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决议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决议
(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
过)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是缓解我市资源环境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会议原则同意这个报告。为贯彻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特作出如下决议: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二、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实施首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完成我市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指标,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机制和框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全市初步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法规标准等相关保障体系,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推进节能降耗、水资源节约及土地集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资源使用总量;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试点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规模化再利用能力,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推广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五、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本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和核算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GDP能耗、水耗公报制度。
六、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资金用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制定和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金融、价格和投资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实行政府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有利于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等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七、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有序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劣势产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市实际,发布行业产品循环经济指标标准。贯彻实施国家有关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淘汰目录,强制回收和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目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使用产品目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引导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实行专业化经营。
八、企业应当自觉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工艺流程,优先采用节能、节水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和消费品;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和便于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设计方案,禁止过度包装,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对于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回收;企业间应当主动加强沟通合作,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开展阶梯循环利用。
九、公众应当增强资源节约意识,树立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按照垃圾分类方法处置废弃物。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组织应当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推动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推广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教育、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弘扬节约精神,曝光浪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十、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要适时制定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相关法规。
十一、加强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监督。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循环经济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实行重点监督,依法加强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注重资源循环有效利用等行为的监督检查。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发展循环经济和贯彻执行本决议的专项工作报告。本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第二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作者:吴光玲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2O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市农村能源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乡位于市区近郊,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我们按照改善村屯卫生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申请到了2006年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今年完成8立方米沼气池“一池三改”任务980个。目前,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各项配套工作也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把我们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沼气池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加大了抓好这项工作的力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部署。一是成立了沼气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由乡长亲自抓,副乡长具体负责,农业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下设沼气建设办公室,实行了专人专管。同时沼气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末工资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沼气建设的热情。西太村主任张殿礼率先建造标准化沼气池,为村民示范、参观、学习,在全乡堪称典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沼气项目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通过深入实地细致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沼气项目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认识。三是参观考察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政府新年伊始组织带领农技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和各村主任、书记,专程到市健鑫科技有限公司、西郊乡,参观考察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通过到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到了实效,感受到沼气池真正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对沼气池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结合实际、循环利用,把沼气建设项目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使农民能够用上高效、清洁的能源――沼气,实现“家庭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3至4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0~12瓶液化气,仅此一项,每户每年便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我们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年初乡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了沼气建设任务,要求各村在沼气池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不搞硬性摊派,不搞强制命令和一刀切,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努力引导好村民,使得他们主动投入沼气池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有机结合的原则。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分步施工。我乡建设的沼气池按照国债项目要求为户用8立方米标准。农民每年养3-5头猪即可解决沼气池的原料问题,而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是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我乡无公害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大量的沼渣作为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甜粘玉米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净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沼气池的建设,对人畜粪便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杜绝了养殖户粪便随意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好。
三、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掀起农民沼气池建设新高潮
近年来,我乡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从实际出发,3月初,分别在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红太、西太、红星三个村新建三处“寒地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进行示范。建成使用后,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参观、咨询建设沼气的有关事宜,踊跃报名要求建设沼气池。为了大规模推广沼气项目建设。5月中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朝阳村、红星村分别建成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一条街”,使红星乡广大农民足不出乡就能看到清洁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感受到沼气能源在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截止到8月29日,全乡已建成寒地增温沼气池400个,其余的正在陆续施工中,到10月末即可全面完成。
四、科学设
计、跟踪问效,严把沼气池建设质量关
沼气从建设管理到维护使用,涉及到种植、养殖、厌氧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多项技术,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为了做到建一个、成一个、使用一个,达效一个,在建设之初,我们首先聘请了沼气池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我们制定的《红星乡“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标准》、《红星乡沼气建设检查验收标准
》等具体办法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专人负责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施工单位合同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的跟踪检查、验收,保证了沼气建设的质量。其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以户为单位,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每个沼气池进行了编号,建立永久性的标志,并将给每个沼气用户配备了《沼气安全使用手册及挂图》、《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手册》等。第三是搞好跟踪服务。项目完工后,我们将开通沼气池服务、技术咨询热线电话,沼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时可以咨询,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周到的服务,使广大沼气用户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为更好地完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我乡在户用沼气池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开了个好头,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与市农委和区里的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与兄弟单位和上级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兄弟单位为楷模,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乡沼气池建设,努力提高我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早日把我乡建成经济兴、事业旺、政治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第四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006年行动计划(06.6)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006年行动计划
