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

时间:2019-05-15 11: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

第一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

青岛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科研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使职业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市职教研室承担了双证互换、工学结合中的教学管理研究等部级科研课题,承担了创业教育、学分制等省级课题,借助省部级课题带动,大力倡导校本科研,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深化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内涵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提高对职教课题研究的认识,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我市许多学校致力于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事不关己”、“高不可攀”的片面认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是专家学者的事,是教育科研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份外的事情,作为一名老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完成好学校交办的常规教学任务就行了。对此,许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采取有力措施,使学校科研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许多学校强化了教育科研工作的相关条例,如在建立常规的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制订了有关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对科研进行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成果管理和经费管理,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晋级、评优等挂钩,切实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其次,积极申报应用性课题,指导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论证、研究等工作。第三,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会议,聘请专家来校讲学,指导科研工作;鼓励老师们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科研带头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科研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升教育科研对教学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使科研为学校的教改和教学服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做好鉴定,及时向上级申报,调动教师研究和实践的主动性。

第四,树立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一切课题的确立均来源于实践——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我市此次被确定的19个重点课题,都是紧密结合职教实际并致力于开展应用性研究的思路而提出的。例如,即墨一职专等学校,针对近几年高校 1

扩招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差、学习素质学习能力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现象,2004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子课题研究。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这次申报了四个课题,全部被确定为重点课题,这些课题的提出都是针对工科类学生特点,并致力于加快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这些课题选题针对性强、实用性强,能够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有助于解决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目前,我市职业学校普遍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活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作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主动追求。

二、发挥教科室指导作用,以科研骨干的引领课题研究

1.充分发挥教科室指导与监管的作用

为确保教育科研有计划、有目标地实现,学校普遍成立了教科室。在校长领导下,分阶段、有计划地制订各阶段、各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通过编纂校刊、引导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专著、外聘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通过按期组织年度的课题申报,学习课题申报指南,提高对课题申报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课题指南,利用各种渠道对老师们进行课题的选题、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教育科研的步骤、教育科研的方法的指导,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反复协商、思考、论证,对课题进行不断修订完善。

2.充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

建立一支学科(专业)结合、素质优良、能教会研、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是搞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关键。各校都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并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使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使课题研究成为学校整体性的中心工作,带动学校整体教育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工作实效

1.做好开题准备工作

确立课题后,学校课题组积极制定好与主课题相对应的子课题的具体操作方案或计划,合理配置课题组成员,对每个课题组成员合理分工,为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确保顺利开题。

2.加强研究工作反思

不断加强研究工作的反思,反思研究工作的现状和效果,及时调整研究工作的内容、方法,使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做到步步研究,段段小结,层层推进。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关系,促进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双丰收。

3.加强过程管理

从课题立项一直到课题结题,各校都能做到加强监督和管理,避免课题立项之后,就万事大吉,只等结题,有效克服“重两头(开题、结题),轻过程”的做法,引导教师牢牢树立“过程”意识,使课题研究规范化。一是进一步丰富研究活动,通过经验交流、观摩教学、个案解读、互动对话等多种形式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并及时捕捉瞬间智慧的火花,寻找撰写论文的切入点。二是不断总结推广教学经验,通过组织案例征集、论文评选等活动,及时总结教师鲜活的教学经验。三是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考核力度。四是从实施到反思再到总结,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落实到位,力求使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研究的目标。

四、积极开发校级研究课题,加强校本教研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部分学校发挥“双龙头”作用,积极开发并组织实施校级课题。一是发挥校课题组的龙头带头作用,课题组人员包教研组,从理论上指导本组人员,从实践上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发挥校级课题的辐射作用,即各组、处、室根据学校承担的高一级课题,开发新课题,参与研究,如即墨市第一职业高中根据“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这一市级课题,开发了15个子课题分到各组,形成了人人参与研究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

及时将相关理论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指导,借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目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崭新的具有活力的新模式是校级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经常组织校级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精品课(青岛电子学校)、微格教学片断课(青岛经济学校)等活动,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持续改进。通过边实践、边反思和边改进,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形成了德育案例式教学(青岛城管学校)、分层次教学(青岛经济学校)、数学递进题组式教学(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心理课活动体验式教学(青岛电子学校)教学做合一(平度职教中心)、工科专业项目式

