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时间:2019-05-15 11: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第一篇: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题:化干戈为玉帛 止纷争促和谐——四川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纪实(新华社记者苑坚)

在社会转型期‚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的形势下,问题能否解决在基层?矛盾能否化解在内部?隐患能否消除在萌芽状态?四川省把‚大调解‛工作体系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效果凸现:

2009年,四川省挂牌督办的46个多年难以解决、被称为‚骨头案‛的涉稳突出问题全部稳控化解;

2009年,四川省调解矛盾纠纷52.7万件,群体性事件下降23.5%,涉诉信访案件下降47.3%;2009年,四川省统计局调查显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3.9%……

四川的‚大调解‛是一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其‚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目前在维护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稳定方面已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行走在四川4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城市街道社区,到农村乡镇村社,随处都有各种调解组织的存在。‚大调解‛织就的网络遍布全省,其目标就是‚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

为解决‚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四川省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为安排部署体系构建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并印发红头文件;省政府办公厅、省法院、省司法厅分别出台了加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3256份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省的‚大调解‛工作政策体系。

四川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萍说,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定位、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网络构建、工作保障等方面凸显党政优势和主导地位,并广泛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党政主导、统筹各方的工作格局。

四川从省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

组,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协会建立了调解室,形成了纵向延伸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目前,四川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14.6万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为保障‚大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四川省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都落实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副主任3590人、工作人员3.5万多人,各级财政去年安排‚大调解‛专项资金1亿多元,做到了‚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

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大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所以我们都在以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

三大调解的创新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为民‛理念四川省在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合法‛原则,注重法、理、情、德、利有机结合,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不断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创新发展。

在‚大调解‛工作落实快、工作扎实的眉山市,由于党政主导、组织网络健全、措施有力,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被化解。眉山市委书记蒋仁富介绍说,该市已连续两年实现‚零进京‛,到省上访量由3年前的全省排名第二,下降为连续两年居全省末位。

从体制机制、工作体系、调解范围上大胆突破行政调解瓶颈,是四川‚大调解‛工作的一大亮点。其中,眉山市制定的《行政调解工作暂行规定》,被国务院法制办肯定为‚填补了行政调解无规范的空白‛。

四川打破了以往行政调解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了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相关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全省20多个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指导本系统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和所属部门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室),全省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万多个,配备行政调解员2.6万多人,主动化解矛盾纠纷。

四川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表示,做好行政调解也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目前,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有关联的纠纷,都被纳入了行政调解的范围,去年全省调解行政争议及纠纷4.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0%。针对近些年‚案结事不了‛导致的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社会不理解、群众不满意的状况,四川还全面提升了司法调解。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四川各级法院建立了立案调解中心和调解室5480个,配备司法调解员6100多人,向内推行全员、全程、全域调解,把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环节;向前推进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起诉前;向后延伸到涉诉信访、民事抗诉案件的调解,实现了司法调解的纵深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法院院长于嘉川说:‚我们在‘大调解’工作中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定‘三道防线’原则,把有效分流至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作为第一道防线,把做足做好司法调解作为第二道防

线,把做精做实裁判作为第三道防线,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最大限度案结事了。‛

在深化人民调解方面,四川强化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新建了一批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专门调解组织,扩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一批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乡镇司法助理员组成的专职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了人民调解组织,显著地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

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称,目前四川已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近12万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53万人。人民调解‚广安模式‛、‚三三调解制‛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等典型经验在全省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前端性功能。

三大调解衔接联动,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

长期以来,衔接联动一直是调解工作的难点。四川构建的三大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新机制,从

单打独斗转变为整体联动,形成了调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去年,全省成功联动调解的各种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超过2.5万件,调解

成功率高达90.2%。

为实现调解机制的‚无缝‛对接,四川建立了衔接联动的工作流程、基本内容、对接程序、效力确认等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运用。四川各级‚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大调解协调中心‛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大调解‛牵头单位、承办部门和工作联络员三级对接平台。为互通共享调解资源,在‚大调解协调中心‛设立有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信息网络库,通过交流机制保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

