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第一篇: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引 言:

我们之前进行了有关绩效预算的内容的介绍,现在我们对绩效预算进行一些探讨。

(一)政府的绩效评价: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府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预算的基础

2、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3、政府的绩效评价本质上是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一个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是有一定的内在因果联系的。

(二)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

1、发展观是基础,决定了他的政绩观

(1)要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大推进,二是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2)如何看待发展观的区域角度?是地区协调发展还是单兵突进的模式?

2、正确的政绩观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观

西方国家政绩观考核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中国政绩观考核更多的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作为执政者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

3、快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带来福利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1)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外部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2)在市场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差距的拉大等;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矛盾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过快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经济增长的福利。

4、发展观和政绩观决定了政府的理财观

政府理财的理念和理财观主要分为两类:

1、追求财政的收支平衡理财观——(古典理财观)

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财观是政府将收支平衡放在第一位,不寻求收和支,可以让政府不必要承担经济的风险和过多的负担。

2、打破收支平衡的理财观——(现代理财观)

一是追求周期性的平衡,比如五年、十年的平衡,例如西方国家很多采用的是周期性的预算;二是放弃平衡,不怕负债,而依靠滚动的负债来支撑负债。此种理财观是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放在首位,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源更多地掌握在手中,按照政府的意念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理财观是被动的,依从于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三)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

1、在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的发展基础上,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2、在分类评价基础上确定支出和预算

3、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评价政府的绩效,需要分类评价,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支出。

(1)政府行政行为的合规性:政府行为是否遵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以及总原则;

(2)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指的是政府的工作量,政府提供了多少的公共产品,如公共教育,社会教育,道路建设,侦破治安案件等;

(3)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正效应: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后为社会带来的正面

1作用。

(四)政府绩效评价决定的基本因素

1、政府的目标:决定了政府预算的总量

2、政府的工作任务:政府工作目标的具体化

3、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职能分工明确和清晰能为绩效评价提供可靠评价指标通过分类确定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总体来说有两个原则:可侧重和可操作。

(五)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分为两大层次指标:

1、合规性层次指标体系

分为以下三类,它决定了支出的规模:

(1)合规性指标

(2)合乎工作流程指标

(3)合乎政策指标

2、效益性层次指标体系

分为三类,反映到预算的增减

(1)合乎政策指标

(2)综合社会效益指标

(3)工作绩效指标

(六)政府部门分类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落实到国家的各个部门而进行分部门的分类评价。我国政府部门类别较多,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类:

1、综合部门:这种部门所行使的事权直接事关全局,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外交部,国防部等;

2、社会单项事务管理部门:如民政,计划生育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

3、经济管理部门:如税务局,水利,农业,铁道,质检总局等;

财政政策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财政体制转型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一个特定的财政学概念,指的是政府利用财政收支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格局的措施。

政府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二是通过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我国在1998年以前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的从紧,压缩支出,抑止总需求,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特点:

(1)追求支出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

(2)严格控制赤字,使得赤字规模增长缓慢

2、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相对1998年以前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而言的,主要内容或代表性事项是以扩大内需、经济扩张为导向,通过长期国债筹资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积极财政政策是国债投资、税收、收入分配、财政贴息补助、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组合,并不仅限于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种形式,不同年度各种政策手段组合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特点

.财政要主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体现在不平衡的理财观,通过财政的扩张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主动扩大占有

.主动扩大赤字

(3)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成效

国债资金的投向操作较好。主要投向了一些薄弱或者基础产业中,例如农村、能源,交通,港口建设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提高和刺激了中国的消费,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财政政策的转型

1、为什么要转型

现阶段经济财政政策开始转型,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向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型。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的方向早在2002年就开始广有讨论。

一个国家执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不是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它是由各种客观的形式和背景所决定的。我国财政政策转向稳健型也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2、稳健型财政政策的内容

