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如何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一、对我国质量总体状况的再分析
9月是全国“质量月”,质量安全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到底如何?武汉大学程虹教授提出,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仍然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其中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到底如何,不仅是一个质量评价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老百姓如何消费、影响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因此,全面、理性地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非常迫切、非常重要。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首要的是要弄清如何评价质量。质量状况的评价,最重要的标准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直观表现,就是消费者以货币形式体现的购买力。在绝大部分产品都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产品的价格卖得更高,数量卖得更多,其背后原因往往是消费者对该产品质量的更高评价。在手机产能大量过剩的情况下,苹果手机2011年上半年实现了销量3898.5万部、销售额256.1亿美元的惊人业绩。分析苹果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原因,无论如何也无法撇开质量。同样,我们以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为依据,应用这一评价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我国宏观质量中最主要的产品质量状况。2009年,我国的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2010年,我国的货物出口增加到15779亿美元,相继超过日本和德国。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货物出口又达到了87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的第一大区域是欧盟,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以政府对质量的严格监管、消费者对质量的苛刻要求而著称,如果我国的产品质量状况,被评价为极为糟糕的话,那只能说明欧盟和美国的消费者,偏好于质量低劣的中国产品,而这样的判断显然是违背基本常识的。这些国家或地区大量地、持续增长地采购中国产品,最说得通的解释是,中国的产品质量得到了这些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认同。当然有人会说,这些国家或地区之所以会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因为中国产品的价格低廉。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中国产品仅仅是价格低廉,而没达到这些国家或地区消费者对同样价格条件下产品质量的认同,他们怎么可能购买中国的产品呢?可见,正因为中国产品质量符合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要求,加之有竞争力的价格,才成就了中国出口的奇迹。有关统计也表明,这些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刚建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6.5%。到了国家质检总局成立的2001年,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到75.8%。今年上半年,质检系统对4488家企业生产的48种4815批次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平均合格率达90.6%,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还需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客观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近些年来质量安全情况。美国一参议员在2010年为推动参议院通过《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时说,美国每年因食品感染而患病的人数达7600万。以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和严谨的质量行为而著称的德国,在201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蔬菜食品安全事件。同
样是在德国,1998年还发生了城际特快列车脱轨的质量安全事件,造成很多人伤亡。列出以上的数据,只是要证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使是在世界质量监管和生产水平都堪称一流的国家或地区,也没有做到质量安全事件为零,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质量发展水平。国际比较的数据证明,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我国一国独有的,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我国宏观质量总体状况安全的事实。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非常有必要从科学规律上认识什么是质量。质量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对其认识和把握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同样,人们对质量现象的认识和质量规律的把握,也是渐进并逐步提高的,这样就必然导致某些质量安全风险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另外,质量安全信息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即使今天被经过严格审核,证明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演进,也可能出现某些当初没有认识到的质量风险。类似的例子,在实践和科学上都有许多证明,这也是世界各国都要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的原因所在。面对我国的质量安全问题,我们既要采取坚决措施,尽力避免出现类似安全问题;同时也要防止情绪化和非理性的不科学评论,而应该传播科学、理性的质量专业知识和理论。
当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还非常严峻。在这方面,各项工作都丝毫不能松懈。要认识到,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特别是正视国内外质量安全的客观实际,并不是无视我国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也不是要消极地逃避对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而是要在对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的客观实际做出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而有效的对策与方法。首先,在制度设计上,一方面要注意发挥监管部门作用,提高监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成为质量的主体。依靠市场机制择优淘劣,尤其是要发挥消费者的作用,使消费者能够通过法律的保护,对生产者进行有效的制约,起到在市场第一线发现质量问题的作用,使生产者的质量状况处在亿万个消费者“有形之眼”的监督之下。其次,要加大对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共投入,提高监管专业技术水平,防止出现一线监管部门因为人员和经费的短缺、技术的不足,而不能开展有效的监管。最后,在技术上要面向消费者获取质量安全信息,通过采用“质量伤害监测统计”等国际通行做法,在第一时间获取质量安全信息,从而杜绝系统性、全局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面对我国比较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我们只有理性地分析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科学地把握质量安全规律,才可能提出有效的质量政策和监管措施,从而推进我国质量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发挥质量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二、关键在于强化质量管理
当前,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破解这个制约,关键在于强化质量管理。
近年来,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既有个别企业不诚信的因素,也有相关处罚力度不够的原因,但深究起来,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根本性原因。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安全,不仅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还要从制度层面上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质量管理体制。
