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_2011年中央电大给的复习资料
1.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与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2.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中长期性资金交易市场。如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3.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4.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5.货币政策它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6.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7.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8.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9.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它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10.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t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11.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3.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14.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可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叫存款货币银行。15.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与资本市场一起构成完整的金融市场。16.基础货币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指流通领域中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影响。17.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被称为应付标价法。
18.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20.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借贷。
21.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2.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23.汇率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24.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是社会总供给均衡的一种反应。是相对的动态均衡。25.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货币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26.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多个子市场,其中主要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7.证券市场: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对发行人来说,证券行市不仅影响证券新的发行价,且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二、问答题:
1)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具有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1)交易期限短。货币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一般期限较短,最短的交易期限只有半天,最长的不超过1年,大多在3-6个月之间。(2)流动性强。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个特点来源于较短的交易 期限。(3)风险相对较低。货币市场的交易对象期限短,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加上变现的时间间隔较短,很容易被短期交易者接受。虽然短期收益非常有限,但其价格平稳,参与交易的双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风险很低。
2)什么是通货膨胀?制定其主要指标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2.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4.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定
常用的指标主要有:结余购买力(指一定时期内未实现的购买力,由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组成)、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这些衡量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隐蔽型通货膨胀情况,具体分析时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考察。3)简述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意义和不足之处?
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剌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当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压制。(1)金融压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麦金农和萧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这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2)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麦金农和萧认为,与金融压制相反,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然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
率与汇率机制自由运行。这样,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就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并促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的需求,又剌激了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为什么要划分货币层次?我国货币层次是如何划分? 划分货币层次是指以流动性为标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范围。中央银行之所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统计货币量是由当代信用货币的构成特点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的。在当代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的。其中现金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与金属硬币,存款货币则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帐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对中央银行来说,信用货币对现金、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的控制和影响能力是不同的,中央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的货币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调控货币量。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计量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我国从1994年开始划分货币层次,并按照货币层次进行货币量统计。目前我国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MO=流通中现金 M1=MO+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全存款+其他存款
5)论述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
利息率通常称利率,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充当杠杆的经济调控工具。在宏观经济中,利率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投资;并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
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影响家庭或个人的储蓄行为和金融资产选择。但就总体而言,利率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来说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等,利率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标杆。
要充分发挥利率作用需要创造条件:第一,需要改善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利益约束和诱导机制,只有当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才能对利率的变动作出灵敏的反映,利率的杠杆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第二,应逐步减少国家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和授信限量的控制,使利率的决定与变动主要受制于经济内在规律的支配;还应努力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利率的作用范围与影响;第三,应改革现行的利率机制,逐步实现利率决定的市场化,近年来我们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已经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真正完成;第四,在各种利率之间建立起灵活的联动机制,例如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变动后,银行利率随之变动,银行利率变动后金融市场的利率也随之变动,在放松对现行利率的直接管制以后,中央银行应通过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保持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合理性。
6)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论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特点
及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职能分工型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个金融机构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银行业务,特别是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全能型又称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与职能分工型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相比,全能型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更加广阔,通过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可以对客户进行深入了解,减少贷款风险,同时通过各项业务的盈亏调剂,有利于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稳定。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职能分工型模式。1995年颁布和200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1998年,国务院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买卖、信托业务,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信托业分离。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切合我国国情,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全面开展综合性业务的市场基础,法制与监管的外部制约、有效的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但在市场环境有所改善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性经营的业务尝试,也存在一定可行性。