(1)向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型的因素

.经济过热的大背景:我国是一个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均在7%以上,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内需旺盛的国家,我国在内需上的广阔更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财政风险、政府负债

物价控制和财政风险是需要控制的,通货膨胀的出现和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是对广大社会利益的盘剥。在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为主的国家里,城市和乡村及城市中的高低收入阶层的差异将为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风险和政府负债。

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

世界各国的财政风险均将转化为金融风险,并最终形成社会风险,形成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必须要控制,进行经济政策的转型。

.社会发展的需要,控制赤字,减少发债。

(2)稳健型财政政策的含义(要点)

.稳健型财政政策不是不积极,它是讲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在不要引发财政危机的基础上的财政政策。

.降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即使突破预算也不会大幅度的突破。

.压缩赤字和缩小债务规模

.切入点发生变化。调节宏观经济的切入点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收入角度来看,更多的强调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社会保障,低收入补助等环节的投入。

(3)稳健型财政政策的侧重点

稳健型财政政策标志着公共财政体系功能侧重点的变化。

.财政政策具有四大职能:资源配置、经济调节、社会稳定、收入分配。

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一)财政体制的概念

它是政府间财政政策的组合。财政体制,即财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政府制定的,用于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权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预算内企事业单位财务分配活动的行为准则。

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政体制的核心

.财政体制的核心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如何划分财权财力的问题。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体制是一个国家财政制度安排的重要一环,解决的问题是使各级政府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相互协调。

.以中央政府为指导的政府体系

(三)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1980年:打破统收统支,实行分灶吃饭

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年:核定税种,划分收支,分级包干3、1988年:包干制细化

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

4、1994年:分税制改革

分级财政体制

(四)分级财政体制的权利分级

分级涉及到四项权利的分级:

1、事权分级:有一级财政就应该对应一级政府

2、财权分级:政府的财力、资金拥有的多少和占财力的比例,会涉及到税收的分配,收费的分配等等。

3、政府收入确定权的划分:政府是否有税收的立法权,如开征税,收费的决定权等等。

4、财政支出标准的确定权

当前财政体制运转多年后暴露出很多矛盾,突出的一点就是县乡财政困难(操作过程中的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

(五)分级财政体制需要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1、当前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的共识

(1)事权划分不清

(2)基层政府财政的自给能力差

2、当前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的分歧

(1)中央集中过多与否

(2)市级划分应该给上还是给下

(六)造成基层政府财政的自给能力差的原因

1、非体制原因,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人口压力大

我国生活(户口)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有8亿,这样就对公共产品的供应有一定的属

地化原则,这一级的政府必然压力大。这与管理型政府如中央、省级政府的职能是不同的。市以下的基层政府就属于公共产品供给型政府,本地的人口和财源是不对等的,压力会直接反应表现出来自给能力差。

.县乡两级公共产品供给的欠帐累积

.城市化推进

.资源分布不均衡

2、体制原因

.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

.财政支出标准和财政支出政府的确定权过于集中

.政府层级过多,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设想

(一)减并政府层集

可以考虑减并政府成为三级政府,中央,省,县三级,乡和市级可以改造成城市财政。好处:

1、确保公共服务区域的相对均等化

2、在省级范围调剂资金

(二)财政上的省管县,乡财县管体制

(三)划分事权,细化事权

(四)地方税收权增加,使得地方有相对稳定的税权。

第二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企业家天地》 2011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王秀萍

【摘要】:面对2008年9月份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世界经济下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消费下降,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简要概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的突出问题,运用IS-LM模型简要分析我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老平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策取向 内需不足 货币政策 出口退税率 均衡国民收入 国际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 宏观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分类号】:F124;F812.0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今年9月份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金融危机正在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前三季度我

第三篇: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授课教师

姓名

学号

系别

日期

成绩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

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1998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关键词:改革;财政体制;趋势分析

正文:

1994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1.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1998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1.1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和简化税制的原则,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二是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革为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分税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税收体系。