衔接联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一是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滚动排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这种联

合排查保证了提前介入、超前化解、及时稳控。二是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的原则,分别采取邀请调解、委托调解、指定调解、联合调解等形式,稳妥化解了大量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三是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审查,依法确认调解效力。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邓修明说:‚坚持依法调解、守住法律底线,是我们开展调解工作的首要原则。对于不宜调解、调解无望、判决效果更好的案件,要及时下判,彰显法治精神,维护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对三大调解要清晰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不搞‘一锅煮’,法院坚持‘指导不参与、支持不替代’。我们坚持司法指导思路、工作原则、工作特点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现司法职业化与司法人民性之间的统一,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均表示:在我们地震极重灾区,因灾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大调解‛工作及时化

解了涉灾矛盾纠纷,维护了地震灾区社会稳定。

四川省开展‚大调解‛工作的实践表明,‚大调解‛工作‚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是‚减压阀‛——体现了‚和为贵‛的文化理念,做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了矛盾纠纷常态化化解;

‚大调解‛是‚安全闸‛——有效化解了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大调解‛是‚助推机‛——为经济止滑回升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良好环境,保障了全省‚八大民生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

‚大调解‛是‚加固器‛——形成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大平台,实现了政法基层组织全覆盖,夯实了执政根基;‚大调解‛是‚连心桥‛——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成为体察民情、维护民利、促进民和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纪实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纪实

“如果在以前,我们与企业发生劳资纠纷了,首先想到的是告状、上访。但是,现在我们不会打官司了,而是要通过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社部门的调解工作的确高效、快捷、给力。”近日,在**区**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员工**深有体会地说。

**是**工业园区一家建筑企业的技术员,今年6月份**与工友们就工资问题与企业发生纠纷,找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通过调解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为他们要回了工资。**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给力工作使**等人心中多年的观念得到了改变。**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办公室主任苗建军说,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资纠纷,官司进入法律程序后,一件劳动争议案经过仲裁,法院一审、二审……有的案子结了,但案件结果往往与职工和企业老板的心里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劳资双方的心结却没有化解。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定位在“调”上,目标追求在案结、事了、人和上,这让高某等人感到满意。实践证明,双方不管分歧多大,只要坐在一起,通过情、理、谅、让,就会把分歧、矛盾梳理得泾渭分明。“近年来,我区90%以上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它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也依法保证了企业的正当权益,实现了劳资双方共赢。”**区人社局局长牛玉万感慨地说。

拓展平台,率先建立基层调解组织

2009年以来,为积极有效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最大限度地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推行劳动争议“基层预防、一线调解”工作法,工作前置抓预防,关口前移抓调解,把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网络延伸到乡镇和企业,先后成立了14个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6个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和两个行业调解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调解员62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全覆盖。同时,积极建章立制,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区劳动仲裁办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相关规定,指导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进一步明确职责,协助基层调解组织建立完善了案件登记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文书和档案管理、纠纷排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调解程序,有效提升了基层调解组织的办案质量和水平。区人社部门还通过日常学习和举办业务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劳动争议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调解工作列入了基层单位的目标考核范围,积极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调解先行,减轻困难群体维权成本

2012年年底,**区天泰煤业公司的职工牛某在井下作业时,突发急病抢救无效死亡,牛某妻子又身患残疾,孩子正上大学,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抚养,经济十分拮据。牛某家属找到下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请求尽快落实工伤赔偿待遇。

下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是因病死亡,在工伤赔偿上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经过工伤认定等一系列程序之后,仲裁才能受理。但要把工伤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到法院一审和二审等所有程序走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且将直接影响到牛某家属的生活。

劳动争议调解委的调解员深入企业查明事实,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打消了企业拖延时间的念头。一个星期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煤矿一次性赔偿家属76万元,并帮助牛某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牛某的孩子毕业后,企业还将优先录用。一起可能拖延较长时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只用7天左右就得到了圆满解决,调解人员为牛某家属争取到的赔偿数额和各方面待遇还超出了法律规定。牛某的妻子对笔者说:“如果没有调解,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领到这笔赔偿款,调解可真是降低了百姓的维权成本,真是太感谢了他们了”。