7)在比较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优缺点的基础上,简述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浮动汇率制是指各国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固定汇率制。第一,汇率制度以黄金作为物质基础,保证了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稳定。第二,汇率具有自动稳定的机制,政府不加干预。第三,汇率制度有利于黄金拥有量更多的发达国家。缺陷:(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各国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这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各国储备的增加主要靠美 国,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发美元危机。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得稳定美元,而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 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要么消极地管制对外贸易,要么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其实,从各国利益出发,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独立性,而盯住汇率可以减少本国居民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经济活动与核算。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牙买加体系下汇率的波动更加严重,这种过度的波动导致了货币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第二,浮动汇率制并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事实证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并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自动调节,普遍的做法是用国际资本流入为经常项目赤字提供融资,其长期的结果则可能导致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第三,牙买加体系下,一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加大。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宣布我国开 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
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所谓的BBC模式(Basket,Band and Crawling),即一篮子、区间浮动与爬行。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标志着我国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中央银行把握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汇率改革的推出,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亦赢得了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此次汇率改革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前期积蓄的升值压力被逐步释放出来,从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情况来看,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人民币汇率还将会继续小步升值。
8)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联系我国实际说明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实施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是解决总量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第四,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配合。
9)简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经常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对其内外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币造成强大的贬值压力。其次,如果一国政府为保持其货币汇率稳定而动用国际储备调节国际收支,则这又将导致对内货币供给的减少及国内经济的紧缩,从而最终导致国内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率的提高。同时,国内经济的紧缩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出,进步加剧本国资金的稀缺性,进而促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导致对商品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下哮。最后,以国际储备来弥补长期性的逆差,将导致一国对外资产的持续减少,有损国家的对外信用。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首先,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会使本币产生升值的压力,引致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冲击外汇市场,造成汇率波动,而汇率的波动又强化了外汇投机,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国际收支的顺差将使得一国货币当局在积累大量国际储备的同时被迫扩大货币供给量,这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最后,从贸易伙伴国的角度考虑,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盈余时,其贸易伙伴国相应地就是国际收支赤字国,这容易引起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国际交易成本的上升。10)货币政策时滞及其分类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11)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经营活动具有作用力大、影响面广、风险性高等特点,因此,依法对金融业实施有力和有效的监管,既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又是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①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看,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源于一般管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运作中,由于存在垄断、价格粘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负效应等情况,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各种条件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J}.而导致经常性的市场失效。因此,完全的自由放任并不能使市场运行实现规范合理和效率最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市场外部通过法令、政策和各种措施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管制,以弥补市场缺陷。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连带性,一个金融机构陷入风险危机,往往引起社会公众对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信任,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风险的连锁反应,动摇整个国家的信用基础,所以,为了控制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发生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需要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
②金融业的特殊性。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看,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金融业的稳定与效率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作与发展,甚或社会的安定,由此决定了必须对金融业严加监管,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有效运行。金融业的内在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负债经营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只有金融体系安全运行,才能保持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公共性。为了防止相对垄断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评价、选择及其约束困难,需要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公平竞争是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的重要条件。为了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都应该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规范地经营,不能搞无序竞争和不公平竞争。这就需要金融主管当局通过金融监管实现这一目的。
第二篇:金融学复习资料
金融学 复习资料
题型:
1、选择题10题*2分=20分
2、判断题10题*2分=20分
3、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
4、简答题3题*8分=24分
5、计算题1题16分(4小问)
一、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内容
1、金融市场按照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可以划分为货币市场(其典型有同业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按照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可以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P182、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本位货币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它具有法定的无线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货币制度主要有金银复合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
在纸制本位制下,以不兑现的纸币作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的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不再规定有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不兑现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P273、通货膨胀的收入在分配效应主要表现为:(1)固定收入者受损,浮动收入者获利。(2)债权人受损,债务人获利。
(3)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实物财富所有者获利。(4)公众受损,政府获利。P2634、物价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关于通货膨胀与就业相互关系的最经典论述莫过于菲利普斯曲线。其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加重,而当通货膨胀率降低时,就业变得更加因难。P2625、金银复合本位制(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下市场上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P266、剑桥方程式(Md=K•P•Y)与交易方程式的区别:(1)剑桥方程式强调的是存量分析,交易方程式强调的是流量分析(2)剑桥方程式强调个人的资产选择,系数K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而后者强调制度和技术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利率对货币需求短期内没有影响。P2117、优先股比普通股上的优势:指在剩余索取权上优先于普通股。P408、可供中央银行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一定条件下信贷总量和汇率也可能成为中央银行的关注对象。中央银行选择中介目标主要依据3个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P2839、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的区别:欧式期权:期权买方只能在期权的到期日才能行使买进或卖出标的物的权利。美式期权:期权买方可以在购买期权后,期权到期前的任何时间执行期权。P5210、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的核心是利率传导机制,强调利率的核心作用。
