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的孩子比什么
女生(小学三年级):
我总想知道班级里谁家最有钱。有钱的同学都非常得意,他们家里都有汽车,房子也很大,每天上学都是爸爸妈妈开车来接送的,我很羡慕,可惜我们家里没有。为这件事,我还和妈妈闹过。男生(小学五年级):
我们班同学比谁家的汽车大、牌子好。现在马路上跑的汽车我都知道牌子,每天早晨在学校门口都能看见名牌汽车
。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他要来送我我都不让,那种破车开到校门口多丢脸,还不如不来!
女生(小学六年级):
同学之间,经常要比谁家里有钱。尤其是过生日的时候,看谁最气派,花钱最多,请的朋友最多,去的饭店最好。元旦的时候,大家比谁收到的贺卡最多。要收到很多贺卡,我们必须寄出去好多贺卡才能收到同样多的。有时,我还悄悄给自己寄贺卡,这样在同学面前才够面子。
比父母的职位高低
男生(初中一年级):
同学之间常常悄悄地进行着较量,看谁的父母官最大,职位最高。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的爸爸是什么董事长,大家都说没用,董事长管不了总经理。还有的同学说他爸爸是警察,刚开始我们还觉得挺神秘的。后来才知道是交通警察。哈哈,就是“扫马路的”,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遛来遛去。
男生(小学六年级):
以前我们家附近有个小孩子老欺负我,经常截住我跟我要钱。我很害怕,因为他说他爸爸是警察,有枪。后来,我舅舅给我出了个主意,他让我告诉那个男孩儿,就说“我舅舅是公安局长,是专门管你爸爸的”。后来,那个男孩子截我的时候,我真这么说了。还挺管用的,他以后看见我就赶紧离开,再也不找我的麻烦了。
比谁的零花钱多
女生(小学四年级):
每天放学之后,大家都在校门口的小卖店里买零食。这时,大家就比谁的零花钱最多。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拿出20元,请同学吃羊肉串,或者买很多冷饮、口香糖什么的送给大家。女生还经常买些小贴画、头饰等。即使大家自己掏钱买雪糕,也要比比谁买的贵,谁吃的是名牌冷饮。
男生(小学四年级):
我们男生之间经常比谁的零花钱多,谁的玩具高级。班级里的男孩子几乎都有四驱车,可是有的同学的四驱车很贵,有的同学的四驱车一看就是从小摊子上买来的,质量不好,样子也不好。大家都不爱和这样的同学比四驱车,没劲。
女生(小学三年级):
每年寒假开学之后,大家都要在一起说一说谁的压岁钱最多。班里有的同学压岁钱特别多,记得有一年春节之后,我们班有个男生一下子得了1万多元压岁钱。他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都不相信。后来,他妈妈来接他放学,他还当着我们的面问他的妈妈。这样,大家才相信了他的话。我们可羡慕他了。
比谁的身材最好
女生(初中二年级):
班里的女生大多比谁身材最好。因此,我常常不敢吃东西,有时候看见米饭馋得要命,可是必须忍着不吃,饿了就喝水。有的时候,真是饿得头昏眼花。但是,为了有个好身材,只能头悬梁锥刺股了。学校里的男生也都喜欢身材好的漂亮女生。女生常常心里暗暗比较,谁有男生追,谁没有人追。
女生(初中一年级):
身材高矮、是否漂亮、衣服是否时髦、是不是名牌,都是女生经常比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常常根据当时流行什么互相攀比,看谁能跟得上流行趋势。比如,流行韩剧的时候,女生就比谁的发型好看,谁的裤子宽大,谁的书包带子更长一些。大家还比谁的话语时髦,学校里有什么流行语,谁最先知道,等等。
比谁的电脑玩技高
男生(初中二年级):
现在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大家没事就经常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电脑玩技高,谁的电子游戏得分高。一般情况下,班级里一段时间大家都玩一个游戏,看谁厉害。下课后,大家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高手在班级里的威信也很高。
男生(小学六年级):
我们比谁玩溜溜球技术高,谁家里的电脑配置高,谁的游戏软件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把电子游戏玩好,分数越高、闯过的关卡越多,大家越爱和他玩。大家还比谁的玩具价钱高、功能多。
比谁的网友多
女生(初中一年级):
我们经常互相比,看谁的网友多,谁见过的网友更酷一些。有的时候,还互相比谁的网名取得更漂亮、更神秘、更吸引人。班级里很多人上网,大家经常交流谁知道更多更好的网站。在比较中,我们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男生(小学六年级):