开拓创新,调解工作结硕果

左小腿脚踝致伤,到底该赔多少元?**区犁川镇崔河村的村民崔科科和南村铸造工业园区的某企业老板贺某,僵持不下。为了能早点解决工伤赔偿问题,崔科科找到了南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员对照着相关法律,给老板算账:“你的精力应用于企业生产,跟职工扯皮划不来。按照劳动合同法,你赔钱是一定的,赖是赖不掉的……”同时,调解员也给崔科科做工作,“赊三不如现二,你的赔偿金要求能不能低点……”

经过调解员的多番努力,双方达成了和解,贺某最终同意给6.8万元补偿金。“虽比之前的期望少了一些,但不用再打官司了,基层调解给力!”崔科科如是说。

同时,南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还通过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将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及时置换成了仲裁调解书,增强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今年以来,为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区劳动仲裁委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文书置换制度,通过文书置换,将在基层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劳动争议案件文书及时置换成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仲裁调解文书,提高了基层调解文书的法律效力。

在工作中,**区劳动仲裁委逐步形成了审前先调、边审边调、审后再调的“三调原则”和乡镇、行业、仲裁委“三位一体”的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新机制。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本着“自愿、合法、高效”的原则,灵活运用矛盾冷却法、利益分析法、“背对背”调解法、“面对面”调解法等多种调解方法,全力化解劳资矛盾,取得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满意效果。

201*年以来,**区劳动争议仲裁委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18件,为劳动者争取到25581652元各类补偿金,90%以上的劳动争议案件最终以调解结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大调解工作培训资料

高坪镇大调解工作培训资料

一、人民调解工作基础知识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人民调解工作是“大调解”工作的基础工作,它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社会公德,对矛盾纠纷当事人进行当事人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它不同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他们在机构、性质、效力等方面都不一样,但三种调解是我国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三驾马车”,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凸现的情况下,我县率先建立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及衔接工作机制。

(二)人民调解的范围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社会矛盾纠纷包括民事纠纷、轻微刑事违法引起的民事纠纷以及违反社会公德引起的纠纷。

人民调解受理范围是指人民调解组织负责调解哪些类型、哪种性质、什么内容的纠纷。明确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纠纷的范围,可以确定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职责界限,使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在不同的组织范围内具有明确的归属,使不同的问题在各自范围内有一种合理解决的具体途径,从而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

条例第六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社会矛盾纠纷。条例第二条进一步对矛盾纠纷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本条例所指的矛盾纠纷,是指发生在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争议”。公民与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一般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邻里、同事、居民、村民等社会成员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纠纷,十分广泛,例如,征地拆迁安置、医患纠纷、工伤索赔以及农村村民与农村合作组织、经济组织、乡镇企业之间因土地承包、农业产业化服务中的合同、划分宅基地、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纠纷。企业职工与所在企业之间,因企业转制、租、兼并、收购、转让、或者因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等发生的纠纷。城市居民与城市市政管理组织、施工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等因城市街道市政建设、危险房屋改造等引发的纠纷等等。

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有那些?

条例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调解下列纠纷:

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不适用于调解方式解决的。

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有:

1、法律有明文规定由有关部门管辖或处理的。

(1)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的纠纷,如工商管理引发的纠纷、税务纠纷等等。(2)已构成犯罪的刑事案件。

(3)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是,以上(2)、(3)种情况,如果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认为以人民调解方式解决更好,移交或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的除外,如自诉案件(有的案件通过作思想工作,把赔偿问题解决好了,自诉人大多要主动撤诉的),治安案件中金钱赔偿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积极赔偿后可以不给予治安处罚)。

2、人民法院已经审理完毕的。

3、已经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处理完毕的。

4、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5、在集贸市场因摆摊设点,强买强卖等引起的斗殴、伤害及损害赔偿的纠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当地派出所调处。但在个体协会中已成立调解委员会或工商、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织联合调解委员会的,亦可调解此类纠纷。

