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金菊 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金菊
(秀山官庄小学409900)
摘要:目前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薄弱,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呢?笔者结合专家们的论述,调查研究,认为首先应该解决校长、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问题;其次要用开放性的思想、先进的方式来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再次要结合地方优势和学生实际,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依据世界当代课程理念形成的新认识,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缺乏和单一,严重困扰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清醒地认识和重视这件事情,积极主动开放学校,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可是,目前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薄弱,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在专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强
学校领导不敢大张旗鼓地抓。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缺乏科学的办学理念,缺乏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学科教师缺乏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大多数教师只能借助学校内部的部分显性课程资源,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大量丰富的课程资源未能进入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
(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配套
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还处在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表现为教学设施或没有按标准配备,或年久失修,失补,不少学校没有功能用房,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课实验设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不齐等。我们曾对秀山县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备情况做过调研,发现该县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备可谓严重不足,全县仅有计算机教学室112间、多媒体
1教室41间、多媒体设备92套。小学拥有计算机1266台,生均0.004台、中学拥有计算机913台,生均0.025台。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开发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力度不大
首先,许多学校花巨资建成的设施利用率十分低,如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很多学校在现行绩效工资机制和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怕增加管理成本和人员经费,所以,对这些功能室基本上没有组织学生使用。其次,学校和教师对农村人文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如农村特有的农情农俗、农谚农语,婚丧嫁娶的习俗,各地的民间文化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再次,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学习、活动、情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却没有得到应用的关注。
二、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对策
下面,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开发利用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一点看法。
(一)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西部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是在落后条件下挑战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意识决定行为,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课程资源的发现意识、开发意识和利用意识。首先,加强宣传,增强教师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通过各级各类会议宣传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建立起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知道一些实施方法。其次,加强督查,校长是关键,教师是主体。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代表一所好学校,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再次,加强考核,既重视过程,又看中结果。通过常规管理,定期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过程、有记录、有反思。不定期检查教案,要求语文教师教案内容要反应一定比例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
(二)积极开发,有效利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好以下乡土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如春天万物复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
花、草、农作物等大自然的变化,训练学生观察、说话、写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麦穗》一文“咀嚼‘茅茅针’”时,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山上找茅茅针来嚼着体会,课中就能产生共鸣,课后可以试写自己的感受。
2.全面开发校内资源。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环境布置同样是课程资源。一块块标语牌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一处处名人名言极具教育意义,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是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好有限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如篮球既可以用于体育课教学又可以作为数学课上认识球体的教具。
3.有效借助人文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充分利用好各地特有的人文资源。如秀山县就可以围绕当地民歌《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秀山花灯等开展唱山歌、跳花灯的活动,继而让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抒发心中感想。这样既可以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表达思念之情的课文时,可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现状,让学生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或亲人打电话、写信、聊QQ等,既可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传说故事”主题活动。
(三)借助活动,善于总结
1.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等。利用运动会、拔河比赛、爬山比赛、故事会、办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开辟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争取更多的语文学习时间,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调动学生总结学习、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也有干农活,钓鱼、逮鸟、采蘑菇等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挑山工》一文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
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农村师生的生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对实现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丕芳、廖其发.西南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10,(3).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Z】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3】秀山县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Z】.