不对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P29211、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 P481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P152
商业银行管理方法: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二、名词解释考试内容
1、本票和汇票 P33
按照票据的性质,票据可以划分为本票、汇票和支票
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已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托宾的q理论是信贷市场上的信息
2、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买进其尚未到期的票据的业务。P147
会计算贴现率:
3、消费者的价格指数(CPI)指根据家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来编制的价格指数。P2514、期货合约 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照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割方式等)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标准化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P50
远期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合约
期权:是一种未来的选择权,买方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P52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指中央银行在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选择的一系列与最终目标联系密切的变量,用以对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进行监控。P2766、基础货币 指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能够通过银行体系创造出多倍货币供应量的存款货币,等于流通中
现金与银行体系准备金总额之和。P1937、货币乘数: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倍数的系数。等于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P197
三、简答题考试内容
1、什么是货币政策以及3大政策法定?P276、P286
答: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施加影响以实现特定宏观经济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3大法宝”指的是中央银行的三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2)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影响存款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从而对货币供应量发生影响
(3)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效证券,以此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
2、什么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哪些?P148
答: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指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已的资金而代理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5种:汇兑、信用证、承兑、信托和代收。
汇兑:汇款人委托商业银行将其交付的现金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人的业务
信用证:由商业银行提供付款保证的业务
承兑:商业银行为客户开出的票据签章,承诺保证到期一定付款的业务
信托:商业银行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所托管的资金或财产,并为其盈利的业务
代收:商业银行接受供货方委托,向购货方收取款项的业务。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3大动机P212
答:动机有(1)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是由于货币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可用以应付日常交易。(2)预防动机:人们持有一定的货币以应付意料不到的支出或未能预见。(3)投机动机: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个时候进行投机活动以获取利益而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货币
4、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P21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职能:1 交易媒介: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当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表示出来以后,就可以进
行比较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而被用来积累和保存财富
5、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P278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
(1)1物价稳定:在一段时期内总体价格水平相当保持稳定
(2)充分就业:劳动力供需达到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使得所有愿意就业的劳动中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当的工作
(3)经济增长既可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可以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与他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6、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P260
答:通货膨胀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三种:
(1)需求上拉论:其中凯恩斯认为当总产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的过度增长 会导致物价上涨,而产出并不会增长。而货币学派则把通货膨胀看成是纯粹的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2)成本推进论:是生产成本的变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从而在物价上升的同 时产出下降,也就是“滞胀”现象的形成原因
(3)结构性通货膨胀论:认为通货膨胀来源于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中央银行的三在职能 P189
答: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
(1)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行为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保管存款准备金,充当 “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范围的清算
(3)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和政府债券的发行,向政府提供融资,管理和调控金融活动,以及保管和经营国际储备等。
8、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P148
答: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4种:
(1)负债业务指商业银行形成其外来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吸收存款(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同业
拆借、央行借款、发行债券。
(2)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把通过负债业务所筹集到的资金加以运用并取得收益的业务。常见的资产业务包括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
(3)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已的资金而代理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5种:汇兑、信用证、承兑、信托和代收。
(4)表外业务 指未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能为商业银行带来额外受益的业务。包括:
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销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9、什么是有税MM理论、无税MM理论?P173
答:有税MM理论指企业的价值等于相同风险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税盾效应的价值
无税MM理论指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不能通过单纯增加或减少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提高企业价值。
10、利率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各起的作用 P228
答:(1)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利率会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利率会影响家庭和个人的投资决策
(2)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资本的积累、调节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平衡国际
收支
11、商业银行的职能P141
答:商业银行的职能有:
(1)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的结算、收付和汇兑。
(2)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业务,把这些资投入到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各部门
(3)信用创造职能:作为商业银行的特殊职能,它在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 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受基础存款规模、贷款需求、中央银行存款 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自身现金准备等因数的制约,不能无限制或凭空进行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职能:它在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12、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P143
答: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有:
(1)单一银行制度: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2)分支行制度:又称总分行制度,是指在总行之外,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各地设立若干分支机构
(3)代理行制度:商业银行之间互相签订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各种指定业务的银行组织制度。
(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由某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若干独立银行的银行组织制度。
(5)连锁银行制度:指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集团,但不需要成立股权公司,而是以银行间相互持股的形式组建。
四、计算题考试内容
1、两种资产:(1)两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分别是多少?(2)两种资产的风险分别是多少?(3)两种资产的变差系数
是多少?(4)如何在两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P862、三种资本(1)企业长期借款成本?(2)企业长期债券成本?(3)企业普通股成本?(4)WACC?P162
第三篇:12-13金融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
A卷
1、A(尺度),2、C(收入水平),3、B,4、A,5、c6、B,7、c,8、A,9、B,10、B11、ACD12、ACD13、ABDE14、ABCDE15、ABCD16、ADE17、BD18、BDE19、ABCDE20、ABD
