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0年05月21日 13:53:43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自“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实施以来,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规定,认真落实执行,有效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切实规范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足,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存在的不足
㈠信贷管理系统与贷款资金“实贷实付”要求不匹配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是2006年12月开始运用的,在信贷管理系统中,除综合授信贷款、循环资金贷款两个品种支持客户在限额内多次提款申请要求,其他贷款品种不支持客户多次提款申请,与“实贷实付”要求不匹配。如某个人客户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6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此次提款申请30万元,但信贷系统规定农户经营贷款必须一次性出账60万元,造成提款金额与立据金额不一致,事实上违背了“实贷实付”的要求。
㈡贷款资金支付审核与贷后管理脱节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金支付审核岗位设置在风险部门,支付审核岗主要负责辖内委托资金支付审核。支付审核岗往往凭客户与信用社签订的支付协议、提款申请、交易合同等凭证独立行使支付审核权限,对贷款资金支付后的实际用途与提款申请要求是否一致,贷款资金后续使用是否符合贷款用途等情况无法监控和监督。
㈢客户存在虚签交易合同套取贷款资金行为
在现实的贷款资金支付审核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客户因贷款用途不符合规定,但为了套取贷款资金,往往与同类型客户虚签交易合同,套取贷款资金后,再将资金从对方交易账户上划转到个人或企业在他行开立的账户,挪用贷款资金,逃避监督。
建议和思考
㈠建议上级联社尽快改进信贷管理系统
建议上级联社尽快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升级、改进信贷功能模块,让所有贷款品种符合“实贷实付”的要求,切实规范信贷管理系统与贷款资金的支付行为。㈡强化贷后管理,严控贷款资金使用
贷后管理人员应严格落实贷后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监控客户资金的使用与其经营运行情况是否匹配。一是要吃透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达到步步深入的目标。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除贷后检查外,还应包括账户监管、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客户档案管理、问题贷款的处理、贷款回收等内容;二是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检查报告的格式,并按业务类型、品种、担保类型、五级分类结果等细分贷后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度,确保贷后检查不走过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贷款投放后,要对所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并形成书面报告,重点监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贷款用途的使用情况、项目是否正常,客户的法律地位、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贷款的偿还情况、抵押物的价值和质量情况等,持续监测的目的在于强化风险预警,高度关注和防范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风险。
㈢学习贯彻落实贷款新规
一是要迅速组织全员代表认真学习“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明白出台贷款新规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信贷、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要对贷款新规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实贷实付”及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等重点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全部客户经理进行培训,深刻理解贷款新规的要义和内涵,增进了对贷款支付管理及全流程管理的理解;四是对照贷款新规,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合同文本及业务流程等,为全面执行贷款新规夯实基础。同时,加强与客户沟通,分批组织不同规模的社企座谈会,让客户全面了解“贷款新规”的要求,既防止客户流失,又为新增贷款按“贷款新规”发放管理提供保障。
㈣加快贷款新规执行,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要以强化“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力建设为突破口,一是稽核监察部门要把《个贷管理办法》《流贷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执行情况作为2010年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重点查处借款人违反规定,化整为零规避贷款支付等行为,以推动新规的落实和执行;二是对不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信贷从业人员,除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限期纠正外,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给予下岗学习以及行政处分,全方位防范信贷风险隐患,防止违规违法放贷行为发生。
第二篇:5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资金支付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资金支付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的监督管理,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县级联社)下列信贷业务的资金支付监督管理:
(一)固定资产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项目贷款等;
(二)流动资金贷款;
(三)个人贷款,但不包括农户用于生产性贷款等国家有专门政策规定的特殊类个人贷款以及信用卡透支。本条所指固定资产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固定资2产投资的贷款。本条所指流动资金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贷款。本条所指个人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贷款。第三条开办信贷业务的营业网点应设立贷款资金监督管理专(兼)柜(以下简称贷款资金监管柜),人员由熟悉会计结算、信贷业务并具备一定商业合同审查能力的人员组成,专门负责贷款资金发放和监督支付等工作。第四条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一)负责贷款资金发放、支付、收回的会计账务处理;
(二)受理、审核借款人支付申请,办理资金划付;
(三)登记保管贷款资金发放支付台账及有关资料,负责与信贷、会计等部门核对;
(四)将贷款资金发放和支付过程中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及时通知信贷人员,并配合信贷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五)负责贷款资金发放、支付、收回等资料的整理归档。贷款资金支付完毕后,应纳入信贷档案管理的资料移交信贷部门(信贷专管员)保管,应纳入会计档案管理的资料按有关规定归档保管。第二章基本要求3第五条贷款发放时,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接到信贷人员送交的提款申请书,审核后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专用或指定银行账户。第六条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分为农村信用社受托支付(以下简称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以下简称自主支付)。
(一)受托支付是指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采用受托支付的,应根据约定的贷款用途,审核借款人提供的提款申请书所列付款对象、付款金额等信息是否与相应的支付凭证相符。原则上应在贷款发放当天,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确因客观原因在贷款发放当天不能将贷款资金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的,应在下一工作日完成受托支付。