第二篇:国内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 要: 乡土地理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对近十年国内期刊、学术论文中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献进行梳理。通过乡土地理相关概念的界定、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情况、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进行论述。
关键词: 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概念界定及分类
早期国外研究突出方面在于理论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土地理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此期间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17世纪,教育理论始祖夸美纽斯亲自讲授乡土地理课程,他认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应该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开始。”德国柏林大学教师赫特纳也提出:“地理课程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视。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他认为课程目标是对学习者和周边生活的研究,不仅明确课程资源的概念,还引导国外乡土地理研究方向。托斯顿?胡森和纳维尔?博斯特尔斯威特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资源的类别进行了详尽区分,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教学活动组织资源、制定评估资源。
国内最早出现“乡土地理”一词是在《辞海》中,“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内容包括本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及改造,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情况、交通运输、人文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情况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一再强调乡土教学,强调青年学生加强国情、省情和乡情教育的必要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校本课程备受关注,乡土教学成为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后十余年之中,起先一些学者仅对乡土地理、乡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随之,常华锋、陈传娣、李树民、郭栋梁等学者在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内容和教学意义等,并提出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尹耀武等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资源的不同分类标准指出澧县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最后实地调查,分析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校、老师、社会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张碧霞和焦红霞等从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影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因素,最后总结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策略。
三、国内外对乡土地理资源内容研究
澳大利亚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可以说是现代乡土地理课程的雏形。他们特设“乡土地理”专题:有“土著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并在这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资源运动,许多学校建立和配备了资源中心,后演变为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从教学内容看,英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内容,又涉及森林锐减、酸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的具体方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德国、新加坡都采用主题式结构,在各专题中讲授区域地理。有重点地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和当前主要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如巴伐利亚州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先讲巴伐利亚地理,然后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讲述德国、欧洲和世界。有关环境地理,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内容,如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垃圾处理站的地址,以及臭氧层空洞、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新加坡则作为一个花园城市和多民族国家,在课程纲要的主题中,有关新加坡城市地理方面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水库和休闲设施、都市结构等[3]。
日本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处理建议模块”从整体到具体内容都对学生地理学习做了本土化处理。基于其自然灾害频繁的国情同时要求关注环境和能源、人口、食品及居住和城市问题等课题。
台湾翰林版《地理4》第17章“乡土地理研究”分乡土地理、研究问题与方法、报告撰写与呈现三节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介绍乡土地理研究流程,包括提出乡土地理问题(一般分为生念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三类问题)、搜集资料(乡土地理实察是获得乡土资料的重要过程)、组织资料、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和撰写报告等。
中国大陆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相应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同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形成了大批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乡土地理研究论著,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四、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开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大量研究,内容涉及学校――社区关系的基本理论,学校与社区有效性交往的要素特点、过程和策略及方式与手段等诸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实践。
俄罗斯所有博物馆的建设无一不考虑到教育实践性原则,尤其是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把实体、教学大纲和儿童兴趣结合起来。使儿童和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行为活动方式和内容。社区类资源中的其他资源也被广泛利用。比如:图书馆、歌剧院、电影院、少年宫、科技馆、名人故居、高等院校及教堂,等等。
周顺心通过编写乡土地理的教科书开发地理乡土课程,分析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写现状、与教学的关系及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实地调查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提出了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两种非常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再后来中小学已形成了“乡土地理教育热”,各地编著并出版了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和浓郁乡土特色的区域乡土地理读本,保证了乡土地理教学的足够课时。
五、结语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相对国外滞后。其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较少,西北地区此现状尤为突出。这与国外研究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重点偏于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的论证与宣讲,对我国实施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的陈述,以及各省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编写的乡土地理读本或教材。
参考文献:
[1]Sabar(ED)Partnership and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n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Israsel and England,Division of Education,universityof Sheffield,1987 :56-57.[2]C.Marsh,Christopher D.,Lynne H.&Gail M.,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Farlmer Press,1990,Pix.[3]NSaber.Partnership and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iiculum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d in Isreal and England,Division of Education[M].Sheffield:University of Sheffield,1997.[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廖哲勋.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9-111.[6]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韦志榕.新地理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02,6.[8]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李崇文.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周顺心.我国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6.[11]郭东莲,李建.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0(2):72-73.
