一般都由多个文字卡片组成,每个卡片一般都有序号、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类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的组织结构等。

文 字脚本可以说是对教学软件的总体构思的设计,它是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但它还是一种概要设计,还不 能作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因为教学软的开发,还应考虑所呈现各种信息内容的位置、大小、显示特点(如颜色、闪烁、下划线、黑白翻转、箭头指 示、背景色、前景色等)、交互方式,还要考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编程方法和技巧,还需要编写制作脚本。

制 作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细节,例如,用各种媒体展示的教学信息;计算机提出的问题;计算机对学习者各种回答(正确的或错误的)的反 馈;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应进行的正确操作,等等。制作脚本一般采用卡片式格式,在卡体部分将这些信息的内容及显示的位置描述出来,同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这些信息的类型。在卡体的注释部分,详细地说明卡体中各种信息显示的逻辑关系,即先显示什么内容,后显示什么内容;后来的内容显示时,先前的内容是否还保 留;操作信息的作用,等等。

六、素材准备

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通过课件原型的设计和脚本的编写,可明确素材的规格、数量、种类和具体内容,便于进行批量制作,可大大降低开发的时间与成本。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要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素材进行属性标注,纳入到网络课程的素材库中,供学生学习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参考

七、课件开发

根据脚本提供的要求和建议,参考开发的软件原型,利用课件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ave、Flash、Shokewave、Mediatools、Visual J++等)集成课程内容,形成网络课件。

界面设计和制作。对屏幕上将要显示的信息的布局进行设计,包括主菜单、不同级别的操作按纽、教学信息的显示背景、翻页和清屏方式等。

编写文字材料。完成软件的制作以后,还要编写相应的文字材料,例如软件的内容适于何种程度的学生使用,软件的使用环境,使用的机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其它配套使用的文字材料等。

八、教学环境设计

课 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施网上教学的根本,但绝对不是网上课程内容设计的全部。在网上进行学习,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应 注意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一个典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有:讨论论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辅助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等。这些资源,都应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与使用,教学环境设计主要 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而不是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教师只需关注如何在网络平台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持资源,而无需关注具体的程序设 计,比如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论题等,所有内容直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网上课程设计与传统基于教科书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区别之一。1.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网 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课堂讨论的体验,但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参与人数 等讨论发言都很简要,一般都是几段话,这种时间有限的讨论往往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而很难进行非常理性的思考,因为课堂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 的思考,难以深入。而基于WEB的BBS(电 子布告牌)系统,它是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和立场的 碰撞与交流,学习者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表达自己思 想的能力。异步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深度以及自主思维的深度,但前提是被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也就是问题要有相 当的复杂性和歧义性,要能够诱发不同的观点,要能够诱发不同层次的思维。这样讨论才能有效地展开,才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参与度。这就要求教 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争鸣空间的问题,教师还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考虑,准备一些 讨论发言文章,以便在讨论过程中诱导讨论展开的方向,促进讨论展开的深度与广度。2.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

对于网上学习,学习者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面对 面的解释和演绎,它要求学习者从听众变成索求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到了百思不得其解时,及时的答疑和帮助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得较 为深刻,他应该知道初学者容易遇到那些问题,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常见的疑问,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罗列出来,放在答疑系统中。这样,当学习者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从答疑系统中获得迅速的解答,消除学习过程的许多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在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中应注重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习者的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因为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在使学习者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警觉和提高学习者心理上的参与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注意策略。在学习新材料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忽略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而且问题还能提供 一种“推敲”的功能,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问题的类型也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 注意,若问题涉及材料的基本结构,学习者将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若问题涉及材料的细节,则学习者注意材料中的细节。鉴于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方面 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型。一般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可通过前置问题的设 计,激发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前置问题的设计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达到;为了促使学习者回忆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强化记忆,可通过后置问题的设计来达到目的。3.计划在线交谈话题

同步讨论类似于面对面讨论方式,学习者之间可以跨越地理 位置进行实时的交流,实时讨论比较适合用于激发碰撞新观念、新想法,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和辅导、实时答疑的活动等,也可以进行一些情感交流,教师在课程设计 时应注意设计一些实时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设计应具有情感交流的情形。讨论话题应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讨论话题应有一定的密集性,不能过 于分散。4.设计课程资源

教 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 需求,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有两个并列的主体,一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二是极大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网络教学 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为资源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网络课程资源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教学资源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参与度。

(2)要以良好结构的方式来组织课程资源,以便学生能快速的定位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消息量,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发现的空间。(4)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应具备良好的多样性。它应涵盖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5)课程资源内容应具有良好的多样性。不同资源应有不同的阐述角度以及不同的阐述观点,在内容的深度上也应有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认知层次的学习者需求

(6)教学资源应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资源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重用性较强。