重大设备工程是重大项目的核心工程,是工业生产的关键。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要求。我们要紧抓质量源头,提升质
量安全意识,努力建设质量管理新机制,为重大设备工程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完善重大设备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报告应包括重大设备总体质量水平情况和重大设备质量安全隐患的风险分析内容。要通过建立重大项目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的质量问题发生,并以此规范其发展。要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主动提供产品质量合格报告。
二要建立完善重大设备监理制度,从源头抓好重大设备质量。监理在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成为通行的惯例,是工程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认定和推广,并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之一。设备监理作为一项先进的项目管理制度,是以技术为支撑,对设备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全过程,招标、采购、制造、检验全方面进行的专业监理,在提高设备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保障项目安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监理队伍,对重大设备工程提供全过程的监理服务。
三、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主要靠产品、价格和服务,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在国际市场上把握主动权,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提升质量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大有裨益。比如,日本的经济振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日本货”一度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上世纪60年代,为了振兴经济、改变国家形象,日本掀起了“质量强国”的热潮,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员质量培训,实施了全公司质量管理,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5S现场管理、质量功能展开和丰田生产方式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建立了70万个QC小组,有500万名员工参与,有效提高和保证了产品质量,使“日本制造”成为全球产品质量的标杆之一。伴随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日本的汽车、家电、电子、机械、化工产品凭借品质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出口总额从1960年的不到36亿美元,猛增到1970年的202.5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远超同期GDP的年均增长。质量强国战略保证了日本1960年至19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自1960年开始,日本人均GDP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率一路快速攀升,至上世纪90年代最高达到3.65倍的峰值。可以说,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
又如,美国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努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产品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在汽车行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都惨败于日本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甚至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在被称为“汽车王国”并以汽车产业引以为豪的美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美国各主要媒体发起了以“日本能,为什么美国不能”为主题的质量大讨论。1987年8月20日,美国颁布“质量振兴法案”,激励美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10月为“质量月”,其口号为“质量第一”。在一系列措施的引导下,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4%,在1993年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应该说,质量振兴法案在使美国经济恢复活力以及提升美国国家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欧洲经济强国德国之所以在战后快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
于“德国制造”的高质量。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但随后五六十年代德国快速重建所缔造的“经济奇迹”,使德国重回世界强国之列,令世界震惊。实现“德国奇迹”的动力是什么?根据德国权威机构分析,标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是由标准贡献的。目前,德国承担的ISO/IEC秘书处数量达165个,居世界第一,在很多领域占领了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德国的品牌战略也大大加快了“德国制造”在战后迅速重新崛起的速度,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
从上述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质量在国际竞争中举足轻重,是一国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近年来,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也纷纷开始大力推行质量促进为主的政策措施,不断培育、提高质量竞争力优势。
俄罗斯于2003年推出《国家产品与服务质量政策构想方案》,分析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军事、国际、信息、生态等领域实现国家利益的作用,提出了国家质量提升政策,包括推广理念,促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巴西从上世纪末就制定实施了“新巴西计划”,包括“工业竞争计划”和“巴西质量和生产力计划”,强调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性,强调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将信息、邮电通讯、新材料、电子、电器作为开发的优先目标;由司法部、经济部、财政部、计划部和科技秘书处共同组成执行小组,对选定发展领域的产品质量效益、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产品的国际竞争性。印度将产品与服务质量视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特别是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产品质量的控制,积极鼓励软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和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严格的质量控制形成了印度软件的良好口碑,2004年至2008年间,印度软件出口额年均增长33.3%,在欧洲、亚太地区的市场年均增速分别高达51.4%和42.1%,目前印度软件和服务已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现代经济中,质量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基本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质量竞争。这些年,我国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相对薄弱。比如在标准上,国际标准现有24229个,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210个,占0.8%。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轻纺行业要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四、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近年来,一些比较重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涉及产品、工程、服务多个领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分析起来,造成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或攫取超额利润,故意降低对质量安全的基本技术要求。又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