教学(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胶南职业中专)等各具特色教学模式。二是改革评估办法,对课题实验的评估由科研成效和教学成果两个方面构成,制定了相应的量化标准,每学年给予考核,从物质上表彰奖励部分优秀者,以此鼓励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五、优选研究方法,力求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既要力求达到一定的研究深度,又要争取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一直是我市职业学校课题研究致力以求的。课题研究单位都将选择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重点来突破。目前,我市职业学校采用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的组合顺序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法,要求每一位具体研究的教师有目的的选取样本进行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目标进行总计分析;行动研究法,要求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模式,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经验总结法,要求透过现象,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

结合研究方法的优选,我市职校还大力运用现代化的研究工具辅助研究,以提高研究的效果。如,青岛艺术学校、青岛电子学校运用心理健康测评软件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心理素质关键指标等重要参考数据,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对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的建议

1.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

很多学校申报课题后,只是到了结题阶段才开始整理材料,写论文和课题报告,却忽视了中间过程的调查和研究。因此所研究的课题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课题组的监管和指导,定时召开协调会,中期评估会,加强课题研究培训,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建立课题研究专家团进行督促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建立课题研究基金。课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课题研究势必成为纸上谈兵、无水之源。目前的状况是,上级主管部门只管布置任务、检查结果,缺少提供科研经费保障手段来推进课题研究。很多学校本身的办学经费就很紧张,根本不可能有闲余资金投入到科研。建议主管部门建立课题研究基金,形成多主体经费投入机制,精选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对取得有效研究成果的单位要加强奖励力度。

第二篇: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概要

把教育科研做实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张先明 《建平(集团简报》 07.9发表

建平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办仅八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在已拥有 5000多学 生, 260多名一线教师。学校超常规、超大规模的发展,给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带 来了诸多挑战, 但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其中就包括了学校的教科 研工作。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理念、推 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 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平台。在实践中, 我校不断探索, 走出了有一定校本特色 的教育科研之路。

一、完善教科研基本制度

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我校在 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制度, 为教师参与教育科 研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学校将教科研管理归口到教师 发展中心, 由该中心主任牵头、教科研专职教师负责具体工作, 突显教育科研在 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形成了以学科分管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 教师、教科研积极分子为主干构成的教育科研队伍。为了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的 指导, 保证课题研究的水平, 学校建立了教科研课题领导小组, 开展对科研课题 进行申报、论证开题、研究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组织结题答辩等工作。

(二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度,开展科研论文、教育教学案例评奖活动;建 立了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将教科研工作纳入考核, 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 力重要依据;建立了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 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 立了科研交流制度,以科研报告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 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

平;定期聘请市区两级教科研专家, 指导参与学校教科研课 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层次与质量。

(三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科研网络。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关键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我校 为提高广大教师爱科研、做科研的积极性, 建立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教育科研

网络:由教科研部门牵头制定教师教学问题调查表, 下发到各教研组, 再下发到 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教师完成调查表后, 在教研组作集中讨论分析, 确定本教研 组的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 在教师们达成共识后, 汇总起来确定各年级各教研组 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立项成为校级课题, 有典型意义的校级 课题可参加区级课题或市级课题的评选。由下而上、由问题出发所构建起来的校 本科研网络更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落实“三个抓手”

学校科研要成为“金达莱” ,而不是“塑料花”。这就需要把教科研融入到 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把学校教科研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抓手上。

1.抓重点课题

学校将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之一的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 课题作为学 校的重点课题。该课题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引 领校本教师培训, 探索较有成效的校本师资培训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促进教师专 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们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细化了课题的研究角度, 生成了包括 《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实践与研究》、《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如何合理构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 梁》在内的九个校级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让较多的教师参与,各级课题参与 率达到 65%;重视实践的研究、过程的研究;加强过程的指导和检查。

该项目在新区有关部门组织的课题评估检查中,获得了“扎实、有效”的评价。《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报告》 获得新区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我校 教师在实践中的论文、案例等汇集成《浦东教育》丛书《聚焦课堂——建平实验 学校教师文集》。近两年我校教师在区级以上发表的论文、报告、案例等 180多 篇,有的还获得区级以上大奖。

抓重点课题, 并以点带面, 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取得了良好 效果。

2.抓教研与科研结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和实验室。提高教师的教 育科研能力, 关键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 中发现问题,叙述问题,讨论问题,确定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有的问题可以进

行梳理提炼,归纳出一个专题,然后围绕专题收集资料、阅读有关理论著作、借 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再组成专题化的共同体进行互助式研讨, 通过专家引领, 同 伴互助、自我反思,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教研组组织具体实施。首先, 学校要求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本组教师实际情况, 建立组核心课题, 每个教研组在组核心课题下,确定各备课组的分课题,为“教研活动科研化”奠 定基础。