(二)自主支付是指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后,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采用自主支付的,信贷人员应要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报送贷款资金支付情况报告,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资金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4第七条借款人支付资金时,应提交提款申请书或贷款资金发放支付申请审批书,经信贷人员及其负责人审核批准。采取受托支付的一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预付款需提供交易合同等交易证明;
(二)后付款除提供交易证明外,还需提供货物运输凭证或结算单、发票等结算证明;
(三)需要提供的其他证明资料。第八条固定资产贷款、受托支付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受托支付的个人贷款的资金支付实行台账管理。资金支付后,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根据支付凭证及时登记《贷款资金发放支付台账》(附件)。采取自主支付的,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受理保管借款人送交的贷款资金支付汇总报告。第九条借款人付款行为如出现不遵守支付约定的情形,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应停止支付贷款资金,并通知信贷人员,由信贷人员采取相应措施。第十条信贷人员应加强贷后检查和监督,定期检查、抽查借款人贷款资金支付使用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要按相关信贷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通知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第三章贷款资金专用账户监督管理第十一条贷款资金账户监督管理是指要求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约定在农村信用社开立或指定专门贷款发放、资金回5笼账户,实行贷款资金专户管理,农村信用社对专用账户采取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第十二条贷款资金的发放和划出须通过贷款资金专用账户;固定资产贷款,农村信用社可要求借款人开立或指定资金回笼账户,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借款人将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转入该账户,作为项目销售收入或偿债资金监管。贷款资金专用账户可用作资金回笼账户。第十三条贷款资金专用账户内的资金须专款专用,农村信用社监督客户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金。第四章固定资产贷款支付监督管理第十四条借款人申请提款时,须提交提款申请书,经有权审批人审批,信贷人员将有关资料送交贷款资金监管柜,由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负责贷款资金的发放和监督支付。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须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尽职调查。属于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分笔发放的,每笔贷款发放前,信贷人员负责审核是否满足发放条件,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担保合同依法成立并已生效;
(二)借款人信用状况未发生不利变化;
(三)借款人按约定用途使用了前一笔贷款;
(四)项目的资本金或其他应筹措资金已按规定的时间和比例足额到位;6
(五)未发生成本超支或成本超支已自筹解决;
(六)已按计划完成工程进度;
(七)提交真实有效的借款用途证明文件;
(八)没有其它违约事件发生。第十五条单笔支付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对前述规定以外的固定资产贷款资金支付,农村信用社认为有必要的,也可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单笔支付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且小于50万元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采取自主支付。第十六条固定资产贷款受托支付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监督管理:
(一)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接到贷款发放资料和借款人提款申请书后,对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审批情况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将贷款发放到合同约定的借款人贷款资金专用账户;
(二)借款人支付款项时,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审核支付凭证与提款申请书中的收款人、金额、用途等内容是否相符;
(三)营业室会计主管审核并在支付凭证上签字;
(四)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对审核后的支付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并登记保管《贷款资金发放支付台账》。7第十七条自主支付方式实行贷款资金封闭管理,借款人在提交提款申请时应同时提供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并遵循以下监督管理流程:
(一)实行专户封闭管理,贷款发放后直接转入合同约定的贷款资金专用账户;
(二)借款人按照逐笔审批原则支付使用资金,支付凭证须经信贷人员签字同意,营业室会计主管审核并签字后,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并登记保管《贷款资金发放支付台账》。第十八条在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形的,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一)信用状况下降;
(二)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
(三)项目进度落后于资金使用进度;
(四)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受托支付的。第五章流动资金贷款支付监督管理第十九条借款人申请提款时,须提交提款申请书,经有权审批人审批,信贷人员将有关资料送交贷款资金监管柜,由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负责贷款资金的发放和监督支付。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须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尽职调查。8第二十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流动资金贷款,原则上应采用受托支付方式:
(一)与农村信用社新建立信贷业务关系且借款人信用状况一般;
(二)支付对象明确且单笔支付金额较大,具体额度由各县级联社结合实际确定;
(三)农村信用社认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支付监督管理流程,遵照本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第二十二条对第二十条规定范围以外的流动资金贷款,采取自主支付方式,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监督管理:
(一)贷款发放后直接转入合同约定的贷款资金专用账户;
(二)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自主支付资金;
(三)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受理保管借款人报送的贷款资金支付情况报告;
(四)信贷人员负责对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督促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报送贷款资金支付情况报告,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资金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第二十三条在贷款资金支付过程中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形的,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9同约定变更贷款资金支付方式、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一)借款人信用状况下降;
(二)借款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强;
(三)贷款资金使用出现异常。第六章个人贷款支付监督管理第二十四条个人贷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农村信用社同意可采取自主支付方式:
