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1:5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

第一篇: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168万亩,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辖14镇10乡,359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并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扩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培植财政增收的新亮点,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财政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壮大,“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实现了新突破。但是,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偏小、增长速度缓慢、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典型的“农业型”、“吃饭型”财政仍然困扰和制约着我县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形势很难令人乐观。因此,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增加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全县“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收入现状及财源特征

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0760万元,较上年37800增长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22万元,占预算的111%,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局完成2103万元,地税局完成5800万元,财政局完成919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其中: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5.1%;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13.1%。分行业来看,财政总收入中第二产业:电力提供17540.5万元,占43%,煤炭开采3556.6万元,占8.7%,建材(水泥)业1898万元,占4.7%,建筑业2912.6万元,占7.1%,纺织业287.6万元,占0.8%;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提供1050.9万元,占2.6%,住宿和餐饮业444.7万元,占1.1%,批发和零售业2560.9万元,占6.3%,信息传输(电信)433.1万元,占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6.5万元,占0.9%,房地产业218万元,占0.5%,金融业71.3万元。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农业主体财源消失。2000年我县的农业“四税”达到4220多万元,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37.6%,由于国家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此后又停征农业税,直接导致了我县财政收入锐减,而农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消失。

(二)重点企业对财政收入起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企业转轨重组、规模扩张,同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救活和诞生了一些骨干企业。如陕西华电**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税收总额分别达18606万元、16973万元;蒲白矿务局2006年及2007年分别为1393万元、1806万元;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及2007年分别为196万元、217万元。此外,一些重点企业已走出低谷,对财政的贡献率也呈增长趋势。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733户,注册资金6.5亿元,投资人员1259人,从业人员13146人,民营经济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如陕西尧柏集团**分公司2006年上缴税收总额645万元,2007年实现1192万元。

(四)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过大。2007年,财政非税收入达71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2%,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不高。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源建设的总量不足。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7年,全国是20%,全省约19%,而我县仅为8.3%,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财政自给率的对比情况看,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计划为792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3449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3.6%,而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建设的总量严重不足。

2、财源建设的效益不高。近几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很大,而全县财政收入同口径相比,每年都有所下降。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与转化为财税收入的下降极不协调。培植地方财源的作用短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建材、纺织、电信、交通运输、建筑业及饮食服务业,原有比较稳定的农业税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县主要是群体财源,现有工业企业中,年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1个,上千万元有2个,上100万元的仅有6个,多数企业都是以“小作坊”式经营为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更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拿得出手的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知名企业,加之,我县资源性开采和加工企业受政策性和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如曾是我县主导税源的“五小”企业,由于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和环保条件差,被相继关闭;号称中华一绝,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的烟花爆竹也因生产运营不规范被停产整顿。特别是我县电力、煤炭、水泥等优势行业企业受限制生产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难以正常,税收任务更加难以保证。

4、财源建设的亮点不多。在农业产业上,目前,我县已建成的几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未形成财源“气候”,工业上,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要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石羊集团和尧柏集团,虽然投资巨大,产值也很大,但税收比重很小。其它在建和扩建的项目对财源的贡献目前还不能显现,财政缺乏支撑,财源缺乏亮点是财源建设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支柱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

一要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农业财政、工业财政、第三产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财政还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的观念。工业兴、百业兴,工业强、财政强。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的工作思路,抓住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财源。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按照“一园一策、各具特点、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三园三区一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和软硬件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商家抢滩登陆的投资宝地。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平台作用,逐步构建政府集中管理、集中服务、业主集中开发新机制,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有效聚集,提高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水平,促进项目集群、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二是精心培育市场,集中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大力扶持电力、煤炭、建材、花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其向大规模、高科技方向发展,形成工业骨干财源。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在新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中,既要考虑对经济的促进,也要考虑对财政的贡献。三要增强长期抓、两手抓财源的全局观念。搞财源建设、发展经济,是政府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任何短期行为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效果。同时,要增强全局观念,“两个财源”一起抓,实现财源建设的协调发展。即中央财源和地方财源都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央财源的发展,地方财源要想长期突出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财源”一起抓。

