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储蓄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和投资对资本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根本意义上说,经济发展就是追求生产的不断扩大和由此而来的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的不断增强。马克思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发展;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因而,我们可推出在资本使用效率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发展的规模取决于资本投入量,即资本形成的质量,因此,资本形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经济发展史表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发展同其资本形成是紧密关联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中,资本是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显得更为重要。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强调已久。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增加。其中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必须靠投入资本的增加。因此,资本积累是财富发展的主要源泉,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发展率高低的关键。
对于资本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或“持续推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价值储蓄、资本形成和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单个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过程,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本的实物要素,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这个货币贮藏过程就是价值储蓄。价值储蓄必定将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形成资本积累,并推动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扩大。马克思认为,生产逐渐扩大的原因,一是投入生产的资本逐渐发展,二是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形成规模的扩大,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则是资本形成质量的提高。这样,马克思是把经济发展与资本形成的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了。众多的发展经济学家都非常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为资本形成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他们看来,资本形成的结果是物质生产资料即机器设备、建筑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产生。这些物质资本的规模与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构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中,资本是一种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他们也只能在成功地解决了资本形成问题后,才能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下,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第二篇: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正方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所谓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超越国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相互依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所谓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所公认的概念就是:相对而言,经济尚在发展,大多数人口依然贫困的国家。而所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是指即使在弊的存在下,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仍然能够促进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以下,我们将由三方面论述本方观点:
一、全球化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外资援助与体制激活。
首先,全球化使大量外资流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在外资的刺激下,各类经济项目蓬勃展开,这不仅缓解了国内劳动力的过剩,同时,在交流与竞争中,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资源整合意识和生产效率意识,为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和实现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性环境,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经验与创新性的方向。
二、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内外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全球化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国际利益的融合,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得到相比以前而言较开放而公平的对话平台。同时,集团政治和隔阂观念思想的愈发不得人心,以及与外部关系的微妙平衡,为发展中国家处理国外问题赢得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而且,全球化使各种新思维、新理念传入发展中国家,为其国内政治逐步完善创造良好的舆论准备,也对其体制改革深度推进具有借鉴与导向作用,为其寻求先进发展模式提供有效探索与指引。
三、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与先进文化交流的机会。
目前我们所处的全球化,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信息,科技,思想等层面,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层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入,极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活跃度,减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增强大众的文化包容与创新力度,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步由封闭到开放,渐渐融入进而丰富世界文化。由此,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更多地享受到人类高端技术的便利与成果,也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全面地参与到世界的整体和谐与进步当中。
放眼时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洪流中,确实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就中国而言,由于国家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并对全球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及部署,所以,我国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并能得以顺利地逐步实现三步走计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承认,任何有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坦途一条,都存在着风险,但是,只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虽然行路难,多歧路,但是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第三篇: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
http://.cn 2006年08月03日 18:51 《管理学家》
□ 王学秀
南开大学商学院
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按照字面解释,“组”就是将所有的东西合起来,“织”就是将东西编成一个整体。可是,在实际使用这个词汇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大部分人却仅仅注意了“组”,而没有注意到“织”的重要性。一个词汇的关键与结果说明,往往在后一个词上,这是汉语中的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打个比方说,“组”好比将一些线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织”却应该是将这些线编织到一起,纵横交错,成为一块布。从这一方面来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组”与“织”的关系以及“组”与“织”各自的作用:一团线的功能,充其量可以做一块抹布,可是一块布的作用却显而易见!我们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在搞清楚一个词汇,而是想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问题。看看我们现实的管理,大家都在喊着如何如何组织,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却是“组”而不“织”!企业发展了,招来了一批人,将大家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就开始干活了。但是,这仅仅是“组”—将一团线揉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自发性和创新性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要想让大家产生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组织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不是“组”,而是“织”—成为一块布,让员工们纵横交错,相互扶持,紧密结合,唇齿相依,共同发挥