(一)借款人无法事先确定具体交易对象且单笔支付金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的;
(二)借款人交易对象不具备条件有效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的;
(三)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且单笔支付金额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五条本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情形之外的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第二十六条采用受托支付的个人贷款资金支付,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监督管理:
(一)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接到信贷人员贷款发放资料后,对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审批情况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将贷款发放到合同约定的借款人贷款资金专用账户;
(二)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审查支付凭证与贷款资10金发放支付申请审批书中收款人、金额、用途等内容是否相符;
(三)营业室会计主管审核并在支付凭证上签字;
(四)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对审核后的支付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并登记保管《贷款资金发放支付台账》。第二十七条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支付监督管理流程,遵照本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第七章特别规定第二十八条借新还旧贷款、盘活贷款、重组贷款原则上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第二十九条社团贷款原则上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由代理社负责贷款资金的支付监督并及时向成员社通报相关情况。第三十条合同约定借款人提供专门资金回笼账户的,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要对回笼账户进行监控,定期将账户资金进出情况通知信贷人员。第三十一条贷款资金监管柜工作人员不得受理信贷人员代客户办理贷款发放、支付、还款等业务。第八章附则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信用社是指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其所属分支机构。第三十三条全额保证金类质押项下的固定资产贷款,以存单、国债或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其他金融11产品作质押发放的个人贷款,可参照本细则执行。第三十四条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申请个人贷款用于生产经营且金额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根据贷款用途适用相应的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或个人贷款支付监督管理的规定。第三十五条未认真履行本细则的,按《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第三十六条本细则由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并负责解释、修改。各县级联社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问题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不仅是信贷管理的基础,而且是信贷资产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防范信贷风险之源。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在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此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或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贷款的“三查”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识别风险
表现:一是信贷员任凭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口述为主要依据,缺乏实地调查、纵横向侧面调查比较分析、辅证依据提供、收集,经济信贷档案、调查报告与借款户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很大;二调查缺乏完整性,没有遵循通行的“5C”调查法,只注重调查、考虑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轻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和衡量;三是以借款人的个人行政官位,代替其人品和信用观念、还款实力和意愿;四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时下,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资产或保证人有资产或有每月固定的收入,不论借款有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给予办贷;五是在贷款调查及发放时,缺少对该笔贷款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措施,考虑的单是乐观的一面;六是对借款的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抵押物是否足值、保证人是否有保证能力等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调查;七是借款人在缺乏实际的借款用途,不能自圆其说时,信贷员不但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按借款户要求以“生意、副业”等大概念,用途模湖不清。在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严重不足时,往往对投资规模、自有资金、对外负债、人品、信用等情况在调查报告中,一字不提,往往以某某因做什么,向信用社申请贷多少,同意贷款多少,作为调查结论。
2、贷时审查存有走过场,没有堵住风险
表现:一是目前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的走过场。比如:以浙江省农信系统目前在使用的贷款纸质审批审查和电脑审批审查环节的实际操作来看,信贷员认为在纸质审批书的“审查栏”上签上已审查的字样,只要能确定借款人、保证人本人签字、合同文本填写要素齐全、相关证件真实的效证就可以,除此以外审查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在电脑上审查更是一种形式,因为可以没有纸质异地审查,审查人员更没有任何责任,只是一种电脑操作程序而已。二是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目前基层各级在对审批审查时,只看下级上报的调查报告而定,对其内容真实性很少进行实地再调查、审查;三是对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整性没有认真进行核实。当前在有此地方信用社资产质较差,借顶名贷款比较突出,这与当时在贷款发放审查把关不严,对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没有认真进行核实有很大的关系;四是对借款办理手续、合同、借据要素没有严格进行审查;五是对贷款手续相关证件真假性审查不够严格、规范;六是对点贷贷款、介绍贷款、逆程序操作贷款、盘活周转存量贷款审查普遍较松;七是在贷款营销任务重的时候,就放宽了对贷款准入条件的审查。
3、贷后检查弱化,没有发现风险
表现:一是对贷后检查管理重要性缺乏认识,重放轻管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对已诉讼贷款、表外呆销和票据置换的贷款,在有的地方不仅贷后检查弱化,甚至基本上放弃了对其跟踪管理工作;二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制约了贷后检查管理的有效开展,而且影响了贷后检查管理的实际效果;三是缺乏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贷后检查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体,导致信贷人员责任意识谈薄;四是对贷后检查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五是贷后检查缺乏连续跟进性。信贷员对自已管片的贷款很少有真正进行跟踪检查(尤其是不良贷款、表外贷款);六是缺乏贷后预警信息风险处理机制。七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贷后检查弱化流于形式。
二、加强贷款“三查”工作的对策思考