在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首先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改革之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税种较多、税率难定、重复征税、随意减免等问题十分突出,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国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一改革的成功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减税让利和财政退让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二是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快速增长的双赢的财政体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税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又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镇统筹费等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先期试点的地方改革表明,这项改革规范了农村的分配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人均减负率一般在30%左右,农村“三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调整税制。

1.2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进展分析

1998年以后,财政改革的重点转向财政支出体制,目标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在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行部门预算;二是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三是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四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实行部门预算,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全部在一本预算中编制,所有收支项目都在预算中反映出来。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是将所有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克服了过去分散采购的许多弊端,如采购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脱节,无法有效进行监督;采购效益不高,采购的产品和服务往往价高质次;采购过程不透明、不公开,容易滋生腐败,等等。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收入方面,防止了部门和单位乱收、滥罚及坐收坐支;从支出方面,执收单位上缴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有利于执收单位公正执法。

与此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各级财政逐步减少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支出,加大了教、科、文、卫、社保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重点支出,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公共支出转变。总之,经过近五年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优化了支出结构,增加了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性,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2.今后我国财政改革的侧重点和趋势分析

过去的财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新的财政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不适应、不规范等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今后必须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2.1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经过1998年以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我国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仍有较大距离。公共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是财政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定位。二是财政的运行机制。三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监督。在这三个层次中,预算管理是核心。首先,财政的职能要通过预算的安排体现出来,即通过预算得以实现;其次,科学、细化、规范的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正常运行的基础;再次,预算是财政监督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必须要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我国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使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核心和攻坚的阶段,即深化预算改革阶段。

财政支出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加强财政监督的依据,也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要细化预算的编制。目前的预算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人员工资和共用经费部分;二是活的部分,即专项经费部分;三是转移支付部分,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2.2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以来,逐渐暴露出来的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基层财政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的情况显示,现在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结果是,财力逐步向上集中,但事权仍在基层,甚至呈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许多该财政承担的支出,农民负担过重已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税费改革,这部分支出开始回归财政,基层财政的事权反而在扩大。因此,在这两个反方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县、乡财政困难的矛盾开始激化。

分税制财政体制能够成功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有自己的主体收入,用自己的财力办自己的事情。依赖不断增强和上移的必然结果,分税制财政体制自然消亡,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转化为“跑上”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基层财政的实

际困难,核心是确立一级财政,就要使这级财政有能够基本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主财力,在辅之少量的转移支付财力的情况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对称,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又一基本要求。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一是中央财政的职责重大,另一个是县级财政的职责重大。所以,完善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要增加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扩大税收分享中县级财政分享的比例,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大幅度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

2.3按照公共财政和城乡一体原则,继续改革农村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遏制农村“三乱”现象的发生。从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现在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958年左右形成的农村税收体系,农村仍然实行有别于城市的税收制度。

从税收负担看,目前农村居民普遍相对高于城市居民。许多工商税都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但农业税没有,无论农业生产的成本多大,也无论农业生产的净收入是多少,都需要缴纳固定比例的农业税。目前,许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如城市居民的“低保”水平,尤其在很多贫困地区,但在城市享受照顾,而在农村确要纳税。因此,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税收负担是重的,也是不公平的,在税制上设置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待遇。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出发,必须继续深化我国的农村税收制度改革。长远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协调的税收制度,将农业税改为体现农民纯收益的具有和城市个人所得税有大致相同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新型收益税。当前,“三农”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恢复乏力,已严重影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张。目前,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农村新的税制改革到位以前,建议目前免除一切农业税。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中,财政与农民的关系,主导的观念是财政支农。这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时期特征的观念,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早已过时的观念。

财政支农的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很不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国有经济,还是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或者私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都有义务按照国家统一税法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向国家纳税,同时也有权利享受国家一视同仁地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其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已逐步从区别性的政策走向共同性的政策。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农民应该和城市居民一样同等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这就必然要求彻底抛弃带有区别性和歧视性的财政支农观念。