更大的作用。而且,这块布的紧密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
那么,如何对组织进行“编织”呢?这个“编织过程”,需要依靠组织结构设置、制度、流程等等,更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全员认同和遵循的企业文化。
“精神管理”理论创立者齐善鸿教授“两座房子”的故事能够给予我们比较多的启示—在企业这座“房子”里,人们拿着工资和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在寺院这样的“房子”里,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献出来。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中少了类似于宗教中能够让人们信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简单利益的交换—干活,给钱!这个能够让员工产生信仰的东西,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齐教授在前述基础上提出和强化了“组织人格”的概念,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能够使整个组织成员认同的、成为全体成员信仰的思想和行动体系。组织成员价值观取向的一致性和单一性,是组织成长的最根本动力。拓展训练中有一个集体“爬墙”的游戏,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企业的拓展训练结束后做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爬墙时那么玩儿命?”大家讨论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很有
价值的结论,就是做这项活动时团队成员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单一的!我接着问:“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鲜见这样玩儿命的场景?”大家马上就想到了:因为工作中很少有团队“目标完全一致、而且单一”的时候!这样一个场景,就充分反证了建立一个能够让全体成员信服的企业价值观何其重要!完全以价值观领导一个组织,恐怕只能在宗教中出现,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在管理中更多地运用价值观的管理和建设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
竞争力。近年来,美国的豪斯教授提出了“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一命题,就是这一方面的尝试。
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形成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良好价值观。那么,这一价值观又是如何促进企业成长的呢?我们知道,企业的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交易成本,二是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外部成本更多地依靠企业的市场能力,而企业的内部成本则主要依靠管理效率的提高。优秀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说,有两台功率相同的发动机,分别装在一艘摩托艇上和一艘大船上,摩托艇因为体重较轻自然跑得更快。如果将发动机视为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那么,拥有同样资源的两家企业的成长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体积”和“体重”。这种“体积”和“体重”则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及其效率,比如共同价值观的选择与锤炼,企业目标、部门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一直性,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设置及其运转效率,企业制度的人性化与可操作性、持续创新性,企业流程的顺畅与持续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企业内部沟通体系的健全与不断完善等等,这些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内部团队意识将逐步紧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体积”和“体重”将自然“缩小”和“减轻”,企业的竞争力将大为提高,成长速度自然将快起来了。反之,企业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目标和方向、相互排斥与攻击、没有合作精神,“体积”不断增大,“体重”持续增加,这样的企业,能够维持就不错了,成长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多地倾向于企业内部—即组织管理效率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第四篇: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作用范文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作用
在谈到企业文化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但是,这些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这样一个特定的单位中,也就是说,我们得从组织的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按照字面解释,“组”就是将所有的东西合起来,“织”就是将东西编成一个整体。可是,在实际使用这个词汇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大部分人却仅仅注意了“组”,而没有注意到“织”的重要性。一个词汇的关键与结果说明,往往在后一个词上,这是汉语中的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打个比方说,“组”好比将一些线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织”却应该是将这些线编织到一起,纵横交错,成为一块布。从这一方面来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组”与“织”的关系以及“组”与“织”各自的作用:一团线的功能,充其量可以做一块抹布,可是一块布的作用却显而易见!我们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在搞清楚一个词汇,而是想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看看我们现实的管理,大家都在喊着如何如何组织,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却是“组”而不“织”!企业发展了,招来了一批人,将大家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就开始干活了。但是,这仅仅是“组”—将一团线揉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团。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自发性和创新性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要想让大家产生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组织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不是“组”,而是“织”—成为一块布,让员工们纵横交错,相互扶持,紧密结合,唇齿相依,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这块布的紧密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
那么,如何对组织进行“编织”呢?这个“编织过程”,需要依靠组织结构设置、制度、流程等等,更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全员认同和遵循的企业文化。
“精神管理”理论创立者齐善鸿教授“两座房子”的故事能够给予我们比较多的启示—在企业这座“房子”里,人们拿着工资和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在寺院这样的“房子”里,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献出来。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中少了类似于宗教中能够让人们信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简单利益的交换—干活,给钱!这个能够让员工产生信仰的东西,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齐教授在前述基础上提出和强化了“组织人格”的概念,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能够使整个组织成员认同的、成为全体成员信仰的思想和行动体系。
组织成员价值观取向的一致性和单一性,是组织成长的最根本动力。拓展训练中有一个集体“爬墙”的游戏,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企业的拓展训练结束后做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爬墙时那么玩儿命?”大家讨论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结论,就是做这项活动时团队成员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单一的!我接着问:“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鲜见这样玩儿命的场景?”大家马上就想到了:因为工作中很少有团队“目标完全一致、而且单一”的时候!这样一个场景,就充分反证了建立一个能够让全体成员信服的企业价值观何其重要!完全以价值观领导一个组织,恐怕只能在宗教中出现,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在管理中更多地运用价值观的管理和建设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美国的豪斯教授提出了“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一命题,就是这一方面的尝试。