B卷
1、A2、C3、B4、A5、B6、D7、B8、A9、C10、B11、BD12、CD13、ABDE14、ABCDE15、ABCD16、ADE17、BD18、BDE19、ABCDE20、CDE
一、基本概念
1、格雷欣法则:指在金银双本位制下,由于金银供求形势的变化,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逐渐只有市场比价较低的货币而非两种货币同时流通,这种现象亦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2、回购协议:指交易者在出售有价证券以融通资金时,双方签订协议以使出售一方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约定的价格购回原证券。
3、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控制和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的一种手段。当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为扩大市场信用、放松银根,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以投放货币,扩大信贷规模;反之,当中央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抽紧银根,便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收回货币,紧缩信贷规模。
5、票据贴现:指持票人将尚未到期的票据或债券拿到银行去兑换或获取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6、通货紧缩:指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不断下降的现象。
7、金银复本位制:指同时以黄金与白银为币材,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8、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9、货币时间价值:指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随着单位时间的延伸货币资金发生的价值增值量。
10、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11、金融深化:指政府放弃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12、金融创新: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活动,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3、派生存款:由贷款增加而相应增加的借款人账户的存款,即银行新创造出的存款。
二、基本原理
1、利息在经济中有何作用
要点:利息具有促进资金积聚,筹建建设基金的功能。
利息能促进企业节约使用资金,加强经济核算。
有利于降低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
2、货币的层次划分要点:我国货币分为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农业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信用卡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M3=M2+金融债权+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同业存放
3、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有如下特征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借贷短期资金的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有如下特征:
(1)范围小,交易双方都是金融机构
(2)期限特别短
(3)计息方法特殊,利率略低于再贴现率
(4)同业拆借一般采用信用放款方式进行,没有抵押或担保
(5)交易数额大
4、中央银行的职能有: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他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
5、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1)交易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
(2)交易目的主要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矛盾;
(3)资金借贷量大,以满足大规模长期项目的需要;
(4)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风险也较大。
6、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资功能;(2)资金流动的导向功能;(3)信息的传递功能;(4)产权复合功能;(5)投资风险的分散功能;(6)宏观调控功能。
7、信用的主要作用有:
(1)促进生产发展。(2)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3)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提高消费质量。(5)调节国民经济。
8、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
(1)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与客户间并非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
(2)银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面临着—些与别的行业不同的特殊风险:信用风险、来自资产与负债失衡的风险、来自公众信任的风险、竞争的风险。
9.股票的价格特征:
(1)股票的“价值”表现的形态:
票面价值。指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上标明的金额。
账面价值。股票的账面价值又称净值,是指股票所包含的实际资产的价值。
清算价值。指公司解散清算时,每股所代表的实际价值。
(2)股票的价格表现的形态:
股票的发行价格。指股份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时采用的价格。
股票的市场价格。指股票转让或交易时实际成交的价格。
10、费雪交易数量方程式的含义: 它是指把产出销售值与用来交易的货币量联系起来的一个恒等式。用公式表示为:
MV=PT。其中,M表示同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平均加 权后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社会商品量。
11、信用的主要作用:(1)促进生产发展。(2)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3)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提高消费质量。(5)调节国民经济。
1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根本目的是盈利和提高金融业宏观效率;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的创新。
三、基本计算
若A企业收到B公司4月20日开出的商业票据一张,票面金额为10万元,期限4个月,票面利率为10‰,银行贴现利率为10.8%,因急需资金于5月12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经审查当日予以办理,求银行实付金额。
解:票据到期值=100000(1+4×10‰)=104000元
贴现利息=104000×100×10.8%÷360=3120元
实付金额=104000-3120=100880元
四、论述分析(要点)
1、联系实际论述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运用
答: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在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运用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里着重论述凯恩斯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
(1)货币政策的工具。
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息率的工具,因此,它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贷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
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假定商业银行的准备率正好达到了法定要求,这时,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产生超额准备金,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以作为贷款放出,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原有的准备金低于法定要求,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2)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2、联系实际分析汇率贬值(或下跌)对经济的影响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3)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4)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
(2)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对物价的影响
(4)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
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联系实际分析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
(1)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因素
(2)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中期因素
(3)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
4、联系实际分析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对策
我国需要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1)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步伐
(2)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3)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对待所有机构
(4)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
5、联系实际分析实际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实际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涨落,影响商品和劳务收支差额,从而影响外汇供求关系。但实际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对贸易差额的调节效果。
(2)实际汇率变动会引起资本流出流入的变化。一般来说,实际汇率上升具有鼓励资本输出,扩大国外投资,抑制资本输入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二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实际汇率上升时,会鼓励进口,促使国内物价下降;又会抑制出口,使大量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增加国内市场商品供应,从而压低国内物价。实际汇率下跌时具有相反的作用。
(2)一般来说,实际汇率上升具有减少国内生产和国民收入,并加大失业率的影响。实际汇率下降则有相反的作用。
三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由于本币汇率低估有利于扩大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常常故意降低汇率,以此作为对外倾销商品,争夺国际市场的一种手段。一国实行外汇倾销,又会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展开贸易战或货币战。其结果,必然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外汇管制盛行,破坏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四篇:中央电大直属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
中央电大直属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及提示
(2010年5月)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提示】此题的论点在于,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论述现阶段选择怎样的货币政策目标最适合,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当前的方向和目标。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提示】可以通过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来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目标上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提示】此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有哪些中间目标可供选择;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货币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提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现存的问题;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好处及条件;我国目前的状况已达到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要求;如何为中间目标的调整做好准备。