3.结语

农村的许多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不仅在属性上与城市公共产品是一样的,而且许多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也不局限于农村居民,甚至城市居民的受益还要大于农村居民的受益。因此,在供给的方式上也应该采取相同的政策,但现在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较大区别,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这种厚此薄彼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必然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拉大城乡的差别。所以,今后的财政政策调整,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是目前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饮用水、医疗卫生、养老救济等农村急迫需要的公共产品,要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康(主持):《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白景明、贾康:《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载于《财政研究》2003年第8期

[3]傅光明:《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载于《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4]赵福军、王逸辉:《政府规制、财政体制与中国县乡财政困难》,载于《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5]杨之刚:《中国分税财政体制:问题成因和改革建议》,载于《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

[6]寇铁军:《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载于《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7]许善达等:《中国税权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版

[8]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载于《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9]杨之刚、张斌:《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级次问题》,载于《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10]王振宁:《分税制财政体制“缺陷性”研究》,载于《财政研究》2006年第8期

第四篇: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戴柏华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看法。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简要情况,二是财政为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三是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几点初步考虑。

一、当前财政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面对诸多困难,我国政府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目前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9.7%的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回调。

二是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特别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在今年这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收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都在20%以上,是近年来三大需求增长相对协调的时期,经济增长开始由原来的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转变。

四是城镇就业稳定增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9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8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119%。五是进口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六是物价涨幅呈逐月回落态势,9月份CPI仅上涨4.6%,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比4月份最高点8.5%回落近4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也出现回落的趋势。

总体上看,目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经济运行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然,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当前情况看,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1.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今年不断恶化,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调整。相应地,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据有关方面测算,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2.制约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今年重大自然灾害使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比较严重和集约化产业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发展后劲。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外部环境趋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持续回落,1~8月回落17.6个百分点,1~9月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下降2.9%。

4.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较多。1~9月,全国财政收入4.9万亿元,增长25.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从前9个月累计来看,这个增长速度应该说不低,但从7月份开始,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逐月扩大,上半年增长33.3%,7月份增长16.5%,8月份增长10.1%,9月份仅增长3.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下降2.1%)。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回落39.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又不是完全可比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按可比价公布,而财政收入增长是按现价计算的。第二,核算方法是不一样的。GDP核算的是净出口,而在税收征管中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都要征税。分税种分析,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适应的。今年上半年税收增收较多,主要是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增收较多、证券交易印花税翘尾增收等特殊因 素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年计征、分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以,上半年的有些收入是去年经济效益好的反映。第三季度,上述特殊增收因素没有了,同时受经济增速回落、楼市股市持续低迷、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快速回落。第四季度,考虑到新的减收增支因素,如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经济增速放缓对财政减收的滞后效应也会更充分地体现出来,预计财政收入增幅将在第三季度的基础上继续回落。总体上看,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

二、财政政策积极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针对我国经济面临国内接连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双重压力,国家财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近年来,财政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建立了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体系。今年财政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力度,出台了产粮产油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进一步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这也是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

(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一是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出台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统一内外资企业耕地占用税税收负担。

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扣除额,将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月提高至2000元/月;明确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有关费用税前扣除标准;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三是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契税、个人所得税等多方面都实行了优惠政策。

四是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从2008年4月24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下调到1‰,9月19日起,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此外,为了促进出口,进一步完善了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了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为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范围。

(三)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法》,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对地震灾区实施就业援助,并制定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交通费补贴和对口支援地区吸纳灾区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多次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继续做好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四)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已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涉及大量中小企业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14%。加大对各种收费基金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五)积极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支持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补助标准,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六)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近年来,各级财政都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为了促进节能减排,财政设立了一系列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奖励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使用和建筑节能,促进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今年,财政又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促进了节能产品推广和节能减排工作。