由于放松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及贷后检查监督的贷款“三查”制度,导致,当前在有些地方借顶名贷款比较突出,据对某一信用社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情况统计,借顶名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整个新增不良贷款的85%。借顶名贷款、垒大户贷款、多笔贷款集中在由一个保证人担保的贷款、在其他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已有借款的贷款现象是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根源,隐患风险巨大,风险存在着不可控性。针对当前农信社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切实提高贷款管理水平。
1、强化人本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好信贷工作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人。首先,各级管理者,要全方位树立以人为本信贷管理新理念。培养和任用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廉洁奉公,尤其信贷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信贷员队伍;其次,强化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信贷文化教育和培训,弥补制度和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其三,注重培养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能力;其四,建立良好的信贷从业人员培养、任用、奖罚激励机制,培育对信贷工作的忠诚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第四,建立信息联络交流网,推行信贷信息联络员。利用联络员人熟、地熟、对同行业人员及本行业发展情况熟悉的优势,可以真实了解贷款户的变化情况。
2、强化风险防控,完善“三查”评价考核
贷款“三查”是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首先,应突出贷款用途的真实性、物质保证性及按时回归性。防止借名贷款首要环节就是“三查”要到位,调查是是基础,审查是关键,检查是保证;其次,信贷调查必须严格遵循5C调查法;第三,增强信贷管理的科学性,切实强化信贷“三查”制度执行检查监督的力度。必须正确看待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光有制度而忽视管理,必须在切实提高“三查”制度的执行力上下功夫,重制度轻管理已给信用社造成了惨痛的教训;第四,完善信贷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有效、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的信贷评价体系,重构规范信贷操作流程,突显贷款各环节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构成调查、审查、检查三道防线道道设防严格把关的风险防控体系。
3、强化责任问责,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责任问责是确保“三查”贯彻执行的有力手段,对在信贷调查发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照“三查”或信用社各项规范操流程规定,导致信贷资产风险应及时进行严厉处理。首先,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才能维护制度有效性;其次,加大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和监督力度,强化其责任问责;第三,强化责任层层追究制。在贷款“三查”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责任层层追究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第四,充分发挥序时审计、常规审计、离岗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罚;第五,对无视“三查”制度,屡查屡犯者,必须从重从严查处,同时在违规处罚时必须能全面体现“热炉法则”的(警告性、公平性、即时性)原则。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对农村信用社借名贷款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信用社借名贷款问题的思考www.xiexiebang.com 2007-11-19 00:00:00 来源:金融新网 作者:钟英生
目前农信社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大量借名贷款现象,不仅范围广,而且数额多,长此发展下去,会对农信社造成不利的影响。农信社主要经营的是贷款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上级联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然而借名贷款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有力的办法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此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
明确借名贷款的概念
所谓借名贷款,是指被立据人同意用款人利用自已的名字、自已的证件在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但本人未到信用社签字盖章,资金由用款人使用。借名贷款是一种违规贷款行为,它与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化名贷款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的是二者借款人都不是用款人,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不同。借名贷款的借款人是真实的,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的借款人是虚假的,是假冒他人名义或虚构借款人办理、骗取贷款的行为。二是客体不同。借名贷款所提供身份证明、信贷资料档案等是经借款人同意,由借款人提供的真实的情况,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的借款人提供身份证明、信贷资料档案是由用款人随意编造仿冒出的虚假证件。三是目的不同。借名贷款的出发点是一种善意的,其目的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信贷人员的目的是为了更多为信用社创造效益,更好方便客户,更快满足客户需要,其二客户确因生产经营急需,资金周转不灵所至,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是一种恶意的,多为信贷人员利欲熏心内外钩结作案。四是后果不同。借名贷款外部绝大多数是有物质保证,且农信社内部均落实了放贷第一、二责任人,贷款风险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而冒名贷款其提供的一切手续均是伪造虚假的,真实用途不明,贷款风险性极大,产生的社会影响很坏。五是性质不同。借名贷款是违规行为,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不能人为地将借名贷款与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划为等号,用同样的办法对待和处理。
借名贷款产生的根源
借名贷款在现阶段农信社十分盛行,其产生的土壤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随意性
制度执行不到位
上级联社虽然建立、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和加大了到期未收回贷款的追责力度,但仍出现大量的借名贷款,究其原因,还是管理随意性,制度执行不力。一是部分员工放松了对新制度的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制度落实年”活动只挂在嘴上,写在本上,贴在墙上,就是未落实在行动上,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按***惯、老套路、老办法、老经验管贷放贷,有的甚至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基层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出于财务的压力,从本位的、自身的、个人的、短期的利益出发,对在全员营销贷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的违规行为,熟视无睹,见多不怪,检查走过场,处罚缺力度,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
(二)铺天盖地贷款营销
放贷人资格未审查
为了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自上而下,一哄而起,不审资格,不顾制度、不讲原则、不择对象、不问风险,从领导到员工,从外勤到内勤,从后勤到前勤,个个都有权,人人都管贷,计划
到岗,任务到人,考核到位,铺天盖地搞倾销,普天大地搞违规,顶天立地驼处罚,欢天喜地收利息,惊天动地抓效益。这样,怂恿了一批违规人员,伤害了一些守法员工,危害了农信社的长期利益。
(三)沉重财务计划压力
倒逼贷款扩张营销
按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支持的对象是农村、农业、农民,面对的是弱势产业、弱势群体,成本高、收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上而下没从实际出发,致使出现沉重财务计划压力,倒逼贷款扩张营销的怪现象,一方面上级联社下达过高的盈利计划,刚性的绩效挂钩考核,另一方面基层各社为了增收入、保工资,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硬性的收息任务,迫使询找息源,竞赛相盲目扩张贷款规模,有的闯红灯,踩着黄线走,化整为零,超权放款,为争夺客户资源,不顾制度规定,大开借名贷款之门,造成一户多头、多名、多处反复贷款。
