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会“大调解”,打造海岛新和谐
构建社会“大调解”,打造海岛新和谐
嵊泗地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东部,背靠上海,面朝大海,是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中心点和海上南北交通的中心。全县大小404个岛屿,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47平方公里,有16个住人岛屿,设3镇4乡,有8余万人口,是我国唯一的列岛型国家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嵊泗县委县政府提出“美丽海岛建设”总的思路,笔者认为美丽海岛建设需要全县社会的平安与和谐。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后,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逐渐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建立社会“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以实实在在的平安,赢得民心民意,才能形成美丽海岛新和谐。
一、“大调解”工作实现和谐
(一)“大调解”工作开展以来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嵊泗县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大力构建“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促进和谐”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海岛特色的“矛盾纠纷和谐调处社会化”工作机制。于2011年2月份在菜园派出所成立了首个人民调解室,依托行政、司法、民事“三调联动”体系,深入开展“中心城区”模式的调解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协调,在全县
各乡镇派出所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室,由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选派调解员进驻,实行24小时响应工作制度,搭建起了及时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平台。实践中还将矛盾化解向网格上延伸、向社区延伸。至驻所调解室成立以来,全县共调解各类纠纷案件617起,成功调解613起,调解成功率达99.3%,其中治安类(包括民事纠纷类)纠纷案件471起,交通事故赔偿132起,“庭所对接”案件4起,轻微刑事案件和解4起,民事纠纷案件2起;未发生一起因调处不当、调解不及时造成的“民转刑”或矛盾激化的案事件。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治安的持续稳定。
(二)“大调解”工作的具体模式。各乡镇派出所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组建了专职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和辅助调解员3支调解力量。专职调解员由综治干部、驻所调解员、社区保安组成,实行驻所办公制,对一般疑难复杂纠纷进行调解;特邀调解员从人大代表、司法干部和当地知名威望人士中聘用,对重大疑难纠纷矛盾开展“点菜式”调解;辅助调解员以村居干部为骨干,调解一般性邻里纠纷。他们还探索建立了村民自调、专职调解、警民联调、警司联调4种调解模式。对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采用村民自调模式,由基层调解力量快速调解;对有可能升级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由派出所民警进行专职调解;对现场一时难以调解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警移送至调解室,邀请人民调解员或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员协助开展警民联调;警司联调模式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入驻派出所参与民事调解,人民法庭定期到派出所指导参与司法调解,与派出所民警共同做好调解工作。各派出所还建立健全了矛盾排查、受理、分流、联调、回访5项工作制度,确保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序进行。
二、“大调解”工作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
(一)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衔接不够密切。虽然县公安局和县人民法院于今年推出了“庭所对接”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庭所对接”机制程序繁琐,特别是对于已经调解成功的案件移交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确认时,法院需要重新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了解,程序比较复杂,未能简化程序,让群众得到便利。而与县人民检察院,特别是在轻微刑事案件和解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未能合理整合资源。
(二)调解资源整合衔接还不够顺畅。由于协调沟通机制还未完善,外聘各单位的兼职调解员难于融入到调解工作,让他们主动参与调解有一定难度。
(三)调解范围相对狭小。调解室主要调解的类型“接处警受理的民事纠纷”、“治安处罚法规定的调解案件”、“依法治安处罚后的民事纠纷”、“轻微的刑事案件和解”和“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五种,而对群众之间多发的非治安类管辖的夫妻纠纷、邻里纠纷等矛盾,大多不在受理范围,不能满足一般群众的需求。
(四)管理关系未理顺。以菜园镇为例:人民调解室是菜园镇治安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嵊泗县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所调解
室,其上级管理部门应为菜园镇司法所和或者是县司法局。而现阶段调解室主要是有派出所来管理,涉及到人员聘请、办公经费开支均不能得到保障。
三、“大调解”工作的发展设想
(一)加强社会联动,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发挥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协调甚至是组织作用,加强与工商、旅游等相关业务局、司法所、各社区之间沟通,积极构建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部门相互衔接配合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尝试推行“公益律师”、“二代表一委员”进调解室所模式,“公益律师”、“二代表一委员”以第三方的立场,为双方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发表公正意见,提高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建立调解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他各级调解机构沟通,最终能够快速通过调解网络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案件发生的因由、动向,能做到科学的判断。
(二)拓展调解范围,提升调解的专业化水平。在进一步完善规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交通调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基础上,拓展案件调解的范围,将夫妻纠纷、邻里纠纷等普通民事类案件逐步纳入到驻所调解室进行调解。同时将进一步规范调解流程,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努力提升纠纷调解工作效能和调解的专业化水平。
(三)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大调解”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加强人员保障,进一步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调解员培训制度,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从法律理论学习、实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提高调解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打造高素质队伍服务治调对接工作。二是理顺管理关系、加强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提高专职调解员的薪酬、补贴、落实各项奖励措施,完善兼职调解员计件激励机制,适当增加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办公经费。三是加强制度保障,要建立明确的日常运行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大调解”机制的运作,确保“大调解”的常态化。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大调解”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邀请网站、报纸、电视台等各种传播媒体参与,加强对“大调解”工作的全方位宣传,重点围绕开展“大调解”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特别要加大对调解室工作职能、办事程序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明白发生矛盾纠纷后,调解室是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去处。
第二篇:晋江“大调解”机制促社会和谐
晋江“大调解”机制促社会和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11-07-12]来源:晋江市
【字体: 大 中 小 】
核心提示
去年10月,晋江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作为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单位,在面对社会矛盾纠纷呈现综合性、复杂化等特点,依靠单一的调解手法较难达到和谐稳定的最佳效果的难题时,晋江致力于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
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
成立专业性调委会