(7)课程资源应有一定的涵盖面,对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支持。5.设计测验试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具有自动组卷、联机考试、自动(联机)阅卷、试题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它可以对网上教 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测评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网络题库,它将试题按照经典测量理论进行严密的组织存储。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设计一定量的测 验试题,并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方式对试题进行属性标记,最后纳入试题库中。设计试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数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每一道试题都要按照经典测量理论来进行属性标记。

试题组织: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 据,建设题库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 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的知识点,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被包函在其它章节之中。在组织试题时,尤其是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这种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

试题的分布结构:试题数量要足够多,在各指标属性区间内 均衡分布,核心属性有知识点、难度与认知分类,以这三个属性为核心,形成三维立体交叉网络,网络上的每个交叉结点上都有合理的试题量,在保证这个核心结构 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试题在题型和区分度上的合理分布,要处于基本的均衡状态。试题质量要求:试题内容要科学,不能有任何错误;无歧义性,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试题参数标注要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要注意试题与课程相关,主要是针对课程的难点和疑点。在设计测试和作业试题时,常用的问题类型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配对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它们中有些问题类型侧重于材料的细节,如填充题、配对题等;有些侧重于材料的基本结构,如简答题、论述题等,以上这些问题类型较适宜于后置问题的设计。

九、教学活动设计 自 主学习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即将实施的网络教学具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便可清晰的知道如何利用已设计好的网 络课件与网络教学环境。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网络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 积极主动性,提高网络学习的参与度。自主学习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均有重要的训练作用。从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知识两个角度出发,网上教学活动活动具有以下四种功能目标的统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知识学习与知识实践的统一。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例如团结、服从。通过网上课外活动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如用户注册、网络规则和礼仪是培养社会性的有效手段。以虚拟社区形式出现的网站能体现出更高的社会性。

个性化功能:个性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即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品性等)的总和。网上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为学生个人提供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

知识化功能:创建一个有充分交互的多媒体资源和愉快的活动环境,提供各种支持网络工具使学生能容易地将信息转换为有用的知识。通过Web能获得课外“即时信息”,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信息量,跟上时代潮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化功能:实践性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特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独立观察、分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网络能充分提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功能。通过网络可建设虚拟的实验平台,合作或者个人进行充分安全的实践。

在规划各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时,应综合按照这些目标进行设计并协调处理好这四种目标关系,否则网上教学活动很可能出现偏差,例如过分个性化则可能发生沉溺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效应。所以对参于基于Web的课外活动的成员资格应具有多重目标要求。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协作学习、探索式解决问题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确定。

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的深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它对复杂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比如,学生在学习“建构主义”这个知识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建构主义”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实施过程如下:

(1)首先收集国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术文章,通过搜集文献学生可以知道国内论述“建构主义”较多的学者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高文(华东师范大学)、张建伟(北京师范大学),他们三者论述的重点不一样,有差别,也有共同点,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2)将所有文献放在网上,限定一个时间段,要求学生阅读这些文章。(3)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对那一个学者的学术观点更加欣赏)选择扮演的学者,如高氏或何氏。

(4)要求学生到网上学术演讲厅中以扮演的学者身份演讲辩论,在演讲过程中必须阐述他所扮演学者的观点。

(5)教师做主持人维持演讲规则与秩序,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与提示。从 上面的一个小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若用普通的方法学习“建构主义”,学生看完几篇文章,做几个练习就完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心理加工都在表面层次,而在上 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看了文章内容后,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加工,消化文章所表达出的观点与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学者的观点,看完文章后在通过语言 来表达与仅仅看看文章的心理加工显然不是在一个层次。加大、加深学生的自主思维,这就是设计自主学习活动的精髓。教 师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学习活动实施起来比较长,知识传递的效率没有课堂授课高,它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它应在 课程内容中占一定比例,但不能过多,否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外,自主学习活动往往要求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做广泛的调研,它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比较有 效,而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式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因此教师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色。

十、运行维护与评价

网络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内容不同,它是开放的,因为支持它的网络教学环境是动态的,是开放的,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的管理,本身就可以纳入到网络课程中并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网络课程的设计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曹文君 朱东来,《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http://etc.elec.bnu.edu.cn/论著选摘/99年会论文/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htm

2.凌应标 吴向军,《基于 5.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http://etc.elec.bnu.edu.cn/lab/group/ysq/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修订).htm

6.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http://etc.elec.bnu.edu.cn/lab/group/ysq/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9804).htm

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

第五篇:网络课程开发制作项目合同书

网络课程开发制作项目合同书

甲方: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乙方: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甲方)根据教学需要对所开发的课程实行“项目公开、自由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办法,采取教学研究项目进行实施与管理;乙方负责人受托完成远程(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制作任务。为明确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确保课程开发制作的质量,经双方协商,签署本合同,为双方共同遵守。