其次, 教研组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和研讨, 实现教研常态化。每位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总结优势,寻找不足,制订个人“课堂教学改进 计划” ,结合教研组课题,开展行动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困难与困惑开展 自我反思, 解决自身和教学中的问题,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这就是所提倡的反思性教学。同时,在这种合理地、有效地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成为具有研究意识的反思型教师。

最后,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引导教师的互动与合作,进行深层次地思 考和探索。学校每学期根据不同主题, 开展不同形式地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教 研组的教研活动更加规范化与科研化。

3.抓专题研讨

我校以专题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在教研组层面、备课组层面进行了由学科内 到跨学科再到全校性的研讨与交流,培养教师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体教研的氛 围。

学科教学论坛是我校为教师搭建的专题研讨的重要平台。论坛以教研组为 单位,教师们就如何“课堂资源生成、师生多向互动” ,如何“创设富有灵性的 语文课堂” ,如何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整合”等教改热点问题作主 题交流讨论。为了使论坛更有研究的价值, 学校还请来了各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们 一同“会诊” ,展开“零距离”的“深度会谈”。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互动 热烈、探讨深入。“学科教学论坛”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更好地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行为。

“建平实验大讲坛” 是学校为教师搭建的又一个专题研讨的平台。如, 学校 开展了“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以 促进教学的深入挖掘、探索”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整体设计”专题教研活动。活

动以 “地理学科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 为范例, 带动全体教师在日常教 学工作中逐步落实,推进如何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做到日常教学工作有计划、课课都能精选、精备、精讲、精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这些专题的问题研讨,一方面培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将 教科研工作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中来, 另一方面培养了教师群体的团队合 作、互助分享的教研氛围。

三、追求“教、研、训”共振效应

“教、研、训一体化”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教学活动、教 师自主学习、共同体研讨、主题式培训等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以提高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研模式。数年来, 我校搭建了校本教师“教、研、训”的平台,包括暑期教师培训平台、研究课平台、文件夹管理和质量分析会平台、“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平台、学科教 学论坛平台、教学开

放日平台、优秀案例展示平台、学科校本研修平台、班主任 沙龙研讨平台等等,初步形成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体系。

学科校本研修的探索,是我校“教研训一体化”实践中的典型。

以我校中学语文组的“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为例。同课异构,借助同一 材料针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学识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研究来理性客观的 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师能更清晰的知道自己要教谁,教什么,怎么教。首先,教 研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 精心挑选了外校三 个老师的同一节课做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再由我校教师上课展示, 参加活动的教 师们和教研专家一起进行深度评课。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的研究充分结合了理 论和实践,大大缩短了教师自行探索的时间,也更好的体现了团队精神。

我校的物理学科则采取另一种形式探索学科校本研修之路。物理组的教师们 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扎实开展的主题为“课题指引下的课 堂教学改进”的校本研修活动,从找准需要改进的问题,到集体讨论、改进教学 设计, 到实践课堂教学改进的教学设计, 反思教学实践, 改进教学实践。特点是:清晰,有方向;实在,一步一个脚印;团结,人人都是参与者;快乐,为每点成 功而高兴;有效,人人有收获。物理学科的实践探索,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校本 研修展示,反响强烈。

这种研修的成功实践, 正被其他学科所仿效, 如中、小学英语组也举行了类 似的同课异构或同文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校本研修在我校渐成风气, 丰富了教师 已有的教育理论, 使教师把学习的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培训成果可直 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方位多角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为深入贯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 革与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精神和要求,我校在 2007— 2011年发展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以教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领 域目标,力图以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实现“唤醒教师 自主发展意识,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的美好愿景。

第三篇:“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可见,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对少年儿童的期望砝码往往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在学业上是个佼佼者,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缺乏实践,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因此,“快乐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是当前少年儿童在高负荷、高压力近况下最迫切的心愿。

2、课题提出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以快乐实践促成德育生活化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快乐德育强调从心开始,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动模式,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和瓦金斯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梅以及马勒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线,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3)、对儿童行为习惯与德育的联系的研究

瑞士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就阐述了行为习惯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父母和教师责无旁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

“习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坏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

2、国内研究综述

1988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等德育纲领性文件,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的活动。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梁漱溟和杨贤江等对行为习惯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习惯使人的性情、气质和社会的礼俗、制度联系起来,成为个体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桥梁”。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提到行为习惯对德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对青年一代进行全人生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可能,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他们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许多学者致力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目前,对品德心理结构的探讨主要有下面的几种模式: 内容结构模式:具体有四种表述。第一种认为品德由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构成。第二种认为品德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组成。第三种认为更进一步认为品德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品德方面的基本能力。心理结构模式:具体有多种观点。知、行两因素说;知、情、意、行四因素说;知、情、信、意、行五因素说。