5.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
【提示】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西方国家放弃这一中间目标的原因;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对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进行改进。6.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提示】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业务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如进一步促进国库券市场的发展)等。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应和改革
【提示】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取得的主要进步,央行在近年来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的社会和市场效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影响;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8.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及其启示)
【提示】通过比较,论述两者之间的特点,并从中得出启示。9.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机制的比较(及其启示)
【提示】通过论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机制,说明货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货币运行的惯性、经济运行的惯性,并得出货币管理的经验教训。
10.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提示】通过阐述通货紧缩的机制,说明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在写作时,既要有理论阐述(说明经济增长、通货紧缩、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又要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实际例证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二、我国的利率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示】经济结构调整是目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有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利率结构调整,可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调整以后的情况会怎么样。2.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提示】通过数据分析证明我国目前的利率弹性所具有的特征;利率弹性的这些特征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如何提高利率弹性。3.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提示】通过数据说明存款利率弹性较低,分析存款利率弹性较低的原因,提出主要解决方法。
4.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提示】基本同上题。
5.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提示】商业银行是利率传导的核心环节,本题主要侧重于论述: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重要性;有效传导利率的前提条件;目前利率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传导效果。
6.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提示】利率市场化的一般前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途径的特殊性;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哪些条件还不具备;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7.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提示】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影响;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我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8.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提示】这个题目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确定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循序渐进、先外后内等。9.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提示】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在商业银行的巨大推动下实现的,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又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定价技术的提高、利率风险的加大、竞争加剧等。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对策。10.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提示】这是将前一题的内容限于某些特定银行,针对这些特定银行的特征进行进一步论述。
11.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率风险,考虑资产负债的利率组合和定价方法。
12.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的存在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既非常必要,又成为可能。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既充分发挥其作用,又有效控制它本身所集聚的风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
三、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提示】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1)与政府的关系: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应形成行政领导、业务审批和资金援助等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业务协调关系;政策性银行与各有关部委形成紧密的业务关系。
(2)与中央银行的关系: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在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之列。这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是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存在业务指导与协调、资金援助和人事参与等关系。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给予资金援助。
(3)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二者均是地位平等的独立法人机构;某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该专门领域的“最后贷款人”;政策性银行仍为金融体系的次体。
四、商业银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3.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障碍和对策 4.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5.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提示】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性:(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征及目的。(2)适合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特征。(3)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资产的估价;资产证券的出售方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各种方案:良好资产的证券化方案;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案。
(5)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建设;法律环境的建设;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人才的培养。
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研究 1.金融创新与银行核心竞争力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制度研究 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研究 4.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5.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金融创新 6.金融创新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提示】不断的扩展金融产品和提高金融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面临外资银行陆续登陆国内的情况下,金融创新的问题越来越紧迫。通过论述金融创新的内涵,介绍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强调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道路上的必要性,商业银行从制度、产品设计与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应如何实现金融创新。
六、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金融监管 2.中国网络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
3.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提示】银行监管国际化;银行监管市场化;银行监管社会化;银行监管不断创新。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提示】存在问题:内容不规范;指标不健全;方法与手段简单;抗外部干扰能力差。
5.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6.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七、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1.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
【提示】混业经营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混业经营是适应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主流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资本;发展混业经营,允许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相互持股,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其国际综合竞争力;混业经营与分类监管可以相得益彰。2.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