今年3月份,晋江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优先保障了“大调解”体系的核心领导机构,并下设市“大调解”办公室和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使得“大调解”体系建设有了明确载体。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晋江出台了四份文件,分别是《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的实施意见(试行)》,这四份文件从“大调解”体系的整体框架构成、联动机制健全、具体指导意见、调解人才储备等四方面全面搭建起框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晋江重点抓好人才储备,全面调整充实镇级和市级行业性调委会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在19个镇、街道配备30名专职调解员,同时按照《关于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的实施意见(试行)》方案要求,“老中青”三结合,按照150人规模建立起人民调解人才库,探索专业专职人员进调委会的新路子。同时,成立专业性调委会,继医疗纠纷调委会成立后,在陈埭镇成立商会商务调委会,在交警大队成立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和调解室,在华泰社区成立物业纠纷调委会。这些调委会的成立,实现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融合。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
实行“一站式”服务
晋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不久之后即可投入使用。根据《晋
江市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市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工作平台与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指挥联动中心挂靠在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与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村(社区)调委会与群众“一站式”服务窗口或警务室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
此外,晋江着手研发“大调解”管理平台软件。该管理平台将和晋江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合并,集信息上报、过滤、评估、预警、督查、联动的后台服务和可供市民查阅的网站门户于一体,并延伸到晋江各类基层调委会,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村民小组)、企业五级信息报送网络。
晋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的设立,以及“大调解”管理平台软件的研发,凸显了六大特色:方便群众,实现矛盾纠纷早受理;明确职权,解决了权责分离问题;整合力量,化解矛盾实行“一站式”服务;主动介入,下好维稳先手棋;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多种调解方法融合;科技助力,矛盾纠纷及时处置。
第三篇:打造和谐人事构建和谐
文章标题:打造和谐人事构建和谐_努力实现人事人才工作大突破
打造和谐人事构建和谐___努力实现人事人才工作大突破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在“全面奔小康、建设新___”新的伟大征程中,作为人事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打造和谐人事,为“建设新___、全面奔小康”这一宏伟工程添砖加瓦?这是我们人事部门策应省委省政府扶持、实现___更大突破应当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新___、全面奔小康”,“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给___提出的新的要求和奋斗目标,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作为人事部门就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强调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就启迪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真正做到“四个尊重”,让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得到全面发展,并拥有自己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人事部门要为人才的发展营造和谐环境,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充分协调好各类人才的利益关系,既要增强对区域外人才的吸引力,又要保护好现有人才的积极性;既要发挥高级人才的领军作用,又要重视一般人才的基础性地位;既要满足优秀人才的合理要求,又要关心竞争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使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创造人人争相成才、互相促进成才的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各项人事工作和谐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强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人事部门要把促进和谐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注重维护和实现人事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在改革举措安排上,既要抓好重点突破,又要注意配套衔接;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各项工作和谐发展。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深层次问题,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制化的、民主化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一套公平竞争的用人制度和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三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人事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考场建设和考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参考人员身份鉴别水平,杜绝陪考代考现象发生,以确保人事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同时,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龄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为要求,进一步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努力创造民营与国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人事人才政策环境。并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做职称改革工作。建立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科学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
三、注重统筹兼顾,逐步建立人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人事部门要积极适应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人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要继续落实中央的各项军转安置政策,进一步加大计划分配的工作力度,改进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提高安置质量。同时,在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落实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政策和稳定工作,并研究建立解困和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按照“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使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享受到更广泛的社会化服务。
四、加强自身建设,促进人事系统的干部队伍和谐。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得先让管人事人才工作的人事系统的干部队伍和谐。要注意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大家积极工作,上
第四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促进和谐xx建设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促进和谐xx建设
近年来,xx县按照‚大调解‛保‚大和谐、促‚大发展‛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平安xx建设。2010年,全县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25起,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新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一、落实“三项措施” 强化党政主导
1、强化认识定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全局工作,作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促进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2、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大调解‛
工作,召开全县会议部署,制定有关工作意见。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均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强有力的‚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举办‚大调解‛工作培训班,对乡镇场(街道)、村(社区)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3、落实工作保障。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调解‛工作,全县‚大调解‛工作涉及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安排,全力保障。县、乡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均落实了专门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干部97人,2010年,县、乡两级财政共安排‚大调解‛工作专项资金220多万元,做到了‚有人干事、有地做事、有钱办事‛。
二、健全“三个机制” 严格工作运行