(四)过多贷款审批环节
过少授权授信额度
按现行制度规定,一个客户借一笔贷款,从调查建档到贷委会审批发放,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一是审批环节多。大额须经县、市、省层层报批,每一笔贷款往往是上级联社转来转去,部门压来压去,基层社跑来跑去,客户等来等去,最后贷款未批问题哪儿来哪儿去。二是报批手续复杂。每笔贷款既要纸质文本材料,又要电子档案材料,按现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贷款流程要求,一笔贷款要经过各个操作环节和多道电子指令,程序过于复杂,手续过于繁琐,加之贷委会人员难碰头,一笔贷款从调查到最后一道电子指令,时间遥遥无期,作为外部客户“时间就是金钱”,耽误了时间就错过了商机,作为内部员工“远水救不了近渴”,没满足客户需要就等于赶走了客户,所以部分信贷人员只好简程序,省环节,在自身的权限之内甘愿冒险当第一责任人为客户化整为零或借名贷款。三是办理抵押手续难。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需办抵押手提续,合规有效抵押不仅要办理它项权证手续,还要由客户交纳一定的费用,农户能作抵押的只有房屋,而在农村有99%以上没办房产证,为迎合客户的心理,方便农户需要,少数信贷人员于规章制度而不顾,利用其亲戚朋友的名义为其一人贷款数笔。
(五)残缺客户信息采录
失真误导信贷档案
借名贷款的大量出现,有很大程度与基层社信贷管理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密切相关。一是残缺客户信息采集。一方面上级下达客户信息采集任务要求高逼得紧;另一方面基层社时间短、范围广,工作不到位,致使信息采录不全面。二是失真误导信贷档案。不全面的客户信息采录自然带来信贷系统存入的信贷档案资料库失真,导致放款没有可靠依据,借名贷款盛行。
三、消除借名贷款的举措
通过分析借名贷款形成的原因,不难看出,大部分借名贷款与员工习惯性、盲目性有关,很多人初始是不自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被动违规没有及时纠正和处理,就形成习惯性违规,其结果是由违规量变朝违法质变的方向发展。因此,治理借名贷款既要从完善制度,强化教育,规范行为入手,又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和违规处罚力度。
(一)完善规章制度
细化工作流程
一是要一切从基层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制订和完善有利于业务经营发展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简便易行,具有适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及执行力,切忌罚不责众规章。管理应围绕经营转,对制约业务经营发展的制度应尽快地废除,对有利于促进业务经营发展的规章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加以修改和完善。二是要细化信贷业务工作操作流程,应分不同的信贷业务项目、工作环节、操作程序等加以规范化,严格操守。
(二)加强制度教育
规范操作行为
从过去的借名贷款看,其主要原因是制度观念淡化,规范操作意识差,因此,一是加强教育。要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制度的学习、理解熟悉,并落实好制度,要克服重玩乐轻学习,重经营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眼前轻长远等思想倾向,要采取灌输式方法强化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警备示教育,来增进对制度的理解,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用制度管人管事。二是规范行为。其一要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因为思想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言行,要通过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来武装员工的思想,让员工自觉遵守职业情操。其二要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行为,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恶意串通发放借名贷款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要予以打击,杀一儆百,只有这样,借名贷款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三)坚持基础抓起
严格规范管理
一是加强客户信息采集,完善信贷网络系统。要及时加强客户信息采集、补登工作。客户信息采集是信贷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农信社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客户基本情况表中的年收入、户主、家庭成员等栏目所规定的要素应填写齐全、录入准确、收集完整。要通过公安、工商信息导入,对过去采集不完善、不详细、不系统、不全面的做好信息补录建档工作,做到姓名、地址和身份证号真实可靠。同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网络系统,建立客户信息数据资源资料库,实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为发放每一笔贷款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推行户主实名贷款制,严把客户准入关。严格客户贷款主体资格审查,要以公安印发的户口簿确定的户主、工商局登记的私营业主和企业法人实名贷款。坚持“一户一档,一户一主,属地办理”的原则,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等,农信社只与户主建立信贷往来关系,真正从源头上防止多头、借名、交叉和跨地区贷款。三是适时贷款合理定价,按照统一价格放贷。农信社要以县为单位确定资金价格,并严格执行到位,对系统内擅自以降低利率为手段,互挖墙脚,跨区放款的要严防查处。
(四)把握关键环节
建立约束机制
一是严把资格审查关,建立信贷员准入机制。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其一健全信贷人员资格审查机制。对“十种人”和有违规贷款前科的取消放款资格,对有放贷资格的发给证书,坚持持证放贷,坚决杜绝人人放贷款,个个搞营销的作法。其二推行信贷人员技术等级机制。按技术等级高与低,确定其放款额度的多与少,信贷员技术等级的升降依据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而变动,与其经济待遇挂钩。二是严把贷款出口关,建立贷款分级负责机制。小额农贷由信用社按包村村信贷员逐户调查摸底,信用社集中评级等操作程序核发《贷款证》,由营业室柜面凭“两证一章”发放;大额贷款由信用社调查、审定、报批,按大额贷款操作流程落实放贷及管理责任;对中小企业贷款一律由联社定点投放,并落实责任;对内部员工及家属贷
款一律由联社审批后在营业部一个口子发放。三是严把内、外监控关,建立贷款监督约束机制。对内,其一实行所有新增贷款定期交叉函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其二对辖内贷款定期公开到村头、垸尾及社区。对外,采取设立举报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及发出征求意见书等方式加强社会监督。四是严把人事调配关,建立轮岗、休假和干部交流机制。严格审计监督,实行审计关口前移,坚持“先移交、后离岗、先审计、后上岗”的原则,将借名贷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减少审批环节
提高工作质效
一是减少审批环节。省、市、县联社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系列问题。既要站在防范风险的角度,又要立足于为基层服务从实际出发,简化贷款审批和操作程序,及时审贷,尽快批复,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合理授权授信。要适当放宽基层社贷款限额,其一放宽贷款限额。尤其是对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贷款管理较好的信用联社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加大授权授信额度,以缩短放款时间和方便客户需要,减少员工善意违规。其二放宽信用放款额度。对经营效益好,信用程度高的 “黄金”客户和优质客户的信用贷款额度放宽至50万元左右,最大限度留住客户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增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基层社员工要牢固树立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在贷款的问题上,既要克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怕驼责任、保守惜贷思想,又要摒弃“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重放轻收、粗放经营观念,要按照“物权法”扩大抵押物范围,依规依法办理抵押,基层信用社要主动做好没有房地产证客户工作,及时办理房地产证手续。
(六)区别不同情况
实行责任追究
