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1 社会经济条件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激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1825年英国首先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后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猛烈的爆发一次。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得危机则席卷整个欧美和美国,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使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同时,工业革命在造就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它的无产阶级。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2.2 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了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欧洲无产阶级开
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出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比过去更尖锐,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和
武装起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运动
有1831年和1834年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起义。
2.3 产生的理论基础
1)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商
品价值的来源,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劳动量,这是伟大的发现。
2)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创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世
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但他的哲学观点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的唯物主
义是形而上学的。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选择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选择题
1.过去在狭北地区,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在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2012年11月29日上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复兴之路”通过许多珍贵藏品和历史照片,再现了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苦苦追求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主要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3.中国菜名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翻译不当可能使外国食客不敢下口。如“麻婆豆腐”直译成英语“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就令人恶心。因此,统一中国菜名的翻译很有必要。统一中餐菜名译法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各国以各具特色的展馆建筑演绎着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A.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特色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C.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全部承载
5.各国展馆各具特色的原因在于()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B.各国的建筑技术与水平的差异 C.各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相对稳定性 D.各国实践及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差异
6.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奖评委马悦然指出,“中国文学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莫言可能是著作被译成外文最多的一个中国作者,因此莫言的那些著作能够帮助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文学”。同时,他特别强调“世界文学就是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就是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表明()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文化是属于每个民族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 D.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发展
7.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成为传统文化形式中“凝固的艺术”
②重阳风俗具有民族特色,维系着国人的生活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内涵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始终保持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毛泽东曾热情赞扬鲁迅,称他是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肯定“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表明()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B.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C.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9.2012年9月7日,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发来贺电指出,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是因为()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的功能 ②我国确立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③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文化功能 ④人的文化素养形成需要一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在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5
ACCCD 6-10 DBADC
第三篇: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们对这种必然逐步认识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及其社会经济功能,也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创立和发展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教训。
生、老、病、死、残、失业以及各种天灾人祸,是人类不能规避的风险。当这些风险的一种或几种降临到个人头上的时候,怎样设法维持正常生活,减轻乃至消除身心遭受的痛苦,是人类久远的梦想,也是古代思想家们设想的理想社会应当具备的重要职能。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贤渴望建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这一美好梦想一直只是梦想,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人们在遭遇各种人生风险时,只能依靠家庭提供保障。但是家庭保障不仅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非常有限,而且很不可靠,受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责任心与亲情感的制约。
直到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尤其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得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让位于以工厂、农场、商场等为单位的商品经济。这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1)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积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用于救助那些因遭遇各种不幸而陷贫困的人们;(2)家庭的社会经济职能极大削弱,人们不再被束缚在家庭这一狭小范围里,不再什么都依靠家庭,而是纷纷涌进工厂、矿场、农场等社会化生产经营组织,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家庭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3)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过去高度分散的众多个人风险聚集了起来,使其无数倍地扩大,就像无数的小水滴汇聚成了万顷波涛,变成了一股巨大的破坏性力量;(4)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这股力量随时都可能爆发,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由社会提供一种保障,使人们在遭遇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能够得到维持,就不仅仅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愿望,而且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客观需要,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在经济急剧动荡以后才得以建立和迅猛发展,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五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历史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MPA