1、健全协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乡镇、部门、单位,实行‚双线排查、三级负责、一线处置‛。同时,根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这三种调解方式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化解办法各有所长 的特点,合理配置三种调解方式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利用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左右联动作用,加强与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的协作配合,形成调解合力,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
2、健全责任机制。‚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由‚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综治办负责。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司法调解由人民法院负责。各牵头部门和工作主体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履职尽责,有机衔接。同时,严格落实调解工作首问责任制,对未履职尽责的,严格责任查究。
3、健全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大调解‛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作为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化解矛盾纠纷‚一把手‛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县‚大调解‛工作办公室和县综治办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对因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或引发其它重大事件发生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出问责建议。
三、完善“三个网络” 加强基础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网络。成立了县、乡(部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加强本地区、本部门(行业)‚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县直单位调解室主任由分管综治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设立一名维稳信息员。县综治办担负全县‚大调解‛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
2、完善指导协作网络。县司法局设立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和培训;县政府法制办设立行政调解指导中心,负责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培训和重大矛盾综合协调;县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调解指导中心,负责管辖范围案件的调解,同时负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业务指导。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定期听取‚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
3、完善矛盾调处网络。县、乡两级建立矛盾纠纷调
解中心,县直单位、村(社区)建立调解工作室,组设立调解员,形成了纵向延伸县、乡、村、组四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875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053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四、实行“三个调解” 强化科学调处
1、深化人民调解。建立山林水利矿产权属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专业调解组织,扩展了人民调解覆盖面。一批由各行各业专家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促进了由单纯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向矛盾纠纷调解员、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三合一‛角色转变。
2、创新行政调解。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既将行政调解由过去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又
将政府行为落实到了相关部门。28个县直部门制定了指导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行政调解领导小组,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室,目前,全县共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2个,配备行政调解员305人,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同时,延伸行政调解范围,将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争议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纠纷均纳入行政调解的范围,具体包括七类案件,即行政不合理的案件,行政不作为的案件,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的案件,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法律法规不明确的案件,证据无法查实的案件,涉及面广、范围大、影响重大的案件。
3、提升司法调解。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制度,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进一步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把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立案、审判、申请再审阶段的调解制度,大力推行立
案调解、行政案件协调和执行和解,积极探索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调解解决新模式,大力推行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联合调解,最大限度提高调解结案率。加强诉前分流,对直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积极引导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达成协议,自愿申请确认效力的,县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确认。
第五篇:打造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公司
打造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公司
在讨论企业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的总和,它为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对员工起到激励、凝聚和规范、约束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竞争,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劳动力竞争和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打造有着鲜明个性、与别的企业保持着差异的企业文化。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活动、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感染性,能够将新进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化”人的作用。
那么,培育和建立企业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做到决策精明、信息灵敏、团结融洽、配合默契、效率快捷、勇于进取;可以克服官僚主义、闭塞保守、腐败昏庸、拖拉疲沓、扯皮掣肘、臃肿松弛等弊端;可以在企业成员中造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业的动力。
企业文化具有共性,即出发点均是为企业提供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首先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文化传统、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彼此相同。比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个性,更是企业发展到高层次境界的成熟表现,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尽管有个性的未必都是优秀的,但优秀的必定是有个性的。纵观肯德基、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个性风格,其最大特点就是个性鲜明,不可能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和模仿。因而,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扎根并不断延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个性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然而,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财富杂志曾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些一流的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我国一些经营了近百年的老字号:同仁堂、瑞福祥等,也正是因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它们才能生存、发展至今。由此可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符合企业客观、充满个性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企业自身特点要求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每个的企业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其所处的行业和背景、组织形态和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经历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应具有强烈的个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企业的类型不同、生产的产品以及市场和服务对象有差别,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就应不一样。