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老百姓在不断得到实惠的同时,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各类土地纠纷,山林纠纷突发,呈现寸土必争,寸木必争的趋势,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广大乡镇干部,部门干部和村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的现状倍感头痛,由于多方原因在调处这类矛盾时发生了一些失误,甚至对后来处理同一矛盾时带来困难和阻力。在此,本人身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就增强人民调解员素质,有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民调解工作历史悠久,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廉价等特点。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化解了许多疑难纠纷,在维护社会稳定,创建一方平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建立覆盖农村基层社会的民调工作网络体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帮教和重点防控协调工作,防止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人民调解员要充分认识调解文书所起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案件的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委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有给付义务的协议,明确规定具有合同性质,对协议的效力从法律上进行了认定,对人民调解工作在《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人民调解员在实际工作就要做到知法懂法,规范调解文书,加强案卷管理,以便于矛盾双方当事人完全履行调解协议。鹤峰县五里乡和燕子乡加强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今年已分别就有关调解文书制作等业务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两期培训,从而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进入了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人民调解员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实际,掌握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尤其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要在农村充当义务法治宣传员,大力宣传宪法、宣传农业生产、农村税收、农民负担、村民自治、家庭婚姻、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时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疏导民事纠纷,消除不安定因素。认真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农民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白的答复。鹤峰县五里乡人民政府在两期培训班中,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全体民调委员、行政干部和乡直单位负责人,针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出现的久调不结,和被人民法院撤销,或当事人对调解协议提出异议的情况,在培训班上进行个案处理,由司法干警和乡有关领导进行具体地业务辅导,共同研究调解方案,制定调解措施,确保调解成功。司法干警还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重点讲述了涉及土地,山林纠纷的调处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及时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是做好农村矛盾纠纷调解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提高人民调解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第二篇:浅谈人民调解员的素质结构
长期以来,人民调节在基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毋庸讳言,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民调解已经渐显“乏力”。有统计显示,人民调解与民事审判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8:1降至现在的1.7:1,也就是说,鼎盛时期,法院每审理一起民事案件,人民调解员已成功调解了10起民事纠纷,而现在两者已是旗鼓相当。究其原因,除因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心理上更信赖于司法裁判外,更有人民调解工作自身的主客观原因,其中人民调解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难以达到新时期调解工作的要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拟从思想、知识、能力、心理四个方面浅析人民调解员的素质结构。
一、思想素质
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民调解工作的客体使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矛盾处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人民调解员只有从政治的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准确地为矛盾定性,选择合适的矛盾解决方式有效地化解纠纷,真正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同时,人民调解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主、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二、知识素质
随着依法调解、科学调解成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人民调解员应及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往的调解工作重视对当事人的道德教育,力求以德解纷。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将“以德调解”和“依法调解”相结合,法德并举,优化调解效果。人民调解员应当认真学习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法等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的法律知识,了解依法调解对调解工作的方式、程序、效力等方面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二是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解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背后有大量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调解的过程是事实澄清、矛盾化解的过程,也是当事人的认识、情绪、态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发生转变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当事人的心理、一味地就事论事,往往难以发现导致矛盾的内在症结,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能根据当事人的认识心理,以理服人;根据当事人的情绪情态,以情感人;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心理,以行导人,由内而外,往往能快速、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观察技巧、正确的心理干扰方法都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在科学调节过程中的必备素养。
三、能力素质
人民调解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民调解工作沿袭中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强的“非官方”色彩,这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之所以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民间化”的特色。因此,在调解工作中不可能沿用过多的书面形式表达当事人的意思,人民调解员更多地是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在当事人之间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劝解斡旋,这就对人民调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外,人民调解员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人民调解员没有裁判权,作为第三者,通过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依法解决纠纷。因此,调解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依据事实和法律,为双方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分析纠纷的症结所在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所在,提出可供讨论的解决方案,促成矛盾的解决。
四、心理素质
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素质都会提出一些具有职业特性的要求。人民调解员作为专职的矛盾纠纷调解者,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面对形形色色不同个性的当事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调解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在态度方面,要求有耐心和热心。提
请调解的矛盾都是当事人无法自行解决的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在调解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和波折,有的矛盾的解决需要耗费调解员很多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不能因此而产生厌倦、烦躁的心理,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热心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二是在自我认识方面,要求有一定的自信心。并非每一次调解都能促成矛盾解决,也并非每一位当事人都会对调解员的工作给予肯定,当遭遇调解的失败和当事人的否定时,调解员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在调解过程中表现得优柔寡断,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度,难以胜任中间人的角色,从而延缓矛盾的解决,因此,调解员自信程度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调解工作的进程。三是在意志方面,要求有决心和恒心。调解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迎难而上的工作,因此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当矛盾趋于激化、当事人关系陷入僵局时,调解员的新一轮斡旋努力往往有可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就需要调解员具备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以坚强的意志在调解矛盾纠纷攻坚战中取得胜利。综上所述,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素质的储备将是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才能让这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之花”开得更加绚丽。
第三篇: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新农村建设