【提示】(1)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部门。即便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直接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如在我国出现的产业控股模式),但由于其主要资本或大部分资本投资于金融企业,其经营决策行为直接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把金融控股公司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视野中。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有对企业集团的定义,作为金融企业集团的定义只能以此类推,但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显然不同于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严格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股权杠杆具有了全能性金融职能,较之一般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有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理应有更为严格的限制。3.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4.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提示】(1)面对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大潮和加入WTO,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可能铁板一块,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看,混业经营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初步形成。
(2)中国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逐渐完善,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仍是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种违规操作(包括操纵市场)仍时有发生,如果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尤其是银行)不健全则易出现“失控”的危险。
(4)国际金融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放开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股指期货等)的门槛,但还需拓展。
(5)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在一种开放式环境下进行的,不同金融机构在不同领域或金融产品上建立了相对优势,资本流动和资产转换的渠道也比较畅通,混业经营是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联合,而我国的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投资银行等业务。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可以预计,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换将呈现一种渐进的态势,从分业与混业角度看将表现为,一方面是法律上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短期内不可能取消,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逐步规避分业经营的法律管制,如银行和证券机构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实现业务扩张,并最终取消分业经营。
八、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
【提示】企业重组是否需要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其问题;培育我国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2.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
【提示】投资银行的定位;投资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道路;相关政策建议。3.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
【提示】债权主体再造的必要性及形式;债务重组基金的设立方式和运作机制;债务重组基金的融资、收益和风险。4.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5.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6.论企业重组后的支付安排问题
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8.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9.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改革的意义
九、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4.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6.如何构建县联社综合体系
【提示】建立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协调保障体系;建立辖区内金融机构间信息沟通网络;建立与中国人民银行相互配合的监督协调机制;建立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制度。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8.农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研究
9.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控制和市场控制
十、国债问题研究
1.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2.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3.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4.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实现国债利率基准地位。5.我国国债期限结构设计
6.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7.论西方国债发行体制
8.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 9.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
10.论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十一、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1.浅析银行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2.我国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3.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 4.论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 5.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
6.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
【提示】信托业现存的问题和根源。信托业的改革;主要争论观点;改革的出发点、市场和矛盾;改革思路和步骤。7.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9.关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 10.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方向
十二、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1.我国急需建立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提示】我国目前已经有数例金融机构(银行)倒闭退出案,从发展趋势来看,将会有更多的机构退出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可以分析这些退出案所存在的问题。2.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
【提示】概括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特征,并针对我国的情况得出相应的启示。
3.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构想
【提示】可以在借鉴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市场退出机制框架。
4.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
【提示】概括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及其市场退出机制的目标,阐明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因和原则。5.问题银行的处理
【提示】问题银行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处理问题银行的一般做法;我国应如何处理问题银行。
6.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
【提示】切实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是银行体系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对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建议。7.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提示】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市场退出处理过程为例,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优越性。8.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示】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目前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9.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条件;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教训;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10.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提示】这是从银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第8题。
十三、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
1.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科学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新经济)、管理、人员、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来论述。2.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其启示
【提示】可从对金融业竞争与效率、经济增长、社会(失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3.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提示】可以从经济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社会效应、管理效应、监管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4.银行并购以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提示】所谓整合,就是在银行并购以后,如何将几家银行不同的组织、人员、制度、文化等融合在一起,这已经成为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5.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提示】这是将银行并购的影响问题缩小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专门论述,主要论述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等的影响。
6.我国银行并购案例剖析
【提示】可以选取我国银行并购案例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论述,如中国投资银行的案例,总结其特征,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7.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模式探讨 【提示】可以总结过去数起并购案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利弊,提出建议和对策。.论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 .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提示】面对加入WTO,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四、货币市场论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提示】(1)中国票据市场目前已初具规模,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条件,市场交易条件有所改善,票据市场构成体系有所完善,商业票据在中心城市发展迅速。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再贴现逐步成为中央银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手段。一些大中型企业办理票据结算和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2)票据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开放程度较低。票据市场滞后于同业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尚未形成票据市场利率,交易方式单一,流通不活跃,票据信用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