三、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作用的几点初步考虑

下一阶段,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财政部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灵活审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正确把握财政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产粮大县、油料大县奖励政策,促进粮油生产。研究出台实施振兴奶业和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

二是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教育方面,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全国涉农专业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免除学费。

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低保工作。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补助,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研究建立健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维护社会稳定。

在医疗卫生方面,继续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在廉租住房方面,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在公共安全方面,支持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三)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在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给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压力和动力,要抓住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走现代化、集约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制定并完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二是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工程及重大减排工程。三是改革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健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大力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等投融资环境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信用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等。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要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产品由原来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完善资源税费制度,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办法。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收制度。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大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体系改革,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同志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现在,政府也在逐步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当初的解决基础设施及温饱问题到现在的民生财政。本文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且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分析。关键字: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民生财政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八第九的位置上升到了第三的位置,2010年更是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民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是代表委员的“永恒话题”。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民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在此语境中,今年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2/3,无疑振奋人心,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一、我国财政改革历史

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这一改革思路与财税体制自身的改革任务——由下放财权和财力入手,打破或改变“财权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相对接。

1994-1998年财政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政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所推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多是围绕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展开的。而且也是在整体改革目标定位尚待明晰的背景下而谋划的。这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利”思路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从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入手,在改革内容与范围的取舍上,既包含有利益格局的适当调整,更注重新型财税体制的建立,着重财税运行机制的转换。

1998-2003年,公共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多年的改革变迁人们发现,能够统领所有财政改革线索、覆盖所有财税改革事项的概念,只有公共财政。于是,以1998年12月1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从那时起,作为整个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带有整体改革布局性质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正式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轨道。

2003年至今,我国财政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并且将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型。

从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再到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提出,以及当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出台的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我国财政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适时调整,有别于西方国家简单的反周期调节。“民生财政”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和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我国当前财政体制与民生财政 1.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简单来说就是加大以民生为本的财政支出。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2.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并不否定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完善。其实市场经济所匹配的是公共财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公共财政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去为民生着想,那么我想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我们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好的。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又是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必然要将我们的公共财政制度推向民生财政,这才是我们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财政体制也逐步实现了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应凸显其社会主义属性,这就要求财政职能的重心逐步由公共化向民生化转移。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适合现代经济要求的体制基础与管理模式也是承载民生财政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确立公共财政制度,才有可能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民生财政。3.财政制度转型的必然性

著名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我想应该能够解释我国财政体制转型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认为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这样一来,改革初期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政府支出处于长期投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该解决人们的人权问题和民生问题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层是生存问题,然后是安全再往上面才是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完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大部分人们的生存为题解决了,人们的观念就会慢慢从最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最终导向还是民生问题。4.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83080.32亿元),今年,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我们看到,民生投入基本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真金白银落到了实处,并发挥了效用,老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将不再是飘渺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深有所感的美好现实。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三、目前我国出现的问题及财政改革

从我国近年来屡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来讲,我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我们居然出现了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近些年我国市场上食品安全乱象,“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现在想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更好的发展经济,而是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问题暴露了我国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松懈。既然我们的改革方向已经开始转向民生,那么人们就不应该再担心这些在人生存之本的食品上的一些问题了,而我们还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头疼。我想我国目前最要紧的是应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来整治这次食品危机。我们只有把这最基础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去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实现民生财政。

下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部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将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2015年09月08日 19:27:22 来源: 新华财经 新华网消息 9月8日财政部官网发布《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部将......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关键词:市场经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共五则)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乡财县代管”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规范乡镇政府的收支行为,增强乡镇保障能力,遏制乡镇新增......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5篇

    文章标题: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会同县非税局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自分税体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定稿)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与依法治税理财、履行政府公共职能和人民群众的切......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财税部门正按照“十五”计划建议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完善税费制度,转换内部职能。这些......

    当前顺德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顺德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摘要:提高机关效能,政府创新,是顺德30年来改革发展精神的继承、延续和发展。从顺德开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目前共有38个政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