智能结构模式:这种结构观认为思想品德由认识能力决定。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

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品德由教育内容子结构和心理品质子结构共同组成。例如赵翰章等编著的《德育论》就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品德由心理能力、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三个子结构共同构成。其中心理形式结构由知、情、意、行构成:内容结构由思想与世界观、政治观点与政治态度以及伦理道德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心理能力由认识能力、践行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三者构成。笔者认为品德内容结构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五个方面的品质,心理结构应由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构成,心理形式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心理能力应包括认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总目标: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人格,在优化体验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研究内容:

1、进行劳动教育,体验劳动快乐。每年3月或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诸如植树、除草等大型劳动,其中,2013年3月举行的植树活动和2013年举行的采茶实践活动及2013年9月举行的除草活动,全员参与,有组织,有分工,有检查,切实加强了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甜蜜,使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在劳动中获得了快乐和收获。

2、开展环保活动教育。2013年5月开展了绿色环保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从学校徒步到汾口界川,来回四十余里,学生边走边捡拾路边垃圾,塞满了好几只垃圾袋。通过环保行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坚强意志。

3、班级中开展“人人为教室添绿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利用废弃物品作为“花盆”,把“花盆”悬挂在教室向阳的墙面上,在“花盆”中播种,栽培出最美的植物,各个小组展开评比,选出优胜小组。

4、结合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体验中形成健康人格。

5、利用校内主题教育,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6、建立快乐体验目标层次。

7、构建快乐体验活动体系。

8、形成一系列快乐体验评价方案。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实验前期——准备阶段(2014、1——2014、3)

1、选择课题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掌握研究动态。

2、进行学生情况调查,分析学生“体验”现状。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建立研究制度,提出课题管理要求和研究要求。

4、确定研究的目标,做到目的明确。

实验中期——实施阶段(2014、3——2014、12)

1、定期举行教科研工作会议,学习实施方案,讨论并修改实施方案,及时反映、探讨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2、进一步拓宽、优化“快乐体验”活动的主阵地。

3、举办学生“快乐体验”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

4、建立学生“快乐体验”活动成长记录袋,搜集各种实验原始材料。

5、举行“我的快乐我做主”学生活动汇报会。

6、教师撰写有关专题论文,做出阶段性总结。

五、课题的组织领导

负责人:郑亚华

执 笔: 孙雅倩

主要成员:汪健 吴文平张良军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各种功能室比较齐全。学校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校园、社会的实践基地。

2、学校师资力量一般,教师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5人。其中县级骨干教师1人,年轻教师3人。

3、学生生源在山区,留守较多,但比较淳朴善良。家长素质一般,但能有一定的指导学生进行快乐体验的能力。

4、课题经费有保证,学校有一定经费用于师资培训、购买资料、建立实践基地、奖励研究人员。

《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其模式则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思想指导下,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探索出的活动框架和程序。这些模式,对于指导教师的德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育实践;具体模式;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5ZDXM022)是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年1月4日批准立项的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课题立项后,在市教科所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收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项目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时代背景: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德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而生活的多姿多彩,社会需求的丰富多样,又决定了学校德育的个性化,然而站在学生的立场反思我们的传统德育活动,却有不少问题: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呆板有余而变化不足,形式陈腐缺乏创新。很多学生视学校教育为压力,对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实效性的低迷,一直困扰着每一个德育工作者。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缺乏体验。

学校实情:学校正在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拟将该活动在校内、校外同步进行深化,以活动促养成,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升理论,探索可推广的活动模式。

(二)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学校、生活中教育环境、活动方式、教育评价的意义重构和具体改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德育实践:指小学生所参与的实际道德生活。参照伦理学对道德现象的分类,小学生的道德实践,包括小学生实际参与的各种践履道德、学习道德、道德调查、宣传道德、评价道德和接受各种形式道德教育的活动等。其中尤其以践履道德的实践更为重要。许多道德活动,往往包含在小学生参与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学校生活过程中,该课题所涉及到的德育实践就是通过校内的活动设计和校外的真实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道德实践活动。

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的总目标是:调查、总结品德教育中适合农村小学开展体验活动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并实施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真正结合为一体。

(1)理论目标:研究校内外德育活动的基本模式,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策略。

(2)育人目标:通过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生活化”研究和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使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工作目标:以本项目为统领,促进学校品德教学,营造人文型校园。