周博轩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历史原因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然而,在中国,这条法规从来没有人去遵守过,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原因。
自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纷纷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设立了代表机构或分支机构,但是,这些分支机构是需要有人来为其工作的,鉴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外国企业或者组织是不能在中国注册公司,也无法获得法人资格,只能设立代表处或者类似代表处的分支机构。同时,外国人进入中国受到严格的管控,任何一个外国企业或者外国组织都不可能将大量的外籍员工输入到中国,并在中国长期进行工作,当时的中国政府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是,外国企业或者外国组织雇佣中国人为其服务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独特的政治体制以及当时刚刚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很多领导人的思想还没有同当时实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接轨。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和档案保管制度,使得外国企业在中国在面临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没有办法雇佣任何一个中国人为其工作。根据当时我国法律,外国代表机构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可能拥有独立的用工权。同时,我国政府为了保证当时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也不允许这些机构拥有用工的权力。于是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外国企业需要工作人员,但是工作人员却不能被雇佣。
对于这种两难的境地,1979年10月29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下发574号文件,批准成立“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1983年8月6日“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外事服务公司”变更为“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现为“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FESCO),人力资源服务为集团主业,以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名义运营,最近又与世界著名的Adecco合并(以下简称FESCO)。1979年11月16日,FESCO向日本一代表处派出第一名雇员。
不久之后,中国又于1980年10月30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创造性地提出外国代表机构如果需要雇佣中国人,必须先由中国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务单位招聘录用中方员工之后,由外事服务单位和中方雇员签订劳动合同,再由外事服务单位把中方的雇员派遣到代表机构工作。由此在当时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歪打正着地开展了中国的人力资源派遣的业务。那个社会的外企的劳务派遣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计划经济和国家管控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当时特殊时期的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催生的怪胎。一方面披着人力资源派遣的外衣,一方面却又完全没有人力资源派遣的实质。
应该客观地承认,当时的这种外企劳务派遣制度的诞生,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外国企业和组织雇佣中国人的难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人力资源的派遣工作的发明性创造在当时的计划经济转型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该制度至今已运行了三十多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沿用当初的政策,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了。很多当时需要防备的问题和情况早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当时为了防备所强加在企业和员工身上的规则却没有去除;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和个人所需要的支持也在不断变化,这种老旧制度又无法满足企业组织和员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因此,产生了很多妨碍社会公平的情况。
举例来说,A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德资企业,拥有员工近千名。该企业进入中国已经二十个年头了,从当时的办事处,一直发展到目前有3家分公司的中型企业,也是当地纳税大户,整个公司的运作除了个别从国外母公司外派到中国的外籍人士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然而,关于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的条的却一直没有严格执行,该企
上海交通大学MPA
周博轩 业中的员工最老的从一开始就为这家公司服务,至今也已经二十年了。然而,从负责整个公司运营的总经理,到负责卫生的保洁员,从公司无可替代新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总监到生产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都是和对外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这家公司进入中国后就采用这种用工方式,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沿用。这对在这家企业工作的员工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由于不和公司签订合同,员工不能享受公司外籍合同员工所能够享受的优厚企业年金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对于那些已经为公司服务20年以上的老员工来说,不但不能签订能够保障自身的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且还有随时被用工单位退回派遣企业的风险。
企业和组织有权利和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种权利是作为一家企业所与生俱来的,但是,实际上,既不是这些被派遣的员工本人不愿意和外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不是外资企业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不愿意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由于当时特殊时期这种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种特殊时期下的政府大包大管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实际上在制度层面上造成了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体现在使用国家机器,制定不合理的法律规定,从制度层面上剥夺了社会成员合理的权利,对于这些被剥夺权利的人群来说,失去很多本应该获得的利益。结果就是造成社会组织成员能够的权利的不公平,因为权利公平体现的是社会对于其成员的“不偏袒性”和“非歧视性”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提供均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机会,保证所有成员在平等的起点上的公平。在本案例中政府在特殊历史时期通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限制和剥夺了企业直接雇佣员工的权利,强制外资企业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的做法的结果就是社会不公平,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外资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雇佣人力资源为其服务,在均等机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用工机会不平等的劣势,然而,时过进迁,使用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法律尚不完全健全的大环境之下,还是存在较多的灰色地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经济利益,忽视员工利益的背景下,沿用这种变了味的人力资源外包方式企图节约成本,这对其他遵守法律法规的其他企业为不公平的竞争。最终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一部分企业获得更多的优势,一部分企业则在这种原本应该公平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资源而渐渐失去活力。这种不公平便面上看仅仅只对企业的不公平,但是很明显,这种不公平将直接传导到在企业工作的每个劳动者身上。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性。
参考资料:
1,《劳动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
3,FESCO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姓名:周博轩,人力资源行业工作8年,目前就读上海交通大学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