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形成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良好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体积”和“体重”。这种“体积”和“体重”则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及其效率,比如共同价值观的选择与锤炼,企业目标、部门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一直性,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设置及其运转效率,企业制度的人性化与可操作性、持续创新性,企业流程的顺畅与持续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企业内部沟通体系的健全与不断完善等等,这些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内部团队意识将逐步紧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体积”和“体重”将自然“缩小”和“减轻”,企业的竞争力将大为提高,成长速度自然将快起来了。反之,企业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目标和方向、相互排斥与攻击、没有合作精神,“体积”不断增大,“体重”持续增加,这样的企业,能够维持就不错了,成长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多地倾向于企业内部—即组织管理效率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第五篇:浅谈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浅谈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我国农村公路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的交通运输事业中,公路是最基本的运输工具,此外,农村公路也是我国公路运输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根据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从直接服务于农民出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公路事业来开展工作,从而为又快又好的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交通条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绩效,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中,我国农村的公路总里程和通达深度都在不断的稳步上升,同时,我国在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方面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公路质量水平也都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的开通已经显著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也更加完善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在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偏僻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还相当滞后,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资金的缺口问题,以及农村公路的专业化管理和养护水平还比较低下,同时,公路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公路以及整体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以后的交通运输发展事业中,必须实行两手抓的战略方针,一是要全面加快建设我国的交通主干道,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二是要提高农村公路运输的发展步伐,使得农村公路的发展与国家交通主干道的发展协同前进。
二、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路运输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农民的正常出行和农产品的正常运输都是需要公路来保障的,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对于保证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必然也是离不开公路的,公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投资环境,打破农村封闭现状
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必然会改善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样就可以打破广大农村自然封闭的现状,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可以运往城市中销售,也可以使得更多的开发商和开发公司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以前的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不便,造成了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和其他农作物都无法运出到城市中去,这样农民们只能守着这些产品过日子;此外,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开发商们也不愿意到交通条件较差的农村进行土地、水电以及矿产等资源的开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的各种资源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进而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无疑会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农村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农作物可以运往城市进行销售,而城市中的先进设备和产品等也可以运往农村中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工作,此外,农村中蕴藏的大量土地、水电等资源也会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了改善了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以前,农民要想参加农生产以外的就业来增加收入就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离开家乡进城打工,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家里的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等。因此,背井离乡的进城打工对农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就业方式。
其实,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提高后,农民们完全可以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用新的就业平台来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农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拉动开发商进入到农村中来投资开发,一旦开发商在农村中进行建厂生产后,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工作,而不用再背井离乡;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丰富农村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农家特色以及农村绿色食品等功能,在农村中以农家乐的形式来吸引城市里人们来消费,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家中开展旅游、餐饮服务业;三是加强引进新的农生产技术和设备,抛弃传统的农生产观念,利用农村现有的土地和水电等资源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农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来提高经济收入。
因此,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对于推动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跟着提升了。
(三)加强农村对外交流,加快农村信息传播
过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所有的文化传播机构都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中,因此,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信息传播的市场也都集中在城市中,这就造成了占全国大部分人数的农民们不受媒体的关注,而且信息在农村中的传播覆盖程度和传播内容都远远不及城市。
当农村的公路建设情况改善了之后,农村的交通道路便利了,农民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因此农村的对外交流和信息传播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对外交流、没有新信息的传播,农村的农民们只能封闭的生活,他们没有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就很难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对他们来说就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新信息的传播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善,农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和借鉴其他地方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或者是通过接受一些专业的技术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来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
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改善,媒体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农村中进行宣传,使农村和农民生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还可以将最新的农业生产信息在农村中进行传播,从而使农民们在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来投入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基本目标,然而,在以前,由于农村交通运输情况的不便,农村中的人们很难进入到城市中,而城市中的人们也无法真正的进入农村,他们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这样只会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道路和交通运输也变得更加便利,因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开始减小。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他们便开始注重物质文化生活,逐渐向城市人们的生活靠近。农民们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进入到城市中进行购物和学习,并且不断的将城市中的先进物质引入到农村中,此外,城市中的一些商家也可以方便的进入到农村中进行运营,这样不但会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也会在农村中逐渐形成小的商业中心,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