我们经常比较,看谁懂得的网络知识多,谁认识的网友多。我一共有258个网友,实在太多了。她们都是我QQ里的好朋友。这使我在班级里争得了很大的面子。我们班男生都很服我,他们认为我有魅力。班级里的女生们也常常谈论这样的话题,看看谁有很多网友。
孩子们比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啊。不仅上面这些项目,在我们收到的文字里,还有的同学谈到比谁知道的明星多、谁家住在著名的小区里、谁暑假出去旅游
了、谁去了国外旅游、谁有亲戚在国外、谁做了班干部、谁的学习成绩好等等。在25名学生中,仅仅有一名同学说同学们也会比学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
人们总希望在别人的眼中看到完美的自己,因此,爱攀比似乎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度,正常就变成了不正常。一些父母,一方面害怕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
比去,结果害了自己更害了孩子。
第二篇:老师,今天我们比过年都高兴
老师,今天我们比过年都高兴
五月二十日上午十时许,禾加小学校门口整整齐齐摆好了三辆公交,孩子们的小脑袋簇在一起,对三辆公交的用途议论纷纷,原来这是禾加籍爱心人士刘世伟叔叔为带同学们参观三台县图书馆而准备的,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满校园都回荡着孩子们欢呼声。
孩子们怎么能不兴奋激动呢?禾加小学地处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差,农民人均收入低,孩子们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和自己的父辈们一起体味着生活的艰辛。近年来,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留守的孩子更是承受着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孤独与无助。对于像图书馆、文化馆一类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孩子们真的只是听说过没见过。当得知这一现状,由禾加基金发起人刘世伟先生牵头,联合三台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同组织了这次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条件这么好的图书馆,尤其是看到了那么多崭新的图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选来自己喜欢的书籍看了起来。三至六年同学更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本,边看边记起笔记,沉浸在这本本浓浓的墨香之中,此时,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什么叫“享受阅读的孩子最美”。
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们考虑得还真是周到。在孩子们认真看了一小时左右的书后,又找来和孩子们成长息息相关的电影——《快乐礼仪》供同学们观看,孩子们看得是津津有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阵阵欢乐的笑声中,孩子们进一步知道了该怎么做一个有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惊喜还在后面。在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县图书馆时,本以为此次的参观之旅已经结束了时,刘叔叔告诉孩子们下一站去文化馆,孩子们有序地参观了文化馆的舞蹈室、美术室、合唱教室等,着实开阔了不少的眼界,此次活动中,还非常有幸地欣赏到文化馆的舞蹈老师王晓霞优美的舞蹈,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孩子们看到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老师的翩翩舞姿赢来了孩子们雷鸣般的掌声。结束对文化馆的参观后,孩子们还参观了三台县博物馆,注视件件凝结着祖先智慧我汗水的历史文物,孩子们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下午五点,到了我们该跟此次活动说再见的时候了,整整一下午的参观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颗颗爱的种子,孩子们由衷地感叹道:真是太谢谢刘叔叔了,今天,我们比过年都高兴!