(三)研究内容

通过体验式活动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体验,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生活

⑴品德课堂活动“生活化”情景创设模式研究,主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设计较真实的生活场景,探索基本的组织模式。

⑵校外体验活动模式研究,主要借助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基本的组织模式。

(四)研究假设

如果课题组能够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实践的具体模式,那么这些模式将指导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教育活动中,科学有效的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而且整个教育活动将遵循农村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农村儿童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学习杜威、陶行知等相关的教育理论,以及优秀学校的经验做法,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对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课内外教学拓新的理论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行动研究,并提炼出各类活动的原则、程序、结构、应用策略,揭示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

3、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三、研究过程

该项目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组,学习“体验式”品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及一些实践经验,收集资料文献,申报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2月)

⒈开展以农村小学对于品德教育内容在校内外的运用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分析问卷,制定活动的方案。

⒉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施活动方案,并写好反思,优化体验环节,对方案进行修改,再实验。

⒊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定期举办研讨活动,并进行个案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⒋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体验式”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实施步骤、基本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3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论文收集整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2013年4月)结题阶段

在教学实践中对本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完善、提高,深化研究内容,全面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加强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深化对德育实践的理论认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科技手段日益先进,各种综合知识总量明显增加,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取向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传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学生,道德教育只有在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才能比教材更生动,比说教更深入,良好的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广建德育阵地,实施开放的道德教育。

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发达,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其发展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只有体验,教育目标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成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德行的形成必须经由生活才能形成,把德育仅局限在课堂局限在学校是狭隘的。要把课程和社会、生活、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让生活走向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德育尤其是如此。

体验式德育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来自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科学。从哲学的角度看,正确认识源于实践,认识过程是经过实验、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贯穿于少年儿童道德内化的知、情、意、信、行的全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其伴随着少年儿童道德养成的全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伴随着人生的社会化的整个过程,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扮演好社会角色,必经体验。

无数事实也证明,真正诱发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给体验者带来情感上的愉悦感,行动上的自觉性,有效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重构德育课程体系

尽管小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德育的内容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注重了德育要素,但德育内容的偏狭、教育元素的开发和拓展、施教者自身能力的制约,都使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力不从心。德育荒漠依然存在,德育绿洲令人期盼。建构适合校情的德育课程体系是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当务之急。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果将本门课程的性质作一种过程性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表述,就是:品德课程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道德产生于、内在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也决离不开道德和道德的学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课题组认为品德课内生活是儿童整理体验、再体验、交流、反思,自主建构价值观的特定活动场,品德课外生活是儿童形成真实体验,初步感悟生活的原生大基地,全部生活是检验道德信念与行为的试金石。因此,构建的德育体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重体验的。课题组在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时,力求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涵盖所有的德育内容,例如课内课程教材,课外课程教材。从课程目标、课程教材、课程规划、教学阵地、教育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符合课程要求.10

课内德育应坚持“生活融入课堂,体验改变行为”。品德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根据课程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课外德育应坚持“行为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成长”。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让行为在体验中得到矫正或巩固。

体验式德育课程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即作为一门课程,学生一天、一周、一年中的活动主题就是课程规划——它是一个训练序列和周期;学生校内外的一切表现和活动就是教材——它来自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的活动现场就是课堂——实现了在活动现场进行即时性的教育和教学;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构建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学生良好品德的表现就是课程目标——终生受益的成长根基。

(三)重建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远离了现实生活,面对道德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小学阶段的德育模式应坚持开放性、体验性、生活性。

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该环节通过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讲故事、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图片展示、情景再现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2.活动体验,探索感悟

该环节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通过回顾、展示、交流、课前的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过程,讨论、服务、模仿、辨别、创造、表现等方式,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高知、情、意、行的能力。3.明辨事理,育情导行

“明理”就是对学生讲明道理,进行正确观点的启蒙。该环节通过示范指导、明确标准、矫正提高等方式,以情驱动,动中育情。

课外德育活动模式:

课题组探索了 “四环节”模式。

1.访他人,定标准。学生围绕语言、行动、仪表、品质四大方面,对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老师、同学进行了调查与访问。层层汇总后,形成了“文明小使者”标准。

2.查问题,严律己。对照标准,各班级开展了自查互纠活动,每人找到自己的监督人,帮助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整改。

3.读好书,强素质。通过每周两节课外阅读课,学习名人的成长历程和德育养成。举行读书演讲活动,交流自己的成长历程。

4.勤反思,再提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结合主题班会、综合评价等进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即:每学期期末以班为单位召开“我真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和行为习惯(标准是不定的),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自我激励,勇往直前;每学期期末末让学生按照评价细则,给自己记分(标准是一定的),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在参与中反思,不断提高和发展自我。

