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1: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第一篇: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2005年初,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如何应对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促进青海财政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文解析了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潜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 青海 财政问题

2005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失衡、局部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为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态势,果断地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战略措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方法转变在内的重大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根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解释,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2004年,全省GDP为465.73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34%,人均生产总值8606元,与全国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48.7%、38.9%,与全国相比,第二产比重偏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如何应对国家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国家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潜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青海财政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稳健财政政策的调整取向对青海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将会有利于全省在这些领域争取资金支持,促使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的逐步收缩,青海在争取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的难度可能会增大。

一、机遇

(一)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属于公共范畴的投入力度。青海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前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稳健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体现统筹发展趋向,这将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具体来说,这对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农牧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公共卫生建设、农村“六小”、扶贫脱困、退耕还林、休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藏族地区财力补助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进一步推进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拟推行的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就业。国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这将会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全省的进出口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将会加强。

(三)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有利于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财政部提出了初步意见,将安排资金启动“三奖一补”政策。目前,全省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自有财力在发放职工工资后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机构运转,推进社保、医疗、房改等改革十分困难,历史欠账严重。财政部提出要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精简冗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正面积极反映近年来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如何结合青海的特殊困难因素算好账并与财政部加强联系、沟通和汇报,努力争取得到财政部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挑战

(一)中央国债投资规模的减少,直接影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央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呈收缩态势,势必减少中央对国债投资资金的投资规模,加剧国债投资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情况看,1998年中央对青海国债(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投入5.4亿元,2001年投入40.77亿元,2002年投入30.79亿元,2003年投入17.79亿元,2004年投入16.86亿元,2005年上半年投入9.68亿元。2004年比2001年减少23.91亿元,下降59%。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仅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也在10%左右,国债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在自有财力很小的青海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到11.1%,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二)税收政策调整,也将带来一定的减收因素。增值税转型将给全省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程度的减收。以目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基础,按照机器设备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测算,再综合考虑转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因素,如果2006年能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每年将造成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减收约3亿元左右。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全省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如企业所得税实行15%优惠税率,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三)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除比西藏略高外,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20%,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财源建设方面分析,全省具备国内外市场较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持续稳定提供财源的企业群或产业群体还没有形成,而石油和电力等重点税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省地税收入的最大税种——营业税,由于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全省经济发展除了受主导产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制约之外,还受到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瓶颈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财政资金从竞争领域退出,必然会对全省财政收支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扶贫、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这些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中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缓慢,贫困人口多,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3,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其次,青海省人口素质不高,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再次,青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因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返贫现象仍在继续。

三、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良性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审时度势,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双稳”政策走势,在财政投入上适度体现积极政策。针对青海经济社会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下步入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阶段的实际,一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税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工作。通过完善税制,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二要在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将通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适度积极的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和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适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支出和对“三农”、社会保障、再就业、教育、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投入力度。确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与扩大个人消费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实践证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经济是财源的基础,财政又是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继续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财政制度创新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运用好基建、技改、支农、科技、贴息、项目前期费等经济建设性资金管理手段,鼓励和培育市场主体,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整合财政支持生产性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围绕利用优势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和园区建设,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

(三)加大中央专项争取力度,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青海省财力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央补助收入都占全省总财力的70%以上,所以要保持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是青海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海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要继续努力争取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整政策时对青海在政策上的区别照顾和资金上的一定支持。一方面在争取中央支持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勇于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仅使我省争取中央支持的重点与中央有关政策合拍,而且使争取资金支持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因此,要精心研究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投向重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理、有节、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是实现青海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海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上。所以,今后要继续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的筛选工作,做到审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筛选一批,循环往复。这就要:一是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发展目标,把抓项目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前的思路、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方式、切实的步骤做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项目,为争取国家资金,扩大我省投资规模提供项目支撑。二是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做好农村“六小”等基础设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干线公路、重点水利设施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争取壮大国债资金的支持力度。(四)认真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处理好政策优惠和规范征收的关系。对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要保证其优惠政策享受到位,对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严禁越权减免。二是对已出台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作一认真调查和清理,对已到期或不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要严格审查和清理,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坚决清理。三是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作一调查摸底,凡减免税政策已到期的企业要及时恢复征税,不留死角,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按照国家关于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精神,做好应对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新政策、新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财税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发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把促进我省资源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与合理有序开采,节约能源、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好政、服好务。