三台县禾加小学杨陈冯金花
第三篇:今天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今天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二)、当今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1、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者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盲目追求近期教育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2、孩子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她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儿童成就人生的基石,推进“自律,他律相结合”的行为养成模式,是青少年儿童再平常的行为和实践中的道德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还要民主协商,做到家庭教育的内部一致性,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加强与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交流,保证孩子在幸福地环境中成长。
教育家论家庭教育:
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毛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
二、作为父母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的角色是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指导者、奖励者、合作者、评价者,约束者、惩罚者。您别扮演错误的角色。
(一)、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角色万花筒,您也许不是演员,从未在舞台上进行过表演,但在您自己的家庭舞台上,您却的的确确是位主角。作为孩子的父母,您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关心者
不错,您确实是关心者。您每天都在为孩子的事情而忙碌,孩子是您心中的全部,甚至在睡梦中您还在牵挂着他。您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他是不是长高了?是不是生病了?能不能拿100分?今天的作业带了吗?也许你在上班,孩子一个电话,你急忙请假去买.但仅仅这些吗?还不够,您还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品德、心理健康„„
孩子之所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得到父母足够的无原则的关心。(举例:家长送书)
期望者
孩子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您就是期望者。您对孩子恰当的、热切的、真诚的期望将促使孩子成功。爱因斯坦的母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始终对爱因斯坦报有热切的期望,即使在他被认为没出息、没用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尤其在他困难的时候。(举例:游泳遇到困难的故事)你只看到别的孩子的结果,不注重平时的过程,盲目的和别人攀比。
鼓励者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
经常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你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您的鼓励是他进步的催化剂。
指导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和难题,您是他人生的指导者。经常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他的问题并予以指导。
奖励者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夸奖。想想看,如果您今天为家人的生日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他吃了一口却说:“你怎么做的菜,怎么这个味道。”您会有什么感受?
孩子比我们成人更需要肯定。试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做一个敏感的家长,对孩子每一个微小的长处、进步和努力予以认可,及时给予奖励。(举例:40分的考卷签字)数子十过,不如奖于一长。
合作者
您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吗?或者您正打算朝那个方向努力吗?从现在起,放弃这个目标!去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尝试与孩子合作,而不是命令,您将惊喜地看到,哇!原来他也能这么听话地做事情!
评价者
孩子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有时候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他却想试试,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正确的就积极肯定,予以表扬;错误的更要及时指出,不能不置可否,甚至还错误地鼓励。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会评价。
约束者
孩子时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此时您应扮演什么角色?——约束者。约束不等于强制,约束是平等基础上的约束,您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对孩子违规的行为进行约束。(举例:党课上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事)
惩罚者
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您都不可避免地会充当惩罚者。的确,惩罚可以阻止或削弱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父母管教的有效工具。但是,如何做一个正确的惩罚者
却是您要格外关注的问题。你的惩罚后孩子是否不在犯同样的错误。
二年级
2011年4月27日
学习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心得体会范亚玲
童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家长培训了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我感触很 深。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还存在着问题。我们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有: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放学回到家时,您是否问过他今天老师教了哪些知识,你又学会了多少,今天表现怎么样?
给我们展示一下行吗?作业完成的怎么样?是否了解过您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各方面情况?说到这些,有的家长同志可能又会说我忙呀!说句实在话,谁不忙?您把孩子交到了我们老师的手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给他知识与方法,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有的家长可能又会说老师您多费心了,我们费心那是我的职责所在,但如果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到家校合一。
相信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011年4月27
第四篇:规划明天比把握今天更重要 反方
反方:
我方认为,规划明天比把握今天更加重要。时间对我们而言必然是重要的,时间的重要性我想我在此已经不必在向大家说明。那么既然时间那么重要,我们就十分有必要花一些时间用来规划明天。我们对待每一天,都要有足够的准备,那就是规划。如果说规划明天与把握今天哪个更重要?当然,这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如果我们对待明天没有很好的规划,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在明天把握好时间呢?这里有两句名人名言: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英】
这两句就充分说明了时间的重要性,明天的重要性和合理安排时间,即规划明天的重要性。规划,并非空想。而是在合理计划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按计划执行,去实现梦想。如果我们一味的去把握今天,而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去对昨天做一个反省,对明天做一个规划,那么我们还可能进步么?显然,答案是不会。因为我们在无味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后,还是没有任何经验。我们在规划明天的同时,我们会吸取今天的教训,从而在明天的生活中加以避免。这不就是规划明天的意义么?
如果正方执意要说把握今天比规划明天更为重要,那么我们试问:正方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想过明天要干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过规划明天么?如果有,那么正方又有什么理由去说明把握今天比规划明天更为重要呢?