借名贷款的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来自上级过紧的贷款授权机制和超大利润计划高压,内因是出自员工世俗经验管理习性及较差自我约束能力。借名贷款是一种违规行为,也是信贷的一项风险源,必须严厉制止,但应与冒名贷款严格区别开来,对借名贷款的处理,应一分为二,区别过去和今后不同情况,一是对过去的借名贷款要坚持自查自报从轻检查举报从重,正常运转从轻形成风险从重的原则。其一全面清理,认定建档。对现有存量贷款在自查自报、全面清理清查的基础上,将现有存量贷款全面认定,逐笔定性,介定出属违规或非违规,分社逐人建立借名贷款明细电子监测台账,逐笔落实责任人和清收责任人,做到不漏笔、不漏户;其二区别情况,作出处理。对已落实第一、二责任人的,实行谁放谁收。其中对已形成风险的责成限期清收,对无风险、能正常经营转的贷款实行到期清收,对已形成损失的实行赔偿。二是要针对借名贷款制订完善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凡今后再次出现的例似情况,要从紧、从快、从严、从重追究,坚决杜绝借名贷款风险源头。
从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陆续暴露出来的案件看,借名贷款已成为个人贷款最大的风险隐患。所谓借名贷款是指立据人同意用款人利用自己的名字、证件办理贷款手续,资金由用款人使用。它既规避了贷款的管理,掩盖了信贷资产的真实性,又存在着严重的信贷风险隐患。借名贷款是一种违规行为,其危害性极大。它也是农村信用社特有的“产物”,如果不加强管理,杜绝这种违规贷款的产生,势必影响农村信用社正常的经营活动,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名贷款一定要引起农村信用社的高度重视。
借名贷款的发生有多种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分析,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借名贷款是无法完全杜绝的。从内部因素分析,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放弃原则,明知系借名贷款而
为其办理借贷手续,或为了回避审批权限限制和逃避上级监管,纵容和指使借款人采取借名手段违规取得贷款。由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产生的借名贷款,信贷风险更大,极易引发经济案件。
无论是降低经营风险,还是防范经济案件的发生,借名贷款总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已发放借名贷款的风险,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操作流程,切实遏制违规发放贷款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案件发生。为了有效防范因内部管理原因造成借名贷款的产生,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借名贷款的管理和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农村信用社要定期开展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道德品格、业务水平,防范职业风险、道德风险、法纪风险,全面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从源头上扼制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
进一步完善贷款发放程序。主要是科学划分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的不同职能,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监督和制约,避免贷款发放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另外,在柜台办理贷款手续时,临柜人员也要发挥相应的监督职能,严格按操作程序发放贷款。
强化贷款责任的追究力度。对发放借名贷款的信贷人员与管理人员,按照违规的事实和风险状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今后不再发放此类贷款。在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认定上: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及信用联社的对账中心在对基层信用社贷款检查时,首先要查阅有关信贷档案及相关数据,再由信贷人员陈述,对出现的借款人不是实际用款人的贷款,且又是同一用款人而借款人两户以上的,管理部门即可认定为借名贷款。如果信贷人员不服,由其本人提供证据证明,管理部门根据证据的有效性,给予界定不是借名贷款。对责任人的认定应以贷款审批书上签字为依据,承担相应的责任。分二种情况进行责任认定:一种是一手清贷款。信贷经办人员负70%、审查人员负20%、主管领导(审批人员)负10%。另一种是超权限审批贷款。信贷经办人员负30%、审查人员负20%、主管领导(审批人员)负50%。在对信贷人员发放已界定的借名贷款,应采取以下办法作相应的处罚。首先是经济处罚:对逾期贷款额50万元以内的,按逾期贷款额20%扣罚;对逾期贷款额50—100万元的,按逾期贷款额10%扣罚;对逾期贷款额100万以上的,按逾期贷款额5%扣罚。其次是行政处罚:对逾期贷款额50万元以内的,予以适当处分;对逾期贷款额50—100万元的,予以免职,调离信贷岗位并以记大过以下处分;对逾期贷款额100万元以上的,予以免职,调离信贷岗位处并以记大过至开除处分。
拓宽信息搜集的渠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部门除开展信贷检查、联社贷款对账中心发现借名贷款外,还要发动基层信用社员工积极举报,公布举报方法,允许匿名举报,推行有奖举报,管理部门对举报员工实行保密和奖励制度,形成一种舆论监督的氛围,切实杜绝借名贷款的产生。
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连华
邮编:225800
尤溪法院:反映农村信用社小额农业贷款借名多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 张明芳
发布时间: 2002-12-31 11:36:04
------------------
中国法院网12月31日讯
目前,尤溪法院在审理农村信用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150个案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借款是借名贷款。造成借名贷款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法律意思不强,认为借一名给亲戚、朋友借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殊不知自己是合同的当事人,要承担还款责任。二是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借款金额有限,一般一人只能借500元以内。一旦农民要作一点事情,借500元是不够的,这样就出现借他人名义借款。三是信贷员责任心不强,对借款人没有认真审查,盲目发放贷款。四是农村信用社内部责任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发放借名贷款的信贷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以致对信贷员没有约束机制。
借名贷款害处之多。一旦实际用款人还不了款,合同上的借款人就会与实际用款人互相推卸还款责任,有的实际用款人甚至会矢口否认其借款的事实,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为防止借名贷款案件的发生,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农民的法律意思,让农民懂得借名贷款责任重大;二是农村金融部门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信贷员责任制度;三是增强信贷风险意思,提高信贷员的责任心;四是法院加强对这类案件的审理,并作好宣传工作,以案释法,扩大社会效果。
冒借名贷款的表征分析引发的思考
[日期:2006-11-02] 来源:信合街 作者:浙江省仙居县大战乡农村信用合作社 王均文 朱建业陈平
问题的提出
所谓冒借名贷款是指实际需求贷款的人因各种原因,自己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在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从而采取假借他人名义在农村信用社获取的非法贷款。“冒借名贷款”不仅模糊了信贷资产质量,而且当前信用社的大部分不良贷款都是冒借名贷款有关联。本文从冒借名贷款的表征入手,谈几点思考:
冒借名贷款的形式与特点
(一)冒借名贷款的形式
从近年信用社发生的冒借名贷款实例来看,信用社“冒借名贷款”主要有三种形式:
1、以他人名义贷款,资金供自己使用。就是以他人之名为借款人,本人为借款担保人或保证人,借来的贷款为本人支配和使用的行为。
2、信贷员与农户私下协商,以农户名义向信用社申请贷款,继而转交给实际用款人使用,从中谋取利益。
3、“做假”性质的“冒名贷款”。一些信用社采用“冒名贷款”形式增贷收息,达到完成任务、拿到绩效工资的目的。这种“冒名贷款”一般是社主任和信贷员共同参与做假。
(二)冒借名贷款的特点
1、隐蔽性。冒借名贷款主要是信贷人员参与作案,由于他们熟悉信贷业务,洞悉信贷制度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所以作案手段隐蔽,不易及时发觉。
2、违法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施行)》中规定:银行、信用社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冒名贷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偷支储户存款的,均属于私自动用库款,其金额达到追究贪污罪刑事责任的数量,挪用时间虽未超过六个月的,应以贪污罪论处。