6、涉及违章建筑引起的民事纠纷,由规划、城建、房管、公安部门按各自分工范围负责处理,都不属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职权范围。但在城镇因搭建房舍而引起的相邻关系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配合房管部门进行调解。

(三)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当出现法律规定的特殊事由时,当事人才可以向法院请求变更或撤销调解协议或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

当事人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是:

1、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的情形是: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2、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合同一般讲平等、自愿,只有少数合同要受公权的干预,如关系到国家声誉、自然资源的合同、中外合资合同、中外合作经营合同、外商独资合同,这些合同有的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声誉,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因此法律法规作了强制规定,一律要经批准程序。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五种情形是无效合同,即: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实际工作中,当我们遇上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是不是一律无效呀?根据合同法规定,只要不是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其他无效合同的效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当事人不请求变更或撤销,就有效,反之,就无效。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七条有完全一致的规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回到前面讲,当事人也可以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为由抗辩,只要符合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条件,调解协议就有效,人民法院就会认可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要注意的是人民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而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或形成的调解书是国家审判机关审判权所形成的司法文书,一旦履行或送达立即生效,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以同一诉讼标的再向法院起诉。它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是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

(四)人民调解具有自愿性的特点

人民调解必须当事人自愿,不得强制进行调解。表现在:

1、调解是纠纷当事人自愿提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根据纠纷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2、调解是否达成协议以及达成的协议内容必须由当事人双方的意愿决定。

3、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由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自愿履行。

(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与人民调解员的组成

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形成有以下几种:

1、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2、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3、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4、区域性、行业性和其它社会组织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9名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委员。

人民调解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的以外,一般由本村民区、居民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群众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任。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乡镇、街道辖区内设立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推举。

企业事业单位、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本单位、本组织职工(会员)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会员)大会选举,或者组织群众推举。

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补选、补聘。人民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六)人民调解委员的基本调解方法

这里简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汤群芳人民调解工作十三法:

1、准绳裁量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进行调解的方法。

2、穷根寻据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对案件深入调查,实地搜集相关证据,最终化解纠纷的方法。

3、排异求同法。是针对一些没有或很难取证的案件,只能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即一方的最大承受能力与另一方的最低接受意愿进行调停,最终达成协议,化解纠纷,使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的方法。

4、心理疏导法。是指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心理进行沟通,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让一方当事人得到一定心理安慰,消除双方之间的障碍或误解,从而快速化解纠纷的方法。

5、趁热打铁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洞悉、诱导并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调解的方法。

6、降温冷磨法。是指针对当事人需要一定时间反省的案件,而采取不急于解决的方法。

7、中立公正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不偏不袒,居于中立,公正处理纠纷的方法。

8、换位思考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解决纠纷时,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双方换个位置,即站在对方的立场,多为对方想一想;另一方面就是当人民调解员受到当事人的埋怨的时候,要置身于当事人的角度,客观思考,从而促成问题解决的办法。

9、利弊权衡法。是指通过处理纠纷的各种方式的利弊进行比较,让当事人自愿选择某种方式或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

10、刚柔相济法。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根据情况当硬则硬,该软则软,做到“软硬兼施”,以彻底地化解矛盾的方法。

11、粗细结合法。是指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对案件的陈述和处理,宜粗则粗,当细则细,促使矛盾纠纷解决的方法。

12、避锋防撞法。是指调解员在调解中,巧妙地使当事人避开对方激烈的情绪和锋芒,已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

13、异地化解法。是指当调解员遇到有些难于调解的群体性纠纷的时候,将当事人双方代表从纠纷发生现场转移到干扰小和无刺激的地方去调处的方法。

(七)人民调解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不得有下列行为:

1、徇私舞弊,偏袒一方当事人;

2、压制、侮辱、处罚、打击报复当事人;