规划明天,并不是意味着单单是计划,其实还有别的。比如1对明天的一个目标。那么人没有目标,行么?2对明天的改善。就像刚刚所述,如果人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反省然后加以改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进步。3对明天的动力。不论是目标,梦想还是改善,都是对明天的动力,对未来的动力。
而且正方如果说规划是一种预测,那么就错了。预测是一种预先推测或测定是指事前的推测或测定,它与规划不同就是在于预测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凭空想的。而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或者是计划安排。它不仅有事实根据,而且还是有益的。
所以,总上所述,我方认为规划明天比把握今天更重要。
第五篇:今天的孩子该怎样学习经典
今天的孩子该怎样学习经典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超《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3日 05版)
“少儿国学培训6.8万元加盟,轻松当校长”“幼儿学国学,教育部门权威认证”……这是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少儿国学”时弹出的头两条信息。今天的国学教育,似乎与生意的关联更密切,而取精去糟、优化学习方式等更为关键的因素却被忽视了。
经典阅读不应为商业利益陪绑
本报曾于去年4月21日刊发报道,探讨《弟子规》该不该读。当时有专家提出,《弟子规》导人向善,但其规范过于具体压抑天性,兼之传统糟粕存留,用来教育儿童应谨慎。可是,记者最近在地方走访发现,以《弟子规》为蓝本开发出来的歌唱、体操、舞蹈层出不穷,成为国学学习创意展示的重要方式。国学教育的版图上为何少不了《弟子规》的身影呢?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认为,《弟子规》大热,与其好教、好表演有关。“讲《论语》对老师自身的学养有一定要求,不懂没法讲。但《弟子规》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展演或者是比赛效果很好。孩子若能背上一段,家长也觉得有收获。”
商业利益的驱动是另一个原因。“《弟子规》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企业让员工学,社区让居民学,适用面广,社会认可,商业利润可观,机构推广力度大。加上孩子一学,更听话了,就会有更多人参加。”鲍鹏山说。
鲍鹏山提醒家长,《弟子规》并非蒙学读物,“《弟子规》以前主要适用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成人,是一种行为规范。读《弟子规》不能叫读书,至多算学行为规范。衡量国学教育还是要看能不能促进心智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师资和书目选择遇难题
事实上,经典的传统蒙学读物以“三百千”最为重要,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认为:“国学教育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国学底蕴不够深厚,一方面无法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解读,另一方面无法为学生布置最科学合理的书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则认为,推广国学教育,培训老师才是当务之急。
史学家周策纵回忆,他当时发蒙多用《三字经》,因为有些底子,父亲要他另念《龙文鞭影》《诗经》。“念《诗经》是不大平常的,大概是受了孔子„不学诗无以立‟的影响。《诗经》老师也不太懂,就马马虎虎地讲解。”
“要充分挖掘学术界的力量来做普及工作,师资开发基本的方式还是要让老师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在既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加配专业知识。”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说,“目前经典教育资源稀缺,归根结底还是学术界没有与中小学、社会教育实现资源对接。现在每年出那么多博士论文,有些很有价值,却摞在图书馆积灰,如果能印出来,使用到教学中,对经典的普及、理解会很有意义。”
教育形式应多样化
在《从家乡到美国》中,赵元任如此回忆儿时念书的经历:“读诸子诸经时,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过一会儿,过一阵,过几年,就不知不觉的懂起来。”
时过境迁,“熟读成诵”在今天的教育界越来越不被接受。鲍鹏山认为,前人所说的不懂意思其实并非一味背诵。“„先背后理解‟的说法一经胡适主张影响很大。其实要明白,那时候儿童都学句读,并非完全不懂。今天学习经典更要有基本的讲解”。
其实,今天经典学习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吟诵、礼仪、茶道等多种方式正在进入国学教育之中。“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大儒王阳明对吟诵、礼仪和阅读的理解,正复苏于教育实践之中。
龚鹏程认为,多样化的形式可以避免经典教育灌输与单一化的弊端。“我见过包本读《论语》的,可再好的东西天天吃都不行。再有就是单一化,好像儿童教育就是读经。儿童的天性好动,读诗、习礼都是主要的蒙养方式,自古以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讲究的是诗教。”他说。
“花道、香道也是传承„礼‟„敬‟等传统价值的形式,可以称为„术‟。其实由什么„术‟进入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学„道‟,即经典文献含蕴的精神内核。”景山学校教师朱畅思说。
人大附中教师刘成章认为,儿童的经典学习要有“国学的根底,儿童文学的目光”。“童年本该是游戏的、欢乐的,经典学习也不该是孤立的行为,而应当与现实结合起来,让教育的效果能留在儿童心里。”
(本报记者 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