2、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立足本县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一是要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我县现有的9户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是我县重要的现实财源,其中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更是我县财源建设的关键。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要倾斜力量,通过全方位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其对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二是要拉动梯度财源,注意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经济发展,制订科学的长期财源规划,对已建成的重点财源项目企业加强财务跟踪监控,实行分类管理,随时掌握经营状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产、供、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快速成长。三是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发展后劲。主要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实际,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要把招引、新上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大项目、生产性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项目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局面,增强工业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能力。如我县2008年在建的卤泊滩涉农化工项目、100万吨二甲醚生产线项目、罕井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生产线、天源6万吨多品种果蔬加工生产线及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财源项目的培植,将为今后财政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四是要挖掘潜力财源,促进财政增收。重点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堵塞收入漏洞;搞好人文宣传,挖掘旅游资源。

3、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一是要向上争取资金培植财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和资金帮助,确保每年有3-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争取纳入省、市计划盘子,尽快培植成后续财源。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培财源。招商引资是我县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措施。要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快”的思想,大力推行“全民招商”。要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产品多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引进有效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和团体资本,促进项目建设,培植长效财源。三是要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努力扩大乘数效应,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四是继续发挥银行信用社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尽力支持给县域经济发展贷款较多的金融单位,合理引导存款流量,尽量为银行业放贷创造条件。

4、在机制创新上求财源。一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措施。要制定出台财政增收有关奖励办法,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大力营造围绕财源想财源,围绕财源抓财源的工作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乡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逐步使财源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部分,建立财源建设扶持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实行企业贷款贴息或其他投资补助,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

5、在优化环境上求财源。一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优化市场机制。改变过去财政过多介入生产经营,干预经济主体的做法,把财政资金与政策调控、市场机制和奖励措施结合起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满足公共需求,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完善各类企业共用的发展平台和要素市场,从更高的层次抓财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切实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达到壮大地方财源的目的。

第二篇: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

**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168万亩,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辖14镇10乡,359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并紧紧围绕调整产业

结构,积极扩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培植财政增收的新亮点,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财政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壮大,“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实现了新突破。但是,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偏小、增长速度缓慢、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典型的“农业型”、“吃饭型”财政仍然困扰和制约着我县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形势很难令人乐观。因此,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增加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全县“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收入现状及财源特征

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0760万元,较上年37800增长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22万元,占预算的111%,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局完成2103万元,地税局完成5800万元,财政局完成919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其中: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5.1%;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13.1%。分行业来看,财政总收入中第二产业:电力提供17540.5万元,占43%,煤炭开采3556.6万元,占8.7%,建材(水泥)业1898万元,占4.7%,建筑业2912.6万元,占7.1%,纺织业287.6万元,占0.8%;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提供1050.9万元,占2.6%,住宿和餐饮业444.7万元,占1.1%,批发和零售业2560.9万元,占6.3%,信息传输(电信)433.1万元,占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6.5万元,占0.9%,房地产业218万元,占0.5%,金融业71.3万元。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农业主体财源消失。2000年我县的农业“四税”达到4220多万元,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37.6%,由于国家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此后又停征农业税,直接导致了我县财政收入锐减,而农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消失。

(二)重点企业对财政收入起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企业转轨重组、规模扩张,同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救活和诞生了一些骨干企业。如陕西华电**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税收总额分别达18606万元、16973万元;蒲白矿务局2006年及2007年分别为1393万元、1806万元;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及2007年分别为196万元、217万元。此外,一些重点企业已走出低谷,对财政的贡献率也呈增长趋势。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733户,注册资金6.5亿元,投资人员1259人,从业人员13146人,民营经济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如陕西尧柏集团**分公司2006年上缴税收总额645万元,2007年实现1192万元。

(四)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过大。2007年,财政非税收入达71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2%,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不高。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源建设的总量不足。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7年,全国是20%,全省约19%,而我县仅为8.3%,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财政自给率的对比情况看,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计划为792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3449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3.6%,而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建设的总量严重不足。

2、财源建设的效益不高。近几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很大,而全县财政收入同口径相比,每年都有所下降。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与转化为财税收入的下降极不协调。培植地方财源的作用短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建材、纺织、电信、交通运输、建筑业及饮食服务业,原有比较稳定的农业税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县主要是群体财源,现有工业企业中,年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1个