3、危害性。由于冒借名贷款借款人不是贷款真正的使用人,所以往往是用款的人不办据、办据的人不用款,极易导致经济纠纷,造成信用社信贷资金损失。
冒借名贷款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一)冒借名贷款的危害
1、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冒借名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利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实际用款人往往不履行还款义务;甚至以自己不是贷款合同明确的借款人为由推卸还款责任。据调查,冒借名贷款的收回率一般在60%以下,而且大部分会引起贷款纠纷,给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2、损毁农村信用社形象。冒借名贷款往往出现信贷人员利用手中职权违反信贷纪律,以贷谋私,贷款据为己有,供自己挥霍,严重影响信用社的社会形象。
3、直接给信用社造成损失。冒借名贷款往往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的结果,农户在得知被冒借名后可能会采取法律的形式保护自己,向农村信用社提出民事索赔,从而给信用社造成损失。
(二)冒借名贷款产生的原因
1、部分员工缺乏法规法纪意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自控。近些年一些信用社在配备信贷员时一味注重年轻化、业务素质,轻视思想品质行为的考察;在经营中重视业务的开拓,放松对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造成部分员工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
2、信贷操作不规范,对冒借名贷款的互控不到位。冒借名贷款主要是不遵循基本信贷制度
和信贷管理程序,缺少必要的约束所致。如: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之时,实行包片信贷员制度,基本上是一个信贷人员管理多个村农户评级、授信、发证和贷款证年检工作,由于是单人操作,缺乏必要约束和监督,双人监督不到位,及易产生了冒借名贷款。
3、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冒借名贷款监控不到位。一方面,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责任追究不过硬。当认定冒借名贷款责任时,过错往往都是经办信贷员的,审批管理者基本没有责任。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到期没有收回的贷款,没有实行交叉催收、公告催收,小额贷款以村为单位公示催收等外部约束机制,导致冒借名贷款不容易被发现。三是临柜人员监督空缺泛力。四是基层社主任对信贷审批有权而无责。
4、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处于改革和动荡之中,尤其当前许多各级管理层领导执政思想不正,在其位不谋其政,权力利益一手抓,责任与已全无关。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信贷人员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不稳定,助长了短期行为,加大了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增加信贷职务犯罪的隐患。
借名、假名、冒名贷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名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及以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一名农村信贷战线上的新兵,在平时的贷款“三查”以及不良清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与客户的深入沟通以及细致观察,我认为,“三名贷款”其滋生的土壤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贷管理意识不强,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够。部分信贷员放松了对贷款新规的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内控与案防”只挂在嘴上,纸上谈兵而未落实在行动上,思想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按过去那一套***惯、老经验管贷放贷,有的甚至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级行社的信贷政策熟视无睹,殊不知这种违规放贷行为已然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对“三名贷款”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更是不以为然。
其次,农户不具备合法有效的抵押物,而无法获得较高的授信额度,为迎合客户的心理,满足客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就出现少数信贷人员置规章制度而不顾,利用其亲戚朋友的名义或冒他人名为其一人发放多笔贷款,形成贷款“垒大户”,一旦该客户经营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而难以偿还到期贷款,势必造成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可见,借冒名贷款就是一种犯罪的说法不无道理。
另外,片面追求完成收息任务,一味盲目强调贷款营销,也是造成“三名贷款”大量出现的原因所在。网点负责人,信贷员的绩效直接与贷款收息挂钩考核,年初上级行社下达各项指标、收息任务后,有的基层行社为了争面子、保收入,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盲目扩张贷款规模,一味强调贷款营销,甚至闯红灯,踩黄线,超权放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弃国家信贷政策于不顾,大开“三名贷款”之门,这就给那些对大额信贷资金需求而自身又不具备相应申贷条件的客户提供了借冒名贷款的机会。
再者,信贷考核力度松弛,信贷员道德风险直接导致“三名贷款”的大量出现。众所周知,以前的农村信用社缺乏科学严谨的考核办法,信贷发放任务艰巨,而旧贷回收的奖励甚至责任贷款的逾期考核都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道德意志薄弱的信贷员在思想上开小差,大开信贷不正之风,利用为客户发放“三名贷款”从中渔利,有的甚至直接与客户相互勾结,侵吞单位资产,在损害存款人利益的同时,更加严重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将农信社置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
最后,贷前调查不到位,客户信息采集不完整,是造成“三名贷款”的直接原因。“三名贷款”的大量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信贷管理工作不扎实,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密切相关。办公室放贷以及电话收贷等过去信贷管理上的陋习仍根深蒂固的在一些信贷员意识中,不下一线,不入基层,贷前调查不尽职,信息采录不全面,且往往被一些客户提供的失真信息所误导,被虚假身份信息所蒙蔽,导致贷款发放没有可靠依据,“三名贷款”盛行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贷款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贷款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开展贷款业务,为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户个体业主经营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和个体业主未能按约还贷,给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年来,涉及农户、个体业主与相关担保人之间的贷款纠纷案件不断起诉到法庭,在执行中折射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试从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来对此提出个人建议。
一、信用社贷款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1、贷前审查存在漏洞。由于农户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其发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在办理贷款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而临柜人员对其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无法加以严格的考查的,这就造成有些农户乱报贷款用途,而贷款后转借他人,形成顶名贷款;有的农户忽视贷款性质,认为“不借白不借,借了是白借”,以生产为由借款,却用于建房、婚嫁等消费方面,甚至个别农户在贷款后直接用于赌博,还有的转借给他人无法按期收还或投资非农的高风险行业经营亏损,致使无法还贷现象大量存在。法庭在执行此类案 件时,被执行的贷款人要么长期出逃在外,要么连其基本最低生活也难以保障。