追求数量扩张,搞GDP崇拜,只顾速度,忽视质量安全,导致一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质量与速度发展失衡。再如,一些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迷信价格竞争手段,形成了以“低质量、低成本、高能耗、简单加工制造”为特征的产业链低端布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陷入转型升级困境。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不平衡,也是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许多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甚至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仍有较多现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切实加强质量治理。对我国来说,加强质量治理,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消除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不仅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而且可以丰富消费选择并创造新的需求,有助于挖掘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空间,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活动。我国的产业发展应依靠质量提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破高端消费品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格局,使国内消费需求更多地转化为对本土品牌的实际消费,促进内需扩大。
第二,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质量水平不高、产能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需要产业布局从低附加值端向高附加值端转移,提高质量可以优化产能结构,带动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向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同时,发展新产业需要新的投资,这也会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档次的产品、工程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而且,提高质量可以将产业基础抬升到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平台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世纪60年代,日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树立崭新质量形象,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质量治理。从德国机械、瑞士手表、日本电子到美国高技术产品,无一例外地验证了市场竞争始于质量、终于质量这个重要法则。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国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强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再定位,推动企业经营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区域。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通过把战略重点从增加出口数量转向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对美国汽车出口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并使日本成为与美国、德国并列的汽车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同时着眼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将出口增长模式尽快转到以质取胜上来。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外部需求。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的新形势,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对我国拓展外需形成一定压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出口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仅可以丰富国际消费者的选购范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出口逐步渗入高端、高附加
值领域,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将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安全壁垒与绿色壁垒叠加,形成了更加难以突破的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只有大幅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加快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指标与国际接轨,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才能在价格竞争力持续减弱的趋势下,跨过不断提升的质量安全门槛,缓解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促进出口稳定和增长。
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加强质量公共治理,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质量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质量法律法规更偏重监督,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质量治理,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为相关治理制度的建设创造条件。
二是着力改革质量监管体制。这些年来,我国质量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部门分割,监管制度不协调,监管资源重复配置,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发生;监管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充分。加强质量治理,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建立起责权一致、机构精简、标准统一、信息透明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是着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公共的社会问题,当前质量安全问题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质量治理,必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包括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性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等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协调各方力量,以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督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治理质量安全问题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加强质量评价考核。可考虑将质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转变评价模式,更加重视横向评价、外部评价和定量评价,突出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特别是质量评价中的话语权。要推动建立健全质量统计制度,加强质量安全形势分析与风险预警。要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质量绩效考核、条件保障和资金投入,增强质量公共治理能力。