第三篇:积极培植财源 发展地方经济

积极培植财源,打造镇域跨越发展增长极

------关于XXX财源建设的调研报告

抓好财源建设,既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又是实现经济、财政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XXX作为一个山区乡镇,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实践,充分挖掘优势,积极培植财源,加快财政增收,为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了解全镇财源建设的现状,分析研判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探索加速财政增收,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途径,本人借助“民情大走访”活动,就我镇财源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财源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一)基本情况:XXX位于东平县西北部,辖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人。总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X万亩,其余为山地和丘陵。

(二)财源建设成效:2010年财政收入为XXX万元,2011年XXXX万元,2012年为XXX万元,2012年财政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三年平均年增幅51℅。力争到2015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5亿元,招商引资XX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0个,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 元以上,镇级财政收入突破XXX万元。

(三)主要做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XXX是传统农业乡镇,比较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们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耕地,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发展边角经济,进行堰边种植。围绕“一园一片一带”建设作文章。“一园”即东柿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片”指以XXX等村为主的有机蔬菜片区,“一带”即二十里铺干渠沿线种植核桃经济林带,另外还突出抓了泰山红大石榴、大樱桃等优质果品的引进。目前我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高标准大棚园区3000亩,2000亩泰山红大石榴和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各一处,以生态观光农业、有机蔬菜、优质粮棉、优质林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预计镇财政增收500余万元。我镇正与XXX集团公司合作,准备建设一个大型的年出栏100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项目达产后总产值18亿元,财政增收1000万元,带动2000余农户养猪致富,增加收益1.2亿元。以XXX村为试点,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增强规模效益,提高集约化程度,推动农产品市场化。合作社通过无记名选举方式产生总经理1名,理事4名,执行监事1名。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在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本村58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入股土地面积总计824.181亩,折合人民币9230827 元。农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合作社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村庄和合作社的事务,现在该村的“XX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平顶山畜牧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村群众坐地增收一千多万元,本村闲余劳动力也获得了50多个就业岗位,该村群众仅务工收入每年增加近百万元。现在我镇XXX等村都在进行土地流转改革,其经验正逐步在全镇推广。

二是优化投资环境促增收。只有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赢得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为此,我镇立足实际,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努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水、电、路为重点,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收400万元;做好农村道路改造工作,原本XXX便东与105国道相接,西与220国道贯通,250省道贯穿南北全境,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道路建设,新修公路百余公里,乡境内双丁、庄龙、后梯等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水泥路,实现全覆盖,极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同时进行的还有邮电、通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镇通信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宽带信息网也实现了“村村通”。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条件的同时,也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由XXX集团投资的XXXX建材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 水泥熟料项目、由XXX矿业集团投资的年产150万吨铁矿石、50万吨铁精粉项目和由XX客商投资的XX环保建材项目均已投产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财政增收300万元。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促增收。XXX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但没有工业的异军突起就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此我镇首先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山石资源、铁矿的开发利用。针对长期以来山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做好环保和安全工作,以“延伸产业链条、做精做细”为山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中联美景水泥等龙头企业,积极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镇山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拓展到石材加工、艺术装饰等诸多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加大技改扩规力度,积极对XXX建材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年缴纳利税1000余万元。我镇初步培育形成了以石灰石加工、铁矿石开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

四是加强税源管理促增收。首先加大监控力度。根据年初任务,建立健全税源动态监管机制,特别是加强对矿山、采石企业等重点税源、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控,坚持大小税源一齐管,确保应收尽收。其次深入了解矿山企 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联系,调查企业税收,召开税收协调会议,采取多种措施保收入、促增长。再次培植税源夯实税源基础。全力培植工业财源,把能够牵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培植地方财源的突破口。最后建立领导联系财税工作制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财税部门领导碰头会,分析掌握全镇经济运行及财税收入情况,量化收入目标,把握收入进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策有据、征管有力。