3、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4、索取、收受当事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5、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6、其他违反调解相关规定的行为。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予以纠正,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民调解员作为最基层的法律工作者,应当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坚持原则,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既为广大人民群众做个遵纪守法的表率,又可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人民调解员除了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带头人外,还应当珍惜和维护人民调解员的声誉,诚实守信,举止文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陶冶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同事,又是一项直接服务予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工作,只有真正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工员主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开展调解工作。调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的过程。因此,人民调解员仅仅有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技能。这就对广大人民调解员提出了学习的要求,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道德知识,还要学习调解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道德素质和调解技能。

调解工作要得到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帮助,调解结果要得到纠纷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调解人员要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理解,人民调解员就必须做到待人公平、执法公正。具体的来说就是以下五个“不得”:

(1)不得徇私舞弊,偏袒一方当事人。这要求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必须不偏不倚,不得偏袒自己的亲友、朋友和乡亲;不能为谋私利或畏惧权势而区别对待,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当事人有时因为情绪激动,对人民调解员恶言恶语,甚至拳脚相加。如果未对人民调解员造成重大伤害,人民调解员应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对人民调解员造成重大伤害,人民调解员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切不可通过工作机会打击报复当事人以泄私愤。对于与自己曾起冲突的当事人,也绝不允许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威胁、压制和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时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双方自愿接受调解和调解结果,不能使用侮辱或处罚的手段威胁、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和调解结果。

(4)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总是能接触到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和调解结束后都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绝不泄露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一点一滴,既不泄露给其他人,也不能当闲话泄露给自己的亲友。

(5)不得索取、收受当事人财物或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这是维持人民调解员作为居中调解者地位的需要,是人民调解员公平、公正调解的保障。无论是为了使人民调解员为自己说好话,在调解过程中偏袒自己,还是为了感谢人民调解员的公正调解,人民调解员都应婉言谢绝。

(八)有关人民调解协议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人民调解协议?其形式有几种?

人民调解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互相谅解,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

人民调解协议有两种方式:一是口头协议。对于简单的纠纷,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达成口头协议。二是书面协议。

2、调解协议有效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司法解释为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规定了三个实质性要件:第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谓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具有能够独立实施任何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意思表示真实”,即调解协议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意志,并非因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订立的调解协议或者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第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人民调解协议必须同时具备司法解释规定的三个条件才有效。另外,司法解释第五条作出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的实质性规定:“(1)损害国家利益、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3、人民调解协议书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调解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单位或住址等自然情况。

(2)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即当事人双方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过程,所争议的具体事项及内容,以及在该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3)当事人解决纠纷的约定内容。即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当事人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如何解决纠纷所达成的一致意见。

(4)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和期限。明确写出调解协议的履行方式、地点、期限、有利于协议的实际履行,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5)当事人签名,人民调解员签名,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这样表明双方当事人对该协议的认可,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表明该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完成后,由纠纷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4、履行调解协议有哪几种方式?

履行调解协议的方式,可以分为自觉履行和督促履行两种:

(1)自觉履行。就是在调解协议中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简称义务人,下同),不需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督促和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简称权利人,下同)的督促,自觉主动履行协议中确认应尽的义务事项和具体要求,使协议得以全面履行。

(2)督促履行。就是在协议确认的履行义务的实践已到或者已经超期,而义务人还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人民调解员去提醒、催促义务人履行义务。督促不是强制,而是促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履行应当承担的义务。

5、对于拒不履行已达成的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有反悔的该怎么办?

人民调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始至终没有国家权力强制性,这就意味着人民调解不存在进入执行程序的问题。它只有履行,而履行是出于当事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有权机关请求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同时,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及依照司法解释相关规定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人民调解协议纠纷”案件的原则。

6、对调解协议的效力应如何理解?

效力一词的含义,是指使一种行为或文件发生一定的效果,也就是该行为或文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作用。一种行为或文件能否在社会上发生效力,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不同性质的调解协议有不同的效力。例如,人民法院主持协商达成的调解协议它的性质是国家审判机关审理案件所作出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所以合法送达当事人后,既不允许反悔,也不允许以同一诉讼标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或上诉,它就具有不可争议和强制执行的效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它的性质是群众自治组织的调解文书,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法律约束力,但不等于强制执行力。调解协议主要靠当事人的诚信自觉履行,只有经过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

8、调解协议书的法律约束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表现在,它是由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解决纠纷的协议,作为法定的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协议,对当事人应当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其次表现在,协议是依法达成的,对有过错的当事人来说,具有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约束力。

再次表现在,如果义务人既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又不向其他国家机关申请解决,那么该当事人要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

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9、怎样做好回访工作?