第二篇: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立足新形势,积极拓展村民自治新领域,以东山街道红光村为试点,全面稳妥地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计划生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中,红光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端正思想,提高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红光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计划外生育也多年没有发生。但是,在计划生育的管理方式上,采取以查孕为主的“双月查”。查出计划外怀孕,上门说服动员,直到采取补救措施,落实长效措施为止。如不参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手段来管理。这种工作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是大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已逐步转变,想超生的毕竟是少数。不少群众对这种频繁的查孕不理解,而群众日益需求的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又不能得到。二是村干部的精减,仅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计划生育又感到人手不够。为此,村“两委会”根据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要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走上让群众满意,干部好做工作的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改变计划生育光靠干部管理、说教等方式,使大多数群众都参与到计生工作中来,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落实队伍,为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作保证,很难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首先,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一名有文化水平、有工作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任村计生专干。其次,根据全村群众的居住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相近,活动方便的原则,成立了10个计划生育村民议事小组。经过认真推选,确定了10名有思想觉悟、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人担任各村民议事小组的小组长。每个议事小组再推选2~3名议事代表任邻里小组小组长。这些人,有的是村民小组长,有的是党员,也有普通群众。组织网络建立以后,明确各自职责。通过抓组织、队伍建设,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章立约,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顺利实施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修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计划生育公约是关键环节之一。首先,他们召开党支部会、村、组干部会、村计生协会理事会、村民代表会,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集思广益,遵循“依法建制、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奖惩分明、便于操作”的原则,结合本村的实情,修订了《红光村村民自治章程》中计划生育的章节,制订了《红光村计划生育公约》。新的章程、公约不仅规定了广大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义务,更明确了村委会对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群众应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和待遇。其次,对群众进行全面发动。通过议事小组会议、致村民一封信、入户走访、张榜公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发动,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到了家喻户晓,群众达到“三知道、一参与”,即:知道本村在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公约,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主要由群众依法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章程、公约的修改,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再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修订过的《章程》、《公约》。最后,村委会还与每个农户签订了《遵守计划生育章程、公约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靠合同的制约作用,一方面,使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调查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督促村委会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四、村务公开,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民主监督红光村计划生育公约第十一条规定:村民有权参与计划生育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有权了解掌握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有关知识。有权监督村干部依法办事。为畅通监督渠道,他们在村部设立了计生公开栏,定期公布村民的婚育、节育情况。长期公示照顾再生一个孩子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办证程序、计划生育“七不准”、举报奖励办法。同时,还设立了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广泛听取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半年和年终分别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报告《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公约》的执行情况,接受群众的评议、质询和监督。经常召开计划生育民主会、议事会,对计划生育(如:奖励政策的落实、照顾再生育的审批、对违反计划生育人和事的处理等)村务实行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利益导向,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一是按时如数兑现奖励政策,每年仅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就达6000多元;村委会还为50多户独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优先安排和推荐独生子女父母就业;符合照顾再生一孩的夫妇,如自愿放弃再生育计划,且女方达到35周岁,村给予一次性奖励300元;对遵守计划生育的夫妇,其子女考上大专院校,一次性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每月发放40~60元养老金;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每月经期发给卫生用品。二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宣传活动。树立“晚婚晚育;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的新婚育观念。利用人口分校和会员之家,采取听讲课、看录相、做试卷、发卡片、做展板等形式开展“五期”知识教育,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三是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凡是已婚的育龄妇女,每年三、九月份免费提供两次B超检查、乳透检查和其他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一次妇女病检查。为孕、产妇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妇女按规范进行随防服务。为提高报务水平,他们在“二室合一”的基础上,建成了卫生保健站,开展了“六位一体”服务(即疾病预防、全科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指导、保健教育、计生服务)项目。四是扶贫帮困,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付塘自然村村民施顺云一家四口人,其妻有病,小女儿患有痴呆症。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生活十分困难,一直住两间棚屋内。为解决该户的生活困难,村委会拿出1.5万元帮他家翻盖了两间新瓦房,并且每年在生活上给他家实施“定补”,使他家摆脱了困境。王一自然村村民王元龙,早年丧妻,上有80岁的父亲,下有30多岁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未娶上儿媳妇,全家三个男单身,属村上的特困户。村委会帮其翻盖了新居。计生专干邵道秀为其儿子介绍了对象,儿子、儿媳婚后生了一个男孩,村还为女方安排了工作。现在全家四代五口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好日子。红光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村民自治是基础,依法管理是保障,优质服务是宗旨,群众满意是目的。实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1、村计划生育步入法制化轨道。实行依法管理、村级自治,改变了村计划生育工作靠“人治”的状况。把干部和群众置于平等法律主体地位,实现了双向制约,既保证了干部依法行政问题,又通过合同的制约力,促进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履行了党的根本宗旨。过去,在计划生育中强调管理,忽视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把群众当成了单纯的管理对象,而不顾惜群众的困难。实行了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在落实国策的前提下,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为群众服务摆上议事日程,把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党的宗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红光村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群众的意愿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现在,凡需落实避孕节育的已婚育龄妇女都能在期内主动落实。要结婚的青年男、女都能在达到年龄后依法登记结婚。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XX市江宁区计生局