五是“招才引智”促增收。我镇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首先我们从政策上注重人才引进。对于来XX发展创业的人才根据不同情况除在政府或企业担任相关职务外,还给与必要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紧缺的专业型人才,支持的力度更大。而能在我镇进行项目开发的,还可享受税收、融资担保等待遇。对于在人才引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企业或个人也有鼓励措施,企业如能引进高层次或骨干人才,可减免部分税收;个人吸引人才到我镇的,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我们建立人才信息库,并不断充实完善;设计人才联系卡,及时了解所需所求;推出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再次我镇还着力做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促进人们转变思想观 念,消除惰性心态,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生产技能。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科技帮扶、典型带动等活动,积极培养乡土人才,辐射周围科技示范户,从而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全面崛起。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约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欲望不强。表现在对外来事物缺乏接纳性,发展观念滞后;思想上还存在着“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缺乏敢闯、敢冒、敢干的开拓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二)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不足;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林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制约农业产出效益;支农体系不完善,对农业生产服务有待加强。

(三)企业规模效益亟待提升。目前我镇有各类工业企业51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处,有4处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大多数山石开采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

(四)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紧张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金融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有的企业信誉度低,融资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制 约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实用人才不足。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率先致富的人大都在外地发展,致富能人不愿回乡创业,而外来人才也很难引入和留住,人才匮乏,发展缺少智力支持。

三、下步对策措施:

(一)突出工业经济,提升基础和骨干财源。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抓好现有企业的规范、提高,提升现有财源。督促和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确保税收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扩规增量。要立足我镇优势,着眼于实现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搞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此为抓手,强力招商,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努力培育强劲的骨干和支柱财源。三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力促新上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通过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努力突破土地、规划、资金等“瓶颈”,确保税源项目早建成、快见效。

(二)强抓招商引资,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实践证明,发展区域经济,不抓项目就是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要树立“引进资金、项目就是引进新财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快速膨 胀规模。一是发挥好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大型山石开发、农副产品等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同类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使相关的采矿业、加工业真正成为我镇的产业龙头和财源支柱。二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要把引进“大、高、外、名、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工业和外资项目。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镇,必须加快农业财源建设工作的转型步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使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与综合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统筹规划,采取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使之与外界市场相联系,真正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千方百计开辟更多的财源阵地。三是继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继续发展林果、蔬菜、抗旱作物、苗木花卉等种植,力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突出地方特色、规划适度超前、基础设施领先、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农民入镇进 园经商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努力增加财税收入。

(四)强化征管,提升财税收入总量。一是落实监控促收制。要针对我镇税收点多面广、流动性强、难管易漏等特点,继续实行政府管税、专业治税、群众护税、部门协税的社会化办税机制。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强化监督;督导企业加强管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帐务不全的问题。并努力探讨推引“一家查帐,资源共享”的企业检查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征管和稽查力度,规范税收秩序,严格依率计征,做到依法征管;要坚决打击偷、漏、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大增收节支的监管力度。要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好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健全推行“一个帐户存钱、一本帐管理、一个理财小组审批”的财务零户统管办法,大力压缩非生产支出。三是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体制。落实“村财村用镇管”的管理体制。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各单位预算外收入的来源、项目、数额、流向、用途及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彻底清除游离于财务监管之外的“小金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多措并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是加快发展、壮大财源的一条便捷途径。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研究,努力掌握国家有关宏观调控的新政策、新动态和新机遇,不断增强开展工作的主动性。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 的日事议程,并作为一项日常事务来抓,成立专门的协调领导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转移支付额度;要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选择一批事关工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上争取工作。要通过专门制定政策、明确目标,加大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对上争取资金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为全镇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

第四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岳启东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较强的财政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近年,兴文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实现高位增长,经济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兴文财政收入47908万元,同比增长85%,增加收入1406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2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收入8010万元。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完成451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加收入1501万元;地税完成15035万元,同比增43%,增加收入4508万元;财政完成8482万元,同比增长31%,增加收入200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5191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支出43183万元。虽然,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依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少困难,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我县财源结构单