2、贷后监督存在瑕疵。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信用社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但“重发放,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已在大部分信贷员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户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所以工作量相对较大,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有限,这就削弱了对农户贷款的监管。信贷员对借款户生产及经营状况了解不够,特别是农村私营业主的流动强,所经营的项目变化多,信贷员对其监控力度差。虽然贷款手续合法,表面形式上符合信用社规定的贷款制度,但很可能其在实际经营中已严重亏损而信用社仍未察觉,此时的私营业主一走了之,造成众多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保障。涉及私营业主对外债务的执行,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私营业主还拖欠大量职工工资款时,法庭对依法拍卖被执行财产取得的价款,在支付工人工资后,再由债权人按比例受偿,信用社既使是有抵押财产的贷款也可能造成债权的损失。再加上有些农户贷款后外出经营,多年不归,下落不明,这是造成执行难的一大重要原因。
3、部分放贷存在违规。有的信贷员在“人情”、“关系”、“金钱”面前,存在贷款手续不完备或违规放贷的现象,如:有的借款农户或担保农户并未到场签字,有的签了 字没拿到钱,有的农户在贷款时请信贷员吃饭、送礼等。案件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后,使用借款的农户已无财产可供执行,而担保农户却与执行人员有明显的对抗情绪,为避免矛盾的激化,法庭只能先中止执行。
四、农村信用社贷款执行难的建议
现阶段要彻底解决农户担保贷款纠纷案件面临 “执行难”的难题,需要各种措施齐头并进。
1、建立贷款农户申报财产预登记制度和诚信调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私营业主一般采取是家庭共同承包经营的模式,家庭人员中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财产,如房产、有价值生产工具和固定生产资料、农村土地、鱼塘、山林等承包经营权。这些财产因其无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得不到更好的融资方式,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前可以采取由农户自行申报,协调好村级组织进行预登记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对预登记财产的所有权确认和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欠贷农户一旦因发生诉讼和执行,可以使执行法庭正确掌握欠贷农户和私营业主的可供执行财产,及时采取执行措施,避免财产所有权权属的争议。
诚信调查对避免贷款风险起很大作用,信贷员在对农户发放贷款前,可以着手从农户按时缴纳水费、电费、电话费和农村上交款方面进行基本诚信度的调查,从中发现农户有否不良信用记录,对收集和掌握到农户从事经营活动情况、收入情况、还款记录等信息资料,应建立完整的农户个人档案。并依靠村、镇连挂干部和村级基层组织及贷款农户邻近村民反映的情况正确作出诚信判断。建立农村私营业主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使用资金流向的定期分析制度,信用社还可以与法庭执行机构沟通被执行人名录,形成一种长效的贷款农户诚信体制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欠贷农户的诉讼案件。
2、建议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出台的《物权法》有关规定协调政府农经部门,根据国家扶持农业特色产品政策向特定农户或农村私营业主发放具有本地区农产品发展或企业加工用途的专项封闭贷款,采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结算专户的封闭贷款管理方式,并由政府农经管理部门对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养殖业动禽畜和加工企业农副产品设立动产抵押制度,使信用社贷款依法享有优先受偿权,有效防止农户贷款的风险。
3、建立法庭与金融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县人民银行牵头,各专业银行、信用社和法院执行局定期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执行法官要针对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面的疏漏,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予以反馈,以健全金融机构的信贷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还要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员法律知识的培训,规范信贷员的行为,以降低诉讼中的对立情绪。信用社对欠贷农户和农村私营业主的名册进行通报,人民银行负责做好账户的查询 工作和建立开户“黑名单”在金融系统内部爆光,协调专业银行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履行好举证的义务。在金融机构内部形成一种的联防机制,使信用差的农户和农村私营业主无立足之地。
4、以案件审理为抓手,减少申请执行率。法庭司法工作要紧紧抓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要旨,贷款纠纷案件必须从审理开始为抓手,提高审判案件承办法官责任心,不能就案审案,减少案件审理的缺席判决率,注重案件的实效解决,以点带面做好农户的宣传工作。加大案件调解力度,在案件审理中兼顾执行,提高欠贷农户的自觉履行率,以使此类纠纷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促进农村信贷环境进一步好转。
5、充分运用法庭速裁审案程序,化解纠纷,减少争议。农户担保贷款纠纷案件标的小、双方争议不大,速裁审案程序可以快捷、有效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及时的找到欠贷农户就地审案和调解。通过现场速裁审理,对赖帐农户起到威慑作用,促使部分农户主动还贷;耐心做调解工作,让农户分清利弊,努力达成和解;利用巡回速裁审理,提高农户的出庭率,并积极邀请镇村干部和群众旁听案件,使其了解农村金融政策,强化信用观念;对一些“钉子户”、“赖债户”,邀请镇村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对拒不执行的严格依法处理,维持信贷安全及良好的信贷秩序。
6、加大执行力度、创新执行方式,全力破解农户担保贷款纠纷案件“执行难”。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执行协作网络的作用,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联动工作机制,通报信息反馈,加强协调、沟通各联动工作机制部门的联系,调动村级执行协作员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协助人民法庭的执行工作,提高执行效率。对欠贷农户就地村、社区和打工单位开展公告曝光活动,征求执行线索,也可适当向社会有偿征求执行线索悬赏执行。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针对贷款被执行人财产难查实、人难找的特点,在执行立案时公开执行干警的手机号码和家庭电话。并充分利用执行协助网络制作通信录向协作员提供执行干警号码,在接到信息后快速出击并有效及时的采取执行措施。对标的虽小、人难找、财产寻的案件可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查实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选择典型案件加大执行力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用足、用好,坚决采取强制措施。让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因拒不履行、不讲诚信而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更高的拒执成本。
7、推行交叉执行制度和建议设立强制取证据制度。交叉执行制度是指申请人在受理执行案件的人民法庭在合理的期限内不能满足申请人的请求,申请人民法庭将执行案件移送上一级人民法庭,由上一级人民法庭将执行案件指定给其他人民法庭执行的一种法律制度。交叉执行制度有利于排 除地方行政干预,减少执行法庭压力,加大执行力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不良贷款。
强制取证是指侦查机关根据申请人的请求,以强制手段对有关当事人的财产进行调查取证,作为人民法庭进行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证据。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的规定,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执行程序也不例外,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主要依靠申请人自行提供,人民法庭不能采用侦查手段调查搜集证据,因此,申请人由于无法取得被执行财产证据,而法庭依职权主动调查又未发现。即使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但由于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申请人和人民法庭无法搜集到相应的财产证据,对被执行人无法强制执行。为了解决申请人和人民法庭搜集财产证据难的现状,建议立法机关设立强制取证制度。这对加大人民法庭执行力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