第三篇: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立足新形势,积极拓展村民自治新领域,以东山街道红光村为试点,全面稳妥地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计划生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中,红光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端正思想,提高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红光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计划外生育也多年没有发生。但是,在计划生育的管理方式上,采取以查孕为主的“双月查”。查出计划外怀孕,上门说服动员,直到采取补救措施,落实长效措施为止。如不参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手段来管理。这种工作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是大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已逐步转变,想超生的毕竟是少数。不少群众对这种频繁的查孕不理解,而群众日益需求的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又不能得到。二是村干部的精减,仅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计划生育又感到人手不够。为此,村“两委会”根据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要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走上让群众满意,干部好做工作的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改变计划生育光靠干部管理、说教等方式,使大多数群众都参与到计生工作中来,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落实队伍,为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作保证,很难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首先,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一名有文化水平、有工作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任村计生专干。其次,根据全村群众的居住分布情况,按照居住相近,活动方便的原则,成立了10个计划生育村民议事小组。经过认真推选,确定了10名有思想觉悟、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的人担任各村民议事小组的小组长。每个议事小组再推选2~3名议事代表任邻里小组小组长。这些人,有的是村民小组长,有的是党员,也有普通群众。组织网络建立以后,明确各自职责。通过抓组织、队伍建设,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章立约,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顺利实施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修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计划生育公约是关键环节之一。首先,他们召开党支部会、村、组干部会、村计生协会理事会、村民代表会,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集思广益,遵循“依法建制、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奖惩分明、便于操作”的原则,结合本村的实情,修订了《红光村村民自治章程》中计划生育的章节,制订了《红光村计划生育公约》。新的章程、公约不仅规定了广大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义务,更明确了村委会对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群众应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和待遇。其次,对群众进行全面发动。通过议事小组会议、致村民一封信、入户走访、张榜公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发动,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到了家喻户晓,群众达到“三知道、一参与”,即:知道本村在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公约,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主要由群众依法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章程、公约的修改,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再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修订过的《章程》、《公约》。最后,村委会还与每个农户签订了《遵守计划生育章程、公约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靠合同的制约作用,一方面,使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督促村委会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四、村务公开,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民主监督红光村计划生育公约第十一条规定:村民有权参与计划生育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有权了解掌握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有关知识。有权监督村干部依法办事。为畅通监督渠道,他们在村部设立了计生公开栏,定期公布村民的婚育、节育情况。长期公示照顾再生一个孩子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办证程序、计划生育“七不准”、举报奖励办法。同时,还设立了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广泛听取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半年和年终分别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报告《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公约》的执行情况,接受群众的评议、质询和监督。经常召开计划生育民主会、议事会,对计划生育(如:奖励政策的落实、照顾再生育的审批、对违反计划生育人和事的处理等)村务实行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利益导向,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一是按时如数兑现奖励政策,每年仅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就达6000多元;村委会还为50多户独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优先安排和推荐独生子女父母就业;符合照顾再生一孩的夫妇,如自愿放弃再生育计划,且女方达到35周岁,村给予一次性奖励300元;对遵守计划生育的夫妇,其子女考上大专院校,一次性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每月发放40~60元养老金;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每月经期发给卫生用品。二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宣传活动。树立“晚婚晚育;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的新婚育观念。利用人口分校和会员之家,采取听讲课、看录相、做试卷、发卡片、做展板等形式开展“五期”知识教育,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三是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凡是已婚的育龄妇女,每年三、九月份免费提供两次B超检查、乳透检查和其他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一次妇女病检查。