第三篇:农村初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太慈中学 徐林恒
(2013-05-15 22:25:40)转载▼ 标签: 分类: 思想品德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了。
国家课程以开发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课程方案为目标,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课程的决策权掌握在学科专家手中,是权利高度集中的课程决策模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地方课程是以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目标,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其统一性和规范性仅次于国家课程,但高于校本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种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办学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主要有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的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弥补了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根据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资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十分灵活和宽泛的学科要求,教材只是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工具性材料,但不是唯一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标准的指导下,在教材的范围之外,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方法和内容。就目前而言,虽然我校(望江县太慈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但我们很清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模式
在新课改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主体发展,其中包括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如学生对时尚的东西往往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引用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网络热词。比如:微博
110、神马浮云、路怒族、China=拆哪等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热词背后所蕴含的法治元素。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特别的关注。比如:在政治课上,给学生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攻克难题取得成就的感受,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进一步明白成绩与信心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3、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在政治课上,让孩子们寻找本班同学的独特之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明白世界因为不同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多彩,进而去关爱与呵护身边的生命。
二、教材的“二次”开发模式
教材本身就是已经过筛选了的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利用。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是教材的再开发、多次开发,使教材能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比如,根据本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简化规则、降低难度要求等,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再一次证明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的观点。
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其校本化程度最高的,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如下的基础与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与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更具有基础性、承继性与发展性;再次,课程创新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最后,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因校制宜,因师制宜,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而不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条件,从而造成教师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的恶果。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通过课程整合把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整体地面对问题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科之间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素与内容,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而课程整合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学科教学以及教育教学之间的重复与交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适模式需要如下的条件或基础:一是课程教材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做大的调整;二是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课程教材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三是本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积淀等;四是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和创新。通过深入探索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对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呈现程序和方式等进行修订、补充、调整,使其更具适切性,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调适模式对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最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教师实践自主、自为的一种课程改进策略。
总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希望我们政治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以上提到的几种模式,来开拓有效的校本资源,以便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四篇: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中如果结合富有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必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如: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镇。有圆山仔烈士陵园。人物有明代抗倭英雄陈公道,解放战争时期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农王张培农等英雄事迹,自然景观有“蒲江十景”、渔寮金沙滩等。从丰富的有着地方历史的真人真事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目前各学校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 1 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就马站而言,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由于地理的特殊原因,光靠学习别人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符合当前我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更形成不了马站小学的办学特色,因此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结合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以及本课题的初期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
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美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他们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近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搞“德育投入”,而且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其中一项最根本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美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政府与学校都非常重视,美国不仅一贯对其国民,而且包括儿童在内,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在美国,每逢一年一度的爱国节日庆典,并非只是狂欢热闹一番,而实为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机。学校利用这种好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政府担心青少年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致使美国的精神遗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学校就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节日从不同角度,提醒学 生不要忘记历史,热爱自己的祖国。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他们实施的成就教育。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筛选形成符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并不把美国发迹史的全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科书不论述评价美国的社会制度,而向学生灌输美国是一个伟大、强盛、民主、自由的国家。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随之沁人心脾。
在国内,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虽然各地各学校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从形式上没有创新,学生只停留在课堂的教学体系中,而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参与社会的实践当中。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杭州临平一小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确实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初期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方向如下
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而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我们对本课题初期研究并总结出的经验。
本课题提出的“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研究方向。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3、使学生了解马站的文化历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研究的内容及操作措施
1、课程规划的研究(1)课程目标规划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具体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方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段(3-4年级):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历史;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段(5-6)年级:使学生感受家乡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历史,体验地方风情,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规划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2、方案设计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的方案有两类,即校本课程的总方案和教学案例。校本课程的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设计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项目。要重视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正。完整的校本课程总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价设想,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教学案例是校本课程的个案,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辅导方式、评 价与展示方法等。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案例的设计格式。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辅导教师、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目标、课程安排、评价展示等。要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校本课程的案例,探索案例的设计模式。
3、组织与辅导的研究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辅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的场所,为达成校本课程的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
