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教学案学生

时间:2019-05-15 11: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碑》教学案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碑》教学案学生》。

第一篇:《读碑》教学案学生

《读碑》导学案

执教者:黄君玉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

3.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课前预习】

1.字音认读。

瞻仰()缔造()恢宏()逶逶迤迤()剥蚀()夯实()凝滞()弥深()怦然心动()浓荫()

2.词语补注。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

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书)凝聚。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急促:短促、速度快的。

3.课前思考:

①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几次读碑?各是什么时候?

③几次读碑作者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解题-------“读碑” .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A.逶逶迤迤(wēi)凝滞(níng)缔造(dì)....

B.怦然心动(pōng)诺大(nuî)弥深(mí)...

C.沁入人心(qìn)夯实(hāng)身躯(qū)...

D.络绎不绝(luî)流淌(tǎng)铭刻(míng)...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2.课文第⑴段仅一句话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几次读碑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根据上下文说说课文第⒀段的“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

本的东西”这句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3.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说说你的理解。

4.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1.2.五、三读课文,品析语言: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4)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六、全文总结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读碑

初读:庄严 雄伟 壮观---伟哉此碑

又读:悲壮 凝重 震撼

再读:悲壮感使命感

教学反思:《读碑》这篇课文充溢着丰沛激越的情感和深刻内涵,所以首先要让学

生走进文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才算走进了课文。于是第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朗读入手,在读中体验感悟并学会概括内容,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但是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上时间

没有控制好,以至于最后的要点概括环节显得有点仓促,落实不够到位。也或许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点欠缺,导致在理解作者读碑读出什么内涵时不能很好找到文本依据而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精简,有点重复,问题顺序的安排上还可以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

第二篇:《读碑》老师用教学案

《读碑》教 学 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

3.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课前预习】1.字音认读。

瞻仰()缔造()恢宏()逶逶迤迤()夯实()凝滞()弥深()怦然心动()2.词语补注。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书)凝聚。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急促:短促、速度快的。3.课前思考:

①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②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③作者那么认真地“读”碑,为什么第⑥段却说“并没有读懂”? ④几次读碑作者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解题-------“读.

碑” 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A.逶逶..迤迤(wēi)凝.滞(níng)缔.造(dì)B.怦.然心动(pōng)诺.大(nuî)弥.深(mí)C.沁.入人心(qìn)夯.实(hāng)身躯.(qū)D.络.绎不绝(luî)流淌.(tǎng)铭.刻(míng)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课文第⑴段仅一句话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突出所写之物;内容上强调它在我心中分量。

3.“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 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20余年前”和“那年去南泥湾”两次读碑的经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几次读碑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作者那么认真地“读”碑,为什么第⑹段却说“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3.根据上下文说说课文第⒀段的“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这句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重点读10-13)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理解。5.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概括。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2.归纳:1.作者经过了几次读碑的历程,最后在解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后,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作者在去南泥湾之前,认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雄伟、壮观,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作者读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之后,才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作者心中怎能不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了新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理性认识到强烈内心情感认同的升华。

2.如何理解这“悲壮感和使命感”的内涵呢?

悲壮感---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后,使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战士”,让作者产生了巨大的悲壮感。使命感---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今天的生活,应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新的辉煌。

五、品析语言: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瞻仰纪念碑的人数之多,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表现“我”瞻仰时庄严思索的样子。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泉水如泣如诉。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和震撼。

(5)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设问句、反问句和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给我的震撼,强调了我对纪念碑的新认识。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了。当我们在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牺牲的烈士们,那么,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读碑初读: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又读:悲壮 凝重 震撼再读:悲壮感使命感无数英雄英勇牺牲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上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的每一点进步,几乎每一秒钟都有一个先烈英勇献身。这不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让我们为之动容、沉思,重新重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读碑》导学案 鄂教版

第12课《读碑》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12、他读懂了。因为他终于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缔造成的。13.“似乎”一词表明“我”当时的“淡漠”“冷静”是一时的,使后文所写到的“我”的思想变化显得合情合理。14.潇洒、英武矫健、威风凛凛;人数之多;到广场时间之早;新潮女孩坐上男友肩头、白发老者神情肃穆泪光闪闪;“我”的思想情绪。15.升旗仪式时间虽短,但所有的观众都想了很多很多。16.“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17.以往的“淡漠”“冷静”;观看升旗仪式后产生了激动、自豪及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四篇:《丰 碑》导学案

《丰 碑》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理解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理解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深刻含义。预习任务: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集体交流,谈谈你自主读课文的收获和体会。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情引趣

在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语气停顿。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尝试,合作探究

(一)自学尝试寻找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①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②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有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升华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过关斩将: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2.“听见没有?警卫员!脚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3.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4.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子。()

二、修改病句。1.我现在基本上把不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改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要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神态十分镇静,十分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和战士们一道一起踏着冰雪行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收获: 知识拓展: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理解“恶劣、塑像、安详”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理解“恶劣、塑像、安详”等词语。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借助工具书查找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1)将生字分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3.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菱形十字格中定位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1)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2)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描一个写两个。

(3)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1.自己读、记词语。

2.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过关斩将:

一、用横线画出错别字并改正。

1.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激。()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二、选词填空。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军()住了,()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深深地()了一口气,()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学习收获: 知识拓展:在课外读物中搜索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第五篇:《读碑》教学设计

《读碑》教学设计之一

汝城第一完全小学

张招英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了解?

2、看课件,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①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②理解词语。

③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5、同桌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词。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①“我”第一次读碑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②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③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④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汇报。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①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排比、反复的运用

③几个反问句,接着“站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1、读碑

初读:20余年、后来

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 凝重 震撼

升华

再读:现在悲壮感

使命感

下载《读碑》教学案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碑》教学案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碑教师版1

    读碑 刘成章 导学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自学 一:课前自学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 络绎不绝(luó)(yì)凝滞(níng)(zhì)......

    《读碑》的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读碑》一文,以记叙性散文的笔调,把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娓娓道来,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也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教学......

    海燕学生用教学案

    海 燕 预学篇 一、资料大汇报: 高尔基 1、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性三部曲《......

    lsy故乡人教学案学生

    《故乡人》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结把握三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白描。 2.把握文章中的另一重要特点:造境。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淳朴的人性美......

    《中国石拱桥》教学案学生用

    11 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匀称、推崇、洨河”等字词的音、形,说出“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等词句的意思。 2、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公开课教案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

    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