为孕、产妇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妇女按规范进行随防服务。为提高报务水平,他们在“二室合一”的基础上,建成了卫生保健站,开展了“六位一体”服务(即疾病预防、全科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指导、保健教育、计生服务)项目。四是扶贫帮困,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付塘自然村村民施顺云一家四口人,其妻有病,小女儿患有痴呆症。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生活十分困难,一直住两间棚屋内。为解决该户的生活困难,村委会拿出1.5万元帮他家翻盖了两间新瓦房,并且每年在生活上给他家实施“定补”,使他家摆脱了困境。王一自然村村民王元龙,早年丧妻,上有80岁的父亲,下有30多岁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未娶上儿媳妇,全家三个男单身,属村上的特困户。村委会帮其翻盖了新居。计生专干邵道秀为其儿子介绍了对象,儿子、儿媳婚后生了一个男孩,村还为女方安排了工作。现在全家四代五口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好日子。红光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村民自治是基础,依法管理是保障,优质服务是宗旨,群众满意是目的。实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1、村计划生育步入法制化轨道。实行依法管理、村级自治,改变了村计划生育工作靠“人治”的状况。把干部和群众置于平等法律主体地位,实现了双向制约,既保证了干部依法行政问题,又通过合同的制约力,促进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履行了党的根本宗旨。过去,在计划生育中强调管理,忽视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把群众当成了单纯的管理对象,而不顾惜群众的困难。实行了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在落实国策的前提下,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为群众服务摆上议事日程,把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党的宗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红光村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群众的意愿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现在,凡需落实避孕节育的已婚育龄妇女都能在期内主动落实。要结婚的青年男、女都能在达到年龄后依法登记结婚。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XX市江宁区计生局
第四篇:提高轧辊产品质量的建议
关于提高公司轧辊产品质量的建议
近日,公司办公室按照吴总的要求,对近几年轧辊产品质量情况做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分析了公司轧辊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吴总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企业发展部认真落实吴总批示意见,对提高公司轧辊产品质量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实行人本管理,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人本管理,对质量体系做到硬件必须是人人一致,把质量体系作为方针目标管理,做到人人要懂,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在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应把质量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质量工作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坚持因人制宜,因层施教的原则,把质量教育对象划分为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自上而下,逐级施教,通过会议或培训方式来宣贯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以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每个人的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例如,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操作;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精度不足;产品生产环境维持不到位,导致洁净度、相对湿度等控制不到位;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对产品性能指标验证不足;未充分考虑产品加工方法;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编写不到位造成用户使用方法不准确,导致轧辊产品质量下降等等。要坚持普及质量体系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相结合,即做到人人懂技术、工艺、以及产品指导书和质量标准,人人懂操作,人人会操作,人人好操作。坚持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即从整体上普及质量体系教育,也要从专项和重点质量问题进行培训教育。坚持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相 结合,全力推广公司内部和国外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切实提高对质量的重视程度。
二、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加大质量的过程控制力度
1、在公司内部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建立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及其管理标准,必要的岗位设置考核制度。事实上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认真的对待,那么公司轧辊产品的合格率是非常高的,不是百分之百也是百分之九十九。公司产出的废品率完全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认真负责的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全程质量管理就是最充分的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就由哪一个环节来负责,而相对的,如果大家都做的好,也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奖罚得当是提高生产率的最好的方法。光说好听的没用,要把奖励措施落到实处,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企业真正地关心员工,那么员工也会真心地为企业服务。
2、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相结合,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标准。从轧辊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到原料采购,从第一道工序到产品下线,从装箱到运输,每个环节必须制定详细的、可控制的管理标准。事前控制的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上。技术和标准一旦出现失误会给质量管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应当从根本上尽量减少质量事故、降低质量管理难度。事中控制主要指从原料进厂到产品下线期间,按照工艺标准进行质量监督的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事中控制要求严格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例如日常生产,工段岗位、操作员工按标准自检并记录报表;工段长日常抽检并记录报表;设备维护部门检查设备日常记录表,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质检部与工艺技术员实行全天候跟班(白、夜、加急班)巡检、记录处理、上报、公布。每个下游环节员工就是上游环节的质量监督员,出现质量要及时反馈给上游,杜绝不合格产品从自己手中流入下个生产环节。质检部、工艺人员与生产部职能分开,进行业绩考核,独立行使职权。以避免因职责不明而互相推诿、袒护责任、效率不高等。事后控制的重点是确保每个产品合格,并把不合格产品及时反馈给制造部门进行返工。要做到对质量问题的快速反应,对于生产现场、市场反映的质量问题要高度重视,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认真加以改进。就像调研报告中说的“轧辊制造技术是一项较复杂的工艺技术,涉及到冶炼、铸造、机械加工、热处理等多种专业理论知识,轧辊质量问题也不单单是某个工序的问题。也不是某个部门和个人的问题,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要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积极配合生产单位寻求解决对策。同时,持续关注我公司生产的轧辊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技术问题,对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处理或立项研究”。并建议公司成立一个轧辊质量推进专项工作组,集中公司科研、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人才,设立攻关奖励基金,及时对轧辊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工序。