甘州区农民力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者尽快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一、我区农民技术技能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甘州区共有城乡劳动力33.87 万人,占城乡总人口51.25万人的68%。城乡现实劳动力29.68万人,占城乡总劳动力的87.6%,其中农村现实劳动力21.8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08 万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按文化结构划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0.7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7.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5.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7.1%。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
2008年,全区结合结合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等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共组织各类专业人员126名(市直部门8名、区直部门26名、乡镇级92名),以乡镇和科技示范村为单位,深入全区18个乡镇、102个市、区、乡三级部门联系的科技示范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121场(次),培训乡镇干部510余人、民间科技特派员30人、农民技术员240余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4000余人、星火科技带头人550余人、种养能手等技术骨干15000余人、农民5万余人(次),制作科技普展板40多块,印发宣传材料、科普图书5万余份。
(四)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区一级财政只担负公办培训机构的人员工资,不担负培训费用,乡级财政因分级财政而不能对参加技能培训教育的农民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过高,超过了大部分农民承受能力,农民若参加培训,就必须自己担负培训学费、住宿、技能鉴定费等;培训机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培训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趋势;项目培训资金属部门所有,目前还没有完全整合利用,这些都从根本上都制约了农民培训输转工作的开展。
3、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
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
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农业规划和各乡镇产业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乡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委党校、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历史任务 经营管理素质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有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
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出发。提高农民的做事和做人两种能力。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方面,农民应该不要只凭经验,更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农业经营管理,并且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大多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并且农村现在对教育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这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资,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民自身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消失,农民的思想素质在下降,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婆媳关系的问题比较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封建迷信的事情有抬头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发扬民主,反对专制;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教育投
入不足、农民身体素质较差、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市场化,同时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不高,不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农村的选举差不多成摆设。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但少数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
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进行多种经营,也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转变中对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能力越强,否则就是盲目调整。农业产业化下,都需要高素质来武装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及服务者。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正确的意思对实践有知道意义,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发展
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如田亩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还有低保,农村养老补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市场分析和指导,农民鼓励并保护农民的农业专利。给农民发展副业的机会,分山到户,发展山林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民得到鼓励,建设新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也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总之,好的政策给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减轻农民的负担。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父母也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有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坚持为农民服务,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
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实处,发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
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农业创新,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五星文明户,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武装现代农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
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指导只是外部环境,只有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的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业,新农民新农。这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也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中国时政报
4、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光明日报,2006-04-22.5、毕艳芳.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清江论坛,2007(2).
第五篇: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问题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广大农民的饮水问题以及厕所清洁问题。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村落多,对于村镇集中地区,饮用水工程多为集中构建的大型供水设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导致农村饮用水出现问题,而农村季节性的缺水问题又常常导致农村厕所清洁用水不能得到保障,这两者都迫切要求大力建设农村自来水安装工程,实现农村人人饮用洁净自来水以及保证厕所清洁用水的供应。
1.2 捍卫农民的生命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关系广大农民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只有广大农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新农村。
1.3 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耕地保护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 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而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降低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减轻洪水对土地的侵蚀。所以,水 利工程在农村水土保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PPP模式融资活动的主体是项目本身,通过该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政府的扶持来偿还贷款。使用PPP模式进行融资,能够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中归来,不仅能够让民间资本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还能够尽可能的降低融资风险,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对项目的规划与控制。另外,在开展PPP模式的时候,国家政府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去促进项目的建设,在保证民间资本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升他们对项目的参与性,从而帮助政府解决财政支出方面的问题。
2.2 农村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相结合
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村水利建设中来,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 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
2.3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现阶段要通过“花钱买机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调动各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2.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这就需要合理确定编制,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事管理,优化人才结构。当然,要兴起高效的水利工程也需要改善基础设施,配备相关的设备装备。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而?r业基础薄弱、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1.4430001湖北省十堰市河道管理处
2.442000湖北省华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