这种模式坚持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德育全面渗透。

(四)成效分析 1.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起于主体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正如儿童是他自己的理智世界的构造者一样,他的道德世界观也是由他自己逐步构造成的。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拓展建构主义的外延,实现主体道德素质的整体建构,激发起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有宽泛的道德视野、深刻的道德体验、丰富的道德移情和持久的道德践行。因此,在一系列自主性德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搞,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组织中学会当家作主,学会独立自主地工作,锻炼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100%的学生认为班级工作应由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管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83.6%的学生敢于并能够独立组织活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低中年级70%以上、中高年级82%以上学生能认识自己的缺点,并能正确找出原因加以改正,说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多

数学生自我发展良好。以上调查与分析可以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课题实验研究是有成效的。

2.学生行为日趋规范

学生的日常行为分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课题组充分利用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结合本校小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有机融合,出台了一系列习惯培养方案、细则及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012年9月、2013年3月定为学习习惯培养月,2012年10月、2013年4月定为行为习惯培养月,通过自我约束、师生帮助、家长监督等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日趋规范,于2012年10月在全市学习习惯培养现场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和视频展示,于2012年12月承办了全市特色学校创造活动现场,2013年5月表彰了百余名习惯标兵。

3.校园氛围健康活泼。

生动活泼的自主性德育活动不仅吸引了师生的注意力,逐步改变着他们对于学习和发展的理解,也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2012年小学卡巴迪比赛,获全市第五名,艺术月汇演获第七名;2013年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小学组第九名;学校也先后获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巾帼英雄岗等荣誉称号。

4.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大部分教师学习教育法规,钻研教育理论,捕捉教育信息和研究教育现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掀起了教师“读书热”,使一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开始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力量,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课题研究以来,2名教师在县级读书演讲比赛中获奖,2人获优秀读书人物称号,1人执讲烟台市优质课,5人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

五、研究的反思

德育实践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室,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需要亲身体验、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自身的主动参与中转化为内在品质。所以,德育实践模式,仅仅是一种结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实践思想指导下,去不断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5).[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第四篇:以文化建设为抓手 提升幼儿园内涵的初步探索

以文化建设为抓手

提升幼儿园内涵的初步探索

**镇柏树刘村幼儿园创办于2014年,现有在园幼儿196名,教职工18名。建园五年来,我们坚持以“自然、向上、阳光”的向日葵文化为导向,用文化提升教师的素养,用文化提高管理的品位,让幼儿园文化给每位教师、家长和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为有人文关怀、师生及家长们共享的精神家园,受到了家长的交口称赞。

一、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幼儿园的品位不在它的园舍和人数,而在于其幼儿教师的质量。我园把教师视为幼儿园发展的核心支撑,根据自身条件,想方设法搭建各种平台,以激发和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让每位教师都能有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变得更自信能干。

文化引领,达成共识

为了培养教师的进取心与团队精神,我园开设了《狼性精神》的讲座,让全体教师懂得了要不甘平庸、百折不挠、坚毅执着、追求卓越;《我们自制一个铁饭碗》的讲座,使大家明白只要我们自强不息,不断奋进,每个生命都有价值;《读书是女子最好的美容妙方》让大家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个讲座的开设,生动形象的阐述,使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对自身发展负责的信念。

集体会诊,特色发展

我园通过自己拟定、同事建议、领导把脉三个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学风格。评价坚持根据教师的生长点来确定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不再是奖惩,而是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性建议书,如此逐步成就了一批有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教师。

开设论坛,群体反思

教师间的群体反思只有在与之相应的组织文化中才可能发生和实现。围绕本园向日葵文化,我园从《我的教育梦》、《身边的感动》、《读懂童心》、《保育漫话》、《我是出色的交响乐队员》等话题开展论坛活动,分别由各自坛主负责。每周一各论坛开展活动。论坛活动让大家对幼儿园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了,教师的观察、反思以及演讲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成长学校,助力提升

我园成立了“教师成长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开设了教育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现场等特色课程,每周月聘请相关专家来园讲学,园内讲师集中辅导。我园全体教师把学习当作进步的阶梯,抓住外出进修考察培训、内部自主选修等一切机会刻苦学习,使专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代理园长,参与管理