(3)现阶段中国要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针对票据市场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分别加以解决。大力培育票据基础,规范票据行为,丰富票据种类,活跃票据交易,发挥票据的多重功能,以构筑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架构,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在全国探索建立若干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培育和完善票据市场的多样化参与主体,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提示】(1)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大,信息流动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且持续,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参与。
(2)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可分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等若干子市场。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论票据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6.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 7.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8.国库券市场的投资特征
9.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10.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
十五、资本市场论题
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提示】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
【提示】(1)投资银行采用的组织模式大多与其内部组建方式及经营理念相适应。
(2)比较合伙制、联合公司、现代公司制的适应环境。比如,投资银行成立之初大多采用合伙制,主要以人的信用为合作的基础。由于合伙制企业存在制度不稳、经营风险大的致命缺点,一旦经营有问题,便成了被收购的对象,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常常通过收购或兼并成为联合公司。投资银行转变为现代公司是现代投资银行与传统投资银行的主要区别之一,现代公司具有集资、管理现代化等多项功能和优点。
3.投资银行的理财顾问业务发展 4.投资银行在基金投资中作用 5.完善与发展基金市场研究
6.关于我国股票指数期货投资的探讨 7.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 8.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 9.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10.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1.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
12.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3.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 14.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
15.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
十六、保险学论题
1.当代中国经济中的保险作用研究
【提示】可探讨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风险与收益的非均衡性,损失与损失补偿;保险机制的特征,保险与当代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即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对保持社会安定的作用,对保证企业生产续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对保障商品流通稳定性的作用。2.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提示】可探讨商业保险的机制与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与特征,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互补性,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性,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与配合。3.试论财产保险的经济意义 4.试论人寿保险与储蓄的关系 5.试论保险品种的开发与营销 6.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7.论再保险的经济意义与法律意义 8.试论保险的利益原则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保险 10.保险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1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12.保险业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13.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14.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究
1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 16.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研究
17.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研究
19.中国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比较 20.保险监管制度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21.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十七、财务管理方向的论文选题 1.并购的财务陷阱
【提示】并购中的财务陷阱源于在并购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和事前调查的疏忽。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认识的阐明,论述财务陷阱可能对并购企业带来的损失,进而指出避免财务陷阱的措施。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策略研究
【提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从投资者在判断财务报告可信度方面可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谈起,探讨公司经营战略,通过辨证的分析方法选择一套科学的、令人满意的财务分析策略。3.国有上市公司财务与体制缺陷 4.对金融监管成本及效益的分析
5.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示】可从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比如融资困难、投资能力较弱、财务控制薄弱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6.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7.防范金融风险的财务对策
8.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和探索
9.中小企业财务结构分析与融资对策
第五篇:金融学复习资料
货币的形态
1.实物货币 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2.金属货币
3.纸币(1)银行券(2)国库发型的纸币(法定纸币)
4.当代货币(1)电子货币(2)账簿上的货币:支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
货币的职能:
1)
2)
3)
4)
5)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指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价格的影响因素:商品价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供求关系;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交易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支付手段: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MD=PQ/V 商品的流通数量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贮藏手段指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积累和保存价值。.保存价值的贵金属形态;保存价值的现代货币形态。世界货币:指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格雷欣法则)
信用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债权、债务;授信、受信、守信。
信用的形式:
1)高利贷: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古代。现代经济中并未销声匿迹。
2)商业信用: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的方式提供的信用。
自身具有局限性:也有着严格的方向性。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3)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特点:以银行为媒介;借贷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4)国家信用: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信用。
5)消费信用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6)国际信用: 国外商业性借贷(loan)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
国外直接投资(investment)通过投资,成为完全或部分所有者。但投资一旦跨出国界,构成国与国之间债权债务的一
部分。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各种信用关系的反映并为之服务。信用工具的主要形式是票据,具有一定格式,记载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偿还日期和余额,具有法律效率,可以偿还、背书转让、贴现。常见的票据是支票、汇票与本票。
票据:1)支票(check/cheque)活期存款人向银行发出的要求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普通支票 现金支票 转账支票
2)汇票(bill of exchange/draft)出票人签发,要求付款人在见面时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商业汇票:出票人收款人是企业和个人,付款人是企业个人和银行;银行汇票:出票人和付款人均为银行
3)本票出票人对收款人签发的,保证即期或在将来某时间,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利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对风险的补偿。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本质)
利息率含义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到期回报率、报酬率)
利息的计算
单利: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
C=P×r×nS=P×(1+r×n)C——利息额P——本金r——利率n——借贷期限S——本利和
复利:将上期利息并入本金,计算利息。S=P×(1+r)nC=S-P
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
无风险利率: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考虑进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从名义利率中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r=i+p【不做精确计算】
r=(1+i)(1-p)-1 【精确地计算方法】r——名义利率i—— 实际利率p——物价水平
3)
1)
2)
3)
1)