(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要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办事情,集中财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从财政政策和财政性资金等方面逐步向群众收入倾斜,向农业、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基层政权建设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六)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不断增强财政工作的适应性。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和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在支持配合全省教育、卫生、社保、个人收入分配、住房分配等方面改革的同时,要突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

(七)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随着全省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流量越来越大,财政监督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审计和财政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表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预算管理不严,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现象。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监督管理,加快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的步伐,强化对财政收支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经秩序。

第二篇: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以上都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今年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可以看出今年的财政措施主要向民生方面倾斜与合理利用一定的负债创造更大的价值。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的、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职能。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主要包括:

(1)充分就业。指的是全社会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且又在寻找工作的人的就业状况。西方经济学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就业是否充分的尺度。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的大体稳定,即短期内货币币值不发生过度的上升或下跌,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水平的变化。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之为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在3%~5%内可以视为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现象是通货紧缩,即一定时期内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并不亚于通货膨胀,因此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也是保持物价稳定的应有之意。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产出在数量上的增加,通常由GNP或者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而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产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应上升,意味着人们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4)国际收支平衡。即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平衡,不出现大的顺差或逆差。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密切,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反映着该国国内经济的稳定程度。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意味着该国国内收支的不平衡,或说国内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就是财政通过宏观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和调节社会总供

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以达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平衡国际收支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有:

(1)财政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对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实现的。政府的收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从收入方面来看有税收、资产收益和公债,从支出方面来看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数量自然会直接影响总需求,政府的转移支出、税收、公债、定价政策也会问接地影响总需求。政府活动之所以会对总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在于它的巨大规模。个人、家庭、企业的收支也是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某一个具体单位来说,它对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当从整个私人部门来考虑时,其收支才会成为影响总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2)财政对总供给的影响。财政对总供给的影响是通过政府对劳动供给和整个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而实现的。总供给取决于现有资源的数量以及使用这些资源的技术和组织能力。使用资源的技术及组织能力主要是微观经济讨论的内容,因此,宏观经济对总供给的分析集中讨论资源的供给数量。政府财政活动对资源供给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税收或者支出政策(如提供福利)对劳动供给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私人投资和整个社会投资总量施加影响。

(3)财政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总需求不仅仅是国内需求,它还包括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总供给也不仅仅是国内的生产能力,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是总供给的一部分。政府财政活动对外贸和国际收支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影响。

实现机制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主要体现为政府财政活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使整个社会的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化。

(1)相机抉择政策。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根据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公共支出,以达到实现总供求大体平衡的目标。当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2)自动稳定器政策。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通过财政的制度性安排自动地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累进税率制度)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制度)。一般而言,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在总供给方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快能源、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的转化,以信息产业为纽带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在总需求方面,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加大社会性、公益性支出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支持治理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等社会问题。

第三篇: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以上都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今年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可以看出今年的财政措施主要向民生方面倾斜与合理利用一定的负债创造更大的价值。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的、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职能。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主要包括:

(1)充分就业。指的是全社会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且又在寻找工作的人的就业状况。西方经济学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就业是否充分的尺度。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的大体稳定,即短期内货币币值不发生过度的上升或下跌,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水平的变化。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之为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在3%~5%内可以视为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现象是通货紧缩,即一定时期内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并不亚于通货膨胀,因此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也是保持物价稳定的应有之意。(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产出在数量上的增加,通常由GNP或者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而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产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应上升,意味着人们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4)国际收支平衡。即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平衡,不出现大的顺差或逆差。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密切,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反映着该国国内经济的稳定程度。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意味着该国国内收支的不平衡,或说国内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就是财政通过宏观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以达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平衡国际收支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有:

(1)财政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对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实现的。政府的收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从收入方面来看有税收、资产收益和公债,从支出方面来看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数量自然会直接影响总需求,政府的转移支出、税收、公债、定价政策也会问接地影响总需求。政府活动之所以会对总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在于它的巨大规模。个人、家庭、企业的收支也是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某一个具体单位来说,它对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当从整个私人部门来考虑时,其收支才会成为影响总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2)财政对总供给的影响。财政对总供给的影响是通过政府对劳动供给和整个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而实现的。总供给取决于现有资源的数量以及使用这些资源的技术和组织能力。使用资源的技术及组织能力主要是微观经济讨论的内容,因此,宏观经济对总供给的分析集中讨论资源的供给数量。政府财政活动对资源供给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税收或者支出政策(如提供福利)对劳动供给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私人投资和整个社会投资总量施加影响。

(3)财政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总需求不仅仅是国内需求,它还包括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总供给也不仅仅是国内的生产能力,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是总供给的一部分。政府财政活动对外贸和国际收支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影响。

实现机制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主要体现为政府财政活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使整个社会的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化。

(1)相机抉择政策。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根据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公共支出,以达到实现总供求大体平衡的目标。当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2)自动稳定器政策。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通过财政的制度性安排自动地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累进税率制度)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制度)。一般而言,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在总供给方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快能源、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的转化,以信息产业为纽带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在总需求方面,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加大社会性、公益性支出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支持治理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等社会问题。

第四篇: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引 言:

我们之前进行了有关绩效预算的内容的介绍,现在我们对绩效预算进行一些探讨。

(一)政府的绩效评价: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府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预算的基础

2、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3、政府的绩效评价本质上是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一个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是有一定的内在因果联系的。

(二)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

1、发展观是基础,决定了他的政绩观

(1)要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大推进,二是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2)如何看待发展观的区域角度?是地区协调发展还是单兵突进的模式?

2、正确的政绩观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观

西方国家政绩观考核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中国政绩观考核更多的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作为执政者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

3、快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带来福利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1)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外部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2)在市场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差距的拉大等;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矛盾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过快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经济增长的福利。

4、发展观和政绩观决定了政府的理财观

政府理财的理念和理财观主要分为两类:

1、追求财政的收支平衡理财观——(古典理财观)

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财观是政府将收支平衡放在第一位,不寻求收和支,可以让政府不必要承担经济的风险和过多的负担。

2、打破收支平衡的理财观——(现代理财观)

一是追求周期性的平衡,比如五年、十年的平衡,例如西方国家很多采用的是周期性的预算;二是放弃平衡,不怕负债,而依靠滚动的负债来支撑负债。此种理财观是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放在首位,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源更多地掌握在手中,按照政府的意念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理财观是被动的,依从于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三)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

1、在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的发展基础上,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2、在分类评价基础上确定支出和预算

3、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评价政府的绩效,需要分类评价,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支出。

(1)政府行政行为的合规性:政府行为是否遵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以及总原则;

(2)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指的是政府的工作量,政府提供了多少的公共产品,如公共教育,社会教育,道路建设,侦破治安案件等;

(3)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正效应: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后为社会带来的正面

1作用。

(四)政府绩效评价决定的基本因素

1、政府的目标:决定了政府预算的总量

2、政府的工作任务:政府工作目标的具体化

3、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职能分工明确和清晰能为绩效评价提供可靠评价指标通过分类确定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总体来说有两个原则:可侧重和可操作。

(五)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分为两大层次指标:

1、合规性层次指标体系

分为以下三类,它决定了支出的规模:

(1)合规性指标

(2)合乎工作流程指标

(3)合乎政策指标

2、效益性层次指标体系

分为三类,反映到预算的增减

(1)合乎政策指标

(2)综合社会效益指标

(3)工作绩效指标

(六)政府部门分类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落实到国家的各个部门而进行分部门的分类评价。我国政府部门类别较多,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类:

1、综合部门:这种部门所行使的事权直接事关全局,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外交部,国防部等;

2、社会单项事务管理部门:如民政,计划生育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

3、经济管理部门:如税务局,水利,农业,铁道,质检总局等;

财政政策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财政体制转型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一个特定的财政学概念,指的是政府利用财政收支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格局的措施。

政府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二是通过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我国在1998年以前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的从紧,压缩支出,抑止总需求,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特点:

(1)追求支出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

(2)严格控制赤字,使得赤字规模增长缓慢

2、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相对1998年以前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而言的,主要内容或代表性事项是以扩大内需、经济扩张为导向,通过长期国债筹资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积极财政政策是国债投资、税收、收入分配、财政贴息补助、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组合,并不仅限于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种形式,不同各种政策手段组合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特点

.财政要主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体现在不平衡的理财观,通过财政的扩张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主动扩大占有

.主动扩大赤字

(3)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成效

国债资金的投向操作较好。主要投向了一些薄弱或者基础产业中,例如农村、能源,交通,港口建设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提高和刺激了中国的消费,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财政政策的转型

1、为什么要转型

现阶段经济财政政策开始转型,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向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型。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的方向早在2002年就开始广有讨论。

一个国家执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不是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它是由各种客观的形式和背景所决定的。我国财政政策转向稳健型也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2、稳健型财政政策的内容

(1)向稳健型财政政策转型的因素

.经济过热的大背景:我国是一个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均在7%以上,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内需旺盛的国家,我国在内需上的广阔更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财政风险、政府负债

物价控制和财政风险是需要控制的,通货膨胀的出现和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是对广大社会利益的盘剥。在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为主的国家里,城市和乡村及城市中的高低收入阶层的差异将为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风险和政府负债。

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

世界各国的财政风险均将转化为金融风险,并最终形成社会风险,形成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必须要控制,进行经济政策的转型。

.社会发展的需要,控制赤字,减少发债。

(2)稳健型财政政策的含义(要点)

.稳健型财政政策不是不积极,它是讲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在不要引发财政危机的基础上的财政政策。

.降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即使突破预算也不会大幅度的突破。

.压缩赤字和缩小债务规模

.切入点发生变化。调节宏观经济的切入点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收入角度来看,更多的强调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社会保障,低收入补助等环节的投入。

(3)稳健型财政政策的侧重点

稳健型财政政策标志着公共财政体系功能侧重点的变化。

.财政政策具有四大职能:资源配置、经济调节、社会稳定、收入分配。

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一)财政体制的概念

它是政府间财政政策的组合。财政体制,即财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政府制定的,用于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权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预算内企事业单位财务分配活动的行为准则。

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政体制的核心

.财政体制的核心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如何划分财权财力的问题。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体制是一个国家财政制度安排的重要一环,解决的问题是使各级政府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相互协调。

.以中央政府为指导的政府体系

(三)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1980年:打破统收统支,实行分灶吃饭

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年:核定税种,划分收支,分级包干3、1988年:包干制细化

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

4、1994年:分税制改革

分级财政体制

(四)分级财政体制的权利分级

分级涉及到四项权利的分级:

1、事权分级:有一级财政就应该对应一级政府

2、财权分级:政府的财力、资金拥有的多少和占财力的比例,会涉及到税收的分配,收费的分配等等。

3、政府收入确定权的划分:政府是否有税收的立法权,如开征税,收费的决定权等等。

4、财政支出标准的确定权

当前财政体制运转多年后暴露出很多矛盾,突出的一点就是县乡财政困难(操作过程中的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

(五)分级财政体制需要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1、当前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的共识

(1)事权划分不清

(2)基层政府财政的自给能力差

2、当前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的分歧

(1)中央集中过多与否

(2)市级划分应该给上还是给下

(六)造成基层政府财政的自给能力差的原因

1、非体制原因,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人口压力大

我国生活(户口)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有8亿,这样就对公共产品的供应有一定的属

地化原则,这一级的政府必然压力大。这与管理型政府如中央、省级政府的职能是不同的。市以下的基层政府就属于公共产品供给型政府,本地的人口和财源是不对等的,压力会直接反应表现出来自给能力差。

.县乡两级公共产品供给的欠帐累积

.城市化推进

.资源分布不均衡

2、体制原因

.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

.财政支出标准和财政支出政府的确定权过于集中

.政府层级过多,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设想

(一)减并政府层集

可以考虑减并政府成为三级政府,中央,省,县三级,乡和市级可以改造成城市财政。好处:

1、确保公共服务区域的相对均等化

2、在省级范围调剂资金

(二)财政上的省管县,乡财县管体制

(三)划分事权,细化事权

(四)地方税收权增加,使得地方有相对稳定的税权。

第五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

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下载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