一、历史欠债多、包袱重、财力较弱等现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矛盾突出的基本现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创税能力低。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1亿元,排全市第九位,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总量最大的简阳市是我县的4.9倍。支柱财源匮乏,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煤炭采掘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60%以上,煤炭产量对我县财政收入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以业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规划了26.2平方公里的太平工业集中区,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大都处在税收优惠期或建设期,上缴税金少,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够兴旺。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29.4%,排全市第十位。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县域产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带动县域消费、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率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石海茵红李、柑桔、赵氏泡菜等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致使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增值幅度小,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趋于频繁,我县不少地方干旱的时候缺水,发生洪涝只能眼睁睁地受淹,也造成了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近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对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尤为突出。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拓展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增人增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保障性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财政自给率仅为31%,许多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口径,2011年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就占五分之一,财源拓展压力越来越大。

二、理清思路,增添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优化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配置,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

(一)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第三,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结合起来。

(二)壮产业。

第一、围绕做强工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坚持“以业兴县”不动摇,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硫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以大项目进园区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壮大主体财源。狠抓太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项目的同时,适度发展金融、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增强重点项目拉动能力。紧盯大客商,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壮大工业支柱,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煤、硫、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地奥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由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漂亮转身”。一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二是抓基地项目建设,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在扩张量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的经济产值和规模化水平,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又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烤烟、蚕桑、特色水果、山地乌骨鸡、珍稀实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政策。继续推进“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同时,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要继续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依托我县“一海一山一古镇”特色旅游资源,打好“石海牌”和“僰苗文化牌”,培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兴文石海、僰王山风景区为着力点,以太安石林、九丝王城、中国大鲵生态观光旅游、仙峰避暑度假旅游为辅,丰富旅游景点布局。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力度,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容,积极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群,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实现县域财源稳定增长。

第四、围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抓住宜宾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着力构建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围绕太平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完善太平物流中心,加快仙周物流中心,提速玉屏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构建由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三)重争取

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实施的差别化政策为契机,立足我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县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经费安排,特别是争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城建、交通、水务、农业、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我县倾斜,推进兴文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强基固本,开源节流

(一)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在兴文注册,避免财源的流失。抓住宜宾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这一契机,壮大发展酒类产业,增加财源。

(二)强化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税收的征缴力度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对我县而言,建安营业税、运输营业税的就地解缴显得尤为突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财政收入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科学预测和税收秩序的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资产收益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三)招商引资,增强培植财源持续力。围绕煤硫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科学谋划和储备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把招商重点放到重点产业项目上来,集中力量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产业化项目,以利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转变招商方式,转变传统的就项目引项目、就外资引外资的思路,大胆采用产业开发、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鼓励现有的企业采取资本嫁接、增资扩股等形式做大做强。

第五篇:全区财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05年10月

为更好地促进全区财源建设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区政协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和统计局等单位及部分政协委员,于8月12日至9月底,对乡镇、办事处、开发区等19个单位和27家企业,通过实地考察、组织座谈、听取汇报、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全区财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源建设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www.xiexiebang.com对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转移支付额度;要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选择一批事关工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上争取工作。与此同时,要完善措施,强化责任,努力加大河沙、石膏、盐岩、石灰石资源等规费的征收力度。要通过专门制定政策、明确目标,加大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对上争取和各项规费征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为全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

下载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植我县支柱财源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税收入管理与培植壮大财源座谈

    牟平区非税收入管理与培植壮大财源情况 一、增加非税收入财源情况 1、近期发挥非税收入政策手段,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措施办法和成效: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为进一步加强和......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征管处课题组丽水市处于浙西南地区,占地1.76万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2004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

    区财源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促进全区财源建设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区政协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和统计局等单位及部分政协委员,于月日至月底,对乡镇、办事处、开发......

    倡导企业家精神注重培植财源 泉城企业迎春联谊

    倡导企业家精神注重培植财源 泉城企业迎春联谊2013年济南市首次有两个区闯入全省各县区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前十强(历下区首次过百亿和市中区跨过70亿台阶),各类企业及其当家......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培植区级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长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一系列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

    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5则范文

    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努......

    突出组织收入大力培植财源我市财政收入实现首季

    突出组织收入 大力培植财源 我市财政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本报讯 1-3月份,我市实现财政收入53039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7.2%,同比增长26.5%,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今年以来......

    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全县财税工作 会议发言材料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平泉镇人民政府 (2012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