我园试行了代理园长制,每位教师都轮流担任代理园长,有效地培养了教师的大局意识及管理能力。

分层培养,鹰雁齐飞

我园教师组成“雁之队”和“小荷共同体”等团队,根据各自经验与兴趣,实现共生共进,同时,建立拜师制,师徒结对,新老携手,实现人才的最佳融合,促进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加强研究,构建园本课程文化

我园以教师教学行为为突破口,坚持走科研兴园之路,从园本课程建设和实践的角度关注课程文化,将其视作教师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建设和完善幼儿园课程文化,促进幼儿全面的谐地发展。

1.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创设环境中的课程文化

我园认真贯彻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小学化倾向。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着力创设一个属于幼儿的乐园,各班设置了适宜的游戏区域,幼儿自主取放玩具材料,自主游戏,让具有园本化特点的环境不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我们着力建立良好的精神环境,像母亲那样真诚地关心、爱护幼儿,使幼儿感到温暖安全。

2.根据幼儿心理需求,探索教师态度中的课程文化

本园把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列为课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把爱具体到各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如在凝视孩子的目光里,在轻轻抚摸孩子的手掌里,在和孩子轻言细语的交流里,在和孩子的拥抱里。每天早晨当孩子们一踏进幼儿园,就见到教师开心的笑脸,感受到教师亲切的握手和拥抱。

3.根据幼儿发展需求,探索沟通互动中的课程文化

我园教师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育活动中,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和反应,捕捉幼儿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观察、记录、拍照、收集作品等方法真实记录幼儿的发展状态。我园每学年举办一次童话节,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把优秀的童话故事改编成剧本,一起商量对白、音乐、舞蹈、道具、舞美的设计与表现,孩子们在表演童话剧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社会性都得到了发展。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吃饭、洗手、午睡、倾听、表达、质询等细节着手,建立完善了幼儿发展评价和改进机制,幼儿整体发展水平良好。

三、家长工作中发挥文化幅射作用

1、家长学校显威力

我园通过家长学校进行疾病预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家长们的认识水平和自觉性,为确保幼儿的在园安全,家长们自发组织了“家长义务巡防队”,每天早上均有三名家长与值班老师、保安一起在校门口迎送幼儿,建园至今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我园“母亲学校”与“父亲学堂”“祖辈学堂”的开办吸引了家长的眼球,家长们纷纷前来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2、合建、共享,为乡村振兴服务

我们与**镇成人学校密切联系,利用晚上、节假日在校园内开设家政,保育员等十几个专业的免费培训,为家长们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他们获得了就业创业的本领。家长们的学习,也带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群众提升幸福感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园也被评为新郑市最受群众喜爱的社区教育基地称号。

通过以上的做法,我园提升了内涵,获得了家长的信任和爱戴,每年入学只要一开始报名,学位就已爆满。

四、反思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冷静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一是师资队伍综合实力还不强,二是课程建设水平还不高,三是班额过大。今后我园将不断加强园本研修,充分发挥教师成长学校的作用,构建学习型共同体,促进全体教师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挖掘资源,找准发力点,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镇柏树刘村幼儿园

2019年6月11日

第五篇:以思想建设为抓手

以思想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德建设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良好的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是一所学校最具魅力的标志,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的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我校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谁来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扎实深入并富有创新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效果显著,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学校的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成立师德建设提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师德建设提高活动方案,部署师德建设提高活动,每项活动学校领导都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狠抓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并将相关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增强了教师们的法纪意识,规范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组织教师分批观看了《师德启示录》录像,学习了先进同志的先进事迹,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了讨论,让每位老师谈感想,谈体会,他们都决心以先进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人民满意的教师。

4、学校利用一切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提高认识、规范行为,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形式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并写出师德反思、心得体会。同时,学校认真向教师传达了地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并将主要内容制成宣传牌,每位教师抄录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并落实在行动上。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地区教师师德禁令及其师德规范,并均公示上墙,使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有举必查,查实必处。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使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要把师德真正落在实处,必须通过必要活动为载体:

1.召开了师德提高年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年工作的动员部署,使每位教师提高了对师德师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举行了教师公开承诺签字仪式,全体教师把庄严的承诺留给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都能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在教师中进行了“五师”教育: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5)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五师”教育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掀起了人人争当师德先进,个个勇创教育佳绩的热潮。学校师德典型事迹层出不穷,一批师德标兵,他们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悉心育人,为我校广大教职工树立了榜样,他们用爱塑造爱,用心雕塑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的教育硕果,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创新开展“师生相互承诺,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上师生相互承诺,师德标兵老师代表全体老师向全体学生做出郑重承诺:“

一、关爱每一位同学,不歧视,不体罚,不侮辱;

二、认真上好每节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上课时不使用手机;