1、课程名称、类型、形式与要求

1.1课程名称

1.2课题负责人

1.3课题类型为学历教育公共课()、学历教育专业课()、学历教育选修课()、继续教育课程()、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在括号内打“√”表示)。

1.4制作的课程以“网络课程”、“文本教材”、“光盘”等三种形式提供;同时还应提供十套考试试题。

1.5要求

1.5.1乙方课题负责人应亲自主持所承担的课程开发工作,不许

以任何形式委托他人主持。

1.5.2乙方承担开发的课程应符合课程规格的要求,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适用性。

1.5.3乙方应以《网络课程开发制作意见》、《网络课程制作技术

规范》等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制作,要在课程体系的确定、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媒体形式的呈现、网络技术的开发等有所突破与创新。

1.5.4乙方应确保所开发的课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对他人构

成侵权。

2、课题实施期限

2.1课题组应在合同签署后10日内向项目办公室提交“课题实施计划进度表”并于30日之内进行课程基本框架结构及“样章”的演示,正式进入课程的开发。

2.2 课题组应按计划进度进行项目的实施,接受中期检查、课件预审测试等项目的跟踪管理。

2.3乙方应在2008年11月20日之前完成课题任务,并按本

合同1.4条款规定和课程验收通知交付课题成果。

2.4课题成果验收后,乙方应在规定时间内按验收专家意见进行

完善与修改,提交最后的课题成果。

2.5经完善、修改后的课程在网上运行一年期间,课题组仍有义

务对课程进行完善,取得质量认可的反馈意见后,被确认为合格课件。

3、课题成果归属

3.1课题成果的著作权为甲方所拥有。乙方不得对其完成的课题

成果以任何方式提供给甲方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占有或使用(经双方协商同意者除外)。

3.2乙方有课题成果及文本教材正式出版的署名权、获奖申报权。

3.3乙方对完成课程的上网运行后的升级、更新,有优先参与权。

3.4 甲方应积极组织乙方参加有关的评优活动。

4、验收组织、标准与方式

4.1乙方应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课题成果,甲方应按照《网

络课程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即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4.2验收将依据《网络课程开发制作项目验收实施意见》(另定)

和《网络课程验收标准》进行。

4.3验收方式为会议评审验收,书面报告与课件演示相结合。

4.4对验收不合格课程,应给乙方必要的时限进行修改,另行组

织验收。经验收仍不合格者,按未完成项目处理,乙方应全部或部分返还课题委托资助经费。

5、委托开发资助经费数额、使用与支付

5.1甲方委托乙方开发资助经费贰万元。

5.2乙方对资助经费有使用权。

5.3乙方对委托开发资助经费必须按《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规

定使用、支出,不得用于项目外的开支。

5.4甲方财会部门有权对乙方的经费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以确

保经费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5甲方有权对乙方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提出纠正意见,并根据

情况扣发或要求乙方返还不当使用的经费。

5.6甲方向乙方分批拨付委托开发资助经费。签暑合同,通过“样

章”演示后拨付经费总额的2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50%;验收合格后拨付20%;运行一年合格拨付剩余的10%。

5.7甲方应按时、按规定数额向乙方拨付委托资助经费,如因甲

方违约造成乙方不能按期交付课题成果,由甲方承担责任。

6、违约责任

6.1本合同签署后,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变更或终止本合同的履

行,如有上述行为,应向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6.2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甲方视情况有权要求乙方继续履行合同或解除合同,乙方应承担返还已收取的资助经费及赔偿甲方损失的责任。

6.3甲方违反本合同规定,乙方视情况有权要求甲方继续履行合同或有权解除合同,甲方应承担赔偿乙方损失的责任。

7、解决争议办法

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采取仲裁办法解决。

8、其他约定

8.1《网络课程开发制作项目申报指南》、《网络课程开发制作项目

申请书》、《网络课程开发制作意见》、《网络课程制作技术规范》、《项目管理办法》等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8.2本合同如与8.1条款中的内容发生冲突时,以8.1条款中的内容为准。

8.3本合同及8.1条款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9、合同有效期限

9.1本合同在课题进行期间有效,即自合同签署起到课程验收合格并在网上运行一年为止。

9.2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甲、乙方各持一份,送东北师大有关

部门一份(备案)。

9.3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乙方: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2008年6月 25 日2008年6月 25日

下载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课程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网络课程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范管理,确保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根据学校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按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网络课......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基本观点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

    摘 要: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条件、类型、程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理论 研究 ,一些学校进行......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5篇

    第八章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本 章 知 识 点 1. 网络课程的构成与技术要求2. 网络课程的功能及特点3.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4.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5. 优秀网络课程的......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方案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沟通交流语言在当今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培养出适合......

    中学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12年,我校参与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