(市发展改革委 二〇〇六年六月)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按照“节能增效、开源扩能、循环集约、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以“实施八大工程、夯实三项基础、完善六个体系”为主要任务,探索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建立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政策、信息和市场环境。
二、实施八大工程
(一)政府机构节能示范工程。
编制政府机构节能改造五年计划;全面完成54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和节能诊断;完成10家政府机构试点单位的节能改造;开展区县政府机关能耗调查,提出区县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研究制订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加强定额考核管理。
2006年,将行为节能扩大到18个区县政府机关,达到市、区县两级政府机关节能8%。
(二)大型公建节能推广工程。
编制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五年计划;严格执行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新建重点用能项目进行合理用能评价;选择30家大型宾馆饭店进行节能诊断试点;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研究大型公建用能配额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建筑用能总量控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运行新机制。
2006年大型宾馆饭店实现节能10%。
(三)工业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工程。
编制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工程五年计划;以石化、建材、电力、供热等行业及部分大型公建为重点,选取全市100家重点高耗能单位,定期公布其能耗指标,通过检查、交流、通报等方式,对其节能进行跟踪与指导;全面推行高耗能企业用能在线监测;实现1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10家企业技术改造,将节能审计纳入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库,建立清洁生产项目预备库,启动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努力突破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北京水泥厂窑炉尾气余热发电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示范项目建
设;制订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用能定额标准,运用经济杠杆实行超定额用能加价收费;启动重点用能企业按国家标准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鼓励重点高耗能企业开展测量体系评价认证工作。
2006年石化、建材、电力、供热等高耗能行业实现节能6%。
(四)绿色照明工程。
编制绿色照明工程五年计划;完成全市远郊区县的975所中小学绿色照明工程,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绿色照明;选择赵登禹路、安立路为试点,实施节能新光源路灯工程;开展市及区县政府机构绿色照明工程的前期调研;建立绿色照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评审、推广体系,拟订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办法、绿色照明检查监测实施办法。
(五)节能新技术推广工程。
加大节能产品评审力度,贯彻执行《节能产品指导目录》。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使节电、节煤、节气、节油取得实质性突破。
节电方面,继续推行峰谷电价政策,安装2万块商用分时电表;研究相关政策,推广应用蓄冷空调,鼓励应用节能型家用电器和高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
节煤方面,推广生物质型煤燃烧技术,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选择10处试点,年内完成新增、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中南海两侧部分地区电采暖改造工程,抓紧研制生物质型煤户用炉具,推动以生物质型煤替代平房地区传统燃煤。
节气方面,选择100台燃气锅炉实施气候补偿、烟气余热回收等改造,全市液化石油气罐分批加装残液助燃器。
节油方面,完成50辆混合动力公交汽车示范工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抓紧研究相关政策,引导消费者节约用油。
(六)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2006年在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示范项目建设上要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支持奥运场馆利用可再生能源;完成10家结合“平改坡”工程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试点工程;结合新村建设,在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选择10个试点新村,实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烧技术,以怀柔区、延庆县为试点,年内完成百村万户推广计划;研究制订固化成型、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焚烧发电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收集、储运、加工、配送、售后服务等生产和服务体系;确保5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内开工;制订热泵技术利用的鼓励政策,力争新增热泵利用面积500万平方米;在医院、宾馆等单位开展分布式能源系统试点工程。
(七)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推进社区回收网点建设,规范、整顿现有集散市场,以企业化运作代替摊群市场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强再生回收体系建设;2006年年底基本建成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旧轮胎翻新、废轮胎再利用、废塑料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及煤矸石、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南宫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阿苏卫和董村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小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试点推广。
2006年,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本着“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原则,加大远郊区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使远郊区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循环经济试点方面,组织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确定20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支持其发展循环经济;对部分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基础调研,以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德青源农业园为试点,支持试点园区内建立能源、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探索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海淀区、延庆县等为试点,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制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八)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节约工程。
节水方面,落实计划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累进加价收费;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城近郊区普及率达到80%,远郊区县达到75%;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建设2万公顷节水农田;发展再生水灌溉面积133万公顷,年增加利用再生水8000万立方米;进行雨水利用,实行少排多蓄,完成雨污合流管线改造工程50公里;加快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郊区建成6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清河中水厂,建设中水管线80公里;全面扩大再生水利用,全年再生水利用36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6%,其中工业再生水利用稳定在1亿立方米,农业再生水利用扩大到2亿立方米。
2006年万元GDP水耗力争降低5%,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
节地方面,严把土地供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控增量建设用地,鼓励新农村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突破单一用于农用地开发整理的模式,建立农用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并重的新格局;制订完善部分行业集约用地标准,对现行各类建设用地标准进行修订,严格按照用地定额标准供地;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进一步培育、发展土地市场,突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收购储备,增加城市土地开发的后备资源。
三、夯实三项基础,完善六个保障体系
(一)夯实三项基础。
1开展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调查。摸清全市能源消费情况,完善能源统计指标,理顺统计渠道。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全社会能源调查制度,研究制订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能耗监测制度。加强能源供应部门的统计基础工作。
2加强分类计量体系建设。拟订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研究分类计量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计量信息化建设。
3建立能耗信息监测平台。加强全市能耗监测,建立市及区县的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逐步实现全市能源消耗的网格化管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在线监测,建设信息、咨询、服务、推广、数据收集分析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二)完善六个保障体系。
1法规政策体系。做好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的前期工作;出台《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及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清洁生产项目资金使用细则;公布并实施本市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规划等;研究制订发展热泵系统、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和蓄冷空调项目补贴办法;加大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研究对节能设备产品生产企业和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宗采购节能产品的单位给予支持等问题。
2指标标准体系。研究制订本市行业及产品能耗系列标准;从节能监测、能耗限额、技术通则等方面,研究制订公共建筑供暖空调节能监测标准,直燃机、中央空调系统机(泵)节能监测标准等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体系;研究提出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超前实施家用电器高能效标准可行性报告,提高家用电器准入门槛。
3监督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监察执法体系,研究提出加强节能监察执法机构建设的具体意见;发挥节能监督作用,依法对浪费能源的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对节约能源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4评估评价体系。出台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价管理办法,规范新建项目合理用能设计。5节能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化“节能医生”的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评价机制;制订节能服务机构选聘确定办法,培育规范的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6宣传教育体系。依托节能、节水宣传周,采取贯穿全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营造全民节约的氛围;编写印发资源节约系列读本;加强对节能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节能之星”评选活动,并将获准使用不同等级“节能之星”标识的产品、建筑物、企业名单向全社会公布,引导、鼓励社会生产、消费节能产品。
第五篇:毛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纲
一、定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核心内涵: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点
1、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2、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
3、是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及相关案例浅析
1、案例介绍
2、案例总结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它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回望危机瞻未来: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五)开展国际资源环境问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