3、用业绩考核改变公司轧辊产品质量下降局面。之所以出现“重产值轻质量”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质量工作没有真正与个人收入挂钩。业绩考核应当与每个人的收入挂钩。考核是质量管理的杠杆,不能只对质检人员考核,放弃了对制造部门员工质量的考核。许多部门只考核制造人员的产量而不考核质量,势必造成“干的越多,废的越多”的尴尬局面。管理者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制定制造人员的产量和质量权重系数,进行双重考核。如果缺乏中间制造环节的质量考核,势必把质量问 题都丢给最后一个环节,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部门间相互扯皮。
4、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客户和员工是最好的质量改善者。客户是产品质量的裁判,应当及时对客户反馈的意见进行调查和整改。售后服务部门应全力以赴指导用户轧辊产品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一般故障判断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用户掌握操作维护知识、提高使用水平。要提升服务人员素质,时刻树立为客户服务意识,胸怀全局,壮大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效率,及时为用户排除设备故障、提供满意服务,从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建议设立专项售后服务监督小组,分发用户满意调查表,根据用户满意程度对售后服务部门和员工予以奖励和处罚,处罚要加大力度,应以绩效和行政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员工是产品质量的一线情报员,他们熟悉制造环节的每一个细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善质量的做好措施。建议对获得公司设立质量先进单位、个人及质量标兵的部门和员工向全公司重点推广,宣传其事迹和经验。尽管我公司有针对质量管理的奖励,但从目前轧辊质量现状来看,对重视产品质量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会激励更多员工加强质量管理。此外,建议设立专项奖金奖励努力改善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的员工。定置管理控制程序,使员工与设备在现场的结合关系和结合状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工序较多的产品更应如此,可以针对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激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这比换人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声誉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从而达 到提高轧辊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的贯彻、监督、审核、执行
1、在轧辊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开展检查和考核,把工序控制和质量标准化、质量检测有机结合,并与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融为一体,由关键工序控制点到全工序、多环节方向发展,通过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从研发、设计、制造、验证、保管、使用均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确保不合格产品不进入下道工序或者出厂。对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轧辊产品的生产是由许多道工序组成的,如果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检查审核,那么轧辊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交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2、增加产品评审力度。建议公司组建评审组,召开评审会,评审会的时间要充分,不能仅限于对会议文件的审查,还要对实物产品进行审查。除了审查最终产品的性能外(毕竟只是抽样),还要对产品形成过程的控制情况做重点审查,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措施有效性进行审查,直接到操作现场审查,效果更佳。除进行产品出厂质量评审外,还应加强产品生产前状态评审的力度,含原材料、设备、环境、加工方法、人员资格等方面,将产品质量控制点前移,尽可能地避免后续出现不合格品,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3、加强内部质量审核,虽然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获得认证证书,它只能表明公司建立的质量体系满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可是在质量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要防止认证后出现管理滑坡,必须通过持续有效的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判断,对发生不合格与潜在不合格,实施纠正和措施,才能 使质量体系进入良性循环,把内部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当出现质量不符合时,应立即实行质量否决,并要将质量损失与责任单位的效益工资及主要领导的年薪挂钩,并作为对主要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操作者,可以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在调研报告中我们看到公司质量不符合项发生的次数不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工作,支持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把我们所建立的质量体系长期运行下去。
一个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市场竞争依靠质量,品牌是质量优良最佳标志,是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总之轧辊产品要想成为国际市场的品牌产品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开发轧辊制造技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让轧辊产品成为国际品牌,赢得用户满意。
企业发展部 2010年10月18日
第五篇:我国家具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研究
我国家具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研究
【摘要】我国家具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质量体系专业机构和技术标准单一,问题突出。在制度、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家具;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具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家具的生产材质、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因素甚至已经成了影响人们选择家具最重要的关注点。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家具生产和消费情况来看,家具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低级生态阶段”,家具厂商众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规格混乱,有毒超标问题产品屡见不鲜,加之家具市场行业的监督力度较低,消费者对家具产品缺乏充分的认识,所以家具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窗口期“,急需对该行业进行检测系统、诚信系统和认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而检测系统作为其中极重要的一环,对推进家具行业质量体系表转化和该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家具检测标准体系及现状