三、按

要求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不马虎,不敷衍;

四、保持良好形象,仪表整洁,课堂上不抽烟、不讲脏话,不酒后上课。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全校学生向各位老师庄严承诺:“

一、尊敬老师,虚心接受老师们的教育,不顶撞,不抵触;

二、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不迟到,不早退;

三、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交送,不拖拉;

四、树立良好形象,仪表朴素整洁,不打闹,不骂人,不吃零食,不穿奇装异服,不染发,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各班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还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将承诺书贴在教室内,接受对方的监督。通过这一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为创建和谐教育奠定了基础。

4、在教师中禁止使用教师禁语,提倡教师使用教育艺术语言。向学生展笑脸,学会用激励方法教育学生,通过此项活动使每位教师知道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每位教师在此项活动中都有所感悟。

5、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共征集到“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200多篇,从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感人的话语、感人的事迹。

6、开展了爱生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活动,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把班集体和学校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7、帮扶活动,真情投入。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把以往简单的经济资助变为全方位的爱生助学活动,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定帮学”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了活动质量。首先学校要求每班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帮扶对象;其次学校对30多名学生给予了不同层次的资助、帮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每名教师都和联系的学生结对子,深入班级学生中间关心、爱护学生,做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师爱,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学会做人。通过活动,实现了后进生无掉队,特困生无失学,优秀生更优秀的目标,全体教师坚持爱心第一、教育第一、资助第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学校的温暖、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温暖。

8、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群体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师德不良现象的发生,学校通过向社会各界进行教师师德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评教等活动,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四、加大民主管理力度,树教育行业新风我校历来重视对学校的民主管理,深入贯彻执行《工会法》、《教育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思想,不断拓宽民主政治渠道,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完善学校民主监督机制,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年来,一直把“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推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做为民主管理的重中之重。

1、找准公开重点,突出关键环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校务公开成为学校教师知情、参事、议政的主要窗口。在校务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好“三抓”:一抓要害部门,把有权的部门作为校务公

开的重要部位着重抓好;二抓关健环节,把收费等环节作为重点,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三抓突出问题,把广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重点。如教师职称评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等的评选,学校重大工程建设,校产采购,财务预决算,财务收入和支出等焦点问题均及时公开,学校的规划、各种办学制度、措施使教职工人人皆知。校务公开的主要目有重要事项、财务管理、师生利益、廉政工作以及落实与反馈等,使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激发主人翁意识和精神。

2、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参政议政的舞台。

为了使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每年至少二次、重大事情随时开的教代会制度,并逐步使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党对教代会的领导,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宣传引导、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使教代会逐步走向规范化,认真做好教代会提案征集、落实工作,保证教代会会议质量。在教代会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取得一个共识——党政工共唱一台戏;坚持一个中心——审议学校重大决策;抓住一个根本——维护教代会权威。通过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学校教代会的质量和作用能取得质的突破,使得教职工都能想主人翁的事,说主人翁的话,尽主人翁的责。

3、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扎实开展,树立了教育行业新风,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我校根据自治区及地区有关部门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民主评议实施细则》,把民主评议工作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部署,广泛发动。为促进民主评议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机。

下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职教发展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社团活动为抓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抓手助推核心素养迅猛提升 --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一点思考 繁花似锦,绿意盎然,馥郁的花香和滴翠的嫩叶渲染着晚春最迷人的魅力。在这阳......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五好支部为抓手

    以五好支部为抓手 创造性开展党建工作 “一个支部一盏灯, 一名党员一面旗,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树起一面旗,带动一大批”。这是溁湾路小学党支部的真实写照。我们始终结合“五......

    以感悟语言文字为抓手

    以感悟语言文字为抓手 促朗读能力之提高 ——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教学设想 崇明县实验小学 蔡俊星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讲了同......

    以志愿者队伍为抓手

    以丰富载体为抓手,全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区推进廉政文化“6+1”活动情况汇报 中共区纪委内容概要:位于南昌市城东的区,方园160平方公里,拥有5个镇、2个街道、1个园区、1个农......

    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

    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 苍溪职中名师工作室汇报材料 根据市县教育局要求,为促进我校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于2014......

    以中华美德为抓手

    以中华美德为抓手,创建文明礼仪学校 ——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

    以党建为抓手提升无主管居民区20.25

    以党建为抓手,提升无主管居民庭院管理水平(金谷园办事处 2011年11月) 金谷园办事处地处洛阳火车站窗口地带,辖区企业破产改制较多,属于较老的居民生活聚集区。办事处下辖白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