2)年率、月率、日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率大于零,小于平均利润率 资金的供求关系实际利率理论:I与S对比;凯恩斯理论:Ms与Md对比;IS-LM模型;可贷资金理论:I+ΔMd与S+ΔMs对比 需要予以补偿的风险因素: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偿还期限风险;政策性风险 微观角度;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 宏观角度: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物价水平; 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决定与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央行发行银行券,而存款货币的创造则由存款货币银行实现。但是货币发行的源头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是指①货币从央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②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从事的存、放、汇等业务,但面对的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具体表现为: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3.国家的银行
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予以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回购市场:回购市场是指对回购协议进行交易的短期融资市场。这是按交易方式,而不是按交易品种命名的市场。凡金额确定的标准金融合约,如国库券、银行承兑票据、大额定期存单等,均可作为回购协议的对象。正回购与逆回购;隔夜。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一种需要。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包括中央银行在内)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的过程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社会各经济主体(货币供给量)
1.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
1)
2)
3)
4)基础货币的概念; Base Money,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表示为:B=C+R 基础货币的计量;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存款货币机构办理再贴现或再贷款;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外汇、黄金;向财政融资。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5)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最主要的因素。当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时,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国外净资产数额的变动: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组成。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和黄金时,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变动: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或者贷款给财政时,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其他项目净额的变动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
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货币的扩张(创造);存款货币的收缩(消减)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可以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治理对策
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银钱业中的行业用语叫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至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增加有效供给。有些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当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时,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
3.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国际卡特尔(如OPEC)提高其所控制的产品(如石油)价格时,也会导致国际卡特尔组织以外的国家的通货膨胀。
治理对策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是指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按照价格上涨的途径,可分为: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内容
1.物价稳定
稳定物价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一般稳健的做法是控制在1%-3%。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即消除非自愿失业。
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率为零。
3.经济增长
①GDP的增加;②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③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其增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略有顺差或逆差。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2.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4.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6.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
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10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
11.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13.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4.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
16.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
17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18.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
19.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20.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
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24.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
25.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6.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27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28.四行二局一库——旧中国官僚买办金融体系的核心.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
29货币经营业——早期的银行萌芽.由从事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接受货币兑换业务的同时代管货币及代理由交易引起的有关货币支付,成为货币经营业
30.商业银行——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31.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32.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33.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承担的来自于投保人风险进行再次分散的一种方法
3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35财务公司——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持国家重点集团或重点行业发展.36.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
37.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38.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
39.衍生金融工具——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或衍生于原生金融工具.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 40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41.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42.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43.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46.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47.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市场活动有回购与逆回购组成.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在这一市场进行
48.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49.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他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段内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概念
50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它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
51.国际结算——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际资金跨国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也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其实质均表现为通过银行结算体系及结算工具的运用,实现客户委托的资金清算与货币收付
52.信用证——是由开证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出的在特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单据取得确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53.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广义是指国际间集中进行各种金融活动的场所.狭义是指从事国际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4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55中央银行——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策的银行”
56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57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
58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60.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一个低点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得一种极端形式,此时央行无任增加多少货币供应给,都对利率不起作用
61.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62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种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66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Ms
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