要做好回访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负责,讲求实效,不走过场。第二,回访必须及时,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减少工作中失误的影响扩大。第三,回访要有重点地进行。对那些比较复杂、疑难的纠纷,或者协议的履行有一定难度的纠纷,或者当事人思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复的纠纷,要列为重点回访的对象,坚持适时回访。第四,回访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加强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九)反映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工作的具体内容 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相对的场所和其他相关的必要工作条件”。

反映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工作的具体内容应当是:

1、“六有”:(1)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2)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吊牌、坐牌、印章;(3)有人民调解标识牌、人民调解员徽章;(4)有规范的人民调解文书;(5)有统计台帐;(6)有人民调解工作业务学习资料。

2、“六统一”:(1)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2)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3)人民调解标识;(4)人民调解工作程序;(5)人民调解工作制度;(6)统一的人民调解文书。

3、“四落实”:(1)人民调解组织落实;(2)人民调解制度落实;(3)人民调解人员落实;(4)人民调解员报酬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规范下列资料反映工作情况:

1、纠纷排查、登记资料;

2、人民调解案卷资料;

3、纠纷信息传递和反馈资料;

4、纠纷统计资料;

5、回访资料;

6、业务学习记录资料;

7、调解纠纷的经验总结及交流资料;

8、上级表彰的相关资料。

(十)涉法矛盾纠纷

这里所说的“涉法矛盾纠纷”,是指以法律权利义务为争议焦点,主要依靠释法析理的方法进行调解,基本不涉及道德等因素的矛盾纠纷。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法制体系不断健全,许多公共道德已经通过立法提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以前依靠公共道德进行调整的大量纠纷逐步转化为主要依靠法律调整的涉法矛盾纠纷。这类纠纷类型涉及合同、继承、票据、知识产权等各种法律关系,主要特征有:第一,纠纷解决依据的法律性。这类纠纷大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处理中有法可依;第二,纠纷内容的复杂性。由于此类纠纷涉及一个或多个法律关系,争议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第三,纠纷调处的困难性。这类矛盾纠纷往往涉及多个矛盾纠纷,涉及金额较大,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所以加大了调处的难度。

在调处涉法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原则。调解中,要将坚持以法律为依据的原则贯穿于调解过程的始终。要做大量的、充分的案头工作,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对具体纠纷进行法律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调解方案进行调解;二是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原则。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调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与认可,保证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平等自愿原则。从受理阶段开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要基于平等自愿原则,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解和说服,不允许采取歧视、强迫、偏袒和压制的办法。订立人民调解协议也必须遵循自愿原则。

第四篇:大调解工作机制

新委发[2006]11号

关于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平安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出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我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乡党委研究,决定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即从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龙头,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充分发挥各级调解力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发现、控制、化解和处置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以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所、派出所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妥善化解“法院管不着,村 1

居管不了、乡镇管不好、治安处罚根治不了”的社会矛盾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激化引发刑事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力营造一个全乡上下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社会稳定和治安。现将该工作机制确定如下:

一、组织体系

矛盾纠纷大调解,由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组织协调,依托司法所、派出所、信访科、村、部门、厂企等成立联动的全体组织体系。

二、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到位,常驻中心人员必须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在岗在位;村、厂企以及联动部门服从乡调处中心的指令,及时派员参加调解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到位,乡调处中心办公经费由乡财政解决。

三、调处方式

一是直接调处和指派调处相结合。二是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三是属地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

四、职权保证

1案件指派权。乡调处中心将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指派给由村、部门调处,相关村部门必须接受;

2、调处调度权。对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相关村、部门必须服从乡调处中心的调度,及时派员参加协调处理;