虽然我们可以在一些优秀的企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每个公司最为称道的企业理念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如波音的“在航空的世界中吃饭、呼吸、睡觉”;迪斯尼的“把欢乐带给大家”等等。其次,自觉地创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就要考虑企业自发形成的文化氛围。从分析现有文化入手,将其加以提炼和完善,升华为理论、制度和规范。另外,企业文化要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也必须考虑员工的心态和素质。最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应有所差别。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其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亟须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独有的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既包括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也包括文化和机制方面的。调查发现,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是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力量。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土壤,只能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竞争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国内有不少企业因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然而由于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导,在多变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在“与狼共舞”的时代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铁路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他的企业文化有其个性,但对于铁路内部来说,其企业文化则是路内企业的共性。因此铁路多元企业在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时,既要突出铁路安全企业文化的主题,又要结合多元企业自身的特点,体现其鲜明的个性。
那么,如何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呢?
首先是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的核心理念是指企业在终极目的、总体经营思路方面的根本信念,它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基础,对员工起到指引和激励的作用。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应从企业的行业、环境入手,与企业战略、远景目标相结合,避免口号化、公式化,如果提炼过于抽象化,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无法真正指导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与行为表现。许多跨国企业能持续成长、不断发展,其动力就在于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秀企业文化,有着独特的经营哲学、共同的价值观。如沃尔玛“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等等。以西昌汉都物流公司为例,西昌汉都物流公司作为成昆线上规模最大的、以物流业作为自身发展目标的多元企业,在提炼自己的企业的核心理念时,就应该从铁路物流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地处成昆线中段的地理环境入手,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远景目标,以突出铁路安全企业文化以及物流业的方便、快捷,同时体现团队和服务,提炼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其次是正确导入CIS战略系统。目前,导入CIS系统已经成为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C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其一为理念形象识别(MI),包含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伦理等具体内容。其二是行为形象识别(BI),包含了对内的企业行为准则、教育培训和对外的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内容。其三为视觉形象识别(VI),包括产品标志、吉祥物、服装、礼品等等。CIS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层次内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I对应企业精神文化,BI对应企业行为文化,VI则与企业物质文化相对应。MI才是CIS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CIS系统功效的原动力,BI和VI只是MI的动态和静态表现。MI系统是灵魂,决定支配着BI与VI,企业在导入CIS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将关注点集中于MI之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行或通过有实力的专门的由机构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信条、企业伦理等思想内容进行精心提炼、准确的表达,形成企业的MI系统,再以MI系统去指导BI、VI系统建设,才能有效建设企业文化,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再次是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不少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历程都形成了自身的优良传统,它们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优势,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光荣传统,利用好这些传统和历史。在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尊重企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其定位必须源于企业的历史,尊重企业的传统,又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其次要追求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明白本企业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其优势与不足究竟是在哪些方面,让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服务。无论是微软还是IBM,它们企业文化的特色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们的文化适合于企业,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并且造就了非凡的商业成就。最后,不人云亦云,从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谋划企业文化的建设,避免雷同、凸显个性。在具体行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重大活动,如公司庆典表彰活动,公司大型文体活动或一些主题活动来推波助澜,像当初海尔老总张瑞敏怒砸76台劣质冰箱就是一个实例,既表明了海尔对劣质产品绝不姑息的坚定决心,还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来达到统一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效果。
第四是倡导人性化的管理。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活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要突出以人为本,通过各种载体和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设计,构建民主人本型的企业文化模式。首先要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实践证明,个性化企业文化的构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首先自己先认同、传播并执行企业的文化,这是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一个成熟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决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造就出一种全体职工所认同的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最后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应该重视并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与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结合,才能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形成特色。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打造和谐企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既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铁路多元企业既是铁路以副补助的生力军,也是铁路主业的蓄水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铁路多元企业更加迫切地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多元企业发展大局和构建和谐企业为宗旨,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为多元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