国际主流家具检测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监检、第三方检测、和企业自检“三类,这三类中以政府检测的规格最高,也最为严格,目前的政府检测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由国家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家具行业抽查活动,另一种是由国家记住质量监督部门组织的定期检验活动。我国目前执行的家具质量检测体系就由这两部门构成。从检测对象上看,我国当下执行的检测体系主要包括家具通用技术与基础标准、家具产品强度试验方法标准、家具用化学图层试验方法、家具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家具用辅料及其试验方法标准等五大环节,主要制定或已发布的明文标准共计67项,其中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33项,按规定制定的轻工行业标准达34项,其中由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有4项,分别为GB17927-1999标准体系,GB18584-2001标准体系,GB5296.6-2004标准体系和QB2453.1-1999标准体系,共同涵盖了设计家具产品的弹簧、软床垫、引燃性和对儿童的有害物质限制的规定标准。从产品种类上看,基本囊括了包括办公桌椅、木制/金属家具、餐桌餐椅、课桌课椅等产品在内的主要家具产品种类。
从管理机构看,我国到2009年就已经建成了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却少之又少,而只有上海和广东两家国家级家具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二级行业的质量检查检验部门也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哈尔滨、常州、赣州等家具产区。从管理现状上看,我国现行的家具检测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管理标准和体系严重滞后,对国外先进标准盲目跟风,认为降低标准的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受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家具市场发展迅速和家具检测领域发展缓慢的双重因素影响,我国的家具检测行业在设备、资金、监管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与国际相接轨的进程中往往由于种种限制条件的约束,擅自降低检测标准问题相对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家具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家具质量检测领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上文谈论过的种种问题,我国的家具质量检测行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面临着来自技术、监管、人才、制度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我国当前现行的家具质量管理保障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缺乏严格的、必要的法律、法规规范。一方面导致相关部门在对家具产品的检查与执法中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对违规厂商执法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不法厂商的各种违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原有的家具质量检测行业法规严重陈旧,“具有10年以上标龄的标准超过一半以上“从建国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制定过的相关行业规定不过70份,大量的新型品种在这一过程中迅猛发展,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却迟迟无法跟进,致使大量新型家具产品在产品规格、环保等级、配件标准等方面长期处于执法空白地带。
二是我国家具产品的质量检测鉴定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匹配家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形式来看,欧美国家的家具检测鉴定水平、检测标准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我国,如“欧洲提出的最新的绿色家具标准和欧盟最新提出的家具中有机物发挥限量与检测方法;美国的床垫阻燃法规“等等技术要求都已经比较成熟,但这些领域对我国来讲却依旧比较陌生,如对床垫的阻燃性规定上,我国对于家具的床上用品按照GB17927-1999标准,但目前仅执行国际标准的第一部分,也就是仅进行了香烟的印染测试工作,而对于其他可引燃物的测试上,我国仍处于空白阶段。此外,我国许多检测中心和部门在设备上也远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设备陈旧,检测环境差,设备的配套设施差等都加重了我国家具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的落后状况。
三是从人才队伍建设上看,我国家具质量体系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仍十分匮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具体方面,首先,具有良好技能、了解产品及相关技术检验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对家具产品的选材、制作、设计等各个领域都缺乏较高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准;其次,具有较高学历、良好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严重短缺,家具质量检测体系长期被排除在科研领域的范围之外,导致该领域一直比较缺乏高层次研究性人才,人才的梯队建设、高水平队伍建设长期落后于产品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我国家具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要明确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家具质量检测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国家立法部门要根据跟我国家具产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针对家具行业发展迅速、分类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要体现立法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国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对查出过程中发现的不法家具厂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桂东给予处罚,从根本上扭转家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保证家具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不断加大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行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技术、社会陈旧落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家具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家具行业质量检测体系的推进,必须要在硬件上下足功夫,要依靠先进的高精尖设备对所生产的家具产品进行标准化检测,才能保证每件商品的产品质量。要实现这一设想,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要注意及时淘汰、更新旧有设备,及时开展新设备的引进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先进设备的进口和自主研发工作,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提高设备的准确性和先进性,推动家具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
再次,要加大对行业标准化质量体系的继续完善,快速推动我国家具质量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进程。全国家具标准化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在家具标准化检测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当前市场上的家具产品,制定严格、细致的体系分类标准,并对旧标准进行及时更新和修订,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真实需求。
最后,要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构架合理、充足、完备的人才队伍体系。家具质量体系的建设工作,最后还是要靠人的执行。立足我国当前家具质量体系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状况,应当不断加大对该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对家具质量体系的资金和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该领域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杨加玮.家具产品检测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2]胡景初,刘唐书.中国家具标准化现状及发展[J].林产工业,2007,01:16-18.[3]段文彤.我国家具质量与检测技术水平综合分析[J].家具,2008,02:41-45.[4]庹宗彦.标准在家具检测中的作用[J].中国标准导报,2015,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