3、调处督查权。对于乡调处中心分流指派的案件,有关村、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调结,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对于全乡有影响的矛盾纠纷,乡调处中心派人参加办理。

4、“一票否决”建议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造成矛盾激化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由乡调处中心提出建议,经综治、组织、监察等部门调查核实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票否决。

五、网络覆盖

乡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乡直各单位、各部门建立调解站,村及150人以上企业、医院、学校建立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及150人以下企业建立民调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全

面筑牢维护全乡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六、服务配套

一与法律工作者参与配套;二与法律援助配套;三与法制教育配套。

特此通知。

中共新集乡委员会 新集乡人民政府 2006年2月19日

第五篇: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体系1

各支部: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全乡社会政治稳定,扎实推进“平安东岱、和谐东岱”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川委办发〔2009〕16 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施意见》(西委发〔2009〕44号)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在全乡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义

当前,我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凸显高发,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利益关系的纠纷大量出现,特别是由新农村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和涉法涉诉上访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正视这些矛盾,探寻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

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建立和保障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手段,合理进行配置,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纠纷的解决需求,从而使当事人有更充分的选择权,获得更便利、经济、符合情理的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是应对当前社会快速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深层次矛盾显现、人民内部矛盾呈高发态势、司法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创新途径,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二、“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东岱”为目标,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足源头预防,立足抓早抓小,坚持调解优先,积极构建由党支部领导,有关部门相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协调整合各方调解力量,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条块联动,各司其职,有机衔接,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调解,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严格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调解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解;坚持定纷止争、促进和谐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建立乡、村、组和各部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网络,对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和限期处理”,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 100%,人民调解成功率达 95%以上,行政调解成功率达 80%以上,民事案件调解成功率达 60%以上,力争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

纷不出乡镇、疑难纠纷报县”,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本地本部门,化解在萌芽状态。“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严防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省进京到市上访事件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立“大调解”工作网络

(四)建立乡调解机构。乡党委、政府成立全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调解的政策调研、组织推动、综合协调、督查考核,下社办公室,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考核;同时负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业务指导;负责上访群众矛盾纠纷的受理、分流、调解和疏导、督办。

(五)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大调解”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基层。积极搭建“大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平台,建立乡、村级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乡“大调解”协调中心挂靠乡综治办,办公地点设在乡信访群众疏导调解中心,乡“大调解”协调中心与同级

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综合管理办公室分别挂牌、合署办公,主要负责排查辖区内矛盾纠纷、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协调中心在同级“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六)建立村调解室。建立村调解组织和工作机构,扩大调解网络,负责本辖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信息上报。

(七)建立行政机关调解中心。乡级建立调解中心,负责对涉及本单位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信息上报。

(八)扩大调解网络覆盖面。全乡积极推进医院、学校、市场、商场等调解组织建设,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那里就有调解组织”。

四、全面构建“大调解”体系协调运作机制

(九)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程序。坚持矛盾纠纷摸底排查制度。适时排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点排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排查节假日、重大活动及敏感时期等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台帐制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案、逐人、逐项进行登记,并认真进行分析研判、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化解工作。落实矛盾纠纷化解制度。对进入台帐的矛盾纠纷,要层层进行分解并落实化解单位和责任人,逐一进行化解,对涉及面宽、特别重大的要及时向“大调解”中心移交,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调解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规范人员配置,明确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作用,坚持乡每半月、村每周排查一次矛盾纠纷隐患,坚持适时分析研判本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制定工作预案并及时上报;完善组、村、乡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的“三三调解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地本

级;要充分运用平等协商、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等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不轻易将矛盾纠纷引入行政裁决和司法渠道;对调解不成的或有可能激化的,要主动衔接,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其解决问题;对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应积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人民调解员同时兼任维稳综治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全面掌握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

(十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行政调解由县法制办牵头,乡人民政府负责。乡政府将认真履行调解职能,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接待人员调、责任部门调、分管领导调、主要领导调”的调解机制。要坚持调解先行,充分发挥政治、组织、管理优势,强化调解意识,履行调解职能,综合利用经济、行政、政策、法律、教育等手段处理行政纠纷和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确保 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单位,避免进入诉讼和上访渠道。要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和机关干部“大下访”制度,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对有重大影响和涉及全局的矛盾纠纷,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共同进行调解;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协议的行政调解,应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进行解决;对调解不成功或对行政复议和裁决结