如:主题活动模式,就是通过围绕乡土资源中较重大的问题开展活动,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模式,围绕一个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中心模式,围绕某个乡土资源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进行综合,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
4、评价与展示的研究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三)、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调查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四、研究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4月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8月
1、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2、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3、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13年9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人员分工
负责人:林新利。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及措施的确定及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题组组长:陈开恩(主持)
课题组副组长:林新利(执笔)、沈旭东(课题实施指导)、郭汗青(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编写)
课题组成员:郭苏女、林 悦、华青华、陈 华、陈 苗、谢千红、李君誉、郭海明、游芳锦、尤燕燕、陈永力(已退休教师)。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社会 自然 地理——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历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人众多。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浓厚。
师资状况——踏实好学、刻苦钻研,动手能力强。学生特点——为人朴实、学习努力,活动能力强。马站小学就坐落在马站片区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民主的领导班子。专任教师67人,绝大多数家住农村,虽专业知识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但工作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28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都为农村孩子,虽然在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上与城镇孩子有一定差距,但为人朴实、学习努力,而且活动能力强。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对本马站丰富的人物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分析。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马站镇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称。
家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家乡蕴涵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如“蒲江十景”中之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和蒲江九九,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别有一番风致,令人叹为观止。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马站试验站,具有南国园林特色,终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座落在积谷岭脚的古遗迹张琴墓,矗立于园山仔巅的马站革命烈士陵园,分别被列为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下峰宫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这一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遍布着社会进步的足迹,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春游、秋游、爱国主义教育周等开展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马站片区版图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让学生看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游览家乡美景,聆听陈老抗倭的英雄事迹,参观明城墙宏伟建筑,了解革命烈士的坚贞不屈。学生一定会被英雄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通过故土寻踪,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意志,更激发了对大自然,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播下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
(二)、建立教育基地,开展特色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品德课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以人为本,以德为首,全面发展的今天,更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面的课堂资源理念。我们早在1995年就把“浦壮所成”、陈老纪念馆、烈士陵园、下峰宫等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把有“蒲江十景”中之渔寮金沙滩、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蒲江九
九、笔架夕照和鹤峰积雪等资源作为“绿色”教育基地。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挖掘特色资源,开展实践体验
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环境教育的起点是生态和环境问题,落脚点却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问题,着眼点必然是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拓性工作。2000年,我们就引领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里,开展植小树、爱大树、保树木的活动,让学生走进“绿色的课堂”,增加动手实践机会,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学生用勤劳的双手编织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保护了马站的生态环境,学生美好童真的行为更呼唤人们爱护家乡的环境。我们还成立了马站小学“绿色小卫士”中队,通过“绿色小卫士”的实际行动,既提高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从中学会了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和他人,学会了负责,学会了超越,养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并迸发出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法律意识,这是学校的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积极合理地利用家乡的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再整合教育教学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就能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而且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参考书目:
1、《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平、周广强、主编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著
3、《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教育科研过程》新疆大学出版社杨章宏著
5、《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斌华著
6、《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案》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第一小学 屠园中执笔
第五篇: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直是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效开发与整合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字: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问题 对策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一、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在教学的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且可经过筛选、整合以及与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合作,形成每个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因此,每个教师应当改变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2、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学生只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引导者,但并不意味着课程资源就单凭教师来开发。“我对这一点体会最深的是,千万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展示成果,学生配合欣赏“的场所。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全被放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绕过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界面,浪费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剥夺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
3、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意味着课程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在中学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为教师表现的亮点,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不少教师认为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的使用了资源。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又有很多教师把注意力放在了图片的选用,路径的设置和背景音乐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似乎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然而同时有的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自己备课十分认真,准备的资料也较丰富,既有精美的图片,也有深情并茂的视频,学生似乎对这些图片、视频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上课时受课件、讲义的束缚多了,没有以前上课时那样放得开。"
二、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一)丰富和拓展教材资源
1.加工教材,完善内容
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期间国内外形势会发生变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可能出现重大调整。现实中教材结构单
一、落后于时代、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突出,致使思想政治课的“教教材”几乎成了“乏味课”的代名词。这就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应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例如,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增删,对过时、陈旧的材料、事例、数据进行置换和补充;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组合;对课后的练习进行调整更换;等等。
2.变革教材的使用方法,用活教材
开发教材这一文本资源不仅需要再加工,还需要改革教材的使用方法,将其用好用活,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材变为教师引领学生思维“起飞”的“平台”,变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变为师生对话的引子、案例和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寓理于例,把概念、原理融入热点事例,通过师生对话与活动创生新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有的学生因党内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而对此产生错误认识,如果此时只是阐述道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让学生信服。为此,我向他们介绍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二)、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教材提供的是学科知识,而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就我们自己的家乡而言,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辉煌的建设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发人力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书所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即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政治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和效能。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特别要注意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另外,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