果不服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司法救助权利和渠道,并主动配合县人民法院帮助其解决问题;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邀请相关部门参与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由县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协调处理。

(十二)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主导作用。司法调解由县人民法院负责。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范围,把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要建立健全立案、审判、申请再审阶段的调解制度,大力推行立案调解、行政案件协调和执行和解,积极探索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调解解决的新模式,大力推行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联合调解,最大限度提高调解结案率。加强诉前分流,对直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应积极引导其先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经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达成协议,自愿申请确认效力的,县人民法院应依法及时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确认。要大力支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指导。

(十三)健全完善衔接联动机制。综治委及“信访”联席会议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各调解组织要坚持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整体联动的原则,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种

民间调解及其他调解,有效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政策咨询、公开听证、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制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对法律关系单一、一个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由该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邀请相关部门参与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提请同级“大调解”协调中心协调有关方面联合调解;对同级“大调解”协调中心协调有困难的重大矛盾纠纷,由上级“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解决或党委、政府协调解决。

各级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要采取电话催办、会议督办、工作组催办、现场查办等方式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督查,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个案得到处理。

五、强化“大调解”工作组织保障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支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充分认识“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定期听取“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党委、政府成立由乡副书记、政府乡长李江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王奎任副组长,乡人大副主席庞碧容、副乡长崔林任、乡级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负责日常工作。村分别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企事业单位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本地区、本部门(行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五)加强人员保障。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主任由乡党委副书记王奎同志兼任,副主任崔林同志,庞邦禹、冯大勇为成员。配齐配强村、企事业单位调解人员。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组建人民陪审员库、调解员库、特邀调解员库、调解志愿者库、调解联络员库,加强对调解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十六)加强经费保障。根据川委办〔2009〕16 号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大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十七)加强调解中心(室)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乡要落实“大调解”协调中心、调解室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工作设施,保障“大调解”工作的正常运转。乡将原“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中心”更名为“东岱乡××村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悬挂钛金牌(50cm×35cm)。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和档案管理,推进调解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十八)加大宣传教育。乡要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为“大调解”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

(十九)实行首问责任制。首次接待矛盾纠纷当事人的部门单位(或该部门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是首问责任单位、责任人,必须负责调解或引导,力争矛盾纠纷不上交、不外交,化解在本地本级本部门(单位)。对未履行首问责任的,实行责任查究。

(二十)加强考核奖惩。乡党委、政府将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纳入综治维稳目标考核;进一步健全并严格落实化解矛盾纠纷“一把手”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情况的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抓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作为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查究,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村、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矛盾激化升级,引发大规模群体上访、群体性事件或重大案(事)件的,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下载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大调解建设平安四川5篇范文

    学习大调解建设平安xx 3月28日,xx镇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第一线”栏目制作了《xx“大调解”工作实录》专题节目。节目中介绍了我省有......

    学校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精选公文范文-------------------------- 学校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县委县府文件精神,为确保我镇教育的稳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制订大调解工作......

    学校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县府(威委〔2011〕46号、威教发〔2011〕81号)文件精神,为确保我镇教育的稳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制订大调解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财政局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

    天峻县财政局开展“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县委办公室:按照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财政局党组高度重视“大调解”工作,结合财政局实际,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指派专人负责......

    “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5篇

    “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XXX委、政府精神,维护全XXX政治安定为深入贯彻落实 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XXX”,按照XXX委、政府《关于在XXX构建“大调解......

    大调解工作机制总结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 营造大稳定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消除社会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根据市委、市政府、......

    四川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四川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坚持把落实中央要求和本地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在专题调研基础上,研制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

    四川芦山抗震救灾纪实

    《人民日报》20130424第1版 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开展四川芦山抗震救灾纪实 “我提议,为表达对四川芦山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抢险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